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自在菩薩
轉載
標籤: 雜談 | 分類: 《修行路上的故事》 |
佛教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對整個人類頭腦所有疑問的最終回答。如果你的頭腦有什麼疑問想得到答案,去仔細的讀心經。那兒已經寫的清清楚楚了。你眼睛所見的世界、你感受的世界、你行動和分辨的世界是不是真的?色想受行識,五蘊皆空;你看到的色聲香味觸法是不是真實存在?無色聲香味觸法;心外有沒有一個身體?無眼耳舌「身」;有沒有靈魂及極樂他方世界?無「意」識,亦無意識界;有沒有衰老和死亡?無老死;有沒有苦、業、因果或輪迴?無苦集滅道;有沒有愚蠢或聰明?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有沒有智慧、神通或真實可得?無智亦無得……看,心經給我們了所有的回答。
心所分辨和感知的一切,都是心上所起的故事。概念產生了分別,相製造了真實幻覺,……這一切是心自己建造的,並不真實存在。真實的世界是「一」,它不知、不可說,我們所講述的它已不再是它,而是我們自己的夢世界。婆娑的世界是我們的夢世界,是心製造的夢一般的心的世界,並不是存在本身。人類所討論的一切,一切都是心的創造、心自己的故事,毫無例外,如果你能了解這點,你就讀明白了心經。心經沒有否定真實存在,它說真實存在是「一」,不可說,不可知,它否定的是它自己建造的世界——它否定的是它自己給出的幻象。凡有說法,皆是故事,心經否定了心所創造的一切。讓心創造的一切回到心創造它們之前,這就是見到真相;讓概念破解,讓相歸於它起初,這就是見證真相之路。心經描述了心自己的真相。心經——你讀懂了嗎?
觀自在菩薩,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首句。佛教經文浩如煙海,如果六百卷佛教典籍壓縮成一經,那就是心經;如果把心經壓縮成一句話,那就是「觀自在菩薩」;如果把這一句話壓縮成一個字,那就是「觀」。現在我來講一下這句話。
心經第一個字「觀」,是整個佛教、整個佛教經典的中心和奧秘。佛陀所教給我們的去苦得樂、斷滅生命煩惱的方法,就是一個「觀」字。「觀」是整個佛陀教法的技術性方法,同時也是它的目標。它教導你要學會「觀」,同時也要成「觀」本身。成為「觀」本身就是成為了佛,學習「觀」的過程就是在去苦得樂。
什麼是「觀」?觀就是看的意思。「觀」就是僅僅是看,「觀」就是僅僅是聽,「觀」就是僅僅是聞,「觀」就是僅僅品嘗,「觀」就是僅僅去覺,「觀」就是僅僅去察……。觀,就是覺知,僅僅覺知。如果你能夠僅僅是覺知,如果你能夠成為覺知,那麼你就是佛。覺知就是離相,覺知就是出離,覺知達到無形,如果你始終覺知,如果你始終站在覺知上,那麼你就是佛。一個佛就意味著他是純然的「覺」。覺就是觀。
覺是我們的本性,如果我們不被念頭或六塵所障,我們不可能不覺。我們本是覺者,我們本性能覺,本性在覺……因此,我們本來是佛。覺即觀,而觀就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本來的身份僅僅是一個觀察者,我們只是能是一個觀察者——為什麼?因為對於無常和幻象流動的世界,景色、音樂、香味、美好的味道、愉悅的感受、奇異的想像——我們除了僅僅是看過、僅僅是聽過、僅僅是聞過、僅僅是嘗過、僅僅是覺過、僅僅是察過,我們什麼也得不到。一切都將從我們的覺性前流過,我們抓什麼也抓不住,我們只能是僅僅的觀,我們只能是一個觀察者。看起來我們似乎是個生命的「做者」,但這是個幻象,以為我們是個真實的「做」者是個夢中的身份、夢中的幻象,我們的真實身份是——我們僅僅是個觀察者。所以,「觀」者是我們真實的身份,一個純然的「觀」者就是佛,這是「觀」這個字的第一層含義。
