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經絡研究+通督活血湯

經絡研究的思路  李建宇   〔摘要〕本文提出研究經絡學說,首先應對經氣的意義作出探索,在對經氣的研究中,逐步有所發現與啟迪,經絡實質是不可能從解剖刀與顯微鏡下從形態結構中得到證明的,而此之所謂氣本身就是視之不見,求之無物,既神秘而又翔實的變動不居的東西。我們研究古人學說,絕不能為古人的言語所拘泥,既不要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古人之言並非純屬經典,今人之言也絕非盡糟粕,融古今於一爐,殊途同歸,使中醫理論煥發出時代光輝。這不僅是中醫工作者的天職,也是東方人民所賦予的神聖使命!  〔主題詞〕經絡,經氣,經絡實質/研究方  探索經絡實質必須首先重視經氣,已逐漸被大部分中醫界前輩所認可。然而在欣喜之際,我們也不可忽視在《內經》中有關對流動在經絡體系內之「經氣」的論述仍處於眾說紛紜與各有千秋的混亂局面。因此,我們必須在重視經氣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應用客觀依據,證其一點,破其全局的思維方式,對現所公認的經氣理論進行新的思維推導,或許對破譯經絡實質能有所幫助與發現。  1應重視對經氣的理論探索  20世紀下半葉至今,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圍繞針灸作用機理和經絡展開了大量的多方位、多層次的研究與探索,伴隨著針灸臨床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相繼提出了有關經絡實質的種種設想,從總的趨勢看,大多是利用人體解剖、電子顯微鏡、生物化學、X線顯微攝影、同位素等現代較新的科學技術手段在尋找經絡的形態結構上下功夫。但由於科研人員忽視中醫理論對針灸臨床的指導作用以及針灸臨床的特點問題,所持觀點與客觀現象不甚一致,一味地抱著西醫的觀點,單純從形態學的角度,認為一定有其視之可見而又穩定不移的管道;而從針灸臨床中所顯示出的經絡現象與西醫所持之觀點又確有質的區別。因此,導致雖然對經絡的實質有所提示,但最終又尚難作出令人較為滿意與肯定的結論。可見藉助先進的科學技術並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對於這一久未被揭開的千古之謎,全國共有20多家單位進行專項研究,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迄今為止,仍然是盲人問路,不識東西;霧裡看花,難分赤白。只是僅僅證明了華夏五千年前的一個命題「經絡」是存在的,但在讚歎我們的祖先偉大和驚人的智慧之際,卻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使經絡研究進入了百家爭鳴,眾說紛紜,亂人心目與讓人魂牽夢繞的境界。  殊不知,中醫認為「氣先身生」,「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外國有測氣儀,精微波攝影,證明了人的身上有氣。張錫純先生在《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五期?第八卷》陸晉笙書中曰:「蓋西人雖講實驗,然能驗人身之血,不能驗人身之氣,故西人有治貧血之葯,無治貧氣之葯。夫人之身中氣血並重,而氣尤為生命之根本,較血更為緊要,西人因無治貧氣之葯,是以一遇氣分虛陷之證,即束手無策,此固西醫之大缺陷也」。如:有些患者,總是覺得少氣無力,經現代科技作體檢的結果評定是無病,甚至無設計治療方案,或根本就是漫無頭緒,寸步難行。而中醫則成竹在胸。如李東垣云:「凡治雜病,先調其氣,若血受病,亦先調氣」。又如有「針能調氣」「灸能助氣」「黃芪又能補氣」等說。可見中醫可以治癒西醫即現代科學理化所檢驗不出來同時也無治療的疾病。究其原因,由於現代醫學與中醫學屬於不同的理論體系。那麼應用不同的思維方式,怎能得出相同或相近的結果呢?誠如張氏所言:「『西醫尚實驗不尚理想,故精於人身之組織,而略於人身之氣化;中醫尚理想不尚實驗,故精於人身之氣化,而略於人身之組織』。《易》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西人注重形下,是以凡事皆求諸實見,中醫注重形上,恆由所見而推及於所不見」。  我們知道,在針灸臨床工作中就是基於對針下氣機的陰陽動態變化而進行調節施治的,如《靈樞?經水》曰:「其治以針艾,各調其經氣」。《靈樞?終始》曰:「凡刺之道,氣調而止」。《靈樞?刺節真邪》曰:「用針之類,在於調氣」。《靈樞?九針十二原》曰:「刺之要,氣至而有效」。《素問?寶命全形論》曰:「經氣已至,慎守勿失」。《素問?針解》:「令氣易行」。《靈樞?官能》曰:「審於調氣」。《標幽賦》曰:「氣速至而效速,氣遲至而不治」。《金針賦》曰:「氣速效速,氣遲效遲,候之不至,必死無疑」。《靈樞?九針十二原》曰:「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又曰:「粗守形,上守神」。神是上工,粗是中工。《素問?離合真邪》:「……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可見經氣理論在針灸臨床中佔有重要位置。現已公認,經絡體系是人體內部維持動態平衡的一種功能和現象,而為何還硬要從解剖刀和顯微鏡下尋求變動不居的功能和現象呢?  也有不少人寄希望於基因技術,認為用基因技術研究針灸,容易體現針灸臨床特點。試問應用基因技術能解釋人體的氣學理論嗎?我不是否定現代高科技的應用,關鍵是個主次問題,至少先應該正確認識我們的學說。所謂醫之道,首重理論,次重實踐。不尚理論不足以參古人奧義,不講實踐不足以見臨證措施。現在連我們自己都對我們的理論各持己見,殊途而不同歸,更何況別的理論體系呢?因此,我們絕不可退而求其次,抱著金飯碗,乞取別人的剩飯殘羹而津津有味,應明確認識現代科技在經絡研究方面,只可作為配合,不可作為主流的觀點。若置傳統學說於不顧,拾他人之片言隻語,而沾沾自喜,豈非無源之水與無根之木乎!可見只要我們能迷途知返並以前車為鑒,不再重蹈覆轍,堅定我們的觀點與立場,就必須重新拿起我們的寶,以我之,解我之謎,才不愧為是中華真正的瑰寶,重新回到氣的理論研究上來,開拓創新,化腐朽為神奇,為弘揚華夏醫學輔平道路。  以上所述,經氣是經絡活動最基本的形式,針灸對機體的各種效應,就是基於對「氣」的運動加以調控。而沿經絡體系所流動著的「經氣」其範圍又涉及原氣、宗氣以及營衛之氣。這些都是我們所要找的所謂「氣本一氣」即「經絡實質」之氣嗎?當然不是,但四者則是經絡研究的核心與關鍵則是不容否定的。那麼如何才能找到我們所要找的「經氣」,使之走向生動活潑的翔實範疇呢?筆者認為必須首先對傳統中醫理論做出合理性的評價與新的構思,才能進一步拔雲見日與返本還源。  2對中醫理論的認識與思考  目前對於經絡實質的研究,已經得到足夠的重視。甚至連外國人也有超過中國而捷足先登的想。2001年8月王雪苔教授在《中國針灸》雜誌上發表的佳作——「針灸的現狀和21世紀的任務」一文中談到:「隨著針灸理論的研究特別是經絡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氣的理論研究應該相繼提到日程上來,並且要深入研究經絡與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免疫調節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構築起一座新的針灸理論框架。新框架的形成,不但標誌著現代針灸學的誕生,也將為中醫基本理論現代化奠定基礎,並將促進現代生物學觀念更新……」。這是我們中醫界前輩,睹數千年之瑰寶久被塵封,一代人之辛勞,付之流水,所提出的高瞻遠矚的殷切希望。  然而要想達到理想的目的,如果像以往那樣拘泥於把古老樸素的東西,從博物館裡抬出來,給它強加以幾件時代新裝,從而為了迎合學術鑒定者的某種思維貫性,對學術的不足不敢越雷池一步,勢必對新思維模式的轉變形成巨大的阻力。因此,要使其在祖國的醫學園地里發展壯大,就必須正確認識與對待自身的不足而不能迴避。進而重整旗鼓,重新塑造,使經絡學說這一千古之謎,從徜徉恍惚與玄思理念的抽象定義里拯救出來,使之發揚光大。  (1)《內經》之言也並非均是聖神語錄  現已公認《內經》的問世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所涉及的內容非成於一時一人之手,而是在彙集了不同流派學術觀點的基礎上形成的。故在《內經》不同篇之間有時在一個問題中,有幾種不同的說,存在著嚴重的學術分歧。加之隨著年代推移,輾轉傳抄與反覆翻刻以及經過後人的增補等原因,造成錯簡脫漏,不誤為誤,或以誤改正,致精華與糟粕含混不清者屢見不鮮。如:就四時刺而論就有7種不同的說,分別見於《素問?四時刺逆從論》《素問?水熱穴論》《素問?診要經終論》《靈樞?本輸》《靈樞?四時氣》《靈樞?終始》《靈樞?寒熱病》。  就有關流動在經絡體系內之經氣而言,統觀《靈樞》與《素問》全文,並無完整與一致的論述,只能從有關章節中綜合歸納出一個大體輪廓,而為後人所奉行和遵守。同時也不難看出《內經》本身的欠缺與混亂之處。如:關於流動在經絡體系內的經氣也各說不同。如:有認為經氣就是真氣者,《素問?離合真邪論》曰:「真氣者,經氣也……」;有指經氣為大氣(宗氣)者,《素問?離合真邪》曰:「大氣皆出,故命曰瀉……大氣留止,故命曰補」;有指經氣為神氣者,《靈樞?九針十二原》曰:「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有將經氣認為是谷氣(水谷之氣)者,《靈樞?終始》曰:「所謂谷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以知谷氣至也。」「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  又,關於沖脈之所起,以《內經》中也同樣並存諸多異說,現舉概要以明示之,如《素問?舉痛論篇》曰:「沖脈起於關元」;而《素問?骨空論篇》曰:「沖脈者,起於氣街(即氣沖之別名也)」;《靈樞?五音五味》則謂:「沖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里為經絡之海」;《靈樞?動輸》又說:「沖脈與腎之大絡起於腎下」;以上四條經文同為岐伯之言,而為何相差如此之大,究竟是關元,還是氣街、胞中、腎下,其中必有一說為正確,按說岐伯不可能是信口開河,陰差陽錯與六神無主吧!無非是在流傳過程中多次輾轉傳抄與反覆翻刻等原因,導致以訛傳訛,以耳為目矣!  