黃念祖居士 無量壽經講座07/69(概要)
07(概要)再引證一下《彌陀要解》,澫益大師說,"吾人現前一念心性。"我們每一個人當前起的這一念的這個心,這個性,不在內不在外,在哪啊?在裡頭,在外頭,在中間,都不是。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是過去、現在、未來,要是過去已經過去,應該沒有了,是不是啊?就是現在,怎麼還有個未來呢?都不是這個,也不是青、黃、赤、白。咱們心是什麼顏色啊?也沒有形象,是長啊、是短啊、是方啊、是圓啊?也不是香味、也不是觸法,覓之了不可得。所以達摩讓慧可,你把心找出來我給你安,二祖說,我找不著啊!覓之了不可得啊。你找心不可得,你不能說你心沒有啊,是不是?了之不可得,不可言之無。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百界千如,大家這個見過吧,百界千如,百界呢,就是我們有十法界,六趣,天啊、修羅啊、人啊、畜啊、鬼啊、地獄啊這六道;聲聞、緣覺,這八道;菩薩,這九道;佛,是十道,十界。十界之中各有十界就稱百界,每一界有十如。十如是《法華經》的法,這個在天台啊,《法華》啊,《法華》這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十個如,那麼每一界有十個如,有百界,十個如就千如了。這些名詞大家查查字典就有,將來講到天台他會很詳細講的,這百界千如都是自心所造啊。造了百界千如,你不能說我這心是有啊,離開有。你不可得,不能說它沒有,它造了百界千如,不能說他有。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這個心性、這個實相是離開一切你可緣、可思慮的、可以分別的,可以說的,可以用文字表達的,都說不到,【此處缺4字,聽不清,音似:理應都是】,都離開這。而這些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就是這一些分別也不是離開咱們自心,另外有個性。就是現出盆、碗、寶塔、佛像等等的,它這都是金子造的。就好像水常生波,如波就要動【聽不清:音似:然後動作的動嘛】,月亮也現不出來了。波是什麼呀?波不就是水嘛。說這些緣慮分別、語言文字不離開水,而且是不離開實相,不離開我們自心,不是離開我們這個,另外有自性。當然這些個東西,這些個相,都是本來離的。要之,總結了,離一切相。所以我們自心、我們實相是什麼呢?離開一切相,不是無一切相,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也即是一切法。到百界千如,什麼都包括了,十界什麼都包括了、凡聖都包括了。十界中還有十界,詳細極了,每界有十如啊!有體、有用、有事、有理啊,沒有不包括的,即一切法啊。所以實相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即一切法離一切相。離嘛,就沒有相嘛;即就沒有無不相嘛【疑似口誤,應是:即就沒有不相嘛 / 即就無不相嘛】。即,即是,就是嘛,怎麼有不相呢,怎麼有斷滅、有頑空啊?不得已強名實相。不得已勉強給它叫做實相。我們這麼體會啊,那麼才能夠是通過這些語言文字,了解這個實義。所以我們可見實相是什麼呢?是我們每個人當念心性的一個勉強的名字,我們也可以把這勉強叫做自性,也可以講叫做我們的真心。二祖覓心了不可得,不可說他沒有啊,他畢竟是開悟了。覓心了不可得,達摩說我給你安心安好了,二祖就開悟了。悟什麼?悟了心了,你說他沒有心行嗎?是不是啊。當然了不可得,了不可得,不可以說他安心進來,又說他沒有啊!六祖在第二次聞到《金剛經》,五祖給他講,講到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說了一大串話,"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 說了一大串單談自性的話呀,他說這個自性能生萬法,一切萬法都是自性所生,你也不能執著這個自性是有啊!你落到有邊啊!所以就是離四句呀。四句嘛,就是說對立的嘛,比方,自和他嘛,或者說是這個色和空嘛,色是一句,空是一句,也是色,也是空,是一句;也不是色,也不是空,是一句;聖凡也一樣,有凡有聖,聖是一句,凡是一句;沒有聖,沒有凡是一句;也是聖,也是凡,又是一句。所以我們說話總不能離開四句。而真實的就離開四句,離開四句絕百非,這百非就是四句所生,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啊。