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看罷西遊不成精》中「真做假時假亦真」 作者:崔岱遠
1樓 2014-04-11 22:04 回復 查看 (184) 回復 (15) 1樓
儒醫 儒醫
積分56409 等級12 香主
讀西遊,學做人之「真做假時假亦真」
《西遊記》一書里,常常會出現真真假假的人物,那麼我們就想問了: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
在《西遊記》里幾乎凡有真的則畢竟有假的: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有假的;無所不能的如來佛祖有假的;神勇英武的二郎真君有假的;唐僧、豬八戒、沙和尚連同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也有假的!神仙菩薩有假的,妖魔鬼怪有假的,花鳥魚蟲、法寶兵器……樣樣都有假的!可以說,《西遊記》的故事就是在無休無止的真真假假之中展開的。這倒很像我們的現實社-會——名煙、名酒有假的,食品、藥品有假的,新聞有假的,演唱有假的,球賽有假的,鈔票有假的……據媒體報道:連張學良、孫中山這些活躍在上個世紀初的歷史人物這幾年也都能冒出個假的來滿大街溜達。連郭德綱的相聲里都說了:「天底下就王八沒假的,還叫甲魚。」好不滑稽!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讀者並沒有注意到,在《西遊記》里不僅有形的東西有假的,無形的東西也有假的。這裡不妨來個從無到有,先說上一說這些無形的「假」。
首先一「假」就叫做假裝特學術。唐僧路過荊棘嶺,碰到過一群樹木修鍊成的妖精。個個兒長得仙風道骨,一張嘴滿口學問,聽起來跟真那麼回事兒似的,似乎超凡脫俗,特有學問。那裝腔作勢的模樣兒把個打小兒就看著經書長大的唐長老都唬得一愣一愣的。然而,妖精畢竟是妖精,別看天花亂墜地侃了半天禪,論了半天道,終究還是要打唐僧肉體的主意的。對於這幫道貌岸然的傢伙來說,所謂學術只不過是一層漂亮的包裝紙罷了,撥開這層紙一看,裡面包的還是一個妖精,而且是個只會動嘴的低級妖精。這幫傢伙玩兒文的如果不成,就只有破口罵街說粗口兒了。正像唐僧所說的:「皆是一類怪物」。天曉得他們的學問是打哪兒聽來的?或許有幾位神仙路過荊棘嶺在這幾棵樹底下乘過涼,可巧神仙們侃大山的時候讓這老哥兒幾個聽見了一句半句的?搞不清楚。豬八戒曾經有句妙語:「斯文斯文!肚裡空空!」沙和尚還給加了個註解:「天下多少斯文,若論起肚子來,正替你我一般哩。」哈哈!假裝特學術!其實很虛偽!還不如豬八戒的肚子來得真誠,這就是這幾個妖精的嘴臉。不過荊棘畢竟僅僅是荊棘,即使他們長得很像是大樹,除了弄人一身刺兒給人添點煩也鬧不成什麼大事兒,豬八戒幾耙子就給搞定了。
另一種無形的「假」叫做假裝特虔誠。唐僧師徒到了靈山腳下遇到了一位樂善好施的寇老先生特別願意齋僧,留唐僧一住就是半個月,可以說是盛情款待。唐僧剛要上路,寇老夫人和兩位公子也表現出十二萬分的虔誠,偏要留唐僧再住半個月。這本來是件挺好的事,可人家唐僧急著趕路辦正事兒呀!於是婉言謝絕。誰成想這麼一來竟然惹惱了寇老夫人,「這人怎麼不知好歹,好心留他可他還非走不可。這不是看不起我們嗎?」老太太走了,這口怨氣卻積壓在心裡轉化成了對唐僧的嫉恨,沒過兩天竟然故意誣告唐僧師徒是搶劫她家的強盜。「我就躲在床下,戰兢兢地留心看得明白,點火的是唐僧,持刀的是豬八戒,搬金銀的是沙和尚,打死你老子的是孫行者。」寇老夫人給兒子留下的騙子詞說得像真事兒似的。本來齋僧對僧來說是個善舉,對齋僧的人來說是種修行,可這位老太太卻把這當成了滿足自己虛榮心和表現自己的機會,人家不接受反而怨恨人家,對被齋的僧無絲毫善意,對自己也是欺騙。把自我的心理滿足建立在給別人帶來麻煩甚至犧牲別人利益的基礎之上,這樣的虔誠是不是很「假」!
現實生活中既有假裝特學術,也有假裝特虔誠,還有兩者兼而有之的時候。有一個真實的黑色幽默,前一陣子滿大街流行著不少充斥著乾癟口號的所謂引進版企業培訓寶典的小冊子。一時間被許許多多現代管理精英們所追捧。曾有某位知名「海歸」一臉嚴肅地說其中某本小冊子是對他人生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大有唐三藏對佛祖的虔誠。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沒過一年半載竟然發現這是一堆偽書,連作者都是子虛烏有的。弄得那些精英好不尷尬。被愚弄的精英們確實委屈,畢竟大家都是肉眼凡胎嘛!就像唐僧所說:「就是無佛,也必有個佛像」,拜拜佛像泥胎,不也透著對佛的尊敬嗎?唐僧誤拜假佛,可在當時當事他的心裡並不知道,就是當做真佛在拜呢。所以也不能責怪飲鴆止渴的精英們,誰讓現在假的東西這麼多呢?一不留神還真的興許拜錯了佛呢!
「真」與「假」是相對而言的,沒有了「真」也就無所謂「假」,反之,沒有了「假」也就無所謂「真」了。當唐僧在小雷音寺對著那尊泥胎頂禮膜拜的時候,在他的心目中並不認為這個如來佛是黃眉老怪變的假佛祖,而是虔誠的把那個假的如來當做真的佛祖了。還有,當鐵扇公主趴在牛魔王懷裡撒嬌耍賴的時候,也並不知道這是孫猴兒變的假丈夫。同樣,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買「假、冒、偽、劣」和看偽書的時候也並不知道自己相中的是假貨,在他們眼裡那就是真的。
在《西遊記》里最著名也最離奇的真假公案還是要數真假孫悟空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孫悟空遇到了一個強大的敵人——一個假的自己——一顆虛假的心。不管是與孫悟空朝夕相處的唐僧、豬八戒、沙和尚,還是托塔李天王的照妖鏡,甚至千手千眼的觀音菩薩都不能分清哪個是真悟空?哪個是假行者?最後還得如來佛祖親自出馬,才把六耳獼猴給分辨出來。有意思的是這六耳獼猴打劫唐僧既不為吃唐僧肉,也不為與唐僧成親,僅僅是搶了唐僧的護照,為了「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經,送上東土,我自己獨自成功,教那些南贍部洲的人立我為祖,萬代傳名」。假悟空的這種動機比起那些想吃唐僧肉長生不老的妖精們顯得「高尚」多了,這也正是他富於欺騙性的地方。其實,這隻幾乎可以亂真的六耳獼猴代表的正是孫悟空的另一面:一顆虛偽的心。要麼怎麼與孫悟空一模一樣,唐僧一念緊箍兒咒,無論真悟空還是假悟空都疼呢。想辨別哪個是真實的心,哪個是虛偽的心,的確是件很難很難的事,恐怕有時就連自己也搞不太清楚。不是很多人都有過自己正在幹什麼其實自己也不知道的感受嗎?
對於孫悟空來講,取經是為了實實在在地修鍊自己使身心得以升華,還是為了浪得虛名?這個感覺可能有時連他自己也把握不準。如果是僅僅為了虛名,那這動機本身就不純了,就是自欺欺人的虛偽之心。但不管為了哪個目的,一般情況下,他的行為舉止和外在表現都會是一樣的。所以假悟空才會與真悟空同音、同相,行為舉止也幾乎一樣:也可以給師父化齋端水,也有與真悟空一樣的神通。假心和真心混為一體,就比較麻煩了,他會使你的心變得混沌,最終迷失了真實的自己。可見,孫悟空想要戰勝那個虛偽的自己是何等的困難!人如果生出第二個心來,恐怕什麼事也辦不成了,這不就是心魔嗎?要分辨並且消滅這顆虛偽的心,無論熟悉你的朋友還是善良的觀音菩薩都幫不了你。只有如來佛祖能夠識別。請注意,這個如來佛祖可不是廟上供奉的那尊泥胎噢!這個如來佛代表著你的本意,你的真實的靈魂,要不怎麼說「佛在心裡」呢。最終,還得是你自己的真心——孫悟空用代表勇氣的金箍棒一棒子把他打死。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就再沒有誰能欺騙得了你啦!
所以呀,相信誰也不如相信自己。因為你肉眼凡胎,鬧不清你正頂禮膜拜的各路神仙是真的還是假的,興許正對你微笑的並不是什麼神仙而恰恰正是要吃你的妖魔呢?同樣,欺騙誰也別欺騙自己。那即使是大慈大悲的菩薩都救不了你啦!這倒是應驗了那句西方的名言:上帝只救自救之人。比如讀一本書,是對你真正有用呢?還是認為有用呢?還是為了追求時尚冒充有用呢?自己要先搞清楚,別自己把自己騙了。
這裡還要順便提兩句那個地藏王菩薩的諦聽。這傢伙本來聽出了誰是假的孫悟空,卻不願意當面說破,而是把兩個孫悟空都支使到如來佛那兒去了。許多讀者以為這個諦聽太世故,太狡猾,其實不然。對於假冒孫悟空的妖魔來說,在他還有必要冒充真悟空的時候,真悟空的行為舉止就是他給自己畫的一個圈兒,總還有一點點顧忌和遮掩。你把妖魔識破就等於當眾脫去了他偽裝的外衣,暴露他赤裸裸的妖魔本相。這時候他也就可以肆無忌憚的胡作非為了。如果你有能力把他就地正法那當然再好不過了,但是如果你一時震懾不住他,就等於把魔鬼放了出來,那可連十殿閻王和地藏王菩薩也管不住啦,也就真的成為災難了。所以,在鎮不住妖魔的時候暫時不說破他才是非常明智的!
繼續來說「真」與「假」吧!說來說去,整部《西遊記》全是假的!孫猴子、豬八戒、沙和尚自不必說,就連惟一在現實中有點兒影子的肉眼凡胎的唐三藏也和歷史上那位撰寫了《大唐西域記》的玄奘法師相差著十萬八千里。而且,特別要提醒大家的是,《西遊記》裡面的如來佛祖、觀音菩薩等等神聖其實也並不是廟裡供著接受萬人香火的那尊偶像,這一點往往被大多數人混淆了。《西遊記》當中生動的形象和妙趣橫生的故事都是不曾存在或不曾發生的事情,《西遊記》的絢麗多彩都是虛幻不實的,是假象。
有人說這大實話還用得著說嗎?一本專門侃神仙妖怪的小說能有什麼真的呀?然而要說的是,《西遊記》所描繪的那個光怪陸離的虛假世界反映的正是無比真實的現實!
這麼說並不前後矛盾。既然假做真時真亦假,同樣真做假時假也真!《西遊記》就像一面哈哈鏡,這裡面的一切都是虛假的而且是高度誇張的,然而,這面哈哈鏡所映照的卻正是我們所生活的千真萬確的現實世界,只不過大多數人不能一眼看出來。《西遊記》里的神仙菩薩啦,妖魔鬼怪啦,他們的本來面目其實都是實實在在的人,都是人的不同側面而已。而那些所謂的神仙菩薩、妖魔鬼怪僅僅是一個符號、一個名目罷了。《西遊記》里所說的事兒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事兒,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只不過換了一種說法,用另一種語境在說,只不過是假借神仙菩薩和妖魔鬼怪的名義在說罷了。
我們正生活在《西遊記》所描繪的真真假假的世界裡,只不過我們不知道,就像水裡的魚不知道水的存在,一般情況下人也感受不到空氣的存在一樣。
每一個人都無法親眼看見自己真實的面孔。當人們想搞清自己長什麼樣兒的時候,就要去照照鏡子,去看看鏡子里那個與自己對應的虛幻的影像是個什麼樣子。同樣,當你鬧不清身邊的人和事到底是怎麼回事兒的時候,不妨去照照《西遊記》,或許會發現你身邊的人乃至你自己正身處其中,只不過一個個兒的都變了模樣兒——有的變得頂天立地高大無比,有的瘦小枯乾得只剩下皮包著骨頭;有的變成了三個腦袋八隻手的神仙,有的變成了吃人不吐骨頭的妖魔;有的在翻火焰山,有的在過通天河……
其實,《西遊記》的主人公並不在書里,而正是它的每一位讀者。
回復 | 推薦給朋友 | 轉貼 舉報
2樓 2014-04-11 22:06 回復 2樓
儒醫 儒醫
南無阿彌陀佛
由於過一段時間要外出,在收集資料時,無意間看見這本書,覺得有些意思,特轉上方便閱讀。
回復
3樓 2014-04-11 22:10 回復 3樓
儒醫 儒醫
看罷西遊不成精 作者:崔岱遠
代序 追求大智慧 解讀大智慧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閔惠泉
真不知道孔夫子當年是根據什麼就下了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樣的斷語。或許是認為,但凡進入此年齡段的人就理應如此。筆者年歲看長,但著實「心虛」,進而懷疑聖人說的興許是他自己。要不怎麼接連跨入兩個階段,大千世界的人與事和解讀它的「文本」,竟有那麼多令鄙人困惑不解的?近讀岱遠老弟寫的《看罷西遊不成精》,讚歎之餘就生出了無限感慨:《西遊記》你真讀懂了嗎?
首先是對原作者吳承恩(雖有疑義暫且不論)佩服得五體投地。你想想,別人即便寫出傳世名著,不也生出諸多是非或帶來「閱讀禁忌」。什麼「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什麼「男不讀紅樓」、「女不讀西廂」之類。可你就沒聽說不讓讀「西遊」的,而且不分老少、不論三教九流、不計層次高低,中國人都在讀。甚至「文本」穿越時空漂洋過海,實現了「跨文化」傳播,成為中國正宗的一流文化標識與形象符號。據說就連2008年
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沒讓孫悟空入選,都引起了幾波「憤憤不平」。書寫成這樣,吳承恩先生真是「大智慧」,真是達到了古今文化人追求的極致,實現了不朽。 不過不朽是需要智慧與平常心的。吳先生當年已步入古稀,寫書恐怕無功利可求。要是一心想著再提下職稱,當個老博士,爭個學部委員,或再想著著作是否等身,字數是否達標,檔次夠不夠「幾個一」,拿個什麼獎之類的,估計他老人家沒死,寫出來的東西早爛掉了。
其次是對解讀者的敬重油然而生。因為對讀這樣一本「大智慧」的書,尤其是再把
讀後感寫給這樣一本fans(粉絲)遍天下的讀者,需要勇氣不說,更需要的是智慧和平常心。而這些岱遠真的都有。你看,寫書的緣由是為自己的孩子講《西遊記》,愛子心切,結果一發不可收,一講就把自己幾十年在中國社會與文化中沉澱的所思所感傾注了進去。說實在話我是有點擔心他兒子聽走了神,不過我卻看得有些「入道」,《西遊記》,原來可以這樣說。在佩服岱遠睿智、幽默的解讀的同時,又被他引領得越加敬佩起吳老先生了。你看看,一部神魔小說竟演繹和詮釋了中國古今社會型態,政治、公共關係以及人性等複雜問題。隱喻與講述之高明,是它輕鬆道出,全無套話、教條;表揚與批評得不動聲色;好壞典型、是非曲直讓你自己取捨或對號入座或推及他人。 話說回來,有思想有情趣的人,才能寫出有思想有情趣的文字。岱遠解讀的《西遊記》,亮點頗多,時不時地還冒出幾句精彩的,耐人尋味的或忍俊不禁的「崔語錄」。最可貴的是,他從社會生活和人性層面為善良的人們提了個醒:簡單的文本、簡單的關係、簡單的人物與事件其實並不簡單;「一切遠大的理想都是要建立在對世俗的理解和被世俗所接受的基礎之上」;而不論是「神仙」、「妖魔」還是「凡人」都是有感情的,都不能免俗。現實中的人們從唐僧這個「最佳團隊」一路取經遭受劫難的歷煉中,可以學到的東西或許終身受用。
「修行無止境」。小富、大富,小才、大才,小德、大德,小官、大官,一切希望向前行走的中國人,在世俗化中可真不能丟了追求大智慧、解讀大智慧的志趣……
修行靠自己煉,好書靠自己讀。愚兄被岱遠老弟高看了一眼,領得個寫序的「活兒」禁不住一時激動,話還是說多了,您和讀者原諒否?
2007年2月9日
午夜于海淀六道口
回復
4樓 2014-04-11 22:18 回復 4樓
儒醫 儒醫
藏在紙縫兒里的真經
據說,在中國所有的文學作品裡,普及程度最高的就要數《西遊記》了。往通俗了說,誰都見過光屁股的小孩子隨便拿個棒子,幻想著自己就是正在進行「七十二變」的孫猴子;若是談論風雅,當年偉大領袖毛主席和大學問家郭沫若老先生和詩可以算得上是風雅之極的千古佳話了吧?但和來和去,不還是沒跑出「千刀當剮唐僧肉」啦,「金猴奮起千鈞棒」啦什麼的嗎?是所謂「大雅近俗」嘛!
下到剛剛會聽故事的三歲玩童,上至名聲顯赫的學者、政要,不管是男女老少,也不管身處都市還是鄉村,認不認識字都無所謂,幾乎90%的中國人對於《西遊記》的故事都能說出個大概齊。不僅如此,《西遊記》的影響力早已經超越了東土大唐的疆域,遍布到四大部洲的各個角落,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文學中擁有最廣闊讀者的傑作」。隨著時代的進步,《西遊記》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在傳播。有資料表明,改革開放以來,《西遊記》創下了再版之最、發行之最、讀者人數之最和改編映演的戲曲、電影、電視的觀眾之最等等一連串「之最」,可見其生命力之強大。
《西遊記》是無所不在的。當今最新的科學技術也沒有跳出金箍棒畫出的那個幻想的圈圈兒——無論是雷達還是B超都沒能超出《西遊記》的想像。生物工程的尖端技術所謂「克隆」,不就是拔根毫毛吹口氣,變出一大堆自己嘛!就連「神舟六號」宇宙飛船上的航天員翻了幾個跟頭,台灣同胞也立刻聯想到了孫悟空的「筋斗雲」,甚至還要計算出孫悟空和航天員誰快誰慢!《西遊記》滲透在所有中國人的骨子裡,大家每每在不經意間就想起了這個流傳了千百年的取經故事。
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就愛看《西遊記》,然而愛看的並不是西遊取經的經過,而是前面「孫悟空大鬧天宮」那幾回:不管什麼天王也好、神仙也罷,只要敢欺負俺老孫,就打兔崽子,管他是誰呢!多痛快!可越往後就越看不下去了,先是忽然來了個如來佛祖伸出的一隻巨手用張紙條兒把個齊天大聖壓在五行大山底下一動也不能動,接下來就是鬱悶的漫漫取經路……不識好賴人的唐僧總是在關鍵時刻念緊箍咒不說,孫悟空費盡心機好不容易抓住幾個妖精吧,得!大多數又被不知突然從哪兒冒出來的一位什麼神仙給救走了。取經路上打妖精,可真正像白骨精那樣能被孫猴子打死的妖精其實並沒有幾個。
最不能理解的就得數《西遊記》的結尾了——唐僧師徒一行歷盡千辛萬苦到了靈山,見了如來佛祖,那麼虔誠的去取經,可取到手的卻是一堆白紙!如來佛祖不但沒懲罰敲竹杠的阿儺和迦葉,而且還有袒護他倆的意思。最後,可憐的唐僧不得不交出了自己僅有的財產——要飯吃用的金飯碗——靠賄賂這兩個秘書兼管庫的才把經書拿到手。真是太窩囊啦!整部《西遊記》,似乎就是孫猴子的勇敢,唐僧的糊塗,豬八戒的小心眼兒,沙和尚的乏味和整天什麼也不說只會撅耷撅耷傻走的白龍馬。眾多的神仙、妖精「你方唱罷我登場」,一撥兒一撥兒的晃晃悠悠走馬燈似的,為了唐僧肉而打來打去……好玩,熱鬧,引起無盡遐想,僅此而已。可看來看去,唐僧歷盡「九九八十一難」,到底取到了什麼經呢?沒弄明白。
我兒子三四歲的時候,也是個小西遊迷。整天不是聽孫敬修爺爺講的《西遊記》故事,就是看少兒頻道的《西遊記》動畫片,還天天纏著我陪著他聽,陪著他看,這還不算,還老讓我給他講。沒辦法!聽吧!看吧!講吧!……有一天,忽然間,我覺得,這《西遊記》遠不是小時候所看的那個簡單的神仙、妖怪們的故事。在那些寫滿神仙、妖怪的紙縫兒里竟然真的藏著一部經呢!
什麼經?——「一堆白本兒」——沒有一個字。
《西遊記》第九十八回里就是這麼明明白白地寫著!
說取經的唐僧師徒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拿到了經書,高高興興地往回走。忽然,一陣香風吹過,半空中伸出一隻大手來,將那些經卷散落一地。豬八戒和孫猴子趕緊收拾,沙和尚多了個心眼兒,打開一看,猛然發現那經卷上竟然沒有字。唐三藏驚愕,立刻讓仨徒弟把經卷全都打開來找字。孫猴兒瞪起了火眼金睛,豬八戒眯縫著小豬眼兒一個勁地翻啊,結果卷卷都是白紙。最後,師徒們連紙縫兒都翻遍了,卻仍然沒找到半點字跡。唐三藏頓時滿眼垂淚,長吁短嘆道:「這沒有字的空本兒,我取回去有什麼用?……」
照理說,唐僧師徒跋涉十萬八千里,歷時十四年,其間多少坎坷!到頭來竟然取到的是白本兒,可謂鬱悶至極!這個打擊對大唐聖僧來說絕不遜色於「九九八十一難」中的任何一場劫難。難怪唐僧滿眼垂淚道:「這個極樂世界,也還有凶魔欺害!」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記錄唐三藏劫難的簿子當中惟獨就沒有取得白本這一難。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全本《西遊記》的真意正在於此。如來佛祖不是對唐僧說了嘛:「白本者,乃無字真經也!」無字真經——真經原本就沒有字。只不過「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大多數人並沒有看明白這沒有字的才是真經呢!
可以用文字寫出來的東西,其實僅僅是文字,大部分人都能夠掌握,算不得是真經;只能說出來而寫不出來的,可以叫做真傳,也算不得是真經;既不能寫出來又不能說出來,只能用心去體味的才算是真經。實實在在的道理不是讀來的,也不是聽來的,而是在真切的行動中體會來的,又怎麼可能寫在紙上呢?
可是,這沒有字的真經能讀嗎?
能的。「經」者,「徑」也。經就是道,道就是路。對唐僧師徒來說,這一路的磨難,一路的經曆本身才是他們所要求取的真經!他們已經讀過了。
還是在靈山腳下的給孤園,唐僧師徒四人討論《心經》的時候唐僧曾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悟空解得是無言語文字,乃是真解。」人們常說:「破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行萬里路的過程也就是求取無字真經的過程。有字的經是寫在紙上的,無字的經是寫在心裡的。沒有文字的經,才是真經,這才是《西遊記》要對我們說的。
「你已經得到了,還來求什麼呢?」在《西遊記》里如來佛祖就是這樣明示的。
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些農民企業家,他們沒有上過什麼學,只認識自己名字三個字的組合,如果有人把這三個字拆開了再寫給他看,他又不認識了。有字的書他是沒法讀的了,但他讀無字的書的能力卻比一般人強得多,多年來憑直覺管理自己的企業,確實令許多學過企業管理的MBA們難以望其項背。他們讀的正是沒有字的生意經。
有一句話叫做「人生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少年人大多不很理解,而越是有過複雜經歷的人就越覺得深刻,因為人生本來就是一個從自身經歷中不斷求取無字真經的過程。工作也罷,人生也罷,其實都是戰勝一個個來自外界的困難和克服自己的心魔,經歷不只是八十一個磨難不斷修鍊的過程,也就是在求取那部自己能夠讀懂的無字真經的過程。
回過頭來再說說阿儺、迦葉索要人事的情節。我想,這恐怕不僅僅是賄賂秘書那麼膚淺。如來佛不是說了嗎:「經不可空傳,也不可以空取,你空手來取,所以得了白本。」誰都知道《西遊記》的第一主角不是唐僧,而是「悟空」。故事一開始就講悟空如何從石頭裡蹦出來,到故事結束還是講悟空除去緊箍咒。那什麼是悟空?在這點破了,只有空手而來,空手而去,驅除一切束縛,才能取到這無字真經,了悟人生的真諦。
要「空」到什麼地步呢?「空」到連自己吃飯的傢伙——紫金缽盂都捨棄了。沒了金飯碗,也就了無牽掛,該看透的就全看透了,想明白的就全明白了。為什麼很多人條件優越時沒什麼建樹,一無所有以後卻干出了了不起的事業?不就是連飯碗都沒了也就放開了嗎?欲與取之,必先予之。只有捨棄,才能取得,徹底地捨棄,才能取得真經。
有位西方哲學家說過,哲學巨匠們的中心思想本質上都是非常簡單的。可見,古今中外凡是真經都是簡單的,簡單到沒有辦法寫在紙上。
簡單嗎?複雜嗎?
