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講《金剛經》十四
06-05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十四「10、如修諸法本不生觀,而得妄念不起。其心已正受此法而安住不動矣。故名無生法忍。亦名證無生、悟無生。」「如修諸法本不生觀」,這是禪宗裡面用的方法,所謂參話頭。參什麼話頭?諸法本不生,參這句話頭。「而得妄念不起。其心已正受此法而安住不動矣。」這個用功不一定,大家不要看到這一句你也去參去了。禪宗老師教學生的方法不一定,他可能有十個學生,他用十種方法,一個學生是一種,也許十個學生統統用一種,所以他這個方法活用的,活活潑潑。一般老師教學一定是觀察眾生的根機,哪一種方法適合他,他就教他用那種方法,所以學生雖然多,修學的方法可能不一樣。老師要是高明,有智慧,有經驗,他教導的一定會有很好的效果,我們今天講成績,學生一定都有很好的成績,這是舉一個例子。教給我們要一心正受,一心正受自然就沒有妄念。妄念是什麼?妄念是夾雜。凈宗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用功的方法,八個字:「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此地講的安心不動;凈念相繼就是此地講的一心正受。凈是清凈,有懷疑不清凈,有夾雜也不清凈,所以念要凈念;相繼是不間斷,不間斷就有功夫,間斷功夫就失掉了,決定不能間斷,不能夾雜。我們用現代話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個大家好懂。這三句九個字能做到,就是此地所講的妄念不起,妄念不起就得定,在禪宗裡面叫禪定。我們念佛人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得妄念都沒有了,這個功夫叫做念佛三昧;「故名無生法忍」。他是參這個話頭,「諸法本不生」,一切法本不生,到妄念不起,他的心安住在不生不滅。心還有什麼生滅?我們《金剛經》讀了不少,雖然沒讀完,讀到這個地方,大家也都明了,心沒有生滅,生滅的是念頭。念頭有生滅,生滅的念頭沒有了,真心顯露,不生不滅的真心顯現出來了。真心現的外面境界就是一真法界,那個境界也是不生不滅,這就叫做無生法忍。這個忍是一心正受的意思,一心正受在這個地方就是證得,他證得了,證得一切法不生不滅,證得一切法永遠常住。忍也當作同意講,佛說一切法不生不滅,這個菩薩證得了,對於佛所講的話同意,沒有反對的意見;也有認可的意思,認可跟同意意思是很接近的,佛所講的他同意,他都認可。我們今天聽佛講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都搖頭,我們不同意,我們不承認。為什麼?我們看一切法有生有滅。為什麼看這一切法有生有滅?我們是用生滅心看一切法,一切法也就有生有滅。佛菩薩為什麼看一切法不生不滅?他用不生不滅的真心看一切法,一切法確實不生不滅。這個很難懂,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還是從比喻裡面去體會,用放電影做比喻,大家容易了解。我們凡夫是坐在台下,看電影的銀幕上,看那個有生有滅,剎那在生滅。佛菩薩是看到放電影機,看那些底片,底片沒動,不生不滅,一盤一盤的底片沒動,沒有生滅,就像這個樣子。換句話說,我們所看的是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諸佛菩薩看的是真相。也就好比說,我們看的是銀幕上的動相,佛菩薩看的是底片一卷一卷,沒動;人家看的是真相,我們看的是妄相。比喻總是沒辦法比喻得完全一樣,只能比個大概,比個彷佛,諸位從這個裡面去體會。所以這個境界,「亦名證無生、悟無生」,都是這個境界。名詞雖然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實在說含義還是很深,如果不能夠確切明了,我們得不到受用,不得受用,這個經就白聽了,這佛法白學了,學了沒用處。下面這一節,落實在生活瑣碎事情之中,希望我們在這個地方來學習。「11、約世間法言,如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此即古人所謂堅忍。」「約世間法言」,這就世間法來說,舉幾個例子。「如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此即古人所謂堅忍。」這是世間法,世間的事人能忍;能忍富貴,能忍威武,能忍貧賤,這就是心地清凈,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你想用富貴來誘惑我,誘惑不動。如果說非義之事,不合情理之事,你拿富貴來誘惑人,要利用這個人,這個人如果真正有學問、有德行,他明理,他不會幹這些事情。你用勢力去壓迫他,威武就是壓迫他,要他屈從來聽你的,真正明理之人,他也不在乎,你殺他,他也不會屈從於你,這就是威武不屈。這是堅忍,世間人所說的。「12、由是可知,安忍統括一切之名。要知舉忍辱為言,意在以偏概全,以別明總。何以故,世間最難忍者,莫過無端受辱。此尚須忍,其它可知。」羼提含的意思,把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通常一般講六波羅蜜,講到忍辱波羅蜜,把忍辱也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就是環境,我們今天所講自然的環境;冬天寒冷要能忍受,夏天炎熱,環境的變化非常複雜,要能夠忍受,不能忍受這個日子就不能過了,對於環境要忍,物質環境這是第一類。第二類,對於人為的加害要能忍,我們講人事的環境,冤親債主,無故的侮辱你,甚至於陷害你,要能忍。唯有真正明理的人,他會忍。為什麼要忍、為什麼不報復?不能忍,有報復的念頭,那是世間錯誤的觀念,因為一般人看事只看眼前,只看現實,不曉得過去,不知道未來。佛的慧眼可以看到過去,可以看到未來。這一個人常常要欺負你,他為什麼不欺負別人,單單欺負你?你好欺負,好欺負人太多,他為什麼不欺負那個好欺負的,偏偏欺負你?佛給我們講人與人的關係四種緣,當然關係很複雜,再多總不出這四大類: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沒有這個關係,碰到面天天在一起,不打招呼也相安無事。這個人在路上給你笑一笑,前世有緣,他為什麼不對別人笑?他看到你瞪你一眼睛,也是前世的緣,沒有偶然的事情,要懂這個道理。佛知道。忍辱就是消業障,就是消災。特別是辱,辱當然是逆境、逆緣,要能夠忍受,這個帳一筆一筆都消掉了,消掉就自在了。別人要罵我隨他罵,罵累了他就不罵了,不必去還口;還口是什麼?不接受,不能忍,這個怨仇愈結愈深。人家打我不還手,隨他打,打了幾下,自自然然他就不會打;如果你對打,愈打愈起勁,打不完的。要是一個人打人,一個人不還手,打幾下他就沒辦法了,到底是打好還是不打好?要打,不還手;如果說不打,自己面子上過不去,那才叫真難過,那個台階不好下。看出忍辱的功夫。這是舉這個小例子,都是與過去生中有業緣的。舉這個例子「以偏概全」,偏是一個,五度裡面取一條。「以別明總」,別是辱,總是一切統統要忍。物質環境要忍,人事環境要忍;第三,修法要忍。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你要是沒有耐心,你學不成功,你想把它學好,要有很大的耐心,所以修學佛法要有忍辱的功夫。這是一般講的三種忍,三大類。佛法的修學,也是隨著個人根性不相同,根性利的,修學比較容易;根性要是鈍的,修學起來要困難。難,格外要用忍辱的功夫才能夠突破。我們在《彌陀經》,看到序分十六位尊者,有不少是利根的,但是也有幾位是鈍根的,像周利盤陀伽、阿菟樓馱,都成功了。阿菟樓馱聽經常打瞌睡,精神提不起來,被釋迦牟尼佛罵了一頓,他慚愧心生起來了,發憤用功,七天七夜沒有睡覺,把眼睛搞瞎了;真精進,真用功,拚命。釋迦牟尼佛教他一個法門,修學以後開了天眼,他觀察的能力,比他一般同學阿羅漢要高明很多,在同學當中天眼第一,那是發憤修忍辱得來的。佛特別舉這個例子。這個地方也說了,「世間最難忍者,莫過無端受辱」,無緣無故受人家欺負,受人家侮辱,甚至於你以好心待別人,別人以噁心來相報,這是最難忍受的,要知道一定要忍。我們以善意待他,他以惡意回報,這一生當中我們找不到理由,理由一定在前生,不可能沒有原因的,不可能沒有道理的。所以一定要安心順受,這樣才能把這個結解開。八四、引證 引本劫事佛把這些理事說明了,再給我們舉一樁事實,給我們做一個樣子,我們從這些榜樣裡面應當要能夠學習。【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這是釋迦牟尼佛舉他過去生中行菩薩道,修忍辱波羅蜜,這樁事情來教我們。這樁事情詳細記載在《大涅槃經》上,這一段故事就說得很詳細。「1、歌利王事,即在本劫,即賢劫也。世尊出現在住劫中之第九減劫。時人壽普通為百歲至七、八十歲。屈指至今,又三0二二年矣。故今時壽命,七十為最高,四十、五十最普通,此報紙所常見者,足征佛語非虛。間有過百歲者,稀少已極,此必有特別善因,方能致此,乃是例外。」「歌利」是梵語音譯的。王是我們漢語,就是國王,王就是國王。歌利王,那個王的名字並不叫歌利,歌利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很殘忍的、很粗暴的,我們中國人講暴君。「歌利王」的意思就是暴君,無端侮辱人、殺害人,是這麼一個國王,非常兇殘的一個人。這個事情在「本劫」,本劫是「賢劫」。賢劫,佛告訴我們會有一千尊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這一劫千佛當中的第四尊佛,將來底下這一尊是彌勒菩薩成佛,是第五尊佛,這是這一劫裡面的事情。「世尊出現在住劫中之第九減劫」,釋迦牟尼佛出現的這個時代,是第九減劫;第九減是小劫,一個中劫有二十個小劫,二十個小劫這第九個小劫,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人壽普通為百歲至七、八十歲。」佛給我們講減劫,每一百年減一歲,佛告訴我們,我們娑婆世界眾生人的壽命,最長是八萬四千歲,人的壽命有這麼長;最短十歲。減劫是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十歲;然後從十歲,再每一百年加一歲,又加到八萬四千歲,這個樣子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一個小劫的數量是這麼算來的,這叫一個小劫,叫增減劫。釋迦牟尼佛出現這個時代,我們現在都是在減劫裡面,那個時候壽命,一般的壽命是一百歲,這是正常的。一百歲的壽命,七、八十歲過世的人也很多。從這個減劫我們來算,釋迦牟尼佛去我們現在「又三0二二年矣」,這是講的今年。按照我們中國的演算法三千年,三千年人的壽命減掉三十歲,所以中國古人常講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人的壽命是七十歲;七十歲,這一百歲,七、八十歲過世的正常;七十歲,四、五十歲過世也算是正常。我們現在每天看到報紙上那些訃文,四、五十歲過世的很多,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與事實。換句話說,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能夠過五十歲就算是長壽;五十歲以後,聰明人要為來生著想,這一生的事情要看淡,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念佛往生,前途就一片光明。如果五十歲之後,還是把這些名聞利養看得那麼重,那就危險,你還能活幾年?不要看到,聽到世間人也有八十、九十的,那是過去生中有特別的原因,不是偶然的,畢竟是少數又少數。「故今時壽命,七十為最高,四十、五十最普通,此報紙所常見者,足征佛語非虛。」佛講的話絕對是正確的,沒有錯誤的。「間有過百歲者,稀少已極。」我們也曾經聽說,見到有八十、九十、有一百歲的,報紙有登到的很少。「此必有特別善因,方能致此,乃是例外。」這個不能當常例來講,那是例外的。「2、生當此際,惟有勸導大眾,同歸佛法,持戒修福,能種善因,必得善果。」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是古今中外歷史上所沒有的一個動亂的時代,無論在中國歷史、外國歷史,沒有見過這樣的,這個時代是大動亂的時代,災害特別之多,天災人禍特別頻繁。為什麼會有這些事情?佛經裡面講,這是大家共業所感。環境,千萬不要以為環境是沒有靈性的死東西,你就看錯了。花草樹木不是死的,你對它好,照顧它周到,開的花特別美,特別香;你照顧它不好,它花也開不好,也沒有香氣,它有靈性。我想喜歡養花的人知道,你真正愛護它,它就長得很茂盛;你對它不太關心,它逐漸就枯掉,它怎麼會沒有靈性?草木有靈性,或許有;石頭也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石頭也點頭,它怎麼沒有靈性!它沒有靈性它怎麼會點頭?都有靈性。《華嚴經》說得透徹,為什麼有靈性?因為它有法性。佛給我們講,有情眾生的性叫佛性,無情眾生植物、礦物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所以「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山河大地,我們要不好好對待它,不愛護它,隨意去糟蹋它,它也忍受不了,它沒有忍辱波羅蜜,所以地要動一動。你不好意對待它,它也不願意好意對待你,它也報復你,就是這麼個道理。這些道理實實在在講,唯有佛法講得透徹。我們今天對不起這個地球,對不起山河大地,隨便的倒這些廢棄物,倒這些垃圾,搞得整個地球一片污穢,連天空臭氧層都破一塊大洞。怎麼搞破的?排出這些廢氣太多了,森林砍伐太多,不能靠森林樹葉吐出來的氧氣,將這些廢氣溶解變成乾淨的空氣,造成地球上的溫室效應,氣候反常。這就是我們對不起住地球,隨便糟蹋它,不知道愛護,它對我們的報復也很厲害。它不是死東西,它是活的。學佛的人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我們的慈悲不僅僅是對有情眾生,無情眾生也要慈悲。普賢菩薩禮敬諸佛,諸佛就包括情與無情,統統包括,那個作法是絕對正確的。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唯有勸導大眾「同歸佛法」,這是講共業當中我們修別業。自求多福,怎麼個求法?持戒修福。《金剛經》佛教給我們,持戒就是守法。這個意思是廣義的,不是那幾條戒條,我們這樣看法就錯了,就錯會了佛的意思。守法、守規矩,佛在大小乘一切經教裡面,教導我們這些教訓,我們都要明了、都要遵守。像我們修凈土的,凈土五經教給我們這些教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都要把它做到。所以修學凈宗的同修,我們的晚課採取《無量壽經》第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我們念這一段經文,目的何在?就是持戒修福。「能種善因,必得善果」,這是錯不了的;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3、佛言一切唯心造。又言一切法莫非幻相。故壽命、世事,雖有定數,實則定而不定,事在人為而已。更當普遍發大悲心,一心念佛,求生凈土,得一個究竟。則世出世間,皆有一個辦法矣。報佛恩在此,救一切苦在此,滿菩提願亦在此。」「佛言一切唯心造。又言一切法莫非幻相。」這兩句話大乘經常說,《華嚴經》告訴我們,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地方造的意思,把變跟現都包括在其中。一真法界是唯心所現,十法界、六道輪迴是唯識所變。在一切現相裡面,特別是十法界、六道,「一切法莫非幻相」,就像佛在這部經上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些全是事實。我們明了這個事實,就叫做看破;於一切法不執著了,就叫做放下。能看破,能放下,你就得大自在,就跟諸佛菩薩處世生活的態度沒有兩樣。為什麼佛菩薩在世間遊戲神通、自在安樂?沒有別的,就是人家看得破、放得下。佛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當中說般若就佔了二十二年,幾乎是他說法的一半時間;由此可知,般若重要,般若在整個佛法當中是重點,所以用這麼長的時間來說。般若的總綱領是什麼?就是看破、放下。因為眾生就是看不破、放不下,所以才勞累釋迦牟尼佛費口舌講了二十二年,二十二年我們還是看不破,還是放不下,那就沒有法子了,實在是對不起釋迦牟尼佛。《金剛經》是六百卷般若的綱要。所以要認識這些事實的真相,認識就是看破;真正明了,真正認識,自然就不執著。我們無論是修世法佛法,都會一帆風順。為什麼?不執著,智慧就開了。有智慧好辦事。「故壽命、世事,雖有定數,實則定而不定,事在人為而已。」這一句都是真理。世間一切眾生都有命運,真正遇到算命算得好的,確實你一生的吉凶禍福,都是命中定的,世俗間常講:「一生都是命,半點不由人。」命運真有。個人有命,一個家庭也有命,我們講家運,那個家也有命,國也有國運,整個世界也有世運,古時候確實有人在那裡推算過。我們中國宋朝邵康節就很了不起,用現代話來說,那是個大數學家,大哲學家,他推世運,他有一本書叫《皇極經世書》。這本書收在《四庫全書》裡面,那是講國運,我們中國每一個朝代的更替;講世運,整個世界的變化,這是非常著名的一部書。我年輕很喜歡這個,找到了拿來看,看不懂,不知道它說的是些什麼。以後學了佛,就不搞這些,學了佛才知道,定數裡面還有變數。這個地方講的是真理,「實則定而不定,事在人為而已。」袁了凡先生就是很好的榜樣。孔先生給他算的命,定數;他的流年真的像孔先生所講的,一絲毫都不能夠轉動。去考試,哪一年考第幾名,結果放榜沒錯,跟命里註定的一樣。遇到雲谷禪師之後,雲谷禪師教他斷惡修善,改造命運;他依照雲谷禪師教給他那套方法去做,以後它就不準了,跟流年就不一樣了,就轉變了。這就是定而不定,所以命運是自己造的,命運自己可以改,你要懂得改造你的命運。我們世間人講英雄好漢,英雄的定義是什麼?別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這個世間事情,什麼事情最難?造命最難,你能夠改造你的命運,就是真正的英雄好漢。佛法是最能幫助我們改造命運的,可見得這個事情真的事在人為。過去我講《了凡四訓》講過不少遍,今年年初有一些同修,從一套錄音帶整理出來,現在已經印成書了,很值得給諸位做參考。學佛如果連命運都不能改,我們的佛叫白學。沒有富貴能得富貴,沒有壽命能得壽命,這是我們學佛現世的利益。現在這個利益得不到,說學佛來生會得好處,這個說法很渺茫,誰能相信?佛法裡面講果報有兩種:有花報、有果報;花報是這一生,果報是來生。花開得好,我們能夠推想到果會結得好;花開不好,果怎麼會結得好?我們學佛絕對不迷信,佛法教給我們破迷開悟,我們在佛法當中,一定要得到真實的利益。一定要深信不疑,一定要求解,解得愈清楚愈明白,我們的疑惑才能斷根,然後才會認真,努力的去依教奉行。我在年輕,我覺悟還算是不太晚,我知道自己沒有福報,知道自己短命,這是我的覺悟。以後讀到《了凡四訓》,袁了凡年輕犯的毛病,我統統都有;袁了凡年輕的好處,我都沒有。我的果報比他更慘,他那個命還可以活到五十三歲,我過去一般人給我看相算命,活不了四十五歲,我相信,我承認。今年已到七十歲,古稀之年,我沒有求壽命,佛法裡面得來的,最難求的是壽命。說到富貴,我覺得我今天比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有福報,哪一個人的福報都沒有我大,我的福報在哪裡?我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這大福報。你們哪一個人心裏面沒有牽掛?我過去還有那一點點,有個老母親;我母親五月初一往生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我從此以後什麼事都沒有了,這個多自在!真正的福報是身心清凈、無憂無慮、無有牽掛,這個才叫自在,才真正叫享福。