所以我們這個經的體性不是思量分別,就是我們沒有能夠從修持,從行解相資,學修並重,達到能夠前後際斷。我們妄想總是一念一念相續的,我們總有一個前念已滅,後念未生,這個空當叫做前後際斷。所以修行人修到這一步,你才可以開實然、真實然明白這些事。沒達到這一步之前都是文字依通,這個地方千萬不要自高自大,要真實精進啊!所以闡明我們的自性是什麼?我們很多祖師的話,"靈明洞徹,湛寂常恆",是蓮池大師的話,明就是很光明了,很明白了,靈明就是絕對的明了。徹,透徹、徹底、洞徹。就形容這個徹,絕對的徹。寂,安靜,常寂光。湛,清楚極了,恆就是常啊,"常",形容這個恆,說明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的心是極明、極徹、極剔、極常。這個"孤明歷歷",是臨濟大師的話。孤,一切放下了,孤,還有什麼?並無萬法為侶,孤啊。但是他明啊,"歷歷",它不斷啊,進進出出啊。"炳赫虛空"是德山的話,德山棒,臨濟是喝,臨濟見人就喝,德山是見人便打,拿棍子打。炳赫虛空,炳赫,光明之盛,但是他又空。你看看,有這樣的捉弄,有這樣的威德,他是空,都是說自心。底下是百丈的話,黃檗的師父,百丈,馬祖的弟子,"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個靈的光,獨耀,就是孤的意思,獨就是孤的意思,獨放大光明,迥然脫離,根和塵。咱們不就六根六塵嘛,這離開根塵,離開根塵而靈光獨耀。就說都是祖師用最精鍊的語言來說明自心,給咱們大家通個消息。咱們能夠通消息,也就能跟祖師這樣,能見到本性。不然呢,還只是一個指路標,但是指路標也要,指路標也有好處,通過指路標你才能找到你的歸宿。所以蓮池大師,讚歎咱們自心"大哉真體"啊。咱們這個本心實相,大哉,這個大是絕無對待的大啊!這個真體啊,不可得而思議者,不可以思議的其唯自性歟,只有是自性啊。這個實相的道理,上面粗粗地說明了一點。那麼本經怎麼能夠稱為是實相呢?我們《無量壽經》這個好像沒有講,像《金剛經》啊、《圓覺經》談這些道理啊,怎麼也能稱咱們是實相為體呢?下面引這《往生論》的話。咱們三經一論啊,凈土是三經一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是三經,一論就是《往生論》。世親菩薩【即:天親菩薩】本來是小乘教,後來大了之後,到了晚年不得了,慚愧了,說不得了我毀謗了大乘,跟他哥哥說,我要把舌頭割掉。哥哥說你有幾個舌頭,你懺悔割舌頭,你一個舌頭夠用嗎?你屈辱了這麼多大乘,一個舌頭夠懺悔的嗎?那我怎麼辦呢?你讚歎大乘啊。所以世親後來幾乎造了一千部論啊,《往生論》其中之一。這是個大菩薩。《往生論》這麼說,莊嚴佛土,我們這個佛土莊嚴,功德成就了,一方面;莊嚴佛,這個佛土是依報啊,正報是佛呀,莊嚴佛的功德成就了,顯現佛的報身,佛的化身;莊嚴菩薩功德成就了,菩薩也莊嚴,他功德也成就了。這三者成就這種莊嚴,應當知道,簡單來說,就是「入一法句故」,這三種莊嚴入到一個法句裡頭。這裡頭很有禪宗的味,一切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是什麼呢?清凈句,清凈句是什麼?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啊!那就是說,極樂世界,國土的種種功德,阿彌陀佛的種種功德,無量壽、無量光、觀音、勢至與諸上善人,種種的功德,種種的不可思議,皆是一法句,皆是清凈句,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那不是實相是什麼呀?所以這顯出事理無礙,雖然都是法身而顯現如是這樣的莊嚴啊。即事而真,當相即道,這兩句話就是密宗和凈土宗的特點。即事而真,這些事項都是真如。所以密宗的話,聲字皆實相,怎麼念咒有聲音,念佛南無阿彌陀佛也有聲音,這是聲音;觀個字種,寫個咒字,這是字,聲和字都是實相,就這個道理。這一切佛功德,菩薩功德,值得通的,都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真正顯得事理無礙,一真法界了。事就是真,不是撥開了事,撥開了相去見真。當相即道,相就是道。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都是法身啊,都是實相啊。那麼本經還不是以實相為體嗎?底下是《圓中鈔》了,《圓中鈔》,明朝這個蘧庵大師他就說了,這是他的疏,幽溪大師作的鈔。"瓊林玉沼",那些寶樹是瓊林,那個八功德水是玉沼。"直顯於心源"啊,哪顯出來的?