慢慢地悟吧!真經本來就沒有字。
回復
5樓 2014-04-11 22:22 回復 5樓
儒醫 儒醫
通天河底下有個洞
中國傳統的小說和戲劇大多喜歡大團圓式的完美結局,即使是悲劇也要讓它在浪漫的完美中謝幕。比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生時不能做夫妻,死了以後就是變成蝴蝶也要團聚在一起,多麼的完美浪漫!本來沒有結尾的《紅樓夢》不是也要續上了一個讓凡夫俗子們能夠接受的圓滿結局才得以廣為流傳的嗎?但是講述取經故事的《西遊記》卻並不是這樣的。取經,取經,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為的就是取經,然而,師徒一行千辛萬苦帶回東土大唐的經書卻是殘缺不全的。
「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都有它的寓意,這其中最耐人尋味的就當數這丟損了經書的這最後一難了。儘管這場劫難並不在五方揭諦、四值功曹等等諸神為唐僧所記錄的災難簿子里,可對於唐三藏來說它卻是相當的有必要,必要到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在唐僧好不容易把夢寐以求的經書拿到手之後還必須把這一難給他補上,而沒有大發慈悲地把它免去。
對於唐僧師徒這次重要的經歷,大多讀者卻並沒有留下什麼特別深刻的印象,甚至很多人把它給忽略了。也難怪,比起取經路上那一個個陰森恐怖的妖洞,一次次驚心動魄的打鬥,一幕幕要吃唐僧肉的兇險,丟損經書的故事多多少少顯得有點兒平淡和乏味——僅僅是讓唐僧在通天河裡泡了個冷水澡,而且製造這個大麻煩的也不是什麼青面獠牙的妖魔鬼怪,而是一位窩窩囊囊的老實人大白賴老頭黿——正是那個曾經用自己的身體把唐僧馱過通天河的大白賴頭老黿。然而,這多少顯得有些平淡的一難卻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在「九九八十一難」當中惟獨這一難造成了實質性的損失——讓原本是齊全的經書變得殘缺不全。
西遊的目的不就是為了取經嗎?結果到手的經書卻給弄殘了。這個結局令很多讀者深感遺憾!
平淡的故事,缺憾的結果。然而,在平淡和缺憾背後往往蘊涵著深刻的道理——通天河畔那散落的片片經書所揭示的正是著名的「天地不全定律」。
在通天河畔的曬經石旁孫悟空不是對師父唐僧說了嗎:「連天地都是不全的,這經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正是應了不全的奧妙呀。」是啊!天地本來就是不全、不完美的,這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
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認為頭頂上的天是不全的,那上面肯定有個洞。要不怎麼會有女媧鍊石補天的傳說呢?很多人沒注意到的是,唐三藏丟損經書的那條通天河底下也有個洞,這個洞原本正是那個大白賴頭老黿的窩,叫做「水黿之第」。真是此河可通天呀!
根據天人合一的原理,這人也是不完美的,事也是不完美的,萬事萬物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所謂的完美僅僅存在於人的美好幻想里,是人的一種偏執的追求,一種美妙的夢幻而已。人當然可以做夢,但人不能生活在夢裡。這也正是《西遊記》的精妙所在。
據說法國雕塑家羅丹曾創作了一件人體雕刻作品,完成之後,羅丹忽然感覺到那雕像的手雕得太完美了,以至於搶了整個作品的風采,結果毅然砍去了這隻完美的手。無獨有偶,曾經有很多藝術家想要為愛神維納斯的雕像添上完美的手臂,結果卻發現無論怎麼擺布都不如原來那樣殘缺的看上去順眼。原來,最美的藝術品就是看起來有所欠缺的那件,正是她的殘缺使她的意味永遠沒有止盡,在缺憾中顯現出無與倫比的美。美並不等於完美,完美是不可得的,但美卻可以。《西遊記》里那些殘缺不全的經書也正是要說這番話罷!
藝術如此,做事兒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想做到一點毛病沒有是不可能的。而且往往那一點點毛病就出現在事情幾乎已經完成,離勝利只差一小步的時候,就像唐僧的經書正是缺失在已經拿到手,就要帶回家的時候。當今首屈一指的高科技企業微軟公司所開發的
操作系統軟體的研發過程據說是相當嚴格的——由成百上千名高級技術精英們依照軟體工程學的要求反覆論證共同設計完成。即便如此,不也還是總發現有這樣或那樣的小毛病,時不時地發布個補丁什麼的嗎?
做事如此,做人也是如此,如果想做到讓所有的人都滿意,往往是誰都不滿意,所謂世上無完人嘛!所以人的一生無論如何努力都只能求得更好,不可能做到完美,沒有了哪怕萬分之一的缺憾也就沒有了對比,所謂百分之百的完美也就不存在了。
既然如此,做事也罷,做人也罷,還是不要太過於較真兒。「哎,你看,就差那麼一點點就完美無缺了。」不必遺憾,這就是通天河所揭示的自然規律——「天地不全定律」。物理學也同樣告訴我們,完美只存在於不受外界任何影響的理想狀態中,而現實中,沒有!
回過頭來再說說通天河裡的那隻老黿,這個角色儘管不那麼光彩奪目但卻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他告訴人們不要輕視任何小人物,特別是千萬別欺負老實人。
在《西遊記》里那老黿可以說屬於那種沒什麼本事的小人物。當年他被金魚精打得東躲西藏只有生氣的份兒卻毫無辦法,連自己通天河底下的老窩「水黿之第」也讓人家搶了去。可是誰來完成渡聖僧過通天河的歷史使命呢?恰恰只有他——老黿。當然嘍,這可不是無償服務,老黿有個小小的心愿:想勞駕唐僧見到如來佛祖的時候給諮詢一下自己什麼時候能脫了那件「馬甲」變成一個人?對於這個小小的請求,當初踩在老黿背上過了通天河的唐三藏欣然允諾。可真等到了靈山、見了如來佛祖的時候唐長老早把這個舉手之勞的小事兒給撇到腦勺子後頭——忘了個一乾二淨。可見在這位唐長老心裡根本就沒把人家老黿當回事。結果又是誰把唐僧扔進了冰冷的通天河裡?還是老黿。
取經路上,唐僧渡過多少條河數也數不清,可您注意到了嗎?惟獨只有通天河渡過兩次,為什麼?就是為了告訴讀者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載舟亦覆舟啊!你看老黿窩窩囊囊不起眼兒不是?馱你過河通天的是恰恰就是這樣普通的小人物。
不過,你一定要把他放在心上噢!成功後不要忘記當初對他的許諾,哪怕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小要求,那對老黿們來說也許很重要。如果你忘了這個小小的要求,即使你成功了,老黿們還是能把你拉下水的。也許老黿們不是存心想害死你,可能就因為托你辦的那件小事兒你沒幫他辦,讓他感覺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所以很傷心,很失落。為了證實自己的存在,老黿們也一定要讓你不舒服一下兒——感受感受透心兒涼的滋味。
能把你拖下通天河的人往往正是當初馱你過通天河的人,即使有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在你身邊也是躲不了的。對於想成大事的人尤其要注意:沒成事兒的時候要想到會有普通的小人物可以幫你渡過難關,不過成了事以後你可千萬得記著,這也許不是無償服務,當初人家幫你的時候有沒有半開玩笑似的託付你什麼願望?這個小願望比起你的豐功偉績來說也許太微不足道了,但對幫助你的小人物來說卻可能是一件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噢!如果你把他忘了,他還是有能力讓你下水泡個涼水澡的。雖說不一定能淹死,但至少也灌你一個透心涼,嚇你一大跳,說不定還會給你帶來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
最後還要補充一點,東西沒到家就沒完事兒呢!即使拿到手了也可能還會有一些小麻煩。不是嗎?很多時候問題往往都出在幾乎要完成的時候。千萬多加小心!能過了這一劫,差不多就可以過河通天了!
回復
6樓 2014-04-12 23:51 回復 6樓
儒醫 儒醫
孫猴兒就是你的心
常聽人們說一句俗話,叫做「石頭子兒里蹦出來的」。這話大概來源於《西遊記》,因為好像這大千世界裡只有《西遊記》里的No.1——天產石猴孫悟空才是從石頭子兒里蹦出來的。
如果問一百個人對孫悟空的印象是什麼?可能會得到一百種答案:什麼勇敢無畏啦,神通廣大啦,熱愛自由啦,幼稚急躁啦,自以為是啦,居功自傲啦,等等等等,都有一定的道理。為什麼人們會對孫悟空有種種不盡相同的印象呢?其實就是因為這孫猴兒代表的是一顆心,一顆人人都有的心,心若一動,千變萬化,自然印象各有不同了。
何以見得?你看,孫猴兒長著一個桃子臉,永遠不停地蹦來蹦去,不正是一顆在一刻不停地跳動著的心嗎?孫猴子學藝的地方叫做「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這「靈台」和「方寸」其實都是指「心」的意思。至於「斜月三星」,你拿張紙來畫畫看,一鉤斜斜彎彎的月亮上有三顆星星,多形象的一個「心」字呀!順便提一下,這裡所說的「心」,是中國
傳統文化意義上的「心」,主宰著人的思想意識,就是那個人們常說的「心想事成」、「挖空心思」、「全心全意」、「奉獻愛心」的「心」。這裡可並不是指解剖學意義上的心臟,從沒有聽誰說過「奉獻愛腦」、「全腦全意」的吧? 孫悟空有五大專利:七十二般變化、筋斗雲、如意金箍棒、火眼金睛,當然,還有那個令他深惡痛絕的緊箍咒,每一項專利都與「心」密不可分,每一項專利都有其深刻的寓義。請看:
首先,這「七十二般變化」代表的正是人們不斷變化的心理活動。既然孫猴兒代表的是「心」,那麼,孫猴兒身體的變化也就意味著人的心思、念頭的變化。孫猴兒學會了七十二變,就是掌握了心思、念頭的變化方法。無論天上地下什麼東西都是通過「心」的變化來體現他的形象的。所以人們看到了不同的孫悟空,時而是神仙,時而是妖精,時而是飛鳥,時而是魚蟲……從而對孫悟空有了不同的感覺:勇敢、急躁、自大、單純、幼稚……
再說這「筋斗雲」,它代表了人的意念、念頭。四海之外,一日游遍。「筋斗雲」給人的印象就是快。世界上什麼最快?不是光速,而是人的念頭!無論多麼遙遠,念頭一動,心就到了。在《西遊記》里一個「筋斗雲」十萬八千里,而到達「靈山」的距離也恰恰是十萬八千里。「靈山」再遙遠,念頭到了也就到了。所以去「靈山」取經,正是修心的歷程。
孫猴兒手裡的寶貝「如意金箍棒」,隨心所欲,想大就大,想小就小,它代表的是人的心氣兒,要不怎麼叫做「天河定底的神珍鐵」呢?人心如天河——或心潮澎湃,或心若止水,萬千氣象變化無常,要想讓它安定下來就全憑著人的一口心氣兒。人生一口氣,想干成大事、想剷除前進路上的種種妖魔鬼怪,也全靠這口心氣兒,所以金箍棒起,妖精膽寒。
說到金箍棒還要提一提,孫悟空有萬鈞神力,他去東海討要兵器,換了幾件他都說:「輕!輕!還是輕!」最後竟然拿走了大禹治水時的這塊神鐵,一萬三千五百斤呀!孫悟空竟然舞動自如。好大的力氣!力氣,力氣,人最大的力氣在哪裡?就是他的心氣兒!
還有那雙「火眼金睛」,火代表了明亮,金睛象徵著閃爍。「火眼金睛」是在八卦爐里煉出來的,而這八卦本身就是無窮的變化,這意味著只有歷煉過的「心」才能明亮,才能看透這世間無窮變化成的無限幻象。
至於那個套在孫悟空頭上給他帶來無窮煩惱的緊箍兒嘛,不要忘了觀音菩薩說過「緊箍咒」的大名是叫做「定心真言」,「緊箍咒」就是為了平息那顆不時躁動的「心」,讓它別蹦得太出圈兒了。帶上這個圈,他叫孫行者,不帶這個圈,他就是個妖怪。悟空修鍊成佛的時候,這煩惱的箍兒自然就不見了。
看看,孫悟空這五大專利全部是「心」的形象體現吧!可見,這被稱做「心猿」的孫猴子果不其然就是大自然造化孕育的你我眾生的心靈。
在我們這個花花世界裡,社會和環境使得人與人之間有太多的不一樣,然而,我們每個人心靈的源頭確都是相通的,其實我們原本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常聽人說不知自己在想什麼?不知自己在幹什麼?總之,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哪裡?人們渴望找回自己的心,驀然回首,忽然看見,孫猴兒就是你的心。
在描寫孫悟空跳出八卦爐的時候,《西遊記》里曾經有這樣一句詩:「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識深」。那麼,孫悟空所代表的「心」到底有什麼深刻的意味呢?我覺得這深意就是同時體現在孫悟空身上的三種本性:魔性、人性和佛性,也可以叫做獸性、人性和神性。這三種本性是深藏於每個人內心的東西,是人一切心思的根本,正是他們的此消彼長,構成了我們萬般無奈而又無限眷戀的人間萬象。
孫猴兒在花果山稱王稱霸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純粹的妖精。根據這猴頭自己在「三打白骨精」的時候向師父交代的:「在水簾洞做妖魔時若想吃人肉,就變成金銀或女色,把人迷到洞里或蒸或煮,吃不了還要晾成乾兒」。這種行徑和後來西天路上遇到的妖怪有什麼兩樣?孫猴兒在被唐僧轟回老家的那次,他又重操舊業,打死了上千個獵戶,可見這猴頭兒也是獸性難改。但是,這樣一個妖猴取經路上還是做了不少的善事,最終竟然成了佛。這是怎麼回事兒?觀音菩薩曾經說過:「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佛魔一念間嗎!是佛還是魔就看是善念還是惡念了。其實取經路上的各種妖魔都是我們心中的邪念和惡念,已經讓孫悟空在比丘國都兜攬出來給大家看了:「什麼慳貪心、嫉妒心、殺害心、狠毒心、邪妄心等等不善之心」。人們有時感覺一股邪火上來馬上就要干出圈的事兒,有時連自己都控制不住,這就是悟空的魔性在作怪。戰勝了這些邪念,我們也就消滅了妖魔,修成了正果。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可見所謂人性就在於人的感情。儘管孫悟空是石頭子兒里蹦出來的,但是,他也有著人性的一面,這充分表現在他對師父的感情上。在「三打白骨精」一回被唐僧冤枉的時候,孫悟空先是想盡辦法勸解唐僧不要把自己攆回老家花果山,實在沒轍了又囑咐沙師弟說:如果遇上妖怪就提老孫是他大徒弟。最後無奈,只好「噙淚叩頭辭長老、含悲留意囑沙僧」。傷透了心的孫悟空「獨自個凄凄慘慘,想起唐僧,止不住腮邊淚墜,停雲住步,良久方去」。看來這石頭子兒里蹦出來的猴子還真的動了人的感情。到後來遇到黃袍怪,豬八戒去花果山尋找猴兒哥救師父卻又不敢明說的時候,悟空對八戒言道:「老孫身回水簾洞,心隨取經僧,那師父步步有難,處處有災,你趁早告訴我。」花果山上的孫悟空哪有須臾忘記師父呢?原來,這石猴也是性情中人。誰說西遊不言情?
《西遊記》里孫悟空一共痛哭過三次,都是在救唐僧不成、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傷心落淚。其中獅駝國的大鵬金翅雕謊稱已經把唐僧吃了的那次,孫悟空心灰意冷,悲傷至極,痛哭不止,竟然感動得如來佛祖親自出馬,主動大義滅親,降伏了自己的舅舅。可見孫悟空用情之深。哎!說到這兒不由得想起了當今的社會,許多人還沒有修鍊到孫猴兒的神通,卻早已經修鍊得無情無義。也不知道是被市場社會裡的什麼妖魔同化成「魔」了呢?還是天生麗質早早就修鍊成「佛」了?
最後再來說孫猴子的佛性,這不是指他有多麼廣大的神通,而是指他對害人的妖魔鬼怪與生俱來的疾惡如仇和對天下普通蒼生髮自內心的憐愛。平心而論,取經路上有些妖精並沒有直接招惹唐僧師徒一行。比如在木仙庵和三藏談詩的那幾個樹精,唐僧曾表示:他們又沒傷著我,我們不理他,走吧!可孫悟空卻說:「師父不要可惜他,恐日後成了大怪害人不淺。」看來悟空這時考慮的不是自己,而是後人。再比如第一次過通天河的時候孫悟空把自己和豬八戒變成了童男、童女等著靈感大王來吃的那一回,那感覺真有點兒像佛經里講的捨身飼虎。最能體現孫猴子佛性的還要數鳳仙郡求雨一難,這一回對於唐僧來說並沒有遇到任何難處,完全是孫悟空為了城裡的老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厚著臉皮去央求玉皇大帝,結果給自己平添了不少麻煩。能為百姓立生命,為萬世開太平,這種不求回報的博大的愛,就是佛性罷!這佛性其實在每個人心底里都有的,是所謂佛在心裡嗎!
釋放無限光明的是人的心,製造無邊黑暗的也是人的心。而光明和黑暗的程度正取決於人心底的魔性、人性、神***織廝殺的結果。魔性、人性、神性幾乎是每一個正常的人都同時具備的。只不過由於閱歷、修養、環境等等外界因素使得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表現得赤裸一些,在另一方面表現得隱晦一些,有時表現為這一種較強烈、有時表現為那一種較明顯罷了。一般來說,每個人都有聖潔的一面,也都有陰暗的一面,徹底的大惡人和徹底的大善人都是極少的。
取經的過程其實正是一個修心的過程,讓心裡的魔性少一些,或徹底消滅,或永世不得翻身,或改邪歸正;讓心裡的佛性多一些,多一些善良、關愛、憐憫之心,這就是修行罷!至於人性嘛,能夠像孫猴子那樣,對於像唐僧那樣的師父也能知恩圖報,就相當不容易了。
你想了解這個世界嗎?何苦向外界苦苦追尋呢?何不先認真地了解一下孫悟空——自己的心,你的心可以包容大千世界!
你的心在哪裡?
回復
7樓 2014-04-12 23:54 回復 7樓
儒醫 儒醫
真做假時假亦真
翻開《西遊記》,幾乎每一回里都涉及了一個相同的命題: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
在《西遊記》里幾乎凡有真的則畢竟有假的: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有假的;無所不能的如來佛祖有假的;神勇英武的二郎真君有假的;唐僧、豬八戒、沙和尚連同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也有假的!神仙菩薩有假的,妖魔鬼怪有假的,花鳥魚蟲、法寶兵器……樣樣都有假的!可以說,《西遊記》的故事就是在無休無止的真真假假之中展開的。這倒很像我們的現實社會——名煙、名酒有假的,食品、藥品有假的,新聞有假的,演唱有假的,球賽有假的,鈔票有假的……據媒體報道:連張學良、孫中山這些活躍在上個世紀初的歷史人物這幾年也都能冒出個假的來滿大街溜達。連郭德綱的相聲里都說了:「天底下就王八沒假的,還叫甲魚。」好不滑稽!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讀者並沒有注意到,在《西遊記》里不僅有形的東西有假的,無形的東西也有假的。這裡不妨來個從無到有,先說上一說這些無形的「假」。
首先一「假」就叫做假裝特學術。唐僧路過荊棘嶺,碰到過一群樹木修鍊成的妖精。個個兒長得仙風道骨,一張嘴滿口學問,聽起來跟真那麼回事兒似的,似乎超凡脫俗,特有學問。那裝腔作勢的模樣兒把個打小兒就看著經書長大的唐長老都唬得一愣一愣的。然而,妖精畢竟是妖精,別看天花亂墜地侃了半天禪,論了半天道,終究還是要打唐僧肉體的主意的。對於這幫道貌岸然的傢伙來說,所謂學術只不過是一層漂亮的包裝紙罷了,撥開這層紙一看,裡面包的還是一個妖精,而且是個只會動嘴的低級妖精。這幫傢伙玩兒文的如果不成,就只有破口罵街說粗口兒了。正像唐僧所說的:「皆是一類怪物」。天曉得他們的學問是打哪兒聽來的?或許有幾位神仙路過荊棘嶺在這幾棵樹底下乘過涼,可巧神仙們侃大山的時候讓這老哥兒幾個聽見了一句半句的?搞不清楚。豬八戒曾經有句妙語:「斯文斯文!肚裡空空!」沙和尚還給加了個註解:「天下多少斯文,若論起肚子來,正替你我一般哩。」哈哈!假裝特學術!其實很虛偽!還不如豬八戒的肚子來得真誠,這就是這幾個妖精的嘴臉。不過荊棘畢竟僅僅是荊棘,即使他們長得很像是大樹,除了弄人一身刺兒給人添點煩也鬧不成什麼大事兒,豬八戒幾耙子就給搞定了。
另一種無形的「假」叫做假裝特虔誠。唐僧師徒到了靈山腳下遇到了一位樂善好施的寇老先生特別願意齋僧,留唐僧一住就是半個月,可以說是盛情款待。唐僧剛要上路,寇老夫人和兩位公子也表現出十二萬分的虔誠,偏要留唐僧再住半個月。這本來是件挺好的事,可人家唐僧急著趕路辦正事兒呀!於是婉言謝絕。誰成想這麼一來竟然惹惱了寇老夫人,「這人怎麼不知好歹,好心留他可他還非走不可。這不是看不起我們嗎?」老太太走了,這口怨氣卻積壓在心裡轉化成了對唐僧的嫉恨,沒過兩天竟然故意誣告唐僧師徒是搶劫她家的強盜。「我就躲在床下,戰兢兢地留心看得明白,點火的是唐僧,持刀的是豬八戒,搬金銀的是沙和尚,打死你老子的是孫行者。」寇老夫人給兒子留下的假證詞說得像真事兒似的。本來齋僧對僧來說是個善舉,對齋僧的人來說是種修行,可這位老太太卻把這當成了滿足自己虛榮心和表現自己的機會,人家不接受反而怨恨人家,對被齋的僧無絲毫善意,對自己也是欺騙。把自我的心理滿足建立在給別人帶來麻煩甚至犧牲別人利益的基礎之上,這樣的虔誠是不是很「假」!
現實生活中既有假裝特學術,也有假裝特虔誠,還有兩者兼而有之的時候。有一個真實的黑色
幽默,前一陣子滿大街流行著不少充斥著乾癟口號的所謂引進版企業培訓寶典的小冊子。一時間被許許多多現代管理精英們所追捧。曾有某位知名「海歸」一臉嚴肅地說其中某本小冊子是對他人生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大有唐三藏對佛祖的虔誠。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沒過一年半載竟然發現這是一堆偽書,連作者都是子虛烏有的。弄得那些精英好不尷尬。被愚弄的精英們確實委屈,畢竟大家都是肉眼凡胎嘛!就像唐僧所說:「就是無佛,也必有個佛像」,拜拜佛像泥胎,不也透著對佛的尊敬嗎?唐僧誤拜假佛,可在當時當事他的心裡並不知道,就是當做真佛在拜呢。所以也不能責怪飲鴆止渴的精英們,誰讓現在假的東西這麼多呢?一不留神還真的興許拜錯了佛呢!
「真」與「假」是相對而言的,沒有了「真」也就無所謂「假」,反之,沒有了「假」也就無所謂「真」了。當唐僧在小雷音寺對著那尊泥胎頂禮膜拜的時候,在他的心目中並不認為這個如來佛是黃眉老怪變的假佛祖,而是虔誠的把那個假的如來當做真的佛祖了。還有,當鐵扇公主趴在牛魔王懷裡撒嬌耍賴的時候,也並不知道這是孫猴兒變的假丈夫。同樣,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買「假、冒、偽、劣」和看偽書的時候也並不知道自己相中的是假貨,在他們眼裡那就是真的。
在《西遊記》里最著名也最離奇的真假公案還是要數真假孫悟空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孫悟空遇到了一個強大的敵人——一個假的自己——一顆虛假的心。不管是與孫悟空朝夕相處的唐僧、豬八戒、沙和尚,還是托塔李天王的照妖鏡,甚至千手千眼的觀音菩薩都不能分清哪個是真悟空?哪個是假行者?最後還得如來佛祖親自出馬,才把六耳獼猴給分辨出來。有意思的是這六耳獼猴打劫唐僧既不為吃唐僧肉,也不為與唐僧成親,僅僅是搶了唐僧的護照,為了「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經,送上東土,我自己獨自成功,教那些南贍部洲的人立我為祖,萬代傳名」。假悟空的這種動機比起那些想吃唐僧肉長生不老的妖精們顯得「高尚」多了,這也正是他富於欺騙性的地方。其實,這隻幾乎可以亂真的六耳獼猴代表的正是孫悟空的另一面:一顆虛偽的心。要麼怎麼與孫悟空一模一樣,唐僧一念緊箍兒咒,無論真悟空還是假悟空都疼呢。想辨別哪個是真實的心,哪個是虛偽的心,的確是件很難很難的事,恐怕有時就連自己也搞不太清楚。不是很多人都有過自己正在幹什麼其實自己也不知道的感受嗎?
