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面2》下架原因盤查 過往限令梳理,語言類節目有哪些「坑」?

作者/peipei 編輯/紅拂女

昨日(9月19日)晚,播出僅一期的《見字如面2》突遭下架。目前節目組尚未有官方回應。該節目製作公司則回復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稱「我們也在等待」。

這已經是繼《鏘鏘三人行》《極限挑戰3》後,這個月停播的第三檔綜藝節目。其中從去年年底開始,語言類節目就成為了停播重災區。《老梁說故事》《金星秀》《鏘鏘三人行》相繼停播;

非語言類節目的日子也不好過,《極限挑戰3》加入了「素人」「公益」元素,卻疑因「節目中傳播勾心鬥角的消極負能量」而被叫停,另有消息稱,正在招商的新一季《奔跑吧》也遭遇不測。

比起討好受眾,滿足政策要求固然更加重要,畢竟後者決定生死。

於是,平台方和製作方開始尋找看似「更安全」的路徑,扎堆湧入文化類節目,2017年,僅衛視端就有近20檔文化類綜藝相繼破土,大有「紅海」之勢。《見字如面》在第一季攢足了話題和口碑後,第二季更加來勢兇猛,首期節目上線7天,播放量破3億,相關視頻被《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轉發。目前,節目在豆瓣的評分已達9.5分,有80.6%的觀眾給了五星。

然而第二期節目還未上線,即遭停播處理,讓人不禁揣測背後原因。文化類節目存在哪些風險?審查的邊界究竟如何把握?《人民日報》護航都不能保其周全嗎?

價值導向?敏感題材?

《見字如面2》有多少種下架的可能

回顧《見字如面2》的停播,整個過程顯得極為倉促。9月19日上午11點,節目官微@在此見字如面 還照例推送了第二期節目預告及視頻入口鏈接,然而到了晚上8點,鏈接已顯示無效。第二季首期節目也遭下架,第一季的節目尚能完整觀看。

於是,對於停播原因的猜測,多集中在第二季第一期節目的內容上。

首期節目以「生死」為主題,分享了6個信件,包括:

1.太平輪生還者周侶雲寫的家書(讀信人周迅)

2.吳三桂寫給父親吳襄的訣別書(讀信人趙立新)

3.台灣作家黃春明寫給已自殺了的兒子黃國峻的信(讀信人李立群)

4.烈士陳懷民的妹妹陳難寫給美惠子的信(讀信人周迅)

5.瓊瑤寫給兒子兒媳的公開信(讀信人歸亞蕾)

6.白血病李真寫給母親的信(讀信人黃志忠)

究竟是哪封信出了問題,目前還難有確鑿結論。不過小娛發現,在騰訊視頻上,「吳三桂信件」的視頻CUT版在節目遭下架後,即被同步刪除,關於「涉及敏感歷史人物」的討論也佔據話題中心。

然而,在兩天前的節目群訪中,《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還提到了對於這封信件的選擇原因,「這封信為我們打開了認識歷史人物複雜性的一扇窗口,不是為他翻案,而是對於任何一個歷史人物,我們都可以有更多元的觀察視角。」

也許正是這個「多元視角」惹了禍。對於一些已經被官方口徑定了性的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是否容許其他角度的解讀?

在《見字如面》的節目中,讀信人趙立新模仿吳三桂的口吻讀出其在信件中的無奈,展現出一個與歷史書中的賣國大奸臣完全不一樣的形象。拆信嘉賓許子東當場直言「毀三觀」。

尤其讀信人趙立新還曾在採訪中比較高調地表示「不管吳三桂是怎樣的一個眾說紛紜的人物,就他寫的這封信而言,寫得很好」。

將一個刻板印象中的人物剖析出不一樣的「人味兒」,這固然能啟發受眾的思考,但這種表達空間,我們是否擁有?