是本心顯出來的。壽量光明,無量壽、無量光全彰於自性,正是自性彰明的成就。就這一切依正莊嚴都是自性啊。幽溪大師是接著再引申一步,所以這個成為日、月、星三光啊,而又說的《彌陀疏鈔》、《要解》如日、月,這個再加上星字,《圓中鈔》,這是咱們這個《阿彌陀經》的最好的三部註解了。瓊林玉沼,這些寶樹,寶池,壽量光明,固一切諸法之相,這都是法相啊。然而直顯於心源,這些相就是心所顯的。全彰於自性,都是彰明了自性,故何相之可得呢?還有什麼相啊,這一切全是咱們的心,全是咱們的自性,還有什麼相啊?此正無相無不相,有個相,又不相啊,相而無相的正體啊。這一切相、一切事,皆是咱們的心啊,皆是法身。雖然皆是法身、皆是我們的心,然而他又顯現這些相,事理無礙啊,所以我們的心性是量同法界啊。"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這兩句話剛才說過。"豎窮三際",三際是時間,過去、未來、現在,窮盡這三際。恆遍十方,東西南北上下一切十方。我們的心就是這樣。時間過去是不可窮盡的,未來是不可窮盡的,空間沒有一處不是我們心之所在。極樂國土非在心外,極樂國土在哪裡?不在我們本心之外。百界千如,剛才說百界千如,皆我本具,是我自己所本具的。心凈則佛土凈,你心裡凈就是佛土凈啊!土凈就是我心凈啊。何嘗有一法是在我自心之外呢?所以本經所表示的,所詮就是表示,直顯本心啊。凈宗的種種莊嚴,一切一切是說什麼,就是說到咱們的本心,全是彰明了我們的自性。這些相就是道,沒有一個不是實相。所以再引據《彌陀要解》的話,這句話是非常好的,"實相無二,亦無不二",離一切沒有對待,沒有邊,光說無二就成了邊了,也沒有不二。舉體依報、正報、作法身、作報身、作自、作他,乃至於「能說所說」,說法的,所說的、所說的法;「能度所度」,度眾生、所度的眾生;(能信所信),信這個法門、我們所信的這個法門;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就這一切就包括了一切了,沒有一個不是實相正印之所印啊!澫益大師的話,這一切一切沒有一樣事情不是實相那個正印所印出來的。所印完全是實相,那麼焉得本經的體性不是實相啊?所以有的時候你們這個凈土宗執著又是黃金為地,又是寶珠,又是什麼什麼……,不知道這個黃金為地,種種珠寶都是我們自心之顯現,本來就相而無相,事就是真啊。全經囫圇在一實相中,全經全部都在一個實相之中,所以我們才說是以實相為體,就說明這個是有據的,不是任意說的。本經有三次說到真實,第一是說到"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個以後都還要詳細講,要開化顯示真實的本際,咱們這個經就是要開化顯示真實的本際。怎麼救度眾生啊?佛就是要救度眾生,要惠以真實之利,這個法門是真實之利呀。阿彌陀佛成就凈土,住真實慧,莊嚴凈土啊。所以有這三個真實,一個真實之際,一個真實之利,一個真實之慧。真實之際是法相,真如實相的本體,極樂妙土就是真實智慧所莊嚴成就。阿彌陀佛攝這樣一個妙的國土,來宣傳這樣一個凈土法門的妙法,就是要給眾生以真實之利,另外的利不能稱為真實之利,只有這個利才是真實之利。我們要度眾生,我們要給眾生得到真實之利,就要攝了這個法門,就說別的也能給他利,皆不如此。此三個真實,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議。這個極樂凈土法門全體就是真實之際,就是澫益大師那個話,全都實相之所印。所以咱們這個經就是以實相為體性。(剛剛過十分鐘。)那麼這個體性也就是我們最不好理解的東西。這個咱們今天講完了。三、一經宗趣下面本經的宗又是極重要的。我們研究一部經,要研究他什麼體性,底下更重要的研究它是什麼宗,它所遵從的是什麼,修行的最緊要的是什麼?我們不是光光得個學問啊,我們要拿這個來"自覺"呀,我們要拿這個方法去救人啊,讓別人也用這個方法得度啊,那就要一個修學的方法,這就是宗啊。所以下一節我們來談《無量壽經》的宗和趣,今天我們就談到這。就是這個經,這個宗是什麼?趣是什麼?宗的意思呢,就是所遵從的、所尊重的,緊要的。當然一部經來,我們先要了解它所遵從的,所重視的是什麼。再有宗是修行的要徑,我們研究一個書,尤其是經典,那不是單就理論的探討。所以有人問我,這個佛學院是不是也研究佛學?既然名之為佛學院,當然研究佛學啊,但是要知道,所有的佛學都是為你去學佛的。學佛嘛,就是要行嘛。如何去行啊?不是停止在理論上就完了。所以宗就是修行的要徑。所以一部經典一上手來,要知道它的這個,也就是現在說的宗旨,宗旨是什麼。再有,趣是什麼呢?就是歸趣,趣向。頭一段最後幾句話,趣是什麼呢?