不是有錢就有福報,有了錢麻煩大了,心裏面不安,患得患失;又怕錢貶值,又怕錢丟掉,一天到晚就操那種叫妄想冤枉心,那是魔障。財色名食睡都是魔,我身邊沒有魔障,身邊都是佛菩薩,這個不是得大自在嗎?世間人一天到晚圍繞的是妖魔鬼怪,他的日子怎麼好過!金銀財寶都是妖魔鬼怪。「更當普遍發大悲心,一心念佛,求生凈土,得一個究竟。則世出世間,皆有一個辦法矣。」我們生活在世間要懂得享福,要知道什麼叫做福。世間人不知道,以為有了財富,有了名聞利養,有了權力,認為這個東西是福報;這就是他沒看破,他迷了。這些東西事實是什麼?我講的話沒錯,佛說的,都是妖魔鬼怪。佛在經上說的,「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那有什麼好處?這地獄五條根,有一條就把你拖下地獄,五條還得了,非下去不可,什麼人都救不了你。所以財色名食睡是五大魔王,世間人不認識它,以為它是好人,跟它交個好朋友,難分難捨,到最後全都上當了,都墮落到三途。學佛覺悟了,認清楚了這些大魔王,我們可以跟它斷絕往來,決不去招惹這些東西,招惹這些東西,禍害沒完沒了,所以對它們要保持遠遠的距離。錢來了怎麼辦?來了馬上送出去,那是魔來了,趕緊把它打發出去,留不得,留了就是禍害,要把它趕緊打發出去。這講世法,你得身心清凈、自在安樂。至於我們的生活,生活實在講非常簡單,愈是簡單的生活,愈健康愈長壽,這個要知道,飲食簡單日子很好過,吃東西吃得愈少愈好,愈乾淨愈好,愈簡單愈好。我是很多年沒有自己做過飯,我自己吃東西,一個小鍋帶了把子的,鍋碗就一個,洗起來方便,洗一個就行了。飯菜都煮在一起,一鍋就熟了,簡單!人家說:「法師,你這個沒有營養!」我的身體不錯,七十歲沒有害過病,沒有進過醫院,醫院沒有我的病歷。哪裡沒有營養?天天講求這個營養,那個營養,一身的毛病;病從哪裡來的?病從口入。要曉得這個真正的道理,簡單、單一的東西最營養。牛天天吃青草,就吃一樣東西,吃得又肥又壯;人天天講求百味飲食,身體比牛差遠了。仔細觀察自然,你就會開智慧。住房子愈小愈好,好收拾,幾分鐘就搞得乾乾淨淨,大房子我一看就搖頭。我們在美國很多居士家裡蓋得很大的房子,有的時候我到那邊去講經,到他們家住幾天,我都很嘆息!房子太大,院子太大,工作做不完。我一看,他們家房子是主人,家裡所有人都是奴才,伺候房子,你說那何苦來!住得真辛苦,沒有小房子住得自在。這是講世法,你知道怎樣過日子,過得非常自在、非常快樂、非常幸福、非常美滿。在佛法裡面,「一心念佛,求生凈土」,將來福報更大,將來的果報更圓滿。「報佛恩在此,救一切苦在此,滿菩提願亦在此。」我們能夠明理,能夠了解事實真相,這是佛菩薩教導的。我們知道怎樣生活,知道怎樣修行,知道怎樣脫離六道輪迴,都是佛菩薩教導的恩德。果真這樣去做了,這才叫報佛恩。我們自己認真努力去做,證明佛教導的純正,沒有錯誤,我們才放心把這個方法介紹給別人,供養給大眾,希望大家都來修學,大家都得幸福,這是救一切苦。滿菩提願,菩提願就是四弘誓願,我們要叫四弘誓願,願願都兌現也在此。「4、歌利王事,見《講義》卷三第一一0頁。此王即憍陳如尊者之前身也。」「歌利王事」,這是一段故事,在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卷三第一一0頁。它的本事,講得最詳細的在《大涅槃經》裡面。這一個暴君,這個惡王,就是憍陳如尊者的前世。這個地方略說一說,詳細的諸位自己去看。釋迦牟尼佛在那個時候是菩薩,還沒有成佛,修忍辱,就遇到這麼一樁事情。國王帶著他的隨從去打獵。菩薩修行都是在山上山洞裡面。打獵的時候,人走散掉了,國王有幾個宮女就見到菩薩在那裡打坐,在那裡入定,就見到這個菩薩。菩薩看到他們來了也很歡喜,叫他們大家坐在旁邊,為這些宮女說法;國王到處找,找不到,結果找到發現這幾個宮女在這邊,看到有個出家修行人給她們說法,他心裡就很不高興,就問他,「你修的什麼?」菩薩說,「我修忍辱。」好,你忍辱,我來試試看,看你忍不忍,能不能忍。就用刀把他肉一片一片割下來,問你能不能忍?這是肢解,割截身體。菩薩確確實實沒有一句怨言,隨他割,這麼一段故事。到最後,菩薩發了一個願,我將來成佛,我不但不恨你,我成佛了,我第一個度你。所以在這個時代,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尊者,就是歌利王的後身,佛的願兌現了。這是無故加害,這種殘酷的手段,菩薩沒有動一點點嗔恨心。我們一點點小事都忍耐不住,念到這一段經文,你有什麼感想?念了沒感想,麻木不仁,沒有法子。念了無動於衷,這怎麼得了?所以想想我們學佛為什麼不能成就?經文讀起來無動於衷,那怎麼行?至少要生慚愧心,要認真來學習,真正能忍,一切法得成於忍。由此可知,佛法僧團裡面,師徒大眾過去生中也都是有緣份的,也都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像六群比丘,提婆達多,那就是惡緣,來搗蛋的。可是雖然是惡緣,佛有能力把惡緣變成善緣,所以你要用冷靜的眼光去觀察,提婆達多那些也都是菩薩化身,沒有一個不善。你觀察這些事,你冷靜深入的觀察,原來這些事不壞;初看好象不是好事,細看,往裡面看是好事一樁,往深處看,往遠處看。我年輕的時候,好象還沒有接觸到佛法,我喜歡讀歷史。在歷史上,大家都曉得秦檜、岳飛。岳飛了不起,忠臣;秦檜是個大奸臣,大家都對秦檜批評得不好。我的看法不一樣,我說秦檜好人,太好了;我們那些人聽了都很奇怪,你怎麼跟別人看法不一樣。岳飛那個好是教我們盡忠,教導我們要盡忠報國;秦檜你看看,那個銅像跪在岳飛墳墓上面,他也教我們,教我們不要做壞事,做壞事就像他的下場,那不是好老師嗎?我說秦檜在哪裡?秦檜應該在天堂享福,他教化多少人,那不是好事嗎?所以你往深遠上一看,他不壞。由此可知,是非善惡沒有標準,看你從哪個角度上去看。兩個都是民族的老師,都是世間的大善知識,一個教你要盡忠報國,一個教你千萬不要做壞事,都是好老師,現身說法。「5、因無我、人等相,方能不著忍辱相,境緣現前,安心不動,任其割截,忍此奇辱。當知忍此奇辱,他人見之云然耳。菩薩爾時若無事然。無所謂辱不辱,無所謂忍不忍。此乃是忍辱非忍辱。正是般若正智。故內無能忍,無我相。外不見所辱,無人相。並割截之事亦不見,是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因無我、人等相」,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菩薩才能忍辱,所以菩薩對歌利王來割截身體,當然不會嗔恚;不但不嗔恚,而且非常感激,沒有他加害,怎麼能夠證明自己忍辱的功夫?功夫要經過考試,歌利王是老師來考他的,一考就得一百分,滿分,及格了。菩薩怎麼可以有嗔恨?我們如果在這個地方得一點消息,人家無緣無故加害於我們,看看我自己忍辱功夫如何,他是老師、善知識,不是惡人。如果心裏面還有一點難過,不行,我這個功夫還不夠,忍辱波羅蜜還不夠,十分、二十分,不及格。一切無緣無故來侮辱你、加害你的,統統是善知識,統統是老師,自己才得真實利益,跟他過去世的冤結化解掉了,這樣我們六波羅蜜才能圓滿。否則的話,忍辱這一關通不過,精進就沒有了,禪定更沒指望,般若就不必談了。你所有的不過就是布施、持戒,布施、持戒修得再好,來生得六道輪迴有漏的福報而已。六度愈是後面比前面要深,後後深於前前,有前面的可能沒有後面,有後面一定有前面。實在講,你明白這個道理,就很容易了。某個人有禪定,定功很深,他自己也說,別人也讚歎他,可是說幾句不好聽的話,他就發脾氣,就不能忍辱,那禪定是假的,不是真的。因為有禪定的人一定有忍辱,能忍辱的人不一定有禪定。好象我們蓋樓房一樣,蓋五樓一定有底下四樓,這一定道理;有四樓未必有五樓,有五樓一定有四樓。禪定在第五,忍辱在第三,哪裡說有五樓沒有第三樓,哪有這種道理,沒這個道理。所以幾句不好聽的話,他就表現在外面不高興,那個定是假的,那個慧也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所以騙人,騙外行的人容易,騙內行的人很不容易。因為四相離了,「方能不著忍辱相」,修忍辱而不著忍辱相,忍辱波羅蜜圓滿了。歌利王割截身體,是菩薩修忍辱波羅蜜圓滿之相。由此可知,沒有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波羅蜜圓滿就修不成,就不能圓滿,不能證明他圓滿。所以,證明他的忍辱波羅蜜修到圓滿。「境緣現前,安心不動,任其割截」,境緣是指歌利王下命令割截身體的時候,境界現前,菩薩安心不動,四相皆空。所以不管怎麼割截,他沒有痛苦。我們為什麼人家傷害你,你就感覺痛苦?有我相。他傷害了我,有我相當然就有痛苦;他沒有我,沒有我隨便你怎麼割截,他沒有苦受。所以只有著相,他才有苦受;離相,五種受都沒有了,苦樂憂喜舍都沒有了。所以這五種受不是真的,也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法裡面講正受,那是真的。正受是離開這五種受,苦樂憂喜舍統統沒有,那叫正受。「忍此奇辱。當知忍此奇辱,他人見之云然耳。」別人看到他忍辱,他真能忍。「菩薩爾時若無事然」,菩薩那個時候還說我能忍,那就完了,那他的忍辱波羅蜜不到家。菩薩根本連我的念頭都沒有,哪裡有忍?忍與不忍也沒有。割截身體就像割外面的樹枝一樣,好象與他完全不相干,是這個境界,所以「菩薩爾時若無事然」。「無所謂辱不辱,無所謂忍不忍。此乃是忍辱非忍辱。」這《金剛經》上的話,「忍辱非忍辱,是名忍辱」。這個心多清凈,一絲毫分別執著都沒有。「正是般若正智」,他顯示般若的智慧,般若智慧就是自性的德用。「故內無能忍」,有個能忍已經就著相,有一個能辱,歌利王能侮辱我也著相,著人相;我相、人相都沒有。「故內無能忍」,是無我相。「外不見所辱,是無人相。並割截之事亦不見,是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壽者就是時間的相續,四相都離了。「6、般若正智現前,則通達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中,那有人、我、生、佛、生、死等一切對待之相。四相皆無,萬念俱寂。何所謂辱,何所謂忍。知此,則知一切行門,非仗般若不能成就矣。」「般若正智現前,則通達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中,那有人、我、生、佛、生、死等一切對待之相。」這在一真法界裡面找不到,決定沒有;十法界裡面有,一真法界裡面沒有。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講一乘了義的大經,像《華嚴》、《法華》、《凈土三經》都是一真法界。佛給我們所說的,皆是方便說。事實真相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不得口的,開口就錯了。所以這是佛的方便說,為我們介紹,我們入到那個境界,才知道原來比釋迦牟尼佛講的不曉得好多少倍,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的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把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給我們介紹得太少太少了,微不足道。然後才能意會到那個境界之美、境界之善,不是人能說得出來的,佛也說不出。但是如果細心的人,從世尊這些大經裡面能夠得一點消息。像《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明白的,西方世界,往生到那邊的人,身體皆是紫磨真金色身,跟阿彌陀佛一樣,相貌也一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相貌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無量的相好,統統一樣。西方世界的生活環境沒有名字,西方極樂世界,你姓什麼,叫什麼名字,沒有,大家都沒有名字。為什麼?有名字就不平等,你姓張,他姓李,你們兩個不一樣;沒有名字就平等,平等法界不可思議。你們住的地區,像新加坡有好的區,房價很貴,偏僻一點就便宜多了,在世界其它國家地區也是這樣的。西方世界根本就沒有街道的名稱,沒有門牌號碼,大家統統一樣。這就給你透出了消息,沒有人我、生佛這些對待之相,沒有!那個世界奇妙,奇妙得不得了。那我們找個人會不會找錯?絕對不會錯。你到那個人家裡面去也不會錯,為什麼?不要走路。我們現在到那家去拜訪還要開車去,那個地方不要,動一個念頭人就到了,就現在他家門前了。不需要走路,不需要找門牌哪個號;想見什麼人,那個人就在面前。我們現在講心電感應,比那個心電感應的速度還快,那個境界叫不可思議的境界。《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的品題,就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今天能入,就憑一句佛號。你們念《華嚴經》,「我們修普賢行願才能夠去,不修普賢行願怎麼能去?」你不曉得,那一句阿彌陀佛是普賢行願的總綱領。一句阿彌陀佛,普賢行願全部都包括;不念阿彌陀佛,一條一條的修好麻煩,不容易去。一句阿彌陀佛就統統都修了,好多人不曉得這個秘密,他不念阿彌陀佛,他要去搞一些大經大論,一條一條的去搞,那個才叫愚痴,才叫可憐憫者。「四相皆無,萬念俱寂。何所謂辱,何所謂忍。知此,則知一切行門,非仗般若不能成就矣。」六度每一度裡面,不能沒有般若,沒有般若就不能成就。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是如此,每一願裡面,點點滴滴都要具足般若波羅蜜,沒有般若波羅蜜,不能成就。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裡面,有沒有般若波羅蜜?給諸位說,有,圓圓滿滿。念佛的三個要素: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就是般若波羅蜜。怎麼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離相。懷疑有相,夾雜也著相,離一切相了,那有什麼懷疑、夾雜的?沒有了。所以叫老實念,老實人就是具足般若波羅蜜的人。老實不容易,我們這些人念佛都不老實,如果老實,不早就往生了;就是因為不老實,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老實?有妄想、有雜念、有分別、有執著,就是不老實,這就是沒有智慧,沒有般若在裡面。由此可知,念佛法門具足般若波羅蜜。所以古德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相應有很多說法,在這個地方的相應,就是具足般若波羅蜜;也就是說凈念相繼就相應,凈念相繼就是般若波羅蜜。佛法如此,世法也如此,世法無論做什麼事情,如果裡面有般若智慧,那一定做得很圓滿,一定很成功。「7、一切修行人,非仗般若不能無罣礙,不能得自在,不能到彼岸矣。」這一段是說明,也是特彆強調世出世法智慧第一,唯有真實的智慧,才能夠真正達到無有障礙的境界,無論是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都要能夠做到心無掛礙,這就能夠得自在了。後面這一句這是講究竟圓滿法。「彼岸」是成佛,成佛一定要有究竟圓滿的智慧。佛法裡面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名詞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而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我們常講的究竟圓滿的智慧。「8、世間之人,縱令未能人人如此成就。但能人我分別之見少少輕減,則鬥爭亦必減少。世界當下太平,安居樂業矣。所以般若是佛陀教育的真精神,無上法寶,不可須臾離者也。」這一段話,實實在在是挽救世間劫運的重要開示,而確實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可惜佛法沒有能夠普及世間,縱然學佛的人很多;這特別在中國人,這些學佛人當中,如果要不能夠深明佛理,這個問題還是不能夠解決。特別是要深明般若之理,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才能放下,所謂是看破、放下;一切意見爭執自然就會減少,意見爭執減少,當然鬥爭也會減少,所以它的結果是天下太平,人民都能夠安居樂業。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在一生當中,真正能夠得到安居,身心安穩,事業順利成就,不能沒有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是單單叫我們修行、成佛才需要;我們要過一個幸福快樂的日子,離不了它;要想在世間,從事於任何一個行業,事業順利成功也少不了它。般若不能不講,不能不細講,不能不認真的去修學,這些話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說得很多,也說得很透徹。「所以般若是佛陀教育的真精神」,說佛陀教育就包含了世出世間一切法。「無上法寶,不可須臾離者也。」一時一刻不能離。為什麼?離開般若智慧,我們就迷惑了,我們就糊塗了;迷惑、糊塗怎麼能得到幸福?怎麼能得到成就?這是反顯般若智慧修學的重要性。「9、必須離人我等分別之相,使其心一念不生,安住不動。然後乃得恩怨平等,成就大慈悲定。然後乃得雖遇極大之逆境惡緣,不生嗔恨。嗔恨毫無,然後乃得普度眾生,滿菩提願。」「必須離人我等分別之相,使其心一念不生,安住不動。」這是般若最要緊的綱領,無非是教我們離相,離相前面講得很多,往後還要講。為什麼在經典自始至終講這麼多遍?實在說,講再多遍都不算多。為什麼?我們沒做到。貪嗔痴不需要講,不講天天在做,無時無刻不在做。為什麼?習氣太深,可以說不起心動念則已,起心動念總離不開貪嗔痴,這就是煩惱習氣,我們無始劫以來已經養成習慣。而般若智慧對我們來講非常的生疏,所以佛不斷的講,講二十二年,希望把我們貪嗔痴煩惱習氣轉換過來,目的在此地。佛菩薩教化眾生的用心也在此地,讓我們不斷的來熏習。離相是離心中執著、分別、牽掛的相,這個相如果不離,我們的般若智慧就不能夠現行,不能夠起用。也許有人要問,如果叫我對一切法都不分別、都不執著,那我還能辦事嗎?我如果要想把事情辦好,當然這個事情要常常掛在心上,那個事才能辦好。這個說法,我想大家聽到之後都點頭,不錯,他講得很對;佛菩薩聽了之後就搖頭,他講得不對。他的確一天到晚,把他的這個事情掛在心上,他的事情辦好了沒有?沒辦好。一天到晚掛在心上,沒辦好;還不曉得怎麼辦?掛在心上成天打妄想,想怎麼辦?妄想怎麼能把事情辦好?我們聽了佛的話,好象佛講的話不合邏輯,佛講的話不合人情,於是對於佛講的話不敢相信、不敢接受、不敢奉行,那佛對他也無可奈何。我們一定要深信佛法,佛教給我們一切放下,讓我們的清凈心現前,前面經文上說過,「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實相般若。心地清凈,你就有真實的智慧,真實智慧好辦事。無論什麼事情,再困難的事情,再繁雜的事情,他一接觸統統明了,處置得井然有序,恰到好處,這個事情就辦成功了。可見得真正辦大事情的人,沒有別的,心要清凈,那是真正辦大事情的人。世出世間最大的事情,是了生死、超三界,這是大事,世間還有什麼大事比這個事情更大,沒有了。這個事情要用清凈心來辦,因為清凈心生真實智慧。這樣大事都能辦,何況世間這些小事。我們世間人看到的一些很困難、很難辦的事,佛菩薩看起來,那簡直是雞毛蒜皮,算不得什麼難事,就是要智慧。智慧絕對不是從分別妄想裡面生的,由此可知,分別、妄想、憂慮、牽掛,不能解決問題,不能辦事。學經教的要注意到,妄想、分別、執著不能入門,不能解佛真實義。怎樣解佛真實義?心地清凈、一絲不掛、一塵不染,行了!這才能解如來真實義。所以般若智慧,一時一刻不能離。這一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如何才能做到「不可須臾離者」?如果我們心裏面,起了一念妄想,有了一念分別執著,你就離開般若智慧了,般若智慧就沒有了;如果心裏面一念不生、清清凈凈,你也離開般若智慧了。諸位聽到這話就難辦了,我心裏面有念,沒有般若智慧,無念也沒有般若智慧,那怎麼辦?有念是妄想,不是般若智慧;無念是無明,也不是般若智慧。修般若智慧還真難。