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無極生太極」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這是王宗岳《太極拳論》中的話。「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是中國傳統哲學陰陽八卦學說的基本思想。太極拳就是本著這一思想而形成的拳學體系,「無極生太極」可以說是理解太極拳理,習練太極拳功夫的根本。如何理解這一哲學思想?如何用這一哲學思想指導太極拳習練?這是我們這一期「名家講堂」要講述的內容。

張全亮:「無極生太極」就是從「無」到「有」

  所謂「無極」就是一種混元的先天狀態,這種狀態不分陰陽,沒有雌雄,無形無相,就是老子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太極拳論》中說:「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指出太極生於無極,認為無極的混元狀態一動,就分出了陰陽,也就形成的太極。這就好比水,水原始的狀態是無極,但是它遇到熱就生成蒸汽,遇到寒冷就成冰。我們練拳時也是這樣,當你松靜站立,無思無慮時,就是處於一種無極狀態。在這種虛靜的無極狀態之中,你能體察到身體內部氣機的萌動,這時遇到外界的來力,你的思慮一動,內意和外形動作就產生了,就分了陰陽、虛實。陰陽虛實不斷轉換,動而復靜,靜而復動,循環往複,滔滔不絕,就形成世上萬物的不斷繁衍變化和新陳代謝;在太極拳上,也就形成了滔滔不絕,連綿不斷的套路演練和推手練習形式。這就是太極拳「無極生太極」的具體體現。

  太極拳是以易理為拳理的,它反映的道理,不僅僅是練拳,在為人處世、人生修養等方面,也都是這個道理。「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從無開始的,從無到有。在無的狀態下,沒有思慮,萬物皆空;有了思慮,心念一動,萬物就開始生髮了,「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萬物繁衍,生生不息。練拳也是如此。太極拳要求在練習之前要放鬆,入靜,排除雜念,無思無慮。當身體充分入靜之後,靜極生動,無中生有,思想中有了拳的意識,肢體就會隨之而動,這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以至於變化出繁複的、變化多端的拳式動作。

  練習太極拳時,如何用這種「無極生太極」的原理指導練拳實踐呢?首先,我們要注意預備式這個動作。這時的松靜站立、無思無慮、沒有雜念,其實就是無極狀態。然後,開始在意識的帶領下運行太極拳的動作,每一個拳勢動作都是在這種安靜、平和的狀態下運行,而意識、勁力的虛實變化則是不斷地進行著的,動作在開合變化,身體在動靜轉換,內意也在不斷地進行「有」和「無」的變化。所謂的「無」和「有」,實際是一種心意、想法。太極拳是一種意念拳,它的一切動作的來源都是思想意識,先有思想意識,才有外形動作。先想後做,以心行氣,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意,是一種能量。有了意念,就能支配內氣,就產生了動力。這個動力就推動你的肢體進行各種拳術動作。內氣是隨著意念而運行的,所謂以氣運身,氣到力到。從這裡可以看出,意念支配內氣運行,內氣帶動肢體運動,所以,太極拳論講「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到力到」。

  人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肢體,一個是精神。精神就是神意、意念,它支配著肢體的運動。人體的運動是一個整體的鏈條,是個圓運動,所謂的圓運動就是從無(無思無慮的無極狀態)開始,這是運動的根,然後到有(太極兩儀狀態),最後復歸無極,這就是所謂的「根起根落」,體現了「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的哲理。太極拳所有的動作變化都是起於意,源於無。這是外家拳和內家拳的區別。外家拳以外形為主,內氣從之;內家拳以心意為主,外形從之。如果把內氣看作是陰,外形看作是陽,內和外的關係就是陰和陽的關係。「無極生太極」就是講這個陰陽變化的規律。這個太極陰陽的變化,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我們練拳時,心意和外形永遠是一對矛盾,不可分離,對立而又統一。比如,我們的肢體向前發力,卻要有向後的內意,這就像槍彈出膛要有後坐力一樣。這種矛盾的形成,就是太極陰陽理論的體現。

  事物從「無」到「有」。無,就是有的開始,是一個由弱到強的過程。陰極時,一陽生起,陽長陰消;到陽極時,一陰又生起。我們練拳也是這樣,比如勁力的蓄髮,蓄勁為陰,發勁為陽。勁蓄足時是為陰極,馬上轉為發放;勁力發足時是為陽極,馬上又轉為收。我們在推手時,往往是不等對方的勁力出來,而截其勁力的根,使其不能出來。如果對方勁力出來了,則要順其勢,讓其運行到極限,它自然就會回去。練拳是這個規律,做人做事也是這個規律,就是要「道法自然」。所謂「道法自然」,就是要循自然規律而動,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觀想像行動。所以,太極拳講究合乎自然,伺機而動。

