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清田/王左立: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
內容提要:「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既緊密相關又彼此區別。它們都以經驗的和用自然語言表述的實際論證為對象,然而,非形式邏輯畢竟是邏輯,它以對實際論證的一般進程及一般形式的辨識、抽取與建構為重心和基點;而批判性思維對論證的關注則是多角度的和批判性的。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產生於實際的需要,其方法與技巧對於培養和提高現代社會所需人才的素質大有裨益。
關鍵詞:非形式邏輯/批判性思維/論證
1988年,東英格蘭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的弗舍(Alec Fisher)出版了他的《實際論證的邏輯》一書。在該書的前言中,弗舍提到在過去的20年北美和歐洲出現了「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運動」[1]。這是學術界應予關注的一件事。
1
在「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運動」意義上的「非形式邏輯」一詞,大約始用於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不十分嚴格的意義上,「非形式邏輯」也和其他一些名稱混用,如「實用邏輯」、「批判性思維」、「日常邏輯」等。雖然到今天為止,學術界還沒有對「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給出一致公認和規範的界定,但是分析起來,「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的所指是既相互緊密聯繫又彼此有一定區別的。
非形式邏輯的注意力集中於論證。這種論證不是形式化的系統,而是經驗的、實際的、由自然語言表述的論證。可以說,非形式邏輯的對象和中心內容是表述為自然語言的、日常思維中的論證。
非形式邏輯約略涉及以下一些問題:
1.論證本體的理論。它關注論證的本質、論證與推理的關係、論證的類型、論證應符合的標準、論證應遵從的原則,以及通過自然語言辨認、抽出、重建論證等有關論證本體的基本問題。
2.論證的評價與批評的理論。它關注對論證評價與批評的類型(邏輯的與非邏輯的)、對論證的評價與批評的目標和標準、對論證的評價與批評同論證的具體內容,以及倫理原則和價值觀念的關係等有關論證評價與批評的問題。
3.謬誤理論。它關注論證中被視為謬誤的現象的本質、對謬誤與非謬誤的區分、謬誤的分類、謬誤的成因或條件等涉及論證中謬誤的問題。
4.預設問題。它包括預設的涵義、論證中預設的識別、預設的分類、預設在論證以及評價論證中的意義等問題。
5.語境問題。它包括語境的涵義、語境的構成要素、語境與論證的意義及論證的解釋之間的關係、語境與論證重建的關係、語境與論證評價的關係等問題。
此外,還有作為一個學科看待時所涉及的一些問題。例如,非形式邏輯的本質及界定;非形式邏輯有沒有自身的分支;非形式邏輯與邏輯學、倫理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學科的關係。也有人把非形式邏輯寬泛地說成是不適合由符號邏輯研究的內容。
批判性思維的淵源應該比上述意義下的非形式邏輯久遠。今天,當人們談到批判性思維時有不同的說法。
斯柯雷文(Michael Scriven)同玻爾(Richard Paul)合寫的「批判性思維的定義」一文是這樣描述批判性思維的:
「批判性思維是智力的訓練過程。這個過程積極地、熟練地、靈巧地應用、分析、綜合或估價由觀察、實驗、反省、推理、交流中所獲得的信息,並用其指導信念和行動。
「由於要處理各種各樣的論題和目的,批判性思維被納入一個由不同的、交織在一起的思維模式組成的家族。它們中有:科學思維、數學思維、歷史思維、人類學思維、經濟學思維、道德思維和哲學思維。可以認為,批判性思維包含兩種成分:1)一組產生信念和處理信息的技巧;2)一種以智力活動為基礎的,使用這些技巧來指導行動的習慣。」[2]
約翰遜(Johnson,R.H.)和布萊爾(Blair,J.A.)在合寫的「非形式邏輯過去的五年(1978至1983)」一文中,引述了麥克派克(MacPeck)的說法,對批判性思維給了一個簡短的定義,即批判性思維是「反思的傾向和技巧」[2]。
《走出思維的誤區》(原名《批判性思維批南》)一書的「第三版序言」對批判性思維講到了兩點:1)對外界信息給予的「批判性考察」以「做出自己積極的選擇」;2)人們可以「應用於實踐」的「技能」。[4]這本書就批判性思維列出了如下內容:
恰當提問的好處。怎樣找到問題和結論?怎樣找到理由?怎樣找到含糊的詞語?怎樣發現價值衝突?怎樣發現描述性假設?怎樣評價抽樣衡量標準?怎樣發現競爭性假設?怎樣評價統計推理?怎樣找出錯誤類比?怎樣找到推理中的錯誤?怎樣找到遺漏掉的信息?是否能找到其他結論?怎樣確定價值偏好?做一個暫時性的假定。妨害批判性思維的偏見。[5]
