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項羽之死,給我們怎樣的啟發?

一直對呱呱墜地的嬰兒充滿無限敬畏,那純凈如白紙的生命,可以設想任何一種可能的存在,一切關於美好的想像。


文:娃子 圖:網路

項羽出生時,劉邦24歲,第二年,韓信降世。

隨後的20多年裡,劉邦繼續混跡社會,幻想著有一天能當個大官,吃上公家飯;項羽過著富家公子的生活,卻眼睜睜地看著楚國連年征戰、日漸衰落,最終淪落為秦國的屬地;韓信一直為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困頓掙扎,常常寄食於南昌亭長家裡,一吃就是好幾個月。

恐怕三人,誰也不會料想到將來有一天,彼此會相識、會結緣、會糾纏、會廝殺,時而為兄弟,時而為隸屬,最終又變為死敵。

命運的安排,就是如此精彩,又如此殘酷。

當初韓信胸懷大才,卻出身寒微,藐視周圍的一切,卻又被周圍的一切捉弄取笑。屠中少年胯下一辱,讓他受盡市井嘲笑,卻也讓後人讚歎其隱忍之極。

誠然,韓信是有抱負的,也就是今人所謂的遠大之理想。他雖沒有高祖「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的高度,卻也有裂土封王的志氣,不然他就不會懷揣寶劍,先投項羽,後投劉邦,幾經輾轉了。

可是,現實似乎很慘淡,一個無名小卒就更加黯淡無光了。無奈「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入蜀,「信亡楚歸漢」,仍然「未得知名」。

韓信是不甘心被埋沒的,與其輔佐一個「有眼不識金鑲玉」的王上,還不如亡去,繼續尋覓有識之主,使自己的才能得到真正的發揮。

不過,上天還是眷顧韓信的,讓蕭何發現了他的非凡才能,於是向漢王舉薦:「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如果漢王想要爭奪天下,除韓信之外就再也沒有能和您商量大事的人了。

而劉邦天生就是成大事的人,沒有信的才能,卻有知人善任的見識,所以他二話沒說就把這個沒有半點軍功又毫無根基的人推上了大將軍的位置,由此便奠定了他平三秦、克項羽、定中原的必然基礎。

事實也證明,如果沒有韓信,就真的沒有劉邦開基立業的漢家天下了。

韓信天生就是領兵打仗的,他熟識地形、善於用兵,「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襲擊章邯,平定雍地。

之後,漢軍聯合諸侯,趁項羽北上伐齊之機,一舉攻入彭城。無奈劉邦不聽韓信諫言,享樂懈怠,以致項羽回師彭城,大敗而逃。

韓信重整兵馬,聯合常山王張耳,開闢北方戰場,攻下魏國、代國,通過地勢狹窄的井陘,背水列陣,吸引趙軍主力,並派兩千奇兵,偷入趙軍營壘,遍插漢軍赤旗,形成漢軍攻佔趙營的假象,使趙軍不攻自破,從而創下三萬兵打敗20萬趙軍的奇蹟。

隨後,韓信一方面向北說降燕國,一方面東進攻佔齊國,和漢王一起對項羽形成包圍之勢,終於在垓下之戰,打敗項羽,一統華夏。

所以說正是韓信的謀略和智慧成就了劉邦的漢家王朝。

但也正如那句話所說:福兮禍所伏。位極人臣,功高震主,也就不是什麼好事情了。就像蒯通所言:「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攜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

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再加上韓信自我的定位就是人臣,他天生對主上有種依賴心理,彷彿在他之上,一定要有一個人,他才有主心骨。就像最初他先投項家軍,而後又轉投劉邦一樣,他就從來沒有想過自領一軍,自立於天下。

劉邦的恩威並用和天生的馭人之術,都讓他深深懾服,儘管他善於統兵,直言「陛下不過能將十萬,臣多多益善耳」,也不得不承認「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所以為陛下禽也」

所以也就有了韓信每每培養的精兵,都很順從地讓漢王調走。才有了後來的陛下假意巡遊雲夢,將他綁縛,並降為淮陰侯。

當韓信北上攻佔魏國、代國,佔據燕國、齊國之地時,其勢之大,足可以與劉、項抗衡,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然而韓信是不會這麼去想,更不會這麼去做的,所以面對武涉、蒯通的厲害陳說,他明知漢王早已容不下他,卻仍然沉醉在自己對漢王的幻想之中,認為自己有功於漢家,劉邦必不會加害自己。無奈,「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所以,蒯通哀嘆道:「夫隨廝養之役者,失萬乘之權;守儋石之祿者,闕卿相之位。」一個安心做奴僕的人,絕不會得到君主的權柄;一個謹守著微薄俸祿的人,不可能得到公卿宰相的高位。而韓信顯然就是這樣的人,他從沒想過超越於劉邦之上,或者改旗易幟、自成一體。

所以當一個人的自我定位低於自己的能力時,也是很危險的。要麼你就埋沒你的才能,甘於人下,過著隱忍屈服的生活,然而一旦你的卓越才能被某個嫉賢妒能的領導發現,那可就真夠你喝一壺了。

可悲的是,韓信既然甘於人下,卻又絲毫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會也不願去揣測主上的心理,只憑著自己的一腔熱情和過人的軍事才能,一門心思地統兵作戰,效忠劉邦。

等到自己立下戰功,還毫不偽裝地直接向劉邦要封賞,並且一廂情願地以為劉邦也一定會心悅誠服地賞自己。殊不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的悲哀,單純至極,可笑至極。

某些方面,韓信和項羽有著頗為相似的一面,都是極善於用兵的軍事家,都有著自信傲物、不甘與庸人為伍的自負心態,都忠信至誠又傻的可以。一個把劉邦當偶像,竭誠效忠,「雖死不易」,豈不知人家早就想讓你死;一個把劉邦當兄弟,鴻門宴上幾句「肺腑忠言」就把他煽乎的找不著北,錯失良機,葬送好局。所謂「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相反,看人家劉邦,臨危應變,巧對自如,該伸的伸,該屈的屈,該服軟的服軟。電視劇《楚漢傳奇》里,劉邦從鴻門宴逃出,在雍齒面前一跪一求,可憐卑微的嘴臉,可謂鮮活。正史上有沒有這一段,還無從考證,不過也確實極為符合劉邦的性格特點。

還是那句話,劉邦之於項羽,抑或韓信,就像大叔逗小孩兒。

畢竟,劉邦出道時已經四十有餘,反觀韓信、項羽呢?「及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居麾下」,不過二十有三。「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

所以,韓信、項羽之死,告訴我們,出道太早未必是件好事啊!


推薦閱讀:

如何做一位獨立成熟的媽媽?她的故事可以啟發你。
這5個升級版burpee,強化跑步力量,啟發你全新的訓練思維
我翻譯的西方格言畫
貴貨怎麼賣出來的--看看很受啟發--賣服裝就是一直要學習--並不是便宜貨就好賣--貴貨就賣不動的--學啊學--無止境的路途
2016年給餐飲人啟發最大的8個小故事

TAG:項羽 | 韓信 | 啟發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