對於孫悟空來講,取經是為了實實在在地修鍊自己使身心得以升華,還是為了浪得虛名?這個感覺可能有時連他自己也把握不準。如果是僅僅為了虛名,那這動機本身就不純了,就是自欺欺人的虛偽之心。但不管為了哪個目的,一般情況下,他的行為舉止和外在表現都會是一樣的。所以假悟空才會與真悟空同音、同相,行為舉止也幾乎一樣:也可以給師父化齋端水,也有與真悟空一樣的神通。假心和真心混為一體,就比較麻煩了,他會使你的心變得混沌,最終迷失了真實的自己。可見,孫悟空想要戰勝那個虛偽的自己是何等的困難!人如果生出第二個心來,恐怕什麼事也辦不成了,這不就是心魔嗎?要分辨並且消滅這顆虛偽的心,無論熟悉你的朋友還是善良的觀音菩薩都幫不了你。只有如來佛祖能夠識別。請注意,這個如來佛祖可不是廟上供奉的那尊泥胎噢!這個如來佛代表著你的本意,你的真實的靈魂,要不怎麼說「佛在心裡」呢。最終,還得是你自己的真心——孫悟空用代表勇氣的金箍棒一棒子把他打死。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就再沒有誰能欺騙得了你啦!
所以呀,相信誰也不如相信自己。因為你肉眼凡胎,鬧不清你正頂禮膜拜的各路神仙是真的還是假的,興許正對你微笑的並不是什麼神仙而恰恰正是要吃你的妖魔呢?同樣,欺騙誰也別欺騙自己。那即使是大慈大悲的菩薩都救不了你啦!這倒是應驗了那句西方的名言:上帝只救自救之人。比如讀一本書,是對你真正有用呢?還是認為有用呢?還是為了追求時尚冒充有用呢?自己要先搞清楚,別自己把自己騙了。
這裡還要順便提兩句那個地藏王菩薩的諦聽。這傢伙本來聽出了誰是假的孫悟空,卻不願意當面說破,而是把兩個孫悟空都支使到如來佛那兒去了。許多讀者以為這個諦聽太世故,太狡猾,其實不然。對於假冒孫悟空的妖魔來說,在他還有必要冒充真悟空的時候,真悟空的行為舉止就是他給自己畫的一個圈兒,總還有一點點顧忌和遮掩。你把妖魔識破就等於當眾脫去了他偽裝的外衣,暴露他赤裸裸的妖魔本相。這時候他也就可以肆無忌憚的胡作非為了。如果你有能力把他就地正法那當然再好不過了,但是如果你一時震懾不住他,就等於把魔鬼放了出來,那可連十殿閻王和地藏王菩薩也管不住啦,也就真的成為災難了。所以,在鎮不住妖魔的時候暫時不說破他才是非常明智的!
繼續來說「真」與「假」吧!說來說去,整部《西遊記》全是假的!孫猴子、豬八戒、沙和尚自不必說,就連惟一在現實中有點兒影子的肉眼凡胎的唐三藏也和歷史上那位撰寫了《大唐西域記》的玄奘法師相差著十萬八千里。而且,特別要提醒大家的是,《西遊記》裡面的如來佛祖、觀音菩薩等等神聖其實也並不是廟裡供著接受萬人香火的那尊偶像,這一點往往被大多數人混淆了。《西遊記》當中生動的形象和妙趣橫生的故事都是不曾存在或不曾發生的事情,《西遊記》的絢麗多彩都是虛幻不實的,是假象。
有人說這大實話還用得著說嗎?一本專門侃神仙妖怪的小說能有什麼真的呀?然而要說的是,《西遊記》所描繪的那個光怪陸離的虛假世界反映的正是無比真實的現實!
這麼說並不前後矛盾。既然假做真時真亦假,同樣真做假時假也真!《西遊記》就像一面哈哈鏡,這裡面的一切都是虛假的而且是高度誇張的,然而,這面哈哈鏡所映照的卻正是我們所生活的千真萬確的現實世界,只不過大多數人不能一眼看出來。《西遊記》里的神仙菩薩啦,妖魔鬼怪啦,他們的本來面目其實都是實實在在的人,都是人的不同側面而已。而那些所謂的神仙菩薩、妖魔鬼怪僅僅是一個符號、一個名目罷了。《西遊記》里所說的事兒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事兒,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只不過換了一種說法,用另一種語境在說,只不過是假借神仙菩薩和妖魔鬼怪的名義在說罷了。
我們正生活在《西遊記》所描繪的真真假假的世界裡,只不過我們不知道,就像水裡的魚不知道水的存在,一般情況下人也感受不到空氣的存在一樣。
每一個人都無法親眼看見自己真實的面孔。當人們想搞清自己長什麼樣兒的時候,就要去照照鏡子,去看看鏡子里那個與自己對應的虛幻的影像是個什麼樣子。同樣,當你鬧不清身邊的人和事到底是怎麼回事兒的時候,不妨去照照《西遊記》,或許會發現你身邊的人乃至你自己正身處其中,只不過一個個兒的都變了模樣兒——有的變得頂天立地高大無比,有的瘦小枯乾得只剩下皮包著骨頭;有的變成了三個腦袋八隻手的神仙,有的變成了吃人不吐骨頭的妖魔;有的在翻火焰山,有的在過通天河……
其實,《西遊記》的主人公並不在書里,而正是它的每一位讀者。
回復
8樓 2014-04-12 23:56 回復 8樓
儒醫 儒醫
中國馳名妖精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本身並不曲折,用兩三句話就能說完:白骨精變化了三次要吃唐僧肉都被孫悟空識破。孫悟空最終將妖精打死並現了原形。唐僧不知好歹聽信豬八戒的讒言冤枉了孫悟空,炒了猴頭的「魷魚」,把他轟回了老家花果山。就這麼簡單。
然而,這個簡短的故事卻成為《西遊記》中最為經典的段子廣為流傳。故事的女主角白骨精也有幸成為中國馳名妖精,其知名度遠遠超過了那些拿著各種法寶、兇狠殘暴程度遠在她之上的妖魔鬼怪,以至於「白骨精」簡直就成了妖精的代名詞。
更有趣的是,發展到今天,「白骨精」的概念也與時俱進,竟然成了一個很時尚的褒義詞,像馳名商標一樣專門用來修飾那些「白領」、「骨幹」、「精英」的現代職業女性,而且大有通過外企逐步走向世界的趨勢,可見其群眾基礎之牢固,影響力之深遠。這樣一個小故事能有如此深遠的影響,一定自有它的道理。
在眾多的妖精當中,白骨精應該屬於智慧型的那種,要不也不值得讓孫大聖那麼費勁地打上三次。她對唐長老採取用的完全是誘惑攻心術,雖然只有簡潔的三招,卻招招奏效,如果不是孫悟空付出了讓緊箍兒咒把腦袋勒成了大葫蘆並且被轟回老家花果山的沉重代價,善良的唐長老怕是早就被這三招給拿下了。
先說說這第一招——九陰白骨爪,緊緊地抓住了唐僧內心深處的憐愛心。一堆白骨裹上了一個漂亮的臭皮囊,變成了一個眉清目秀可憐見兒的小妹妹,這漂亮的臭皮囊就成了白骨精的殺手鐧。她不但蒙住了唐僧的眼,而且直刺唐僧的心。唐長老明明知道孫悟空平時有些眼力,可這時候卻寧願相信眼前這個和自己剛剛打過一個照面兒的俊俏小妹,也不願相信和自己同舟共濟、有著共同奮鬥目標的孫悟空了。你聽聽,孫悟空勸說唐僧是多麼到位:「你前面這個女子莫當做個好人,她是個妖精,要來哄你哩!」千萬要記住孫悟空這句至理名言,即使在今天也可以拿起來就用。現在有多少看上去很美的東西不是在哄你上她的道兒呀!
接下來孫悟空現身說法,講起了原來自己也是這樣變化了來吃人的,猴頭想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服唐僧相信這是個妖精,既有論點又有論據。然而,當一個人心裡充滿了自己的想法的時候,哪還能聽得進去別人的話呢?此時的唐僧固執己見,從骨子裡認為眼前的這個美眉就是個好人,而在哄他的反而是孫悟空!猴頭這個急呀!一氣之下居然嘲弄師父動了凡心,要給師父搭個窩鋪圓房。當勸告別人的時候,如果不顧及對方的自尊心,說得再對也沒有用。一聽這話,唐僧惱羞成怒,竟然「羞得光頭徹耳通紅」。
猴頭的話也確實有點兒過激了,其實唐僧對白骨精所變的美眉並沒有絲毫的情色之心。但為什麼唐僧就是一點也聽不進去孫悟空的話呢?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嗎!畢竟唐僧是凡夫俗子,對於漂亮的美眉有一種發自心底的憐愛之心。誰不喜歡看漂亮呢!這雖然不能算是什麼邪念,但卻足以迷惑了自己的眼睛,使自己做出錯誤的判斷。白骨精的這一招可謂經典之作,直到現在仍然有眾多徒子徒孫兒。那麼多搞推銷的和拉廣告的「紅粉軍團」為什麼屢屢得手?用的不就是這一招嗎?
孫悟空和白骨精第一個回合的較量得說是白骨精贏了,儘管她被孫悟空趕跑了,但孫猴子卻付出了挨緊箍兒咒的代價。不僅如此,更令孫悟空痛心的是他失去了師父的信任。當然,豬八戒在這裡也沒起什麼好作用,這個待會兒再細說。
緊接著白骨精又發起了第二次進攻。這回白骨精變換了花樣兒——無形白骨腳狠狠踢疼了唐僧的憐憫心。同情和憐憫弱者是人的本性,更何況唐僧這種大善人呢!當看到一位八十多歲、面如枯菜葉老太太顫顫巍巍、老淚縱橫地站在他面前哭訴自己的女兒被人打死的時候,唐長老的心能不感覺到顫動嗎?如果說剛才對那小女子的憐愛或多或少還存在道義上的質疑的話,那麼這次唐長老於情於理都是問心無愧的。唐長老忽然覺得保護這個淚流滿面的可憐老人是自己的本分,感情終於戰勝了理智,也就顧不得去考慮「六十多歲的老嫗還能不能生產」這樣簡單的常識了。儘管悟空再一次分辯說那就是個妖精,可唐長老哪裡肯信!
結果,當然受苦的還是孫悟空,一棒子下去,換來的是二十遍緊箍咒,把個猴頭勒成了大葫蘆。白骨精的這第二招至今也是效仿者無數,現在很多職業乞丐不就是利用了人們的同情憐憫之心,每天穿上行頭上班,到點兒回家住小洋樓兒。職業乞丐們利用人們的同情心所騙取畢竟還是幾個小錢,職業騙子們可就玩兒大了,說不定真要吃你的肉,喝你的血呢!所以要記住唐僧的教訓,看上去可憐的傢伙不一定真的可憐。
第二次失手以後,白骨精立刻使出了更加老辣的第三招,變做一個滿口念著「阿彌陀佛」的老公公,扯起陰風扇動了唐僧的同感心。這裡多說兩句:大凡能撥動人心弦的,其實只有自己。物理學不是講了嗎?任何物體都有其固有頻率,一旦外界的頻率和物體的固有頻率接近的時候,就產生共振,這個力量可是巨大的。其實人也是如此,為什麼同樣一個電影或同一本小說,有的人看了淚流滿面感動得不得了,有的人卻無動於衷?也是這個道理,能使人心潮澎湃的是共同的經歷和共同的感受。此時的老公公手捻數珠,口詠佛經,撥動的正是唐僧自憐自愛的心弦。一種「有朋自遠方來」的親切感自唐長老的心底油然而生,頓時心中大喜道:「阿彌陀佛!西方真是福地呀!那位老公公連路都走不好了,還一心一意地念經哩。」唐僧也不想想,嘴上和您念一本經的就一定是您的同道嗎?這個看上去道貌岸然,嘴上念著阿彌陀佛的老傢伙骨子正想著把你活吃了呢!同情心又一次迷惑了善良淳樸的唐僧。
關於這個故事的結尾,原著和後來改編的那些戲劇、電影、連環畫有一些區別。這裡只談原著。在原著里,孫悟空終於一棒子打死了變成老公公的白骨精。白骨精被消滅了。
但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面對一堆粉骷髏和那脊樑上「白骨夫人」的字跡,唐僧和悟空師徒的矛盾進一步深化了。唐僧本來已經差不多相信這是妖精了,無奈,對孫悟空的成見使他最終還是聽信了豬八戒的挑撥,忠心耿耿的孫悟空被痴迷不悟的師父轟回了老家花果山,這一回到此結束。
然而故事還是沒有完,唐僧的悔悟是在又一場劫難中被黃袍怪變成了兇殘的老虎精,他終於嘗到了被冤枉的滋味以後。原著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別人看他是虎,獨行者看他是人。行者笑道:『師父啊,你是個好和尚,怎麼弄出這般個惡模樣來也?你怪我行兇作惡,趕我回去,你要一心向善,怎麼一旦弄出這等嘴臉?』」這段話很關鍵:一心想吃唐僧肉的白骨精能夠變化成可愛的小妹妹,可憐的老太太,可信的老公公來騙取世人的同情;一心向善的唐僧一旦被妖精陷害,在眾人看來也可以是一隻惡虎精,有嘴也說不清。「表」與「里」,「善」與「惡」是這樣錯位的結合在一起,其中的滋味值得人們細細品評。
在這個經典的小故事裡,唐僧所遇到的磨難並不是來自於白骨精,而是來自於他自己。實際上白骨精並沒有直接把唐僧怎麼樣,甚至連碰都沒碰一下。折騰來折騰去的,其實都是唐僧的心魔。憐愛之心、憐憫之心、同感之心本來都是無可厚非的善良之心,不過如果不能分清作用的對象,這好心也就都變成了受騙上當的痴心。不但害了自己,也冤枉了以赤誠之心對他的孫悟空。
不過,唐僧對孫悟空的冤枉其實並不完全因為他打死了白骨精。在某種程度上唐僧的惱怒和怨氣還來源於對孫悟空竟敢當著兩位新徒弟的面兒表示出對師父的不恭敬。真應了那句名言: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心地善良的唐長老恰恰就沒有鬧清楚這個首要問題。他以為看著順眼、聽著舒服的就是朋友,而諷刺挖苦、拿話戳自己心窩子的猴頭簡直就是敵人。「你個猴頭竟敢當著新來的同志說我『昧著惺惺使糊塗』,讓我這當領導的尊嚴往哪裡放?」唐僧有了成見,自然就相信了豬八戒的挑唆。「這樣的歹人再有能耐也不能用!這樣歹人的名字連提也不要提!」可憐的唐長老就沒琢磨琢磨,猴頭如果不是把您和您的取經大業當回事似的放在心上,能那麼激動嗎?怕是早就樂不得地回花果山逍遙自在過日子去了!至於豬八戒嘛,善良的唐長老也許沒有聽說過那句俗話:「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豬八戒的挑唆有自己目的。
孫悟空確實受了莫大的委屈,不但挨了緊箍兒咒,甚至被開除出取經隊伍,攆回了老家花果山,這個結果是他始料未及的。在孫悟空第三次舉棒要打白骨精的時候,他還沒想到問題會這麼嚴重,他本還以為「虎毒不食子」,憑自己的花言巧語,嘴伶舌便,哄上師父一哄也就過去了。單純的孫悟空覺得自己畢竟是全心全意為師父唐僧好呀!但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往往是事與願違的,好心未必就一定能得到好報,即使對於像唐僧這樣的好人也是如此,因為他確實不明白。你對唐僧好,當時當事他就一定能明白你的一片苦心嗎?
再者說,孫悟空也確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並不是說他做的不對,而是說他處理問題的方式問題。
首先,他並沒有讓白骨精充分暴露,讓同志們充分理解自己,上去就直接給一棒子,其他人沒有火眼金睛,看不出妖精,當然一下子接受不了。
第二,悟空平時總拿人家八戒同志開心打岔,一口一個獃子,一口一個夯貨,對一起共事的同仁不夠尊重,讓豬八戒心裡老大的不舒服。人家豬八戒縱然業務上不如你猴頭,但不管怎麼說,也是成天在一起共事的同事呀,也希望得到別人尊重不是?平時你不把人家老豬當盤兒菜,關鍵時候,老豬在領導那邊給你猴頭敲敲邊兒鼓,報復你一下子,還是夠你受的吧!
第三,猴頭不該嘲弄領導,特別是當著新同事。說什麼「要搭個窩鋪給師父圓房成事」?這樣的挖苦,連唐僧這麼好脾氣的人也受不了呀!
更重要的,孫悟空千不該萬不該,不該對師父說什麼:「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無人。」再有能耐也不能對領導說這些呀!不但透著居功自傲,而且太傷眾。能力也罷,智慧也好,如果夾雜了傲慢就會讓別人很不舒服。抱著這種心態,別人能支持你嗎?事後猴頭還埋怨沙和尚沒有站出來替自己說話。你都說這些話了,人家沙和尚一個新來的同志還能說什麼呢?
更有甚者,猴頭還說什麼:「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不是將領導的軍,不給領導台階下嗎?要不唐僧也不會一時惱怒,寫下那麼絕情斷義的貶書:「猴頭!執此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與你相見,我就墮了阿鼻地獄。」領導再窩囊畢竟也是領導。如果這時候孫悟空能用保持沉默來應對豬八戒的誹謗,或許會是另一種結果啦。
該說說那個令人心煩的豬八戒了。在這個小故事裡,老豬著實扮演了一個不是很光彩的角色。幾次搬弄是非,一會兒說猴兒哥要分行李啦,一會兒又說那堆白骨是猴兒哥變出來哄師父的,甚至直接挑唆唐僧念緊箍兒咒。不過要說豬八戒是故意害猴兒哥好像有點言過其實。他這麼做的目的除了要報復對猴兒哥攪了他一頓美餐的不滿和平時對他的戲弄以外,恐怕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存在,不論是對猴兒哥、沙和尚還是對師父。豬八戒心裡可能在想:你猴頭別不拿俺老豬當個事兒,俺老豬也是有話語權的!而且,也備不住老豬有把猴兒哥擠兌走了使自己升上一級的想法。要不後來在寶象國里豬八戒怎麼一個勁兒地顯能呢?好在老豬在關鍵的時候還有點自知之明,被妖精打得大敗以後還是聽從了白龍馬的勸導請回了猴兒哥。要不那首著名的詩篇怎麼專門提到:「豬猶智慧勝愚曹」呢!若是凡夫俗子,怕是被妖精煮了也鬧不清自己的斤兩。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發生在取經剛開始不久的時候,事實上也是取經隊伍的成員湊齊了以後第一次遇到了要吃唐僧肉的妖精。這個小段子里不僅惟一的女演員白骨精表演得很充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的表現也都很耐人尋味。段子雖短,卻相當精緻。通過這次碰撞與磨合,唐僧師徒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唐僧的緊箍兒咒也不再隨便念了。
回復
9樓 2014-04-12 23:59 回復 9樓
儒醫 儒醫
豬八戒的快樂生活
曾有網站做過一項「四選一」的調查,問:「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幾個當中你最喜歡誰?」發現竟然絕大多數白領女性都選擇了豬八戒!不要笑,這一結果雖然在預料之外,但卻在情理之中。不是嗎?講求生活質量的現代人,尤其是白領女性都比較務實,大多數喜歡那種既務實、又戀家,熱愛生活的好男人。與唐僧的軟弱無能、孫猴子的不安分守己和沙和尚的拙嘴笨腮比起來,豬八戒顯得不僅格外講求實際而且還不乏幽默細胞;不但情商和財商的指數都非常高,而且智商也不算太低呀?郭沫若不是有句名詩叫做「豬猶智慧勝愚曹嗎」?無疑,在這師徒四位中只有豬八戒是最符合現代女性胃口的,雖說形象有點兒對不住各位,卻增加了安全係數。何況作為男人,豬八戒先生也沒耽誤了事業,最後還弄了個凈壇使者的肥缺。難怪有一首叫《豬之歌》的網路歌曲一度備受眾多美眉的青睞?
在《西遊記》里,孫悟空代表的是人在精神方面的追求,屬於佛家所說的「空」的範疇。所以孫猴子所爭的往往是個名分,比如爭個齊天大聖的空銜啦,爭個可以出席蟠桃大會的入場券啦什麼的……總之,都比較虛。相對而言,豬八戒就比較務實嘍。他一有機會就睡,永遠都想著吃,時刻惦記著留在高老莊的媳婦兒。本來是因為作風問題被打下界變成豬的,可取經途中豬八戒仍然一直痴心不改,情色未泯,見到漂亮美眉總是嘻嘻哈哈地和人家臭貧上幾句,不會臉紅也不會害怕。更可笑的是,竟然辛辛苦苦地攢了四兩六錢銀子藏在自己那扇大耳朵里。可見,豬八戒是多麼的務實,多麼的熱愛生活。豬八戒的這些表現集中體現了人在物質層面的最基本的欲求,屬於佛家所講的「色」的層面。
當然,豬八戒有時也喜歡耍個小聰明,爭個小功勞。比方說碰上打不過的妖怪假裝需要趕緊上廁所,結果溜號兒啦;遇到一點兒的就壓不住火兒,甚至在朱紫國的時候連那個被孫悟空打沒了腦袋的妖怪還要揮舞釘耙一通狂築等等。其實這些都屬於人的基本慾望,只不過被《西遊記》的作者像豬八戒的兩扇大耳朵一樣誇大了許多。可見,儘管豬八戒有天蓬元帥那樣的神仙出身,肥頭大耳的家畜外形,可骨子裡還是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且是那種今天滿大街到處都是的人。
有人說豬八戒貪吃貪睡,愛看美眉,手舞釘耙,整個兒像一農民。這話好像說反了,孔聖人不是說了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豬八戒的愛好——無論是飲食還是男女,當然更包括睡覺——其實都是人的生活所離不開的正常慾望,是人性的重要組成。誰能不睡覺?誰能不吃飯?離開了男女之事又能有誰呢?好像除了那個時不時拿老豬打趣兒的猴兒哥以外,沒有誰是從石頭子兒里蹦出來的吧。睡覺、吃飯、色情之需是所有正常人最基本的自然需求,這可並不是農民朋友們的專利。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真正的農民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產物,他們的需求是回歸自然的,同時也是純潔而樸實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反倒是農民更能體現豬八戒所代表的那份真實淳樸的人性了。我們周圍的人無論外表是什麼,骨子裡都是豬八戒;我們的社會無論外表怎樣變化,其實質都是農民社會。好好地琢磨一下農民的代表豬八戒,對於更好地適應現實社會是有幫助的。
人不可能沒有慾望,失去慾望就不會有所追求。倘若人類的祖先當初沒有絲毫的慾望,大概也就不會從兩百多萬種動物中脫穎而出,進化成為今天的所謂高級動物了。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一個接一個的慾望牽引著人類不斷前進,從茹毛飲血到刀耕火種,再到機械化大生產,乃至進入了今天的信息時代。
有人認為豬八戒缺乏遠大的理想,老豬的慾望太庸俗,其實合理的慾望本身就是理想。人想吃飽飯,這個慾望不合理嗎?人想睡好覺,這個慾望不應當嗎?人類要繁衍生息,這個慾望不高尚嗎?畢竟人首先是生物意義上的人,然後才是社會意義上的人嘛。既然人有生命,這些慾望都是合理的,都是高尚的。目標再遠大,也要面對現實,眼前利益與遠大目標的結合,既可以成就不凡的事業,也可以得到快樂的生活。豬八戒能把遠大的目標和現實的生活很好地加以協調,不愧算是神仙。
人總有做不完的美夢,往往是一個慾望還沒有完成另一個慾望又隨之而來了。然而,慾望不能過度,慾望超過了應有的度就很難得以實現,常言說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一旦實現不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慾望,就會產生求而不得的急躁,進而帶來無窮無盡的痛苦。想當初天蓬元帥也算是個有級別的神仙吧?可他多喝了兩杯之後竟然在月宮裡調戲起了嫦娥仙子,還妄圖要人家陪自己睡覺,這就是情慾過了度。要不怎麼被打到下界變成了豬,受了那麼多苦呢。可見,慾望過度,即使是神仙也要變成畜生。
要想擺脫這種痛苦,就必須把握慾望的度,知足才能常樂。在這一點上,八戒是有所悔悟的,在取經路上他做得還是很到位的。儘管老豬一路上總有這樣或那樣的想法,但縱觀豬八戒一路的表現,作為和尚的他一直是嚴格遵守各項清規戒律的,連一戒也沒破過。大家都看到了豬八戒一笸籮一笸籮的消滅大饅頭,而且吃相極其不雅,那麼金貴的人蔘果他連是什麼味兒都沒嘗出來就給囫圇吞了。但是您別忘了,自從受觀音菩薩點化之後,豬八戒吃的就全是素齋。儘管在接受降妖捉怪的任務前後豬八戒總要跟人家討上幾頓齋飯吃吃,可人家給什麼他就吃什麼,從不挑挑揀揀的。而且一點葷腥兒都沒敢動,更別說勒索海參、魚翅、茅台、XO了。
再有,都覺得八戒先生好色,儘管老豬見到美眉的時候荷爾蒙總是在飛,那感覺就像「雪獅子向火,自己都要融化掉了」。但那僅僅是一種欣賞,一種幸福的感覺。拿他自己在天竺國里再一次跟嫦娥姐姐臭貧、挨猴兒哥訓時候的話說:「拉閑散悶耍子而已」,只是說著為了緩解壓力,解悶玩玩的。所以八戒的好色,應屬於情色、意淫之類,並沒有一次形成事實。「萬惡淫為首,論行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好人」。這也是人之常情,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嘛!要麼怎麼滿大街的雜誌封面全是大美人兒而不是豬八戒們呢?如果看漂亮美眉既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降低血壓,那多看幾眼好像也無妨。
但是,在關鍵的時刻,豬八戒還是很講原則的,一旦發現這美眉是個妖精,老豬絕不憐香惜玉,堅決舉釘耙築她個稀巴爛。盤絲洞里那七個蜘蛛精的下場就是很好的例證。而且,每當豬八戒被妖精們綁去吊起來的時候,他絕不嘴軟,表現出了一名取經隊伍成員所應具備的堅定意志。僅就這一點而言,作為神仙的豬八戒比現在的某些凡夫俗子們不知要強上多少倍。可見,豬八戒儘管有所慾望,但卻能很好的把握一個度,沒有出位。
更為可貴的是,八戒先生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心態,總是樂呵呵的,做到了「知足」並且能夠「常樂」。如果說「知足」是一種尺度,那麼常樂就是一種「感覺」。眼中有快樂,心中就有快樂!面對辛苦而枯燥的取經生活,豬八戒抓住一切機會幽默一把:和師哥師弟講講笑話,還拿自己開開心。以幽默的態度處世,這樣的日子就能好過,何樂而不為呢?