是歸趣。明其所為,識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為趣。要知道去做什麼,要知道你所要達到的目的,要窮究他所達到的境界。這個叫做趣、歸趣。那麼在這個中間,我們引了很多古德的,這個《無量壽經》的宗是什麼?還有小本的做參考。這個我們時間很緊啊,大家自己看看了。總之,根據古德中外的這些大家,他們所說明的這些宗趣,我們歸納起來,本經的宗是什麼呢?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這個是宗。我們所遵從的修行的道路,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啊。你要發大心啊,發覺悟的心啊。所以一切都是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啊,你種菩提,就得菩提啊。所以要成佛嘛,也先發起菩提心,一向專念啊。要念佛啊,不但是念,而且要一向專念啊。又修點這,又修點另外的,今天修這個,明天修那個,這就不叫一向專念了。要很專,一向就是一直是這樣專念,那麼這個經當然講的是以念阿彌陀佛為主了。這個就是說,這個為宗。趣呢?歸趣、趣向是什麼呢?圓生四土,逕登不退為趣。逕登不退,逕就是直接,只要你真實信願持名,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這一生終了之後,往生極樂世界之後你就是不退轉了。底下要講,不退很難啊,這個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是一個很容易的事情。但是這個法門呢,直接就不退了。退是個最壞的事情,在這個世界上進一退九啊,進了一步,回頭退了九步,或者有一個人進步,有九個人在退步。這退緣太多了。這個法門就是逕登不退,圓生四土。你一般的往生只能生到凡聖同居,還是凡夫的地位,但是已經圓融無礙的生到了方便有餘,生到了實報莊嚴,分證常寂光土。圓生四土這個作為歸趣,所以全經就是如此。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以圓生四土、逕登不退位為趣。甲 首明宗首先講明宗了,為什麼說這個經以這個為宗呢?當然要有根據呀,首先就是三輩往生裡頭,有上輩、有中輩、有下輩,這個水平很不一樣。那上品上生就在現生之中啊,雖然是最後啊,但還是現生啊,他已經是地上的菩薩了,大菩薩呀,可以見無量佛,聞無量法,證無量的陀羅尼,可以當時就分身到無量的佛土,去聞法去度生啊,這是上品,最高上品上生。那下品呢,五逆十惡,念了十句佛,生到這個邊地,多久就花開見佛啊。或者以上輩、中輩、下輩這個代表,怎麼都有上中下吧。但不管你是上、是中、是下呀,經文都說了,都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作為往生的因,這個就是修行的必須的要徑,也是我們所遵從的。這是一個證明。再有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裡頭,我們指出兩願,第十九願,這個全文就是"聞我名號,發菩提心"啊,直接點出發菩提心啊,"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 念,是不是?是阿彌陀佛願啊,也指出發菩提心了,說要「一心念我」啊,「晝夜不斷」。不是就這麼像現在一般人啊,我也念啊,一天就念半小時,其餘的時間就打閑岔,那這個就還不夠,不夠一向專念,他們這個努力還不夠,這個地方說晝夜不斷啊。這個臨壽終時,這個地方要求高一點,底下那個就容易了。"臨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這小本《阿彌陀經》裡頭,佛菩薩臨現其前之後,而且是佛就慈悲加佑、加持這個行者,讓他的心不亂。那麼在臨終的時候,心裡頭是很慌亂的,一般不是個修行的時候了,但是這個因為你平常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了,所以阿彌陀佛就跟菩薩大眾現在你前,以佛的這個慈悲三昧力加被你,使你不亂。這是凈土法門特殊的。有人念佛,覺得我還沒有到一心不亂啊,我到了臨終的時候恐怕念不了了。他不知道,這裡有他力法門慈悲加佑力。第十九願我們看出來,中心是發菩提心,是一心念我,我就是阿彌陀佛,你一心念阿彌陀佛,這兩個內容。第十八願,日本很多大德,第十八願,他們尊崇到極點啊。