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的佛學價值

《大乘起信論》者,佛滅度後,印度中興大乘馬鳴菩薩之所作也。因歷史的地理的和翻澤的文藝的關係,後人對之生大懷疑,疑《起信淪》非馬鳴所作,故不可至渭為外道論者尤不可也。

  關於此種問題,數年前在東西的學術界上,曾起過頂大的風波。其最後的結果,則仍判為馬鳴所作為大乘正論。吾於此無言矣,舊案不提矣,然為此說者,有二感想焉。

  第一,此論宗旨是「為欲令眾生,除疑舍邪執,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為懷疑和邪執纏裹著,不能做超人更不能出苦海,本論是拔除一切眾生這種病根的,吾人當如實奉持。在未起風波之前,全國學佛者,幾無不讀此論,佛校之中亦必研究之,昔楊仁山居士教人學佛,必令人首讀此論。次讀他書,嘗誨曰人生學佛熟讀起信楞嚴解行無畏受用不盡矣,又此論著述達百七十種之多。據此可見本論在佛學上歷史上的重要。然從風波起後,問津者寥如晨星,數千年來占佛學重位的起信論,竟沈寂無聲,所謂微言絕矣,語云,俗習移人甚矣,吾曰邪說移人亦甚矣。

  第二,佛法的根本教義,不外空有,性相,以此空有性相為概念、為假名、為增語,來說明宇宙人生之真相。謂宇宙人生者,皆是緣起無盡,緣生無性。無盡緣起故,非空無性緣生,故非有用此空有治彼有空,若無有空亦無空有,空有即泯性相,何存以是義,故佛及眾生菩提涅盤,非可修相,畢竟平等,無相可得。

  依此說有說空故在教義上成為空義攝般若系教,有義攝唯識系教,其餘諸教,雖綱目恆沙,然皆攝在空有義中。

  至能攝空有為一如,會性相為無相,舍不定性人正定性,且以少文總賅多義,令人矚目起信者,千古論書未有如此論者也。今因言轉舍自無慧目亦足悲矣。雖有攝論可讀,讀是信論抑何妨耶?須知諸佛菩薩說經造論皆是相對無一,絕對隨機教化各獲其益,不宜互為取捨也。

  複次研究佛法,由正信而起正解。得正解已,方謂認識佛法,然認識真正佛法之方法,佛說有三法印,和四正依。以此三印定佛法,亦可以此而印定一切學術。合此印順此依者則為佛法,否則非佛法也。徵之本論立言,合三印契四依當屬佛法正論,況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皆菩薩發心護持正論之大方便,何奇異之有哉!

  

(一)佛學目的上之本論觀

  佛學宗旨依大乘教說有三種。一者發菩提心,二者發大悲心,三者起方便行。又說有二種目的,一者令一切眾生離一切苦。二者令一切眾生得究竟樂。此為一切佛法之正宗,而本論因緣分言之纂詳。論曰:

  「一者,因緣總相,所謂為欲令眾生,離一

  切苦,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斯為本論在佛法上具有共同之目的。下為本論之特別之目的:

  「二者,為欲解如來根本之義,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三者,為令善根成熟眾生,於摩訶衍堪任不退信故。四者,為令善根微少眾生,修習信心故。五者,為示方便消惡業障善護其心,遠離痴慢,出邪網故。六者,為示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七者,為示專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八者,為開示利益勸修行故。」

  上為本論與他論不共之宗旨,而在佛法總聚的目的上觀察,亦是令諸有情發菩提心,起大悲心,修方便行,離一切苦得究竟樂,種種教化令起正信,方便修行。

  複次,馬鳴菩薩處世尊滅後小乘盛行,大乘衰亡時期,小乘學者倡大乘非佛說,自不信教人不信,故馬鳴造此論之宗旨,第一先從究竟的真理和現實的事實上說明佛陀根本教義,教義既明於境,無疑應起信仰,識佛本意是本論立言解釋分之正宗,亦一切佛教教義之正宗者也。

  第二,於明理解教,發意修行者,令其於大乘教法深信不退,盡未來際,修學佛法,斯為本論在佛法上一貫之正宗。

  第三,消障破邪,對治凡夫二乘,正是本論作者因環境的關係而暢敘其本願。觀機施教、應病與葯是馬鳴之本懷,亦一切諸佛菩薩之本懷也。

  