綜觀以上所例,不難看出《內經》之言,不僅前後矛盾,而且使人聽之費解,言之無物,常常為一段文字費了很大力氣,到頭來還是似是而非,有如海底撈月,不知所措,孰是孰非,實難定論,導致我們不可避免地被束縛在順理成章與玄思理念的抽象定義里。由此可見,《內經》之言也並非均是聖神語錄,不可侵犯。  (2)《難經》也存錯簡《內經》之處  《難經》內容本多為《內經》釋義,問難以發《內經》奧旨,故稱《難經》。而靈胎先生則又反其道,以《內經》釋《難經》著《難經經釋》,並以兩經排比對參的形式作注,便不難看出《難經》中有發前人所未發之處,而其錯簡經文之處亦復不少。如《難經?三十難》曰:「經言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乃傳於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於氣」。徐氏曰:「此即《靈樞?營衛生會》中語。經文『谷入於胃』句下,有『以傳於肺』四字,下文雲五臟六腑皆以受氣,義尤明白。今刪去四字,則胃何以便入於五臟六腑?此處關係最大,豈可少此一語,致乖臟腑傳道之」?另外還有《難經?三十六難》等處經文均可適及,限於篇幅則不再一一例舉,欲知詳情者,細閱該著便知分曉。  (3)部分巨著中的錯誤根源於經文  歷代許多著名醫家和不少醫學流派,從其學術思想來說,基本上都是在《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後世醫家也多將此書奉為經曲著作。  但在漫長的學術演變過程中,部分醫家由於缺乏客觀憑據來判斷是非,遇到疑難爭議之處,不作存疑待考,僅憑推理,隨文演義,如在《素問?離合真邪論》中曰:「真氣者,經氣也」。《靈樞?刺節真邪》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也」。乃說明先天之「真氣」亦即「經氣」與後天之:「谷氣」是共同充身的關係,而清?喻昌則在《醫門律先哲格言》中謂:「氣有外氣,天地之氣也;有內氣,人身之元氣也。氣失其和則為邪氣,氣得其正則為正氣,以為真氣。但真氣所在,其義有三,曰上、中、下也。上者,所受於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於水谷,以養營衛也;下者,氣化於精,藏於命門……人之所賴,惟此氣耳。」認為「真氣」為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的統稱,包括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等。又如《靈樞?營衛生會》云:「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關於「衛氣」《素問?痹論》已謂:「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至於「衛出於下焦」,本應存疑待考,而有醫家則百般強辨認為:「腎者水臟,水中含陽,化生元氣,根結丹田,內去呼吸,達於膀胱,運行於外,則為衛氣」。而又有說:「氣出於下焦,是氣出於上焦之誤」等諸多鴻篇巨著,更多為碎玉零金,均各自另起爐灶,殊途而不同歸,致精華與糟粕含混不清者不勝枚舉。而這些一時不能判明是非的多元化概念與學說觀念,又被我們順理成章地納入同一個理論框架之中,導致「不知其要,而流散無窮」的局面。從宏觀上看是起到了廣納百川和吞吐古今及趨於理論上的成熟與完備的作用,對今天中醫理論的輝煌與崛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從微觀上看又難為解釋經絡實質及針灸臨床所顯示的諸多固有特點所吸收。使後學者莫衷一是,言之可信,信之又復無憑,很難起到昭然若揭的作用,使整個中醫學說都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特別是一經探索沿經絡體系所流動著的屬於經絡實質的特有經氣,就好似墜雲於霧中,似這又似那,陷入了廢紙堆的窘境之中,到頭來還是以一筆糊塗帳而告終,導致經絡研究不可避免地走向保守、封閉與停滯的狀態。究其原因,則仍應歸之於《內經》本身的混亂所致。  但必須強調指出的是,筆者無意挑疵前輩,認為只是在探索科學發展道路上駕馭彼岸的一個必經橋樑與客觀的評論而已,反倒認為,如果沒有歷代諸賢與前輩在學術上的大膽思維與獨立見解以及吞吐古今的氣魄,給我們提供了知識的海洋與爭論的空間,也不會有今天我們敢於突破傳統思維的勇氣和決心,科學需要爭論,也只有在爭論中才能升華,前者雖沒有找到水,但也為我們這些後來找水者,提供了捷徑的道路,同樣具有積極意義。  (4)正視現實是建立新理論框架的啟迪  只有用戰略的眼光與勇氣,來正視我們的學術所存之不足,才能談到進一步重整旗鼓與重新塑造。談到缺乏概而言之,我們所缺乏的就是正確識別學術優劣的客觀憑據與理論框架,那麼究竟持何種觀點才是引導我們重新澄清認識、走出誤區、邁出舉足輕重的第一步呢?號稱醫家之偉人的近代名醫張錫鈍先生在《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五期第八卷》復王肖航問《內經》註疏何家最善書一文中曰:「《內經》一書,始於黃帝與其臣岐伯、伯高、雷公諸臣問答以成,雖傳至開天闢地之聖神,實因此書師弟相傳,皆以口授,周末始筆之於書(所謂周末即指先秦戰國時期)。其數千年累相授受之際,約皆有所附會,與經文以俱傳。是以《內經》之文有非聖神不能言者,有近於戰國策士誇張之語殊鮮實際者。而注之者,必皆一一視為聖神語錄,逐句細為詮解,此謬誤穿鑿之所由來也。是以遇生平讀《內經》,雖挨篇遍讀,實非遍記,亦不留意註疏,而每讀至精華之處,直覺其言包羅萬有,不但為醫學之鼻祖,一切後世種種學問,實皆寓於《內經》之中……有志研究《內經》,正不妨尋章摘句,擇其至精至純之外……此所謂會心處不在多也。況《內經》精純正之處,其光華流露,如日月經天,朗朗照人,令人心目俱爽,無事費心索解,自能豁然貫通,又何須乎諸家之註疏哉。」  基於上述,余精思良久,漸覺其言似覺有理,古希臘學者「形式邏輯」的創始人亞里士多德曾經生動正確地指出:「對於一個確定的對象,在同一時間和同一關係下,必須給以確定的答案,是或否。不能既是又否,既否又是」,我持是的觀點。孟子曰:「離婁之明,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明?揚繼洲著《針灸大成》轉引《孟子?離婁上》所謂:「讀古人之書,不被古人所愚,學今人之學,不被今人所惑,應從客中道,擇善而行」。豈可盡視為千古不變之聖訓哉。由此可見,讀《內經》等名著之,不應兼收並蓄,而應抱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與執簡御繁的原則,於其寶貴之處,當可竭力研究,其不可盡信之處,暫置而不論,也無不可,待燈火輝煌之際,自可識別優劣,群疑冰釋與不攻自破,只有這樣才是真正走出《內經》這一誤區,進而將中醫學術中「斷之以臆」的這一偏弊矯正過來的唯一出路。  因此,我聯想到要想探索出沿經絡體系所流動著的屬於「經絡實質」的經氣,並使其走向翔實的範疇,如不另僻它徑,另找新的突破點,仍盲目追求,現所公認的「氣」理論結構而刻舟求劍,守株待兔,人云亦云,而缺乏創造性思維,恐怕在有很長一段時間內也很難對經絡實質有所突破,故要想揭開人體奧秘而凌駕於西方醫學之上,就必須對我們現所公認的有關對經氣的論述進行新的思維推導,並在繼承的基礎上既要「揚棄」,但又不「隨意」;既要「創新」,但又不捨本逐末;所持觀點,既合理又科學,雖異途但能同歸,看似離經而又不判道,以及保持自身特色與創新並重,避免移花接木與揣摩空言以欺世的前提下,應用客觀憑證,去論證推理與決斷是非,進而構思出嶄新與推陳出新的理論模式(另文撰述)。則不僅是炎黃子孫期盼經絡實質早日誕生於天下,造福於人類所邁出的重要一步;而且也將是整個中醫學術在探索人體生命科學道路上的一項歷史性飛躍與量變到質變的重要突破;更是邁向新文明模式的一座橋樑,一座里程碑!  經絡實體模型  張永昌  (大邑縣三義廟街24號附1號,四川611330)  中醫藥現代化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中醫基礎理論的現代化,經絡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科學界對經絡所做的無數實驗證明了經絡的客觀存在,經絡的客觀存在表明經絡是有物質基礎的,這個物質基礎就是細胞間隙連接中的「連接子」。連接子是由6個啞鈴型連接蛋白(Cx)環列而構成的6聚體,中間形成1.5~2nm的親水通道,細胞間小於1KD~1.5KD的水溶性小分子可從一個細胞迅速到達另一個細胞(見圖1),使細胞產生代謝互助或偶聯。  圖1細胞間隙連接結構模式(引自《醫學細胞生物學》)  由上述可見,細胞間隙連接所表現的功能,與經絡所表現出的功能何其相似,簡直就是如出一轍,所不同的是經絡是宏觀表現,而細胞間隙連接是微觀結構。自然界有一個最基本的規律就是微觀本質決定宏觀現象。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將細胞間隙連接與經絡感傳現象聯繫起來思考,找出它們之間的因果聯繫。  生命最基本的特徵之一,是構成生命的物質高度有序,因此,我們可以推論,細胞間隙連接連接子的分布既不是隨機的,也不會是均勻的,同樣也存在著有序化,而且這種有序是為特定的生理功能服務的,即連接子在機體細胞組織間的有序分布,就構成了宏觀的經絡通道!換言之,經絡是由富含連接子的細胞束串連而成的通道,通道本身就是經絡處的組織細胞由連接子溝通而成(見圖2)。在這個通道中,生物小分子和帶電離子可以自由通行並受間隙連接蛋白構象變化的調節。在這裡,粗大的細胞束組成的通道為經脈,細小的細胞束組成的通道為絡脈,再細小的細胞束組成的通道為孫絡,從而使連接子溝通細胞而成的通道遍布全身,使整個機體成為一個無懈可擊昌的完美統一體。由此可見,經絡實體不像神經、血管和淋巴系統那樣由專門分化的細胞構成,它本身就存在於人體各組織細胞中,起著「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和「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的重要作用。因此,經絡是有實體結構的,但傳統的解剖方卻無找到它,就是這個原因,這就是兩千多年來的經絡之謎。  細胞由連接子溝通而成為經絡  圖2經絡實體模型  現在我們可用現有實驗來證明「經絡實體模型」的合理性。  1978年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實驗室證明經絡線既是一條敏感線,也是一條低阻抗線。  眾所周知,電流的本質是電荷的運動,在生物電中,通常是離子的運動。由於經絡實體模型中細胞間隙連接連接子允許離子自由通行,形成生物電流,因而整個經絡線成為一條低阻抗線。  