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校本教研之路,做真正靈魂之師
06-05
余歆彥摘自:《e21校本研究網》校本教研,說大了,就是為了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依託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特色進行的教育教學研究。說直白點,所謂校本教研,也就是教師為了改進自己的教學,在自己的教室里發現了某個教學問題,並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以追蹤或汲取他人的經驗解決問題。這樣一看,校本教研的主體是教師自己。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學情境中----課堂中生成的教學研究。研究對象是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具體問題,是教師自己的問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能夠直接了解到教學的困難和問題,能立刻感知問題的所在。也有人把這稱之為「為了教學」、「在教學中」、「通過教學」。「為了教學」,是指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不在於驗證某個教學理論,而在於「改進」、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升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的價值。「在教學中」,是指校本教研主要是研究教學之內的問題而不是教學之外的問題;是研究自己教室里發生的教學問題而不是別人的問題;是研究現實的教學問題而不是某種教學理論假設。「通過教學」,是指校本教研就是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而不是讓教師將自己的日常教學工作放在一邊,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所以,校本教研就存在於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中,就是我們平日的教學,只是我們需要時時帶上敏銳的眼睛和善思的大腦。傳統的教研,重個人鑽研,輕集體合作;重理論演繹,輕實踐指引;重課堂教學,輕課後反思。這些,極大地影響了教研的質量和水平。校本教研不同於與以往的教研活動和課題研究,教學研究項目僅由學校個別科研能人乃至校外專家代勞,或者教育科研項目越做越大,甚至動輒就要形成某某理論。這讓我們教師對教學研究望而卻步,也否定了教師從事教學研究的權力和責任,而且這樣的研究遊離於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之外,脫離教師的經驗範圍,對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起不到應有的支持作用。校本教研應該是「問題解決」式的行動研究,是教師自覺和主動地致力於探索和解決自身教學實際中的教學問題,從而達到改進教學實踐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下面我就說說----我看我們學校的校本研究。我於2004年參加實驗小學的應聘來到了這個學校,五年來,我越來越為我的選擇而慶幸,因為是區實驗小學,是窗口學校,這裡有著一流的領導班子,一流的教師團隊,為我們這些懷揣著願望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的平台。我經歷了學校校本教研從起步到發展的全過程,可謂「校本教研三部曲」。第一樂章:教育敘事與反思----成就個體2004年我一來就趕上學校進行「教育敘事」的研究。印像中「研究」一詞高深莫測,似乎是那些專家、學者的專利。離我們非常遙遠。當「敘事研究」四個字赫然呈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茫然不知所措,為了打消我們的顧慮,學校領導給我們進行了一次次輔導與講座,使我們終於明白「敘事研究」就是以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對教育的理解。