他們尊崇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是弘揚《無量壽經》啊,那都說是彌陀化身啊。日本的大德說,很多的經典要跟這個《華嚴》、《法華》來比,那別的經都是權啊,只有《華嚴》、《法華》是實。《華嚴》、《法華》跟《無量壽經》來比,那《華嚴》、《法華》還是權,《無量壽經》是實啊。《無量壽經》的其它的經文要跟這四十八願的願文相比,那願文是實啊,其他的還是權啊。這願文之中有四十八條,每一條跟第十八願相比,那第十八願才是真實,其他又是權啊。所以這些大德的讚歎就把這第十八願的重要剖析清楚了。所以以前印光法師談凈土宗,他就是談這四十八、第十八願。這個也是很契理、契機的。第十八願的願文是(前面還有,簡略了),"聞我名號",一切眾生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至心信樂",至就是登峰造極了,至誠啊,以至誠的心相信啊,樂是歡喜呀,慶幸啊,願意這個地方,願意這個法門啊。"所有善根,心心迴向",把一切善根,不求其它的事情,只是求願生我國。"乃至十念",這種至心信樂的念,乃至只念了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五逆十惡,再加上誹謗正法,那就是臨終很難念了。這個以後還要討論,這個善導大師還有他特殊的見解,今天這一堂課不發揮了。所以我們就要談宗啊!從這裡看出來,這一段是什麼呢?這一段是至心信樂,信就是智慧啊,樂是願力啊。要生到極樂世界嘛,當然就是我們願意去度眾生嘛。至心信樂,就相當於發菩提心了。你也要念啊,哪怕念到十念都可以往生。這個在觀經中有最好的例子。就是五逆十惡看見地獄現前,那些只要有十幾個善知識叫他觀想是不行了,念佛的話就十念往生了。我一個很好的學道的朋友,他的弟弟也是看到地獄了,他哥哥勸他趕緊念佛,他自己念,大家也助念,後來他說地獄相消了,看見佛來接了。那就是他平常並不怎麼修啊,就是乃至十念啊,在這最後的時候,你有十念都可以往生。這個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所以這個地方就是,第十八願,這個凈土法門就依止這條願文,建立起來的【此處缺幾個字,聽不清】,就是十念必生。尤其咱們的明真長老他修十念法,這也是十念,他參禪,時間用在凈土上他一天念十口氣,這也叫十念法。十念必生,至心信樂,就這兩條,我們可以看出來了。第十九條是發菩提心,一心念我。第十八願,就是重在於至心信樂,一向專念。所以我們這麼來看,結合三輩往生,又結合第十九願,第十八願,我們提出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是正確的。這就是阿彌陀佛本願的心髓。這兩個願是阿彌陀佛本願中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全部大經的宗要。跟剛才日本大德說的話一樣,這些願文啊,全部大經的宗旨和要領啊。是往生必備的正因,你要想往生這是必備的正因。方向端正,是方便度生之慈航。我們學佛,我們要成就這一切一切,要修持,都是為了度眾生嘛。怎麼才能度眾生呢?那就有這個十念法門嘛,有這個法門我們不但可以度己,又可以度人嘛。是不是啊?這是慈航嘛。所以本經所崇,我們所尊重的,崇就是崇貴,尊崇,全在於此,就在這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修行的要徑,修行的最重要的途徑,也就是這個最為捷要,最為快,最為重要,所以這是本經之宗。底下我們就要解釋一下這個菩提心。這個菩提心呢,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這個大呢,不要說大小相對待的那個大。這個錄音機比那個錄音機大,回頭我就說我這個桌子比它大,房子又比桌子大,都是對待的大。這個大它應該是"大方廣"的那個大,那個是絕對待的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這三種相結合的心,這個心它自然就是有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要發起這種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的心,稱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內容和它的重要性在這個地方作一個扼要的介紹,以後到了願文的地方還要講。