佛在前面屢次教導我們,「應生無所住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這就是般若,這樣就不離般若了。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真難!所有一切法門裡面,唯獨念佛法門方便。怎麼方便法?心裏面什麼念頭都沒有,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那就行了,與般若就相應。不住妄想,不住無明,心裏面一個雜念都沒有,不懷疑、不夾雜,這是一個雜念沒有,這是無住;念念有這一句阿彌陀佛,這是生心。生心,不住無明;無有雜念,不住妄想;妄想、無明兩邊都不住,這叫做般若智慧。要念念相繼,那就不離般若。這個方法就清楚明了了,人人都可以修,人人都能修。「必須離人我等分別之相,使其心一念不生,安住不動。然後乃得恩怨平等,成就大慈悲定。」這後面一句是講功夫,也就是我們今天講成績、效果。你修般若波羅蜜,中國的禪宗是修般若波羅蜜。《六祖壇經》一開頭,開宗明義,六祖大師就說了一句話:「總凈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可見得中國禪宗是修般若波羅蜜多的,不是修禪定。我們用的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修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可知,你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這就是總念般若波羅蜜多,跟六祖大師講的話沒有兩樣。只是我們修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手段,跟禪宗不相同,目的是相同的,成就是相同的。在成就上來說,不但相同,比那個還要殊勝。初步的成績在哪裡看?「恩怨平等」,要從這個地方看。從前我看不順眼的人,看不順眼的事,現在慢慢能看得順眼了,不太認真去計較了,這就是你功夫得力,你有成績表現。諸位總需要明了,念佛人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凈土,功夫在哪裡看?我們常說某人念佛的功夫不錯,什麼是功夫?通常一般是誤以為念佛念得多,這個人一天念一萬聲,那個人一天念三萬聲,這個功夫不錯!一天念十萬聲,古人還說「喊破喉嚨也枉然」!由此可知,功夫不是念的多少聲佛,功夫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清凈、平等、覺」。如果這個念佛人,心一年比一年清凈,一年比一年平等,那叫功夫。所以此地講「恩怨平等」,這是「清凈平等覺」,這是成績、這是功夫,這就是般若現前。「成就大慈悲定」,大慈悲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謂「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慈悲要是談條件的,就不能加上大,加上一個大,是無條件的慈悲。慈悲要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愛心、關懷,真正對一切眾生有愛心,真正對一切大眾關懷,裡面沒有任何條件,這叫大慈悲。「定」是什麼?心安住在大慈悲當中。「然後乃得雖遇極大之逆境惡緣,不生嗔恨。」就如同忍辱仙人,被歌利王節節肢解,那是遇到極大的逆緣、惡境界。他不生嗔恨心,不但不生嗔恨,反而生大慈悲心,發願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他。那個歌利王就是世尊座下的憍陳如尊者,鹿野苑度五比丘,第一個得度的,果然就是他。由此可知,佛的願決定是兌現的,沒有虛假,願願都是真實,願願他都兌現。「嗔恨毫無,然後乃得普度眾生,滿菩提願。」不可以這個眾生我討厭他,我不度他,這怎麼行?這就不能滿菩提願。你每天發願,在佛菩薩面前念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那裡面還要括個括弧,哪些眾生我不度他,還有這話嗎?所以要普度眾生,要高度的智慧,才能夠把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打掉。「10、忍辱非易,非久久修學般若,得大空三昧。正恐忽遇極大逆境惡緣,嗔心少動,盡棄前功。」「忍辱非易」,忍辱就是耐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一切境界,一定要能夠忍耐。佛在本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一切法能夠成功、能夠成就,秘訣就在忍。忍辱非易,真的不容易。為什麼世間人不能忍?不能忍往往事情就壞了。小事要小忍,大事要大忍;不忍,事情決定失敗,不能成就。「非久久修學般若,得大空三昧。」這就說明為什麼諸佛菩薩,能夠有究竟圓滿的忍辱波羅蜜,這個道理就是他這個修學始終沒有離開般若。他得到的是大三空三昧,大三空三昧是:人空、法空、空空。這三空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大三空三昧,就是徹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外是業因果報的剎那相續相而已,實實在在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他在極大的逆境、惡緣當中,也如如不動;他了解事實真相,他不會在這個境界裡面起心動念。凡夫不明事實真相,於是境界現前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錯了,不但不能成就事功,事業功夫不能成就,反而敗壞。「正恐忽遇極大逆境惡緣,嗔心少動,盡棄前功。」前功盡棄了。特別是我們學佛,這個道理、這個原則適用於世間法。世間法裡面所有一切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居家過日子,做生意、做買賣,乃至於從政為社會大眾服務,點點滴滴都要高度的智慧、都要真實的耐心才能成功。在佛法修學上更要緊,如果沒有智慧、沒有耐心,你在佛法的修學是決定不能成就。我過去,這是在九0年(五年前),我曾經說過,希望將來有機緣辦一個小小的佛學班,我們不敢講佛學院,佛學院的規模太大了,我想辦個小小的佛學班,來培養弘法人才。這個班的條件是什麼?條件是要在一年當中,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把《無量壽經》念熟,念到能背,能夠默寫出來,我要找這個學生。要經過考試,怎麼考試法?要默寫《無量壽經》,把《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寫出來,錯一個字扣一分,要錯四十個字還行,六十分可以及格;錯四十一個字,就不要了,不及格了。我用這個方法來考。今年五年了,還沒有一個人向我報名,這個事情就是要有智慧、要有耐心,沒有耐心怎麼能成功?我提出這個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培養你清凈心、培養你根本智、培養你的定力。我說過了,一個人也教,兩個人也教,三個人也教,我們開小班,來訓練弘法的人才。不這樣嚴格的訓練,不能成功。這不是我要找學生訂上這麼苛刻的條件,諸位要知道,自古以來歷代祖師選擇學生都是這個條件。所以這個條件不是我專利的,也不是我發明的,不過是遵守古人的辦法而已。現在人最怕背書,認為背書是個苦事情,其實背書不苦,背書是個樂事情,他為什麼怕?因為他沒有背過,沒有用過這個方法,從來沒有嘗試過,感到這個方法很苦,原因在此地。古時候,無論是世法佛法,修學沒有一個不是從背書學起,都是從這個學出來的,哪有困難!愈背愈歡喜,你要問那個歡喜從哪來的?歡喜從清凈心來的。愈是背得多,心愈清凈;清凈心裏面生智慧,清凈心裏面少煩惱;煩惱沒有了,智慧增長,他怎麼不歡喜!法喜充滿。我們現在日子過得苦,我們每天不生法喜,生煩惱;你學佛,為什麼你還生煩惱?沒有依教奉行,沒照做,真正照做沒有一個不是法喜充滿。「11、菩薩發願平復,便得平復如故,則有三義:(一)佛加被故。(二)大慈悲故。(三)心清凈故。觀照功行深醇,一心清凈。心清凈故,法界清凈。此時悲願之力偉大無比。有願即成。謂之諸佛加被也可,謂之唯心所現也可。」「菩薩發願平復,便得平復如故」,這一段有個小故事。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身體被他分解;他發了一個願:如果我確確實實沒有嗔恚心,我這個身體應該可以恢復。當時就恢復了,證明他確實沒有一絲毫嗔恨心。我們今天被人家砍斷一條腿、砍斷一條手,找醫生未必能接得好,沒有辦法自自然然恢復,什麼原因?有嗔恨心;如果真的沒有嗔恨心,馬上可以恢復。忍辱功德效果,真正不可思議,他能夠立刻平復。這裡面說了三個意思,為什麼他被人肢解,能夠立刻恢復?「一、佛加被故。」人心清凈,清凈心裏面沒有界限,清凈心是平等的,所以他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感應的力量非常強。這種事情現代科學也證明了,它不叫感應,現在科學叫磁場。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磁場,磁場的功能、力量的大小不一樣。心愈清凈的人,愈有修持的人,他磁場的能量非常強;如果是妄念多、雜念多、煩惱多的人,他的磁場就很弱,不強。居住的環境也一樣。中國有一個新的名詞,叫特異功能,我們佛門叫神通。有特異功能的人,他們能看得出來,看到人有光、有氣,光跟氣的色彩不一樣、大小不一樣;實在講就是科學裡面所講的磁場的能量。居住的環境也不一樣,譬如說這個道場是正法道場;如果有個特異功能的人,到新加坡來看一看,每一個道場去看看,他一定認為居士林的氣很旺很強。什麼原因?住持正法,就是這個道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地方的氣旺,這個地方的磁場力量非常強,人到這個地方來,他的心情就不一樣。為什麼?跟這個磁場的感應不相同。有些地方我們去,感覺得心情很舒適;有些地方你一走進去,就感覺到陰森森很恐怖,那是什麼原因?就是那個場所的磁場不一樣。跟我們自己的磁場相應,那就很舒適;如果不相應,那就很不舒適,就是這麼個道理。我們中國人看風水,原理就在此地,實在講都是有科學做根據的,只是中國人沒有用科學來解釋這樁事情。這是因為心地清凈,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磁場相結合,這個功能太大了,這是第一個原因。「二、大慈悲故。」他有慈悲心、愛心,對於一切眾生他都愛護,對於冤家債主,惡意傷害我們的人,他能夠特別愛護他,沒有一點嗔恨心,這個力量大。「三、心清凈故。」這三個裡面這一句是根本,這一句是因,真因,前面兩句是緣;他因緣具足,所以他的身體能夠恢復。「觀照功行深醇,一心清凈。心清凈故,法界清凈。此時悲願之力偉大無比。有願即成。」所以諸位明白這個道理,你想想我們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要叫他不生病,有沒有可能?有可能。我們現在的身體很衰弱,一身都是病,能不能叫它完全恢復,不必找醫生、不必吃藥,可不可能?可能。你明白這個道理就行就能。有理論在,有這個道理,當然就有這個事實。你為什麼會生病?為什麼把身體搞得那個樣子,還叫學佛;佛菩薩看到都搖頭,你學什麼佛?你學佛怎麼學成這個樣子?哪一尊佛菩薩是瘦巴巴的,哪一尊佛菩薩是帶著害病的樣子,沒有!這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常常講,我這個講不是誇大,真正學佛不老、不病、不死,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決定不是假的。你般若道理稍稍懂得一點,你就會相信我這個話是真的。凡是你不能與這個相應,你不是在理論上錯誤,就是在方法上錯誤;如果在理論、在方法上沒有錯誤的話,你一定是年輕、健康、長壽,這是應當得到的效果。真正原理,這個地方几句話說得是太好了,言語文字不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心清凈。心怎麼清凈?觀照功行深醇。觀是觀念,我們現在人所講的,建立人生觀、宇宙觀,一定要建立一個真實、沒有一絲毫錯誤的人生、宇宙觀;照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了。功行是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不但深而且醇,醇是不雜,這樣得的一心清凈,是真正的清凈。「心清凈故」,法界裡面許許多多的障礙都消失了,都沒有了。所有一切的障礙從哪裡來的?從分別來的。一有分別,就把無障礙的法界划了許多界限。我們中國的文字高明,分別是什麼?思,思想。思,心上面划了許多格子,心上一個田,田是劃格子、劃界限;一划界限,心就變了,本來是一個心,變成一個思。如果在裡面一有執著,那就變成想,一有執著,心裏面就變出了相分。佛教給我們,教你離一切相、離一切念,就是把思想那個田拿掉,相拿掉,你的真心不就恢復了!叫你離相離什麼?就是離田、離相,恢復清凈心;心裏面也不要去劃格子,也不要去打妄想,這就成功了。中國的文字充滿了智慧。這法界就清凈,法界裡面沒有分別執著了。「此時悲願之力偉大無比」,他的慈悲、他的願力是達到盡虛空、遍法界。諸佛如來發願普度眾生,他願力跟諸佛如來確確實實沒有差別,跟諸佛如來的願力相等,所以得佛威神的加持,感應的力量那麼樣強。「有願即成」,他這個願要恢復,馬上就恢復,真的是心想事成。這兩小段的文,把這個道理,把這些事實真相確實講得非常透徹明了。「謂之諸佛加被也可,謂之唯心所現也可。」這都講得通。你要說忍辱仙人身體恢復,這是諸佛威神的加持,講得通,不是講不通;你要說這是他自己唯心所現,也講得通。為什麼?唯心所現跟諸佛加持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金剛經》上教給我們「諸法一如」、「諸法如義」,它是一不是二,所以都講得通。「12、『嗔恨』為修行人之大忌。無論在何時、遇何境、修何法,皆斷斷不可生嗔恚心。」「嗔恨為修行人之大忌」,這是一定要記住。我們修行修什麼?第一個就是要把嗔恨心消除。嗔恨不要學的,無始以來俱生煩惱。嬰兒幾個月大的,你仔細觀察,他都有嗔恨心;兩個小孩搶糖果,他在爭,他嗔恨心就顯露出來的,誰教他的?沒人教,不要教的,俱生煩惱。因為有了這個東西,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沒成就。沒有成就,被什麼障礙?被嗔恨心障礙了。當然障礙的原因非常多,但是嗔恨心的力量最大,它總是帶頭的一個。因此我們像治病對治,先對付它。用什麼方法對付它?修慈悲心、修忍辱。慈悲、忍辱要能夠真正得力,那就一定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慈悲,沒有智慧的忍辱,對付不了嗔恚,那是勉強在那裡忍。那個忍就是世間人常講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他忍耐為什麼有限度?沒有般若波羅蜜,他就有限度。如果有般若波羅蜜,那個問題就解決,那個忍化解了;把嗔恚化成慈悲,化解了。所以我們曉得,這是我們生生世世修行不能成功的最大障礙,我們要對著它下手。「無論在何時、遇何境、修何法,皆斷斷不可生嗔恚心。」這是要記住的。我們被人騙、被人欺負、被人陷害,怎麼辦?最好念阿彌陀佛,把這個事情放下就沒事了。如果有一念不平之心,有一念報復之心,你就又被嗔恚障礙住。有些人講:這不行,不能忍受。《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什麼不能忍受的;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不能忍受什麼?有般若波羅蜜,沒有一樣不能忍受;沒有般若波羅蜜,真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忍耐有限度,佛看到就說可憐憫者。其實人家來坑你、來陷害你、來侮辱你,你要果然若無其事,那就恭喜你,什麼地方恭喜?災消了,消業障,你的業障就真的消掉了;你有一念不平要報復,你業障不但不消掉,又增加了。所以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受到人家欺負,他對欺負的人很感激,替我消災,我業障被他消掉。不但不嗔恨他,還對他特別恭敬,還多送點禮物去供養他。為什麼?報恩。有智慧的人跟沒有智慧的人作法不一樣,怎麼會相同?所以千萬要記住,這個句句都是真實語。無論在世法、在佛法,剛才講我們這一生過得很快樂、過得很幸福,我們的事業很順利、很成功,我們的修道,道業真的能夠得力,將來決定能夠往生不退成佛,這幾句話就非常非常重要。「13、世事莫非夢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認真。此而不知,尚何覺悟之有。故嗔心一起,菩提種子,便完全消滅。」「世事莫非夢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認真。」學佛人是首先就要把得失這個念頭丟掉、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世間人所求的,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不求,不求也會得到。為什麼?總不外乎一個業緣。過去生中,你造的有業因,你修的有善因,必定得善果;你造的是惡因,那一定有惡報。緣遇到了,它自然現前。善的果報現前,若無其事,也不會很歡喜;惡的逆緣現前,也若無其事,也沒有煩惱。在善惡境界裡面,都能夠保持清凈心,如如不動,那就好。所以說不必認真,不必去計較。「此而不知,尚何覺悟之有。」這一點淺顯的道理要是不曉得,不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做到的話,這個人是迷而不覺,他沒覺悟,他在佛法裡面沒有得受用,沒得到好處。「故嗔心一起,菩提種子,便完全消滅。」我們佛門裡面常講「火燒功德林」。功德是什麼?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功德就是清凈心。如果拿佛法法相名詞來講,功德就是定慧。心裡一發脾氣,定慧馬上沒有了,所以火燒功德林。由此可知,你們要想想你修的多少功德,你學佛這麼多年,你有多少功德,你要冷靜想想,從什麼時候開始起沒發脾氣,你的功德就那麼多;如果你今天早晨發了一場脾氣,你的功德也不過就幾個小時而已,過去幾十年修的都燒掉了,不算了,沒有了。如果學佛學了一輩子,到臨命終時一發脾氣,完了,這一次什麼功德都沒有了,這很可怕,這都是事實。所以佛勸我們積功累德,積功累德一定要修忍辱波羅蜜,你功德才能夠累積起來。積功累德很難很難,不是我表面上不發脾氣,心裏面有一點不高興,那都不行。心裏面有稍許不高興,功德沒有了,這功德難,非常非常難修。「我做了很多好事」,好事是福德,福德在,福德不會被嗔恚障礙,你天天發脾氣,你修的福報還是在。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阿修羅的福報很大;阿修羅怎麼修成的?都是在佛門裡面修福。像我們現在一些人一樣,天天在修福,福報修得很大,脾氣很大,傲慢心很大,樣樣不願意輸給別人;連燒香我都要燒頭一支香,不甘落人之後。出功德,你出一萬,我出一萬五,我一定要比你高,好象比賽一樣,這樣的人將來他得的果報,阿修羅王。他就搞這個去了,享大福報,這人天大福報;功德沒有,福德就很大。福德不能超越三界,功德才能了生死、出三界,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了。所以修福德容易,佛門裡面好修福;功德是非常不容易,心裏面稍微有一點不高興的話,功德都沒有了。六祖惠能大師教人,如何能保全功德,不離般若波羅蜜,他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的功德就保全了。