(二)佛學教理上之本論觀

  人海者機,綱目者教,所謂諸佛雖一音而演說法,眾生則隨類而得解,然則乘一故教一,乘三則教三,乘五則教五,乃至乘無量則教亦無量。佛陀固方便究竟而眾生業力亦難思義故,古德判教由一而至十(見華嚴合論等)。各以佛之圓音隨自己的心得判攝佛陀時教,作有系統的研究。今以大小乘及空有二義判佛教,小乘教今略不談,只就大乘空有教義,以觀本論之價值。

  大乘有教以彌勒之瑜伽、無著世親之法相唯識為代表。大乘空教以文殊般若、龍樹清辨之法性三論為代表。

  有教唯識義者,觀一切法有為生滅,緣起緣生,雖有而非實有總立名字,幻有假有,幻故不實,假故不真。徵之歷史的變遷,人生宇宙何為實者,何為真者?求其所以,實而不虛,真而不妄者,無有也。何以故?唯心所現故,唯識所變故。萬有諸法不離心識,故非有心識變現,故非無由此而建立一切天、人、地獄、餓鬼、畜生,而建欲界、色界、無色界,而建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為世間法。又施設聲聞、緣覺、菩薩,施設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出世間法。

  故有教之所宗,在一切法皆唯識現,而其教則說明事實的有情界,建理以發行,由行而證果者也。

  起信論之心生滅門義的為此有教之張本。倘不吾信,請讀心生滅義之覺義不覺義這一段論文,則知由覺義而攝一切出世法,施設一切出世法;由不覺義即攝一切世間法,施設一切世間法。總此而說明世出世間事理因果諸法,文少義豐,綱目不紊,百讀不厭,可為法相學之張本,亦即緣生義登峰造極者。

  複次,讀心生滅因緣一段論文,可知此緣生法相之諸心識生起之所以,此雖遍勝說明眾生心識生起之因緣。然以對治染污心識,亦說明菩薩心識之生滅因緣。其賅義不外種子現行相應不相應等義,為唯識學之心核,亦即緣起義之登峰造極者。

  複次,讀心生滅相之一段論文,可知染法凈法,薰習不斷,心體不滅心相滅,無明無始而有終,心凈不動,菩提有始,始而無終。因此,能熏一切染法,轉一切凈法,有厭有求自信已性本可成佛。佛者自心者也,不隨人轉,不隨天魔外道鬼神邪說轉,唯依自心求得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所謂自信已身有此真如法,具成佛之可能性,發心修行。一切眾生,悉有此真如法,悉能發心修行,又信有已成之。諸佛世尊此中因果事理現實明了不失不壞,是佛教正理之所在。此心生滅門所明教義,為唯識學之心核,法相學之淵源,甚深甚深,有智者應尋究焉!

  空教義者,觀一切法,若有為,若無為,若有漏,若無漏,若有法,若無法,皆不可得,畢竟空故。不立一相,所謂無相,名曰「無得正觀」。諸法自性無有相故,亦名「摩訶般若」。諸法如如光明義故,亦名「大火炬」,能燒一切虛妄法故,依此諸法本空義故,除遣一切眾生種種計執分別妄想,顯現諸法如如不空恆沙性德。

  吾人讀起信論心真如門之一段文字,知起信論已開大乘空教義之初聲矣。論曰:

  「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真如。」

  又云:

  「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

  此與中論十二門論等八不妙義,及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等能詮文義及所詮道理,毫無纖隔,無二無別。

  複次,所顯示之不空門義,乃諸佛所證之道,菩薩所求之道,是南山天台、華嚴、真言、凈土諸宗之張本,尋文可知。

  

(三)佛學修持上之本論觀

  佛學不是空談玄想,習其所學而軌其所行,由行得果,此佛學上必然之過程也。前立義分及解釋分,正明菩薩之境;修行信心分者,明菩薩之行也。今言修持即明菩薩之行,若解無行難免說食數寶之譏,亦成玄想空談矣。