這個發菩提心根據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往生論注》嘛,在中國成為異書,凈土宗有十來種,中國就沒有啦,那都是從外國找回來的,《論注》是其中之一啊。所以這中間有一段,我們很多古人沒有見過這個書,所以有人也就把曇鸞和道綽都從我們這個凈土宗的祖師中給開除出去了,其實他這個功績很大啊――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論注》說出,《無量壽經》講三輩往生,三輩往生中所行有高有低,有的是優,有的就劣啊,那個五逆十惡還不劣嗎?但是都是要發無上菩提之心啊。最後他發心了,他懺悔了,他精進了,都要發這個無上菩提之心啊。無上菩提心就是願意作佛的心啊。佛道無上誓願證,願作佛的心。為什麼要作佛呀?是不是啊?我就想作佛,我要比誰都高,那你就是不能成佛了,那是為了自己了。願意成佛的就是要渡眾生嘛,你究竟的覺悟,你才有這個特殊的方便,你才能夠給眾生真實之利,所以就是度眾生的心,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啊。度眾生的心即是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之心。怎麼度眾生?真要度眾生的話,就是能夠攝受眾生,讓眾生能生到有佛的國土這樣的心。阿彌陀佛就成就這樣一個國土,我們現在弘揚凈土法門也就是使得這些眾生能生到有阿彌陀佛的這個國土,這就是度眾生,度眾生的心啊。是故願生彼安樂凈土者,安樂就是極樂,要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要發無上菩提心。所以三輩往生髮菩提心,你要願意作佛,願意度一切眾生,願意攝受一切眾生都往生到有佛的國土,那就發這無上菩提心。若不發這個無上菩提心,但是聽到彼國,僅僅是聽到彼國,啊,那快樂極了,極樂啊,那是無法比了。說上回有的人啊,就是活的時候你要修行啊,活的時候要好啊,比別人強啊,死了之後生到極樂世界也是享受啊,也比別人好啊。這種就是我活的時候要好,死了之後也要好,為自己打算,這個是打算不到的。曇鸞大師就說了,要是這樣的話,為了求樂而願生,不得往生,往生不了啊。所以這個極樂世界誰要是大善根器,都是要廣渡眾生、大慈悲、大的願力,這種是能夠往生有佛的國土。一切眾生,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天天咱們念的偈子,願一切眾生都同生極樂國嘛,大願力嘛。有這個信心,信心這就是有智慧啊,沒有智慧是不能信啊,信是清凈的心,智慧的心啊。所以這個就是說,這一段的解釋呢,這樣的菩提心呢,很親切,對於凈土宗的人聽得很親切。底下《安樂集》這是兩個緊接著的,然後是道綽解釋曇鸞,這個道綽,所以玄中寺是三個祖師都在那的,現在修得很好了,這是曇鸞、道綽、善導三位大師專在那住習過。《安樂集》說依天親《凈土論》(就是《往生論》),"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有其二義",有兩個方面,一者,就要須離開三種跟菩提門相違的法,有三種法和這個菩提門相違背,要離開;二者就是有三種順菩提門的法,是要去順,要去順從,要去依順。頭一個,什麼是三呢?第一個是智慧門,第二個是慈悲門,第三個是方便門。頭一個是要智慧,第二個要慈悲,第三個方便就是大願力了,我有這種方便的方法去渡眾生嘛。所以它分開三個,其實就是說,剛才我說的,通俗的說發菩提心就是要有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的心啊。這個具體說來是怎麼樣呢?第一個就是依智慧門,是不求自樂,不是為自己求安樂啊,還不是僅僅說我這個往生不是為自己求安樂。這其實說我們在這個人生之中,這一切一切的地方都不是要自己求安樂啊。那麼講弘一法師的例子,到湛山寺請他講戒律,給他拿了送到房間裡頭來幾個菜一個湯,弘一法師不吃。第二天知道他嫌多了,別人就給他拿了一個菜一個湯,還不吃,這就報告倓虛方丈了,倓虛老法師。他說,弘一法師不吃,倓虛老法師:「你們就把你們吃的是什麼盛一碗給他。大眾吃的,大家都這樣子,除了主食之外,舀了一碗大眾吃的菜,一碗給他端去了。他問了問,你們是不是也吃這個?他們說對,對他就吃了。一切實處不是自己求安樂啊。現在有一些人啊,據說有的在美國的出家人啊,嫌美國的汽車都不夠講究,都不坐,要從美國坐進口汽車,那德國車更講究,在美國嫌美國的車都不好了,要坐德國車。這個就跟道綽大師所說的大不相合了。