譬如持戒,我們出家人來講「持戒精嚴」,持戒非常嚴格,這很好!可是看到不持戒的人,心裏面就不舒服,這個人不持戒,這個人破戒,心裏面就有一點瞧不起他,動這一念心,你持戒是福德,沒有功德。為什麼沒有功德?一天到晚看到這個人不是,那個人也不是,你還能得定嗎?你心還能清凈嗎?雖然自己戒律持得很好;因戒生定,他因戒不能得定。為什麼不能得定?就是看到別人不持戒、破戒,他生煩惱。他那個戒不能得定,不能得定就是持戒沒有功德,只有福德。他持的戒清凈,來生生人天福報,身相端正,相貌長得好是戒清凈,是得福報,他得福報。所以真正要想成就功德,戒律成就功德,自己持戒不管別人持不持戒,別人持不持戒與我不相干;不但不管別人持不持戒,而且要把別人都當作佛菩薩看待。普賢行願裡面講的「禮敬諸佛」,他為什麼不要持戒?人家身心清凈,已經達到圓滿了;我是凡夫,我心不清凈要學戒律。人家心已經清凈,他是佛、他是菩薩、他是示現的,像濟公活佛一樣,他示現的。我們不能跟他比,我們把他當佛菩薩看待,自己的功德成就了,自己的功德保全了。這些道理、這些事相、方法,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講得很多、講得很透徹。我們也讀到也聽說,但是就是做不到;一遇到現行,心裏面煩惱又生起來了。這就叫做業障,這就叫沒智慧,離開般若了。所以一念嗔心起,菩提種子,菩提是覺悟,覺悟的種子沒有了,又迷了。「14、佛言,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魔所攝持。普賢菩薩說,菩薩之過失,莫甚於嗔心者,以前所積功德,雖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齊燒盡。可不懼哉。」這一段全是《華嚴》的教義,《華嚴經》上的。「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做一切善事,但是沒有菩提心;「菩提」是覺悟,覺悟是離相。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他生心、他布施,這是作善;但是他住相,他沒有離相。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他是有所住,他沒有做無所住;他而行布施,有所住心而行布施,就是此地講的沒有菩提心修一切善。為什麼說「魔所攝持」?魔是講的折磨,你雖然得善果、得福報,你享福還要受許許多多的折磨,這就是魔所攝持。佛所說的魔實在講是折磨的意思。古時候的經典,魔下面是個石頭、是個石子,折磨的磨,不是鬼,是那個字。把折磨的磨,改成魔鬼的魔,魔鬼這個魔字是梁武帝造的,中國古字裡面沒有。梁武帝覺得折磨太苦,就像遇到鬼一樣,所以把石頭去掉,換個鬼字。要曉得這個字的來源,要知道它的本義,本義是折磨,折磨是煩惱折磨。我們今天享福的人、有大福報的人,他心裏面他有憂慮、他有牽掛,他有許許多多的煩惱,這是享福裡面有折磨,被魔所攝。福報愈大,憂慮牽掛愈多,受的折磨愈多,魔所攝故。如果他有菩提心,他享福不會受折磨,他能夠隨緣,他有再大的福報,他沒有掛在心上,他也不會去想,「我這個財產將來要給哪個人繼承?」他沒有這個妄想,他心裏面就舒服了,沒有牽掛了。如果說沒有智慧的人,兒女多了,我將來給這個好、還是給那個好,哪個人成器,將來能守得住,這不叫打妄想!這就是自己折磨自己,這就是沒有般若智慧。有般若智慧的人,決定不幹這個事情。所以他可以享受,他決定沒有副作用,他心地清凈,一塵不染,再多的福報也是若無其事。所以他沒有患得患失,沒有這個意念,這就是菩提,這就是般若。「普賢菩薩說,菩薩之過失,莫甚於嗔心者。」跟前面講的意思一樣。前面是講嗔恨是修行人最大的忌諱,普賢菩薩在此地也說,《行願品》裡面的。「以前所積功德」,這就是火燒功德林,就是這一句經文里的意思。所累積的功德,「雖多如森林」,這是講他勤修,積功累德,勤修福業、福善。「嗔火若生」,這一發脾氣,嗔恚心起來了,「一齊燒盡」,統統燒完了,這個意思剛才說過。「可不懼哉」!這是最恐怖的事情,最為畏懼之事。這是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要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修忍辱波羅蜜。忍辱波羅蜜要真正得力,一定要修般若波羅蜜,沒有般若波羅蜜,忍辱的功夫就很難得力;要想功夫得力,不能離開般若。「15、生嗔恨,由有四相。般若正智,葯其著相之痴,貪嗔無由,可除也。」這是說明忍辱為什麼這樣難,難的原因是因為眾生著相。相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境界相,佛在此地把它歸納為四大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量無邊的諸相,十法界依正莊嚴都不超過這四大類,這四大類統統都包括了;也就是經上常講的人我執、法我執,這兩種執著跟四相,兩種執著是能執,四種相是所執,意思都可以相通。著相的病太深太重了,無量劫來就是因為著相,才有六道生死輪迴;離相,這生死輪迴就沒有了,不但六道沒有,十法界也沒有了。前面跟諸位說過,因為有執著,這才發生六道輪迴;因為有分別,才有四聖法界。四聖、六凡怎麼來的?分別、執著而來的。所以離開執著,六道就沒有了;離開分別,十法界就沒有了。六道、十法界沒有了,顯露出來的就叫做一真法界;諸佛菩薩他們活動的空間,他們居住的處所就叫做一真法界。一是真的,十、六都是假的,在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般若正智」,般若智慧就是對治四著相的病,著相的病要用什麼方法來醫治它?葯就是醫治的意思,就是般若正智,是醫療著相的毛病。著相是愚痴,般若是治病的,對治這個毛病的。「貪嗔無由」,貪嗔都是從著相來的,著相是從愚痴來的;如果把著相的痴治好了,那貪嗔就沒有了,貪嗔就沒有依靠了。所以能夠斷除的,不是不能斷除,斷除一定要靠般若波羅蜜,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貪嗔痴沒有辦法斷根,一定要有般若正智。所以《金剛經》不能不講,江味農居士在講義裡面強調,《金剛般若》不能不講,因為唐宋以後,我們佛門許多大德都不願意講《金剛經》,都怕講《金剛經》。原因是什麼?怕一般人聽到《金剛經》產生了誤解。《金剛經》講空,一切都空,怕墮在惡取空;你錯會了意思,佛說什麼都是空的,那什麼都是空的,因果也是空的,那造作惡業也是空,拚命造惡業,殺人、放火後面都是空的,那就無惡不作,那就完全錯了;是很容易被人產生誤會,所以許多大德避免講《金剛般若》。江味農居士說,《金剛般若》可以治我們貪嗔痴的病根;不講就沒法子治病。這個葯確實有副作用,因此必須要講清楚、講明白,講清楚、講明白真的是不容易。一般講《金剛經》,講一個星期、講半個月,甚至於講一個月,很難講得清楚,真不容易!這一部《金剛經》要細細講一遍,至少得要一、兩年的時間,才能夠真搞清楚、搞明白,我們才真得受用。所以這個東西是要講,要講就要講清楚、就要講明白,不可以含糊籠統。「16、世間萬事,莫非對待。因對待故,極易生起分別計較。此所以有貪嗔也。若能於對待中,看出消長盈虛的道理。為之消息而通變之,以治理一切世事,不能不服其為世間聖人。」「世間萬事,莫非對待。」所謂對待就是相對建立。「因對待故,極易生起分別計較。此所以有貪嗔也。」這是說明貪嗔是從什麼地方發生的,真的跟治病診斷一樣,先要把病源找出來。病怎麼生,為什麼會這個生病,先把病源找出來,然後才能夠對症下藥。要找病根、病源,先要了解世間一切事相,世間事都是相對的,我跟人就是一對。佛法裡面,佛給我們說一切經,也不能離開相對;離開相對,沒話好說。說佛法,佛法的對面是世間法;說覺悟,覺悟的對面是迷惑。都是相對的,沒有一樣不是相對的。凡是相對都是緣生之法,因緣生法,都是相對的。因為相對,非常容易產生錯誤的觀念,錯誤觀念就是分別計較,很容易發生。一念不覺,就落到分別計較裡面。佛經裡面名詞叫計度、分別。計是計較;度是度量、衡量、分別,就落在這裡面。所以前面講,般若不可須臾離也,一離開般若,你就會落到分別、計度裡面去,那就錯了。於是乎順自己意思的就起貪心,不合自己意思就生嗔恚心,貪嗔是從這個地方生的。「若能於對待中,看出消長盈虛的道理。為之消息而通變之,以治理一切世事,不能不服其為世間聖人。」這是世間有一等高明人,雖不能治本,他能治標,也算是相當難得。他在相對當中,相對就有因果,他在因果裡面看到消息。因果不是一世,因果通三世,所以佛法不講因生,它講緣生。為什麼不講因生?因為那個因會變。因遇到緣會變成果,果又變成因,果對於底下的發展,它又變成因。所以因不是定因,果也不是定果;因會變成果,果會變成因。它為什麼會變?當中有個緣,緣促成它的變化。所以佛講緣生,不講因生。聰明人就看出這個道理,他能夠掌握這個緣,看出消長盈虛的道理,就是因因果果變化的道理,他看出來了。於是他把這個緣、機緣掌握住,就能夠有限度的控制因果的變化。「治理一切世事」,我們今天世間很亂,災難頻繁,試問佛教能不能救這個世間?答案是肯定的,決定能救世間。可惜的是世間人不接受,那就沒法子,世間人要是肯接受,樂於接受的話,佛法的確可以帶給這個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和平安定、繁榮幸福,真可以得到。一個人相信,一個人肯學,你一個人得到;你一家人相信,一家人修學,你一家人得到;你這一個團體人相信,一個團體人修學,你這個團體會得到,沒有得不到的。這裡面有真實的道理,有很清楚的方法,還是前面講的原則。我們掌握到緣,只要能夠把惡的緣避開,把它捨棄掉;把善的緣抓住,不斷的讓它增長,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個境界馬上就變了。有不少同修聽到我講,來問我,他說:「法師,大概要多長的時間能夠看得出效果?」我告訴他:「如果你認真努力,三個月見效。」時間不長。三個月若不能見效,六個月一定見效。我們讀《了凡四訓》,了凡先生接受雲谷大師的開示,認真努力斷惡修善,三年才見效。為什麼我說三個月就見效?了凡先生頭三年,斷惡修善的願力不強,若有若無,不是完全認真在做,他好象在試驗一樣,習氣還常常現前,不乾不淨,拖泥帶水,所以三年才見效。可是往後,他就很進步了,那個效果就愈來愈顯著。為什麼?他有信心。有信心,他就格外認真、格外努力,所以效果非常明顯,而且時間非常快速。他許願做三千樁善事,第一次許的願三年才圓滿;第二次許願做三千樁善事,不到一年就圓滿,愈來愈快速。所以我們明白道理、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去修行,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決定見效。這樣的事特別在念佛法門,我們從《凈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看到的例子不少。這是辦大事,念佛求生凈土,三個月到半年都見效,何況世間這些小事。這是世間善人教導人趨吉避凶、自求多福,儒家、道家都是根據這個原理來教導世人,能夠得到效果。「17、佛法則看破其彼此相形(相對)而有。一切虛幻不實,有即非有。然而不無虛幻顯現,非有而有也。故既超乎其表,而不為所拘。仍復隨順其中,而不廢其事。超乎其表,是為不著。大智也。隨順其中,是為不壞。大悲也。」「佛法則看破其彼此相形而有。」相形就是相對的,彼此相形而有;佛法是看破,真相完全看清楚了。世間人他並沒有看得透徹、並沒有看得徹底,只是看出因果的變化,他看到這一層,這也就相當的深度,但是沒有徹底了解。能夠掌握變化、控制變化,就能夠消災免難,能夠趨吉避凶,實實在在能做得到的。佛法就更透徹、更徹底。「一切虛幻不實,有即非有。然而不無虛幻顯現,非有而有也。」這是佛法比前面世間善人看得更透徹、更徹底、更清楚,真的是宇宙人生真相大白,所以他能夠超越。一切虛幻不實,這是一切法,佛法裡面所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現在世間人所講的宇宙萬有。宇宙萬有的真相是虛幻不實,它沒有一個實體,但是它有相,所以「有即非有」。因為一切相怎麼形成的?無量因緣形成的,形成這個現相。現相存在不存在?不存在,真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但是在我們感覺當中,這些現相都在面前;我們感到現相在面前,是因為現相的相續相,連續的現相,使我們產生了一個錯覺,誤以為這個現相在眼前,好象還存在,這是錯覺,這是沒有看到真相。如果看到真相,這個真相確實是不存在的,《楞嚴經》上說得好,「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當處的時間是極其短暫,短暫到我們無法想像。這是經上佛舉的比喻,講一剎那當中九百生滅,而事實真相可能還不止。佛所舉的比喻,只能比喻個彷佛,而實際可能比這個速度還要大。這是我們從大乘佛法裡面,世尊說經的慣例,我們能夠體會得到。所以我們所感受到的是一種相續相,連續的現相。「然而不無虛幻顯現」,這個虛幻顯現是不停的、不中斷的,不中斷的在那裡顯現。而顯現的相是會變的,什麼力量在那個地方使它產生變化?這個力量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這個力量。妄想、分別、執著,在佛法裡面叫識。所謂是「唯心所現」,真心能現相,剎那在那現相;「唯識所變」,我們把一真法界變成我們現在這個樣子,這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變成這個樣子。什麼樣的妄想,變什麼樣的境界。十法界的眾生都打妄想,十法界裡面的佛,打佛的妄想,變佛的境界;十法界裡面的菩薩,打菩薩的妄想,變菩薩的境界。這個妄想無量無邊,因此所變的境界就無量無邊,這是事實真相。所以是「非有而有、有而非有」,佛這兩句話,才把十法界依正莊嚴給我們說清楚、說明白了。「故既超乎其表,而不為所拘。」唯有了解清楚、認識清楚,這才真正超越,不被這些現相所拘束,你就得大自在。這些現相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是身相,不受身相的拘束,身就自在了。所以佛菩薩能現無量無邊的化身,像《普門品》所說,應以佛身而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楞嚴經》上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心裡念什麼,他就現什麼身。這就叫做「超乎其表,不為所拘」,不被這個形相所拘,他在現相裡面得自在。你要問佛菩薩為什麼得這樣自在?歸根結底就是清凈心,他心裏面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他就自在了,就不被色相拘束了。我們今天不得自在,被這些境界拘束。原因在哪裡?著相。總認為這個身體是我,你就脫離不了這個身體,這個身像枷鎖一樣把你鎖住,你沒有辦法脫離。你哪一天真的覺悟了,這個身是假相,剎那生滅,了不可得,這不是我,你就得自在,你就慢慢不受這個身體約束,不受這個身體拘束了,而後就能隨心所欲。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身體很強壯,相貌很美麗,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能變相,你想健康,身體就健康,可不能想病,想病就得病。這裡才一點痛,恐怕得什麼病,沒想幾天真的病來了。病怎麼來的?想來的。照照鏡子想到老了,他想老,他怎麼不老?拿到從前照片來比一比,我一年比一年老,那當然老,老得好快。我教給你一個不老的方法,教給你相貌很美麗的方法,你天天看觀音菩薩,天天想觀音菩薩,不久你就變成觀音菩薩;相從想生的。你為什麼不多想佛,為什麼不多看佛相?我們念佛法門有觀像念佛。觀像就是造佛像,很圓滿的佛像,你常常看佛像,家裡面供佛像就有這個好處。常常看佛像,常常想佛像,自己的相貌就變了;不想佛菩薩,天天就想煩惱,那怎麼能受得了,這受不了。由此可知,我們一生的際遇,真的是自作自受,不能夠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是造大罪業。因為沒有人給你主宰,老天爺也不管你的閑事,都是自己成天在打妄想打出來的,你怪誰?「仍復隨順其中,而不廢其事。」這就教給我們,我們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事實真相搞清楚,我們的生活就自在了。怎麼過日子?隨順其中。佛家常講「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莫更造新殃是不要再打妄想了;隨緣消業,那個日子就過得自在,就過得幸福美滿。所以事要照做,照樣要過日子,照樣要去工作,「不廢其事」。你的境界超越了。「超乎其表,是為不著。」超越是什麼?就是經上講的「應無所住」,無住就超越了。什麼叫無住?再也不把它掛在心上,就超越了。功夫完全是在心地里做,不是在心外;在心裏面做功夫,再也不著相。我們說得再通俗一點,大家容易明了,再也不牽掛,再也不憂慮。這個事情來也好、不來也好,成也好、不成也好,統統都好,你就自在。我自在了,我還希望別人的日子過得更幸福一點,過得更快樂一點,那怎麼辦?我們一定要認真的斷惡修善。我們每天課誦也好,講經結束也好,都要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還得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但是口念沒做,這是口惠而實不至,我們還是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一切眾生。要怎麼做?每天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把斷惡修善的功德,斷惡修善一定是得福報,一定是離苦得樂,把離苦得樂統統給眾生,把這個樂、福都給眾生去享受,這就是我們說到做到。我們斷惡修善,自己絕不享福,福報讓別人去享,讓一切眾生去享,這就對了;自己享受,那就錯了。佛教弟子,尤其是教導出家弟子,出家弟子要住持佛法、要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交代出家弟子以苦為師,要做一個樣子給世間人看,我們說到做到,世間人才肯相信,才樂意接受佛法的教導。所以,「不著」非常重要。不著是智慧,布施是慈悲;這個布施是廣義的,包括我們整個的生活,都是為一切眾生做榜樣、做表率,這叫大慈大悲。「不著,大智也。」「隨順其中,是為不壞。大悲也。」隨順就是生心,跟一切眾生在一起生活,「和其光,同其塵」,為一切眾生做一個好榜樣,做破迷開悟的榜樣、做離苦得樂的榜樣,這就是大慈悲。般若經裡面沒有別的,就是教給我們要具足大智慧、大慈悲,大智慧、大慈悲完全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點點滴滴,無非般若、無非慈悲,這就對了。「18、學佛人能見及此者,曰開道眼。此時急當養其道心,當令心如虛空,超然塵表。必須生空、法空、而後心空。復於此際,提起一句萬德洪名,一心而念。但念阿彌陀佛,佛外無念。上與十方如來,下與法界眾生,息息相通矣。」這一段文非常重要,教導我們真正修行用功的方法。凡是用功不得力,一定是與此地所講的相違背,如果能與這幾句相應,功夫必然得力。「學佛人能見及此者」,這一句是總結前面所說的,知道一切法是相對而生的,也就是因緣生法;有即非有,非有即有。這是把事實真相看清楚,我們所謂是看破了,看破就是佛門裡所說的「開道眼」。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你的見解,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與諸佛菩薩相同,是一個看法。開道眼,也就是一般所講開悟,真正開悟了。這個悟是解悟,他所悟的沒有錯,確實是事實真相,可是並沒有放下。沒有放下,雖然是開悟了,換句話說,依舊免不了生死輪迴,你還是受業力的支配。要怎麼辦?一定要放下。「此時急當養其道心」,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最急的一樁大事,是培養道心。