講故事說起來容易,可真要寫出來,還真苦了敏於邏輯思維而拙於舞文弄墨的數學老師們,要命的是學校領導不容置疑的規定:每月必須定期上交兩篇反思,不盡情理在周一例會上公布每位老師寫反思的等級,不顧情面的將每個教研組獲優秀的比率製成條形統計圖張貼在最醒目的校門口……這些強指標硬措施逼得我們喘不過氣,也不敢有一絲怠慢。說實話,對於象我這種不善於玩「文字遊戲」,臉皮薄,膽子小的人來說,真是日子不好過啊。交反思時絞盡腦汁也想不出要反思什麼,覺得每天都干著同樣的工作,面對熟悉的學生有什麼好反思的。我們不得不聚焦課堂,對自己及他人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教學教果進行審視與反思;將目光鎖定在名師的講座,睹名師的風采,觀名師的風格,品名師的風範……可幾年來隨著反思被逼成習慣,習慣就讓反思成為一種自然的事,覺得教學生活中值得反思的事還真多,也讓我覺得自己似乎離「學者型教師」近了一大步。倡導新教育實驗的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蘇州市副市長朱永新教授為了鼓勵教師寫教育隨筆,在教育在線網站上開辦了一個「教育成功保險公司」,即教師如果堅持每天寫教育隨筆1000字,堅持十年寫成3650篇,字數達365萬字,如果不成為教育家的話,教師十年前如投保一萬,他願賠付100萬。並對教育隨筆也作了說明,即只要是每天堅持把自己的所經歷的、所思考的記錄下來即可。反思讓我有了一雙感性的眼睛。數學老師是理性多於感性的,我的眼睛以前只看的見「對與錯」,所以無論在課堂內還是課堂外都是理性地思考問題。雖說是理智,冷靜,可與千差萬別的孩子們打交道,太過理智很難走進他們的心,去理解和體會他們的感受和思想的。經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讓我體會到不妨多感性地看問題,看學生,師生的交流會得到另一種升華。當你把自己也當成一個學生,帶著不同的感情去與孩子們交流,他們個個都可愛無比,經常讓我們這些當老師感動不已,從一個個孩子身上居然也學到了不少成年人早已淡忘的東西。反思讓我有了學習的壓力。為了不落後,反思地深刻,我不得不逼迫自己多學習。學理論,學書本,學個案,學典型。不斷地學習讓我領悟到很多教學的真諦。沒有反思,哪會愛學喲。人都是懶惰的動物,我不得不多謝「反思」。反思讓我「累並快樂著」。反思好累,它佔據了我休息的時間,它掠奪了我與家人相處的機會,它讓我一遍遍斟酌我的教學,一個個研究我的學生,累啊……就這樣,逼著思,我們曾經枯澀的筆下也流出了輕盈的文字。逼著做,反思漸漸成了我們的習慣,在反思中我們不斷更新教學觀念,調整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水平,學會了以研究者的眼光思考,走上了校本研究之路。每當我內心苦悶之時,每當我困惑之時,每當我想發泄內心情感之時,每當我思想混亂之時,我便想打開電腦,將我內心想訴說的東西寫出來。當我充滿激情地寫完自己想說的,內心總有一種輕鬆的感覺。也就是靠這種書寫的方式,我學到了很多知識,也就是靠這種書寫的方式,我將自己所相信、所推崇的理論與我經歷、我的發展結合起來,書寫為我以後的發展確立了方向。同時,我以後發展,又為我的書寫提供了豐富的內容。我寫我相信的理論,我寫我感觸最深的經歷,這是快樂的。這第一樂章演奏下來,我們老師個個練就了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和時時思考的習慣,反思成了校本教研的有效助力器,接著我們開始奏響第二樂章。第二樂章:案例及課例研究----打造團隊原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如果有五個能力較弱的教師團結在一個集體里,受著一種思想、一種原則、一種作風的鼓舞,能齊心一致工作的話,那就比十個各隨己願地單獨行動的優良教師要好得多。教育改革成功的實踐證明:當個人試圖單獨實施變革時,往往不會發生重大的變革或變革的速度緩慢,而當教師之間相互合作研究,形成合力時,改革會更迅速、更徹底、更成功。「他們是我再熟悉不過的人了,我曾經和他們共事過。看到他們今天這樣大的變化,讓我感到震驚。