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穩糧增收的創新模式

——湖北省潛江市打造「稻蝦共作」種養模式的調研報告焦泰文曾德雲陳軍郭慶《 農民日報 》( 2014年12月17日 03 版)對於大多數主要從事傳統種植業的農民來講,由於糧食作物的比較效益先天不足,單純依靠種糧,增收的難度越來越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受到影響,如何有效地拓展種糧農民的增收空間,夯實增產基礎,保障糧食安全,已經成為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的一塊「心病」。湖北省潛江市「稻蝦共作」的實踐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具有推廣價值和現實意義的鮮活典型。從稻蝦連作到稻蝦共作1、種田人的「奇思怪想」2000年的某一天,面對著成片被村民拋荒的稻田,湖北省潛江市積玉口鎮寶灣村支書劉寶權突然產生了一個大膽想法,稻田的環境與小龍蝦的生長環境相似,能不能在稻田裡養點小龍蝦?在當地農技人員的幫助下,經過幾年的摸索,形成了「稻蝦連作」的稻田綜合種養新模式。該模式是在稻田開挖簡易圍溝,在中稻秋收前後,投放種蝦,從當年冬季至次年春夏,小龍蝦在稻田裡繁育生長,夏種之前收穫成蝦後,繼續進行下一輪水稻種植。2、探索中的「與時俱進」新模式成功後,潛江人開始了新的嘗試。原來,「稻蝦連作」模式還是存在著養蝦和種稻的矛盾,在南方地區,春季陰雨較多,影響小龍蝦的生長,春夏之際,正是小龍蝦的育肥期,小龍蝦的品質還沒有達到最佳狀態,就要整田插秧了,這時,把小龍蝦捕撈起來賣掉,肯定影響小龍蝦的產量和效益。而稻田養蝦的效益高低主要取決於小龍蝦的收益水平。2010年前後,潛江人開始將「稻蝦連作」的模式改進為「稻蝦共作」。即將稻溝由原先的1米寬、0.8米深的小溝,改挖成4米寬、1.5米深的大溝。這樣,在稻田需要排水、整田、插秧時,未完全長好的小龍蝦就有了寬敞、充足的生長水域,等插秧完成後,再放水返回稻田與水稻同生共長。在時間安排上,每年中稻收割前後投放幼蝦,第二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穫成蝦,同時補投幼蝦,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8、9月再收穫一次親蝦,如此循環輪替,變以往的「一稻一蝦」為「一稻兩蝦」,效益更加可觀。據測算,畝平純收入可達到4000元左右,比「稻蝦連作」模式畝平又能多增收800元左右。「稻蝦共作」的閃光之處1、拓展了效益空間,提高了增收能力增收模式好不好,農民算的賬最有說服力。潛江市白鷺湖管理區關山辦事處9隊農工周文勝,2010年開始嘗試「稻蝦共作」的模式,平均算賬,每畝田成本開支合計約1170元,小龍蝦保守產量300斤,地頭均價在12元/斤左右,賣蝦收入在3500元左右,再加上種稻的收入,與原來的稻-油模式相比,每畝田可增收3000多元。2013年,潛江全市發展「稻蝦共作面積」10萬餘畝,平均畝產小龍蝦200公斤、稻穀626公斤,畝均純收入4000元以上。另據統計,湖北省現有水田近2600萬畝,其中適宜開展「稻蝦共作」的低湖田、冷浸田和冬閑田600多萬畝,假如全省推廣面積達到500萬畝,則可為農民增收150億元,可提供50億斤綠色稻穀,可增加近50萬噸優質水產品,增收的「錢」景十分誘人。2、穩定了種糧面積,鞏固了糧食安全稻田裡養小龍蝦,開挖養殖溝平均需占稻田總面積的20%左右。儘管單塊稻田面積減少,但稻田的總面積和單產卻並未減少。從潛江的情況看,一方面,稻田養蝦一年只種一季作物,冬季涵養水土保持了地力,再通過選用優良水稻品種、合理密植等辦法,保證了水稻的有效分櫱、有效穗數和正常穴數,開溝稻田的產量不僅不比開溝前的產量少,相反還略有增加。另一方面,種養效益的增加,大大提高了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從潛江的情況看,稻田總面積年年創新高,2011年45.83萬畝、2012年52.45萬畝、2013年55.77萬畝、2014年58.41萬畝。