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上長了血管瘤,到底要不要去除?丨紀光偉
有些爸媽在寶寶剛出生一兩個月的時候,會發現寶寶長出凸於皮膚表面的紅色腫塊,而且隨著寶寶的生長,這個紅色腫塊還會越長越大。有些擔心的父母,可能會查查資料或問問醫生,結果發現這個紅色腫塊叫「血管瘤」……天啊!竟然是「瘤」——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的爸媽,估計都要嚇哭了!但其實,血管瘤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兇殘,甚至大部分情況不用管它,也可以緩慢消退的。今天我就帶大家簡單了解一下血管瘤。
什麼是血管瘤?
血管瘤是一種最常見的先天性良性腫瘤,每100個新生兒中,差不多有2個會出現血管瘤。剛出生的寶寶身上並看不到血管瘤,1-2個月開始出現,6個月內會快速生長變大。
血管瘤全身各區域都可以發生,多見於額頭、頸部以及軀幹上,主要有以下臨床表現:
表淺血管瘤:典型的表現為紅斑或凸出於皮膚表面的紅點,在出生後 6~12 個月時快速增長,可局部形成似草莓狀腫塊,這是因為腫塊淺層含有大量的紅色血管聚集所致。
深部血管瘤:由於位置較深,皮膚呈淺藍色。表面皮膚的溫度偏暖,在增殖期可有輕微波動感。
血管瘤的病因是什麼?
確切地說,血管瘤的病因還不清楚,其發病的原因有多種假說,但主要有以下兩個:
人體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尤其是在早期血管性組織分化階段,由於其控制基因段出現小範圍錯構,而導致其特定部位組織的分化異常,而發展成血管瘤。
在胚胎早期,胚胎組織遭受機械性損傷,局部組織的出血造成部分造血幹細胞,分布到其它胚胎特性的細胞中,其中一部分分化成為血管樣組織並最終形成血管瘤。
假說很多,就說明沒有找到最終的原因,因此,血管瘤的病因還有待於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
圖片來源於網路
血管瘤可能帶來哪些危害?
血管瘤由於多發生在顏面和頸部,因此,其對人體的主要影響是影響容貌,其次是發生併發症,包括增生期高峰期可以引起血管瘤的破潰、出血、潰爛、潰瘍形成和繼發感染;瘤體增大引起組織器官的壓迫,如:眼瞼的血管瘤可引起弱視或眼視力發育障礙;發生在呼吸道的可引起呼吸不暢,甚至危及生命;外耳道血管瘤可導致傳導性耳聾;血管瘤擠壓可導致鼻外形偏斜、顱骨凹陷、眶區擴大。
出現血管瘤,需不需要治療?
看到紅色的腫塊,父母大都會比較擔心,想著要不要治療。但一般新生兒在 12 個月之後,大多數血管瘤會進入消退期,此期可長達 5 年以上。超過 50% 的病灶在 5 歲時完全退化,超過 70% 的病灶在 7 歲時完全退化,最晚可達 12 歲。所以一般抱孩子去醫院看時,醫生都會說「這個不用擔心的,寶寶長到五六歲就會慢慢消退的。「
當然,並不是所有血管瘤都能置之不理的,美國兒科協會(AAP)建議以下幾種情況,血管瘤就需要治療或摘除:
當它們發生在一些非常重要的器官附近時,例如眼睛、咽喉或嘴巴;
當它們的生長速度看起來異常快時;
當它們引發大出血或出現感染時。
另外,考慮到孩子以後的形象及社交,有時候嬰兒的面部血管瘤也可以被摘除。①
血管瘤該如何治療?
血管瘤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激光治療、傳統手術切除治療,對一些特殊類型的血管瘤可能還會應用介入栓塞治療、化療或者放療等。
藥物治療:淺表的嬰幼兒血管瘤,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局部外用藥物治療,這些外用藥物包括心得安外用製劑、噻嗎洛爾滴眼液或噻嗎洛爾凝膠製劑,早期的病人可獲得較好的效果。部位較深和混合性的嬰幼兒血管瘤可口服心得安治療。還可口服皮質類固醇激素、普萘洛爾和應用干擾素治療。
激光治療:皮膚淺表血管瘤,也可在外用藥物治療效果不好後,再用激光治療。
瘤內注射治療:皮下血管瘤可用激素和平陽黴素注射治療。
手術切除:對藥物治療無效,或出現較嚴重併發症時,可切除病灶。
同位素貼敷:對血管瘤有一定療效,但後期可出現皮膚萎縮、攣縮、色素沉著或脫失、血管擴張、瘢痕等多種皮膚後遺症,並可影響生長發育,因此,應避免對嬰幼兒採用本法治療。
總之,如果發現寶寶身上出現血管瘤,家長不用過於擔心,但依舊需要留心,觀察並記錄它的變化。一旦出現上述需要進行治療的情況,就要及時找兒科醫生進行診治及評估。
參考資料:
①[美]斯蒂文·謝爾弗.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0~5歲[M].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曾慶宇, 2012. 798-799
題圖來源:123RF.com.cn圖庫
相關閱讀
寶寶總長濕疹,怎樣添加輔食才能防過敏?
新生兒黃疸很正常,沒事別給孩子瞎用藥
O、X型腿,需要矯正嗎?
寶寶的紅屁屁,塗茶油管用嗎?
版權聲明:本文為春雨醫生原創稿件,版權歸屬春雨醫生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授權與合作事宜請聯繫reading@chunyu.me
推薦閱讀:
※專家解析頭部血管瘤怎樣治療最好?肝上有血管瘤到底嚴重嗎?
※認知肝血管瘤存在的「三大誤區」,針對面積大小如何治療
※高齡奶奶因熊孩子這一行為差點死去,醫務人員要盡心盡責
※少兒血管瘤治療 ?
※九歲男孩因弄丟手機被媽媽活活打死?最毒還是婦人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