案例研究真有如此大的魔力嗎?」這是曾在我校工作過,現任宜昌市教研中心藝術教研員的鐘維斌老師,在觀摩了我校數學案例研討活動後發出的感慨。案例研究真有如此大的魔力嗎?回首這段痛並快樂的日子,伴隨老師們身上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們真實的看到了一個民主、自由、和諧的文化團隊的形成。一個團隊,必須要有核心。「在新課程背景下,教研組長必須徹底轉換角色,從以前的教學事務組長轉變為教學研究組長,由關註上傳下達,完成任務轉變為關注團隊建設、師生成長,由關注教學常規管理轉變為以解決問題為核心聚焦課堂教學,成為教研組文化建設的領導者、組織者,學校文化建設的骨幹力量。」聽著校長的要求,我深感教研組長真是難當。組織制定學習研究計劃、落實研究活動、保證研究效果等要求讓我壓力重重,還有每周的敘事反饋、教研檢查、博客更新、每個月的科研快報、每學期的學習型教研組評比迫使我和老師們不得不圍繞「學習----研究----反思」這根主線快速運轉。研究回到堅實的地面,我們把目光定位在課堂,開始了以課例(案例)為載體的研究活動。沒想到以前各自為陣、自我封閉的課堂居然會有林林總總的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低下,老師解讀教材的能力還存在問題,課堂教學效率有待提高……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從哪裡下手?採用什麼方式有效地解決問題呢?在校本研究的十字路口,我們需要有人牽引、有人攙扶。我校語文教研組作為案例研究的先導小組,最先品嘗到了案例研究帶來的甜頭。隨後,作為學校的第二教研大組----數學組,第一次案例研究的情境歷歷在目。我們曾嘗試著模仿語文「語文課堂提問策略研究」開展過一次案例研究,或許是由於我們僅是表面形式的複製,亦或許是因為我們忽視了學科本身的特點,在同樣的案例研究平台上,我們卻感受不到同樣程度的成長快樂。2006年5月,語文組成功地開展了「讀的有效性」案例研究,他們給湖北省校本研究會議提供的案例研究現場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尤其是語文教師的研究敘事里處處散發的那種精神上的愉悅,那種因為生命的精彩而綻放的燦爛,激發了我們對自己的挑戰和對案例研究的再次嘗試----再次由走近向走進的嘗試,由形式向內涵的嘗試。根據校本研究「自下而上」的顯著特徵,吸取語文案例研究的經驗,我們從課堂教學中發現問題,搜尋研究的主題。我們請低、中、高三學段的數學組分別提供了一節教研課。三節課內容各異,分別是概念教學、計算教學、應用教學;課型也不盡相同,有新授課,也有練習課。教導處設計了問題聽課卡,要求全體數學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在三節不同的課中找出具有共性的,且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當問題收集上來,我們還是犯了難,由於每個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問題依然是擴散的。有關注個體差異的,如「在有限的40分鐘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質量?」有關注非智力因素的,如「如何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有關注教學環節的,如「如何提高練習的有效性?」有關注教學效果的,「教學時間不夠,教學內容無法落實,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校本教研從形式走向內涵的關鍵就是提高問題的針對性。什麼是我們目前急需解決的?在新課程改革中,數學課時減少了,數學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開始在課外去搶時間,這無疑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無異於飲鴆止渴。可見,必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數學課堂主要由講、練、評三個環節組成,其中練習貫穿整節課的始終。