培養道心就是放下,放下之後那個心就是道心;沒有放下,那個心叫凡夫心,我們有的時候稱為「輪迴心」,只要有一絲毫沒有放下,還是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叫輪迴心,就不是道心。所以,一定要像《金剛經》上所說的這個標準。「要令心如虛空」,心地要清凈,一塵不染。正如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這就行了,到本來無一物就可以了,心就清凈了。清凈的標準也要清楚,如果不清楚,心裏面一念不生,一個妄念都沒有了,很容易誤入「無想定」,誤入「無色界天」,那就又錯了。這個心如虛空,要有一個標準在,這個標準是什麼?「必須生空、法空、空空」,這就是心如虛空的標準。生空,不執著有「有情眾生」,不再執著了。法空,不執著一切法,包括佛法在內,佛法也是因緣所生的。所以人空(生空就是人空)、法空,人法俱空;空空,空也要空,空也不能夠執著,執著空亦錯了。所以人空、法空、空空,前面講的「大三空三昧」,這是標準。這個時候不但解悟,證也悟了,確實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個境界不僅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十法界就是法身大士,這個時候可以生到一真法界。一切諸佛剎土都有一真法界,為什麼要我們再念阿彌陀佛?這裡面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你有能力入一真法界,證得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這是得大三空三昧,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到這個地位。假如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從這個時候起,要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你必須要修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從這個時候開始,不是從我們現在開始,這個諸位要知道。第一個阿僧祇劫修三十個位次,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只修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祇劫修滿,你證什麼樣的果位?等覺菩薩。所以諸佛如來勸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因為生到西方凈土,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很快!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講過,《彌陀經》裡面講過,凡夫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依照經裡面所說的,我們仔細觀察,大概三、四劫就成功了。三、四劫跟那個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時間不能比!阿僧祇,一般講叫無央數,這個數量太大太大了。《華嚴經》上講的,無量阿僧祇劫、無量劫,才能成就。講無量劫,都是說的圓教初住到成就圓滿的佛果,所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在西方世界,那個時間縮短了,縮得太短太短了。如果照這個標準,這個人已經大徹大悟,已經萬緣放下,真正證得初住菩薩的地位,初住在大乘法裡面是屬於見道位。十住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上上品往生。上上品往生的人,我們在《觀經》裡面看到,一生到西方世界,就花開見佛悟無生。到那個地方就花開,這不論佛加持;論佛加持,那大家平等。不論佛加持,憑自己的功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悟無生。要是依照凈宗經典來說,他的地位已經到七地以上。他本來是個初住位的菩薩,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憑自己的本事,不是憑佛加持,就提升到七地。換句話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於一念之間,超過了兩個阿僧祇劫,這個便宜佔大了。何況又得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他在西方世界成就圓滿的佛果,絕不可能要一劫的時間,不需要。這就是說明,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太快太快了,所以連文殊、普賢都要求往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修行成就,都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環境的殊勝,成佛的快速。我們在經裡面常常讀到,《彌陀經》上講的「諸上善人」,上善是指等覺菩薩,法雲地的菩薩還不能算上善,等覺菩薩是上善。西方世界像這種地位的人,那個數量太多太多,沒法子計算。那我們要想一想,這些都已經證到等覺位,換句話說,三大阿僧祇劫修滿了,這在其它的佛剎裡面說,三大阿僧祇劫修滿了,才到等覺。可是西方世界,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到現在才十劫,不長的時間,十劫的時間,他們到那裡修行,三個阿僧祇劫在十劫當中修滿,這個不可思議!我們讀經,像這些地方是非常要緊的地方,不能夠含糊籠統念過。西方世界殊勝,殊勝在哪裡?單單憑這一點,所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找不到。你在別的地方修行,真的要三大阿僧祇劫,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要十劫。這個帳我們曾經仔細的算過,不需要!根性利的,三劫、四劫,就超過一般菩薩修行三個阿僧祇劫。這是勸我們一定要念佛。「提起一句萬德洪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一心而念。但念阿彌陀佛,佛外無念。」,除了這一句佛號之外,沒有一個雜念,雜念就是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妄想。一天到晚,這一句佛號念念相續,一句接著一句,雜念就不生了,這樣用功,決定往生,決定是高品位的往生。「上與十方如來,下與法界眾生,息息相通矣。」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感應道交。能與十方一切諸佛,下至一切眾生,換句話說,十法界依正莊嚴,都起了感應道交的作用。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與一切有情起感應道交,與一切無情也起感應道交,這就是《華嚴》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如果有一個人,他應以一種特別因緣,會教他開悟的,或者是聽到風的聲音、雨的聲音,菩薩就變現這一個境界,觸動他的靈感,他就大徹大悟了。所以那個風、那個雨、那個音聲、那個現象,不是普通的,佛菩薩變現的,不是偶然的。我們遇到這些聲音,為什麼不開悟?那些聲音裡面沒有諸佛菩薩威神在加持。佛菩薩變現的,它有威神加持,它能觸動你的感應,觸動你的善根;我們佛法講善根,世間人講靈感。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現有情身、現無情身,無不自在。這就是「下與法界眾生,息息相通」。「19、此心與佛以及眾生,無異、無相。多讀《大乘無量壽經》、《金剛般若》,以熏習長養之。則道眼益開,道心堅固。是為般若凈土同修之法。」「此心與佛以及眾生,無異、無相。」這是說明其所以然。為什麼能夠與諸佛、與眾生,說諸佛、說眾生,十法界全都包括到了。這當中有菩薩、有緣覺、有聲聞、有諸天人等,統統都包括了;一直到地獄眾生。說有情,意思裡面就包括無情的生活環境,所以這個意思涵蓋了法界的全體,一樣都沒有漏掉。它的道理就是清凈心沒有相,清凈心與諸佛、眾生,與一切法性無異;無異就是不二,是一個不是兩個,所以他能夠與法界虛空全體相應。我們今天的心,為什麼不能夠感應道交?我們心跟佛菩薩的心不一樣,不但跟佛菩薩的心不一樣,跟一般人的心也不一樣。縱然生到一家,做了父子,兒子的心跟父親的心不一樣;兩個人相愛結婚了,先生的心跟太太的心不一樣,你說糟糕不糟糕,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每一個人妄想、分別、執著不一樣,就是這麼造成的。如果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那就一樣。這個道理不難懂。尤其《金剛經》講到這個地方,這一提起,我們應該明了。妄心是各個不相同的,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每一個人不一樣。捨棄了妄心,真心是清凈心、平等心,哪有不一樣的?統統都一樣。譬如水,我們佛門裡面常常用水表法,我們用十個盆裝十個盆的水,使它震動,水起了波紋,起了波浪,這十盆水一定是十個樣子,決定不會是一樣的。如果讓它安靜下來,波浪沒有了,這十盆水決定是一樣的,就這麼個道理。看破是理明白了,放下是事上搞清楚了,然後你的心就能與虛空法界相應。與諸佛菩薩相應,就得諸佛護念,得龍天保佑;與一切眾生相應,我們跟一切眾生,無始劫來恩恩怨怨不曉得有多少,這一相應,這些恩怨,甚至於一些債務,就從這個地方化解了。所以你要是沒有這個功夫,與一切眾生的恩怨、債務是沒完沒了的。我們把這些道理、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了,才曉得人不能不聞佛法,人不能不修學佛法。你不修學佛法,真的在這個六道輪迴裡面沒完沒了,苦不堪言!唯有佛法能夠幫助我們徹底解決問題。這是說明真心跟諸佛、眾生,是無異、無相。「多讀《大乘無量壽經》、《金剛般若》,以熏習長養之。則道眼益開,道心堅固。是為般若凈土同修之法。」般若裡面有凈土,凈土裡面有般若。要多讀《無量壽經》、多讀《金剛經》,不但要讀,要明了經裡面所講的意思。如果只是讀,不明了意思,沒有用!怎麼沒有用?境界轉不過來,也就是說我們在現實生活裡面,不能看破、不能放下,那就沒有用處。經念得再多都沒有用處,一定要明其義理,在日常生活當中真的起作用。了解事實真相,這就是開悟,這就是看破。於一切世法上不再計較,不再執著,這就是放下,這就是功夫,這樣才有受用。以看破、放下,長時間的熏習,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又幫助你看破,你的道眼,也就是你的開悟,愈悟愈深、愈悟愈廣,一直到徹底的覺悟。道心愈來愈堅固了,道心是什麼?道心是放下,愈放下愈究竟、愈徹底,徹底的放下,那就成佛了。這就是說明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這兩種方法相輔相成、互相幫助。這樣念佛求生凈土,決定是上上品往生,決定是生死自在。到自在的時候,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一絲毫的障礙都沒有,這個功夫真得力的話,確實是如此。我們能不能做到?我們不能像圓初住菩薩那樣徹底的做到,我們可以做到相似的境界。一定要叫這個功夫接近,往這個目標上接近,往這個目標上靠,這就對了。凈土四土三輩九品,自在往生、隨意往生,究竟要到什麼樣的功夫?如果說理一心、事一心,確實我們這一生未必能辦得到;如果說是功夫成片,那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辦得到。這個真正生死自在、隨意往生,功夫不高,就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裡面高段的,什麼叫高段?對於世緣不再貪戀,真正能放下了。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包括這個身體,不再重視它了,不再留戀它了,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往生。功夫成片就做到了,不必要一心不亂,這個法門的殊勝就在此地。所以古德講「萬修萬人去」,萬人裡面根性不齊,當然也有上根的,必定也有下下根器的人,萬修萬人去,下下根器也往生。由此可知,我們修凈土,不能沒有智慧;般若、凈土同修,就是修凈土不能沒有智慧。什麼叫真智慧?看破、放下是智慧,這個不是世間的聰明智慧,看破、放下是真實智慧。「20、此法與一真法界相應,與實相相應,與空有不著、性相圓融相應,與第一義空相應,與心凈土凈之義更是相應。修絕待殊勝之因,證絕待殊勝之果。」此法是什麼法?就是看破放下,老實念佛,就是這個法。看破放下,老實念佛,就是這個地方所講的「般若凈土同修」。我們說般若凈土同修,你還不曉得怎麼個修法?我換句話來講,你就明白了,「看破放下是般若,老實念佛是凈土」,這個好懂,這就是般若凈土同修。實實在在講,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主題,佛在這裡教訓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看破放下是「應無所住」,老實念佛是「而生其心」,就把這兩句圓圓滿滿的都做到了,這與一真法界相應。這個境界是什麼境界?圓教初住的境界,我們沒有證得,我們雖然沒有證得,悟得了。悟有兩種:一個叫「解悟」,一個叫「證悟」。解悟,換句話說,也相當明了、很清楚,一點都不含糊,你所了解的、你所認識的,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諸佛菩薩親證,你沒有親證,你沒有到過就是了,差的是在這個地方。所以在解方面,跟一真法界相應。如果老實念,真的萬緣放下,真正肯老實念,那就是往證的功夫上走。我們常講做實證的功夫,老實念是做實證的功夫。放下很難,為什麼放不下?放不下的原因是你沒有看破。什麼叫看破?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沒有徹底明了,這個真相是什麼?大乘經論裡面講得太多太多了,《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教給我們要常作如是觀。觀,用最淺顯的話來說,你要常常這樣去想。想什麼?所有一切法都是空的、都是假的。你想想昨天,昨天過去了,永遠不會再來了,說今天,今天又過去了,真的是一場夢,人生一生幾十年寒暑,好快就過去了。小孩懵懵懂懂不知事,過年很熱鬧,想到過年要等好久好久過年才來。年歲大了,辛辛苦苦工作,希望日子過得慢一點,這一年一年好快的就過去了。人生真的是一場夢,我也常常教一些同修,我教他作觀,怎麼觀法?晚上睡覺,當一覺睡醒,睡覺的時候,跟睡醒的時候,仔細去想想,睡著了跟死有什麼兩樣?你想想看你睡著了,這世間哪一樣東西是你的?一個人你睡熟,人家把你身體抬跑掉了,你都不曉得,哪一樣是你的?真的連身體都不是自己的,哪一樣東西是你的?你什麼東西能保得住,什麼東西能藏得住?都是假的,都是冤枉操了心!我們常講,錯用了心。這一覺睡醒了,想想睡覺做的夢,想想那個夢中的境界,再想想我們現前這個境界,跟那個夢中有什麼兩樣?能夠常常這樣想,天天這樣想,對於這個世間萬事萬法,自自然然你就看清,你就不會再那麼樣的執著,不會有爭執了;而後就可以隨緣度日,老實念佛。想佛要緊!佛給我們說明,十法界的真相,六道、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你心裡要是沒有妄想了,沒有妄想所現的境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因為有妄想,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妄想在作祟,變成這麼一個境界,這個境界,佛給我們講是夢,不是真的,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佛說很短,我們凡夫不能體會,所以佛舉了兩個比喻,如電、如露,這個我們一般人能感覺到。露水,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閃電的時間更短,比露水短得多,它存在的時間非常非常的短暫;真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何必要打妄想,何必要在這裡面爭名逐利?你能夠爭得到嗎?名利你能夠得到嗎?如果你真的能夠得到,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都拜你做老師。為什麼?因為他們兩個人爭不到、得不到,你有辦法得到,你比他高明,得不到!這幾天報紙上你們看到有很多貪污的,非法得到了許許多多錢財的,這都犯了法。有人來問我,他們得到的這些錢,將來在因果上講,怎麼個說法?真正明白因果的人,曉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他做小偷,偷來的錢是他命里有的,命裡面沒有,你去偷,看你能不能偷得到?你偷不到。為什麼偷不到?命里沒有。偷來的錢、搶來的錢、用任何非法手段得來的錢,全是命裡面有的,你說冤枉不冤枉!命裡面沒有,你用盡任何方法,一分錢也得不到。命里有的,他用這些非法、不正當的手段得來,這是講緣。他如果不用這個手段,他這個錢財大概過個十年、二十年之後,他發了,他統統得到了,幾千萬、幾億萬,他會發了。他現在用不正當的手段來想得到,是把那個一、二十年以後的那個財現在就發了,現在一發發光了,後頭沒有了,所以麻煩就來了,是這麼個道理。我們佛法裡面常講「祿盡人亡」,祿是什麼?你一生當中的享受。如果說你命裡面有一百年的享受、受用,你自己不知道節儉,把它浪費掉了,可能你五十年就用光了,用光了,你壽命還有,你有一百歲的壽命,但是你的生活沒有了。換句話說,你有五十歲也要死,那個死不是命註定的,是祿盡人亡,是你把你的福報糟蹋掉了,這才是事實的真相。所以明了事實真相,決定不做非分之想,決定不取非義之財,這不是命里有的,你得不到的。既然命裡面有的,何必用非法的手段來取得?那個就大錯特錯了!有福為什麼不曉得慢慢的享?何必一天把它享完?那叫愚痴!所以佛教給我們的方法,決定是善法,決定是與法相應之法。「與實相相應」,實相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實相,從兩個角度來看,說兩個不同的名詞而已。實相是事實真相。「與空有不著」相應,空有不著就是與般若相應了,空有兩邊都不著。「性相圓融」,性是體,是能生能變;相是作用,是所生、是所變。性相不二,性相圓融。相應就是不二,就是圓融的意思。怎樣相應、怎樣圓融?兩邊不著就圓融,兩邊不著就相應。為什麼?性是空寂的,我們不著有,不著有與性相應;相是性變現的,是不會斷滅的,它會變化,它不會斷滅;相是有,雖有,有即是空。不執著有,與體相應;不執著空,與相相應;空有兩邊都不著,與性相圓融統統相應。「與第一義空相應」,這個名詞著重在「第一義」。一是真,二就是假,所以一叫一真法界。第一義空是什麼?第一義空就是清凈心。清凈心裏面一念不生,心相是第一義空,心裏面什麼都沒有,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起一個念頭,就是第二義了,一動念就落二、三。一是什麼?一是無明。二、三就是「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就是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與心凈土凈之義更是相應。」這正是前面所說的,用般若的觀照,這叫智念。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那叫凈念,凈念比智念還要親切。