1980年上述實驗室又發現,以一個機械力叩擊皮膚,當這個力量到達經絡感傳線上時,就能通過聲感測器記錄出一種高亢和強烈的聲音,稱為經絡高振動音。  大家知道,水比空氣等物具有更好的傳音效果。由連接子溝通細胞而組成的經絡,鑒於細胞內約70%的成分是水,因此我們可以把經絡看成是一條裝滿水(當然還有細胞器和生物分子)的管道,故爾經絡線又是一條高振動音線。  1986年中國中醫研究院也證實了國學者的工作:注射某些同位素可以循經擴散,這是顯示經絡客觀存在最直接的證據。  由於經絡實體模型中的基本結構是連接子,可以允許分子量1KD~1.5KD以下的水溶性水分子自由通行,因此含同位素的小分子(或原子)能沿經絡擴散,使同位素示蹤測定經絡線成為可能。  現在我們簡單地談一下經絡實體模型與針灸基本原理的關係,從而佐證模型的合理性。  人體在病理情況下,經絡中的連接子因受病理因素的影響而使間隙連接蛋白構象發生變化,使連接子的通道關閉,此時宏觀表現為經絡阻滯。此時如針灸阻滯處的穴位,間隙連接蛋白在機械刺激或熱、葯(艾)的作用下,構象發生變化而恢復常態,使受阻經絡得以疏通,使病情得到改善,逐步恢復至正常生理功能。由於間隙連接通道是電壓依從性通道,因此,我們也能對電針原理作出很好的解釋。  下面我們簡單地談談經絡實體模型與中藥的歸經,再次佐證模型的合理性。  由於溝通細胞而形成經絡的連接子中的連接蛋白在不同的組織中有不同的表達,人體中有4種連接蛋白,即Cx43、Cx37、Cx32和Cx31,構成連接子的連接蛋白可以是單一的連接蛋白,也可以是由幾種連接蛋白構成的異聚體,因此人體不同部位或不同臟腑中的經絡連接蛋白的組合是不同的,所以它對較大的生物分子的通透性就具有了一定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稱為連接子的選擇通透性。由於中藥的有效成分多數為生物大分子,不同的藥物分子不僅具有不同的化學成分和分子量,而且還具有各自特定的三維構象。經絡中連接子對藥物分子的選擇性通透,就是中藥理論所講的歸經。  而「子午流注」的本質是經絡生理節律的表現,是人體生命節律的組成部分,是經絡通道中溝通細胞的連接子隨時辰節律變化的結果。  關於經絡形成的機制和經絡與腧穴的關係這裡從略。  以上事實不僅證明了經絡實體模型是符合客觀實際的,而且也證明了經絡學說的科學性,它基本實現了傳統經絡學說與現代醫學和生物學理論之間的統一。  總之,經絡實體模型是溝通傳統經絡學說與現代醫學和生物學之間鴻溝的橋樑,揭示了經絡的本質。談到這裡,有人不禁會問:真實的經絡是否真是由富含連接子的細胞束串連而成的呢?其實這個問題早在1995年已有答案,當時徐宇瑾等人在當年第一期《中國針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大鼠經脈循行線結構特徵的文章,他們通過微觀解剖發現:經絡線上每個細胞的細胞膜上的間隙連接面積為鄰近對照細胞的12倍以上。我們可由此推斷:經絡線中細胞膜上連接子的數量是非經絡線中細胞膜上連接子數量的12倍左右。因此,我們再次斷言:經絡是由富含連接子的細胞束串連而成的通道,通道本身就是經絡處的組織細胞由連接子溝通而成。  遺憾的是,徐宇瑾等人只注意到了微觀而忽略了宏觀,只探索了局部而忽視了局部與整體的有機聯繫,因此他們與揭示經絡本質擦肩而過。  上述對經絡本質的理解僅僅是我個人的一孔之見,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針刺結合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症臨床研究  李昌生張帆賴秀娟林周傑施逸芳戚紅亮劉宏耀  (惠州市中醫醫院針灸科,廣東516001)  〔摘要〕目的:對比針刺結合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症與單純針刺治療單純性肥胖症的臨床療效。方:將160例單純性肥胖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針刺埋線組80例,以針刺曲池、合谷、中脘等穴結合五臟背俞穴埋線治療;對照組(單純針刺組)80例,單純針刺治療。結果:針刺埋線組顯效率為57.5%,總有效率為97.5%;單純針刺組顯效率為31.3%,總有效率為95.0%。兩組顯效率比較,差異有極顯著性意義,P<0.005。結論:針灸結合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症療效可靠。  〔主題詞〕單純性肥胖症/針灸療;單純性肥胖症/埋線療  單純性肥胖症近年來已成為第四位的醫學社會問題,其形成與遺傳有關,但與後天的飲食、活動、生活習慣以及家庭和社會的心理因素等相互的關係更為密切。肥胖者易患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成年型)及腦血管意外等疾病,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針灸以其安全、簡易、效顯、無副作用的特點而受到國內外的推崇。當前其他的減肥方副作用較大而且療效不穩定,既往臨床上運用針灸治療肥胖症已有相關的報道,但是運用針灸結合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症還很少涉及。如能在針灸減肥方面研製出一種新的方,必能為肥胖患者帶來新的希望。近年來,筆者運用針刺結合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症80例,療效滿意。現總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來自2003年3月—2004年12月我院針灸科減肥專科門診,共160例單純性肥胖症患者,隨機分為針刺埋線組和對照組(單純針刺組)。針刺埋線組80例,男5例,女75例;平均年齡37歲;治療前患者肥胖分級,超重25例,Ⅰ度肥胖33例,Ⅱ度肥胖22例。對照組80例,男7例,女73例;平均年齡35歲;治療前患者肥胖分級,超重23例,Ⅰ度肥胖37例,Ⅱ度肥胖2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體質指數分級,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中醫辨證分為胃腸實熱型、脾虛濕阻型、肝氣鬱結型。  1.2診斷標準  採用WHO推薦國際通行的體質指數(BMI)作為診斷標準,並根據WHO1999年發表的《對亞太地區肥胖及其治療的重新定義》對肥胖進行分級,BMI18.5~22.9為正常範圍,BMI23.0~24.9為超重,BMI25.0~29.9為Ⅰ度肥胖,BMI≥30.0為Ⅱ度肥胖〔1〕。  2治療方  2.1針刺埋線組  (1)埋線治療:每個病人不分證型均採用4/0的羊腸線進行五臟背俞穴(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腎俞)的埋線治療,間隔1周埋線1次,共5次。  (2)針刺治療:在埋線的基礎上,進行辨證取穴。  ①胃腸實熱型取內庭、曲池、小海、二間、上巨虛、中脘、前谷、大腸俞、支溝。毫針刺,用提插捻轉瀉,留針30分鐘,隔日1次,共15次。  ②脾虛濕阻型取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中脘、豐隆、脾俞、水分、氣海、足臨泣、太白、百會。毫針刺,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隔日1次,共15次。  ③肝氣鬱結型取太沖、期門、膻中、三陰交、支溝、曲泉、陽陵泉、行間、肝俞。毫針刺,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隔日1次,共15次。  2.2單純針刺組  只進行針刺治療,辨證取穴、操作及療次同針刺埋線組。  兩組治療30天後統計療效。  3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2〕  參考1987年首屆全國肥胖病學術會議療效標準制訂。  顯效:體重下降5kg以上;有效:體重下降2kg以上;無效:體重無變化或未達到上述標準者。  3.2治療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針刺埋線組顯效率為57.5%,總有效率為97.5%;單純針刺組顯效率為31.3%,總有效率為95.0%。兩組顯效率經統計學處理,χ2=11.17,P<0.005,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見表1。  表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組別例數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  針刺埋線組8046(57.5)32(40.0)2(2.5)97.5  單純針刺組8025(31.3)51(63.7)4(5.0)95.0  4討論  據統計,我國肥胖者已超過7000萬人,且每年以0.1%的速度遞增,已對人們的健康帶來巨大損害。研究表明,肥胖是一種由食慾和能量調節紊亂引起的疾病,與遺傳、環境、膳食結構等多種因素有關,其中基因是主要的決定因素,能量攝入過多,消耗減少,促進肥胖形成與肥胖相關的多種基因,如肥胖基因、消脂受體基因、β3-受體基因、解偶基因、解偶蛋白基因等參與肥胖的形成。  就治療而言不外乎兩個方面:其一,減少攝食,減少營養物質吸收及能量攝入。其二,加強代謝,增加能量消耗。臨床治療方不一,缺少機理說明。  本療旨在通過刺激五臟背俞穴,調理人體五臟之間的平衡,促進人體新陳代謝的平衡,從而減少肥胖及其併發症對人們的危害。  目前研究認為,本病與遺傳有關,但與後天的飲食、活動、生活習慣以及家庭與社會的心理因素等相互的關係更為密切。中醫認為肥胖多為本虛標實,本虛主要以氣虛為主,可兼見陰虛、陽虛,病位以脾為主,次為腎、肝;標實以痰濁為主,也可兼血瘀、氣滯。故主要治療手段包括心理治療、飲食治療、運動治療和中醫藥治療〔3〕。針灸辨證施治,可調節整體,疏通經絡,促進人體代謝,達到減肥目的〔4〕。  目前國外減肥方主要是以口服減肥藥物及推拿利用淋巴管迴流治療減肥為主,有一定的副作用,且遠期療效不肯定。雖然單獨應用針灸或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症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目前還鮮見針灸配合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症的研究。  