通過上述並非全面的資料,我們大致可以概括出批判性思維的如下一些特徵。
1.對外界信息以及支持與影響這些信息(主要指表明思想、認知和說明的斷定)的論證、推理和其他相關因素(如感情糾葛、價值取向、個人偏好、社會習俗等等),取積極主動進入的態勢,而不是消極被動承受的狀態。
2.上述積極態勢的表現之一是:對外界信息給予以問題為先導的思考,而不是以肯定為先導的接納。
3.上述積極態勢的表現之二是:對外界信息給以審慎嚴謹的評價與分析,而不是籠統簡單地應對。
4.所有上述對於以實際論證為核心內容的思考、分析、評價等,均呈現為可在實踐中採用的技巧。
就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的關係而言,它們都十分關注實際的論證,這是二者的共同點。然而,非形式邏輯畢竟是邏輯,是不同於形式邏輯的邏輯。所以,它雖然以經驗的和用自然語言表述的實際論證為對象,但它的重心和基點在於對實際論證的一般進程及一般形式的明確認識、抽取與建構。批判性思維則不然,它對論證的關注是多角度的和批判性的。所謂角度是指,它不限於邏輯學,還涉及倫理學、認識論、辯證法,乃至論證所牽涉的具體知識領域;它不限於客觀因素,也涉及前文談到的一些主觀因素。所謂批判性是指,它更多地不是從正面去識別、抽取、重建論證,以及分析評價論證;它關注對論證作多方面的、反思性的分析與考察。
由於二者關係密切,所以彼此常常相伴而性,討論的問題也多有交叉。因此,才有了「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運動」的說法,甚至有人把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乾脆看作是一回事。
2
上述意義上的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之所以受到注意並形成一種「運動」,絕非幾位學者心血來潮的產物,而是有其十分深刻的原因的。在《邏輯和當代修辭學》一書前言中,柯亨(H.Kahane)曾談到其現實感受:
「在幾年前的一次課上,正當我要講授那些吸引人的(對我來說)、複雜的謂詞邏輯的量詞規則的時候,一個學生反感地問我,他花了整整一個學期的時間所學那些東西與約翰遜總統的對越南戰爭升級的決定究竟有什麼關係。我說了一些約翰遜政策的壞話,然後又說邏輯導論這門課程不處理這類問題。他又問,究竟哪一門課程處理這一類問題。我不得不承認,到目前我還不知道這樣的課程。
「他和大多數學生一樣,要學一門與日常說理有關,與他們每天聽到、談到的種族歧視、污染、窮困、性犯罪、核戰爭、人口爆炸,以及人類在20世紀後半葉所面臨的其他問題有關的課程。」[6]
《實際論證的邏輯》一書的作者弗舍在該書前言中也有與上引相類的說法:
「我希望通過講授邏輯能夠幫助我的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論證。但……,我的這種希望常歸於破滅。因為能夠很好地掌握邏輯技巧的學生們,似乎發現這些技巧在實際論辯中幾乎沒有太多的幫助。」[7]
雖然我們只引用了兩位邏輯學家的切身感受,但正如弗舍所說,「在過去的20年間,許多邏輯學和哲學教師都有著非常相同的經歷。」[8]這個經歷使他們很清楚地發現,求知的學生們對於認識與把握同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那些實際論證,有一種急迫的渴求。正是這種現實的需求和不能滿足這種需求的教學之間的矛盾,使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受到廣泛關注,並直接推動了這一「運動」的興起和廣泛發展。
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不僅對邏輯學的教學與研究的變革有實質性的推動作用,而且,由於它們能夠融入現實生活,培養並提高人們的實際論證能力,以及接受和回應外界信息的思維技巧,所以它們對信息獲取、理性決策、言語溝通、有效交際、參與競爭等現代人生活的諸多方面都有實在的效用,對於培養和提高現代社會所需人才的素質也是大有裨益的。
原文參考文獻:
[1] 阮松.西方的非形式邏輯運動與我國邏輯學的走向[J].南開大學學報,1996,(6).
[2] 斯柯雷文(Michael Scriven),玻爾(Richard Paul).批判性思維的定義[Z].www.criticalthinking.org,2002-02.
[3][6] 約翰遜,布萊爾.非形式邏輯過去的五年(1978至1983)[J],美國哲學季刊,1985,(3).
[4][5] M·尼爾·布朗,斯圖爾特·M·基利.走出思維的誤區[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
[7][8] Alec Fisher.The Logic of Real Argument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