  太極拳之所以慢,是由於用意念導引氣血、肢體的運行,是按照氣血的運行規律而運動,要意到、氣到、勁到。如果意和氣沒有到,動作勁力也不能到。許多人練拳不注意這一點,意氣沒到位,勁力也就沒到位。我們打拳時,意氣力的運動,是按照「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這個規律運動,內氣在意念的指導下從丹田運行,充盈四肢百骸,然後復歸丹田——這就是從無極開始,分陰陽而太極,以至於兩儀、四象、八卦,最後復歸無極。與對方接手時,也是這個規律。第一層功夫是看對方勁力的根,根動才能梢動。人的勁力有根節、中節和梢節,一般接對方的根節和中節,不要接梢節。第二層功夫是看對方的眼神。眼神無意念時是無極,眼神一動,就是太極,從中就能看出對方的意圖。我們練拳時,也要注意眼神,要眼到手到。有些人練拳,眼沒到,手就到了,這是不符合拳理的。神意動,才能勁力動。觀察對方的眼神,比看對方的勁力的根又提高了一步。第三個層次,也是最高層次,是看對方的心,也就是能看透對方的心意,不等他有表現,就控制住他。拳論說「彼微動,己先動」。微動不是根動,而是意動、心動。你能察微知著,用自己的心捕捉對方的心,對方的心意一動,就已完全洞察。只有處於寧靜如水的無極狀態,你才能察微知著,感觸到對方心意的變化,從而無極生太極,順對方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只有察微知著,感覺到外界這種變化,順應這種變化,才能捨己從人,掌握主動。

  總之,太極理論是人生的一個大的哲理,也是宇宙萬物的變化之理,其根本原則就是「道法自然」。所謂「道法自然」,即是遵循水的哲學。水沒有思想,沒有自己的主觀意圖,它是順著自然的規律走,隨方就圓,逢山繞山,順勢而下;水總是處於下方,不爭高低,卻能不斷積蓄能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們做事、練拳,能遵循這個道理,就能無往而不勝。「無極生太極」,也是講一個變化,是與時俱進,就是因時而變。為人處世要與時俱進,練拳也要根據肢體的運動規律而變化,這樣才能健身;技擊時,根據對方的運動規律進行變化,才能處於不敗之地。太極拳是心意功夫,是要動腦子的。用太極哲理指導練拳,才能獲得太極功夫。用太極哲理指導你的人生,就能提高你的修養。

梅墨生:道自虛無生一氣

  太極拳是具有中國哲學思想的拳種,沒有中國的哲學,也就沒有太極拳。太極拳的性質、功能和理念,都是圍繞太極這個理念來的。按照周敦頤、朱熹等的儒家學說,太極是由無極而來的,所謂「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這是我們傳統哲學的一個命題。我們研究太極拳,不能忘記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太極拳是在中國這個文化土壤上產生的,研究太極拳,就要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所以,要傳承太極拳,真正地認識太極拳,獲得太極拳的健身功效和防身功夫,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哲學就是必不可少的。

  宋書銘傳的太極拳老譜中有《太極歌》:「太極原生無極中,混元一氣感斯通。先天逆運隨機變,萬象包羅易理中。」這裡說得特別清楚。在哲學中,無極生太極是道家的宇宙觀,他們認為,宇宙萬物都是從「無」中生出來的「有」,就是「道自虛無生一氣」。宋書銘還有一首《無極歌》:「無形無象無紛,一片神行至道誇。參透虛無根蒂固,渾渾沌沌樂無涯。」這就是老子《道德經》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那種東西,是一種先天狀態。實際上,儒家所說的「無極」和道家所說的「先天」都是一回事,就是天地未生之時,萬物有形之前。有形以後,就是太極,然後生兩儀、三才、四象、八卦等。人的身體也是太極體,與天地可以同參。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宇宙和生命的理念。

  我們在練習太極拳時,往那裡一站,即所謂的預備式,就是無極式。在古傳的太極拳中,預備式就叫無極式。這時人的狀態是無形無相、混混沌沌的無極狀態,是混元一氣,不分陰陽。靜到極點則生陽。無極式是靜極的狀態,是至陰的狀態,陰極而生陽,陽極而生陰,這是中國的哲學理念。在周身放鬆,無形無相的無極狀態下,心意一動,先天的氣機發動,就開始打拳,這就是「無極生太極」。練拳日久,我們會感到預備式站好後,體內的氣機會推著你的肢體進行運動,氣機一動,心意也就隨之而動。這時候,就是無極生太極,靜極生動,動則分陰陽。於是,這個一套拳不管是多少式子,都是「萬象包羅易理中」。就是說,太極拳都是按照《易經》的原理,由混元一氣而生陰陽,分兩儀,開始八八六十四卦的繁衍變化。六十四卦也就是六十四種生命狀態,循環變化,直到復歸無極,完成一個生命的循環。易者,變易也。太極拳以易為理,講的就是變易。孫祿堂說太極拳是「一氣之流行」。這個一氣,就是混元之氣。從「無形無相」的混元狀態,變化到「一片神行」的萬千變化狀態(就是八八六十四卦的變化,可以理解為身體各個部位、各個角度、各種技法的變化),最後,復歸無極狀態。古人用《易經》的變易之理,借鑒周敦頤的太極圖說,運用「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靜則生陰,動則生陽,陰極而陽,陽極而陰」等陰陽變化之理,創造了太極拳。所以,太極拳的高深獨到之處,就在於此。