豬八戒既沒有因為常樂而毀於安樂,也沒有因為知足而拒絕前進,在自我剋制與自我釋放中間建起了一個合情合理的心理平台,雖然沒有像猴哥那樣叱吒風雲,卻也一路上過得有滋有味兒。而且,關鍵時刻老豬絕不含糊。就拿他和猴兒哥的關係來說,儘管他一路上沒少和猴兒哥拌嘴,在師父那也給猴兒哥上過眼藥,可是請注意,在枯松澗孫悟空被紅孩兒熏死過去那次,是豬八戒將兩手搓熱了捂住猴兒哥的七竅進行按摩,才救了孫悟空的命。沒想到吧?節骨眼兒上能救悟空的卻是八戒!看來這豬悟能確實悟到了什麼能,什麼不能。
好多人覺得肥頭大耳的豬八戒傻乎乎的,只知道吃飯睡覺,沒什麼文化,很愚昧,很可笑。可仔細想想,豬八戒在取經的路上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該工作時工作,最後到了西天,見了如來佛祖,修成了金身正果。這其實是一種大大的智慧!記得唐僧師徒到布金禪寺那回,食腸寬大的豬八戒見到齋飯狼吞虎咽,吃相欠雅,引得寺內僧人們好奇地觀看。沙和尚暗中提醒二哥要注意點兒「斯文」,不料豬八戒卻急得大喊大叫:「斯文斯文!肚裡空空!」什麼意思呢?還是沙和尚一語道破了:「二哥,你不曉得,天下多少斯文,若論起肚子來,正替你我一般哩。」天底下那麼多假裝特學術的「斯文」人士有幾個不是像豬八戒一樣肚裡空空呢?只不過豬八戒的肚子里最缺的是美食,而他們肚子里最不缺的是美食。
現在很多人吃飯的時候不能專心吃飯——因為有太多的任務要完成,有太多的問題要解決;睡覺時不能踏踏實實睡覺——因為有太多的夢要做,有太多的事要想,多累呀!吃飯睡覺,看起來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快樂地把飯吃完,安穩地把覺睡踏實呢?吃飯時不僅僅是吃飯,睡覺時不僅僅是睡覺,這就是凡人苦惱的根源。
《西遊記》是講修行的書。所謂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如果把吃飯、睡覺這些芸芸眾生每天都在做的平常事當做修行,能夠像豬八戒一樣在吃飯時舒舒服服吃飯——吃常人該吃的飯;在睡覺時踏踏實實睡覺——不去胡思亂想,也就修行得差不多了。這恐怕不是誰都能做到的吧?看來,對於豬八戒的快樂生活,應當報以會心一笑。
回復
10樓 2014-04-13 00:01 回復 10樓
儒醫 儒醫
當妖精觸犯天條
時下的暢銷小說,無一不與四大名著一脈相承。瓊瑤、席娟的言情繼承了《紅樓夢》的衣缽;金庸、古龍的武俠乃至海岩的警匪里閃現出《水滸傳》的影子;《雍正王朝》等歷史權謀小說就像是現代版的《三國演義》;而《魔戒》、《星球大戰》等魔幻作品總也跳不《西遊記》所畫出的幻想的圈圈。
既然是魔幻,那麼妖魔鬼怪自然就成為重要的角色。我粗略的數了數,在《西遊記》里有名有姓的妖怪足足有五六十個,這幫傢伙大多過觸犯過天條,行為不軌。妖魔鬼怪們有惡狠狠地要吃唐僧肉的,有陰森森地要吸取唐僧元陽的,有吃人不吐骨頭的,有加害哪位國王的……一路上給唐僧師徒帶來了多少危險,多少麻煩!讓人不可理解的是,對這些妖精的懲戒卻似乎並沒有標準。確實有那麼幾個妖精被金箍棒打成了肉醬,大快人心。可是,問題在於這樣的妖精並不多呀!大多數犯事兒的都被原主人認領回去,該幹嘛幹嘛去了。更有甚者,眼瞅著已經化成了膿水的,竟也拍拍屁股走了,愣是啥事兒也沒有!對觸犯了天條的妖精應該怎麼處理?一棒打死?還是官復原職?這是個問題。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不妨把大大小小的妖精們簡單分分類,看看他們各自有什麼不同之處。分析發現,妖精的來源首先是神仙世界裡各級領導和社會名流身邊的工作人員或者親友團。而這裡頭數量比較多的又首推各位領導的司機師傅。比如:在朱紫國的橫行霸道的金毛犼就是取經項目CEO觀音菩薩的司機,其他佛界分管領導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的司機師傅也都下凡去轉了一遭,獅馱國的老二白象妖是給普賢菩薩開車的,而烏雞國的假國王——那隻被閹過的青毛獅子怪和獅馱國里的獅王大哥也都是給文殊菩薩開車出身的。除此之外,不少社會賢達的司機也都紛紛下界做了回妖精,像天宮專家顧問委員會主任太上老君先生的司機獨角兕大王青牛怪,社會名流太乙救苦天尊的司機九頭獅子精,仙界長生不老學會理事長壽星老頭兒的司機白鹿精等等,原來都是司機出身。也難怪,雖然說這些妖怪只是給各位神仙開車的,可由於長期以來經常跟隨領導們出席各種重要的社會活動,對各位神聖的手段和方略耳聞目染,成天聽也能聽會個一手兒半手兒的。根據「什麼級別領導的司機就享受什麼級別的待遇」的潛規則,這幫傢伙全是吃過見過的主兒,對場面上的人物兒和道道兒也都門兒清。況且,看在他主人的面子上,誰敢惹他們呀!要是哪天這位爺一高興在車上跟領導嘟囔幾句,也夠添堵的。像獅馱國的兩位司機師傅,「一封書到靈山,五百羅漢來迎接;一張紙簡到天宮,十一大曜個個相欽。四海龍王與他為友,八洞神仙與他作會。十地閻君以兄弟相稱,社令、城隍以賓朋相愛。」整個一黑白兩道平趟的主兒。可是,在天上,大小都是個衙門,抬頭低頭都是位領導,除了好好完成本職工作,哪能輪到這幫司機大爺展示能量呢?各種慾望在天上得不到滿足,鬱悶之餘,自然很有必要到地面兒上溜達溜達,找找感覺,也是展示一下子自我嘛!
在妖精隊伍中除了諸位司機師傅,領導身邊的其他各類工作人員也很是不少呢!比方說太陰星君的小護士小玉兔,觀音菩薩家的寵物通天河的金魚怪,太上老君身邊的工作人員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也都是經常能聆聽領導教誨的貼身服務員。這些傢伙的神通在天上沒機會施展,到了地面兒上可就很能折騰點事兒了,加之這幫人大多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有待於進一步提高,不能很好地把持住自己,把這份能耐都用到歪道上了,不就成了吃人的妖精了嗎?在他們眼裡,平民出身的孫悟空算個屁?不就懂點技術,會個七十二變的小把戲嗎?咱們見多了!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別逗了!當初各位神仙不跟你小子玩真格的就是了。你還真把自己當盤菜!老子即使什麼也不會,只要從主子那兒順來個裝人的瓶兒呀,陷人的罐兒呀,或者拌人的褲腰帶什麼的向你猴頭比劃比劃就夠你受的!就是如來佛祖也得賣我們個面子!你個小小的猴頭能拿我們怎麼樣?像青牛怪那樣把那麼多天兵天將和十八羅漢的法寶都收走了,不也沒什麼事嗎?還不是讓他的主人太上老君毛髮無損的領回天上去了。頂多不疼不癢地罵一句:「孽畜,還不回家好好開車去!」孫猴子絕不敢傷他一根汗毛。東海龍王不是勸過悟空嗎:「不可只圖自己一時痛快,誤了前程呀!」
以上這些位妖精,不管對唐僧怎麼著了,也不管在凡間吃了多少人。結果通通被老領導毫髮未損的帶回家去了。他們在凡間興妖作怪的經歷就只當是休假或下放鍛煉,增長社會經驗。畢竟都是領導離不開的人嘛!
不過,不要以為只有服務人員才會到下面來惹是生非,他們僅僅是些小玩兒鬧。比他們檔次高的妖怪多了,比如小雷音寺的黃眉毛老怪,他不僅敢於冒充如來佛祖,而且連天宮特派專員二十八宿星君和孫悟空請來擋橫兒的一大幫能人都被他裝到從主人那順來的大口袋裡。也難怪,誰讓人家是佛祖指定接班人彌勒佛的服務中心主任司磬童子呢!
其實,以盪魔天尊和國師王菩薩的法力肯定知道這位黃眉毛老怪是有些來頭的,可作為資深神仙的盪魔天尊和國師王菩薩到底老謀深算,社會經驗豐富得很。他們很清楚如果自己跟猴頭來了,即使打勝了也沒法處理這個妖精,說不定還罪了彌勒佛,倘若敗了又辱沒了自己的名聲,可要是置之不理又怕駁了悟空的面子。哎!面對這樣一個三難推理,盪魔天尊苦笑著說:「悟空呀,我是真心想幫你呀!可沒上面的命令我不好擅自去呀!看在交情的份上我就派手下的五龍、龜蛇去吧。」國師王菩薩無奈地說:「猴頭,沒看我現在正忙著嗎?讓我徒弟小張太子去幫幫你吧。你們都是年輕人,也有共同語言呀!」總之,忙我幫了,處理不好是手下人不會辦事兒,不要怪我呦!神仙就是神仙,一個簡單的問題處理起來也要考慮周全,要對方方面面都有利,否則簡單的問題也可能惹麻煩。遇事不要急著出頭兒,問題總會解決的。你看,在關鍵的時候,彌勒佛不是聽著信兒自己來了嗎?黃眉童子跟著他的主人仍然回去干敲敲打打的差使了。
在妖精的族群里還有比黃眉毛老怪還橫的橫主兒,那就是佛界最高領導如來佛祖的舅舅——大鵬金翅雕。這位爺算得上是《西遊記》里最兇狠殘暴的妖怪了。在他的帶領下,獅王、象王哥兒仨把獅駝國里所有的人都吃得個乾乾淨淨。也難怪,人家可是世襲的貴族,鳳凰的公子,從生下來就不是吃素的。下界來品嘗唐僧肉,不過是想換換口味,嘗個新鮮罷了。孫悟空拿這位爺實在沒什麼辦法,只有心灰意冷痛哭流涕著去請如來佛祖親自出馬。就是佛祖也得順著舅舅的性子,想要抓他還得把自己的「雀巢貫頂之頭,變做一塊鮮紅的血肉」讓他來叼著吃。而且滿口答應回去以後給舅舅好吃好喝好待遇,大鵬金翅妖這才跟如來佛祖走了。看看!大鵬金翅妖吃了那麼多人不說,還把唐僧放到蒸籠里蒸了半天,不但沒受到懲罰,還改善了自己的待遇。多牛!
您別誤會,並不是只有如來佛的親戚才可以搞特殊化,同為領導娘家人的還有西海龍王敖閏的外甥黑水河裡的鼉龍。這小子強佔了地方小官兒黑水河神的辦公樓,可西海龍王卻就是不準河神上訴的狀子,竟然讓河神把辦公樓讓給鼉龍。「我說小河神呀,你瞧,我這可憐的外甥他爹讓那魏徵做夢給斬了。這孩子從小就沒了爹,多可憐呀!你就先湊合湊合吧!要學會艱苦奮鬥嘛!不要老講條件,爭待遇!」河神想告御狀吧,無奈神微職小,根本就見不到玉皇大帝的面兒。就算告成了又如何?萬一哪天西海龍王一個不痛快給自己小鞋穿,難受的不還是自己嗎?官大一級壓死人,可憐的河神只好忍氣吞聲到處流浪。鼉龍越來越放肆,後來竟然發展到要請西海龍王品嘗唐僧肉!要不是孫悟空拿著請柬當證據要找玉皇大帝告這西海龍王私通黑社會,龍王也不會派摩昂太子把外甥給抓回去。不過,鼉龍也同樣把死罪給免了。
和這幫領導身邊的人物比起來,身為天宮公務員的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木狼處長真的有點鬱悶。無論在神界還是妖界,這位奎處都可算得上是個痴情種,為了下凡找老情人過日子把官位都拋了。百花羞公主一句話,奎處連到嘴的唐僧肉都可以不吃,夠意思吧!想不到被豬八戒給攪了局,跑了老婆不說,倆孩子也被豬八戒和沙和尚給摔成了肉餅。要不是仗自己能說會道的告訴玉皇大帝:「我這可是怕玷污了天宮勝境,全是為了咱單位好呀」,可能早就被判處死刑了。奎處的命雖然保住了,可還是被罰到太上老君那燒火勞改,以觀後效。看來奎處的官還是小了點兒。
如果你以為凡是違犯天條殺人害命的妖怪全都跟沒事人似的,那可就錯了。那些來自田間地頭兒,沒有什麼靠山,單憑自我修鍊成精的野生妖怪,只要犯了事兒,立刻會被消滅乾淨。這就叫蒼天有眼。像盤絲洞的七個蜘蛛精、南山大王艾葉花皮豹子精、大名鼎鼎的白骨夫人以及那個不知是打哪個村兒來的紅蟒精無一例外的被孫大聖當場一棒子打死。即使哪個妖精確實有兩下子,孫悟空一時搞不定也沒什麼關係,憑著這猴頭有那麼多黑白兩道的朋友,怎麼也能請個大師來滅了他不是。那個亂石山碧波潭的九頭蟲算是有兩手兒吧!他盜走祭賽國金光寺的佛寶舍利子,又偷了王母娘娘的九葉靈芝草卻嫁禍給金光寺的和尚,孫猴子和豬八戒都奈何不得他。可也巧了,齊天大聖昔日的對手二郎神和他的六個弟兄正好路過,猴頭一改昔日的狂傲,又是管二郎神叫大哥又是一起喝酒敘舊。二郎真君心裡一熱就幫了個小忙——派哮天犬把九頭蟲的頭給咬下來一個,想必這怪物死定了。
玄英洞修行多年的犀牛精闢寒兒、辟暑兒、辟塵兒三位大王膽敢變成佛爺騙香油,又抓了唐僧要吃肉。這三位爺大概氣質和功夫都修鍊得比較到位,以致孫悟空瞪著一雙火眼金睛愣沒看清楚是天上來的還是地下長的,一時半會兒搞不定,只得到天上查看他們的來頭。這一調查還真露餡了,太白金星冷冷地笑道:「就是仨沒主的小混混兒,派人滅了就是了。」於是,天宮派了包括經過深刻反思已經改邪歸正的奎木狼處長在內的四位星官下界為民除害,這回就連海里的摩昂太子也出來伸張正義了,大夥一塊打死了膽敢冒充佛爺的三個臭無賴。孫悟空把牛肉和牛皮分給了老百姓,又把六個值錢的犀牛角鋸了下來。猴頭決定,用四個孝敬尊貴的玉皇大帝,讓他老人家也看看老孫的長進,一個留給當地的地方官做個紀念,另一個嘛,要帶到靈山親自獻給偉大的如來佛祖。看看,這猴頭比偷吃蟠桃大鬧天宮的時候成熟多了不是!
車遲國虎力、鹿力、羊力三位大仙算得上是最搞笑的「三妖組合」。自學成才,苦修多年學了點兒呼風喚雨的雕蟲小技就是為了混口飯吃,說來也不怪容易的。沒奈何只會搞小團體,孤陋寡聞,既沒聽說過吃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也沒弄清楚齊天大聖是個什麼來歷。哥兒仨先是把猴兒尿、豬尿當聖水咕咚咕咚灌了一肚子還是不長教訓,後來智障到沒事沒非的提出要和孫悟空師徒比武。竟敢和齊天大聖叫板,結果當然是死定了!連個全屍都沒落著。慘哪!看來經常四處轉轉,掃聽掃聽江湖上的事兒,把眼光放得長一點是有好處的。
最慘的妖精還要數那幾個玉華城盜竊孫悟空哥兒仨兵器的七個獅子精,這哥幾個也有膀子笨力氣,可就是有點愛小,把金箍棒、釘耙和降魔寶杖都搬家去了。開個釘耙會還得自己花二十兩銀子到集上去買豬肉、羊肉,就這還被手底下的狼頭小妖順走二三兩銀子買棉衣過冬。看來是地道的農民出身,要不怎麼格外喜歡釘耙這種農具呢?可您老到馬路上偷個井蓋兒什麼的鐵器也就罷了,非去偷釘耙、金箍棒和降魔寶杖,不是找挨揍嗎?這幾個雜毛獅子玩兒出事兒來了去找他們的大哥九靈元聖九頭獅子精,還真以為九頭獅子大哥能和自己同呼吸,共命運呢?可他們忘了看看人家大哥是什麼血統,您自己又是什麼出身?結果太乙救苦天尊來了只救走了自己的司機九頭獅子,這哥兒幾個被擱下了。倒頭來被剝了皮,切成一二兩重的小肉塊兒給城內軍民分著吃了。要說這幾個獅子連吃唐僧肉的想法都沒有過,小偷小摸的竟遭此分身之禍,有點冤了。類似的還有比丘國王的小蜜白面狐狸,其實這小妖只是個從犯,主犯是那個要吃唐僧心肝的白鹿怪,結果慈祥的壽星老兒從孫悟空的金箍棒底下救走了自己的司機白鹿怪,而作為從犯的小狐狸卻被就地正法。
可見,要想在地上稱王稱霸,弄點人肉吃吃,就得在天山有高層神仙給罩著,否則就有生命危險。自己的本事倒是次要的,關鍵是所依靠的神仙地位要高。像黃風嶺的黃風怪其實就是只老鼠,但他是靈山如來佛祖身邊的老鼠。靈吉菩薩來了,不也沒判斬立決嗎?
同為靈山來的老鼠,更有心計的還得說那個號稱半截觀音的金鼻白毛老鼠精。老鼠偷油本是常事兒,可她卻偷到了如來佛那兒,還順便聽了幾句經文,沾上了仙氣兒,成了妖精。本來這傢伙早就要被托塔天王剿殺了,可幸運從天而降了,趕巧那天托塔天王剛在蟠桃大會上喝高了點兒,這老鼠靈機一動嗲聲嗲氣的認了這位天宮衛戍司令做乾爹,同時也就認了英俊的哪吒三太子做乾哥哥了。乖巧的鼠小妹還特會來事兒的送了乾爹一份小小的禮物——一炷高香——略表寸心嘛!這不,一下跟高層領導攀上親了。托塔天王走後,金鼻白毛老鼠把天王乾女兒的身份做成牌匾掛在自己無底洞公司本部的牆上,充分發掘這份無形資產為開黑店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不知鼠小妹吃了多少年輕英俊的小和尚,直到有一天,逮了唐僧要成親,才惹得孫猴子上天告狀要和托塔天王對質。那托塔天王酒醒了以後早把這個乾女兒的事忘到腦勺子後頭了。可乾哥哥哪吒還不時挂念著她呀!最後鼠小妹也被帶到了天上。這才叫深深無底呢,要不這妖精怎麼住無底洞呢。看來,作為地上的妖精,要充分利用各種社會關係,沒有關係,創造關係,說不定哪天就能救自己一命呢!
相比之下那個琵琶蠍子精就有點弱智了。在如來那裡偷聽了兩句經文,不說藉機會跟佛祖套套磁,反而用鉤子蟄了佛祖的手指。這種妖精,就算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也不會救你的,而且還會舉薦昴日星官來嚇死你,死了還讓豬八戒一頓釘耙給打成了蠍子醬。這一點就沒老鼠聰明了。蠍子雖毒,但到底還是沒進化到家的低等動物。
野生的妖精倒也並不是全都身敗名裂。黑熊精被觀音收做看山的巡警,紅孩兒被觀音收做服務生,百目魔君被毗藍婆菩薩帶走做了看門兒的保安,這些妖精也算得了正果。不過這就憑運氣了,這一來要看來收你的神仙是否看得上眼,二來要看神仙那兒有沒有富餘的用人指標。要是看對眼了就算是走了狗屎運罷!
特例總是有的,雖說是野生妖精而且也沒被哪個神仙相中,卻得以保全性命的就是牛魔王和鐵扇公主。誰讓他們曾經是孫悟空的大哥大嫂呢!一看到他們,孫悟空不由得想起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和花果山上的那抹落日餘暉。那時候的美猴王哪用得著操這麼多的心思,受這麼大的委屈呀!儘管他們不仁,但悟空不能不義,結果心一軟,就把大哥和大嫂給放了。悟空不但放走了他們,就連女兒國邊上那個賣落胎水的如意真仙也給放了,因為他是牛魔王的弟弟。感情的力量呀!
聊到這兒大概您也聽出來了。在對待妖精的問題上孫悟空有很多的無奈,不是悟空不想伸張正義,而確實是有時沒這個能力。多少次老孫都已經把妖精搞定了,結果一句「棒下留情」就被那傢伙的主人給領走了,甚至打兩下出出氣都是不可以的。退一萬步講,就算真像金角大王、銀角大王那樣讓孫悟空關在葫蘆和凈瓶里化成膿水又有什麼用呢?太上老君不照樣當著猴頭的面給復活了。這老頭兒是故意做給猴頭看的,看你猴頭還敢動老子身邊的人!為此,孫悟空也憎恨過——憎恨妖精,憎恨太上老君之類的神仙。然而,憎恨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從那以後,孫悟空也學會了遇到妖精先到各處打聽打聽,查查妖精的背景再做處置了。沒辦法!孫行者看透了,所有的天條和戒律都不是必須嚴格遵守的。確切地說,執行起來都是可以變通的。其實,神仙們制定這些天條和戒律從沒想到要用來約束自己和身邊的人,而是想管教那些民間的野妖。天條和戒律不是誰都可以違反的。什麼時候堅決執行,什麼時候偷偷違反,誰可以違反,是要審時度勢的。如果誰覺得這樣做有點兒不公平,那隻能說自己還不了解世界的本來面目。
對於悟空的執法力度,我們還是要給予充分的理解。孫悟空也是好不容易才弄明白:妖精是不是該殺,並不完全取決於妖精所犯的罪行,還要考慮到殺了的後果。像白骨精這麼一個野生的妖怪,要吃唐僧肉,該殺!可孫悟空為消滅她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呀?師父的誤解,豬八戒的嘲弄,挨緊箍咒乃至被轟回了老家花果山。那個在朱紫國的金毛犼,孫悟空倒是全憑自己的能耐把他唬得魄散魂飛,走投無路,馬上就要把這畜生給燒死了。可就在這時候自己無限尊敬的領導觀音菩薩竟然不請自到,散下甘露水把火撲滅了。而且還說:「悟空,就當是看在我的份上饒了他吧!你降妖的功勞我已經記下了。」結果連打幾棒子都不許。要是真把其他哪位大神仙的司機或服務生給殺了,猴頭還不得被重新壓在五行大山底下去!