在本研究中筆者觀察到,針刺埋線組的顯效率明顯優於單純針刺組,其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此結果說明針刺結合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症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有效減肥方。  5參考文獻  1李紅梅.肥胖的診斷和治療.中國臨床醫生,2003;31(3):2  2李靜茁,王曉燕,王巍.針刺減肥210例.陝西中醫,2003;24(1):67  3焦東海.焦東海科學減肥.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33  4於璟玲.針灸與美容美形(2)—針灸減肥.中國針灸,2003;23(4):247  電針配穴位注射加服藥治療骨質疏鬆症60例  劉芳  (瀘州江南醫院,四川646006)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以骨量減少,骨組織顯微結構受損、繼而引起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險性增高的系統性骨骼疾病,女性多於男性,起病慢,早期無癥狀,多因腰背疼痛、駝背或骨折就診,屬中醫「骨痹」「骨痿」範疇。筆者近年來應用內服樂力加電針及穴位注射治療本病6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60例患者均來自本院門診病例,全部經X線片、血清鈣、尿鈣結合臨床資料確診為骨質疏鬆症。根據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治療組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齡53~80歲,平均年齡67.5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17年。對照組28例,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齡52~81歲,平均年齡63歲;病程最短10個月,最長16年。兩組之間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  2.1治療組  (1)電針治療:主穴取腎俞、肝俞、脾俞、志室、合谷、委中、足三里,配穴大腸俞、秩邊、環跳、陽陵泉、胸腰夾脊穴、三陰交。操作:穴位常規消毒後,取直徑0.25mm、長40~70mm毫針,快速進針,得氣後,胸腰夾脊穴、大腸俞、秩邊、環跳、陽陵泉行平補平瀉,其餘穴行補或瀉,採用G6805型電針儀,分2組,採用連續波,頻率為40次/秒,強度以患者有感覺為度,以腎俞配環跳穴、志室配大腸俞穴、胸腰夾脊配秩邊、秩邊配委中、環跳配陽陵泉,通電15分鐘,再留針15分鐘,每次兩組穴接電針,其餘2~3穴10分鐘行針1次。  (2)穴位注射:穴取腎俞(或脾俞)、秩邊、陽陵泉為第1組,胸腰夾脊穴、環跳、三陰交為第2組,合谷、脾俞(或肝俞)、足三里為第3組,3組穴交替使用,每次選一組一側穴位,取骨肽2mL,紅茴香2mL,VitB121mL,一次性注射器3具,取3種藥液混合各1.5mL,穴位常規消毒,一穴一針,針頭快速刺入穴內,行針得氣後,回抽無回血,慢注藥液,退針,用碘伏棉簽按壓針孔。電針穴位與穴位注射穴交替使用,每周3次,12次即1月一療程。  (3)加服樂力補鈣,每天睡前1片。  2.2對照組  單純口服樂力補鈣,每天睡前1片。  兩組均連續治療3月後統計療效。  3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  治癒:腰背痛癥狀消失,血清鈣、尿鈣達正常標準,X線片骨質改善隨訪一年未複發;好轉:腰背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正常,查血清鈣、尿鈣接近正常,隨訪一年未加重;無效:癥狀等無改善。  3.2治療結果(見表1)  表1兩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組別例數治癒好轉無效有效率(%)治癒率(%)  治療組32229196.868.8  對照組281015389.235.7  兩組療效比較經統計學處理,P<0.05,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說明治療組療效優於對照組。  4典型病例  王某,女,78歲,退休工人,2002年6月8日就診。主訴:反覆腰背疼痛12年,複發加重1月。1月前腰扭傷,腰部不能活動,卧床休息1月。2年前曾患右橈遠骨折,查:胸椎中下段後凸畸形,右側棘旁肌肉壓痛,條索狀,L1、L2棘突壓叩痛,L3、L4、L5棘旁肌肉壓痛,腰活動度為0,右下肢直腿抬高試驗(+),胸腰X線片示:胸椎中下段後凸畸形,L2壓縮性骨折,骨質疏鬆。查:血鈣2mmoL,尿鈣1273mmoL/24h。診斷:骨質疏鬆症。經電針與穴位注射治療3療程,腰背痛消失,複查血鈣、尿鈣正常。隨訪1年未複發,生活如常。  5討論  骨質疏鬆症引起腰背疼痛、畸形。骨折在老年人群中常常發生,用電針加穴位注射可調節肝脾腎三臟功能。因腎主骨、肝主筋,脾又是後天之本,筋骨強健需腎陰滋養,脾健運、肝疏泄正常,則氣血充足。針刺補或平補平瀉再加電針治療,以腎俞、太溪、志室、三陰交共同補益腎氣,滋陰補腎;以脾俞、三陰交、足三里、陽陵泉健脾利濕,調理氣血,扶正培元;以肝俞、合谷、足三里、陽陵泉疏肝理氣養血,通經鎮痛,調補肝腎;大腸俞、秩邊穴能強壯腰膝;委中穴舒筋利節,夾脊穴調理臟腑、經絡。配合穴位注射,骨肽、維生素B12調整骨代謝,紅茴香活血通絡止痛。穴位注射的療效包括穴效與藥效兩方面,二者進行整合以後使總體療效得到大幅提升,這一現象已為眾多臨床及實驗研究所證實[1]。  兩組均用樂力補鈣,骨質疏鬆與骨鈣代謝異常有關,攝鈣稍不足時,可以通過自身調節增加腸鈣吸收,再不足,則動員骨鈣入血,導致骨質疏鬆[2]。電針及穴位注射,共同調節肝脾腎功能,改善自身功能狀態,達到強筋壯骨目的。此操作簡便,療效肯定,安全,副作用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6參考文獻  1諸毅暉.論穴位注射的藥效應.中國針灸,2005;25(1):47  2范振華.骨科康復醫學.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274  田從豁教授在針灸臨床中的形神合治論  張華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針灸科2003級碩士研究生,北京100053)  田從豁主任醫師從事中醫針灸工作50餘載,在臨床治療中注重理、、方、穴、術,主張當針則針、當葯則葯、針葯並用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田老在針灸臨床中非常注意形神合治,認為患者形體的局部病變與全身的精、氣、神密切相關,強調醫者在治療患者的形體病變的同時,應特別注意調整患者的精、氣、神,調動患者的主動祛病能力,醫者正確運用針刺取穴、補瀉手、氣至感傳、語言誘導等,使患者產生戰勝疾病的信心,隨著病情好轉的自身體會,產生對醫生的高度信賴,這就為治癒形體病變提供了最好的基礎。田老認為針灸治療能直接調整患者的精、氣、神,是形神合治的最優選擇。  祖國醫學中神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也指人體生命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形神合一,心身相關的思想貫穿了中醫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及養生諸方面。神在形的基礎上產生,並依賴於形的充盛。《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靈樞?平人絕谷》曰:「血脈和利,精神乃居。」神對形也有一定作用,喜傷心,思傷脾,怒傷肝,憂傷肺,恐傷腎。《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形」與「神」要協調、統一,「形與神俱」,「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神在防禦疾病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靈樞?本藏》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  在治療中,《內經》把調神、治神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臟腑血氣之診」。《素問?五臟別論篇》也說:「凡治病必察其上下,適其脈候,觀其志意,與其病能。」《內經》還認識到某些疾病療效欠佳與精神活動之間的關係,如《素問?湯液醪醴論》曰:「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歧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謂神不使?……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神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漢代名醫華佗在傳說為其所著的《青囊秘錄》中也曾指出:「善醫者先醫其心,而後醫其身,其次則醫其未病」。在中醫臨床中應強調形神兼顧,就是注意治神與治形相結合。  在田老臨床工作中,這些治神與調神的思想是貫穿始終的。神、魂、魄、意、志五神分屬五臟,以心為主導,故曰五神藏。田老認為,五臟精氣的偏盛偏衰影響五神,五神也反映臟腑功能狀況,因此可知臟腑之神與患病的關係,既能從五神的病理表現測知臟腑的病變,也能通過臟腑的調節而恢復五神的常態。《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府藏,外絡於支節」,針灸療直接施治於十二經脈,利用十二經脈的這種功能與特點,可以直接調整臟腑之神。針刺過程中的得氣可以看作調整臟腑之神的體現,《標幽賦》曰:「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正是醫者之神與患者臟腑經絡之神的結合。