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善傳太極要訣
煉丹之術理論多,自古修行全打坐。今人學古修身事,麻木之關不易過。丹語繁雜盡喻意,究語習功實無利。莫問鼎爐何處來,照法持恆自明理。萬法歸宗太極一,皆是不離神和意。練得都是精氣神,雜念不除終無益。太極炁功實易學,欲達上乘當有別。法簡具依丹經理,不能持練亦難覺。鍛煉應知衛生道,放鬆準備很重要。運動肢節活氣血,清便摩頭內通調。三光意念行得真,串通三品精氣神。掌至面前莫勾手,謹防頂光不入身。站功雙手後外翻,初練功夫必要堅。若忽此事任其去,含胸拔背難實現。意念注下入地中,不可忘重任其行。忽而意現何處去,神隨意行緊相應。口中齦交接海泉,不時津液溢集滿。緩緩清流送腹中,口口具是甘露泉。反應全是練功候,愉快稀奇與難受。好不留戀壞不懼,斂神微雨隨風去。若得夜半陽興奮,莫讓陽從坎下飛。起身提肛吸氣閉,趕入天鼎直上奔。若現意下阻難行,反覺有物上蒸騰。依舊意念握固站,身輕氣充處朦朧。堅持十年無掛礙,小壺天融大壺天。開門閉戶全神具,神能遊行天地間。息念性住氣自回,氣回三品一處歸。修成大道在一旦,持恆萬遍順自然。功法簡單不值提,清靜自然核心意。不究丹理學者練,祛病強身沒問題。惟事一處一陰陽,處處總此一陰陽。此一陰陽即是道,得道須從悟中要。把持陰陽太極理,運用修鍊隨心意。學古寫決便於記,文字粗略笑聲貽。
紀念孫德善老師(何增榮)
首先我們應該感謝先祖師汪永泉大師為我們精心培育了朱懷元、孫德善、張廣齡、高占魁、張孝達,這五位武林精英,他們在京城武林界乃至全國都享有盛名;五位前輩各有建樹,傳承了楊式太極拳的真諦,對深奧莫測的太極功弘揚與發展做出了貢獻。
我的老師孫德善就是五位前輩中的的一員,記得和師傅在一起的時候,他對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要記住,不管是推手、站樁、為人處世、都要做到`吃虧上噹噹傻子`」。這句話,一語道出老師的心胸豁達、無私無為無欲的高尚品德。
還記得已故大師兄趙恆普第一次帶我拜見師傅的情景。正值夏季的一個晚上,現在二環路邊上護城河畔,孫老師早在那裡等候我們。只見他手裡拿著一把菱形竹扇,相見後用小竹扇輕輕搭在我的胸上,隨後問我「什麼感覺?」我順口說了句「什麼感覺都沒有」;他又連續問我:」現在呢,現在怎麼樣?」說實在的,當時我心裡明白,但是開不了口、說不出話,只是搖頭示意:老師我不行啦,想要老師把扇子拿開。哪成想,老師誤以為我沒感覺......不多會兒,我的雙腿抖動、大汗淋漓、支撐不住了!還是趙師兄解了圍,扇子拿開了,我才長長地出了口氣。老師又給我胸前背後順了順,才感覺舒服了。
我以前雖也接觸過太極拳,但如此之功法體驗,還是有生以來第一次。之後慢慢地學會了樁功及推手打輪,總算對太極功法有了些認知,更有使我終生難忘的。有一年「十一節」後,師兄弟們齊聚地壇東門外一處空地上,老師給大家說手。我跟大師兄和另一個師兄弟一起來的比較晚,正趕上師兄們挨個有老師給領手。師父的發力,那叫叫絕啦!讓你蹦就蹦,叫你頭朝前跑就頭朝前,叫你腳朝前你就腳朝前。特別是他的手不收回你就跑個不停,一次挨個推過。最後老師給我領手,師父高興,認為我推的不錯;之後對大家說:「這個孩子今後比你們都好。行啦,都上我那兒吧!」
我隨手提衣服與老師並排往前走,師父邊走邊跟我說:「今後你要遇上這種手得注意 ——隨即在我們相離兩肩之隔、伸手對我胸前一晃掌。當時趙大師兄剛喊出「孫老師,他經不住這打!」「打」字沒出口,我就哇的一下吐起來了;翻腸倒肚的吐呀!師兄弟們把我送回了家,老師給我送來了葯,但第二天仍嘔吐不止,住進了醫院。單間病房,十二天十二夜不能躺下,乾嘔直到咳血。後經大師兄和師弟連續為我發功方止住嘔吐,慢慢地由流食開始,一點點恢復健康。從此我知道了、終生記住了什麼是太極,什麼是真功夫,我雖然挨了打,但我這打沒白挨,我一生有幸遇見高人啦!雖未見過師爺,但通過師父可知師爺的功夫更深。以後有常見師父看著兩人推手,他在一旁一說那個應怎樣推,另一個就一蹦。這是我記憶中師父的兩三事。
