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時代:製造業危機中剩下的鞋王

  •   核心提示:金融危機襲來,中國經濟的製造行業面臨了嚴峻的考驗,有人逆市擴張,更多的人倒閉關門,風暴下的危機,重新洗牌的時間到來了。
  • 21世紀經濟報道12月17日報道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還是失望之冬,是希望之春?

    張華榮,這個為世界50強鞋商中的30多家做著代工的女鞋製造商,現在陷入了狄更斯時代的「雙城記」困惑。

    一邊看著身邊好些同行倒下,一邊自己的公司卻在這短短三個月來收到一單接一單的意外驚喜。與製鞋結緣半輩子,現年50歲的張華榮,這個曾為中國創造經濟奇蹟的產業正經歷著分化——有的人直下地獄,有的人直登天堂。

    風暴下的擴張

    東莞厚街,這裡匯聚著1200多家制鞋廠,佔1/10全球鞋的生產總量。張華榮的華堅集團的廠房坐落在珠三角的外貿大動脈——廣深高速的石鼓出口處。據稱,它的年業務額達到2.8億美元,為國內最大的女鞋製造廠商。

    張華榮的周圍本來有更多的同行。亞洲鞋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在全球金融危機9月份升級之後,以採購量計,2008年10月到2009年1月,亞洲製鞋行業訂單採購規模縮減15%,以此計算,製鞋產業整體從業人數預期將減少25%,倒下的這批鞋廠,其產量約佔全行業總產量的30%。

    顯然,鞋廠倒閉和減員速度超過了訂單減少的速度。因為,鞋廠倒閉不完全是金融風暴和訂單減少所致。

    海關廣東分署的統計顯示,在金融危機升級前的今年上半年,在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因素作用下,珠三角有出口業績的鞋類企業由去年同期的5043家降至今年上半年的2617家,減少了2426家。這意味著僅上半年就有48.1%的出口鞋廠陣亡。

    鞋廠倒閉快於訂單減少,訂單還在,鞋廠卻突然消失,這讓不少剛剛下單的國外客戶措手不及,造成損失,也影響到其他海外買家的決策。出於對供應鏈安全的擔心,許多客戶開始將剩下的訂單向符合「大型、信譽好」條件的供應商轉移。

    「很多鞋廠倒了,但訂單還是得有人做,於是就轉到我們這裡來了。」張華榮說。

    這些本屬於一些倒下的企業的訂單,正被不斷地集中到華堅。其中最大的一單就達30萬雙。面對這40多萬雙的意外之財,華堅在同行們倒閉、裁員成風的10月、11月不得不逆市新招2000多名工人,並在周日也加班開工,以趕完成年前的出貨。

    這種擴招也正當其時——此時,隨著一批鞋廠的倒下,9月前一直困擾鞋業的「招工難」情況也發生逆轉。勞動力市場變得十分富裕,甚至出現供過於求情況,「而且都是熟練工」。

    訂單和生產走向集中,使得張華榮與海外採購商議價的腰桿硬了不少。他樂觀地預期,今年華堅的年利潤率「已鐵定增長至少4-5個百分點」。

    廣州海關在今年早些時候的數據,也顯示出鞋廠數量和出口價格之間的反向走勢。這項統計表明,今年上半年廣東省有出口實績的鞋類企業由2007年同期的5811家降至2008年上半年的3924家,出口鞋類產品16.3億雙,較2007年同期下降15.8%。但出口均價卻上升到3美元/雙,增長29.6%。

    「金融風暴以後,出口量少了,但利潤率高了,所有的企業走向小規模訂製,個性化訂製,高附加值,獨特性,創新性。這是正在發生的最大變化。」國內最大的出口貿易網站阿里巴巴集團主席董事長馬雲在11月1日的一次會議上分析說。

    當然接下來的形勢發展也不是沒有變數,在華堅的客戶里,就已經有20%出現資金問題。張華榮舉例說:美國一家世界著名鞋業品牌至今已欠華堅400多萬美元的貨款。這是一家2008年訂貨量達180萬雙、合作了6年多的夥伴。

    「我們不想失掉這個夥伴,所以這個關口我們只能扶他一把。」張華榮說,「接下來的兩個季度,我們將給他們開出最優惠的價格,但這也意味著我們下兩個季度的利潤將減少。」

    活下來,剩者為王

    取得這種「剩者為王」的地位並不容易,被員工稱為「精力特別旺盛」的張華榮,其正常的工作時間是從早上8點到晚上11點。生意做大了,張華榮說他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分散風險」。

    思考的結果是,6年前,華堅比同行早一步進行產業轉移,在江西贛州投資6億元建生產廠,僱傭約11000多名工人。正是由於當地生產成本比珠三角低10%以上,抵消了近兩年來人民幣升值、成本上升等因素。