田老認為日常工作中醫生既要觀察疾病的表現,又要了解病人的精神狀態和思想情緒,因為針灸醫生的心理素質、行為方式、言談舉止都會對針灸療效產生巨大作用,醫生在針前、針刺治療過程中及針刺結束後,都可以通過語言、態度、表情、行為、精神狀態等對患者施以影響。患者在接受治療前也有一個治神的過程,首先要令病人了解針灸,相信針灸是一種有效的療,對針灸存在抵抗否定情緒時,往往很難取得預期效果。《標幽賦》說:「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患者的心理素質、精神狀態、情緒狀態和行為舉止也會對療效產生巨大作用。因此在針前要有良好的醫患溝通,田老認為良好的醫患交流與溝通,既能讓醫生從中獲得大量重要的疾病信息,也是取得患者信任的有效途徑之一;還要爭取家人與親友配合,對於心理壓力較大或病情較重的患者,田老總要向其家屬交待清楚,使他們盡量避免用不良情緒刺激患者,多給予鼓勵安慰,使其建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對於有醫學知識的家人,田老更重視從醫學與人情兩方面與其交流,取得家屬合作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取得病人信任的基礎上可以進行心理干預,在日常工作中,田老會通過一個手勢、一種表情、一句語言、一個信號等形式,使患者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而產生良性作用。對於治療信心不足的患者,田老一般通過心理疏導,喚起患者的積極情緒,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在針灸操作之時,田老要求做到「神在秋毫,屬意病者」,進針時,要注意患者的兩目及整個面部的神色變化,體察其神氣的盛衰,不可稍有疏忽。田老認為針灸治療過程也可以作為建立誘導關係的途徑,通過醫生的手與意念令患者產生一定的針感,而產生針感與氣至病所的過程即是調整臟腑之神的過程,也無形中給患者以誘導,它比其他療更能令患者直接體會到治療的進行,良好的針感與感傳可以令患者信心倍增,不自覺中變被動接受治療為主動通過神來影響形。在針灸之後,田老還詳細叮囑病人注意針後的精神調攝,保持穩定平和的情緒,以免因情緒波動等各方面的因素而影響療效。  田老已近八旬,仍堅持出診,無論患者怎樣多,自己怎樣累,總是態度嚴謹,耐心細緻,言語溫和,利用言行舉止一點一滴影響患者的情緒。田老曾治一女性肺癌患者,時年58歲,該患者過去一直體弱多病,得知自己患了絕症,曾一度失去治療信心,家人也非常焦急。田老經仔細望聞問切,認真查看患者各項病歷記錄及檢查單據,充分了解病情後,耐心為病人講解,從醫理上、實例上,為患者分析個人情況,令患者看到她所患的疾病並不是沒有治癒的可能。患者聽了田老有理有據,溫暖人心的話語,看到了幾分生的希望,田老再以精湛的醫術,應用針、灸、痧、罐、中藥湯劑等多種療綜合治療,還教會患者及家屬平時調養、鍛煉的方,並囑其切勿放棄治療,堅持就是勝利,患者果然依言而做,經過四年多的形神合治,逐漸康復,再到原確診醫院做CT、核磁複查,證實癌瘤已消失。這位現年68歲的劉姓患者,包括她的家人,至今仍一有不適便到田老處求診,那種信任與依賴令人感動。再有一呂姓女孩,年僅4歲半即患面癱2次,第一次時患兒2歲余,到他處針灸治療,每次針刺10餘穴位,經50次治療仍遺有輕微後遺症。本次發病1天家長即慕名帶其來田老處求診,患兒對針灸非常畏懼,還未治療就哭鬧不止,家長亦顧慮很多,唯恐孩子忍受很多針刺之痛又療效不佳,田老了解情況後首先向家長告知本病針灸一定能治,且無需針刺多穴,令其有一定信心,再用言語安慰、鼓勵患兒,令其安靜。根據患兒病情,考慮到其對針刺的恐懼,採取隔日治療1次,取穴少而精,每次僅針刺3至4穴,手輕靈,患兒未及覺痛已針刺完畢,消除了患兒畏懼情緒,並結合患兒體弱氣虛,配合多用灸、小劑量按摩、捏脊等痛苦較小的療,經幾次治療與患兒交上了朋友,患兒一到診室就找田爺爺,主動接受治療。經過10次治療,患兒的病情迅速康復,連上次的後遺症也有所改善,家長也驚喜地發現過去經常生病的孩子連感冒都不得了。  在臨床工作中,人們往往在治療某些精神性疾病和心理障礙性疾病的時候才去重視神,而忽略了在日常的中醫臨床中治神的作用。這兩例病人的治療效果當然歸因於田老精湛的醫術,但與田老善於治神,充分利用治一身之神與臟腑之神的方也是分不開的。  管遵惠老師針灸常用配穴方簡介  郭翠萍指導:管遵惠  (昆明市中醫醫院,雲南650011)  導師管遵惠教授臨床上常用的針灸配穴有:三部配穴、俞募配穴、前後配穴、十二經表裡配穴、陰陽配穴、接經配穴、原絡配穴、郄會配穴、五行輸配穴、剛柔配穴、上下配穴、肢末配穴、本經配穴、一經連用或數經互用配穴等。學生就導師較有特色的幾個配穴方簡要介紹如下。  1三部配穴  三部指局部、鄰部、遠部。此為針灸臨床常用的配穴方。導師說,三才以穴位來定有兩種:(1)天地人三才,如百會(在頭應天),湧泉(在足應地),璇璣(在胸應人)。(2)上中下三才,如大包(為上部),天樞(為中部),地機(為下部),亦屬三部配穴。局部配穴是依發病位置為取穴的主要目標,除在一般肌表四肢使用外,對內臟疾病,也可以根據臟腑所在作選穴依據。如因重要器官患某種病變不能取穴時,也可以選鄰近穴位替代。這種取穴,對於慢性疾患療效最強。導師還說,任督二脈,主治局部鄰近外,同時也具有全身性的主治功能,配方時應注意採用。以上局部、鄰部、遠部三方面,在臨證時,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例如胃痛用局部中脘,鄰近章門,遠道內關、足三里效果顯著。  2俞募配穴  導師說,俞穴是臟腑經氣所輸轉的部位,五臟俞和六腑俞,均散在於背部的足太陽膀胱經,因其在背,故又有「背俞」之稱。募穴是臟腑經氣聚會的部位,五臟募和六腑募,均散佈於胸腹部任脈與手足陰陽經。因為俞募穴,均與臟腑有密切的聯繫,所以五臟六腑發生病變時,都可採用俞募配穴治療。俞募穴的配合應用,除了能直接治療臟腑本身的疾病外,還可以間接治療在病理上與內臟器官相關聯的疾患。例如肝開竅於目,治目疾可以取肝俞等。導師經多年臨床總結規律指出,臟腑病取俞募配穴時,可配用「臟病取俞,腑病取合」的遠道取穴。  3十二經表裡配穴  導師說依據經絡的手足三陰經、三陽經都有相表裡的配合,這種表裡關係在臨床處方上,也起了很大的配方意義。如用肺經的太淵和大腸經的合谷配在一起,治療外感風寒。又如胃經的足三里配取脾經的公孫穴,治療胃炎。十二經脈流注的次序,是從手太陰注入手陽明,如此一臟一腑,一里一表,循序傳注,成為一個經絡的循環。疾病之侵入人體,可以通過經脈表裡的關係而相互傳變。所以在治療時,遇到里經有病,可配表經同治;表經有病,可配里經同治。這也是導師在針灸臨床中常用的治。  4陰陽配穴  有陰經配陰經、陽經配陽經、陰經配陽經3種。導師常用的方有:(1)取陰經的腧穴與陰經的腧穴相配:公孫配內關,主治胸腹疼痛;神門配三陰交,主治失眠遺精。(2)陽經的腧穴與陽經的腧穴相配:曲池配足三里,主治腸胃病、發熱病;合谷配外關,主治熱病和五官頭面病;支溝配陽陵泉,主治肋脅痛、肝膽病。(3)陰經的腧穴與陽經的腧穴相配:陰郄配後溪,主治心煩、盜汗;合谷配復溜,主治外感身熱無汗。  5接經配穴  經絡的功能在人體可以通達里外,貫穿上下,運行氣血。全身十二經脈的循行通路也是互相銜接,環周不休的。上下肢的經脈相接,所以相接經脈的經穴也可以互治。導師說,接經就是經脈上下相互接連或手足同名經脈相接,接經配穴,即先診斷出屬何經的病證,然後取其同側與上或下所接的經脈,或取手足同名經脈的五輸穴,在郄穴或絡穴的穴位上進行針刺治療的方。導師還強調,病在頭、頸、軀幹,也可以同時取相接兩經的穴,如喉炎,取手、足陽明經的合谷、內庭等。  6原絡配穴(又名主客配穴)  原穴即十二經脈分布於手足腕踝部位的十二個原穴。絡穴即十五絡脈分布於四肢、腹腰等處的十五個絡穴,對於十二經脈的陰經與陽經,起著聯絡的作用。故取原絡相配,能通達內外,貫穿上下,對內臟與體表疾患,均可治療。導師經驗,原絡的配穴雖然也是屬於表裡相配的範疇,但不是按表裡兩經隨便配用,而是以原發疾病的經脈的原穴為主,以相為表裡的經脈的絡穴為客。這種主客原絡的用,雖與補母瀉子的方不同,但與經絡的聯繫是基本一致的。陽經有原穴,陰經無原穴,以輸穴代之。故六陰經中是輸原合一。除十二經各有原穴外,還有膏之原「鳩尾」和肓之原「脖胦」(氣海)。  7郄會配穴  郄穴多分布於筋骨空隙陷中,故名郄穴。郄有間隙、通透的含義。導師說,郄穴是經絡氣血積聚的間隙,急病重病時,氣血凝滯,宜取此穴,以使氣血疏通,是治急性病有效的要穴。十二經及二維、二蹺,均有郄穴,共16穴。這些郄穴,對一般急性疼痛的疾患,療效很好。如足陽明經郄穴梁丘,治乳腫、胃痛。會穴即八會穴,這些俞穴,對臟、腑、氣、血、筋、髓、骨、脈等諸疾患,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是8個方面的大會所在,作為特定的八個總治穴,如臟會章門,凡屬五臟病,均可取章門穴。人體的氣血臟腑筋脈骨髓之氣,均各有所會,凡屬某一種組織或臟器的病變,均可採用其有關的會穴。郄穴是急性病的有效穴,如怔忡病可刺心包經的郄門;齒病可刺大腸經的溫溜等。會穴的作用,據《難經》記載,則是「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僅限於前述8個部位有熱時才應用。後世對於會穴的應用範圍,有所擴充,不一定限於熱病,凡這8個部位的病症,均可配以相應的會穴。  8五行輸配穴  「五行輸」是指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輸、原、經、合六十六個輸穴。因各穴與五行相配,故名「五行輸」。導師強調,這種配穴方,要按照五行生剋的原理,依次配屬輸穴,並結合「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原則,進行配穴。例如肺實證,咳喘胸滿,則瀉本經的合穴尺澤(水)。因為肺本屬金,尺澤屬水,金能生水,水為金之子,這是實則瀉其子的方。諸經補瀉,由此類推。凡不隸屬於五輸穴範疇的穴位,即不適用「子母補瀉」。子母補瀉配穴有3種:(1)運用本經的子母穴。(2)運用子母經。(3)運用子母經的子母穴。另外,《難經?六十八難》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滎輸經合所主病也。」如病人脈浮、喘咳、寒熱、胸滿,這是肺經的病。若見心下滿,就用肺經的井穴少商,若身熱就用肺經的滎穴魚際,若體重節痛,就用肺經的輸穴太淵,若喘咳寒熱就用肺經的經穴經渠,若逆氣而泄就用肺經的合穴尺澤。按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療規律,由於井穴感覺異常敏銳,適用於一切閉郁急症,迅速刺血之用(如咽喉閉證刺少商,商陽出血,時疫急症先刺十二井等),故稱為急救穴。