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性思考之四:談談國人繼承的劣質遺產(2)
www.XINHUANET.com 2006年05月29日 10:00:35 來源:新華網【字型大小:大 中小】 【背景色
】 【留言】 【評論】我國農耕文明時代,家庭和家族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既是生產單位,又是經濟核算單位,也是消費單位,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中國古代的社會關係被概括為五倫: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家庭關係佔五分之三。古代中國人道德的核心是忠孝。忠是對皇上而言,孝則針對家庭。一個人的最高志向,常常是光耀門楣,光宗耀祖。家庭和家族之內,互相關愛,互相照顧,同進同退,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人不能離開家庭和家族這個團體,否則難以在社會上生存。一個人被家族除名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不僅死後不能入祖墳,更意味著他從此不再享受家族的保護和照顧。特別是在危難的時候,在受到外族、外人欺負的時候,這個損失的嚴重性尤其突出。家庭關係之外,是朋友關係。這個概念非常寬泛,實際上是家庭與家庭間的關係,有許多具有姻親關係,沒有姻親關係的則結成乾親關係,或結拜弟兄之類。這是家庭和家族關係的延伸,映射出部落聯盟的影子。於是社會形成了一個個圈子,或曰利益共同體。這一個個圈子全都具有排他性,相互之間是競爭的關係,冷戰熱戰不斷。所以,中國人對非親非故的外人,態度一般是冷漠的。如果發生爭執,發生不愉快,最後戲劇性地發現雙方原來是同一個圈子裡的,就會哈哈大笑,說:「大水沖了龍皇廟,一家人不認識一家人了!」於是拱手作揖,一笑泯恩仇。這樣的社會結構必定是鬆散的,沒有外來入侵,沒有到大家的利益都受到威脅的時候,不可能產生凝聚力,所以總被人稱為一盤散沙。有學者說,中國人沒有公民意識,只有臣民意識。他將中國和外國比,說古希臘人很重視社會責任,有種種教育的方式,包括一些儀式,如成年禮就是一種把社會責任加在他頭上的儀式。為什麼希臘會有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這種東西出現,我猜想,可能與希臘的地理環境有關。那裡土地貧瘠,又是山地,人們分成了一堆一堆,而不是中國這樣的大一統。為了安全,人們結成了一個個城邦,城邦是他們的利益共同體。那裡的居民都必須對共同體的利益負責(如同我們對家庭和家族負責),於是就形成了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後來城邦消失了,國家擴大了,但精神的穩定性導致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保留了下來。古代歐洲的野蠻民族的利益共同體是部落,他們對內實行普世之愛,對外實行殘酷的搶掠。每一個個體都必須對群體負責,這就是他們的社會意識。他們征服了羅馬之後,與希臘古文化結合,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這種類型的利益共同體,與中國在相對比較封閉的、大一統的農業文明中產生的家庭利益共同體是很不同的。他們也重視家庭,也重視社會,把社會看作家庭的延伸,在對家庭負責的同時,也對社會負有一份責任。中國人除了對家庭負責外,還要向皇帝負責,對國家負責,「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就是這個意思。但國家是皇帝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雖然皇帝被描繪成全民族共同的家長,人民叫做「子民」,清朝叫奴才,他任用的官員被說成是百姓的父母官,但是,這種教育並沒有改變皇家與全國千千萬萬家庭之間的競爭關係,它們是掠奪和被掠奪的關係,壓迫和被壓迫的關係,統治和被統治的關係。人們一方面千方百計依靠皇帝的家庭家族富貴,以提高自己家庭的地位,但他們內心的競爭意識並未完全死去。他們總說「某家的天下」,一有條件就謀劃著取而代之,也樂意看到它被其他民族所取代。清朝大軍佔領南京南明小朝廷之後,「豫王往南門報恩寺拈香,男女觀者如堵,甚有擠死者」。無名氏所撰《江南聞見錄》如此記載。他們是如此熱切地爭相一睹征服者的風采,根本不同情明朝被推翻。國家是朱家的,我為什麼要愛它?也有人忠君,那是不忠要殺頭,忠了可以富貴,要不就是愚忠。更多的官員關心的是在新朝的位置。「文武各官爭趨朝賀,職名紅揭堆至五尺者凡十數處。」「文武官員及鄉保、方長等,送幣帛、牲醴、米面、熟食、茶葉、糖果、煙酒等物於營,陸繹塞道,舉國若狂。」這種情況使人傷感地想起柏林牆被推倒時的情形。有網友說得好,當人民沒有被當成國家的主人的時候,不能指望他們能真心愛國。這個問題確實很值得思考。人民既沒有國家觀念,也沒有社會觀念,只有家庭觀念和家族觀念,社會就很不健康,很脆弱了。這偏偏是當今的中國人從祖宗那裡繼承的一份不怎麼好的精神遺產。
推薦閱讀:
※神回復和皮卡丘
※是什麼讓我們放棄了思考
※鄭伯克段於鄢
※【書單】這7本書啟發你思考,幫你提升思想深度
※怎樣才算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如何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