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求這個啊。無我嘛,通達無我法者是名菩薩。這個我字是萬惡之源啊,現在我們不能求自樂啊、自尊啊,種種啊,一切一切啊!要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就是去這個身見。而他現在這個學術化的氣功非常熱鬧,有人說他們是外道,他們連道教也不是啊,道教的這個老子、莊子這些道理還是很高深的,這些人只能稱為氣功師、養生家。他就是把這個身體修鍊得挺好嘛。我們這裡教你頭一句話就說了,你這發菩提心不是要貪著自身啊,在這身體上去保養它、維護它、讓它舒服。所以這個無我,不是只是在講經的時候談無我無我,講得天花亂墜,而真正在一切實處,起心動念。首先咱們不要說無我吧,先不要有個人主義,這個叫進步。二者依慈悲門,就拔一切眾生苦。一切眾生真實是苦啊,這苦苦啊,你隨便可以看見啊,到了夏天蟲子掉到地下,多少螞蟻吃這個蟲子?你咬一口,我咬一口,這個苦果。這個豬,我看見這個豬就是可憐它,可憐它不但它被殺,而且豬它的子子孫孫都要被殺光的。苦啊,都是苦啊,要拔眾生的苦,而且拔一切眾生苦啊。所以大慈悲心啊,這是第二。遠離無安眾生心,我們要讓眾生得到安樂,不是安自身,而是要眾生安樂。三是以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眾生可憐啊,本來是佛呀,都同具有佛性啊。這個《大乘起信論》講的都有如來藏啊,都有妙明真心啊。可是這苦,這個地獄,冤枉的很啊,迷迷糊糊地顛倒六道之中啊,受很多很多罪啊,愚痴啊,可憐憫啊。這是憐憫眾生的心,要憐憫一切眾生啊,就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他這又提出來了,這個地方它很重,就離開了恭敬、供養自身心,剛才只談自身,這個提又加多一個心字,這就很深刻。這供養不要供養自身,不要使自身求安樂,這個道理很好懂,也沒有可爭辯的。但是做得到做不到是一個問題,但是這個道理大家還都是要確定下來了。怎麼叫恭敬、供養自心?這句話就非常非常重要。這個楞嚴裡頭阿難之所以會不能自拔,一切眾生要修佛,沒有成佛,反而甚至於墮落成為魔王的眷屬,都是因為不明白兩種根本,一種是生死的根本,一種是菩提涅槃的根本。菩提涅槃那就是你的佛性,生死的根本就是你的妄心啊。現在大家眾生之所以認為是自己心的,事實就是這個意識分別,這是第六識,第六識是分別識,這毛病都是出在它身上了。但是大家也往往不知道,常常就是用這個來作為主宰。凡是什麼東西合乎自己這個心意的就覺得它對,不合乎自己的就覺得不對,甚至於說某些佛經因為不合乎他的心意,他就說這個佛經是假的。這種人現在已經出來不少了,這個是供養他自心啊!這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中國的古話,"當為心師,莫師於心",這句話要不解釋很難懂。這個文字是老的文字了,你應當作你自己心的老師,不要把自己心當作老師。莫師於心,不依這個心作老師,不要以心為師。就是這個意識,你覺得是怎麼樣,就去做,就是自己頭腦中所想的這些東西,是不堪去供養的,不堪去尊敬的。《四十二章經》就講嘛,連續兩句,"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這個修行人要不要成功,這個是很大的關鍵。所以有很多人他就自己以自己有點一知半解,對於自己所了解的這個東西把它當主宰,再批判一切別的東西。順乎我們的才對,不順乎我們的就不對。這就是信自己的意思嘛。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慎勿信汝意",你要慎重啊,千萬啊,不要信你自己這個意啊!意識啊,汝意不可信啊!跟道綽這個話是一味的。跟中國那個話"當為心師,莫師於心",不要拿心當老師,要作心的老師,就這個話的意思,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我們學佛的人就是要把佛的知見來破除我們本來有的眾生知見。你把你老的知見拿來當家作主,當主宰,當評判員,當裁判員,他評定一切,而他自己甘心退出歷史舞台嗎?而且不可能真實接受佛的知見。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這就叫作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如果只求供養自身,求自身安樂,沒有去為眾生離苦。恭敬供養自身心,恭敬供養,這個話用得很什麼……就是一切都以自己這個心啊,這個是至高無上的,用它來評判一切,觀察一切。