課堂練習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成效與練習的成效有很大的關聯。因此,我們覺得有必要對課堂練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傳統的「練習觀」進行反思,確立效率意識,提倡有效練習。就此,我們以「小學數學課堂中練習的有效性」為核心問題開始我們的案例研究。主題確定後,就進入了課堂觀察階段。這一輪,我們有著質的收穫。課堂觀察不是簡單的一支筆和一個聽課本,要使觀察活動有的放矢的展開,必須進行充分而又充分的準備,要形成一個具體的可操作的觀察方案。老師們走進了陳慧老師的教室,開始了第一次的課堂觀察與診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課堂會診中,我們沒有把准課堂教學中的「脈」,卻將自己的「病」診出來,我們的課堂觀察毫無章法,還是傳統意義上「單打獨戰」的聽課方法,評課時根據自己的經驗作判斷,想到哪說到哪,沒有碰撞,沒有交鋒。第一次問診的失敗讓我們認識到:課堂觀察有別於過去的聽課,教師必須有觀察方法和厚實的理論知識,如同一個醫生給病人看病,得醫術高明。校本教研從形式走向內涵的基礎就是提高理論學習的有效性。為了使老師們深入了解課堂觀察,教導處特意將課堂觀察培訓安排在一次傳統的評課活動之後,便於老師們在比較中甄別。我校的省管專家楊校長在認真傾聽了每個人的評課內容後,針對我們的失敗,對診下藥的給我們及時理論充電,並進行了聞所未聞的聽課培訓。指出了我們常規評課存在的問題:1.評價多於反思,肯定性評價多於否定性評價。2.評價內容傳統化,評價關注較多的是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3.評價標準經驗化,多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為標準,不能從理論的、科學的角度評價,不能運用新課程理念對課堂教學情況進行分析。4.評價視角大眾化,無獨特視野,無個性,「毫無選擇」地選擇眾人正常關注的話題,運用大眾話語,評價程式化。5.評價無專題,泛泛而談,羅列出一、二、三,評價意見既無深度,缺乏穿透力,又無高度,缺乏普遍規律普遍意義的揭示。過去聽課的目的是為了對他人的課堂教學進行評價,因而聽課活動更多的指向於他人。而課堂觀察的目的指向截然不同,它是教師由觀察他人課堂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技藝,更多的是指向自己。因而對教師而言,課堂觀察應是以提升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技藝為旨歸,憑藉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在實際的課堂教學情境中進行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主建構的一種研究活動。我們集思廣益,首先是幾個研究組骨幹在一起回顧數學課堂中與練習有關的方方面面的內容,並查閱了圖書室、網上的相關內容,再次學習了語文案例研究的經驗,最後我們在一起討論商量,聚合大家的智慧,一致認為有效練習應當是練習內容和練習形式的統一,掌握知識和培養能力的統一,練習量、練習時間和練習效率的統一。因而,我們將觀察內容圈定在練習的內容、時間、密度、形式以及教師的課堂調控等方面,同時,我們必須在課堂觀察中全方位關注。我們擬訂了觀察提綱,設計相應的觀察量表,並根據個人所長進行了分工.記得當我們拿著新的培訓證我們上崗了,拎著凳子,走進了功底深厚的周榮波老師的課堂,一陣忙碌後,我們進行第二次會診:在幾位老師讚賞練習手段的新穎、評價語言的精湛、練習方式的優化的發言之後,有幾位老師卻欲言又止。精明的胡校長洞察到這些老師的心理----周老師可是宜昌市有名的數學老師,對他的課進行診斷哪有底氣,哪有信心。鼓勵道:「教學本身就是遺憾的藝術,我們只是以周老師的課為載體來研究解決我們教學中的共性問題,大家要無所顧忌,我相信周老師也會理解。」