3、實現了循環利用,體現了生態發展小龍蝦越冬及早春進食都需要依附於秸稈和稻蔸,而水稻的生長需要小龍蝦的排泄物作肥打底,再加上小龍蝦對水質的較高要求,使得農戶對稻田的用藥是慎之用慎、輕之又輕。這樣,通過稻、蝦資源的相互依存和循環利用,形成了一種優勢互補的生物鏈,打造了一個生態環保的種養平台,體現了現代農業要健康、要安全、講環保的內在需求。4、體現了統籌兼顧,化解了固有矛盾以潛江「稻蝦共作」為代表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既保障了「米袋子」又豐富了「菜籃子」,既鼓起了老百姓的「錢袋子」又確保了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是穩糧又增收的一條非常好的道路,對糧食主產區,特別是南方稻米產區,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潛江模式」的幾點啟示1、持之以恆,創新才能修成正果稻田綜合種養並不是一項全新的農業模式,稻魚共生、稻鴨共育等相似的種養模式已經出現多年。就稻田養蝦來講,2000年潛江首創後,周邊地區相繼開始跟進,但經過10多年的發展,只有潛江成就了大氣候,成為了名符其實的「中國小龍蝦之鄉」。潛江的秘訣就在於,認準了一條增收好門道,就「咬定青山不放鬆」,無論前行中的困難有多大,也不管非農領域的收入多誘人,憑藉一以貫之的信念張力和行為定力,闖出了一條穩糧增收並舉的新路子。2、打破常規,瓶頸才能有所突破潛江的經驗給人們提供了很好的啟示,這就是打破舊的條條框框,在思路創新上做文章,大膽嘗試不同農業資源要素的重組搭配,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人為地創造條件,讓本無關聯的物種「相親相愛」,建立科學的內在聯繫,產生1+1>N的裂變效應,碰撞出新的增收門道和模式。3、面向市場,增收才能更加持久長期以來,我國在農業領域湧現出許多促進農民增收的新模式、新路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增收模式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短命」表現,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重視市場對增收的決定作用。潛江「稻蝦共作」的實踐給人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首先,增收對象的選擇要有良好的市場行情。從當前來講,小龍蝦已經成為全國城市夏季餐飲消費的當家主力之一,小龍蝦市場總體處於供不應求的階段。從未來一段時間看,小龍蝦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其次,增收模式的運作要符合市場發展的趨勢。潛江人在「稻蝦共作」模式的打造上,通過技術流程的規範化、組建合作社、循環利用蝦稻廢棄物,實現了種養產品的標準化、服務的社會化、產品的健康化。因此,只有面向市場,牢牢把握市場的脈搏,才能為農民換回「真金白銀」。4、積極引導,成果才能惠及四方如何讓這些增收的好點子、好模式進村入戶,被更多的農民認可接納,並迅速付諸實踐,通過複製成功的經驗,走上有效的增收道路?這就需要政府這隻有形的手來有所作為。潛江市政府自稻田養蝦模式出現以來,就通過技術服務、專家指導、科技獎勵、項目投入等多種方式來扶持這一新生模式。截至2014年上半年,潛江市「稻蝦共作」的推廣面積超過10萬畝,占該市稻田總面積的1/4,在湖北全省的推廣應用面積突破了200萬畝。由此可見,在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中,政府部門的積極引導,有利於農民、市場、政府間形成良性的互動,讓增收的「星星之火」,早日形成「燎原之勢」,造福更廣大的農民群眾。(作者單位:焦泰文曾德雲陳軍湖北省農業廳;郭慶湖北省潛江市農業局)
推薦閱讀:

科技發明與創新之文化差異
無人機在2018年的新方向,你全知道算我輸!
新概念減肥,保持競爭力BMW 2系旅行車載你創新塑形!
建築與風水學知識講座 易學的繼承與創新
詩人深入生活與詩詞創新的關係

TAG:創新 | 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