  太極拳不是把招法作為上乘功夫,而是把太極勁作為追求的目標。所以,太極拳是重勁不重招。如果用招術來應敵,太極拳就沒有什麼獨到之處了。太極拳無招,也就是無極。無極,就是「無形無相,全體透空」。無形無相的東西,就接近了事物的本源,就是至大無上的。太極拳無招,所以它能應對千變萬化的招式。所以,老前輩說:「太極無招,渾身是招。」太極拳不是沒有招法,而是招法包含在無極之中了。太極拳的動作是從無生有,由有而分陰陽,然後兩儀,四象,八卦,以至於千變萬化。這千變萬化的萬相,其實就是身體的各種動作的變化。雖然千變萬化,但是不離一個圓,這個圓就是圓滿無缺,就是混元一氣。太極拳其實是內丹學的外功,內練丹田的混元氣,是內功外拳。拳論說:「筋骨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虛靈,就是放鬆,就是松沉。這是太極拳的特點。一般來講,鬆柔就沒有力量,可是太極拳就是用中國哲學相反相成的道理,在鬆柔、松靜、松沉、松空中求得不可抗拒的勁力。這是太極拳的高明之處。太極拳是在空無中、虛靈中練出的功夫。在虛靈松靜中,人體才能健康生長,神經才能發達,細胞才能生長旺盛,知覺才能靈敏。太極拳是知覺運動,是在空無、虛無中應對萬物。如果緊張、僵硬,看似有力量,就不會應對萬物,只能應一物。只有虛靈虛無,混元圓滿,才能應對萬物。

  太極拳是先求自身圓滿的拳種,要把自身安排好,自身先有了平衡、中定,然後才能知彼。要先在心,後在身;先有內,後又外。這些都是與「無極生太極」有著密切關係。所以,我們如果不從這樣形而上的高度來理解、認識、領悟太極拳,那麼就永遠練不成真正的太極拳功夫。我不反對用現代科學知識解釋太極拳,但是,我認為太極拳產生的土壤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根基是《易經》,如果不從傳統哲學這個高度認識太極拳,就很難理解這個拳理,也就很難練成太極功夫。王宗岳說:「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不按照太極陰陽哲理來練拳,也能出功夫,但不是太極功夫。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這個理論雖然很玄,但是在練拳中也是可以操作的。我們站預備式就是無極狀態,當我們沉靜下來,在身與心,意與形等方面都沉靜下來的時候,這時就是先天之氣一動的時候,體內的元氣一動,你的肢體自然就會微動,這時稍微用意識引導,就能自然地完成各種太極拳的拳式動作,而入太極狀態。這就是「動靜之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太極拳雖然有千變萬化,但是實際就是一。無論道家,還是儒家,都講究守一,要「處萬象之中而守其一」,這個一,就是道家講的中,要「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太極拳練習到一定程度,就會感到體內有氣機推動你運動,後天的識神稍加引導,就能達到先天與後天的合一,也就是意識和無意識相結合。太極拳就是先天與後天的合一,意識與無意識的合一練出來的功夫。無極,就是進入無思無為、無形無相的狀態,就是先天狀態。先天的氣機一動,就帶動後天的氣機而動。無論是後天的識神,還是肢體動作,都是有形有相的,它們都受先天無形無相的氣機的支配主宰,最後,無形無相和有形有相、先天和後天,合二為一。如果你對先天的混元氣無所感知和認識,你就很難對這種練習先天混元氣的太極拳運動進行把握和理解。你只有上升到這個認識水平,才能感受到虛無之中先天氣機的運動的美妙之處,才能感受到與人對待時,讓對方感覺神妙莫測的神明狀態。

推薦閱讀:

朱學峰:矢志不渝的太極情緣
太極先天法
陳家溝太極老拳譜 (陳家溝太極拳老架有七種拳路)
淺談太極拳
道 太極 八卦

TAG:理解 | 太極 | 無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