有長者風範的周老師笑言:「大家不妨敞開心扉,不要顧忌什麼,你們評課的目的是為了改進教學,不是對我教學能力作評價……」在胡校長的鼓勵、周老師的支持下,老師們的心結打開了,他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一改以前只栽花、不栽刺的評課方法,針對《練習有效性》從不同層面的會診,挖掘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思想在交流中豁然開朗,方法在對話中達成共識,觀點在爭論中明朗清晰。就這樣,我們帶著各自的觀察點,前後三次走進了課堂,每觀察一次就集中在一起分別有針對性的討論和反思。教師研討是課堂觀察後反思的核心環節,它可以讓觀課教師彼此分享經驗,分享情感,在平等對話中進行智慧的碰撞,在資源整合中進行二度設計,生成理論。這樣的研究受益的不僅僅是執教者,而是參與活動的每一個成員。「石本無火,相擊乃成靈光,」在領導的幫扶下,數學老師經歷一次擊石的美好過程,學會了帶著問題看課,用開放的心態去評課,越過了校本研究的又一個關口。由於課堂觀察記錄的繁瑣,課後整理數據的費時,我曾對這種研究方式產生過懷疑,認為我們花如此大的氣力去做一件事,得與失是否合算?而後我們用我們習得的課堂觀察技藝對不同的課堂進行了案例研究。我們打破舊的心智模式,有效開展團隊學校,努力實現自我超越,這不正是我們的收穫嗎?當我們觀課者的目光從開課者身上移向學生,當觀課者和開課者把所有學生都納入自己的視野,關注他們的課堂生活時,那已不是理念和刻意為之的行為,那是我們力求形成的教育文化。當討論課例時,開課者和觀課者各抒己見而其樂融融,不是對開課者品頭論足而是針對課例和問題本身,參與者不分教齡職稱,在和諧的傾訴和傾聽中,文化也便悄然而生。我們所追求的文化就是作為一個學習共同體所應該有的和諧、合作、進取、針對事物本身研討的氛圍和行動。記得在一次課堂會診之後,我們的胡校長聽了我們的發言後動情地說:「我是教語文的,數學是外行,可大家的發言讓我熱血沸騰,我從你們精彩的研討中深深地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數學很美,數學研究很美,我們的數學老師更美!我很愛很愛你們……。」直到現在,這句出自胡校長之口的瓊瑤小說里的台詞仍然是我們數學老師驕傲的資本,是我們數學老師工作不竭的動力。我們的團隊曾被後來調進的譚新艷老師稱之為「狼群」,她這樣說道:在神奇的大自然中,狼群是最團結最具智慧的群種,白紙備課後不久,我被調入數學教研組,在每周四的常規教研活動中,我很快被組內「狼群」般的生機和活力深深吸引。這個組有著顯著的「狼群」特徵,首先,教研活動有著強烈的計劃性,先是教學一線問題的收集與分析、接著確定旨在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研究主題,最後才是制定計劃,明確分工!其次,這個組的每一個個體都特別愛學習、善學習、特別肯思考。2008年4月,數學組準備將「在數學課堂上怎樣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研究進行區內展示,而這一次,譚新艷的任務是擔綱《三角形三條邊的關係》研討課的最後一教。活動結束後,她在反思中寫道:擔心有辱使命的我深感壓力重大,可隨著研究的深入,我發現自己從來就不是孤獨的,當然,在紮實的研究過程中也決不會感覺是輕鬆的,我所在的「狼群」一直強有力的影響著我,推動著我!我們在組長的帶領下組織有序、團結協作,人人都要啃課標教材、人人都要查閱資料,人人都被告知要儘可能在每一次的交流中為研討帶來新的突破。有任務、有挑戰、有壓力、然而更多的卻是學習共同體里產生的富足的「思維火花」,我就在這些火花前一次次頓悟、一點點前進,一天天加深對數學教學的理解,而最終在展示中展現了應有的精彩。一個月的深度研課歷程很快結束了,但重回講台的我已悄然發生了改變,我開始關注自己的課堂,我意識到自己已在校本教研體制的引導下開始從無意識的實踐邁向有意識的理性探索,開始從個體的奮鬥走向依託一個整體的推進!我們在感受校本教研的諸多優處時,一直也在呼喚「簡單」。簡單與複雜本身就是一對矛盾體,沒有一種研究簡單到可以十分容易卻又效果極好的程度,過繁過難的研究方式事實上不會被我們的老師採用,而最終如果沒有教師研究的積極性,那麼,我們的探索又會失去最根本的意義。因此,我們需要再次嘗試,去探索,找到一種真正有我們自己特色的易用有效的校本教研方法,讓我們的校本教研更具生命力,使我們的案例研究真正常態化,融入我們的教育生活。第三樂章校本教研的常態化----師與生的雙贏課堂教學因教而生動,因研而鮮活,有教有研的數學課堂才能使校本研究散發生機與活力。