孫悟空要考慮周全,既要儘可能的維護正義,為民除害,同時也要照顧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領導也是有感情的嘛!領導的利益也需要維護嘛!所以,凡是和領導有關係或者領導看上的,還是乖乖的讓領導帶走為好。把所有的妖精都殺光,是一個挺美好的願望,但願望要結合現實才有意義。畢竟西遊的目的是保護唐僧取經,而不是剿殺妖精。
換個角度看問題,對於妖精不應當憎恨,而是應該感謝才是。因為儘管妖精傷害過悟空,讓悟空灰過心,流過淚,有過許多的煩惱。但正是他們使得悟空變得堅強。憎恨又如何?憎恨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
回復
11樓 2014-04-13 21:53 回復 11樓
儒醫 儒醫
沙悟凈不能承受之輕
常聽有人說:「有愛孫猴兒的就有愛豬八戒的」,這是因為孫猴兒和豬八戒都有著鮮明的個性:一個心高氣盛專打大妖怪,一個耍弄小聰明好整小妖精;一個爭大名自封為齊天大聖,一個圖小利往耳朵眼裡藏倆小錢兒;一個是石頭子兒里蹦出來的見到再靚的美眉也無動於衷,一個是荷爾蒙分泌旺盛見一個愛一個;一個瘦小伶俐喝風就能活,一個胖大愚笨整天老是吃;一個像大城市裡混出來的遊俠,一個是鄉下扛耙子出的憨貨……兩種鮮明的個***相輝映使原本兇險萬分的取經道路妙趣橫生。而沙和尚給讀者留下的印象好像比較模糊,誰也說不清他一路上到底干成了幾件事兒了?也不知道他到底打死了幾個妖精?白開水一樣,沒什麼味道。
然而,這實在是委屈了少言寡語的老沙!要知道,在《西遊記》里與唐三藏淵源最深的就數老沙了,對取經的意義理解最深刻的其實也是老沙。如果說孫猴兒、豬八戒的個性是天然形成未加打磨的石頭,那沙和尚的個性是久經磨礪才有璞玉。老沙的個性其實是非常純凈的個性——純凈到似乎沒有個性。
沙和尚是個什麼人?當年那可是天界最高行政領導玉皇大帝身邊的貼身侍從。是在最高層政府機關「往來護駕我當先,出入隨朝矛在上」的主兒,想當初老沙在南天門裡,靈宵殿上什麼場面沒見過?什麼級別的領導沒接待過?那一萬年只能結三十個的人蔘果兒,猴頭連聽都沒聽說過,可老沙卻親眼看見過。就因為不留神沒端住個杯子,倒霉的老沙就被貶到連鵝毛也浮不起來的弱水裡吃苦受罪。這到底是為了什麼?別說讀者弄不明白,連老沙自己也弄不明白。
於是,老沙在流沙河裡整天的深刻反思。一天,朦朦朧朧地老沙忽然明白了:被貶下界的根本原因其實並不是那個沒端住的杯子,而是自己沒有處理好同上下左右各路神仙的關係,在內心深處總有一種「南天門裡我為尊,靈宵殿前吾稱上」的心態在作怪。由於總以為自己是領導身邊的人,對那些想通過自己找玉皇大帝辦點私事的地方上來的神仙老沙不予理睬,對於想帶倆親戚朋友混進蟠桃大會的天宮裡的神仙老沙對人家吹鬍子瞪眼睛,曾經有位從山裡來的神仙在蟠桃會上順了個杯子想留個紀念拿回去讓鄉親們看看,結果讓老沙給查出來了。人家塞給老沙個紅包要求通融通融吧,可愣讓智障的老沙給人家退了回去。這天界里的神仙之間的關係太複雜太微妙了,說不定老沙不知不覺中得罪了哪位天神或仙子,讓人家嫉恨在心了,可能人家還會想:「拎根兒雞毛當令箭,你老沙算個什麼東西?不就是一跟屁蟲兒嘛!」人家早就通過王母娘娘在玉皇大帝那兒吹好了風兒:「這老沙,我們早就看出他不成了,連個杯子都端不住,哪能伺候好各位領導哇!讓他自食其力,去流沙河裡找人吃去吧!」你想呀,像許旌陽真人那種雜毛兒老道,那位有名無實的齊天大聖到處溜達溜達根本就沒招惹他,他還要到玉皇大帝那兒給猴頭找點兒事呢。像老沙這份伺候領導的甜差有那麼多人眼巴巴地盼著,說不定哪天一不留神就被哪位神仙抓住個小把柄,把老沙擠兌到下界,換上自己的小老鄉去當那個捲簾大將呢!誰讓老沙不明白,侍從的職責不僅要伺候好玉皇大帝,還要服務於各級各類其他領導和同事,不但要服務好自己的上級,服務好自己的平級,還要服務好自己的下級。總之,要能左右逢源,協調好和各路神仙的關係。
既然不明白就去好好想想吧!沒能端住一個杯子的老沙被打入了流沙河裡變成了水怪,昔日的捲簾大將就像一粒微乎其微的沙。
老沙開始了深刻反思,天宮不過是過眼煙雲,繁華不過是一捧沙!流沙隨水而來,又隨水而往。久久凝視著眼前流逝的三千弱水,忽然,老沙發現原來這平淡無奇的水是有性格的:水處事低調又保持本色,能與萬物融合卻不與萬物相爭;水隨遇而安又不失原則,可方可圓剛柔相濟不拘形態;水善於包容又能自我凈化,心甘情願處在卑下的位置甘當配角又能保護生靈,水隨機應變卻順應時勢又堅持著前進的大方向;水淵博沉靜不求回報,從不計較所以沒有抱怨;水可以把堅硬的頑石和骯髒的泥土變成晶瑩潔凈的沙。
魚發現水的一剎那就叫做「悟」,水中的老沙開悟了!水的性格才是適應能力最強的性格啊!水有性,於是,他也有了姓——沙——從水中掏出來的晶瑩的沙。如果再給老沙一次機會,老沙一定修鍊得像弱水一樣流暢,像沙一樣潔凈。時間總會過去,讓時間帶走曾經的煩惱吧!
觀音菩薩給了老沙機會,老沙可以跟隨唐三藏去西天取經了,吃人的水怪做了和尚,捲簾大將就此變成了沙悟凈。
很多人不知道,在取經隊伍里與唐僧淵源最深的正是他沙悟凈,對取經理解最深刻的也是他沙悟凈。別忘了,金蟬子被貶到凡間的前九世都是被老沙給吃了的,第十世才是這個唐三藏。老沙脖子上沉甸甸掛著的根本就不是什麼佛珠,而是九個骷髏,九個可以漂浮在弱水之上,比鵝毛還輕的骷髏,九個三藏法師前世的骷髏,這是沙悟凈不能承受之輕。
自從跟了師父唐僧,老沙就把取經當做痛苦的贖罪和進行徹底整改的過程。「我等因為前生有罪感蒙觀世音菩薩勸化,情願保護唐僧上西天拜佛求經,將功折罪。」這是老沙的心聲。
儘管老沙加入取經隊伍的時間最晚,武藝也比不上二位師哥,但每個人都有內在的聰明才智和氣質魅力,無需羨慕別人,努力開發屬於自己的稟賦,照樣會成功的。一路之上,老沙矢志不渝,堅持著大方向從未動搖。孫悟空曾一氣之下三次脫隊,要不是有東海龍王和觀音菩薩勸著不定跑到哪兒去了呢?豬八戒一遇到點兒風吹草動就喊著回高老莊回爐做女婿。就連意志堅定的師父唐僧也時不時地因為思念家鄉而偷偷地掉上幾滴眼淚。惟有沙悟凈連一絲一毫動搖的意思都沒有過,只是一心一意的向著靈山前進。
對於領導,老沙忠心耿耿,處處體貼,既恭敬又從命。面對唐僧的剛愎自用他總是順其自然,甚至當唐僧心血來潮要去化齋,孫猴子、豬八戒都不贊成的時候,沙和尚卻說:「師父心性如此,不必違拗,要是讓他惱了,就算化了齋來,他也不會吃。」儘管老沙在流沙河裡也是個吃人不眨眼的妖精,甚至連唐三藏前身的九個取經人都吃了,但自從跟了唐三藏,老沙一直貫徹師父的教導,從不輕易開殺戒,遇到妖精襲擊也僅僅是把妖精驅散。一路上真正由他打死的妖怪只有花果山變成他自己的那個猴兒精,這其實正是暗示著老沙的自我否定。
老沙為了師父甚至不惜獻出生命。在黑松林當黃袍怪把沙和尚擒入波月洞的時候,老沙心想:「我老沙跟師父一場,也沒寸功報效,今天已經被妖精捆綁了來,就將這條性命與師父報了恩罷。」於是對妖精大喊道:「你要殺就殺了我老沙,不可枉害了我師父,大虧天理!」多麼忠誠的老沙!
對於二位師哥,老沙始終保持著淡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始終把「和為貴」放在第一位。既不與孫猴子爭名,也不和豬八戒爭利,甘當配角,協調著取經隊伍的關係,維繫著取經隊伍的團結。多少次二位師哥去降妖捉怪立功勞的時候,老沙都是默默地跟在師父左右。老沙清楚,嫉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好處,也不會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老沙尊重愛護大師哥孫悟空,儘管他深知唐僧與孫猴子的矛盾,但從不像豬八戒那樣在師父那兒煽風點火以博得寵信。要不是老沙苦勸,唐長老的緊箍咒不知要多念多少次!對於兩位師哥的糾葛,老沙從不介入,而且還經常調解。他體諒豬八戒,每當二哥犯懶讓沙和尚幫著挑擔子的時候,老沙總是笑一笑說:「遠路無輕擔」,欣然接受,團結了總犯小心眼兒的豬八戒。而當豬八戒吵吵散夥,孫猴子舉棒要打的時候,老沙卻說:「二哥,你和我一樣,拙嘴笨腮,不要惹大哥生氣,我來替你挑挑擔子,早晚有一天我們會成功的。」這話讓孫猴子、豬八戒都可以接受。到西天取經是艱苦的事業,沒有團結是不成的,而維繫這團結的不是孫悟空、不是豬八戒,也不是師父唐僧,卻恰恰是默默無聞的沙和尚。
與人相處之道在於容忍,老沙做到了。當在鎮海寺孫悟空中了那金毛白鼻老鼠的分身計,找不回唐僧竟然拿豬八戒、沙和尚出氣,舉棒要打他倆時,沙和尚竟然近前跪勸道:「單絲不線,孤掌難鳴。你打死了我們誰幫你去救師父?這行囊、馬匹又讓誰去管?還是饒了我倆,明天一起去救師父吧。」一番話柔中有剛,說得孫行者心悅誠服,真可謂有理,有利,有節。
如此柔弱的沙和尚還是那個曾在靈宵殿上威風凜凜的捲簾大將嗎?是的!那回六耳獼猴將唐僧打昏,沙和尚去花果山找孫悟空討要行李,一怒之下打死了假沙和尚,衝出重圍去南海普陀落伽山找觀音菩薩的時候又看到了孫悟空,這時的沙和尚等不得說話,就擎降妖杖望孫行者劈臉便打,嘴裡還亂罵道:「我打你個十惡造反的潑猴!你又來影瞞菩薩哩!」只這一句就表露了沙和尚純凈的本性。觀音菩薩讓孫悟空跟沙和尚去花果山辨認真假的時候,沙和尚還不放心,扯著孫悟空道:「大哥不必這等藏頭露尾,先去安根。待小弟與你一同走。」一句話表露了老沙的無私與周密,可見沙和尚的柔軟是有尺度的。
取經路上,孫悟空不但勇敢而且機智,豬八戒也不乏小聰明,而老沙卻少言寡語,看上去有點愚鈍。但只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儘管話語不多,老沙卻總能言必中的,所表現出的是一種千錘百鍊出的靈智。天宮裡的經歷已經讓老沙懂得,多用心去傾聽別人怎麼說,不急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是多麼地有好處。但是,在關鍵的時候,往往正是老沙的一兩句話起到關鍵的作用。紅孩兒妖那一難,開始的時候孫悟空還以為這小孩兒會看在自己和他父親牛魔王的交情份兒上不敢把唐僧怎麼樣呢。當時老沙就提醒:「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結果被老沙言中。後來當孫悟空和豬八戒爭論紅孩兒妖的手段,為火毒難勝而發愁的時候,還是老沙提醒他們,以「相生相剋拿他,有甚難處」,一下開拓了孫悟空的思路。在比丘國,唐僧聽說要用小孩兒做藥引子悲傷得痛哭的時候,還是沙和尚一語道破:「那國丈是個妖精」。老沙的智慧往往就像沉悶的陰雨天突然的閃電,叫人眼前猛的一亮。
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用的人,只有沒有用對地方的人。如果評選取經隊伍里的好員工的話,那選孫猴兒是不成的,因為他太傲氣,仗著自己有點本事和在社會上有點關係就總是不聽領導的話,雖然也是為了取經大業,但經常讓領導心裡不那麼痛快,而且老是戲弄同事,製造不和諧氣氛。豬八戒也不能算是個好員工,雖然也幹了一些臟活兒累活兒,但小毛病實在太多,貪吃貪睡不說,還總給領導瞎馬騎,說不定哪天就捅個大婁子。老沙淵博沉靜而不求回報,寧靜淡泊卻堅忍不拔,甘居人下卻胸懷大局,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對取經事業的摯愛維繫著取經隊伍的和睦。他不但做好了本職工作管好了白龍馬,而且能和孫猴兒、豬八戒這樣極有個性的同事和睦相處,甚至連唐僧這種固執己見,人妖不分,一陣明白一陣糊塗的領導也服侍得沒有半句微詞。可以說既管理好了下級,也管理好了平級,更管理好了上級。儘管若論爭鬥的本事老沙遠遠比不上孫猴兒和豬八戒,但若論心路,這二位綁在一塊兒也比不上他沙悟凈。《西遊記》里有句原話叫「沙和尚真是個靈山大將。」能把自己看得很輕,那是一種智慧。畢竟生活中不光是爭鬥,很多東西是靠爭鬥得不來的。
回復
12樓 2014-04-13 21:56 回復 12樓
儒醫 儒醫
唐僧的法力
《西遊記》說天地,論鬼神。它所描寫的是天上、地下、海里各類神通廣大、法力高深的神仙、妖精之間的恩恩怨怨。然而,被各路神仙妖怪圍在當中間兒的卻是那麼個手無縛雞之力、見到妖精就被幾乎唬死的肉眼凡胎——唐僧。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儘管唐僧有著求取真經的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但回想起唐僧在取經路上的所作所為,給人的印象好像除了無能、沒用就只剩下掉眼淚了。這樣一個離開別人寸步難行的廢物點心竟然取到了真經,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唐僧有法力嗎?這彷彿是個怪怪的問題。是呀,誰聽說過面瓜一樣的唐僧有法力?唐僧見了妖怪除了束手就擒,哭鼻子,就只有等著別人來救了。在取經隊伍中若論降妖捉怪的法力,不用說孫猴兒、豬八戒、沙和尚,就連一路上沉悶無語的白龍馬都比唐僧高明無窮多倍。可是,孫猴子他們上天入地一通兒忙活的惟一目的不就是保護這個連俗人看起來都有點窩囊的唐三藏嗎?儘管出盡了風頭的猴頭在人間的崇拜者數量遠遠超過了師父唐僧,可無論孫悟空再怎麼有本事,在取經隊伍中的位置也終究只能是個最佳配角。正像沙和尚所說的:「自來沒有個『孫行者取經』之說」。沒有唐僧就不可能有取經的故事,也就沒有《西遊記》這部小說了。
如果僅僅把這種現象歸結為所謂「庸才領導天才」那未免有些太簡單了。《西遊記》里眾多的妖精啦、神仙啦、菩薩啦,倒都不是唐僧的徒弟,可他們不也都是在圍著唐僧這個凡夫俗子團團亂轉,忙得不亦樂乎嗎?妖精們是想方設法要吃唐僧肉或攝取唐僧的元陽;神仙們則是明裡暗裡的保護唐僧既要經歷磨難鍛煉身心又不至於真的傷筋動骨。唐僧究竟有什麼力量可以吸引眾多的神仙、妖精前呼後擁呢?
讓我們先借用物理學上的一個概念——重心。物理學講:所謂重心就是一個系統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點。那麼,在《西遊記》的系統里,這位肉眼凡胎的唐三藏恰恰正是承受和平衡大千世界各種力量合力的那個點。不是嗎?他是如來佛祖的第二大弟子金蟬子轉世,由觀音菩薩親自引送投胎,與佛的世界血脈相連;他是東土大唐當朝一路總管殷開山的外孫子,文淵殿大學士、狀元陳光蕊的兒子,在人間有著顯赫的出身,可謂根正苗紅,血統高貴;他的爸爸陳光蕊和老龍王有著過命的交情——在洪江口陳光蕊救過老龍王的命,龍王也還了陳光蕊一條命,說起來唐僧與龍王可以算得上是世交了;同時,又因為主持「水陸大會」,唐僧與地府天宮還產生了某種微妙的聯繫。不僅如此,十世修行的唐僧還擁有著一身吃上一口就可以長生不老的唐僧肉和獲取一滴就可以得道成仙的元陽,因此唐僧成為各路妖精瘋狂追逐的目標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此錯綜複雜的《西遊記》世界,竟然被唐僧這樣一個小小的凡人聯繫起來了。平凡與神奇,無能與尊貴就這樣不可思議地融合在一起。看來要平衡神界、仙界、人界、佛界、魔界上上下下各界的關係非唐僧莫屬,自然,要完成求取真經拯救東土的大任也非唐僧莫屬。所以,支撐起這個由各路神仙、菩薩、妖精、帝王所組成的世界的重心,恰恰只能是肉眼凡胎的唐三藏。
唐僧是取經隊伍的重心;唐僧是神魔世界的重心;唐僧是整部《西遊記》的重心!認識到這一點,《西遊記》的很多疑團立即迎刃而解。
不是常常有人疑惑,唐僧這個在取經路上除了哭鼻子就沒有任何作為,簡直可以忽略不計的傢伙,為什麼有那麼多神仙心甘情願鞍前馬後地伺候著他,那麼多妖怪抓耳撓心地惦記著他呢?這道理很簡單,因為重心完全可以是空的,甚至有時候必須是空的。
舉個例子,比如一個皮球的重心在球心,一個鐵環的重心在圓心,但是他們重心的那個點卻都是空空的,什麼也沒有。儘管這個點上什麼都沒有,但這個點又恰恰就是支撐起這個物體的關鍵所在。就像唐太宗送給唐僧的那個紫金缽盂一樣,正因為它中間是空的,所以才能用它一路上盛水、盛飯,保活命。同樣,唐僧完全可以什麼本事都不會,甚至必須什麼本事都不會,這才更能反映出他的法力高深。唐僧除了一個稀罕的肉身之外什麼能耐也沒有,而且就連這惟一有價值的肉身最終也拋棄在凌雲渡的河水裡了。他本來就是空的,連沒有底的船都可以載得動他。他僅僅代表著一種專一的信念,一種堅持。然而,有比專一和堅持更厲害的法力嗎?沒有!這樣的法力豈是抓幾個妖精可以比擬的!
人們常聽說「四大皆空」,到底空了哪四個大呢?一般人會脫口而出地告訴你:「空了『酒、色、財、氣』,就是四大皆空嘛!」這個答案其實驢唇不對馬嘴。所謂的「四大」原來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而取經的隊伍的組成正寓意著「四大皆空」。取經隊伍中在八卦爐里煉出來火眼金睛的孫悟空意味著跳動不熄的火;當過天蓬元帥、統領過八百里天河水軍的黑豬豬八戒代表的正是濕潤的水;性情平實面如土色的沙和尚意味的是堅實的地;而一路行走的白龍馬所意味的是行走不息的風。唐僧的四個徒弟代表的正是這「四大」,而他們的師父唐三藏恰恰就是四大皆空的「空」。徒弟圍著師父轉,再次說明了「四大皆空」。順便提一下,「四大皆空」的觀念是人類對於宇宙本體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結果,在東西方的哲學思想史上,幾乎有著同樣的趨勢。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說的世界形成,是基於「地、水、風、火、空」的五種自然因素;希臘古哲學家恩比多克里斯,也曾提出「氣、水、土、火」為宇宙間不變的四大元素。看來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對於世界的樸素認識其實都差不多。
唐僧是空,這層意思在過流沙河那一回說得非常清楚。為什麼連鵝毛都浮不起來的弱水卻能浮起九個取經人的骷髏頭?看來這九個骷髏頭比弱水還輕,已經接近虛空了。要知道那九個骷髏頭正是唐僧十世修行的前九世,也就是差一點就要修行成佛的唐僧呀!正是這輕如芥子的九個骷髏頭再加一個空心的大葫蘆才能把師徒四人連同白龍馬一起渡過弱水,到達彼岸。
關於空的話題暫時先聊到這兒,再說下去可能就有點兒玄了,還是聊點兒輕鬆好玩兒的吧!在小朋友看來,《西遊記》更像是個動物園,裡面不但有猴子、野豬、老虎、豺狼還有獅子、犀牛、大象、蟒蛇……那七十二洞妖魔里甚至連猩猩、羚羊都一應俱全。動物園裡有的動物在《西遊記》幾乎都能找到。那麼唐僧像什麼呢?唐僧的位置非常像是動物園裡的大熊貓。大熊貓溫文爾雅、憨態可掬。但除了擁有一個看上去很美的珍貴肉體以外,好像什麼實際能力也沒有,而且還特別的嬌氣。如果拿他和野獸相比,既不享有獅子、老虎百獸之王的美譽,也沒有大象、犀牛的偉岸身軀,更沒有野驢的奔跑速度。如果拿他和家畜相比,牛能耕田,馬能馳騁,狗能看家,貓能捕鼠。大熊貓能幹嘛?
然而,評價一個動物園是否上檔次的標誌,卻既不是獅子、老虎的兇悍,也不是大象、犀牛的魁偉,而恰恰是大熊貓的「無能」與「無為」。大熊貓所享受的待遇是整個動物園裡最好的,如果哪個動物園的大熊貓不幸去世,還要上報紙、電視哀悼一番。大熊貓可以說是動物園的重心。不僅如此,大熊貓還肩負起了艱巨的政治使命,凡重大的外事交往,必以熊貓充當友好大使。這樣的重任又豈是獅子、老虎所能完成的呢?一個無能的生靈,肩負著沉重的使命,牽動著萬人的關注,唐僧和大熊貓是何等的相似!看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熊貓也罷,唐僧也罷,無能恰恰是其超凡脫俗的價值的體現。這種價值並不在於他的能力,而在於他的位置。
可話又要說回來,取經路上的唐僧也不是一點事兒沒有,他所做的最多的事兒就是掉眼淚。而且是聲情並茂,邊哭邊說:「徒兒啊,我可怎麼辦?」不過,要說起「愛哭」,唐長老在歷史上可並不是孤家寡人。《三國演義》里的劉備,《水滸傳》里的宋江不都很愛哭嗎?而且,劉備和宋江是不是在作用和性格上也與唐僧也有那麼一點點相似呢?都有崇高的目標,都有堅定的意志,都肩負著重大使命,都忠厚善良,都有點懦弱,都武藝不太高強,都經常掉幾滴眼淚。而且同樣也都是那本書系統里的重心。只不過唐僧表現得最徹底,最純粹。男兒有淚不輕彈。唐僧所承受的是三千大千世界的合力,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孤獨,是挽救億萬生靈的重任,這樣的淚水難道是輕彈嗎?
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帶來不同尋常的意志,可以立下不凡的功業,再加上一顆慈悲心,有了這樣的法力,唐僧能不成功嗎?
是的,取經路上唐僧犯過許多錯誤,冤枉過孫悟空,縱容過豬八戒……但是別忘了,有位西方哲人曾經說過,世界上80%的錯誤都是好人犯的。
承受著如此重擔的唐僧,歷盡九九八十一難,徹底拋棄了吃上一口就可以長生不老的肉身,交出了惟一的財產——吃飯用的碗,完成了從聖賢到凡夫,再從凡夫到聖賢的全過程。
回復
13樓 2014-04-14 19:35 回復 13樓
ruhong 姜英英
南無阿彌陀佛!