第二,「觀」還是一種去苦得樂和斷滅生命煩惱的具體方法。在六塵飄浮的世界,如果我們使用六識僅僅是一個「觀」字,而不去分別判斷,那麼我們就不會起任何煩惱。我們的煩惱起於我們的分別、比較,並且對那的執著;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不分別,僅僅是「觀」著一切,那麼就不會有什麼東西擋住、留下或阻礙產生,這樣當然就沒有煩惱嘍。當我們看著六塵飄浮的存在,如果我們能夠按捺在一個「觀」上,而不是六塵存在之上,那麼我們就不會被六相所拉走,我們就會如如不動,我們就不會轉入六道,跟隨輪迴。所以,能純然是「觀」,這本身就是去苦和得樂的一種方法。純觀是一把切斷六塵和心之間關聯的刀,它使你在「觀」上而不是六塵存在上。所以,只是純觀,能斷六道,滅諸苦,離一切相,得長生智。這是「觀」這個字的第二個含義。總體來講,「觀」這個字對於修佛,它即是一種佛的身份,也是一種成佛的方法。成為觀,即是佛;能只觀,即離苦,得大樂,入不滅地。一個「觀」字了得,紅塵夢中,幻里婆娑,五蘊、色、空、生死、無明、智、礙,皆為它照破。「觀」就是從此岸到彼岸的筏,眾生善用之。
講第二個詞「自在」。「自在」,第一個含義,獨自存在,單獨存在之意。每一個人事實上都是單獨存在的,他的單獨性不可侵犯。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侵犯另一個人的單獨性,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進入另一個人。萬有存在的每一樣存在,都是個純然的單獨者,它們的自性從不被干擾和破壞。獨自存在的本性即是自性,自性儲藏於那存在自身,它不可能被誰侵犯和打擾到。森林裡的一棵樹即使和一片樹站在一起,但它還是獨立的;一棵蘆葦站在一片蘆葦中間,但它還是它自己。同樣,我們即使處在、坐在或走在一群人中間,我們還是我們自己。因此,本真上,我們都是「自在」的——獨自存在的。我們的真實本來是「自在」——獨自存在,如果我們能夠回到自己的真實——獨自存在的狀態而不被打擾,那麼你們就真正的「自在」了……那麼我們就將進入「自在」的第二個含義了:自由。
自在的另一個含義是自由。如果我們成為自己——如果安於獨自存在,那麼我們將自由。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感到不自由,那是因為他們不能安於獨自存在,那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成為自己。如果你成為了自己,如果你能夠安於獨自的存在,那麼你必然是自由的,且還是大自由,那就是自在。成為自己,安住自性,是大自在。這是「自在」這個詞的含義。
「菩薩」。「菩薩」這個意象,喻指念頭,它是一個正念的人格化象徵。是「正念」這種存在的卡通人物形象。所以,當我們說「菩薩」時,注意到,它是指一個正念。佛教典籍的故事中常常說到五個菩薩的名字: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大勢至菩薩……,你知道這五大菩薩象徵著什麼嗎?這五大菩薩實質喻指五個正向的信念系統,分別代表——愛、智慧、行動、包藏、仁義等。它是一個佛在世間的教化內容。如果把一個「佛」說成是一輛汽車,這五大菩薩是這輛汽車的四個輪子加一個備用輪胎,一個佛的事業必須由這五大菩薩推助完成,就好像必須由四個輪子才能推動一輛載貨的汽車前行一樣。
當我們說「菩薩」時,菩薩是誰?……菩薩是你。菩薩是你的念頭。心外沒有人,因此,無論你是看著別人說菩薩,還是看著自己說菩薩——菩薩都是指你……你的念頭……你的正念!