而不適於手比較複雜的補瀉。所以遇到應在井穴補瀉的時候,就需要改用「瀉井當瀉滎」「補井當補合」的變通辦。如:(1)心經(改補少海);(2)心包經(改補曲澤);(3)膀胱經(改補委中);(4)腎經(改瀉然谷);(5)胃經(改瀉內庭)。井(母)能生滎(子),瀉滎就是瀉井,實則瀉其子。合(母)能生井(子),補合就是補井,虛則補其母。  9剛柔配穴(又名夫妻配穴)  祖國古醫書中,將天干運用於針灸治療中,還有一種五門十變的規定。導師說,所謂五門,有著兩種解釋:(1)井滎輸經合所分配的母子穴。(2)將十天干演變為五種相合的方式,即所謂夫妻穴。天干有陰陽的分別,以陽為夫,以陰為妻,按十干相合與其所代表的經穴,就是所謂夫妻穴的由來。在治療上應用此種夫妻穴的配穴,古醫書很多。夫妻經穴相配的另一種方:如甲己相合,①針膽經的穴,治脾經的病。如針膽經的日月穴,能治脾疾患嘔吐、黃疸、腸疝痛、臌脹。②針脾經的穴,治膽經的病,如脾經的商丘穴,能治癔症(膽虛症,身寒善太息,心悲氣逆)。③針脾經的大包穴,可治胸膜炎(胸脅中痛,邪入膽經,布之脅下之故)。其餘各經,按其天干相合,亦有許多病症,可以照這種方去配穴。不過這種夫妻配穴,並非每種疾病,或每一種經穴,都必須採用。至於十干化火等,變化複雜,應用上推算較為繁瑣,不再詳述。五行生剋的關係中,還有許多變化。剛柔相濟,就是由相剋而能相合。換言之,就是依據物理學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原理。照這樣去解釋陽性或陰性五行的離合,大致和這個原理是相同的。雖然金能克木,由於庚屬於陽剛之金,乙屬於陰柔之木,不僅不至於相剋,而且因剛柔相濟,乙與庚反能由異性而相合。乙以庚為剛,庚以乙為柔,所以陰經的井穴屬於乙木;陽經的井穴屬於庚金,就是由於陰陽相配,剛柔相濟的原因。其餘各穴,也都是按照這個原理去分配的。  通過學習,我們認識到,要在臨床中恰當地使用各種針灸配穴,不但要熟悉掌握經絡及各種特定穴的作用,而且要充分合理地運用五行、陰陽、表裡等辨證方,有時還要運用到複雜的《易經》和五行生化理論,這些都要在今後的學習中進一步深刻領會,才能提高針灸技術,脫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初級手段,步入真正的針灸殿堂。  針刺補瀉手體會  鍾源  (臨沂市蘭山區新華二路十四號,山東276000)  前言:「必欲治病,莫如用針,巧運神機之妙,工開聖理之深。外取砭石,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陽而倒陰。」  蓋針灸一術,「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盡;斯文細密,在久習而能通。豈世上之常辭,庸流之泛術。」貧道朝於斯,夕於斯,並致力於斯,苦讀經典,尋幽探微。精其心而窮其,正其理而求其源。悟《素問?針解篇》之道,晰道其理,晰理其奧,終洞窺熱補涼瀉手之幽微,創鍾式熱補涼瀉手之大成。經多年臨床應用,是以效驗,故以詎敢匿於己私,庶共傳於同志的思想,將其精妙公諸於世,以饗同道。  操作:「凡用針者,必先察經脈之虛實,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動者,乃後取而下之。」  醫之體,欲當澄神內視,安神定志,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施術操作,至意深心。  1熱補手  審病求因,辨證施治,當機體需熱補手治療時,循經取穴,押手重而多按已消毒的穴位,刺手持針輕而徐入人部,拇指向前,食指向後,將針單方向大幅度捻轉,隨即以手如伏虎之勢努針,使針尖有下沉之趨勢,待針下有涌動(氣實)之感覺時,即沉刺地部,可獲得熱感。  2涼瀉手  審病求因,辨證施治,當機體需涼瀉手治療時,循經取穴,以刺手無名指作押手,施三部(天→人→地)進針,將針有節奏地刺入已消毒穴位的地部,食指向前,拇指向後,將針單方向大幅度捻轉,隨即以手若擒龍之勢,吸拔針柄,使針尖有上提之趨勢,待針下有沉墜(氣滿)之感覺時,即將針吸拔至天部,可獲得涼感。  體會:「欲其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傳統熱補涼瀉手,強調了「三進一退」「一進三退」「提插捻轉」「九六」生成的作用,忽略了產生「熱」和「涼」的基礎針感,而以「提插捻轉」「九六」之數的生成來獲得。這種反覆「提插」「捻轉」的動作,往往會打亂氣機的正常運行,療效反而不佳,對機體還會造成一定的良性損傷,給患者增添了新的痛苦。  《素問?針解篇》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  鍾式溫補涼瀉手,操作簡煉。針刺前,刺入時,得氣後,行氣中的動作易於掌握,對於調經御氣,溫經散寒,具有裁雲補月之效,雕龍畫虎之功,對患者有百利而無一弊。  按語:聰者聽於無聲,明者見於無形。本溫補涼瀉手,理論深奧,操作簡便,含義廣播,臨床意義深遠。貧道以公善之心,願更多的人得之於心,應指於手,除疼痛於目前,愈瘵疾於指下,此乃人之幸也。  「方」之所用,「」之所為,「道」在乎悟!  艾條灸加淺刺治療周圍性  面神經麻痹70例  王建國何麗娟  (石嘴山市中醫院,寧夏753200)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針灸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是莖乳突孔內急性非化膿性的面神經炎所致。筆者近年來採用艾條灸加淺刺治療本病,取得了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70例患者均為我院針灸門診病例,其中男32例,女38例;年齡最小2歲,最大75歲,平均41歲;病程最短1天,最長1年。  2治療方  2.1艾條溫和灸  穴取患側翳風、雙側足三里。每穴溫和灸10分鐘。  2.2針刺  穴取患側陽白、絲竹空、顴髎、下關、頰車、迎香、地倉,健側合谷。採用沿皮淺刺,選用0.30mm×25mm毫針,刺入深度不超過13mm,得氣後施以捻轉手,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  以上兩均為每日1次,10日為一療程,2個療程後進行療效評定。  3治療效果  參照《實用耳鼻咽喉學》面神經功能恢複評定標準進行評定。本組70例中,痊癒(面部所有區域正常)43例,佔61.4%。顯效(仔細觀察可看出輕微的功能減弱,可能有輕微的聯帶運動;面部靜止時對稱,張力正常;上額運動中等,眼輕用力可完全閉合,口角輕度不對稱)14例,佔20.0%。有效(有明顯的功能減弱但雙側無損害性不對稱,可觀察到並不嚴重的聯帶運動、攣縮和(或)半側面部痙攣;面部靜止時張力正常;上額運動減弱,眼用力可完全閉合,口角明顯不對稱)11例,佔15.7%。無效(面部靜止時不對稱;上額無運動,眼不能完全閉合,口僅有輕微運動)2例,佔2.9%。總有效率97.1%。  4體會  面神經自橋腦部出髓後到出莖乳孔為止,是一條彎曲狹長的骨性管道,一旦面神經遇寒冷刺激或病毒感染,導致面神經血運障礙,致使面神經缺血、水腫,同時面神經又受到面神經管的限制,導致髓鞘或軸突有不同程度的變性,從而失去生理功能。面神經受損程度取決於莖乳孔內急性炎症水腫的程度和持續時間,水腫時間越長,程度越重,面神經受壓時間越長,面神經越易變性而難以恢復。針灸是目前治療面癱的首選方,療效可靠。  艾灸治病在於「艾火徹內,開郁通滯」,能產生極強的順氣作用。艾條溫和灸直接作用於局部,通過持續溫熱效應,可改善局部微循環,降低炎性細胞因子濃度,促使水腫吸收。對於早期面神經麻痹往往是面神經炎的發展加重階段,即神經及其周圍組織正處於炎性細胞浸潤及水腫期,新近的臨床資料表明早期進行局部針刺可能損傷神經而直接影響療效〔1〕。應用艾條溫和灸翳風可避免針刺帶來的影響,正所謂「針之不為,灸之所宜。」足三里屬足陽明經合穴,善調陽明之氣血,能振奮人體之陽氣,可調暢臟腑經絡氣機,改善頭面部供血。  就針刺深度而言,由於面神經從莖乳孔出來後,分為顳支、顴支、頰支、下頜緣支、頸支等,呈扇形分布於面肌淺表的部分。故本所選穴位皆分布於面神經分支的投影表面,採用毫針淺刺,可以避免過多地刺傷組織;適當的刺激深度,對麻痹的神經來說是一種良性刺激,可促進其功能的恢復。  關於此組中無效的2例,1例為2歲患者,發病後未採用針灸治療,1年後方來我院診治;另一位為急性期在外院採用穴位注射,造成面部水腫1月後方轉我院治療的,經2個療程治療無效。  艾條溫和灸與淺針刺合用,可調節面神經的血液循環,快速消除面神經充血、水腫的病理狀態,減輕面神經管內水腫,解除對面神經的壓力,縮短急性期的病程,從而迅速進入恢復期。通過良性刺激可使面神經產生興奮,增強肌纖維收縮,加速面神經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環,促進面神經炎症和水腫的吸收,從而有利於病損面神經功能的恢復。  5參考文獻  1王聲強,白亞平,於溯.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若干影響因素的分析.中國針灸,2003;23(6):367  針灸治療產後尿瀦留14例  周啟亮  (廣南縣人民醫院中醫科,雲南663300)  在婦產科,正常產婦產後一般6~8小時開始自行排尿,如果出現產後排尿困難,甚至閉塞不通,稱之為產後尿瀦留。產後尿瀦留是婦產科常見多發病之一。有的產婦產後雖然小便暫時閉塞不通,但通過熱敷或注射新斯的明注射液2~3天後可自行恢復。但有一部分產婦由於體質比較虛弱,產後較易出現尿瀦留,而用上述方很難收到明顯的效果。筆者自2000年10月以來採用針灸療治療本病,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14例均為本院產科住院患者,年齡在20~30歲之間;病程最短2天,最長6天。均為經新斯的明注射液注射、熱敷等方處理無效而用導尿管維持者。所有病例均可見小便不通,小腹脹滿疼痛,神疲倦怠,面色蒼白,舌淡、苔白或薄黃,脈細無力或滑數等臨床表現。  2治療方  (1)取穴:腹部取神闕、氣海、中極、關元4穴。如果剖宮產婦無取氣海、中極、關元等穴位,則取旁邊與之相應的大巨、水道、歸來。下肢取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等穴,均雙側取穴。(2)針:腹部穴位除神闕採用灸外,其餘穴位均予40~50mm毫針直刺25~40mm並強刺激5分鐘,然後加灸20~30分鐘;足三里、陰陵泉予75mm毫針直刺50~65mm並強刺激5分鐘後加灸20~30分鐘。其中如以陰陵泉向陽陵泉透刺則效果更佳。每天治療1次。  