  四信建基。此分先建四不壞信,(一信真如理,二信佛陀已證此真如理,具無量性德,三信佛有證此真如理之法門,四信修學求證此真如理之佛僧。)為初發心學佛入門之根本觀念,亦即學佛的根本信仰。若人學佛不具此深切之信仰非佛子也。故此四不壞信,為大小乘一切佛學建設修行之根本。

  論中言根本信者,乃指上立義解釋二分所說之心真如,如來藏,大乘自體相用,明其理,解其教,欣樂思維,仰慕修行,依此建立自性同體三寶,次三為別相三寶。

  一信佛者,佛具無量智慧福德,能起一切世間諸善根故。二信法者,無上法寶,有大利益,苦海津梁,能到彼岸故,三信僧者,能正修行自利利他故。

  吾人值此末法,發心學佛,罪業深重難期本願,故須仗三寶之慈力攝護,猶如子之無能須仗父兄師長之輔助也,如是歸信乃可立足佛門,如是歸信方非迷信。

  五門修行,復此,發起信心歸三寶已。復以何法保此信心不壞,且能增長不退耶?曰論有五門,修此信心,能令不信者信,信已不退。五門者何? 「一者施門,二者戒門,三者忍門,四者進門,五者止觀門。」

  修此五門,經一萬劫,親承供養多百千佛,得信不退。故此五門是初學佛人人門之第一步工作,五門中前三重隨世利他,第五止觀一門,則為吾人學佛自度度他之上之根本工作,故特明之,至精進一門則雙關自利利他也。

  1.止觀 止觀門中,有次第止觀,平等止觀之分別。次第止觀者,依據身心事實次第而修,不可頓超;平等止觀者,依一切法觀實相時,當體生滅,觀生滅時,全體實相平等不離雙照空有,破邊執也。次第止觀,為吾人修定下手之最便易,最方便者。無論何人修學何種法門,自己欲得真實利益者,舍此止觀而能獲者無有是處,故天台之有小止觀,六妙門等,為人摩訶止觀之方便,今此論中,亦總其要矣!好學樂道者,應勤受持,應勤修學。

  2.辯魔障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修行人不得不慎也。故《楞嚴》詳辨五十陰魔,《大般若經》有辨魔事品。凡依佛法修行,倘於所修之境,不能明白了解,行時必為魔所執持,故學佛之人重行持,尤重理解也。《攝大乘論》判行者之位次以解行為一位,意亦在此。本論分別發趣道相文中,說解行不可偏頗,知如此法性,即隨順如此法性修行。故學教求解,亦是修行。依時間位次說,信教不退,須修一萬劫,供養一萬佛,十信圓滿進入十住。十住圓滿進入十行,十行圓滿進入十迴向,由十向圓滿進入初地,得證法性,名證不退,此住行向三十位,須經一阿僧只劫之長期修習,菩薩於此初長期中多修於解,故攝論說為勝解行地,證初地後方重於行,何以故?已明證境界故,行之無害無礙故。

  為人師論修證者,當先明此,倘此不明易人魔途或為鬼神之所惑甚可憐憫,故引論文以明魔之不可思議,行者亦可以慎矣!論曰:

  「或有眾生無善根力,則為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於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此明諸魔鬼神現形恐怖。

  「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此明對治魔現境,魔是外境,境由心起,故令觀唯心也」。

  「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來現菩薩如來等像,魔之力大矣。)或說陀羅尼。」(現象後說密咒,亦可灌頂傳法。)

  「或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盤。」(上說密咒,傳法灌頂,此說顯教大乘妙法。)

  「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辨才無礙,能令眾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 (此令人得神通,可知過現未三世之事,由此可以起世上愚夫婦之信仰,誑騙世人。而謂自己得證聖境,孰知仍是魔鬼所持也。)

  「又令使人數瞠數喜,性無常准,或多慈愛,多睡多病,其L,懈怠,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生於不信,多疑多慮,或舍本勝,更修雜業,若著世事,種牽纏。」

  「亦能使人得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復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於定中,得自然香美飲食身心適悅,不飢不渴,使人愛著。」(此能令人得三昧,住於定中,數日不起,其力之大可知,世人為此惑者,多矣。)

  「或亦使人食無分齋,乍多乍少,顏色變異。」(令人變形)

  「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入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 (外魔必由心感,謂心著外境,即生魔障。若觀唯心,不取不著,定無魔障。)