回復
14樓 2014-04-17 22:45 回復 14樓
儒醫 儒醫
愛情:幸福的劫難
唐僧自從離開了兩界山,就開始了周遊列國的經歷。這一路之上經過了大大小小的國家不下十幾個,可如果隨便問起一個讀者唐僧到過什麼國?十有八九會回答說是女兒國。女兒國的影響力穿越了時空,一直輻射到了互聯網時代。用百度查一查,大約可以查出五十六萬個與「女兒國」相關的網頁,這樣高的知名度怕是讓很多當紅歌星都望塵莫及吧!女兒國的魅力能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究其原因,恐怕還是因為在那個神仙和妖怪的世界裡,單單在女兒國的土地上發生過一場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故事。
唐僧所經歷的八十一難,絕大多數是奔著他那高貴無比的肉身來的。不是妖精們想吃了唐僧肉得以長生不老,就是女妖精要拉唐僧交歡攝取他的原陽,就連菩薩、神仙們對唐僧的考驗也頂多是讓他受點兒皮肉之苦。然而,女兒國這一難可非同尋常,它要考驗的是這位聖僧的情感。在這一難里雖然沒有半點兒損傷唐長老的肉體,可卻深深觸及到了這位聖僧的靈魂。
大家知道,唐僧是個肉眼凡胎的凡人,不是神仙。這和從石頭子兒蹦出來的孫猴子完全不同。唐僧是父母爹娘生養的,他不但有金貴的血肉,而且也有著豐富的感情。那年唐僧十八歲,通過金山寺法明長老之口知道了自己悲苦的身世,便立下誓言:「父母之仇,不能報復,何以為人?」身為和尚的他歷盡周折找到了落入強盜之手的生身母親殷小姐,又尋訪到外祖父為父母申了冤,報了仇。金山寺的高牆並沒有割斷唐僧的血脈親情,取經路上的唐三藏更是時時刻刻心懷故里:無時無刻不在惦念著東土大唐那位仁義的君主——自己的結拜兄弟唐王李世民。看來,在唐僧的心底同樣埋藏著深深的鄉情和友情。既然在唐僧的靈魂深處可以蘊藏著親情、鄉情、友情,也理所當然的埋藏有愛情的種子。天地尚且有情,唐僧豈能無情?然而,對於這位身負取經重任的大唐聖僧,面對多情女王的纏綿愛意,怕是要經受一場劫難嘍!
常言說:「英雄難過美人關。」女兒國國王是怎麼一位傾城傾國的美人呢?書中這樣描寫女王的容顏:「說什麼昭君美貌,果然是賽過西施。月里嫦娥難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宮妝巧樣非凡類,誠然王母降瑤池。」比過西施,賽過嫦娥。可以說是殺傷力極大吧!這樣一位花容月貌的一國之主對於唐僧不但是一見鍾情,而且是一往情深;不僅願意以傾城傾國的容貌相許,而且心甘情願地連尊貴的王位也要讓給唐僧來坐。不僅如此,這位有情有義的女王對唐僧的仨徒弟也很是夠意思,送衣服送糧食就別提了,這哥兒仨的名字還是女王親筆填在唐僧的護照——通關文牒上的,否則這哥兒仨一直也沒有個合法的身份。對於這麼一份真情實意,相信萬物有情的大唐御弟就真是心如磐石,面如冰霜嗎?
完全不是這個樣子的。請看,女王和唐僧打第一個照面時就主動出擊,對唐僧發出第一道衝擊波——「大唐御弟,還不來占鳳乘鸞?」一回眸間,目光交織,愛在身邊,幸福就在眼前。這御弟哥哥竟然「耳紅面赤,羞答答不敢抬頭」。
接下來的一幕就更是出人意料,等那女王一邊嘴裡叫著御弟哥哥,一邊扯住唐三藏的手上車的時候,唐長老竟然像被電擊了似的「戰兢兢立不住,似醉如痴」。哇!噻!女王的魅力像一股電流通過唐僧的手臂一直觸動了這位御弟哥哥的心弦。只是多年的修行讓這位御弟哥哥表現得很含蓄、很克制。這時孫猴兒竟然在一旁敲起了邊兒鼓,說什麼:「師父您不必太謙讓,還不趕緊邀請師娘一起上車。快快把我們哥兒仨的過境手續給辦了,等我們把經給您取回來。您老就在這享福吧!」冷嘲熱諷的什麼意思!聽了這番話,唐長老竟然「把行者抹了兩抹,止不住落下淚來」。多麼的細膩!常言說得好:「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動情時。」所謂愛情就是由心動而入真情的過程,此時的淚花或許正是女王的愛戀之意所化的甘露滴落在唐僧心靈深處那一縷情絲上濺起來的吧?唐僧的心動了。對於這位大唐聖僧,這觸電的感覺僅僅在女兒國出現過這麼一次,而且也僅僅瞬間一閃而過。
取經路上,唐僧在情色方面所經受的考驗足有六七次之多,在那些美貌多情的妖精面前唐僧都表現出了堅定的意志和蔑視的態度。還是在取經剛剛開始不久的時候,觀音菩薩就請來了文殊、普賢兩位菩薩還有黎山老母變化成姓賈的母女對唐僧師徒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考試,那也是溫柔鄉里美色富貴兩者兼而得之的誘惑呀!唐僧對於菩薩所營造的溫暖的家「瞑目寧心,寂然不答」。給人家來個裝傻充愣。不知趣兒的豬八戒問師父:「您怎麼不理人家,好歹給個回話呀?」一向斯文的唐長老竟然立刻把臉一拉多老長,當著人家的面兒猛抬頭給了這獃子一頓臭罵:「你這個孽畜!我們出家人,豈以富貴動心,美色留意,成個什麼道理!」這話恐怕更主要的是說給旁邊姓賈的婦人和她的三個女兒珍珍、愛愛和憐憐聽的,這臉子也是甩給這母女四人看的。當然,當時唐僧並不知道,這個姓「賈」的原來就是假的,莫家的珍珍、愛愛和憐憐也都是假的「真、愛、憐」。
如果說在「四聖試禪心」這一回里唐僧的經歷多少還帶有一些輕鬆幽默的話,那麼蠍子精的軟玉溫香、肌香膚膩則是赤裸裸的色慾挑逗,真刀真槍啊!面對蠍子精變成的美色唐僧表現得如「死灰槁木,咬定牙關,聲也不透」。還有那個托塔天王的乾女兒、金鼻白毛老鼠精變的小阿妹,她對於唐僧也表現出了千般嬌態、萬種風情。儘管唐僧執行孫悟空的計策為了騙妖精吃那個紅桃兒而和金毛老鼠小阿妹有言語方面的往來,但確是「危急存亡之時萬分出於無奈,其實內無所欲」,唐僧心裡這時是一腔子惱怒。而那個要把唐僧招為駙馬的小玉兔兒就更鬱悶了,瞎忙活了好幾年竟然連一次親密接觸唐僧的機會都沒得到。被唐僧撅得最乾脆的還數荊棘嶺上那位什麼「雨潤紅姿嬌且嫩」的能酸人一大跟頭的杏妖,唐僧索性「咄的一聲吆喝,跳起身來就走」。不比不知道吧,所以說唐長老對女王確實是動心嘍!
這一點在電視劇《西遊記》里表現得更為直白,記得那裡頭唐僧說過半句話:「來世,若有緣……」一層窗戶紙,竟被點透了。本來嘛,如果唐僧是一塊只會念經而沒有絲毫感情的石頭,又怎麼能表現出豐富的親情和友情,又怎麼可能念念不忘東土大唐他的故鄉呢?然而,唐僧最終依了悟空的「假親脫網」之計,竟然以欺騙的手段深深傷害了真心愛他的女王!一向慈悲的聖僧怎麼變得這麼狠呢?且看,當孫悟空勸唐僧「你在這裡也好,自古道:『千里姻緣一線牽』」的時候,唐僧怎麼回答?「徒弟,我們在這裡貪圖富貴,誰去西天取經呢?卻不讓我大唐君王望穿雙眼了嗎?」答案出來了。
什麼叫「唐僧」?「唐」代表一個片土地,「僧」意味著一個信徒,加在一起便成了「唐僧」——這個名字跟著這位肉眼凡胎的和尚走了十萬八千里,流傳了千年。原來,是取經的大業已經和這位三藏法師融為一體,是跟隨他千年的東土大唐讓多情的女王枉費了這場神思!儘管唐僧慈悲,但愛情不可以施捨。真是遺憾!
對唐僧來說,這段和女王的情緣算得上是一段幸福經歷。幸福是不可多得的,就像美一樣不可多得。大多數人從來就沒有遇到過幸福,就只好拿快樂來糊弄自己,就像很多人不懂得美,就只好拿漂亮來糊弄自己一樣。唐僧很幸運,他遇到了幸福,儘管僅僅瞬間即逝。瞬間和永恆又有什麼區別呢?
然而,作為身負取經重任的大唐聖僧,這份剎那間淡淡的幸福卻只能化作一絲愁苦,一滴留不下痕迹的朝露。世上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和你愛的人坐在一起,但卻不能擁有。和女王坐在一起的唐僧是何等的痛苦!問世間,情為何物?
「陛下請回,讓貧僧取經去吧!」聖僧身披錦襕袈裟踏上了西去的路。百轉愁腸,聖僧神傷,女王心碎。女兒國讓唐僧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坐在她身旁,卻永遠都不能擁有她。不然怎麼叫做一場劫難呢?其實女王同樣的痛苦,或許是前生千萬次的回眸換來和心上人的相遇,然而僅僅是擦肩而過。看來對於女王來講,愛上一個人就只能意味著容忍他的雄心壯志了。沒辦法,愛了嗎?那就是意味著要付出。那就彼此成全了吧!成全了對方的心愿,也就是在成全自己。
誰說《西遊記》不言情?我看唐僧是情聖!
至情至聖,故而至誠至愛,所以唐僧才依了悟空,使出了「假親脫網」的計策,用出世的心來了卻了一段世間情緣。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畢竟魚與熊掌是不可以兼得的。不知女王可有怨恨?自古愛情就未必有完美的結局,甚至有時候付出真情註定就不會有好的結果。那就姑且把女兒國這一劫稱為幸福的劫難罷!
女兒國的故事很言情,這裡的聖僧有人性。其實,中國人自古就是很言情的。不是嗎?打開兩千多年前的儒家經典《詩經》,開篇兩句寫的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是嗎?中國的三大愛情故事哪一個遜色於法國人的浪漫呢?訴說人與神之愛的「牛郎織女」伴隨著兩顆星永存於浩瀚的宇宙;傾訴人與人之愛的「梁祝故事」百轉柔腸傳為千古絕唱;表現人與妖之愛的「白蛇傳」吸引多少痴男怨女流連忘返在淚水彙集成的西子湖畔。人與神,人與人,人與妖,看來只要在三界之內,情愛的結局就未必完滿。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很懂愛情的。遺憾的是,不知從哪朝哪代,出現了那麼一幫豢養小老婆的偽道學家,偏說正人君子都應該是沒有感情的石頭。以至於現在那些正在哼哼「有個佳人,在水一方」的小妹們還以為這是瓊瑤原創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情與欲可是兩回事,儘管二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但並不構成直接的因果。這一點在《西遊記》里表述得很清楚。唐僧與女王就是純粹的人性情感,所以儘管女王造成了這一劫難,但她是以人的形象出現的。而緊接著女兒國故事之後的琵琶蠍子精對唐僧的勾引就是純粹的獸性色慾,所以蠍子精是以妖的形態出現的。偽道學家們只知色慾而不知情感,怕是他們的體內原本就有蠍子精的基因?對於今天生活在滾滾紅塵中的俗人,有情也好,有欲也罷,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只是不要忘了情多了傷神,欲多了傷身。芸芸眾生好好把握才是。
愛情是幸福的,但有時也是一場劫難。
回復
15樓 2014-04-23 22:15 回復 15樓
儒醫 儒醫
敗也悟空,成也悟空
讀《西遊記》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疑問,那就是取經路上孫行者的本事好像比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遜色多啦!大鬧天宮的時候,天上那麼多有名有姓的神仙都拿齊天大聖沒什麼轍。可自從這猴子多了個別名「孫行者」以後好像一下兒就變了。取經剛一開始的時候這個孫行者還偶爾從耳朵里掏出繡花針來試吧試吧,打死個白骨精什麼的。可是,隨著離靈山的距離越來越近,這猴頭也變得越來越懶,除了請各路神仙這一手兒能耐見長,其他的功夫好像都荒廢了。一路走到天竺國,乾脆連小小的玉兔這種根本和齊天大聖不能相提並論的小淘氣包兒都要大老遠的去把太陰星君搬出來。真不知道這猴頭當初大鬧天宮的本事都跑到哪裡去了?
別看取經路上熱熱鬧鬧地打打殺殺,可是據不完全統計,真正由孫行者獨立完成的降妖項目其實僅僅五六項:盡人皆知的白骨精,平頂山的金角、銀角二位大王,車遲國里虎力、鹿力、羊力三位鬱悶的大仙,駝羅莊裡不知從哪兒來的紅鱗大蟒,隱霧山的豹子精,外帶打死兩群劫道的小毛賊,也就如此了。而孫行者求助於各路神仙出馬幫忙降伏妖精的事竟多達二十幾回,他所拜訪到的神仙更是五花八門。取經項目CEO觀音菩薩自不必說,至高無上的如來佛祖也沒少討擾,像什麼靈吉菩薩、文殊菩薩、壽星老頭兒、太乙救苦天尊、四海龍王、五大神龍、小張太子乃至曾經的敵人二郎神等等都騷擾了一個遍。東西南北各路神聖幾乎沒有這猴頭求不到的,就連退出江湖隱居深山多年的毗藍婆老太太也被猴頭挖掘出來了。更有甚者,那個曾經讓齊天大聖很看不上眼兒的天界最高領導人玉皇大帝,他也沒少麻煩了。整個西天取經的過程,簡直就像是孫行者到處求神仙的過程。要說當初齊天大聖眼睛裡也沒誰呀!可怎麼一叫了孫行者就變得跟三孫子似的得誰求誰呢?真是讓人有點兒摸不著頭腦。
要想鬧清楚孫行者為什麼變得這麼,牽扯到孫猴子的整個成長曆程,看來還真需要把話扯得稍微遠一點兒。那就從石猴兒出世講起吧!
大家知道,孫悟空是石頭子兒里蹦出來的,他自己都弄不清他的父母是誰。孤獨的石猴兒沒有任何親人做依靠,也沒有誰傳授給他怎麼在這世上混的經驗。石猴兒想求生存,謀發展只有靠自己在天地之間打拚了。憑藉著天地所賜予的靈性和原始的衝動,石猴兒勇敢地一躍,從此變成了美猴王,開始了對於幸福的探索和追求。帶著對高質量生活的美好憧憬,美猴王遍訪四大部洲,學穿衣,學說話,夢想著自己也能成為神仙,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終於,猴頭來到了「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機緣巧合的見到了菩提祖師。從此猴頭有了名字——孫悟空。
「師父,我要學長生不老做神仙!」菩提祖師或許是被猴頭真誠的心所打動,拿起戒尺在這猴頭上敲了三下,關上門走了。生命中的一些事,如果把握住一瞬也就能把握住一生。孫悟空是有靈性的,他抓住了來之不易的歷史機遇,打破了師父的啞謎……
經過努力孫悟空真的學到了只屬於神仙的先進技術——長生不老之法、七十二變、當然還有筋斗雲,一個跟頭就是十萬八千里。「哈哈!這回俺老孫也有能耐啦!」這麼想著,孫悟空一個跟頭翻上了雲端,猴頭的心也像雲彩一樣飄呀飄,望著站在地面上仰視自己的師兄弟們,孫悟空心裡那個舒服。心說:「你們誰成!」猴頭心裡一高興,又給大家露了一手兒,變成了一棵大松樹。
菩提祖師必是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只輕輕地一瞥,就看見悟空心裡的草已經長成了松樹。「你小子剛會了一點點東西就顯什麼能?你哪裡知道江湖的險惡!」祖師很生氣,罵這猢猻道:「你耍什麼精神?就這點兒功夫,也是能在人前賣弄的嗎?」菩提祖師本是覺察、覺悟的祖師,透過這棵大松樹已經覺察到了猴頭的致命弱點:這猴頭需要修鍊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心理素質和做人的修養。畢竟,猴子還沒有進化成人嘛!
「你從那裡來,便從那裡去就是了。」菩提祖師說出的這句話是《西遊記》里最富於哲理的名言。這並不是把悟空逐出師門,而是給他指出了一條路,一個更廣闊的天地。只有在那裡,悟空才能修鍊成功。
「跟誰也別提我是你師父。」菩提祖師的臨別贈言讓悟空很傷心,不過祖師說得對,悟空真正需要的修心之術祖師並沒有教,也教不會。實實在在的功夫不是教出來、學出來的,而是靠自己歷練出來的。孫悟空翻個跟頭跳出了斜月三星洞,對他來說修心的歷程才剛剛開始。
果然不出菩提祖師所料,初出茅廬的孫悟空開始顯能、惹禍了——鬧龍宮,鬧地府,希望通過展示自己的實力引起社會高層的關注。好在一切順利,玉皇大帝竟然在太白金星的慫恿下真的給他弄了個小帽子——猴頭搖身一變成了「弼馬溫」。對於玉皇大帝來說這不就是哄孩子嘛!可對貧民百姓出身,從沒有見過大場面的孫猴子看來可真是一步登天的美事兒呀!猴頭把鼻子翹得很高很高,以勝利者的姿態歡歡喜喜跟著天宮人事處長木德星官上崗到任,開始了「鞠躬盡瘁」的工作。
和所有的剛上任的新官兒一樣,新上任的弼馬溫感覺渾身的熱血在沸騰,大有當今世界捨我其誰的使命感,工作的積極性十二萬分高漲。上任頭一天,弼馬溫就立即鄭重其事地召集了本部門大大小小所有員工開了個工作會,又是查看各種檔案又是聽取方方面面的彙報。這一開會還真不得了,弼馬溫孫悟空在新的位置上感到這兒也看不慣,那裡也有問題,大有鼎新革故一展宏圖的雄心壯志。他開始嚴格按照全面質量管理的要求加強了對「物、位、料、法、環」各個要素的監管力度:征備草料,刷洗馬匹、鍘草、飲水、煮料……沒有一個環節他不操心。更有甚者,他竟然黑天白天不睡覺,除了養馬還是養馬,除了工作還是工作。那些馬剛合一會兒眼,立刻被他趕起來吃草,剛出去溜達溜達立即被捉回來靠槽。御馬監的老同志心裡納悶兒:新來的頭兒怎麼整個一工作狂呀!
人在工作狀態下總是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半個月一轉眼就過去了。眼見得天馬都養得肉肥膘滿,沉浸在工作樂趣里的弼馬溫頗有些成就感。為了慶祝一下自己所取得的業績,孫悟空總算想到應該和本部門的同事們一起聚聚了。這一聚不要緊,老同志借著酒勁兒給這位新領導上了深刻的一課:「頭兒,你傻呀!玉帝給你這麼個不入流的小屁官兒你還當真啦!你連參加經理辦公會的資格都沒有!像你這麼傻干有什麼用?誰布置你一定要把馬養肥了?嗯!天兵天將征討妖精就算贏了也沒人說是因為你的馬養得好呀!就算把馬喂肥了,也未必就能落聲好,可如果哪天稍微瘦了,人家可都要埋怨你了:看,他本來能喂肥的嘛!可他就不好好乾,鬧情緒了不是!要是這馬有一點傷損,還要懲罰問罪呢!你一個後勤服務部門的小屁官兒,就是累死了也沒人心疼。幹得越多毛病越多,這道理連地上的人都懂,你都快成天上的神仙了咋還這麼幼稚?想靠工作業績奔前程,那不是智障嗎?」
猴兒頭真的還很嫩,哪聽得了這些亂七八糟的。心想:你個玉帝老兒把俺老孫當成了什麼?俺懂技術,懂業務,愛崗敬業,沒白天沒黑夜的為你玉帝老兒瞎忙活,你卻不把俺往眼裡夾!爺不伺候你了!一氣之下,猴兒頭竟然炒了玉皇大帝的魷魚。
這玉皇大帝也真是的,一個不知從哪兒來的野猴子,走就走吧,愛幹嘛幹嘛去!還派人去追他,真是給他臉了。其實這猴子自從進了天宮壓根兒就沒打算走,只不過拿辭職說事兒想提高待遇罷了。要不然幹嘛樹起什麼「齊天大聖」的旗子,非要跟人天宮扯上點關係呀!這回好了,孫猴子盤算道:玉帝老兒不是要請我回去嗎?那就真封我做個「齊天大聖」好了。反正御馬監這種伺候馬的服務部門兒是裝不下我的。憑俺老孫的本事,還不是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想幹嘛就幹嘛?
領導就是領導,玉皇大帝為了在三界里給自己樹立起愛惜人才的口碑,同時顯示自己有藏污納垢的肚量,竟然又一次採納了太白金星的建議,答應了猴兒頭的無理要求,真的封他做了個「齊天大聖」。哎!反正天宮也不多個吃飯的不是。猴兒頭再一次像雞毛一樣飛上天,「齊天大聖」就這樣正式誕生啦!
和上次截然不同的是,第二次上天的孫悟空充分接受了上次的教訓,再也不悶著頭兒傻幹了。弼馬溫的痛苦經歷讓他傷透了心,也看明白了點兒事兒。「這回俺老孫可一定要多聽,多看,少幹了。俺到底明白明白天上這幫神仙整天都干點兒什麼?」孫猴兒想到了,便立即開始了以齊天大聖身份的第一項行動——他拿出了當初在南瞻部洲向人類學習說話、穿衣的精神開始了對神仙世界進行深入細緻地調查研究。什麼三清、四帝、九曜星官、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二十八宿、河漢群神……上上下下走了個遍。沒有哪個部門他沒串過的,沒有哪個辦公室他沒到的。神仙畢竟有神仙的教養,大家對這個猴頭都挺客氣的。不是愛聽別人叫你「齊天大聖」嗎?那大夥就都這麼叫唄,反正也不費多少唾沫。
調研的結果果然讓齊天大聖茅塞頓開:這天宮原來和自己想像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兒!感情天宮裡這幫神仙其實並沒有什麼真本事。別看都號稱是天上神仙,其實他們成天琢磨的都是怎麼做人。那位什麼星君不是說了嘛:「要想在天宮裡混好,就必須向人類學習,就必須把會做人放在首要位置,然後才是做事。」這幫傢伙所謂的「做人」說穿了就是處理和各路神仙的關係,就是要把自己作為一個點編織到上下左右的神仙網裡。
更讓猴頭吃驚的是天宮裡說哪位神仙的能力強,原來根本不是說他的神通和武功有多強,而是指他做人能力強。因為在天宮裡只有攢足了人脈才能有發展。至於神通、武功這種實際的業務能力,好像是地上妖精們為了謀生才必須掌握的生存手段,而對於天上的神仙其實會不會都無所謂。看看人家赤腳大仙,整天的東遊西逛逍遙自在,除了到處出席宴會就沒見他干過什麼。見人就給個仨瓜倆棗兒,其實沒多少投入,卻笑呵呵兒地落了個好人緣兒。要不怎麼叫大仙哪!再看那些把能力理解為做事的神仙,沒幾個有好日子過的。比如有個捲簾大將,因為打碎個破杯子就被發配了。那幫神仙幹事兒其實就是一個混。誰不混誰另類!真正玩活的沒幾個!像那個小哪吒長著八隻手還是忙活不過來,要不說他是小孩哪!太幼稚!若不是仗著他爸爸是個天王,大概也早就讓人給玩兒下去了。
調研中猴兒頭還發現了一個重大的秘密:天宮裡這幫「酒囊飯袋」別看都有這個洞府、那個仙宮頒發的碩士、博士的文憑,那都是假的!真正有知識,懂技術的其實沒幾個。有的毛神從哪個洞府博士剛畢業就應招天宮的星官走向仕途,其實他從學道的那天起就沒想研究學問,肯定不學無術。不過也是,真正有知識有技術的神仙比如鎮元大仙什麼的還在哪個仙山謀求自我發展呢!誰來天上受玉帝老兒這份兒窩囊氣?既沒什麼太大的能耐又想為自己撈點什麼的主兒才在天宮裡忍呢!
