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3種修飾手法 ,讓你的詩詞熠熠生輝!

古典詩歌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對比、設問、反問、反覆、互文等。鑒賞修辭手法要辯識和判斷修辭手法是什麼,掌握和了解各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分析和評價其對塑造形象、表現感情和體現主旨的作用。

1、比喻

比喻即通過兩類不同事物的相似點來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如白居易《琵琶行》、李賀《李憑箜篌引》中對音樂的比喻,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觀的「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長亭送別》中「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等都能遊刃有餘地將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來,或者反之,將形象的事物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出來,給人以多重感觀美的享受。像這樣的比喻在古詩詞曲中不勝枚舉。

2、擬人

擬人即通過想像把物人格化,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這種修辭可以使描繪生動形象,表意更加豐富;同時將人的情感轉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比如《揚州慢》也有「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之句,喬木尚且厭惡戰爭,何況揚州百姓呢?贈別二首(其二)(唐·杜牧)多情卻以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如《長亭送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揚州慢》:「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劉頒《新晴》:「青苔滿地初晴後,綠樹無人晝夢余。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

3、誇張

誇張即故意誇大或縮小表達對象的某種特徵或品格,以增強話語的表現力。誇張可以強烈地表現作者對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態度,或褒或貶,或肯定或否定,從而激起讀者強烈的共鳴,也可以引發人們的聯想與想像,有利於揭示事物的本質。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用誇張的手法,表現了瀑布飛瀉而下的壯觀景象,飽含了詩人對大自然神奇偉力的讚頌。《長亭送別》中「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聽得到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等。

4、對比

對比即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的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如高適的《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李紳《憫農》),「無閑田」與「猶餓死」形成驚人的對比,揭露出尖銳的階級矛盾.。

5、設問

設問即故作無疑之問,然後自己回答,以引導讀者去思索體會。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長亭送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6、反問

反問即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疊題烏江亭》)

7、借代

借代即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的本來名稱,而借用和該人或該物密切相關的人或物的名稱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現描寫對象的特徵,引發讀者聯想,使其獲得鮮明深刻的印象。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8、對偶

對偶也叫對仗,是指把字數相等或大致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句子或短語對稱地排列在一起。對偶可以使表達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確;使音律顯得抑揚頓挫,節奏鮮明,和諧悅耳。從結構上看,對偶分為嚴對和寬對兩種。嚴對要求上下句字數相等,結構相同,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不能重複用字;.寬對要求不那麼嚴格,寬對不用在律詩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駢文中。如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等

9、互文

互文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出於字數的約束、格律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而凝鍊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於是把兩個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現一個而省略另一個,即所謂「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以收到言簡意繁的效果。如「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古詩十九首》)「主人下馬客在船」(《琵琶行》)等

10、排比

排比是一種最常見的修辭。它是用三個或三個以上音節數目和結構類型相同或相近、語言一致、意思密切關聯的短語和句子排列起來的表達方式。排比修辭簡潔而富有節奏,整齊統一的語句格式,讀起來既構成了一種和諧的整齊美,又增強了語勢的作用。如《哀江南》:「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11、雙關

雙關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種修辭方式。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採用雙關的修辭手法,如: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中「晴」即「情」義;李商隱《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中「絲」即「思」的意思等。

12、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是詩詞創作中常見的一種修辭手段。它通常是指對前人的語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典故的引用而言的。典引用的恰當,可以增加詞的容量,增強詞的表現力,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如李清照的《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其中「東籬」就是暗用了陶淵明《飲酒》詩中「採菊東籬下」典;辛棄疾詞《永遇樂》:「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姜夔的《揚州慢》中化用杜牧的詩句等

13、象徵

象徵是詩歌慣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徵人的品德節操。如:以「梅」象徵高潔、清秀、淡雅、素樸;以「菊」象徵高潔、傲霜鬥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以「蘭芷」象徵名貴、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徵富麗;等等。

來源:詩詞自有痴情客


推薦閱讀:

詩詞的當代價值、創新與發展
唐宋詩詞中的家國情懷
成詩的過程
古詩詞中帶雲的絕美古詩詞!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彩雲詩詞園】總237期【網海拾貝】唱和篇

TAG: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