這是「菩薩」這個字元的含義。
「觀」、「自在」、「菩薩」……這幾個辭彙都單獨說完了。那麼「觀自在菩薩」是什麼意思呢?觀自在菩薩,就是用「覺」照「念」——向看瞧,看你自由自在的念頭。「觀自在菩薩」的隱意,就是以覺照念,觀察念頭。念頭為什麼是自在的?天底下沒有什麼跟念頭再自在自由的了。念頭是最自在之物,它自由出現,不受你掌控;它隨意變化,你無法掌握。所以它叫自由菩薩,自在念頭。對於這個念頭,你拿它沒辦法,你不能如何它,你只能「觀」它,所以,對於安慰自己的內心,平靜那心念,你只能用觀的方法,所以佛陀我們說,要除卻五蘊苦,了斷生滅相,你只有「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這個字,和佛陀在其它經文中所說的「善知識」和「善護念」等意。所以,「觀自在菩薩」——又可以說它是「善知識」,「善護念」。……這是「觀自在菩薩」這句話的正反含義。它還隱藏了一個反向含義,你知道嗎?
對於讀經,上等根器的人讀經的精和神;中等根器的人讀經的骨和髓;下等根器的人讀經的皮和肉——經的表相,因為他們只能讀到這。下等根器的人讀「觀自在菩薩」這句話時,只想到或觀想桌子上放的慈祥安靜的菩薩石像、銅像或畫像;中等根器的人讀「觀自在菩薩」時開始冥想自己是安靜自在的菩薩形象;只有上等根器的人,才開始看著安祥的菩薩寧靜的像——觀察自己內在不靜的念頭。當你觀看著桌台上放著的自在菩薩像,吟哦著「觀自在菩薩」之語時,你是否曾想過「觀不存在的我」——「觀不自在我的念頭呢?」
下根人觀物思物,中根人觀物思心,上根人觀物覺念,上上根人和下下根觀物是物,無思無想。下根人觀物,心向外走,故觀物思物,活在毛上;中根人開始向內,觀物開始找心,活在皮肉上;中下根人都無覺知,都在皮囊上營生。上根人觀物覺念,他開始觀察念頭,同時保持覺知,他活在精神上。上上根人和下下根人觀物是物,上上根人覺知強烈,念頭安順,心平如湖,沒有心念可向物上投射,故觀物是物;下下根人,心智未開,內無存物,如若嬰孩,無心念可往物上投射。故上上根人和下下根人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下等人,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上根人,則常常是眼中無山無水,只有心念。
「觀自在菩薩……」,你從這句中讀出什麼了呢?讀出你的「觀自在菩薩」的新意。
人們解經不必死拘,可自由靈活,不必把經書看得那麼重要。經文每字都是敲門磚,是用來敲你心門的,注意聆聽你心門打開的聲音,並注意觀察有什麼樣的智慧從那心中而出。人們讀經,不必被經轉,要轉經。經是死物,心是活人,活人不必被死物所轉。無論是什麼樣的經,每字只不過是個勾引,勾引什麼?勾引你的心念,勾引你的智慧。你可以不必看那些高僧大德們的解經,那些大德們知識有餘,智慧不足,解經之時,不敢離經半步,膽小如鼠,誠恐誠慌,不敢把心的智慧傾倒其上,都被經轉,未能轉經,身戴大德,空得虛名。為什麼他們不敢放開來解經?因為他們沒有證得菩提智慧,未成佛,不了佛智義,所以研講佛經,如履薄冰,恐錯佛意,怕入地獄,儼然慧心未開,只儲多餘知識而已。所以,大德解經,可不必看。自解自經,自看自心,悟道更快。
善知識,心就是經書,念頭就是經文,持覺觀念就是讀經。在覺是佛,在念是眾生。不被念頭拉走即不入六道,出離故事便出離世間。在覺無生滅,隨念便輪迴。天堂地獄念頭事,不生不滅覺上知。起心動念皆故事,不被經轉即已佛。
觀自在菩薩……觀念頭……觀不自在的我……注意:在「觀」上,而不在「菩薩」上。覺是佛,菩薩是念頭,在覺上是佛,在念上是菩薩。菩薩者,眾生一員也,非佛。修佛為成佛,不為成菩薩。故「觀自在菩薩」,重在「觀」字,不「菩薩」二字也,凡夫讀經莫迷,於經文上各各出離,解佛大義,獲不生不滅智。
推薦閱讀: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燒香拜佛不靈驗?觀音菩薩說:不要給我燒,燒了也沒用
※妙法蓮華經 注音版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雙身法是八地菩薩修的,佛教為什麼要在世間傳此法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講解 文珠法師講述
TAG: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