曾經嚮往的天宮讓孫悟空備感失望,猴頭心想:天宮的瓊樓玉宇里原來儘是些烏七八糟的東西。想我老孫有七十二般變化,還會駕筋斗雲,就是幹個天王都不在話下。可在這種烏煙瘴氣的環境下,什麼時候才能混出個頭呀!不信有機會就和他們比試比試!心灰意冷的齊天大聖開始今日東遊,明日西盪,雲來雲去,行蹤不定,終日無所事事了。
成就一個人花費千言萬語也不一定成,可毀掉一個人只需要一句話,甚至是一句無意間說出的沒有根據的話。當初太白金星費了多少口舌才把悟空弄上天,可許旌陽真人僅僅是瞎猜就斷送了悟空的逍遙自在,也給天宮找來了大麻煩。「現在那個齊天大聖沒事到處閑逛,不定哪天就要閑出事來,不如給他找點事干,免得他生事。」玉帝耳根子一軟,不知怎麼竟然讓猴頭管起了蟠桃園,真是腦子進了水。
猴頭心想:這回機會來了!俺老孫也學著腐敗腐敗,順它幾個桃子吃吃吧!那幫神仙煉丹的偷丹,釀酒的偷酒,哪個不往自己的兜里揣呀?齊天大聖也開始學著別的神仙的樣子搞開了自摟兒。然而,這回猴兒頭可犯傻了,他只看到別的神仙腐敗,就沒想想人家腐敗是有理由的。人家是什麼血統?你猴兒頭又是什麼血統?人家從爺爺那輩兒就是神仙了,你一個從地上爬上天的小毛猴兒算個什麼東西?也敢腐敗?就算搞點腐敗,也不能只顧自己不是?猴頭怎麼就不明白,領導提拔你,是因為你能給他帶來利益;下屬服從你,是因為你能給他帶來利益;周圍的同事、朋友關照你,同樣也是因為你能給他帶來利益。即使自己不要,別人的也必須要給。你個齊天大聖可到好,剛有點小權力就把上下左右甚至連蟠桃園的土地爺都忘到了腦勺子後頭。也不交友了,也不雲遊了,關起門來甩開腮幫子只顧自己獨吃,看來猴頭離吃虧不遠啦!
事態的發展幾乎是肯定的,齊天大聖當然拿不到參加蟠桃會的入場券,既不夠級別又沒有人緣,人家不帶你玩了。你還真以為自己是什麼齊天大聖哪!猴頭失落、鬱悶、不服!心想:你個玉帝老兒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仗著資歷深,對天宮的情況比較熟悉才坐到那把椅子上的嗎?如果換成俺老孫,肯定幹得比你強!為了出一口胸中的惡氣,猴頭竟然把蟠桃大會攪了個稀巴爛。至於什麼盜仙酒、盜仙丹都是摟草打兔子,順便的事,心裡煩,瞎折騰唄!
所有的人——包括孫悟空自己——覺得「齊天大聖」特牛的原因都是因為玉皇大帝派了十萬天兵沒捉著他。其實這一點兒都不奇怪。對於天宮裡的諸位神仙來說,捉拿妖猴只不過是例行公事而已。就算打敗了妖猴又有什麼用呢?頂多賞倆零花兒錢,給個口頭獎勵。天宮裡提級靠的是資歷和關係,根本不看業績。對於天宮星官們來說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幹一個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都已經長生不老了,能撈點實惠,混個逍遙自在就齊了,沒哪個傻瓜像孫猴兒那樣在乎什麼「齊天大聖」這樣的虛銜兒。再者說這猴頭也算有兩下子的,和他動起手來如果真有個閃失,丟不起這份兒臉不說,這好幾百年的修行就全瞎掰啦!所以眾位天兵天將披掛整齊、殺聲震天,熱熱鬧鬧的拿了幾個小妖,讓玉皇大帝看看咱老哥幾個也都忙活著就成了,誰玩真的呀!再者說了,一下就派出了十萬天兵,大夥都是神仙,誰也不比誰軟,都互相相看著,誰也不伸頭兒。太白金星的玉瓶,明明可以把猴頭吸進去化成膿血,可這會兒老先生卻不知道躲哪去了。太上老君的金剛套,明明能收了金箍棒,卻只是用來敲打敲打猴頭。也就觀音菩薩這位外來的和尚還能念上兩句有用的經,推舉出了玉皇大帝的親外甥二郎神。沖玉皇大帝這人頭兒,除了他的親外甥,誰為他賣命?其實眾神仙心裡都特明白,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兒!關鍵時刻,領導總是聖明的,和玉皇大帝相處了好幾千年,大夥知道他老人家一定會有辦法的!
果不其然,玉皇大帝不愧為道教世界的最高領袖,真正掌握了無為而治的訣竅,自己根本沒動手就把這點事兒給辦了。這不,玉皇大帝派人請來了西方的如來佛祖。這時的孫猴兒正興奮著呢,看看這麼多天兵天將都奈何不得自己,還真以為自己是很了不起的大聖呢!於是他開始做一個偉大的夢,竟然提出要玉皇大帝把位子讓出來給自己坐。
誰都有做夢的權利,但用夢來指導生活可就要犯錯誤了。「我會七十二變哪!還有筋斗雲,還有這根鐵棒也不軟呀!」孫悟空把這些小孩子的把戲講給雲端里笑眯眯的如來佛祖聽。這時的猴頭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人大凡認為自己很了不起的時候危險也就悄悄降臨了。「好吧!就給你一個展示自己的小舞台吧!」佛祖微微一笑,伸出了不滿一尺的手。「那就上來試試吧!猴頭。」
猴頭自己跳進了如來佛的手掌心兒,可他並沒有在這個舞台上展示出什麼。如來佛祖很清楚,假如讓孫悟空坐了玉帝的寶座,那天宮非鬧塌了不可!其實就在跳進如來佛手掌的瞬間這猴頭就已經認輸了,把心放在別人手心兒里攥著還能不輸?
五百年的風風雨雨,一天天地過去,頭上長滿了青苔的孫悟空靈魂深處到底經歷了怎樣的革命,我們不得而知,直到有一天,觀音菩薩路過此地,五行大山下的孫悟空發自肺腑地喊出:「我已知悔了。給我指條路吧,我情願修行!」悟空懂得了認命。
懂得了認命,一切重新開始了。五行山變成了兩界山,東土大唐來的聖僧揭了那象徵純凈的智慧和聖潔的愛的封貼,一聲山崩地裂,兩界山裡跳出了赤條條的悟空,石猴又一次開始了新生。
「師父,我跟你去取經吧!」「好呀!我再給你起個名字,你就叫孫行者吧!」取經,取經,「經」就是「道」,「道」就是「路」,而「路」是走出來的;修行,修行,重要的在於行。昨天狂妄的齊天大聖又了一個新的名字——孫行者。
孫行者已經不再做那個偉大的夢了,而是嘗試著以實際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五行大山下的日子使猴頭成熟了起來,他下定決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孫悟空從失敗中站起來。最大的成就就是從失敗中站起來,這一點對人和神都一樣。
護送唐僧取經的過程也是孫行者修行的過程,悟空開始了修行。修行,修行,首先要修正自己的觀念。大鬧天宮的教訓讓孫悟空明白了,作為一個有品位的神仙只可以跟別人比魅力,切忌不要跟別人比能力。當初齊天大聖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把天宮給折騰個底兒朝天,到頭來不是還沒能跳出如來佛祖的手掌心?孫悟空漸漸懂了如果僅把護送唐僧取經的過程看成是打打殺殺,那就太幼稚了。歷史的教訓告訴猴頭要利用取經這個機會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才是重要的。
孫行者接受前兩次上天的教訓,不再搞個人英雄主義,不再孤立自己,而是要把自己融入到神仙世界的網路體系中,讓更多的神仙理解和接受孫行者,從而獲得最廣泛的支持。他看出來了,要想讓眾位神仙了解自己,並不在於幹了多少事兒,而在於有神仙知道你在幹事兒和有多少神仙知道你乾的事兒。比如你打了十個妖精,沒有人知道,還是等於零。而你做了一回妖精,向十個神仙彙報十次,那就變成了是一百回了呀!所以,要讓盡量多的神仙知道俺老孫在打妖精才是。如果動不動就把瞌睡蟲掏出來讓妖精們全睡著了,然後一棒子打死,那妖精的可利用價值也未免太低了!所以要講一點經濟學,要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要把取經的過程變成積攢人脈的過程,變成向各級神仙彙報思想和溝通感情的過程,要藉此機會充分和各級神仙們特別是那些能決定自己將來前途的高級神仙們多彙報思想,要時不時地在他們眼前晃悠晃悠,多多表示自己在思想方面與神仙們保持高度的一致。而且,那些平時沒有機會交流的神仙,像什麼德高望重的老前輩黎山老母啦、盪魔天尊啦、國師王菩薩啦,還有年輕有為前途無量的小張太子啦、太子摩昂啦也可以趁這個機會好好聯繫聯繫感情。神仙世界有一張火眼金睛也看不見的網,關係太複雜太微妙,說不准誰就和誰鏈接著。隱姓埋名多年的毗藍婆老太太竟然是昴日星官的媽,誰能想得到呢?看來不但要讓在職的知道,而且也要讓離休的、隱居的、江湖的都知道俺老孫現在是如來佛祖的人了。俺已經接受思想改造,正在努力修行,重新做人。
悟空開始虛心向各路神仙學習。真正有本事的神仙,像什麼鎮元大仙、真武大帝等等並不在天宮裡,他們喜歡研究學問,真愛學問的人是做不了官的。要借取經的機會到各處去拜訪這些名人,關鍵是要知道誰有什麼能耐,一旦用得著的時候好去請他。
對於那些原來看不上眼的神仙,孫悟空也漸漸地學會了採取包容的態度,懂了能夠包容別人,不再輕視別人,自己就比較好過了。天宮裡的神仙儘管大都和天蓬元帥似的在技術上差點兒意思,但在某些方面,比如處理各類關係方面都是高手,所以,也要虛心向他們學習。這也怪不得他們,要是真的有知識會害了他們。有了知識就會獨立思考,總覺得自己特棒,這可是在天宮裡從政的大忌。你看人家豬八戒,多能討師父喜歡呀!這就是當初在天宮裡練出來的。要不是一不留神沒玩兒好,豬八戒怕是早就被提拔為第五大天王了。再有,不管神仙的外表是什麼樣子,也不管是什麼級別。其實很多都和豬八戒差不多,是農民出身。一張嘴:「俺們連蟠桃會上的小點心都吃過。」就這個水平。和這些神仙共事的方式方法必須適應農民習慣,要搞短期效益,比如請個客吃個飯送點東西什麼的,人家壽星老頭和赤腳大仙那麼有品味的神仙不都是這麼乾的嘛!必要的時候拜個把兄弟也不為過。否則人家就會覺得和你有距離,他們沒法理解你,也不會接受你,你自己就脫離了神仙的群體了,其後果可想而知。
離西天的距離越來越近,孫悟空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孫悟空的認識越來越深,離悟道成佛的距離也越來越近。漸漸的,猴頭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絕大多數妖怪都和各路神仙有著微妙的關係。也是,要和神仙沒點關係,做妖精怕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因此,孫悟空明白了打妖精之前最好先搞清楚那傢伙的背景,先打聽好了再說怎麼辦為妙。倒不是孫悟空怕妖精,這牽扯到和各路神仙的關係。即使以後成了佛,不也還要和各路神仙共事呢嘛!何必找麻煩呢?你看,連如來佛祖也是顧及到方方面面關係的。以如來佛祖的法力,早就知道獨角兕大王是誰的人。可如來佛祖偏就不直說,而是暗示猴頭自己去找太上老君。所以,凡是與各路神仙有關係的妖怪,不管打得過打不過,孫行者原則上一律請出和他有關係的那個神仙領回家去,這樣不但完成了任務,而且團結了領導和同事,何樂而不為呢?
再者說了,有背景的妖怪即使打了也是白打,既費了事又得罪人,何苦呢!取經剛開始不久的時候,那兩個號稱金角、銀角的大王放出話來說:「若是吃了唐僧肉就可以延壽長生,我們還打什麼坐,立什麼功,煉什麼龍與虎,配什麼雌與雄?只該吃他去了!」多麼狠毒的強盜!孫大聖費盡心機地把這倆傢伙收到寶葫蘆里化成膿水了,到頭來還不是被他們的靠山太上老君當面又給恢復了原形?!這種神仙儘管無恥,但沒辦法。由金、木、水、火、土這些俗物組成的世界就是這樣,很多東西是悟空的能力改變不了的。既然改變不了,那就適應這個世界吧。
至於像白骨精、豹子精那些和誰都沒有關係的野生妖怪,神仙們是不屑於動手的,打贏了不長臉,打輸了丟份兒,只好讓孫行者來收拾了。那個虎力、鹿力、羊力大仙,即使沒有要吃唐僧肉的念頭,也該徹底消滅,這是為民除害!最可恨的是青龍山三頭犀牛,敢冒充佛爺騙香油,悟空上天問了一大圈,竟然發現誰的人都不是,好大的膽子!悟空把他的犀角剁下來,讓幫忙的星官帶四個回去進貢給玉帝,再留一個獻給佛祖,也是老孫的一份孝心。看看,比起獨自一個人吃桃子的時候,悟空進步了多少!
孫行者不僅努力改變著各路神仙對自己的認識,而且還變得學會讚美領導。在被獨角兕大王收走金箍棒以後,孫行者上天去求玉皇大帝的時候表現得何等的敬畏和斯文。「伏乞天尊垂慈洞鑒,降旨查勘凶星,發兵收剿妖魔,老孫不勝戰慄屏營之至!」聽聽,說得多麼的謙卑!這哪像是從齊天大聖嘴裡說出來的話?然後,悟空竟然對這位昔日很不以為然的領導深深地鞠躬。難怪葛仙翁笑著問他:「猴子是何前倨後恭?」悟空竟然學會了鞠躬!
猴頭接下來的舉動就更出人預料了。請看:在查遍天宮也找不出結果的時候,孫行者對可韓丈人真君說道:「既然這樣,我老孫也不用再上靈宵殿了——打攪玉皇大帝,深為不便。——你自回旨去罷。我就在這兒等你回話就成了。」要知道這時候唐僧、豬八戒、沙和尚連同白龍馬可都在妖怪手裡受罪呢!可悟空好像一點兒也不急。若依齊天大聖從前性格,早就吵吵鬧鬧著衝進去了。說不定還得掄起金箍棒呢!孫行者學會了耐心等待。沒有耐心等待成功的到來,只好用更大的耐心去面對失敗。
沉思良久之後,這猴頭竟欣然作了一首詩:
風清雲霽樂昇平,神靜星明顯瑞禎。
河漢安寧天地泰,五方八極偃戈旌。
這個時候猴頭竟然想得起以詩歌的形式來歌頌玉皇大帝的豐功偉績,而且是在天宮裡當著那麼多神仙的面兒。這哪裡還有一點兒大鬧天宮那時候齊天大聖的影子?有人說這叫拍馬屁。這話說的一點文化底蘊都沒有。當年安天大會的時候,壽星老頭和赤腳大仙這樣的高級
文化人不也是逮著如來佛祖一通猛拍嗎?你看人家拍得多有文化呀!幾個膠梨幾個棗外加一段打油詩就讓如來佛祖舒舒服服的。千萬不要以為拍馬屁只要豁出臉皮就行了。那可是一種高級的行為藝術,一種文化。在妖魔鬼怪橫行的世界上,得到各位已經得道成仙的神仙的賞識是混入上界的惟一途徑,別的都是形式。在這麼一個關鍵的時刻,孫行者拋出他一生中惟一的詩作,其意義非常重大。不但表明了自己身遇逆境的時候仍然能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而且表現出自己思想認識的深刻變化。
取經的過程讓孫行者深深懂得,領導也是需要理解、關愛的,也是需要別人表揚的。要多發現領導的長處,多讚美領導的好處,多體會領導的苦處,多解決領導的難處。從此以後,孫悟空對玉皇大帝的態度更是一天比一天的恭敬。那次遇上六耳獼猴假冒自己招搖撞騙,孫悟空再一次來到天宮請求玉帝幫忙。這猴頭竟然高呼:「萬歲!萬歲!臣今皈命,秉教沙門,再不敢欺心誑上。」孫悟空變了,變得多麼謙卑!一顆歉卑的心對待昔日看不上眼的領導,遠離了虛榮與炫耀。還是那個許旌陽真人說得好:「此一時,彼一時,大不同也!」
悟空總算懂了要想做好神仙就要因勢利導,要善於聯合異己,而不是盲目敵對。悟空改變了自己。猴頭的功夫不是變淺了,而是變得更深了;孫行者不是變得比齊天大聖了,而是變得比齊天大聖成熟了。改變自己是需要勇氣的,這本身是一種大智慧。
取經路上的孫行者既發揮了自己降妖捉怪的技術特長,維護了正義的事業,還學會了為人處世,在降妖捉怪的同時注意到了盡最大努力處理好和各路神仙的關係,不但沒有讓一位神仙失望,而且為自己今後的發展製造了良好的社會輿論,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悟空,悟空,就是「我心空」,就是心裡沒有負擔,提得起放得下,失敗成功都可以承擔。悟了這一點,一顆千年的石頭心,完成了自身的七十二變,經歷千錘百鍊,總算戰勝了自己,磨成了斗戰勝佛!
回復
16樓 2014-05-14 22:37 回復 16樓
儒醫 儒醫
國國有本難念的經
儘管唐僧的取經隊伍可以算得上是歷史上第一次有組織的跨國旅行,但一般讀者僅僅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孫猴子、豬八戒、唐僧、沙和尚這幾個主要角色身上,頂多捎帶腳地關注一下給他們找麻煩的那群妖魔鬼怪,再有閑工夫的話可能瞧一瞧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而對於取經路上那些位為唐三藏的護照蓋章的國王卻好像並沒太多的關注。當然嘍,女兒國國王是個例外,那是因為她和唐僧有過那麼一段言情故事而享有盛名,這個另當別論。不過,好好琢磨一下那些位國王,是很能給人一些啟發的。豬八戒在烏雞國的時候就曾經說過:「人間帝王是替身!」《西遊記》里的國王其實算不上是至高無上的君主,畢竟在他們的上面有著層層疊疊的神仙乃至玉皇大帝,他們頂多也就算是個基層單位的負責人罷了。
咱就先聊聊烏雞國。烏雞國遭受了三年自然災害,只落得「草子不生,民皆飢死。」烏雞國的國王應該說還算是個體恤民情、把老百姓的生死當回事兒的好官,他不但停發了所有國家公職人員的工資,而且真正「從我做起」,帶頭減掉了自己伙食中的葷菜,情願與老百姓同甘共苦。他晝夜焚香祈禱,請求天上的各級領導也來關心一下烏雞國里老百姓們的疾苦,多多少少給恩賜一點點兒雨水。不僅如此,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這位國王還好善齋僧,對領導的各種精神也能及時加以貫徹落實。如來佛祖洞察到這小子還有發展的潛力,就決定幫他到玉皇大帝那兒討點兒雨水,而且呢,還想對這位國王繼續加以培養和重用。於是佛祖派出了文殊菩薩作為巡視員化裝成凡僧下來進行實地考察,如果通過了,馬上提拔烏雞國王為金身羅漢。
誰想到這一考察不要緊,反而給國王招來了禍事。也不知道文殊菩薩出了點兒什麼難題還是提了些什麼要求,反正是對烏雞國的接待工作表示很不滿意。國王心說了:我這兒還受著災呢,您要這要那的也太過分了罷!一氣之下發起了脾氣,竟然和這位巡視員吵了起來。亂髮脾氣真是個壞習氣,非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能把好事變得一團糟。烏雞國國王一時沒攏住火,竟然把文殊菩薩變的巡視員用一條繩子捆了,在御水河裡浸泡了三天。這下文殊可不幹啦!畢竟文殊不是彌勒佛,哪有那麼大的肚量呀?於是就派出了自己的親信青毛獅子好好教訓了國王一頓,把這位國王扔到井裡浸泡上三年,讓你老小子有眼無珠!用孫悟空的話來說:「是在報一飲一啄的私仇」。要不是孫悟空向太上老君討了還魂丹,這烏雞國國王恐怕真就要到閻王那兒報到去了。
看,儘管烏雞國國王平時工作做得蠻有成效,也得到了如來佛祖的認可,可就因為沒能管住自己的脾氣,得罪了如來佛祖派來的巡視員,不但耽誤了前程,還差一點搭上一條命。看來這位國王修行得還是不夠到位。好在身為菩薩的文殊畢竟是受佛祖教育多年的幹部,還是本著慈悲的精神,給了烏雞國三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且為了照顧三宮娘娘的安全,特意派了一頭沒有那個能力的被騸了的獅子來替代國王。可能是這頭獅子對被騸一事還心有餘悸,所以對自己領導的指示把握得很有分寸,辦完事就回去了,沒敢另立山頭兒,也沒敢萌生吃上一塊唐僧肉的想法。
朱紫國國王的痛苦經歷和烏雞國國王多少有一些相似之處。不過不是被泡在井裡三年,而是大病了三年。若論朱紫國國王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可能屬於世界一流水平。他自己那一畝三分地治理得井井有條,整個國家「人物軒昂,衣冠齊整,言語清朗,真不亞於大唐世界」。而且市場經濟也非常發達,搞得「六街三市貨資多,萬戶千家生意隆盛」,使國家成為「帝王都會處,天府大京城」。但是事情沒那麼簡單,當下的麻煩往往是很久以前不經意留下的,在這位國王還沒上任的時候就已經給自己埋下了禍根。
那時的國王還是東宮太子,喜歡騎馬射箭,射殺了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的兩個孩子——一對雌雄孔雀。菩薩很生氣,問題很嚴重,發誓要懲罰他大病一場,並且要讓他和娘娘分居三年。孔雀大明王的這話本來是說給來安慰自己的觀音聽的,可那天給觀音開車的司機金毛犼卻聽在耳朵里記在心坎上了。金毛犼可比青毛獅子會來事兒,這傢伙一琢磨這回機會來了,心想:我主動幫領導把事兒辦了領導總不會虧待我吧?備不住還能被提拔成司機班班長呢!而且借著給領導辦事兒的機會稍帶腳兒搞點自摟兒,掙點外快也是一件美事兒。金毛犼竟然沒向觀音請示就主動下凡來給國王「消災」了。
金毛犼這傢伙也許平時被觀音菩薩給寵壞了,他可沒青毛獅子那麼老實,剛到地上就劃定了自己的小山頭兒干起了打劫的營生,還把朱紫國國王的金聖皇后娘娘搶去做了壓寨夫人。朱紫國國王心裡一急,半個粽子沒咽下去,憋出一身病來。不過金毛犼有點兒背,碰見了愛管閑事的紫陽真人,一件舊棕衣變成一身毒刺穿在了娘娘身上,讓金毛犼干饞不到嘴。這可苦了頂缸的宮女們,一個一個的全被弄死了。好在這傢伙是奔朱紫國國王來的,對唐僧肉沒什麼興趣,不然唐僧又要受驚了。
儘管朱紫國國王上任以後一直愛崗敬業,工作也卓有成效,但仍然沒能彌補上自己早年無意中的過失。您說您射什麼鳥兒不好,非要射孔雀大明王的兩個孩子,不是給自己找事兒嗎?滅法國國王就因為有個和尚說過自己幾句壞話竟然殺了九千九百九十六個和尚,可什麼報應也沒有呀!僅僅是讓孫猴子給剔了個禿瓢就算完了。而且,這事還是觀音特意親口告訴唐僧的,可見觀音心裡一清二楚。要知道這些被殺的人可不是一般的老百姓,而是唐僧的同道、佛祖的信徒。看來要想平安無事還真要好好揣測一下菩薩、神仙們的獎勵和懲罰到底是念的哪本經。
小事不留神往往壞了大事。烏雞國國王和朱紫國國王都是因為自己一不留神得罪了各位菩薩,儘管愛崗敬業,工作能力也挺強,但還是受到了嚴肅的懲戒。好在這二位都屬於「把所有的痛自己扛」的主兒,沒有連累當地的老百姓。
比較而言,鳳仙郡的老百姓就慘透了。要說鳳仙郡的那位郡侯也是,兩口子吵架賭氣也用不著摔東西呀!就算摔東西也別摔準備給玉皇大帝上貢的東西呀!特別是不該把那幾盤子象徵對玉皇大帝無比尊敬的點心餵了狗。這不等於說偉大的玉帝和狗差不多嗎?也太不拿首長當神仙了吧!玉皇大帝對這個關係到自己名譽的問題非常重視。心想:你個小小的郡侯以為光靠你自己「清正賢明,愛民心重」就能造福一方?沒有我的光輝照耀,你能幹出個屁!這回我給你小子點顏色看看!我乾死你小子!倒讓你看看是領導的陽光雨露更重要還是你的工作能力更重要!於是,玉皇大帝在天上設立了米山、面山和黃金大鎖,下令只有雞嗛盡了米山、狗舔完了面山、燈爎斷了金鎖才能下雨。這不要等到猴年馬月呀?這下鳳仙郡老百姓可遭了殃,連年大旱,顆粒無收,賣兒賣女。「十歲女換三升米,五歲男隨人帶去」。城裡的人靠「典當衣物以存身」,城外頭就靠「打劫吃人而故命」。整個鳳仙郡「三停餓死兩停人,一停還似風中燭」。急得個郡侯神情恍惚,天天琢磨著自己到底是犯了什麼錯了?可怎麼也琢磨不明白。也難怪,天上那位玉皇大帝的心思他哪能知道呢?急得郡侯見誰求誰,聽說從東土大唐來了位得道的高僧,當街就給唐長老磕頭哇!
