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有人在批評別人時,氣勢洶洶,咄咄逼人,把別人貶得一錢不值,同時沒有傾聽別人解釋的耐心,對被批評者毫無恭敬之意;而有的人在批評別人時,則能刻意保持謙卑,心態高度開放,盡量在不傷害他人自尊的條件下委婉而實在地表達意見。相比之下,兩者孰高孰低,一目了然,我認為區別在於一個「誠」字。
我們也見識過這樣的人:聽他說話,總覺得話中有話,一直繞彎子,當時不明其意,事後回想起來很不舒服。這樣的人也許城府較深,或者心機較重。心機重的人跟人說話,時刻窺視著別人的內心,試圖掌握他人思想,揣摩著如何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與此同時,他(她)心裡對你有所提防,千方百計應付,從不輕易表態。因此,要想知道他(她)的真實想法,非常之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頭腦單純,或一時率真,為了贏得他(她)的真心而吐露肺腑,恰好被他(她)利用。也有些人,本質上未必很壞,但因為太要面子,同時太自我中心,不懂得珍重別人,說話時想方設法、繞道迂迴來呈現自己的優異或偉大,說穿了無非為了獲得虛榮心的滿足,這種人一生致命的問題之一就是不自信。這兩種人的病根子在我看來都是不知道以誠待人。
「勢利人裝腔做調,都只在體面上鋪張,可知其百為皆假;虛浮人指東畫西,全不向身心內打算,定卜其一事無成」(《圍爐夜話》)。直言、坦言也罷,謹言、不言也好,並無統一的法則,但有一條是不變的,那就是以誠為本。《大學》講「誠於中,形於外」,主張發心要誠;只有內心真誠,才能在言行等外表中表現得自然;如果發心不真誠,終究是自欺欺人。不要以為你的心機能瞞得過別人。要曉得公道自在人心,眾人目之所視、手之所指,自有無窮的威力,豈能不當回事?!因此,「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朱熹在註解中說:
故心無愧怍,則廣大寬平,而體常舒泰,德之潤身者然也。蓋善之實於中而形於外者如此。(朱熹《大學章句》)
《周易?文言》稱:
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修辭立其誠」,言辭是要修鍊的。我想這既很容易,也不容易。對於心機重、城府深的人來,就相當困難。《周易》中說每講一句話,每做一件事,都要根除邪念、保持真誠(「閑邪存其誠」),對一般人來說就更不容易做到了。
《論語》「鄉黨篇」中記載了孔子在各種不同場合下的說話方式,我認為是「修辭立其誠」的典型寫照,最能說明「誠於中,形於外」了。讓我們來討論其中一段:
孔子於鄉黨,
恂恂如也,
似不能言者。
這段話記載孔子回到故鄉,在鄉親父老面前說話的樣子。「恂恂如也」,就指很憨厚的、踏實的樣子。「似不能言者」,似乎說不出來話的樣子。我們知道孔子雖然屢不得意,但那只是就他未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言,與一般人相比,他一生的政治成就是很大的,因為他的官最高當到了魯國司寇,類似今天中國一位分管公安、司法工作的副總理或部長。我們有幾個人可以想像,自己這輩子能當上這麼大的官呢?孔子仕途如此出色,回到家鄉,見到闊別已久的鄉親父老,竟然好像連話都說不出來。這是什麼意思呢?為了理解這一點,不妨設想一下,假如你們當上了高官衣錦還鄉,你在親人面前是何等的榮耀,你們全家都因為你而有了光彩,你所有的親戚朋友都千方百計地巴結你,你一定感到無比的幸福和自豪!你怎麼會連話都講不出來的樣子呢?
且不說當上副總理或部長的人太少,即便是當上個公司的小老闆,成了個「款爺」,也已經不得了啦。我們不是經常看到一些人,在外面混發達了,或者是賺了點錢,或者是當了個不大不小的官,或是考上了名牌大學,回到了母校或家鄉,好神氣啊!所謂榮歸故里,時常被許多人當成人生中最得意的時光。設想你是一個事業上的成功人士,回到故鄉或母校,你會怎樣想呢?想到將會有很多的親戚、朋友慕名來看你,將會有一場又一場圍繞著你舉行的宴會,面對即將發生的一切,你心中是怎麼想的,你打算在親友們面前如何地表現自己呢?那些鮮花和笑臉,那些羨慕和讚美,是否正是你期待已久的呢?
當你在親友們面前展現自己的成功、成就時,有沒有想過如下一些問題:比如往昔的許多親人和朋友們,至今仍然生活困苦之中,不是因為他們不比你聰明能幹,僅僅是由於家庭條件或機遇不佳等原因,你心中是否仍能對他們的人生苦痛感同身受?也許在不自覺之中,你認為他們的卑微和渺小恰好證明了你的成功和偉大?在你功成名就之時,你能不能真正發自內心地去體諒那些曾經給予過你無私的關心和愛的人們,那些往日生活中結下過純真友誼的、善良樸實的人們?他們此時的人生苦痛,對你來說能算什麼?在你們再次相逢的日子裡,你會喋喋不休地證明自己,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唯恐他們不知道你有何等輝煌嗎?
推薦閱讀:
TAG:修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