所以常常老覺得別人不對,自己對,都屬於這一類,你自己就是供養自心,把自心供養得太高了。順的話呢,就剛相反過來了,這個說簡單一點了。順的呢,一個無染的清凈心。無染清凈剛才說就是大智慧嘛,不是為自身求安樂嘛。這個第二是安清凈心,願意拔眾生苦啊,就把那個反過來了【中間有倆字聽不清】。第三是樂清凈心,欲令眾生得大菩提啊,這是最上的安樂啊,要攝取眾生生佛國啊。所以說若是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者,則違菩提門啊。所以一切是為了眾生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成就極樂世界,願願都是為眾生,要不為眾生那何必呢?有這些依正莊嚴。所以這個,讓一切眾生得畢竟的,畢竟,究竟的、徹底的、真常的樂,畢竟常樂。依何而得?要依大義門。大義門是什麼?就是指這安樂國土,就是只有靠著往生凈土這個法門。他這說的有很多大家就覺得很絕對,佛的法門很多,怎麼不都提出來【和原稿不同,語音是:怎麼都要提出來】,要依這個大義門呢,要以極樂世界作為一切的,總的功德呢?它沒有別的,就是這個大義門嘛,就是極樂世界嘛,這個很契機呀。現在我們可以這麼看,我斗膽這麼說,在現在這個具體情況之下,法都是好的,如旃檀木,片片皆香啊,沒有一個佛法不是,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好的,但是如果你不求生凈土的話,要想即生要脫生死苦海就不可能了,就可以這樣說。你參禪也好,你修密也好,什麼事都還可以,但是都要依這個大義門啊,這極樂國土啊。不然的話,你就當再周轉嘛,再來嘛,還有一次一次的機會,那就不知道何年何月了。這已經得到人身,就現在的人身,在這一生之中,了辦這個大事。修什麼都好,當然是修凈土嘛更應機。但是你如果連求生凈土的這個心都沒有的話,要即生要超脫生死可以說是沒有希望了,這個就是曇鸞、道綽這兩位凈土宗的古德,以前都列為是祖師的,後來因為他們的書中國沒有了,有的人就把他們排在這個名單之外,那是錯誤的。底下再引一個朝鮮人。朝鮮人到中國來學佛,他們學得水平很高。這是凈土宗,他們禪宗什麼都很不錯。這個海東元曉他有一部書叫《宗要》,它裡頭講了菩提心。這個呢,就把菩提心的內容說得很…這個也講了菩提心的內容了。怎麼是順,怎麼是違?人家看出來了,慈悲、智慧、願力。底下呢,海東把它提出兩個。發菩提心有二,一個是隨事發心,一個是順理髮心。這個就跟密宗的提法很像。密宗的提法一個叫做行願菩提心,就是隨事發心,在事上發心。一個順理菩提心呢,密宗叫做勝義諦菩提心,就是第一義諦菩提心。這兩個心都發,才是個具足的菩提心。但是你只能發隨事而發菩提心也很好嘛,也很難得,也得殊勝之果。但是那還不是究竟果覺的正因啊,要取得究竟的果覺,要成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就需要發起勝義諦菩提心,也就是要發起順理的菩提心!底下我們先看他的介紹,怎麼叫隨事,怎麼叫順理?隨事呢,就是煩惱無邊誓願斷之(四弘誓願嘛),善法無量誓願修之,眾生無邊誓願度之,佛道無上誓願證,就不言而喻了。中間有刪節了,有刪節號了。此心的果報,你這個心的果報,果,果的報。報,這個因和果這個報,受報有花報,有果報。花報,有的人就作惡人,今生或者給他槍斃了,這是花報,但不是結果,果報是在地獄,眾多了。這個心的果報,這麼樣的無邊的煩惱願斷,無邊的善法都願意修,無邊的眾生都願意度,這樣去修的話,他這果報當然是要成佛的。當然還要經過再發起那個勝義諦菩提心了。是吧。但是他就是會發展的嘛。可是這個他的花報呢,就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這樣呢?因為菩提心的心量是廣大無邊的長遠無限的。在空間說是沒有邊際,在時間說是沒有限量的,不可窮盡的。(在學習中遇到不確定處,請以錄音原話為準。)原稿的提供者:天津居士、應化居士參加初次修訂校對的蓮友網名(按開頭字母循序):安住、bzheng2005、比煙花寂寞、dong、尕丫兒、H2O、弘明、境隨心轉 、南無阿彌陀佛、清寧、隨緣、天下無賊、Wendy、雪野、鷹、易者、只愛白玫瑰
推薦閱讀:
※黃念祖居士 無量壽經講座34/69(發大誓願第六)
※楊奕手到病自除講座視頻
※詩法講座
※【免費】法天使活動預告 | 跨境併購協議談判與審查要點
※風水講座(7)
TAG: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