回憶往事、追思師尊們的英靈,能夠更好地激勵我們前進,弘揚楊式太極功,在楊式《永泉太極拳研究會》為我們搭建的平台上繼承前人的遺產,加以深鑽細研,對人體潛能的開發和性命[生命]科學的進一步研究做出應有的貢獻。
據汪公生前講述,他父親汪崇祿曾和溥倫貝子一起向楊健侯學藝多年,汪公自己7歲時開始跟著父親在楊家練功,有許多機會向楊班侯和楊健侯及楊少侯、楊澄甫等父子學拳,1917年14歲後,便在楊澄甫指導下練功,精於技擊,深受器重,直到1928年楊澄甫南下,才中斷了直接受教。在楊家門裡有機會向楊式太極拳四個傳人學過此拳的人,或許沒有第二人。汪公這個時期,在楊門正式拜師者有田兆麟、閻月川、牛春明、崔毅士、李雅軒、傅仲文等多人。汪公暮年,時常暢談楊式太極傳人的故事,以及吳式、孫式等創始人的一些情況,讓大家增長相關知識,開闊眼界。汪老又告訴我們,由於當時的特定社會環境,楊家的授拳上是內外有別的。外傳的是養生樁架,技擊打人是不傳的。他與楊家街坊鄰居,又算世交,所以允許到他到楊家去學,並教家傳的東西。比方說,外邊練拳要求沉肩墜肘,他學盤架時卻要求開胸張肘,先求筋骨開展。特彆強調以「中」為主。練得是知自己之中,用是知對方之中。氣沉丹田,既不是壓,也不是聚,而是要散,似石投在水中泛起的波紋,漸漸擴大。使氣順兩胯自然鬆散下去至腳根;並強調三連架,又稱三圈架,即肩圈、腰圈、胯圈。這三圈又可分為上下、前後六個半圈,中間為浩然正氣貫穿。談到推手技擊方面,當時楊澄甫先生還向他傳授了問、送、拿、彈、冷五種勁別,此外還有拍斷勁、撣勁和滲勁。這些家傳秘功,我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汪老便一一在我們身上輕輕試驗,他雖未用力,我們卻承受不了。汪老一邊現在身說法,一邊講解:「接手時要點不要面,要面兩不變,偶然面碰面,及時鬆開變。」即強調接觸一寸的面都不許有。要用滾、挫、折、磨等解法,以控制對方勁。接著汪老又形象地闡述了對掤、履、擠、按的理解:掤,如流水負舟行;履,將對方來勁履起引到自己中心上來。擠,如球碰壁中,又如錢投鼓;按,如掀箱子蓋,掀合葉效果才更佳。汪老謙虛地說:「我的功夫還沒學到家,當年楊家的功夫真了不得!」他談到一次向楊班侯作揖行禮,楊班侯開了一個玩笑,用手指輕輕一點他的手背,頃刻間,便被扔出一丈多遠。說著,汪老挽起右小臂衣袖,指著腕內側處的一道隱隱約約的尚可看得清的傷疤說:「這是有一次,楊澄甫老師讓我使劍向他猛刺,結果他只拿一小木棍,猝然間,連防帶進,發寸勁使我致傷,留下這永久的紀念。」楊式太極拳的祖師楊露禪,最初在王府教貴族子弟習武,發揮柔和的特長,在剛柔結合中下功夫,開創出圓活輕靈和松凈沉穩的內功勁法,體現出「棉里藏針」的技擊特點,「四兩拔千斤」之術的妙用,樹立了楊式太極拳的典範。正是因為這種拳術能夠為眾多追求健體防身者所接受,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體委將楊澄甫八十八式太極拳做為推廣的拳種之一。而在楊式太極拳技擊方面,汪公一脈楊式太極功夫尤為突出,它充分發揮出了「動中求靜,以靜制動」的原理,特別是體現了楊式太極拳剛柔相濟、以柔克剛的真實內涵,使彈簧力之類獨特功夫達到神奇的境界。儘管汪公謙虛地說自己「不過是熟練」,但是,在武術界了解他的人們中間,他的功夫和威望是早有公論的。
推薦閱讀:
※南京混元太極----修鍊混元太極之基本要領與方法
※永年教蓮堂太極拳譜(楊班侯)
※太極鞭桿之背----毛明春
※淺談太極拳的剛柔——張立岐
※玄門太極長生功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