真正修學大乘人,充滿了智慧,他是智念。念佛人好象這個智沒有他們那樣的明顯,但是他心清凈。諸位要曉得,凈裡面有智,智裡面未必有凈土,他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沒有凈土。凈裡面決定有智,何以故?凈念相繼,那個凈念就是智,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怎麼不是智?不懷疑,破無明、破所知障;不夾雜,破煩惱障,這一句佛號能破二障,要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功夫綿密。由此可知,這一句阿彌陀佛破二障、破無明,所以心凈土凈這個意思更是相應了。這是「修絕待殊勝之因」,絕待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絕對,它不是相對的,沒有東西能夠跟它相比的,絕對的殊勝之因。換句話說,所有一切因行,沒有念佛殊勝,念佛是第一殊勝,知道的人確實不多。夏蓮居居士在偈子裡面所講的:「億萬人中一、二知」,他那個話講得非常的感慨,這樣殊勝的法門,億萬人當中一、兩個知道。也許你聽了覺得奇怪,不盡然!我們這邊大家都知道,這個大家知道是好象知道,其實不知道。為什麼?知道一定做到,你沒有做到,證明你沒有知道。譬如說,我們這邊一堆是黃金,這邊一堆是黃銅,現在讓你隨便拿一堆,不可以拿兩個,你只拿一份去。你如果知道那是黃金,你一定拿它,你不會去拿黃銅。你說:「我知道那是黃金,我還拿黃銅。」哪有這種道理?沒有這個道理的。佛法,確確實實知難行易。念佛往生,《彌陀經》上講的,需要念多久功夫?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就成功了!修行,行,一天就行了。可是你要把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幾十年都搞不清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教大家修行,為什麼?行太容易了,用不著教。知難!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把這個道理講清楚,方法境界講清楚,你真的明了了,你真的去干,太容易了。特別是凈土法門,所以凈土法門,連法相宗的祖師窺基大師,批註《阿彌陀經》,他都承認這個法門是頓法。怎麼說它是頓法?七天成功。一天到七天就成功,還有什麼法門比這個更快?找不到了!任何一個法門,七天成就,沒有遇見過,也沒有聽說過,唯獨這個法門,確確實實七天能成就。要是真正說到它的究竟殊勝之處,彌陀第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念、十念就往生,那真的叫無比殊勝。所以這兩句太好了,所修的是絕對殊勝之因,所證的是絕對殊勝之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這個話,是藕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所說的。證三不退的菩薩,法身大士都證得了,沒有圓滿。什麼樣的菩薩才能叫圓滿證三不退?如果嚴格的說,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才圓證三不退。要是把這個標準降低一點,最低也是七地、八地,經上講的阿惟越致菩薩,《彌陀經》上講的阿鞞跋致,七地、八地,這最低的。由此可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生則已,即使是一生當中造作許許多多的罪業,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一念、十念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照《觀經》上講是下品下生。可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蒙阿彌陀佛本願一加持,他也是圓證三不退,一下就把他的地位提升到七地、八地,這是絕對殊勝之果。所有一切經教,所有一切法門裡面沒有的,唯獨凈土三經。我們這一生當中,有幸遇到這個法門,實在是難得;這也不是偶然,凡事都有因果,佛在經裡面要不為我們說出,我們實在是茫然,不曉得這是怎麼一回事情。這個事實不清楚,就免不了有疑惑。有許多念佛人,念了幾年佛,聽說那裡參禪好,他就去參禪去了;聽說有個仁波切來灌頂,他又把阿彌陀佛丟掉了,去灌頂去了。他為什麼會去干這些事情?他有疑惑。為什麼有疑惑?沒有搞清楚,不知道凈宗法門第一殊勝。他如果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不要說一個仁波切來灌頂,一萬個仁波切來灌頂我也不去。我為什麼不去?因為每天阿彌陀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給我灌頂,比他們強多了。他們那個算得了什麼,他們沒成佛。連灌頂的意思都不懂,拿一點水頭上滴兩滴,這就灌頂了!灌頂還要收費的。在美國傳授三皈、五戒、灌頂都收費的,都訂有價錢。我在邁阿密講經,同修們來問我:「法師,你這個皈依價碼是多少?」當然價錢愈高就愈值錢,這個不如法。我說:「我這個地方沒有價錢。」沒有價錢,最不值錢的,所以大家也就不來了,迷惑顛倒。黃念祖老居士,他也是密宗的傳人,他也是金剛上師的身份。他在《無量壽經批註》裡面,說明什麼叫灌頂?「灌」是慈悲加持的意思,「頂」是最高的法門,一切法門當中的第一高,這是頂法;大慈大悲把第一法門傳授給你,叫做灌頂,灌頂是這個意思。如果明白這個道理,你每天把《無量壽經》念一遍,豈不是阿彌陀佛、一切諸佛來給你灌了一次頂嗎?這真的一點都不假。你每天把《彌陀經》念一遍,也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給你灌一次頂,念兩遍灌兩次頂,念三遍灌三次頂。一切諸佛如來親自給你灌頂,你不要,不相信,去找一個仁波切灌頂,把諸佛如來都不要了、丟掉了,你學的是什麼佛?你不是愚人,誰是愚人?凡是這些,理沒有搞清楚,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不懂得什麼叫灌頂,也不懂得什麼叫皈依。我今天下午到此地來,有一位同修抱一個小朋友,我看大概才幾個月,問我可不可以受皈依?你們想想,他能不能受皈依?他懂得什麼叫皈?他從哪裡皈?他懂得什麼叫依?他依什麼?他現在要依靠母親。他依靠母親,說實在話,他也不懂得什麼叫依靠,可見得皈依不是隨隨便便的。嚴格的來說,受三皈的條件要具足世間的善法,《觀無量壽佛經》上凈業三福,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十二個字做到了,有資格來接受皈依。因為第二福才受持三皈、具足眾戒,才可以皈依三寶,才來發願求戒。你沒有前面的基礎,那個皈依是假的,有名無實。戒經上講,受了三皈之後,一定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你受一條戒,有五位護戒神保護你。我們今天受皈依的人很多,受戒的人很多,到底有幾個護法神保護你?一天到晚這個心裡惶惶不安,哪有護法神保佑!為什麼沒有護法神保佑?因為受的是假的不是真的。名字皈依,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話,佛講的話不是假話,佛沒有妄語,確實有護法神守護,有護戒神保佑你。無論你在什麼險惡的環境當中,你都不會遇到災難。所以要懂得真正真干,不能幹假的。過去已經皈依,不知道皈依的意思,糊裡糊塗皈依,現在要不要重新再做儀式?不需要。沒有儀式不要緊,今天真正懂得什麼叫皈依,你這一發心,你就真皈依了。所以形式沒有關係,要真正明了,從哪裡皈?依什麼?三皈傳授裡面講得很清楚。皈依佛,「佛」是覺悟,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覺悟,這叫皈依佛。「法」是正知正見,從一切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那叫皈依法。「僧」是清凈的意思,從一切染污,我們今天講心裡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從種種染污回過頭來依清凈心,這叫皈依僧。這一皈依之後,從今之後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修持,我們的方向目標是覺、正、凈。沒有皈依以前,我們的生活是迷、邪、染。從今天,我們捨棄迷、邪、染,我們要依覺、正、凈,這叫皈依。覺、正、凈在哪裡?《無量壽經》經題上就擺明了,「清凈、平等、覺」,那就是三寶。清凈是僧寶;平等是法寶,正知正見;覺是佛寶。我們依《無量壽經》就得到了,三皈就圓滿了。不但這是三寶,三皈三寶,而且是三學,清凈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這個題目意思多麼圓滿!這一部《無量壽經》講的是什麼?講的是三學、三寶,講的是我們真正皈依處。所以因殊勝、果殊勝,殊勝到無比,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21、欲出迷途生凈土者,必須我法雙空。因無論著我相,或著法相,少有分別計較,便是住塵生心。心有塵染,那得清凈。凈心未能,凈土不生也。」世間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原因在哪裡?心不清凈。也許你聽了又起了懷疑,我們看看現前,好象不久,新加坡有些地方念佛人,他的心不清凈,為什麼臨終念佛他往生了?諸位要知道,這也不是偶然的,經上講:他多生多劫的善根在那一剎那當中現前。他臨走的那一剎那,他心是清凈的,他統統放下了;如果那個時候的心不清凈,決定不能往生。凡是這樣往生的人,佛說了,這是經上講的善根、福德、因緣同時具足。什麼是善根?什麼是福德?什麼是因緣?我們先講福德,他有福。福是什麼?臨終那個時候他頭腦清楚。有很多人臨終迷惑不清,那就沒有福報。神志不清,這個就糟糕!許許多多人走的時候,迷迷糊糊走的,他不清楚。這個人臨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福德。因緣是什麼?遇到善知識,這個時候勸他趕快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什麼是善根?他一聽就相信,一聽就統統放下。善知識說:「你不要牽掛了,你的財產、兒女親情統統放下。」他一聽,馬上就放下,那是善根。他在一念之間,這三個條件同時具足,他往生了,是這麼個道理。我們自己想想,能保證自己將來死的時候,頭腦會清楚嗎?敢不敢保證?你到病院裡面去參觀一下,幾個臨終的人頭腦是清楚的?一百個人當中一個都找不到,都是迷惑顛倒走的,不省人事。許多病重的人,家親眷屬都不認識了,我們見到很多。最喜歡的兒女,到那時候跟他說話,都不知道,問他什麼人?搖頭不曉得。那樣的人,怎麼助念也沒用處。我們只能夠說盡人事而已,助念總比不助念好,能不能往生?難,太難太難!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凈土,一定要做準備的工作,準備的工作做得愈妥當愈好。怎麼個作法?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要把世緣看淡,就要把世緣放下,專心去念佛,把念佛當作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這樣才行。世間人、現在一般人,他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是什麼?賺錢。錢賺得再多,將來到哪裡去?餓鬼道。怎麼知道是餓鬼道?餓鬼道貪心最重,他貪財。貪心變餓鬼,嗔恨墮地獄,愚痴變畜生,這是三惡道的業因。我們要想去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第一樁大事是念佛。天天念阿彌陀佛,天天想極樂世界,這就對了。我們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把世緣統統放下;世緣要放下,佛緣也要放下,八萬四千法門我統統放下。別人學,我讚歎,我歡喜我讚歎,我不學。我為什麼不學?那些法門對我來講太難了,我不是那個根性。誰能夠學,好,都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統統讚歎,不能妨害,各人有各人的因緣。這是教給我們平常要做的預備功夫。「必須我法雙空」,我、法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四相要離。「無論著我相,或著法相」,這個法相包括佛法。「少有分別計較,便是住塵生心。」佛教給我們無住生心,我們今天的錯,錯在住塵生心。塵是什麼?五欲六塵。我們想一想自己,想一想周邊這些人,再想一想這個社會大眾,無論發什麼心,他這個發心是從哪裡發的?都是從塵境上發的,都是住塵生心。今天一個人,很勤奮、很努力的在工作,很認真的在工作、在拚命,他為什麼會發這個心?不是要名,就是要利。他這個心是從名利上生的;名利是塵境,住塵生心。「心有塵染」,住塵,心裏面就被染污,被貪嗔痴慢染污、被煩惱染污、被無明染污,「那得清凈」,他心不清凈。往生西方凈土,條件是清凈心生清凈土。西方極樂世界是凈土,要清凈心才能夠往生。這是把往生的條件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心不清凈,佛號念得再多都不能往生。每天拜阿彌陀佛,每天香花水果供阿彌陀佛,每天去巴結阿彌陀佛,沒用!心不清凈不能往生。所以不可以用感情對佛菩薩,「佛菩薩!我對你這麼好,你都不照顧我。」那還行嗎?你就把意思完全錯會了,把佛菩薩當作凡夫來看待。這樣學佛不但沒有功德,造罪業;為什麼?把佛菩薩看成凡夫。這個觀念就大錯特錯,這個就造罪業。這個世間愚人真有,我們在台灣還遇到一樁事情,早年,這法師可能都不在了。說這個話,總有二、三十年前了。有一位法師,住在一個小廟,常常出去做佛事。有一天,他家裡遭了小偷,大概財物損失了一些,他回去就對著地藏菩薩發脾氣,「我天天供養你,我出去做佛事賺一點錢,你怎麼連家都沒有看住!」把地藏菩薩像打了一頓,你說糟糕不糟糕!這個笑話都傳出去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把地藏菩薩打一頓,說他沒有把家看好,為什麼小偷來偷,遭小偷。這完全是用凡夫感情的心對待佛菩薩,這個錯了。所以我們要曉得,往生凈土的條件是清凈心。我們念佛一定要念到心清凈,心清凈受用就大了。這是我們講席當中常常說的,心清凈身就清凈,身清凈就不會生病;心清凈,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現在就得受用,現在就離苦得樂。這是事實不是假的,佛法真的幫助我們離苦得樂。「22、《華嚴》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本經曰無有定法。故不可執著。如布施統攝六度。忍辱亦統攝六度,忍名為戒。聽其相害與結來世緣,是布施。不生嗔恨,是禪定。多劫修此是精進。無我人等相是般若。推之諸度,度度皆然。是故圓人一修一切修也。」「《華嚴》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本經曰無有定法。故不可執著。」《華嚴經》上這兩句,都是佛法的綱領,佛門裡面所謂的總持法門,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深也很不好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意思很深很廣。如果從性相上來說,「一」是講的性,是講的體,體是一個;「一切」是講的現相,相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相是一個體,一個體變無量無邊的法相,這是從性相上來解釋。如果從理事上解釋都講得通,理一個,事就太多了,無量無邊的事,一個理;一個理,現無量無邊的事,所以用理事來講也行。在事事上來講,也未嘗不可,都講得通。譬如《華嚴》講的「主伴圓融」;釋迦牟尼佛是主,主是一個,所有一切諸佛都是釋迦牟尼佛的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果是阿彌陀佛是主,釋迦牟尼佛也是伴,因此一不是定一,如果一說是定一,那就錯了。一不是定一,一是任一,任何一個一。諸位要曉得,任何一個一,都是一切,一切是任何一個一,這個意思你就能體會了。你要把它說成是獨一無二,那就錯了,那你就不懂如來所說義。它是任一,任何一個做為一個綱,其它的統統是目,是這個意思。這是事實真相,這是真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本經佛說無有定法,那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無有定法。我們往這個地方去體會,才曉得法法平等,清凈心跟平等心才能夠生得起來。為什麼會生平等心?平等心是基於這個道理生出來的。知道是法法平等、佛佛平等,不但佛佛平等,佛與眾生平等。我們佛門裡面修持的,特別像密宗裡面的表法,密宗裡面修觀音法的,觀音是本尊,觀音是第一大,一切諸佛如來都擺在觀音菩薩旁邊,本尊第一大。你才曉得一是任一,不是佛是第一,菩薩是第二,不是!菩薩也可以第一。菩薩既然能夠擺在第一,眾生能不能擺在第一?能。所以密宗皈依是四皈依,還要皈依他的師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還要皈依師,這都是表「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所以才曉得,任何一法。禪宗表的,那味道就更濃,更有意思了。你說密宗上師是第一,好象就了不起,禪宗裡面那個第一表起來,那就更不可思議了。語錄、公案裡面有,這個人見了性,性在哪裡?拿了一個乾屎橛比一比,那就第一了。乾屎橛是什麼東西?說給你們,你們都不懂,現在廁所裡面用衛生紙。從前沒有衛生紙,就拿那個小樹枝,那叫乾屎橛;那個第一,所有一切諸佛菩薩都擺在第二。「一即一切」,諸位從這些比喻當中,你去體會這個意思。所以法法平等,平等法當中任何一法都是第一。它這個一是任一,不是專一,不是獨一,要懂這個意思。因此,一切法都不可以執著。由此可知,你供養佛,不能執著佛,供養菩薩,不能執著菩薩,執著就錯了。我們供養佛菩薩的意義,是要從他那裡面得啟示。用現在的話說,用佛菩薩的形像,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用意在此地。我們供養阿彌陀佛,當然第一個提示的,就是提醒我們要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這個提示不錯,能往生,這完全從事上說的。要更深一層從理上講,阿彌陀佛的意思是無量覺。「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什麼是覺?讀了《金剛經》曉得了,看破、放下是覺,於世出世間法還有一樁事情放不下,你沒覺。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切要放下,一切要看破,就是無量覺,這個意思就深一層。一天到晚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一樣也放不下,一樣也看不破,你口裡面喊阿彌陀佛,實在講你念念都不覺,那不行,不能往生。口善而已,這總比罵人好,比唱流行歌曲好,你得的利益就這麼一點點。所以要懂得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身心世界一切萬法統統要看破、放下,那叫無量覺;一心稱念求生凈土,跟前面講的「般若凈土同修」一個意思。凈土裡面,阿彌陀佛名號裡面,哪裡沒有般若?沒有般若這個名號,翻翻中國意思看看有沒有般若?無量覺。所以不能執著,任何一法,我們可以用它不能執著它,世法、佛法都一樣,可以用不能執著。