  今日密教發達已臻極點,然察諸行者,能明教解理者,鮮矣!而於加行正行之修練,雖不無真正之所獲,惟恐一二不解教理之徒墮入迷途自害害人,且害佛法,故述此以求明教兼顯本論於修持上之貢獻。

  

(四)結論

  《大乘起信論》,於佛學上既有如此之貢獻,如此之價值,故歷代大德,弘傳不已。吾於《大乘起信論》,既未有深刻之研討,故亦無美好之貢獻,今為漢口佛教正信會同人,略講此論,隨講之餘,筆述此文,為予研究此論之開端,然研究此論之參考,總計百七十餘種,今略舉數種以為初入門者之用:

  1.《大乘起信論直解》。

  2.《大乘起信論義記》。

  3.《大乘起信凈影疏》。

  讀此三書,對於本論論文有明晰之了解,且有深切之信仰,次讀大乘起信論研究。

  讀此書已,對於本論之研究能得無窮之知識,次讀太虛大師之《大乘起信論略釋》、《大乘起信論別說》、《大乘起信論唯識釋》。讀此三書已,對於本論獲得真正之認識,破無窮之疑團並得以此而會通一切大乘佛法。

  

(原載《海潮音》第十三卷第一號)

光明佛壇【gmfotan】

已有50餘萬關注讀者,是免費的公益佛學、修行、傳播正能量的悲智佛學平台。本刊正在進行全面佛學平台技術更新,有強大後台功能的「佛學殿堂」「實修殿堂」...... 便捷實用,陸續推出,敬請期待。

本刊所有文章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下是近期讀者閱讀或轉發最多文章:

【1215】念佛的八個層次

【1214】南懷瑾:防止被庸師誤導

【1213】佛教論著 |《大乘起信論》簡介

【1212】忉利天之主帝釋天

【1211】明天正月初九 恭迎佛教大護法帝釋天尊聖誕

【1210】嘎瑪仁波切:學佛不能偏執

【1209】今天恭迎定光佛聖誕

【1208】佛教說灌頂

【1207】佛教的大乘與小乘

【1206】心中常念《心經》 心安寧百障消

【1205】星雲大師:佛教財富觀

【1204】正月初一,歡喜彌勒菩薩聖誕

【1203】2017年法師們的新年祝福

【1202】今日恭迎華嚴菩薩聖誕

【1201】家是居士修行道場

【1200】善惡與財富

【1199】佛教面對執著

【1198】圖解佛教基本教義

【1197】楞嚴經大致在講什麼

【1196】文殊成道日 祈願福智具足

【1195】明天恭迎文殊菩薩成道日 願佛子開啟智慧究竟圓滿

【1194】怎樣擁有不後悔的人生

【1193】佛教看自殺

【1192】過午不食

【1191】在家學佛的原則和須知

【1190】修行人該如何面對男女之欲

【1189】結緣觀音菩薩

【1188】心若虛空,包容一切

【1187】怎樣學佛更合理

【1186】虛雲老和尚:居士成就再大 也要懂得供僧

【1185】純一法師和他的藝術作品

【1184】百歲葉曼回憶隨南師學佛經歷

【1183】學佛有過程

【1182】恭迎佛陀開悟成道日 佛陀究竟證悟到了什麼

【1181】明天佛祖成道日 祈願眾生皆得解脫

【1180】學佛的障礙

【1179】高級佛學教本(第1-3課)

【1178】學佛與做人

【1177】學佛是怎麼一回事

【1176】學佛不是與佛做交易

【1175】學佛讓我們學會隨喜

【1174】《了凡四訓》白話文講解(上)

【1173】《僧侶與哲學家》的對話

【1172】星雲大師: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忍耐

【1171】煮雲法師: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上)

【1170】凈空法師答:佛教跟基督教

【1169】學佛要福慧雙修

【1168】中國佛教年度二十大網路熱點

【1167】南懷瑾:「阿彌陀佛」是一個大秘密

【1166】佛教說感應

【1165】《金剛經》

推薦閱讀: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七十四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74
大乘無量壽經  (第四十九集)  1999/5/22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49
攝大乘論釋略疏 (5卷)(大正藏2269部)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大乘無量壽經  (第十五集)  1998/6/1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15

TAG:價值 | 佛學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