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 保持教育的溫度

  原標題:情感教育 保持教育的溫度

  情感教育 保持教育的溫度

  關注情感、開展情感教育,是尊重生命、走近心靈,並保持教育溫度的必由之路。

  王平

  教育的對象是人,無視人的存在的教育不僅是不真實的,而且也難以產生好的效果。而由於遺傳、個性和生活經歷的差異,「人」恰恰又是最複雜和難以把握的。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說教育是一種藝術。對這種藝術的把握,需要從人的內心出發,探求生命內部的需求與規律。其中,情感就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命特質。關注情感、開展情感教育,是尊重生命、走近心靈,並保持教育溫度的必由之路。

  人是有情感的。我們很難想像一個物質富有、知識豐富而情感匱乏的人能夠體現人的完整存在,能夠參與正常的生活交往。可是,一直以來,在教育中,我們對知識的重視有增無減,而對學生個體精神的關懷太少,特別是對情感的認識還很不夠,多數時候是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層面。

  情感產生並依寓於一定的情境之中。情感不會憑空產生,無論歡喜還是憂愁,都是對特定事物的情緒反應。即便是那些莫名生髮的情緒情感,也不是時時都有、隨處可遇的。可以說,情感是在某些特定情境中生髮的。面對同一個對象或事物,情境變了,學生的感受也會發生變化。情境影響情感,情感的產生、發展與變化都是在情境中完成的。沒有生活在真空中的人,失去了特定的情境,就不能理解人的存在,情感也就無從談起。

  情感是真實的情緒表達。一種可靠、確切的情緒反應不僅是對當下的體驗,「情由境生」,而且是真實的、發自內心的情緒流露,是內心深處的「心情交融」。可以說,情感的真實性是以情緒體驗的「在場性」和來源的「內生性」為基礎的,而不是偽裝和虛構的。偽裝和虛構的情感,根本不是情感,它至多是用外在的行為代替了內在的情感,而實際上並未引起內心的悸動,因此不會產生精神上的高峰體驗,也就很難激發人的內心反應並藉此產生強大的心理能量去推動行為或意志的改變。

  情感以一定的意向為基礎。人的情感有高級、低級之分。前者諸如道德感、理智感等,是以認知為前提的。因此,當一個人認為外部現象無關自我利益或信仰時,表現出冷漠、無情也就不足為怪了。那些失去認知能力或認知能力薄弱的人,難道就沒有情感嗎?當然不是。他們也會有高興、痛苦,只不過它們往往更多地體現為生理上「低級」的情緒感受罷了。它不同於高級的情感體驗,而是以神經對外部現象的感知為機制。沒有或者缺少生理上的刺激感受,即便是「低級」的情緒感受也難以產生。因此,即便是生理層面的情緒情感,也包含有神經上的「生理意向」。

  由於情感本身的複雜性,對於情感的把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情感教育需要教育者「以己昭昭,使人昭昭」,能夠以真誠的情懷,觸動學生的心靈。

  情感教育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知識說教上,要在教育中創設真實的情境。在具體真實的場景中,學生和教師之間通過對話、交流和學習,激發興趣、感知情境、體驗人際關係,生髮出情感。在情境中生髮的情感還會引起學生的多種情感,甚至會帶動其他人的情感體驗,從而在師生共同的體驗中讓教育深入心靈。尤其對學生而言,無論是知識的內化學習還是自身情感的調整與豐富,真實的情境都具有重要意義。

  要從學生真實的生活和人性出發開展情感教育。情境是真實的,在情境中的教育更不能離開對學生生活和人性的觀照。即便是創設的情境,也要有一定的生活和情感基礎,而不是完全虛幻的構造。如果創設的情境與學生生活經驗無關,學生沒有任何情感與認知基礎,那麼學生的體驗程度就不會很高。即便是那些看起來能夠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情感的情境,如果缺乏內在的生活經驗做基礎,也只能暫時引起學生淺顯的注意和體驗,很難引起內心的真實體驗,更不要說在心靈中留下印跡。

  情感教育不排斥知識學習。相反,由於情感本身的意向性,情感教育必須與價值教育有機結合。特別是一些高級情感的發展,更離不開一定的認知做基礎。這在道德教育中表現得尤其明顯。缺乏必要的道德認知教育,道德情感的發展也會受限。因此,在教育中,教師不能強調情感而忽視知識,走向用情感貶低知識的極端,還要重視體驗教育,在教育活動中多創造機會,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通過體驗引起自己內心的情感,逐步從他人教育走向自我教育。

  深入學生心靈的情感教育,就是要讓每個學生成為情感豐富、具有生活熱情、具備人之為人的生命狀態和倫理德性的全面發展之人。

(中國教育報)

推薦閱讀:

家長最關心的一款好的學習軟體
如何在支教時開展性教育課程?
我作為一名家庭教育的老師致家長們的一封信
6月走了,這些正能量畫面將為你的7月帶來滿滿的愛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初賽賽制流程是怎樣的?

TAG:情感 | 教育 | 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