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特色之三:衣食特點

多識仁波切——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朵什寺第六世寺主活佛,西北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雪域當代深孚眾望的學者、藏漢翻譯家和教育工作者,以現代語言為您詮釋博大精深的藏傳佛教文化!

僧服是僧人的主要標誌,藏僧和漢僧的衣飾不一樣。按照印度的僧侶制度,僧人不能穿有袖筒的衣服,也不能穿褲子,所以藏地僧人是穿紅黃色袈裟裙子的,平時穿紫色裙子,法事活動時穿的大衣、法衣是黃色的。當然,也不是完全保持了釋迦牟尼佛時代的特點。因為氣候寒冷,所以藏僧有個坎肩。再比如本來戒律規定不能穿皮衣、皮靴,但佛也有特殊開示,若在特殊寒冷的環境條件下可以穿,所以藏族僧人是穿皮靴的。

去藏地看到穿白色、鑲一個紅邊、藍邊或綠邊衣服的,是在家的居士,有家室的人,所以有「白衣居士」之稱。僧人是不允許穿白衣的。有的人不了解,把噶舉派叫做 「白教」,這純屬是外行的說法。其實「噶舉」是「語傳」的意思,密法傳承以口傳為主要手段,由上師一代一代地往下傳,沒有寫在經典裡頭。噶舉派的祖師以在家的居士比較多,像第一代的宗師瑪爾巴大師,他的大弟子米拉日巴等都是噶舉居士,是穿白衣的在家人。但也有很多出家的祖師,如噶瑪巴等是比丘,不能穿白衣。所以,不能叫白教。

漢地的素食風氣非常好,藏地學佛的人大部分是吃三凈肉,這在律裡邊是開許的。藏族屬於游牧民族,西藏高原上連莊稼都不長,牧民靠乳酪或肉食來生活,如果不吃肉食吃什麼呢?人首先要生存,然後才能信仰。所以,不可能說全部吃素食。有些人據吃肉這一點就說藏傳佛教不清凈,其實吃肉的不僅僅是藏傳佛教,比如緬甸的小乘佛教也吃肉,律裡頭是允許吃三凈肉的。藏地也有人素食。藏傳佛教修下三部密法,比如事部的觀音、度母、文殊,瑜伽部裡頭的大日如來等,這些密法不容許吃肉,也不需要吃。在做這些法會的時候,禁止吃肉,過了法會以後可以吃。特別是修觀音法,絕對是禁止吃肉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論,認為藏傳佛教都是吃肉的。

現在很多寺院遵照法王多年來的倡議,不在寺裡頭吃肉,你可以在你自己家裡、在你的宿舍里吃。過去,有些法師在大經堂、大殿裡頭吃飯、吃肉,因為沒有另外的餐廳,現在大多是制止的。集體做法事的時候在經堂裡面不能吃肉,回到家裡吃不吃肉是個人的事,既不禁止也不提倡。因為在高寒的環境下不吃肉熱量不夠,身體受不了,到那個環境就會知道這個情況。如果有漢地這樣的居住條件,吃素當然好了。

藏地的寺廟不同於漢地的寺廟,不是集體生活。做法事、供養的時候,集體供飯、吃飯,此外都是一家一戶的生活。僧人也是,有自己的房子或宿舍,在自己的房子里,師徒住在一起,自己的生活自己料理,寺院是不管的。在漢地寺院里,不愁吃穿,只要好好修行就行。藏地不是,過去在三大寺學修的僧人是非常艱苦的,有的是靠要飯來學習的。我們看看那些成就者的傳記,想想那一份艱苦,簡直是不可思議。

比如說一世嘉木樣,他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學者。他在拉薩哲蚌寺學習的時候,從來都不脫衣服,因為要學習、背誦、修法,沒有時間,他大概從十八歲開始一生都沒有脫過衣服。有時候,他一天只吃三個豌豆,把豌豆泡在水裡漲一漲,吃上一點,再喝一些涼水。甚至在辯論法會期間,因為不能離開寺院去施主家要飯,他就餓著肚子學習,十多天不吃一口飯。

再如米拉日巴,在山洞裡修行,十八年沒吃過飯,只吃野菜,全身皮膚都變成了綠色。有一個大格西,曾經在拉卜愣寺學了十多年,期間他沒有喝過一次開水,因為沒有時間去打。只在井裡頭打一茶壺涼水擱在桌子上,把糌粑面袋也放在桌子上,看經學經,累了就躺一下,餓了就吃點糌粑面,把面倒上涼水攪著喝。

漢地的能海、法尊法師的傳記,大家讀了就會知道,他們是多艱苦呀!歷代藏傳佛教的那些大德高僧求法時都是非常艱苦、非常精進的,沒有一個舒舒服服成就的。凡是修行學習,都要吃苦在先,不那樣修行是不行的。人在苦難的環境中才能鍛煉自己的意志,才能學好。生活富裕、環境舒服的情況之下一般都學不好,培養不出人才,不會出什麼成就。

宗喀巴大師曾多次講到,寺廟裡頭錢多了佛法就少了,要使佛法興旺就不能貪財。最後,宗喀巴大師在甘丹寺後邊的山上起了個塔,塔的下面壓了一個衣缽,就是為了告誡後人不要讓五欲害了佛教。將來我們的佛法就是壞在這個財富上,財富一多,人就不行了。貪慾確實是腐蝕人思想的東西,修行人能在貪字面前鎮靜自若,恐怕這個修證成就就不錯了。往往很多人在貪慾、金錢面前失戒,失去人的本性。這類案例在社會上也不少。


推薦閱讀:

張曉明:以制度自信推進有香港特色的普選
楊州特色街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何以有聲有色
在科學和法治的軌道上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法學學科建設——張文顯教授訪談錄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法科強校

TAG:佛教 | 藏傳佛教 | 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