3治療效果  所治14例中,有11例治療24小時後排尿基本正常,3例治療2天後小便點滴而下,通而不暢,同繼續治療3天後排尿恢復正常,總有效率為100.0%。  4典型病例  張某,女,22歲,苗族。住院號為2002134。剖宮產後2天仍小便不通,婦產科醫生採用新斯的明注射液1mg肌肉注射,小腹熱敷和內服中藥利尿劑等方處理無效而請我科會診。刻診:患者小腹脹滿疼痛,痛苦面容,面色蒼白,頭昏,神疲乏力,不思飲食,舌淡、苔白膩,脈細弱。辨證屬氣虛血虧,水液輸布障礙。採用上述方給予針刺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大巨、水道、歸來,強刺激後加灸20分鐘,配合灸神闕30分鐘,2天後小便點滴而出,又按原方治療2天,小便功能恢復正常。  5體會  產後尿瀦留屬祖國醫學「癃閉」範疇,多因患者素體虛弱,復因產時失血過多,導致脾肺氣虛,不能通調水道,膀胱失約,水津布散失常而致小便不能正常排泄。因此,臨床施治應以補脾益氣為主,佐以通調水道。筆者取穴足三里、神闕以補脾益氣;陰陵泉、三陰交、氣海、中極、關元或大巨、水道、歸來以通調水道。綜觀全方,補以兼通,補脾肺氣虛以治本,通調水道以治標,所以能較快地恢復膀胱氣化功能,使小便通暢。經筆者多年臨床觀察,此方治療產後尿瀦留可收到較理想的療效。  電針排刺配合閃罐治療背肌筋膜炎60例  陳成  (浠水縣人民醫院康復科,湖北438200)  近年來,筆者採用電針排刺配合閃罐治療背肌筋膜炎60例,獲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60例中男25例,女35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60歲,平均41歲;病程1個月內15例,1個月至半年33例,半年以上12例。全部病例符合《實用頸腰肢痛診療手冊》診斷標準。  2治療方  (1)電針排刺:取阿是穴(壓痛點)為主,並輔以經穴,病程少於1個月加大椎、肺俞,病程大於1個月加膈俞、肝俞。針刺經穴時採用常規刺。針刺背部阿是穴時必須根據病變部位深淺而採用與皮膚呈60°或30°斜刺,同時應與相應肌纖維方向垂直刺入。再每隔0.5~1cm並排刺3~4針,針刺得氣後接G6805型電針治療儀,採用連續波,以局部肌肉跳動、病人耐受為度,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3天。  (2)閃罐:經穴以小火慢閃,阿是穴以大火快閃並要求帶動肌纖維向上下、左右移動。每穴20~30下,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3天。  3治療效果  經治2個療程後,痊癒:癥狀及體征消失,肌肉功能完全恢復正常,1年內無複發,計34例,佔56.7%;顯效:癥狀及體征消失,肌肉功能完全恢復,1年內偶有複發,但癥狀較輕,計21例,佔35.0%;有效:癥狀及體征部分改善,肌肉功能有所恢復,計5例,佔8.3%。總有效率為100.0%。  4體會  本病多因外傷、勞損或感受風寒濕邪導致肌筋膜撕裂或痙攣,繼而產生無菌性炎症;時間過久易與周圍組織粘連,刺激或卡壓周圍神經、血管而產生一系列癥狀。筆者採用阿是穴(壓痛點)電針排刺配合連續閃罐牽伸痙攣肌纖維,消除水腫,松解局部粘連,同時輔以經穴大椎、肺俞、肝俞等以扶正祛邪,因而療效較好。本病治療中,關鍵在於找准壓痛點,掌握其大小、深淺,每次取2~3個為宜。必須消除全部壓痛點,以免複發。  針刺結合股四頭肌肌力訓練治療  退行性膝關節炎56例體會  張利泰劉文明韓樂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81醫院康復中心,河北北戴河066100)  退行性膝關節炎又稱增生性膝關節炎,是由於膝關節的退行性改變和慢性積累性關節磨損而造成的,以膝關節軟骨變性、關節軟骨面反應性增生、骨刺形成為主要病理表現的病症,臨床上以中老年人發病多見。從2001—2004年之間,筆者採用傳統針灸結合現代康復技術股四頭肌肌力訓練治療該病56例,取得滿意的療效,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56例患者均來自我院康復科,男19例,女37例;年齡46~71歲;病程6個月~18年;單側7例,雙側49例。  1.2診斷標準  ①中老年患者。②有典型的膝關節疼痛癥狀伴關節活動受限。③典型體征:膝關節周圍壓痛,關節活動彈響或磨擦音,關節攣縮或股四頭肌萎縮;X線顯示:關節間隙變窄,髁間棘變尖,髕骨邊緣骨質增生,脛股關節模糊及韌帶鈣化。④排除風濕類風濕關節炎、骨折、半月板損傷、韌帶損傷、化膿性關節炎、關節結核等病變。  2治療方  2.1針刺治療  患者仰卧位,毫針針刺,穴取患側內外膝眼、梁丘、血海、陰陵泉、陽陵泉、三陰交、膝髕周圍阿是穴。針刺以得氣為度,行平補平瀉,留針20分鐘,留針時用TDP照射。每日1次,10日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5天,不愈行下一療程。2個療程後評定療效。  2.2股四頭肌肌力訓練  首先,在針後行股四頭肌等肌張力訓練。使用股四頭肌訓練儀,患者坐在座椅上,調整主軸與膝關節軸線一致,調整足掛的位置與小腿的長度相適應,根據所需阻力大小調整重鎚的位置、重量(2~8kg)以及運動桿、抵抗桿之間的夾角。起初運動阻力為患者自覺較為輕鬆,以後逐日遞增,注意訓練時起落速度盡量放慢,每日1次,每次訓練15分鐘。其次,囑患者每天自行進行股四頭肌等長肌力訓練。方為取坐位或卧位,身體其他部位放鬆,進行股四頭肌靜力性肌肉收縮,頻率為每分鐘12~15次,有高血壓病的患者注意力度宜小,每次訓練10~15分鐘,每日2次。治療期間停服一切止痛藥。囑患者在醫院治療結束後仍要進行長期的功能鍛煉。  3結果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訂療效標準。臨床痊癒:疼痛消失,關節活動自如,膝關節周圍壓痛消失;顯效:疼痛減輕,關節活動改善,膝關節周圍壓痛減輕;無效:癥狀無改善。  結果痊癒24例,佔42.9%;顯效30例,佔53.6%;無效2例,佔3.5%。總有效率達96.5%。半年後複發4例,半年複發率為7.4%。  4體會  本病屬祖國醫學的頑痹範疇,一是由於慢性勞損、受寒或者輕微外傷;二是因年老體弱、肝腎虧虛、氣血不足使筋脈失養,日久使關節退變及增生而發病。內外膝眼、梁丘、血海、陰陵泉、陽陵泉、膝髕部阿是穴可以疏通膝關節經絡,活血止痛;TDP照射的熱效應可散寒通絡;三陰交、血海能補肝腎、益氣血;陰陵泉化濕通絡;功能鍛煉具有強筋骨、利關節之效。兩種療共奏通經絡、強筋骨、止疼痛、補肝腎、益氣血之功。  現代醫學認為膝關節是人體中最大而且結構最複雜的關節,日常負重及活動量較大,但是不穩定,尤其在活動過程中更容易受傷。本病多見於中年肥胖女性,一般認為是由於超負荷等因素反覆持久地刺激,引起膝關節的關節軟骨面和鄰近組織的慢性積累性損傷,使關節腔變窄,產生無菌性炎症,壓力增高,刺激局部的血管神經,使之調節減弱,應力下降;另一方面中老年的內分泌系統功能減弱,因此出現骨質疏鬆,故導致了關節軟骨退行變化且以骨質增生為主的關節病變,另外還繼發滑膜的炎症。  常見的肌力增強訓練是肌肉的等長收縮及等張收縮。等長收縮是指肌肉收縮時肌張力明顯增加,但肌肉長度不變,不產生關節運動;等張收縮時肌張力不變,但肌肉長度變化,引起關節運動。股四頭肌的股直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股間肌分別止於髕骨上緣、髕骨外緣、髕骨內緣及股內側肌腱深層,都通過髕韌帶止於脛骨結節,所以進行股四頭肌的等長及等張訓練可以保持股四頭肌的肌力,提高膝關節的穩定性,對維持膝關節的正常活動範圍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並且針刺可以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網路,促進具有鎮痛功能的物質內源性阿片肽釋放,同時可以通過下丘腦、垂體調節內分泌功能,所以針刺結合股四頭肌肌力訓練可以緩解關節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對退行性膝關節炎有較好的近期及遠期治療作用,值得進一步臨床推廣與深入研究。  針灸和中藥外敷治療痛風性關節炎67例  題兆林  (永吉縣題兆林中醫按摩診所,吉林132000)  近10年來痛風病在我國的發病率正以每年0.3%的速度增長,此病反覆發作。痛風性關節炎是痛風的主要臨床表現,目前很難從根本上徹底治癒。筆者自1995年10月以來,採用針灸和痛風膏外敷治療痛風性關節炎67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67例均系西醫化驗確診的痛風患者,男65例,女2例;年齡最小32歲,最大76歲;病程最短5天,最長23年。  發病者均有飲酒吃海鮮及常多食肥甘厚味的習慣,關節疼痛突然發作,且腫脹發紅、發熱,多發生於拇趾關節或第一跖趾關節,也可見於其他關節。局部明顯壓痛,可觸及到隆起質硬的腫塊,關節活動明顯受限,化驗檢查血中尿酸明顯高於正常(18mg/10dL)。  2治療方  2.1針灸  選擇整體調節與局部調節相結合,取大椎、風府、足三里、曲池、三陰交、豐隆為主穴。局部取穴:足部取大都、太白、太沖;膝部取陽陵泉透陰陵泉;腕部取陽池、合谷、外關;肘部取曲池、手三里、會宗;脊柱取水溝、後溪。針用瀉,每天治療1次,留針30分鐘。  2.2外敷中藥  針灸結束後,用自製痛風膏外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如有中藥過敏者停用)。  痛風膏組成:大黃、紅花、三七等中藥研細鍊製成膏,外敷患處(治療期間停服中西藥)。  3治療效果  本組67例全部有效,其中58例針葯配合治療7天,紅腫熱痛消失,行走自如,檢查血尿酸正常;9例經治療15天後紅腫熱痛消失,行走自如,1周內檢查血尿酸正常。  4典型病例  李某,男,63歲,退休幹部。於1995年患痛風,反覆發作,2002年2月到某醫院治療1月余無效,雙腳、雙膝、雙腕、肘關節大面積發作,不能行走,由患者介紹來找筆者為其治療。採用針灸和痛風膏外敷,當天晚上疼痛減輕許多,第3天治療後能下地大小便,第5天後行走可不用拐杖,第7天後關節疼痛基本消失,第10天關節疼痛消失,活動自如,治療結束。1周後化驗血尿酸正常。  5體會  痛風是一種嘌呤代謝紊亂導致的疾病,多發於中年男性,嗜食肥甘厚味及過度飲酒,營養過剩,造成大量的脂肪或脂肪酸在體內堆積及尿酸石形成。  通過近10年來對痛風的臨床治療,筆者體會到針、葯並用對一些經久不愈的慢性病,特別是神經系統、代謝系統的疾病,有著較為滿意的效果。  根據經絡的功用,筆者使用針灸調整臟腑經絡,使機體達到內外平衡。