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4.23孫立平的講座《當前中國的經濟困境與社會轉型》
06-05
新鮮出爐的講座,兩個多小時,印象深刻,遂整理出來。 孫老師在社會學的地位很高,我似乎曾經是讀過他的斷裂系列書籍,可是又似乎不大記得了。本次講座是比較新鮮的,不像那些書籍問世已久,或許有些信息已經與現在有所差距,而這個講座則是最貼近當下的一個解讀。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中國當下的經濟困境到底是什麼,一個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深化改革到底是什麼。 1,中國當下的經濟困境 孫從世界銀行所提出的中等收入困境入手。他的團隊接了國家開發銀行關於"中國是否也陷入了中等收入困境"這個課題。 什麼是中等收入困境?孫說,通俗一點講就是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開始會很快,但當人均GDP增長到五六千美元的時候就是一道坎,很多國家幾十年如一日的在這個附近徘徊不增長,如泰國等;很少有國家能夠跨過這道坎,步入准發達國家狀態,如日本/台灣/韓國/新加坡等。 孫接手的研究發現了一些新問題,並不是只有發展中國家才有這樣的困境,發達國家也有,只不過表現的不一樣。他將國家分為三類來討論不同國家遇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對我國而言具有借鑒意義。 一種是發展中國家,就是上面所說的困境,一開始利用廉價勞動力發展的很快,當廉價勞動力失去了,創新又跟不上的時候,停滯不前了。中國也是在逐步喪失廉價勞力的優勢,創新同時又跟不上。 一種是發達國家,主要的困境是隨著經濟發展而伴隨的愈發嚴重的社會矛盾問題。這裡主要提到了美國經濟大蕭條前後,他說和中國的狀況很像。當時是生活必需品消費時代轉向耐用消費品消費時代,即柴米油鹽消費轉向汽車房子消費,他說這個轉變的過程是很困難的,生產的提升比較容易做到,可是消費的步伐相對緩慢。中國現在即是出於生產跟上了消費沒跟上,一腳門裡一腳門外的狀態。內需不足。 還有一種是東歐蘇聯/古巴/中國等,孫總結為轉型國家。這些國家初期以重工業發展為主,資源在企業之間調撥,採用計劃體制;而後來在轉向輕工業發展的過程中,不能使用計劃體制分配資源,只能逐步的市場化。形成了這一類計劃向市場體制轉變的轉型國家。中國也在此行列。 總結來看,中國經濟困境有三個方面,一個是消費內需不足,一個是計劃轉向市場體制的過程遇到些許問題,再有就是日趨突出的社會矛盾問題。前者可以借鑒美國當時的做法,一方面通過成立工會讓工人自己與企業談判,找到合適的價位,逐步形成中產階層為主的社會,提高購買力;另一方面建設福利國家,讓政府插點手——當然這一點和中國很不一樣,中國政府管的太多。後兩個則需要更多改革——也就是第二部分所講的問題。 2,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是什麼 孫從一個圖開始,他認為三十年前的改革開放開啟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而到了21世紀後,中國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問題,似乎總在一個瓶頸上無法繼續,上屆政府班子統治期間是一個非常穩定的階段。這裡的穩定是指既得利益集團的牢固穩定。孫認為三十年的改革——是現代化的改革,這個改革的過程中發展出來兩個問題,一個是既得利益集團的形成,權貴的形成;另一個是無所不在的權力問題,需要向市場轉型,需要在市場化的過程中放權。政府所謂的取消審批不是放權,相對而言,現在的權力比原來更大。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報告包含很多內容,很多人認為是經濟體制改革,而孫說實際是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革,這一點從總目的可以看出;目前所應對的主要問題是——市場與權力的勾結;改革針對的不僅是舊的計劃經濟體制問題(無所不在的權力),而且更多的是三十年來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即孫所說的權貴即得利益集團。近些年各種老虎的落馬,是對既得利益集團的破壞,對權貴的破壞,將更多上層的財富能夠下移,如此才能夠真正提高消費水平。孫說通過這樣的改革,在破除既得利益集團的過程中,逐步實現市場的公平競爭;而政府應該做到真正的放權,建設有限政府。這裡的權力我理解很模糊,應該就是社會學意義上的那種權力。如此為公平的環境提供製度化的保障,財富下移,中產階層為主的社會才能夠形成。 所以,總體來看,孫對這個改革的態度,我理解還是比較樂觀的。 講座的大致內容如此。可是他面對的學生不知道有幾個能夠真正聽懂他的意思,我的理解也不一定真正準確。以上。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上帝創造了女孩 寫於2016.4
※港澳辦前主任:香港特首須從整體上效忠社會主義中國|特首
※中興,你為什麼不道歉?
※組圖:佔領進入46日 示威區已如小社會
※女性的G點,社會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