所有一切的病都是執著,應用沒有病,沒有事情的,事事無礙、理事無礙,就怕執著,一執著就壞了。「如布施統攝六度,忍辱亦統攝六度」,這是舉例子:一即一切。說個布施,布施是一,布施就是一切法。菩薩萬行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布施,所以布施就是菩薩所修的無量無邊法門。如果用持戒做第一,行不行?行。布施也是持戒,忍辱也是持戒,菩薩所修的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是持戒,哪一法不是持戒?如果說忍辱行不行?行。隨拈一法都是一切法,不要固執。所以忍辱亦統攝六度,忍名為戒、忍名為施、忍名為定、忍名般若。從這裡就看到,「法法平等,無有高下」 。「聽其相害與結來世緣,是布施。」這是舉一個忍辱告訴我們,忍辱如何能夠包含其它的五度。忍辱聽其相害,人家要來害我們,我們要忍,聽他相害,跟這個人結來世緣,這是布施波羅蜜。這個例子太明顯了,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受這個災害,他隨他去,不與他計較。不但不計較,還要發個願,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他,跟他結來世緣,這就是布施。「不生嗔恨,是禪定。」菩薩的心清凈,一點嗔恚心不生,心是定的,禪定。「多劫修此是精進。」常修忍辱波羅蜜,這是精進。「無我人等相是般若。」由此可知,忍辱確確實實也包含了其它的五度。「推之諸度,度度皆然。」這就說明任何一法都含攝一切法。「是故圓人一修一切修」,圓是講圓教根性的人。圓人修法,實在講是比一般人容易。圓頓的根性是個什麼樣子?很難觀察。因為那個圓頓的樣子,有一點是放蕩不羈,像小說寫的濟公活佛一樣,他沒有拘束。沒有拘束,他樣樣放得下、樣樣不執著、樣樣不計較,他是這個樣子的。但是他的心清凈,心裏面決定不迷惑、不顛倒。雖然放蕩形骸,你仔細去觀察,他樣樣如法,沒有一樣是與佛法不相應的,那就是真正的圓頓根性。如果說假借圓頓的樣子為非作歹,那就錯了,那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他心不清凈、心不慈悲、不真誠;圓頓根性的人,心地一定是真誠、清凈、平等、慈悲,這個我們要細心去觀察,不能被人欺騙了。現在這個世間,正如同佛在《楞嚴經》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所表現的這個樣子,都是圓頓根性的,都表示這個樣子。修行,飲食他不吃素,肉也照吃、酒也照喝,表示他圓頓、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真難得!真的到不分別、不執著了,盛一碗大便給他,他照吃,那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如果那個拿去,他不吃,他要罵人的話,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這是我初學佛,喜歡看傳記,人的名字記不得了。有這麼一則公案:是一個參禪的,一個師父,他教徒弟很嚴,嚴持戒律;他自己不持戒,跟這些信徒們混在一起,酒肉都無忌的。可是徒弟一定要吃素,那個徒弟不服氣,「師父,你教我們,你自己不肯干。」師父聽了也好笑,好!既然你們要想學我,明天我請你們去吃。到第二天,叫著這個徒弟拿著畚箕、拿著鋤頭,帶他們到荒野去挖那個死屍,墳墓里掘墳墓挖死屍;挖出來之後,架火燒,叫他徒弟吃,徒弟一個個都不敢,他在那裡吃得有滋有味。告訴他們,你有我這個本事,學我,沒有我這個本事,持戒,好好的持戒。那個徒弟沒有話說了,師父真有本事,真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要是我們一般人吃了,那是非生病不可,那還得了。他染凈沒有了,清凈的東西、污穢的東西,他一如,染凈一如,人家真入了這個境界。這是《高僧傳》、《神僧傳》里有,你們去查,會查得到的,人我記不得了,有這麼一個故事。像那樣的人,我們學不得的,我們沒有這個功夫,沒有這個智慧,沒有入境界。他入境界,行!沒入境界不行,按部就班老老實實的持戒念佛,沒錯!決定要吃長素,要老實念佛。那個東西不能學的,你不入那個功夫,你要是吃眾生肉,麻煩很大,跟眾生結冤讎。所謂是吃它半斤,將來要還它八兩,討債還債,這是討命債,沒完沒了。我們學佛的人,知道這個因果報應的關係,佛教導我們,決定是善不是惡。「23、當知戒、進、定三度,離舍忍兩度,便難成就。若不能舍、不能忍,則為修行之大障礙。故施忍兩度,實一切行門之主要。此本經所以但舉此二為言也。若此兩度能離相,其餘行門,自然能不著矣。」這是就菩薩行門當中的六度來說。持戒、精進、禪定這三門,佛在本經裡面說得少,而布施、忍辱說得多。世尊為什麼這樣的說法,這個地方為我們解釋明白了。持戒、精進、禪定這三度,如果離開了布施、忍辱,可以說不能成就。如果不能舍,也就是不能放下,沒有耐心,這是修行很大的障礙。不但佛法修持上是大障礙,即使在世間法裡面,或者是學業、或者是事業,要不能舍、不能忍,他的成就也必然是有限。我們在世法裡面,在歷史上看到建大功、立大業之人,他們的心行與菩薩的六度都相當的接近。所以六度裡面布施跟忍辱是菩薩行門裡面的關鍵,也就是說最重要的課題。這是世尊為什麼在這部經上把這兩樁事情說得這麼多,說得這麼詳細,它是有原因的。布施跟忍辱,如果能不著相,那就是布施波羅蜜跟忍辱波羅蜜。其餘的行門就很容易不執著了。這個不著相,「忍辱」尤其是難。所以世尊在此地特別就忍辱波羅蜜來說明,舉這個例子來講。「24、學般若者,首先學「舍」。持戒,是舍一切染緣,舍向來惡習。修福,便應施捨,先學舍行,以遣執破我。乃能增長般若種子。所以於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此即是真實智慧也。」「學般若者,首先學舍。」不但是學般若,如果你真正發心學佛,或者說我真正希望在這一生當中過得很幸福很快樂,幸福跟快樂必然是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無論在生活上、在精神上都沒有壓力,生活就自在了;也必須要懂得舍,舍就是放下。世間人生活為什麼那麼苦?你仔細去觀察,真正的原因是放不下,放不下那你就有憂慮、就有牽掛、就有得失,無論你再富有,你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你這個苦生活永遠沒有辦法擺脫掉。擺脫掉一切苦難,那就是舍;舍之後,那就有得,就得自在,就得快樂、就得幸福。諸位要記住,「捨得」,舍是因,後面才有得,不舍就不得,一定要肯舍。學佛,尤其要懂得舍。可以說菩薩成佛,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你要問他修的是什麼?除了舍之外,沒有別的。首先,把我們一些看法、想法舍掉,這一切看法舍掉了,就證須陀洹果,八十八使見惑斷掉了,斷就是舍掉、放下。再把思惑斷掉,思惑是你的想法,你對人、對事、對過去、對未來種種想法,也把它放下,你就證阿羅漢果。更進一步,把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無量無邊的憂慮牽掛,統統放下,你就成了菩薩。最後還有無明煩惱,無明是迷惑,也把它放下,也把它舍掉,那就變成法身大士。到了等覺菩薩,佛在經上說,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放下,也要把它放下,也要把它舍掉,他就成佛了。這說明了,成佛,從初發心到等覺,沒有別的,舍、放下而已。見思放下了、舍了,得阿羅漢;塵沙舍掉了,得菩薩果位;無明放下了,得成佛果位。舍後面就有得,不肯舍,你就什麼都得不到。回過頭來我們想一想,在座的每一位同修,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很精進,都很努力在學佛,學了無量劫,今天還落得這個地步。什麼原因?不肯舍,不肯放下!如果這一生當中還不肯舍、還不肯放下,恐怕來生還不如今生,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多想想。這是大問題,絕非兒戲。「持戒,是舍一切染緣。」戒是凈戒,清凈心。一個人發心持戒,就舍一切染緣了。假如你持戒,戒持得很好,染緣不肯舍,這個很多。什麼叫染緣?貪、嗔、痴、慢。戒律持得很好,貪、嗔、痴、慢沒有放下,沒舍!他還是不能成就,他所得的只是來生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而已。現在這個世間人享福的很多,享福他有沒有煩惱?有。為什麼有福又有那麼多煩惱?持戒、布施而不肯舍,沒有放下,這個心還是不清凈,這不是佛教給我們的。佛教給我們持戒,目的是叫我們得清凈心的。為什麼古時候持戒能得清凈心?我們在經論裡面讀到,佛的法運,在正法時期,持戒就成就,持戒就得清凈心,就能證阿羅漢果。到像法時期,去佛滅度之後一千年,眾生的根性不如從前,持戒不能得定,不能得清凈心,一定要修禪定。像法時期禪定成就,修禪定的人還能夠得清凈心,還能夠證果,但是已經不多了。末法時期,修禪定的人也不能成就了。佛告訴我們,只有凈土念佛能往生,這個往生算是成就,所以末法凈成就。世尊這些開示,在《大集經》裡面說的。我們要問,從前人持戒能成就,現在人持戒為什麼不能成就;從前人修定能成就,現在修定為什麼不能成就?其實這些問題用不著我答覆,你自己試試看就曉得了。持戒不能斷煩惱,修定也不能斷煩惱,這就是不能成就。你要問為什麼不能得,說個實在話,你不明道理,你也不懂方法,你所學的那個持戒修定是形式、樣子。看看人打坐那個樣子,你就學學,你只學的是樣子,真實的內容你不知道。依戒律來說,任何一條戒,佛當年為什麼要制這條戒,你曉不曉得?制定這條戒律的用意、目的何在?就以這一條戒來說,戒體是什麼?戒相是什麼?戒行是什麼?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有開遮持犯,你都能明白嗎?如果統統都不曉得,那個戒持得沒效。今天受戒是很容易,但是戒壇裡面,從來沒有把每一條戒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人講。現在講經還有人講,講戒沒人講了。什麼原因?一個是自己不好意思,講戒,好多我都沒做到,自己不好意思講。第二個是真正講戒律,你們早就跑掉了,這條也罵我,那條也罵我,算了不聽了,都跑光了,沒人聽!講的人不好意思,聽的人更不好意思,跑光了。這是末法時期沒人講戒,我們一定要曉得。所以在這個年頭,除了老實念佛還有救之外,其它的真難!這個經上講的那是真正如法,如理如法的修行,持戒;戒是清凈法,能離一切染緣;「舍向來惡習」,把我們過去生中這一些不好的習氣,一樣一樣的把它修正過來,把它改正過來。我們的習氣毛病太多太多了,一定要自己覺悟。在現前這個社會,你說靠老師,老師現在也不責備學生。為什麼?現在這個社會民主開放,每個人都講自由,老師不能妨礙學生的自由,不能犯人權,人權不得了。在外國老師要是責備學生,學生可以去報警、去告狀,老師犯法。所以作老師的,也就樂得輕鬆自在,也不敢把學生當作學生來看待,當作朋友相處,這就沒事了。所以不能夠嚴格的教導,更不可以督責。在這樣的社會當中,我們要想成就,難!太難太難了。唯有自發自覺。好朋友勸勸你,也不過一次兩次,事不過三,多勸就結冤讎了。所以師道現在沒有了,不但師道沒有了,今天甚至於說父子的關係也沒有了。做個父親,能管兒子嗎?管不住了。兒子也講人權,也講民主自由。現在聰明的外國人,美國人這個家庭,父子母女一塊相處,朋友,都是用朋友的態度來相處。美國的制度跟我們是不一樣。男孩十六歲算是成年,十六歲就有自由了。家裡面就不能管,他到哪裡去玩,玩了幾天沒有回來,你要去報警,警察問你:你小孩多大了?「十六歲。」「不要報了,沒事了。」他可以獨立了,你管不著他。不滿十六歲,家長有監護權,滿十六歲沒有了。我們在舊金山有一個中國人,他的小孩出去玩,好多天沒有回來,去報警,這個警察就問他:「你小孩多大了?」他說十八歲了,警察理都不理他。十八歲獨立了,他成年了,你們家裡人不可以再管他了。現在是這樣的社會。我們學佛,發心弘法利生,佛法是什麼?佛法是要專治現在這一般眾生病痛的。這一個時代眾生的病痛跟從前不一樣,因此佛法在這個時代,必須有這個時代的講法,有這個時代新的認識,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要拿過去的講法、過去的看法,對治過去眾生那種方法對現代人,誰願意學佛?誰願意聽佛法?佛法不能普遍弘揚,不是沒有原因。這就跟大夫治病一樣。一個好的大夫,當然他要懂得藥性,每一味葯那種性質治什麼病的,他要懂得。這就好比弘法,你要懂得經論,經論就是藥性,你還要知道眾生犯的是什麼毛病,他得的什麼病,然後用什麼葯,就是對症下藥,藥到病除。你現在很不錯,很好的出家人,經論讀得很多,好象做一個大夫一樣,藥性很清楚,但是那個病人害什麼病不知道,那能治病嗎?恐怕這個葯給病人一吃,不吃還好,一吃就嗚呼哀哉了!這就是佛法在今天這個世間行不通的因素。我們必須知道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經典永恆不變,但是它的義理常新,這就是經中字字句句含無量義,這個意思常新。以古代來說,我們舉個例子講,佛經,漢朝時候的批註,我們把它仔細拿來研究研究,那個批註就是對治漢朝時候眾生的習氣毛病,一定很有效,如果沒有效,這個注子不能流傳到後世。可是到唐朝,那一部經又有很多人做新的批註,為什麼不用老注?唐朝人那個習氣毛病跟漢朝人不一樣。《金剛經》你用漢朝那個講法,唐朝人得不到利益,沒有幫助,必須有新的講法。唐朝時候人得利益了,宋朝時候人那個病比唐朝又要重一點,用那付藥方沒效了,必須重新再處方,重新再講。諸位明白這個道理,佛經就像一棵大樹一樣,根是一個,本是一個,本是主幹,它的枝葉年年不一樣,年年發新枝、年年開新花、年年結新果,新的是從舊的裡面生出來的,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一部經每一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講法,每一個地區有每個地區的講法,這樣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它不是一個講法,它不是一個意思,是無量義。同樣是這一部經,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菩薩,這一部經不要改變,但是遍遍意思不一樣,顯示出這經典之妙,不可思議!跟世間的書不一樣,世間書就一個意思,沒有第二個意思。這是說明佛經的難處,難在這個地方。因此,自己沒有真正修學的功夫,達不到這個境界。但是這個境界,我們一般人能不能做得到?給諸位說,各個人都能做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干。從哪裡做起?放下。就從這做起,把那些毛病習氣統統放下。我學佛,我知道佛法好,我怕難,你把怕難放下,就容易了;我怕苦,你把苦放下,就樂了。你有多少毛病,自己仔細去想一想,哪些障礙,你把這些障礙統統都放下,沒障礙了,就得諸佛菩薩護念,得三寶加持,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所有一切障礙,都在自己放不下;不肯,不肯就是放不下。所以,舍太重要了。「修福,便應施捨,先學舍行,以遣執破我。」佛在這部經上說,縱然是五五百年之後,就是指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有持戒修福者,對於佛所講的這個經典他相信,他還能接受。我們今天不能接受,不能夠依教奉行;換句話說,我們沒有持戒、沒有修福。如果真的是持戒修福,他真照干,他能夠相信,以此為實。首先他能夠深解義趣,對於佛講的這些道理,他了解,他不迷惑,他肯定。第二是佛所講的這些方法,他能夠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這就是受持,受持是要把經義變成生活。讀誦,讀誦是念念不忘佛陀的教訓。為人演說,把這個法門熱心、普遍的介紹給廣大的眾生,他真干,這是修福。修福這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很廣,前面說過了,布施這個意思包括我們全部的生活,點點滴滴都為一切眾生,都利益一切眾生,那就是布施。行布施的目的破我執,在本經上講破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乃能增長般若種子。所以於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此即是真實智慧也。」《無量壽經》上說的「住真實慧」、「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那個惠是布施,布施給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自己住在真實慧中,真實慧就是實相般若,就是金剛般若,這是真實慧。能這樣去做,當然增長般若種子,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增長般若的氣氛。對於佛在這個經論裡面所講的文句能生信心,肯定佛所講的句句是真實。你能有這種見地,這就是佛法裡面講,你覺悟了,你開智慧了。「25、若於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禪定,一一不懈不退,是為精進。須知於法,隨得隨舍,絕不著相自滿。法法本來圓融互攝,故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缺任一皆不可,皆不圓滿也。」「若於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禪定,一一不懈不退,是為精進。」這是精進的定義。六度包含菩薩一切的行門,包括我們全部的生活行為。所有的生活行為,包括起心動念,都能夠與這六大綱領相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能與這個相應。樁樁事情能夠不懈怠、不退轉,《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所說的「不疲不厭」,這就是精進;如果會疲倦、會厭煩,精進波羅蜜就沒有了。諸位要知道,沒有精進,不但是禪定你沒有,般若你沒有,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大概也都馬馬虎虎不見得怎麼樣。所以精進是菩薩善根。世間法的善根有三條:無貪、無嗔、無痴,叫三善根;出世法善根就一條:精進。可是你要曉得,出世法是建立在世法的基礎上,絕對不是說貪嗔痴沒斷,現在拚命的精進,這就是菩薩了,不是的。先把世法三善根修好,然後再修出世間的善根,這是有次第的,不能夠錯亂、不能夠躐等,一定要按部就班的來修學。不但佛門當中這樣教導我們,在古時候世法也是這樣教學生,要知道精進。現在學佛難,難在哪裡?不懂道理、不懂方法。不能說他不勤快,他很勤奮很努力,可是沒效果。這就是方法、道理上錯誤;不如理、不如法。古人還常說,也許能收事倍功半之效,我看現在事要加倍,功恐怕沒有。古人能夠收一半,現在恐怕收不到。畢竟古人的社會環境,跟我們現在不相同,基礎教育不一樣,這一點非常明顯。佛經翻譯最晚大概也是在南宋,南宋以後就很少,因此文字,翻經的大師已經煞費苦心了,用最淺顯的文字來翻譯。今天的大眾對於文言文已經捨棄了,不該放下的放下,應該放下的偏偏不肯放下,所以這個經文讀誦都困難,這就是我們不如古人的地方。文字都看不懂,那意思你怎麼能夠體會?這就更難了。於是乎修學,錯誤就太多太多了。假如遇不到真正善知識的指點,冤枉吃幾十年苦頭,這個幾乎是到處都見得到的。有人一輩子都不會回頭,那才叫真可惜。真正善知識的指點,也只是幾句話,叫你「一門深入」。你們大家都懂,也會說,「一門深入」的意義不懂。因此,「一門深入」四個字的好處利益,你還是得不到。你聽說這句話,你也會說這句話,這一句話裡面真正的意思不曉得。一門是一部經,或者是一部論,決定不能有兩種。專學一部經,或者是專學一部論,要學多久?古時候有個標準是五年,五年學一樣。在這一門上根基扎進去了,然後才廣學多聞。這是古時候的水準。