但對一些久治不愈的病例常常用一些中藥配方來補其不足,瀉其有餘,用藥物的滲透、疏導、分解沉積的尿酸結晶,可加快治療的速度,使針灸、中藥相輔為用,可以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  支正穴臨床應用  張繼先  (順義區國醫醫院,北京101300)  支正穴為手太陽小腸經的絡穴,位置在前臂背面尺側,當陽谷與小海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處。以前很多針灸書籍中記載它有安神定驚、清熱利竅、舒筋活絡的作用,治療頭痛、項強、肘攣、手指痛、熱病、目眩等本經的一些病症。但筆者的多年針灸經驗,用它治療他經部位的一些病症,也可取得很好的療效。  1病案舉例  (1)胸脅迸傷:張某,男,51歲,2004年5月16日來診。病史:與人抬重物時引起右側胸壁疼痛,牽掣至背。檢查:局部無明顯固定壓痛點,軟組織亦無明顯腫脹,做深吸氣、咳嗽時疼痛明顯加重,診斷為胸脅迸傷(傷到膽經,致使膽經氣機不利)。治療:針刺左側支正穴,同時囑患者做深吸氣,疼痛很快減輕至消失。1次治癒。  (2)胸壁挫傷:王某,男,34歲,2005年3月5日來診。病史:騎車不慎摔倒,左腋下壓到自行車把上,出現腋下疼痛。檢查:左腋下軟組織腫,壓痛,做深吸氣、咳嗽時疼痛加重。診斷為胸壁挫傷(傷到心經,致使心經瘀阻)。治療:針刺右側支正穴,讓病人做深吸氣動作,疼痛明顯減輕,再以胸壁疼痛點為中心,沿肋間隙向兩側分推理筋。治療4次痊癒。  (3)經前乳脹:杜某,女,34歲,2003年4月9日來診。病史:4年前開始每次來月經前10天左右兩乳房脹痛,重時乳房不能觸摸,疼痛連及腋下,伴有情緒煩躁易怒,服藥治療療效不明顯,經至疼痛消失。檢查:苔薄,脈弦。診斷:經前乳脹(肝鬱氣滯型)。治療:針刺雙支正穴疼痛立減,針刺5次後疼痛消失。每到乳房脹痛時來治療,調整3個月經周期基本治癒。以後由於情緒波動,乳房脹痛偶有發作,繼續針刺支正穴,疼痛消失。  2針刺方  左病刺其右,右病刺其左,兩側病刺雙側。取穴後,用40~50mm毫針刺穴位,運用呼吸補瀉中的瀉,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  3小結  胸脅迸傷系病人足少陽膽經受傷,氣機不利。小腸經與膽經交會於瞳子髎、聽宮等穴,所以瀉小腸經支正穴可以使膽經氣血通利。胸壁挫傷病人,傷及腋下心經,心與小腸相表裡,支正為小腸經絡穴,針刺支正則可通調心經的氣血。經前乳脹者,乳房與胃經、肝經有關,經前乳脹系由肝鬱氣滯,沖任不調,影響胃經氣血運行所致。小腸經下膈抵胃屬小腸,胃經屬胃絡脾,兩經在胃相連,且沖脈隸屬陽明,所以針刺支正穴即可調暢肝胃兩經之氣血。是以上述3例針刺小腸經支正穴,其病皆愈也。  針刺養老穴治療急性腰扭傷300例  王國明  (廊坊市中醫醫院,河北065000)  急性腰扭傷是針灸科的常見病,多由負重或勞動時腰部姿勢不正,過度前屈或後伸扭轉彎曲使腰部的肌肉肌腱韌帶等受到劇烈的扭轉牽拉而猝然受傷,疼痛難忍,活動受限。若不及時治癒多遺為慢性腰痛,但診斷準確,治療及時,病痛應針而解。筆者治療300例,療效滿意,現總結如下。  300例均為單側或雙側腰痛的側位腰痛患者,其中男258例,女42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65歲,以18~45歲居多;病程最短1小時,最長1周。  取穴:養老(在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左側腰痛取左側,右側腰痛取右側,兩側均痛取雙側。  方:患者坐位(若不能坐起者可就勢針刺),鬆開腰帶,取准穴位用40mm毫針使針尖向肘部斜刺25~30mm,行小幅度捻轉提插手,使針感上傳至肘或肩部,得氣後囑患者平端前臂慢慢站起,活動腰部5分鐘,也可邊慢走邊活動。而後休息5分鐘再行針1次,繼續活動5分鐘後出針。不愈次日可重複治療1次。  結果:痊癒為腰痛癥狀完全消失,活動如常,計272例,佔90.7%;好轉為疼痛基本消失,活動略覺不適,計28例,佔9.3%。有效率100.0%。  體會:養老穴屬手太陽小腸經郄穴,陽經郄穴多治療氣形兩傷的急性痛證,因此養老穴對手太陽小腸經所過之處的急性痛證有卓效。《靈樞?經脈》云:「小腸手太陽之脈……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明確指出其一支脈在目內眥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足太陽膀胱經第一、二側線循於腰背,故手太陽小腸經郄穴養老可治療足太陽膀胱經腰痛。選准適應證是提高療效的關鍵,本僅適用於腰部肌群痙攣或扭傷所致的足太陽膀胱經腰痛,即疼痛部位在脊柱的一側或兩側,在膀胱經的一、二側線上有壓痛。棘間、棘上韌帶等損傷所致督脈腰痛以及腰椎間盤突出、腰部腫瘤等器質性病變不適於此。帶針活動腰部是必須的,這樣可即刻緩解腰部肌群的痙攣或損傷,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委中放血治療急性腰肌扭傷100例  黃乃好汪克明  (安徽中醫學院針灸骨傷學院,合肥230000)  近年來,筆者選用委中穴放血治療急性腰肌扭傷患者100例,療效顯著,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中男64例,女36例;年齡最小13歲,最大72歲,平均36.7歲;病程最短1小時,最長9天,平均1.5天。患者大部分行走困難,需他人攙扶前來就診。本組病例在治療前均已排除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骨折、外力打擊所致的嚴重扭挫傷以及有凝血障礙者。  2治療方  取雙側委中穴(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微屈膝取穴),常規消毒皮膚(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脫碘),用三棱針快速直刺委中穴5mm,放血5~10mL(放血量不足者可加拔火罐),再用消毒棉球稍壓片刻,同時囑患者平卧靜息30min即可。治療後,注意保暖,避風寒72小時。  3治療效果  3.1療效標準  放血後48小時內腰痛消失,活動正常者為痊癒;疼痛緩解,功能活動改善者為有效;治療前後無變化者為無效。  3.2療效結果  本組100例中,放血1次痊癒者76例,有效22例,無效2例,治癒率76.0%,有效率達98.0%。其中無效2例,間隔1天行2次放血治療,療後疼痛明顯減輕。  4典型病例  陳某,男,29歲,2000年5月19日就診。主訴:腰痛伴活動困難5小時。5小時前在參加籃球比賽中不慎急性扭傷,腰部劇烈疼痛,無活動,當即離場,卧床休息後,疼痛加劇,隨即到醫院檢查。X線片示:腰部軟組織水腫,腰椎未見骨折及其他骨質改變。診斷為急性腰肌扭傷。經運用委中穴放血治療1次,2小時後疼痛緩解,6小時後疼痛顯著減輕,48小時後腰痛消失,行走如常。  5體會  急性腰肌扭傷多因外力撞擊、跌仆閃搓、腰部用力不當等所致,可有氣滯血瘀、經絡受阻、局部疼痛、活動受限等臨床體征。委中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膀胱經自腰背而來的兩條支脈,皆下行會合於委中,根據「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委中穴對腰背疾病有一定療效,故《四總穴歌》有「腰背委中求」之說。《素問?針解篇》曰:「苑陳則除之者,除惡血也」。委中放血可消散瘀滯,通絡行氣,活血化瘀,使全身氣血得以運行;「不通則痛,痛則不通」,故能迅速止痛。本治療方操作簡便,經濟安全,患者痛苦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臨證治驗3則  郝明澤  (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山東252601)  1食指疼痛1例  蘇某,女,38歲,農民,河北省清河縣孟庄人。以右手拇食指對捏時食指疼痛,致不能持物1月余,於2005年3月20日由其夫陪同就診。詢之無明顯原因,察之無異常。乃令其忍痛對捏,為之針合谷(右),使氣至食指端,疼痛立止。隨即出針。患者用力對捏亦未再疼痛,僅食指指掌關節稍有不適。  3月24日,患者之夫領他人來就診,告知其妻自那日治療回家後,患指已完全康復。  按:唐代甄權治一人苦風患,手不得引弓,使其將弓箭向垛,一針而愈。筆者師其意,屢獲良效。  2手指不能屈伸2例  (1)李某,男,55歲,河北省臨西縣下堡寺人,開飯店為業。以左小指近掌關節疼痛,呈半屈曲狀,不能隨意屈伸4個月,於2004年5月22日就診。患者曾在當地拍X線片,無異常發現,服用多種藥物乏效。  察之,患處外側稍腫脹,余無特殊表現,遂取少澤(左),點刺出針,繼針聽宮(左),下針得氣,令其活動患指,僵硬之關節立時鬆動,屈伸自如。隨即出針,結束治療。時數人在場,皆稱神奇。囑其有反覆即來複診。後未來診。  (2)楊某,女,39歲,農民,山東省臨清市新華辦事處十二里屯人。以左手無名指近掌關節腫脹疼痛,不能隨意屈伸3天,於2004年12月13日就診。曾查ASO、RF無異常。遂點刺關沖(左),繼針絲竹空(左),下針得氣,令其屈伸患指,立時活動自如,即出針結束治療。當時,患者之夫宋某因治療時間短而不解。告之針刺之道,非多針益善,時長益善。時亦有數人在場,俱以為神奇,謂非親見不易相信。  因上案李某未來複診,乃囑此患者第2天一定複診,以觀其效。患者如約而來,察之,患指活動自如,腫脹亦消,療效鞏固。  2005年4月14日,患者因頸椎病來就診,告知其原患指一直正常。  按:「觀夫針道,捷最奇」(《金針賦》),觀此二案,可知此言不誣。不知針者,每對針灸治病持懷疑態變。豈知針道淵深,淺嘗者自不容問津。案(1),取少澤為近處取穴以通其瘀滯,《千金方》、《外台秘要》載其主小指不用,是為取之有據。少澤為手太陽小腸經井穴,配該經末穴聽宮,為循經首尾取穴。案(2),取關沖亦為近處取穴,古今醫籍未載其治無名指不用之功,取之乃圓機活,仿取少澤之意。關沖為手少陽三焦經井穴,配該經末穴絲竹空亦為循經首尾取穴。聽宮居耳旁,絲竹空居眉梢,醫者多以之治局部疾病。筆者師彭老靜山之循經首尾取穴,終獲奇效,益知針灸之奧妙無窮,許多穴性功用尚待進一步探索應用,名老中醫經驗乃無價之寶。
推薦閱讀:

消除面部浮腫的經絡按摩術
.[轉] 巧記經絡穴位數和趣味記法?0?2
【經絡養生】15
強水型人體質及經絡特徵
經絡不通,補什麼都沒用!只用「一招」:通經絡,百病消!

TAG:經絡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