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刻藝術寶庫

河南省洛陽市南郊有條伊河,伊河兩岸有兩座青山對峙,一座叫龍門山,一座叫香山。兩座山的山崖壁上開挖有許多石窟,石窟中有許多佛像雕刻,密如蜂房,星羅棋布,人稱龍門石窟。有人數了數,龍門石窟現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佛塔70餘座。龍門石窟成為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相信大多數人對於龍門石窟的印象都停留在上邊這些圖片上。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優美,更是許多石窟難以比擬的。 來龍門遊玩,與其說是視覺的盛宴,不如說是一次心靈的朝拜。充滿靈性的石窟靜卧在古老的河畔,沐浴在蔚藍的天空下,歷史的滄桑凝重與藝術的感官衝擊,讓人在感嘆先人的智慧創造的同時,對宗教的信仰與藝術的震撼,也油然而生。

然而,你們見過老龍門嗎,我想這對於土生土長的洛陽人來說都是說不完的回憶。對於大多數生於六七十年代的洛陽人來說,應該都有到龍門抱佛腳的經歷。下面這些照片由網路整理,相信這些照片會勾起你悠長的回憶。

這幅照片拍攝的位置位於龍門景區入口處的「禹王池」。現在滿池都是金魚,天氣好的話波光粼粼很是漂亮。照片中的瀑布如今已沒有這樣的泉水滔滔,剩下的只有一股細泉慢慢淌流。一邊的青磚建築如今也在,靜靜的守著這一池清水。

這是八十年代的龍門,看遊客的裝扮就能知道,圖中的遊客基本都是中老年人,也不知道他們現在在哪裡。此時的大佛已經被護欄圍住,抱佛腳已經變得不可能。

這張照片的拍攝年代應該是70年代左右。此時的龍門是真的可以抱佛腳的。遊客可以直接走近佛像,近距離接觸。現在為了文物保護,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還可以看到龍門石窟,我們必須站在欄杆外看看即可。看圖中小朋友的裝扮,藍色褲子搭配白色襯衣,這是哪個年代勞動人民的標準裝扮。這些小朋友現在應該也步入中年了,當他們看到這些照片時不知道是何種感慨。

這組彩色照片拍攝時間在70年代初,從圖中可以看出好多佛像那時候還是能看出顏色,而現在的龍門佛像已基本看不到任何顏色,可見風化速度之快。曾經在龍門遊玩時剛好遇到一個科研小組在考察,一個老教授看著逐步風化的佛像感慨道:「能來看龍門石窟的都來看看吧,看一眼少一眼,也不知道啥時候就再也看不到了」。說完搖搖頭離去。去過龍門的都知道儘管現在文物保護技術很先進,但龍門佛像風化的真的很嚴重。也許真的有一天龍門真的只能留在我們的教科書和紀錄片之中。

這組照片拍攝於上世紀初,距現在應該有百年的時間,那時的龍門還保持著原生態的狀態,經歷千年,看著有種莫名的滄桑感,盛唐時期的氣派已經不在。剩下的只有破爛不堪。那時的龍門西山腳下還沒有現在的遊客通道也沒有公路。只有伊河在悄悄流淌,河兩岸只是簡單的鄉間公路。盧舍那大佛前的台階也是後來才有的,那時大家只能遠遠的從山腳下向上望著盧舍那大佛慈祥的臉龐。

那時龍門山下人畜過往還得通過竹排竹筏,岸邊也是一般的山間小路。現在龍門山下的公路已經是墊高的公路。抗戰期間,國民黨一度遷都洛陽,為了交通便利,便于軍隊通過險要的伊闕,因此下令在龍門山下修公路。此次修公路炸毀了龍門山下的很多石窟,路基的墊高也埋住了一部分石窟。在哪個動亂年代也是無奈之舉。不過今天我們依然能夠看到一部分龍門古道,就是現在龍門東山石窟的遊覽線路。

如今這裡已經建成了觀景平台,那些殘破的大佛也得到了一定的修繕。

照片中石窟旁的建築應該寺廟,也行是專門用來守窟用的,或者就是附近村名用來臨時放雜物的地方,動亂年代對於龍門石窟來說真的是一場浩劫。據介紹,龍門石窟在解放前損壞很嚴重,尤其是上世紀30年代,軍閥、文物販子與國外古董商裡應外合,把龍門石窟的佛頭敲下來運到日本、美國等地,致使包括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在內的許多石窟的佛雕長期「身首異處」。今天,如何保護龍門石窟的祖國文化遺產,已成為一件必須嚴肅認真對待的事情。凡我炎黃子孫,責無旁貸。

推薦閱讀:

上海書評︱陳爽:石刻文獻與北魏史硏究
請問這四個古體字是什麼?
洛陽文物盜案頻發田野布滿盜洞 龍門石刻盜案草草收場
石刻天文圖碑
蘇州石刻天文圖

TAG:中國 | 藝術 | 石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