好象那個時候人,生的病並不太嚴重;今天我們的病重了,比古時候人害的病不曉得重多少倍,用古人這個方法,我們不見效了。你不相信,你學一部經學五年,學五年之後還是懵懵懂懂的,還是不開悟。從前人行,我們現在不行。那怎麼辦?時間加倍。古人用五年,我們用十年,也許還有效。十年不行,十五年,差不多應該有效了。你就得要有忍辱波羅蜜,你忍不住不行,十年東西心定在一門上。我舉一個例子,我們學《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有兩個好注子,這大家都公認的,一個是蓮池大師的《疏鈔》,一個是藕益大師的《要解》。應該怎麼學法?我學《疏鈔》,我用五年到十年的時間專門讀《疏鈔》,專門研究《疏鈔》,《疏鈔》以外的東西不看,這一門深入,這個才行。再看別的東西摻雜進去就壞了,夾雜了。精進,不懷疑、不夾雜叫精,不間斷叫進;懷疑、夾雜,精沒有了。夾雜的那個進,那叫雜進、亂進,那不是精進,這些都得要清楚。用五年到十年的時間,讀誦、研究蓮池大師的《疏鈔》;然後再用三年、五年的時間,專門研究藕益大師的《要解》;三、五年之後,再用一、二年的時間,把兩個東西會合起來,就通了。你要沒有這種精進的功夫,這兩樣東西拿起來,怎麼合也合不起來。你們現在發心學教,這是學教的秘訣。你能這樣下功夫;如果說是在《疏鈔》上下功夫,十年之後你就是蓮池大師的化身;要是學《要解》的,十年之後你是藕益大師的化身;兩樣東西能夠結合起來、圓融起來,你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不是做不到,要懂道理、懂方法,要能把一切放下。這講佛法要放下,這樣專攻才行。誰肯去做,誰就能成功。尤其是現代科技發達,印刷術發達,這些典籍得來並不困難,利用科技的方便,幫助我們修學,只要我們懂得這個辦法,假以時日沒有不成就的。「須知於法,隨得隨舍,絕不著相自滿。」這一句很要緊。佛法深廣無有止境,怎麼能夠自滿?等覺菩薩還是在學地,還是在求學,一樣的認真努力,成佛才圓滿。我們今天在佛法上得到幾何?怎麼能夠自滿?這是自己必須要認識自己。一切法,法決定不能夠執著。這裡教導我們的,好!「隨得隨舍」。舍了不就沒有了嗎?舍了才會進步,得到不肯舍,就不能進步。譬如說你到這個講堂來要上五樓,上到二樓,這裡不錯,捨不得,捨不得你怎麼能到三樓?舍二樓才到三樓,舍三樓才到四樓,舍四樓才到五樓,不舍怎麼行?你要想得到究竟圓滿,你要一切盡舍,像菩薩地。小乘人,他知道證得初果了,他舍,他證得二果;二果也舍,證得三果;三果舍掉,證得四果;四果羅漢不肯舍了,捨不得了,於是就當阿羅漢好了,就不能當菩薩。世尊喝斥他們「墮無為坑」,執著偏真涅槃,他入到那個境界,他不肯舍。菩薩舍十信,他就能夠到十住,舍十住他就能夠到十行,舍十行他就能到十迴向,他要肯舍才行,他要不肯舍,永遠不能成佛。所以法要舍。我舉一個比喻,也許你們有這個經驗,沒有這個經驗,也許你們能看得到。來聽法,寫筆記,這個經上寫得都滿滿的,將來上台講,就拿著這個筆記來講,那個筆記不肯舍,永遠沒進步;每講一遍,都用這個筆記,都一樣的。你要能夠講一遍,筆記丟掉、不要了,下一次再講,重新再來做就有進步。千萬不能學一些懶惰的老師。我們在學校看到懶惰的老師,教一年級國文的,他的一本教科書、一本筆記,他用一輩子,每一個學期,都是那一套拿出來教,這個老師一生不會有進步。凡是勤奮的老師,負責任的老師,他一定是同樣一個課本,年年有新的講法,然後才能適應這個社會。學生學了之後才有用處,學以致用,不至於所學非所用。這是很明顯的例子。你要是懂得「隨得隨舍」,那就自在了,智慧增長,福德增長。同樣道理在世法里,你今天賺了錢,錢賺了,舍!你要不肯舍,你所賺得的就那麼多。愈舍愈多。賺錢是福報,舍錢是智慧。你有福去賺,你不知道舍,你沒有智慧;所以舍是智慧。《金剛般若波羅蜜》講的是什麼東西?就是舍而已,沒有別的,就是講的放下,看破、放下。有智慧的,舍、放下,一定是利益眾生。舍財修福,那個福報就更大了。明白道理的人敢舍、肯舍、喜歡舍,因為什麼?他懂得這個道理。財富從哪裡來的?從布施來的,布施是因,得財是果,種因才會得果,不種因哪能得果?你這一生當中所得的財富,前生布施的因;前生你布施得多,這一生當中你得的財富就大,你發大財;前生你布施得少,這一生你財運就少,是這麼個道理,這是真理。由此可知,財施是因,財富是果。我有財富盡量布施,你這個因愈種愈深、愈種愈廣,你得的財富就愈來愈多,愈來就得的愈大財;得到之後,隨得隨舍,你這個財富無有窮盡,永遠不竭。財不可以把它保持在那裡,保持就糟糕了。錢財,社會上術語叫「通貨」,通是它要流通的,不能把它堵住,堵住就出麻煩了,就出毛病了。它像水一樣,水一定要是河水流通的,一堵下去這個水就變成臭水溝,不通了!換句話說,人要生病,家道要衰。一定要流通,有智慧的人懂得這個,曉得這個道理。一定要舍,樣樣都要舍,愈舍愈多。歡歡喜喜的舍,那個財得來輕鬆自在,一點辛苦都沒有。現在人賺錢賺得好辛苦,為什麼那麼辛苦?因為過去舍的時候,像割肉一樣的,好難捨!捨得不痛快,所以今天那個財要很辛苦才能賺來,就是這麼個道理。你要是痛痛快快的施捨,你得來就一點都不費力氣。「隨得隨舍」這四個字是真理,通於世出世間法,決定不要著相,決定不要自滿。「法法本來圓融互攝,故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缺任一皆不可,皆不圓滿也。」一法裡面含攝一切法,這就是說明了,一切法世出世間統統要知道隨得隨舍。舍法得智慧,愈舍智慧愈深、智慧愈廣。「26、一切行門,舍忍二度,固為主要。而舍尤為主要中之主要。以舍能遣執破我,最能消業除障。最能彰顯般若正智。」「一切行門,舍忍二度,固為主要。而舍尤為主要中之主要。」為什麼大乘佛法的修學,都把布施擺在第一位,這有它的道理,布施就是放下。徹始徹終無非是看破、放下而已,你愈能看破,你就愈肯布施、愈肯放下;愈肯放下的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道理,就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以舍能遣執破我」,執是執著,舍能離開一切執著,執著就不肯舍了。舍能破執著,舍能破我。「最能消業除障,最能彰顯般若正智。」我們每一個同修都覺得自己業障很重,一天到晚都想怎樣去消除業障。去拜佛、去求神、去拜懺,能消得了業障嗎?不但沒消掉,業障還天天在增長。那要怎樣才能把業障消除?舍掉不就沒有了嗎?為什麼業障那麼執著捨不得放下?舍了,業障就沒有了。那我們要說明業障是什麼,如果連業障是什麼都不曉得,你從哪裡消起?所以你首先要認識它。業障是什麼?業就是事,你每天在造作的,正在造的時候叫事,事情造完就叫業。所以事業,事是正在造作,業就是那個事所造作的結果,那叫業。身口意一天到晚都在造作、都在造業,晚上睡覺作夢,還是在造業。小朋友上學校念書,筆記本上叫作業簿,他已經在作業了。一天到晚在造業,那個業如何能消得掉?造作的業是什麼?造作的事清楚了,結的那個業是什麼?那個業是貪、嗔、痴、慢、疑。你們想想,今天做一天的工作,做到晚上,得了什麼?貪心起來了,今天賺多少錢,明天要賺多少,貪心起來了。那個業就是貪嗔痴。我們要消業,去拜個懺,拜個懺果然貪嗔痴沒有了,那就真消掉了,真有效了。拜了之後,貪嗔痴不但還在,還增長了,可見得那個方法消業都沒用處。佛在《般若經》上教給我們,放下貪嗔痴,業就消掉了。事可以照做,事沒有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個事要結成業,那就有障礙了。事如何不叫它結業?隨得隨舍就沒有業了,就不結業了。你要懂得舍,舍是舍在心地;錢財再多,心裏面若無其事,縱然一下丟掉了,一點煩惱都沒有,有如同沒有,你業就消掉了。如果你今天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還斤斤計較,堅固的執著,你的業障重,那個難消。所以舍、布施,《金剛經》上佛教導我們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這句話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批註。應無所住,哪些無所住?色、聲、香、味、觸、法;法裡面包括了世間法跟出世間法,都在這個字裡面。世出世間法統統要舍,統統不能執著,你捨得愈乾淨愈好,業障愈少、愈薄。你所得的菩薩位次愈高。高位的菩薩,他為什麼?他捨得多。你的位次為什麼那麼低?你不肯舍。一個人在樓底下,站在那個地方,「你為什麼在五樓那麼高?」「我肯舍,一樓、二樓、三樓、四樓,我都舍掉了,我才站在五樓。」他為什麼不能到這麼高?他站在那裡不肯走,他捨不得離開那裡,那就永遠在下面,就這麼一個道理。我想這個道理不難懂,要深深的去體會,要知道舍的利益功德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能夠圓證佛果,沒有別的,舍而已矣,他肯舍!我們今天修行不得力,修持的功夫不得力,我們對於佛法宣傳不得力,讓社會廣大的群眾對佛門產生嚴重的誤解。這個嚴重誤解是我們宣傳不得力,佛教究竟是什麼,我們沒有跟人家講清楚。什麼原因?還不是自己不肯舍。《楞嚴經》講:「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這句話是什麼?捨身。捨身不是叫這個身不要了,去自殺去,那個報不了佛恩。就用我這個身體,一切苦難我都接受,我要發憤努力,弘法利生,捨身。以這個身體為佛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叫報佛恩;這才叫做以我們這個身來供養塵剎諸佛,這對上;對下就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我們盡心供養,不辭辛勞。學法是很苦。前面講忍辱的時候跟諸位講過,一般講忍辱有三種忍。第一種,自然的災害,就是包括我們的生活,這些物質上的缺乏,冬天寒冷、夏天炎熱,這都出於自然的,要忍耐,你不忍就沒有辦法活下去。第二種是人為的加害,冤親債主,來找你麻煩的,來侮辱你、來陷害你的,我們要能夠忍辱。第三種是修行,修學佛法要吃苦頭,要發憤、要努力,不眠不休。你不吃苦頭,你怎麼能成就?現在人為什麼不能成就?怕吃苦!那有什麼法子!以學講經來說,不是容易事情。我給你們諸位報告過,我初學講經,講台上一個小時,我要準備四十個小時,晚上讀經寫講稿,到三點、四點鐘很平常的事情。有的時候想不通,想不通不能想,怎麼辦?經本合起來,拜佛。拜上三百拜、拜上五百拜,真的就會有感應,忽然悟出來了,再趕緊寫。不通就求佛菩薩,這個感應是有道理的,因為心真誠、清凈,誠則靈。我老師教給我的方法,「至誠感通」。真誠到極處就有悟處,這個悟處就叫感通。怕吃苦怎麼行!當然這個事情要年輕才好,年歲太大了,困難,那的確是不容易。我年輕三天三夜不睡覺,精神好得很,沒事情,年歲大的人受不了!我大概到三十幾歲,三天三夜不睡覺還行,還有這個精神。七、八年前,我在美國洛杉磯講經,我一天講九個小時,站在講台上講的,上午三個小時,下午三個小時,吃過晚飯再講三個小時,連續講五、六天,我有這個能力。現在叫我去講,不行,現在我體力不夠了。現在叫我一次講三個小時行,站在那裡講三個小時可以,九個小時現在就不行了,這個與年齡與體力有關係。不吃苦怎麼能成就?生活上更苦!我從學佛沒有出家的時候,我學佛六個月就持午,晚上一餐就斷掉了。在台中跟李老師修學,我一天吃一餐,五年!我們過的那種生活,別人看起來都害怕。我這樣清苦的生活過十五年,出來講經這才有人供養;小和尚出來講經誰瞧得起你,沒人供養你。你看到別人經懺佛事那麼賺錢,生活優裕,你過這麼苦日子,「我真正替佛做事,真正報佛恩,這佛菩薩對不起我,怎麼給我這麼苦吃?」佛菩薩正是要磨鍊你,你才能成就。如果那個時候要是得到供養,名利心就生起來,要墮落的。不吃苦怎麼行!忍辱非常非常重要,三種忍辱都要有。你出來講經,人家諷刺你的很多,侮辱你的很多。為什麼?就是叫你最好不要講。佛般涅槃,是魔王勸請的。我過去講經也有人來請我,「法師,你講這麼多年了,可以不要講了。」我不聽,我跟他說:「我不會講!我要練習,哪一天我會講,我就不講了。不會講的時候我要講,哪裡找我就哪裡講。」我講經,時間最多是一個星期三十六個小時。在台北,曾經差不多有兩、三年的時間,一個星期講三十六個小時。我不像你們,你們怕講,我想盡方法去找機會講,這個東西才能學得成功,你沒有地方去練你怎麼會成功。所以我在台北,有人說我著了講經的相:「那個凈空法師著了講經的相」,這樣子對待我。我聽了笑笑,不在乎,著相就著相,沒有有什麼關係!著講經的相大概還不算壞!所以成功要靠自己真正去努力、去發憤,願意甘心情願吃盡一切苦頭,我們這樣才報佛恩。我們終極的目標,是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所以在這個世間樣樣要忍,不忍決定不能成就。所以舍是最能彰顯,彰是明了,顯是明顯,彰跟顯的意思是一樣的。般若智慧在哪裡?就在看破、放下裡面,顯示出高度真實的智慧。「27、法與非法不取,便是一切皆舍。舍之罄盡,則如如而不動矣。得成於忍矣。當如是知,如是學。」「法與非法不取,便是一切皆舍。」法是有相,非法是空,空有兩邊統統舍,佛法、世法也統統舍。「舍之罄盡,則如如而不動矣。得成於忍矣。」這個忍就是經典上常講的「無生法忍」,統統都舍盡了,無生法忍就現前。「當如是知,如是學。」應當要像這樣的理解,要像此地所講的方法,「無住生心」,認真的去學習。再看下面這段經文:「引多生事」。前面所引用的,是本劫的事情。八五、引多生事【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說菩薩在修學過程當中,一定有一個階段,特別著重在忍辱度上下功夫。因為不能忍,什麼成就都沒有。菩薩行的開端是布施,一定從布施下手,布施功夫稍稍得力了,那一定要修忍辱,如果不能忍辱,那真的是前功盡棄,所以要忍。「1、『仙人』,通指一切修行人。古譯佛為金仙。」在古時候,我們中國人知道有天、有神、有仙,不曉得有佛。佛法到中國來之後,我們都稱佛為仙人。羅什大師的翻譯是早期的翻譯,所以還用這個字樣,經典裡面常常出現這些字樣。這個地方的仙人是指菩薩。「2、世尊往昔行菩薩道時,布施身命,不可數計,豈止五百世。今雲『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意在顯明多生多世布施生命,皆行所無事,其心安忍而不動也。故曰『於爾所世,無我相云云』」。「世尊往昔行菩薩道時,布施身命,不可數計,豈止五百世。」這是實實在在的,菩薩修行無量劫中,不曉得多少生多少世,實在講沒有數目字能夠說得出的。不但諸佛如來,就是我們凡夫,今天在此地坐,聽這一座經,我們過去生中修行的善根福德,也是沒有辦法計算的。無量劫來,《無量壽經》上講阿闍王子那個五百人,聽佛說《無量壽經》聽得很歡喜;佛說出來了,他們那個五百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你們想想,四百億佛不算多,一尊佛三個阿僧祇劫,四百億是多少阿僧祇劫?沒有辦法計算的。他們聽到這個法門,才動一念心:「將來我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往生的念頭還沒生起來。我們今天聽到這一個法門,居然能信、又能發願一心一意求生凈土,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遠遠的超過阿闍王子,超過那批人。由此可知,不止五百世。這個地方佛講了,過去生中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意在顯明多生多世布施生命,皆行所無事,其心安忍而不動也。故曰於爾所世,無我相云云。」這是菩薩,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修了無量劫,門都沒入,小乘須陀洹從來沒有證得過,大乘菩薩初信位沒有證過。如果要證得這個位次,就不是凡夫;證得這個位次就位不退,不是凡夫。無量劫的修行,從來沒有證得過。為什麼沒證得?不肯放下。現在想不想證得?想,想你就得真干。還是捨不得,還是放不下,那個想是空想、妄想,不管用!問題是要真正放下。現在要求往生,什麼時候往生?告訴諸位一個老實話,什麼時候把這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什麼時候就往生了。現在放下現在就往生,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佛經上講得沒錯,凈宗法門若一日,一日功夫放下了,一日就往生。往生不難,很容易!難在你不肯放下,那就沒有法子。菩薩已經證得菩薩的果位,在果位當中,還要用這麼長的時間,偏重在忍辱波羅蜜上。忍辱要做到什麼時候圓滿?要做到「行所無事」就圓滿了。心裏面確確實實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都沒有了,這個忍才算是圓滿。前面所講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是圓滿之相,受這樣大的侮辱,這是一般人決定不能夠忍受的,他也若無其事。為什麼能若無其事?因為菩薩四相沒有了,四相放下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些事情發生跟沒發生不是一樣的嗎?一般人做不到,這個身體是我,因為執著我,那個割肉就很痛;如果不執著這個身是我,那割他為什麼我不痛?割他你不執著那是我。如果這個身體不執著是我,拿來割跟割別人不是一樣嗎?與自己毫不相干。對那個割的人,歌利王恨不恨?無人相;無人相,那個怨恨也沒有了。自己沒有痛苦,也沒有看到可恨之人;無眾生相,眾生相是指這些事,真的所謂是三輪體空。《般若經》上常講,「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他忍辱度,真的證明圓滿了。我們為什麼忍受不了?因為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四相具足,你怎麼能受得了!可是諸位要曉得,那個四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是你堅固的執著而已,不是真有四相,假的!事實的真相是什麼?是剎那九百業因果報的相續而已,確確實實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把這個理、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了;說出來之後,我們現在這個錯誤的觀念太深了,無量劫來養成習慣了,這就叫習氣太深,執著這個錯誤的見解,習氣太深。要常常想佛這一句話,使這一個印象,在我們心裡變得很深很深,產生了作用,發生了效果,於一切法都知道「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的心就清凈,自自然然就看破、放下了。明了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是看破,事實真相看破了,一切都不執著;一切都不計較了,放下了。看破、放下,這個生活得大自在,哪有苦?你沒有修不知道。我過去那些生活,別人看到苦,太苦了!日子不能過!而我一天到晚快樂得不得了。我每天都笑嘻嘻的,見到任何人都歡歡喜喜的,非常快樂。我還告訴別人,我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你們哪個人能跟我比?快樂到一天只吃兩個饅頭、一碟鹹菜,真快樂!為什麼?我不求人,人到無求真快樂。你們生活很富裕,你要曉得你付出了多少代價,哪有我這麼自在、這麼快樂,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這是多快樂,誰能相比?別人看到苦,是他不懂、他愚痴,不了解事實真相。明了的時候,入進去的,才曉得這個生活是真自在、真解脫,哪有苦!我看這些眾生一個一個吃得肥肥胖胖的,真苦!一天到晚煩惱憂慮重重,那個真苦!愁眉苦臉那個樣子,哪有我們這麼自在瀟洒。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金剛經》義解01
※《金剛經》生活 - 第三十二品
※金剛經如是解----(明.張坦翁)
※【重磅觀察】佛護法師: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二七) —— 「七寶布施」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