開展校本教研,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我覺得我們可以說達到了「雙贏」。最初的校本教研,我們是在教導處教科室組織下,全員參與一個課例的研究,這樣的研究雖說對於教師收穫很大,但是人員多,參與面廣勢必會影響到其它的一些常規性的工作,一學期這樣的研究只能有一次。經歷「敘事研究」與「案例研究」洗禮的數學老師們充分體驗到自己成長的幸福和學科教學的魅力,他們將教與研有機結合起來,摒棄了過去關注教材教法的單一教研模式,聚焦課堂教學,以解決問題為核心,以案例(課例)研究為載體,以師生的成長為依歸,欣然進入常態化的校本研究。我們經過多輪課例與案例研究,學校教研組校本教研的氛圍已形成,老師們也已熟悉了校本教研的基本結構,目前的校本教研活動早已不需要教導處組織,我們或以學科,或以年級組為單位,採用「提出問題----確定主題----課堂觀察----研討會診----反思與互助」的形式進行著校本教研。同課異構尋妙想,「白紙備課」比奇思。自已的課中找問題,人人上最滿意的課展風彩。帶共性的問題集中研究,帶個性的問題分年段研究。本校研究和兄弟學校聯合研究相結合。在校本研究路上我們收穫喜悅,收穫歡聲,收穫笑語!在和兄弟學校聯合開展的教研活動中,僅有一年教齡的胡帆帆成功執教了《6的乘法口決》。在連續三屆區數學校本研究展示暨優質課比賽中,我們的說課、上課、評課,配合得天衣無縫,榮獲一等獎和特等獎。本學期我校數學組圍繞區教研室關於「提高几何概念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主題,藉助家長開放日這一展示平台,各年級分別以一節幾何概念課為載體,採用一課多輪的研究形式,進行小團體的校本教研,我們在進行幾何知識教學時,不能僅著眼於學生認識一些圖形和能進行有關的計算,還應致力於如何採用合理的、有實效的教學方法豐富學生的表象積累,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於是我們便提出了「有效構建空間表象」的研究。各年級的課都從不同的側重點詮釋著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後我們選出五年級的《長方體的認識》一課由陳慧老師來詮釋我們的理念。當我校展示完說課、上課及評課後,進入互動階段時,應該是由各校老師針對本次校本教研及上課情況提出自己的看法交流,可台下各校老師感興趣的卻是希望我們談談我們的校本教研是如何開展的。當時作為評委的我深深為我們這個團隊自豪,欣喜我們的研究得到了同行的認可,同時也感到其實無論哪個學校的老師心中都是有願望的,我們願意分享。中國教育報的記者慕名到我校專訪,從看資料到聽彙報,甚至提出要聽我們的課,看我們的研討活動,扎紮實實地呆了一整天。當陳慧老師上完《長方體的認識》一課後,我們全體數學老師又針對本次課進行了課堂會診,我們的激烈探討打開了記者的話匣子。起初我們也以為他是外行,沒想到,他大江南觀摩過全國的多次優質課比賽,他說好多全國的課也沒讓他激動,他今天坐不住了,搶著參與我們的研討……我們的校本教研是「雙贏」的,贏的是團隊,是個人,是老師,更有學生。今年的期末抽考,我們的孩子們也交出了滿意的答卷,再次證明只有實實在在的校本教研才會有高效的課堂教學,才會有永遠發展著的學生和老師。最後,我想提的是搞好校本教研的幾個必不可少的關鍵詞----事業心、團隊、合作、實踐、反思。紮實有序的「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再配上團結理性的「專業發展共同體」,便構成了實小校本教研的獨特文化,而我也必將在這濃郁的專業發展文化浸染里,首先因為自己的專業成長,而使自己的生命經由教學,經由對教學的管理、經由學生的成長而獲得意義!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言吾亦金的﹐稱動物性的靈魂叫做『Corporal Soul』﹐翻譯成中文﹐更精準的說法是『魄』﹔照他們的說法﹐活著的動物都有魄﹐這是讓動物可以自主﹑活動﹑謀生﹑繁殖的驅動力﹐但魄會隨肉體死亡而消
※揭開靈魂的奧秘
※哲學、神學、科學分別是怎樣看待「靈魂」的?
※風水術之靈魂——尋龍點穴
※弗雷澤《金枝》:靈魂離體與招魂
TAG: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