語言是這個世界上最難把控和量化的事物,「有人說你導向有問題,你就有問題」。再加上缺少娛樂向的營銷噱頭,文化類節目一度被視為「流量窪地」,在收視率和招商效果上表現平平。

例如第一季《見字如面》在無任何贊助商加盟的情況下裸奔上線,而據關正文當時所言,這在文化類綜藝中屬常見現象。但出乎意料的好評,以及包括《朗讀者》在內的眾多文化類節目一齊共振,這一門類瞬間成了搶手貨。

《見字如面2》就已經有了冠名。流量也很可觀,首期播放量破3億,幾乎是第一季12期的總和,也給冠名商「人人貸」帶來極大曝光。縱觀《見字如面》的發展,實際上是一條從口碑沉澱,到實現政策和商業價值平衡的完整路徑,給更多文化綜藝製作方帶來信心。

然而,此次停播讓大家意識到,文化類綜藝絕非「政策避風港」,以情感輸出、價值傳導為內核的文化類節目,面對的審查環境也許反而會更複雜。

「是否過度娛樂化、明星化,其實是相對容易把握的標準,而語言類、文化類節目對意識形態、價值觀的傳達於細節處,更加潛移默化的,在這個層面上,你很難衡量標準究竟在哪兒。」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

盤點近期遭停播的綜藝節目,脫口秀佔據半數,而對於其停播的猜測,也集中在「價值導向」問題上。而在文化賽道,有著央視背景的節目也未能倖免,2016年,首檔明星尋根,探尋家族歷史的紀錄片《客從何處來》因「涉及敏感題材」遭停播,止步第二季。

《客從何處來》

政策「緊箍咒」不斷趨緊

審查邊界究竟在哪兒?

綜藝停播、延播的原因有很多。見證台灣綜藝由盛轉衰的《康熙來了》在播出12年後,揮手告別,此外,還有節目因收視表現不佳遭腰斬;更多的節目由於招商不利,入不敷出,而無奈收場,這一點,在網綜市場表現更為明顯,除去各大視頻平台重點推出的部分優質網綜,其餘50%的節目都處於裸奔狀態。只能是「賠本賺吆喝」,或者擴充平台版面。

但政策仍然是最緊的「緊箍咒」。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綜藝節目由於政策原因遭停,類型覆蓋真人秀、選秀、脫口秀,遭停播的原因也各不相同。究竟審查的邊界在哪兒?小娛梳理了自2011年,「限娛令」提出後,廣電總局陸續發布的管理條例,試圖查找一個可尋的邊界。

2011年7月,廣電總局專門召開了「關於防止部分廣播電視節目過度娛樂化座談會」,同年10月下旬 ,「限娛令」正式下發,自此,各電視台延長了新聞類節目、紀錄片的播出時間。

2013年10月,廣電總局發布"加強版限娛令",規定每家衛視每年新引進版權模式節目不得超一個,衛視歌唱類節目黃金檔最多保留4檔。

2015年,廣電總局把矛頭指向了真人秀節目,要求真人秀節目要更加關注普通群眾,避免過度明星化。

2016年,廣電總局從數量、節目內容、播出時間等方面嚴格控制未成年人參加真人秀,開啟「限童令」,同年下半年,提出「限韓令」,韓綜被下架,與韓國沾邊的各種綜藝開始拒用韓國藝人和團隊。

今年6月,廣電總局印發《總局進一步加強網路視聽節目創作播出管理》,要求「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不良風氣。」8月,廣電總局再度發布《關於把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台的通知》,細則指出,「影視明星參與綜藝娛樂、真人秀等節目要嚴格控制播出量和播出時段」,自此,多檔綜藝避開黃金時段,東方衛視《極限挑戰3》由之前的周日晚上9點改為10點,浙江衛視的《挑戰者聯盟3》改到了周六晚10點。

從條例的發布節奏和內容中,我們不難發現,綜藝市場政策監管力度之大,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時期。頻繁下架的綜藝節目也不斷給平台和製作方敲響警鐘,而是否將導向爭取放在首位,如何規避風險保障節目正常播出,顯然成為整個行業需要深入討論,以及刻不容緩付諸實踐的重要話題。

排版/橙子

推薦閱讀:

老梁都主持過什麼節目?
《綠水青山看中國》節目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
顏值犯規戴面具錄節目,露臉就被柴智屏選中,王鶴棣奪冠不靠臉?
你認為《百家講壇》最好的節目是什麼?
《老梁尋根》節目的梁宏達是怎樣成為媒體圈裡的名人的?

TAG:語言 | 原因 | 節目 | 下架 | 梳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