奇蹟發生了!猴子和馬同時來到了。幸虧孫大聖通風報信,郡侯才知道原來是自己一不留神得罪了玉皇大帝,趕緊補救吧!有意思的是,在鳳仙郡這一回里死了這麼多人,卻沒發現有半個妖怪。看來在《西遊記》里吃人的也不僅僅是妖怪。
的確,吃人的不僅僅是妖怪,想吃唐僧的也不僅僅是妖怪。比丘國的國王就想把唐僧吃了,而且這位成天腦袋發暈的國王比妖怪還要惡毒,妖精們只是為了長生不老想弄塊唐僧肉嘗嘗,而比丘國國王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淫慾想把唐長老的心肝掏出來給自己當「偉哥」。這位比丘國國王實在是個應當千刀萬剮的傢伙。自從被那個白面狐狸迷住之後,「不分晝夜,貪歡不已」,沒一會兒閑著的時候。結果弄得個「筋衰神敗,命在須臾」。以至於太
醫院撿盡了所有的良方都不能治好國王的病。昏庸的領導者往往容易成為妖怪利用的工具。妖怪國丈一看機會來了,一通神侃,把個國王侃得更加暈頭轉向,竟然要拿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孩兒的心肝做藥引子來增強自己的能力!做領導的身體好了,情緒高了,老百姓才有好日子過,這也是為了老百姓嘛。至於沒了心肝的小孩兒他就不管了。害的整個比丘國人人自危,連國名都被老百姓改為小兒城了。「滿城陰風滾滾、慘霧慢慢」。這麼一個只想著自己舒服的領導能治理出什麼好地盤兒呢?上行下效,比丘國到處瀰漫著污濁的空氣,「買金販錦人如蟻,奪利爭名只為錢」,就連守城的老軍都成天躺在城根兒底下曬太陽睡大覺了。領導都那麼糊塗,還能要求老百姓明白到哪兒去呢?
可巧這時唐僧要從比丘國經過。「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妖怪國丈再一次開了口,打起了唐僧肉的主意,他告訴國王這唐僧是十世修行的真身,拿他的心肝煎湯喝可比那些小孩兒的心肝功效強上萬倍。那國王一聽竟然比妖怪國丈還要激動,說什麼:「你怎麼不早說,如果我早知道這事兒,剛才就把唐僧的心給掏出來了。」多狠!妖精抓住唐僧還要放上幾天,再請上幾位親戚朋友一起享用呢,而這國王恨不得立刻就把唐僧的心掏出來活吃了。最惡毒的還是他弄唐僧心的手法:「將那和尚拿來,必以禮求其心」。「以禮求其心」,「特求長老的心肝」,多麼有教養的語言,用現在的語言來表述就是:「尊敬的先生,請快把您的心和肝挖出來給我吃了吧!謝謝啦!」這話簡直太經典了,以至於流傳到一千多年以後。當年日本鬼子是原樣克隆的,現在又演化變異出了各種不同的版本,其中人們聽得最多的就是:「尊敬的先生,請把您的錢給我用吧!謝謝啦!」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真是可恥,當這種傷害看上去很有禮貌時就更可惡!
就是這麼個比妖怪還狠毒的十惡不赦的傢伙,不但一點兒懲罰都沒受到,反而受到了嘉獎。那個白鹿精國丈的主人、仙界長生不老學會會長壽星老頭兒明明知道國王的惡劣行徑,反而獎勵了這傢伙三顆長生棗兒,好像是表彰他幫自己養了幾天白鹿有功似的。不過這三顆棗兒的作用也確實神奇,不但讓國王很快恢復了青春活力,而且大大增強了這傢伙的繁殖能力,使他的子孫繁衍得直到今天仍然不見減少。
取經路上濫殺無辜的國王遠遠不只是滅法國國王和比丘國國王兩位。在那個「文也不賢,武也不良,國君也不是有道」的祭賽國里也是如此。僅僅因為金光寺丟失了國寶舍利子,周圍各國都不來進貢,祭賽國國王覺得自己的收入受到很大影響,虛榮心受到很大打擊,就將寺廟裡的和尚們拿了去,「千般拷打,萬樣追求」,讓和尚們受盡委屈。有兩輩和尚都因受不了拷打先後冤死了,只剩下第三輩和尚一部分被鎖在檐柱子上,另一部分只混得戴著枷鎖沿街乞討。這些和尚可都是如來佛祖虔誠的信徒呀!可這祭賽國國王沒事人似的,沒見有哪個菩薩、神仙來管教他一下。看來菩薩、神仙們是真的很忙,實在抽不出空來過問這種小事。孫猴子趕跑了偷國寶的九頭蟲,把國寶幫他找了回來放在原處。祭賽國國王呢,繼續張著兩隻手接受各國的進貢,發展自己的旅遊經濟。
車遲國國王就更荒唐了。因為二十年前和尚們沒有求來雨水,竟把車遲國里所有的和尚都抓去做了奴隸,就連禿子、毛兒稀的、剪鬃的也都抓去了,讓他們整天挖沙子、吃糙米粥,睡在沙灘上。害得和尚累死了六七百,自盡了六七百,還剩下五百做苦力。這位國王竟然還弄了三個假大仙來當神仙供著。這樣的國王也沒見受到什麼懲戒,連個禿瓢也沒剃。或許是神仙、菩薩們成天忙著參加蟠桃大會、蘭盆會,給累暈了沒看到?或許是罷。因為車遲國的國王儘管荒唐,但卻沒觸及到神仙、菩薩,所以他們不知道。
那些「從我做起,愛崗敬業」,嚴格執行上界各項規章制度的國王得不到獎勵反而因為屁大點兒事受到懲罰;而那些成天瞎胡鬧,混日子甚至濫殺無辜、吃人心肝的國王不但沒事兒人似的反而受到事實上的表彰。要是妖精這樣做倒還可以理解,可玉皇大帝、如來佛祖平時不是這麼教育的呀!那到底是為什麼呢?這道理恐怕即使是孫悟空鑽到他們肚子里也看不太明白。
或許生活就是這樣,你不理解只能說明你的智商還不能領悟生活。對於朱紫國王、鳳仙郡主這樣只知道老老實實幹活的凡夫俗子們來說人生總有許多的無奈和不解,他們鬱悶,他們糊塗,那是因為他們還不了解世界的本來面目。對於現實,只有面對,即使不理解也還是要面對,只有這樣才能超越現實。孫悟空原來也不理解,被壓了五百年後儘管還是沒有理解,但卻可以面對了,要不說怎麼說他是神仙呢!看來,需要念經的不僅僅是唐僧,西天路上的那些位國王也各自有一本應該念的經,而且是一本不太好念的經。
======================
另類神仙
在《西遊記》里總地說來是妖精們一個個表現得比較鮮活,而神仙們一個個的卻大多顯得有點兒呆板。也許是這些神仙們都被玉皇大帝磨得不願再亂說亂動,把原來那點兒的精氣神都修鍊沒啦?也許是玉帝就喜歡提拔那些不會亂說亂動的乖乖寶兒來天宮當神仙?也許天上的神仙都是一步一步考文憑上去的所以把那點靈氣兒都考沒啦?這一點總是搞不太清楚。當然啦,凡事都有例外,在眾多神仙當中有兩位也還是滿有個性的。
一位是從地下蹦到天上去的,就是那位婦孺皆知的哪吒三太子。這哪吒雖然是個小孩子,但影響可不小,據說北京城就是當初劉伯溫按照八臂哪吒的樣子設計的。而且直到今天在澳門還有個哪吒廟,哪吒可謂是名滿天下的神仙了。這孩子一生下來左手裡就生了一個「哪」字,右手裡生了一個「吒」字,看來天生就不是什麼省油的燈。小哪吒才三歲就大鬧水晶宮抽了蛟龍的筋。他爸爸李天王本想好好教訓他一頓,誰成想那麼個小小的孩兒就有這麼大的脾氣,哪吒竟然一怒之下真就拿起刀來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後來哪吒的一點靈魂來到靈山找如來佛祖評理,得了個清凈的蓮藕之身,修鍊成本事降伏了九十六洞妖魔,給神界立了大功。
讓人煩心的是,哪吒這小子立功之後不是說老老實實地給神界效力,竟要殺他爸爸報仇。大概李靖的本事遠不如他兒子哪吒,只嚇得那麼大的天王膽戰心驚地也去求佛祖。如來處理問題就是有水平,賞給了李靖一座玲瓏剔透舍利子如意黃金寶塔讓他始終震懾著哪吒,同時也讓哪吒時刻銘記:爸爸就是爸爸,兒子就是兒子,領導就是領導,打工仔就是打工仔。這樣一來,不管哪吒是三頭六臂也好,是三頭八臂也罷,只能乖乖地跟著他爸給玉皇大帝打工了,稍不老實立刻就會被鎮在塔下,李天王也因此得了個綽號叫「托塔天王」。哪吒呢,腳蹬風火輪勤勤懇懇一刻不時閑兒的降妖捉怪,好像整個天宮裡的神仙就數他最忙活。小孩子嘛,給個事就真當個事,給個棒槌就認真,讓他老有點事忙活著,反倒安全。無奈妖精太多,怎麼捉也捉不過來,難怪哪吒長著八隻手。
不過對於哪吒這個兒子,李靖還是一直心有餘悸。那回孫悟空為了無底洞的金鼻白毛老鼠精去找李天王理論,哪吒本是出於好意才拿斬妖劍架住他爸爸砍向猴頭的刀,不想李天王竟然被嚇得大驚失色,生怕哪吒馬上要造反,趕緊回手抓起寶塔才敢說話。你看,哪吒的兩個哥哥金吒、木吒都被送出去跟著如來佛祖和觀音菩薩深造,而對於這個小三兒哪吒,李天王卻一會兒也不敢撒手,到哪兒都帶在身邊,生怕他惹是生非。像哪吒這樣的孩子有能力,有個性,不是不能用,但要有個鎮妖塔來預備著他鬧事兒,稍一有風吹草動就趕緊攥在手裡防備著。
還一位有個性的神仙是從天上跑到地下來的,就是那個號稱顯聖二郎真君,長著三隻眼的二郎神楊戩。從血統上論,他是玉皇大帝的外甥,可以算是皇家的至親了。從能力上講他不但武藝超群而且精通變化,與齊天大聖孫悟空大戰三百餘回合愣是分不出勝負!後來二位賭鬥變化,一度還讓孫悟空落在下風。按理說這位神仙隊伍中的佼佼者應該在天宮裡擔任非常重要的角色,可為什麼僅僅是在灌江口的小廟裡每天數數香火錢,管管看病生孩子之類的小事呢?這就要怪他自己的表現了。
大家知道正是因為有二郎神的出手,天宮才把孫悟空綁上了斬妖台。不過這位爺在捉拿妖猴時的表現卻並沒有讓他舅舅玉皇大帝十分開心。你看,當二郎真君大駕光臨捉拿妖猴現場的時候,竟然對苦鬥了孫悟空多時的四大天王、托塔天王和那麼多天兵天將放出話來說:「我要是輸給了猴頭,不必列公相助,自有我的兄弟們扶持;我要是贏了猴頭,列公也不必綁縛,自有我的兄弟們動手。這沒你們老幾位的事兒了,你們歇著去吧。」這句二郎神不經意間說出來的話也許很多讀者都沒太在意。但天上的神仙們往往是很細心的,他們的神通之一就是從別人不經意說出的隻言片語乃至一個眼神里找出蛛絲馬跡並分析出點什麼。這回他們看到了從二郎神額頭那第三隻眼裡流露出來的鋒芒。好嘛!那麼多天王、星君的也都算是老資格的天神了。大夥玩兒蛇,玩兒琴,耍寶劍地辛苦老半天了,這回你小子來了,我們老哥兒幾個就全都沒什麼事兒靠邊站,只剩下看熱鬧啦?你個年輕人也未免太狂點兒了罷!剛要用你一次就把大家都放一邊了。這分明有點仗著自己有兩下子就不把眾位神仙放在眼裡嘛?虧得他還比別人多長了一隻眼睛,怎麼看不明事理!不會做人呢?還說什麼「聽調不聽宣」。說話太沒分寸!簡直是恃才矜己!再者說了,其實你小子也沒什麼了不起,比起太上老君來差遠了。大家都看到了,最終打倒那妖猴的是人家太上老君的金剛套,根本就不是你二郎神嘛!
玉帝很無奈,二郎神就沖這一點也不能久留天宮呀!因為他肯定和其他神仙們融不到一塊兒。且不說他還有為了救他的媽(也就是玉帝的妹妹)斧劈桃山的前科,就沖他在江湖上那一大幫長得怪怪的弟兄,不定哪天就惹出事來。所以,儘管說是君無戲言,但考慮到天宮的和諧,玉帝還是沒有完全兌現打敗了妖猴立刻高升重賞的承諾,僅僅是給了外甥重賞,連半級也沒給提拔。
就這樣,儘管二郎真君同他的梅山兄弟連同哮天犬一起費了老半天勁打了整部《西遊記》里最具有觀賞性的一仗,可在天上的諸位神仙嘴裡並沒落下什麼好兒。是自己的能力里夾雜的傲慢使這位少壯派神仙耽誤了前程。最終,這位施展威風降住了孫大聖的楊小聖抱著一大堆的金花、御酒、明珠、錦繡,帶著一幫兄弟回到了灌江口的小廟,繼續干著雞毛蒜皮的雜事,過著平淡的生活,沒事兒時候打打獵,放放鷹。觀音用心良苦給他提供的這次機會就這樣失去了。比較而言,那位太上老君可以說是相當的老道,像看倆小孩打架一樣看著小聖已經把大聖折騰得筋疲力盡了,拋出了金剛套一下子打中了猴頭的天靈,不費吹灰之力撈了個大功。
值得深思的是,當孫悟空從八卦爐跳出來,瞪著火眼金睛,舉著金箍棒第二次大鬧天宮的時候,玉帝並沒有再次調自己的外甥來捉拿妖猴,寧願丟面子派人不遠萬里去請另一個教派的教主如來佛祖親自出手。看來像二郎神這樣自我感覺相當好的神仙再有本事也不能大用。因為他輕視其他神仙,不能平和地待人,這樣人緣兒不會好,不符合天宮裡的氛圍。在玉皇大帝看來,那些老天王們儘管打起仗來毫無章法,但也都幹了那麼多年,還是需要尊重的,畢竟他們是一方勢力。至於二郎神嘛,留在天宮做官是萬萬不成的,那樣他早晚會製造麻煩,頂多可以讓他在外面立個小廟,何況對二郎神來講做小廟裡的大神仙比整天在天宮裡勞神更合適。這一點點自由度大概也就是看在是自己外甥的情分上玉皇大帝才容忍他的,要換別人還不一定呢!
在小廟裡的二郎神天天看著別人可憐,其實他自己更可憐,天天受人香火,自己修行得又如何?自己又懂得多少做神仙的道理?哎,做神仙也難啊!
很多年以後的一天,二郎神路經祭賽國碰到了正為收拾不了九頭蟲兒而犯愁的老相識孫悟空。曠野的月光下,楊小聖和孫大聖心底忽然產生了某種共鳴——當年同樣的鋒芒畢露,現在同樣的天涯遊走,內心深處同樣孤獨,互相幫上一把罷!就這樣,原來的對頭成了哥們兒兄弟,小聖和大聖共同擊敗了張牙舞爪的妖精九頭蟲,奪回了佛寶舍利子。同時,二位神聖也祛除了心中那個鋒芒畢露的妖魔,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佛寶。孫悟空還深有感觸地勸那位國王把「金光寺」改名為「伏龍寺」,以示力戒張揚、炫耀,始終謹言慎行。
=================
來自鳥巢的經文
你知道烏巢禪師是誰嗎?十有八九你會回答:「不知道。」儘管在整部《西遊記》里這個叫烏巢禪師的村野和尚僅僅出現過一次,然而他卻扮演著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在這部關於取經的小說里真正出現的「經文」其實僅有一部,而這部經並不在唐僧從西天大雷音寺取回來的數千經卷里,卻正是半路上遇到的這位山野和尚——烏巢禪師順嘴說出來的。不僅如此,這位不是神仙的神仙還預言了大唐聖僧西天取經的全過程。一路上唐三藏按照烏巢禪師的預言渡過了千山萬水,克服了重重障礙,終於到達了靈山。既然知道的人不多,那就稍微說一說。
說唐僧收了豬八戒,走了一個多月的平穩路,忽然看見一座叫浮屠山的高山。這山上有棵大樹,樹上有個大鳥巢,窩裡就住著這位烏巢禪師。(注意:可不是鳥巢禪師呦,也許這正意味著這位禪師就像是鳥的眼睛,能看出去很遠吧。)禪師遠遠地看見了唐僧,知道自己要等的人來了,即離了巢穴跳下樹來迎接。烏巢禪師並沒有問唐僧一行要去哪裡,倒是唐僧先開口問道:「西天大雷音寺在哪?」禪師回答道:「遠哩!遠哩!一路上儘是狼蟲虎豹,太難走了。」「那麼究竟還有多遠哪?」唐僧一邊問一邊虔誠地施禮。禪師沒有直接回答唐僧關於取經的路應該怎麼走的問題,而是靜靜地說道:「路途雖然遙遠,總是能到的。但只是那些魔障難消。我這有《多心經》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計二百七十個字。如果遇到魔障你就念念吧。」然後,順嘴說出了一部經,這就是——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佛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寂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這部《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西遊記》全書中惟一全文出現的佛經,它在浩如煙海的佛教經典中有著非同尋常的地位。這部經自傳入中國以來,流傳至今大約有七個譯本,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而在眾多的譯本中,又以唐玄奘翻譯的影響最為深遠,這個譯本通常被簡稱為《心經》。
《心經》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經書,文字極為簡約,卻包含了博大而深邃的智慧,堪稱佛教經典之巔峰。甚至有人認為在這短短的兩百七十個字里包含了全部佛學的要義,可以稱得上是佛學經典的核心。《西遊記》里所引用的這個譯本恰恰就選擇了歷史上唐玄奘翻譯的版本。歷史的真實和小說的虛幻就這樣被這部《心經》巧妙地聯繫在一起了。
人心正如巢中鳥,來自鳥巢的烏巢禪師傳了唐僧這部《心經》。
唐僧聽到了這部經文雖然立刻記在心裡了,但並沒有弄明白這部經的真正意思,更沒有弄懂為什麼烏巢禪師不回答自己的問題而只是說了這部經?正在唐僧納悶的時候,烏巢禪師已經踏上雲光轉身就要回樹上的大鳥巢去了。唐僧一把扯住禪師不肯放手,繼續追問去西天的路應該怎麼個走法。禪師淡淡一笑,心想:「我已經回答你了呀!你怎麼就不明白呢?既然這樣,那就給你個通俗的解說罷。」於是,烏巢禪師又說出了一段順口溜:
道路不難行,試聽我吩咐:
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處。
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
行來摩耳岩,側著腳蹤步。
仔細黑松林,妖狐多截路。
精靈滿國城,魔主盈山住。
老虎坐琴堂,蒼狼為主簿。
獅象盡稱王,虎豹皆作御。
野豬挑擔子,水怪前頭遇。
多年老石猴,那裡懷嗔怒。
你問那相識,他知西去路。
這個順口溜兒表面上預言了唐僧取經一路上的經過,其實正是烏巢禪師對自己剛才所說的經文專門給唐僧所做的通俗解讀,儘管從表面上看這個順口溜和《心經》好像沒有什麼關係。
佛經本身就沒有固定的解釋,如何理解,要靠個人的悟性。歷史上曾經有太多的高僧大德對這部《心經》進行過解釋,但哪個像這段順口溜兒這樣生動形象?經其實不是用嘴巴念的,而是當路來走的,念經就好比看行進圖,按圖索驥,我們便知道了應該遵循的方向。而烏巢禪師所說的順口溜兒正是唐僧一行的行進圖。「經」者「徑」也。經就是道,道就是路。從這個角度來說,唐僧取經本身就是對這部經書的最生動,最通俗的解讀。
對於唐僧來講,經歷了千山千水,多魔多障的八十一難,除去了一路上妖魔鬼怪,才能取到真經。魔障消滅,即見靈山,這《心經》也自然就讀懂了。
「你唐僧不是要問取經的路在哪裡嗎?就問問你身邊的老石猴吧!他是心猿,他知道的。」說完了這番話,烏巢禪師一跺腳,化做金光走了。孫悟空嗔怪禪師嘲笑自己是千年老石猴,用棒子往上亂搗,可卻不能碰到那個大鳥巢的一縷藤條。看來這時孫悟空的修為離這位烏巢禪師還差得遠——看得見,但怎麼也夠不著,還遠沒有「悟」呀!
自從烏巢禪師傳了這部經以後唐僧沒有一天不念,沒有一刻忘記。就這樣唐僧帶著石猴、野豬和水怪,師徒一行歷盡千辛萬苦,經歷種種魔障,一路西行,寒來暑往,一轉眼十幾年過去了。
這一天,取經隊伍馬上就要到了如來佛祖曾經講經的給孤園,唐僧忽然又發起了感慨:「前幾天那寺廟裡的僧人說到天竺國都還有兩千里,不知是多少路哩」。孫悟空問師父:「你好像又把烏巢禪師的《心經》忘了?」唐僧詫異道:「我可以倒背如流,怎麼說忘了哪?」「但你僅僅只是會念,並沒讀懂呀?」悟空反問道。「悟空,那你明白了嗎?」「我明白,我明白。」悟空與唐僧相對無語,心照不宣。豬八戒、沙和尚鬧不明白這師徒倆打的是什麼啞謎,竟然嘲笑起猴兒哥來。在他倆看來猴兒哥只會耍弄棒子,哪會講什麼經呀!這時唐僧感嘆道:「悟能、悟凈,你們快別胡說了,悟空解得無言語文字,乃是真解。」至此,這部唐僧念了一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才由他自己解開了。
是呀!經是用實踐才能表達出來的真理,而真理與文字其實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悟空所解的是沒有語言文字的經,這才是真解。真正的經是沒有文字的。用文字寫成的經僅僅是一種描述、一種說明、一種導引。經文本身並不是真理,而僅僅是引導讀它的人去領悟。打個比方:真理好比黑暗裡照亮心靈的明月,而「經」不過是指向那明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本身卻不是月亮。而且,要想看到月亮既可以通過這隻手去指,也可以通過那隻手去指,甚至並不一定非通過手去指。手指可以不在,而明月卻常在。畢竟,看到明月的不是手指,而是眼睛,這眼睛就是人心裡的悟性。經僅僅是教給讀經的人一種看事物的方法,在你困惑的時候喚醒你的智慧,擦亮你的眼睛,呼喚你走出牛角尖兒,發現那條你該走的路,而通向靈山的路終歸還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去。
當烏巢禪師把經傳授給唐僧的時候,他稱其為《多心經》,這個叫法很有深意。因為這時不管是唐僧還是孫悟空都有太多的雜念,太多的心,太多的「誤」,而誰也沒有「悟」。「悟」只有一種,而「誤」卻有無數,所以叫做「多心」。經過了千山千水,多魔多障,唐僧和徒弟們磨去了許多的雜念,從無數的「誤」中得到了「悟」,才把「多心」修鍊成了「一心」。
還記得比丘國里孫悟空變做假唐僧嗎?這時的唐僧和悟空合二為一,他剖開自己的肚皮滾出了一堆心來。那個白鹿精說他是個「多心的和尚」。我們常說「心頭鹿撞」,人有「二心」就會生出災禍,更何況這多心。收服了這個白鹿精,心頭也就沒有鹿撞,從此以後「多心」就會變成「一心」。這部經的名稱也就變成了《心經》。
在唐僧一行遇到烏巢禪師的時候還有個小細節,這位禪師認識豬八戒卻不認識孫悟空,還問「這位是誰?」而從後來他說出的順口溜兒看,他早就知道這位多年老石猴。他這樣說是在暗示唐僧不知道心是什麼,心在哪裡?而唐僧取經的過程正是尋找心的過程。真經是用心路歷程寫成的,而不是用文字寫成的。同樣,真經是用心來讀的,而不是用嘴來念的。
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讀同一段文字,他的體會是不一樣的。比如《西遊記》,同一個人在十來歲時讀和四十歲讀,他的體會是完全不同的。唐僧讀《多心經》也是如此,從根本不懂,到逐漸明白,到最終的了悟,取回了無字真經。其實,《西遊記》所講述的取經過程,就是把浮屠山的《多心經》讀成給孤園的《心經》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對這部佛學經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最好詮釋。
回復
回復話題 本圈最新話題
推薦閱讀:
※相親相愛,相親也會有真愛丨作者:李甜甜
※上古華夏四大古神之一「犼」(始祖殭屍創作者)
※《神道丹尊》作者孤單的飛qi他作品?
※村裡的傻弟(作者:周復宏)
※聆聽古曲之《瀟湘水雲》 作者:全人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