    華堅也將兩個產業基地職能作了劃分:在東莞方面做高檔產品、競爭力強的訂單,而在贛州主要是做大訂單、低單價的產品,彌補了開發、接訂單的弱項;東莞主要是業務、採購、開發、研發,而贛州主要是生產,雙方互補。「要不是有贛州基地,我們會很困難。」張說。

    而這樣的完整產業鏈每年能為華堅直接節省4%-5%的開銷。張華榮說,「這些投資中,有的是無利潤,甚至虧本的,但我們必須要做,這樣才能有效抵禦像今天這樣的行業風險。」

    張華榮算了一筆賬:今年1-10月,將剩下的皮料、布碎的庫存材料再利用就能剩下約1000萬;通過改用小瓦數的節能燈將水電費減少至少500萬;通過改善生產線的人員組成,提高生產效率又省下1000萬。張說,這樣的內部調控能將成本降低5%。

    改進後的生產線,各種鞋具、鞋模被放在一個個寫有詳細型號的籃子里。原先需要86個工人組成,日產量約1200雙的一條生產線,如今只需要46個工人就能日產1000雙。

    為了迎接遲早要發生的行業洗牌,華堅早幾年就做了不少準備——撥出每年營業額的3%做研發經費,以每位10萬-15萬歐元年薪聘請30多名來自義大利、西班牙等國的設計師,建立了一支超過2000人的團隊,技術研發精細到人的腳型,並與瑞士聯邦技術與創新委員會及瑞士南方科技應用大學聯合成立科研小組,重新對女鞋「百碼標準」進行設定。

    在張華榮的腦海里,對定價和接單量有個很清晰的範圍:訂單只維持5%-10%的利潤率,這樣不高不低的利潤率能保持長期的競爭力;單家客戶的訂單採購量不能超過華堅總產能的30%,以分散風險。

    訂單集結號

    訂單的集中化和強弱分化的趨勢,同樣在其他大宗出口商品中顯現。

    據海關廣東分署的統計顯示,今年1-9月,廣東省陶瓷行業出口額居前10位的企業合計出口4.8億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長30.9%,占同期廣東省陶瓷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7年同期的15.8%增長至17.3%,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

    「我們現在的訂單業務仍保持著20%左右的增長,除了招普通工人外,我們還在擴招一批出口業務員,(人員)要增加15%。」佛山三水區的陶瓷廠商歐汶萊的副總經理何祥傑對記者說,「我們實在忙不過來了。」

    紡織業也一樣。「由於一批中小服裝加工企業資金周轉陷入困境,一些國外客戶轉而尋找一些行業內實力數一數二的供貨企業,這使得我們最近的訂單數大幅增加。」江蘇金飛達服裝股份有限公司(002239.SZ)董事長王進飛12月11日說。

    來自玩具行業的消息是另一個印證。11月中旬,日本玩具品牌商萬代公司宣布,為加強對生產成本、產品規範及產品安全的管理,將在中國的委託生產廠商數量削減至原來的1/5。

    另一家日資玩具巨頭TAKARA TOMY也計劃將在明年3月底之前將在中國的委託生廠商從現有的50至60家削減至10家。此前,TAKARA TOMY通常是根據產品面市時間、選擇委託費用較低的合作方簽訂短期合同。

    日本玩具製造商每年約八至九成的銷售額是通過委託生產方式在中國生產。有消息說,在實行集約化政策後,日本玩具製造商在華委託生產企業數量將削減約80%。

    行業集中度提高意味著洗牌機會到來。據亞洲鞋業協會預計,到2009年的3、4月份,訂單的精簡數將大大超越企業的精簡數。行業的新一輪洗牌即將拉開序幕

    「事實證明,擁有自主品牌和設計、銷售渠道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反而在逆勢中走強。」在12月5日召開的廣東省中小企業工作會議上,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說,「通過這次機會,這些企業可以低成本地擴張,進行兼并重組。」

    廣東省政府一位經貿智囊告訴記者,「實際上,目前這種企業之間的兼并趨勢正在廣東逐步顯現,並隨著銀根逐步鬆動、中央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後,這種趨勢將進一步加強。這無論對行業還是地區本身的發展都是一種升級發展、優勝劣汰的進步過程。」

    這一產業整合態勢得到政策層面的支持。銀監會於12月9日公布《商業銀行併購貸款風險管理指引》,允許商業銀行積極穩妥地開展併購貸款業務,滿足合理的併購融資需求。

    「在20世紀60年代的經濟自由化時期,日本政府鼓勵,甚至親自出面參與企業合併高潮,才催生出了三菱、索尼等一批跨國大企業。」上述廣東省政府的智囊人士認為。

    不過,出於對尚不明朗的後市的觀望,華堅趁行業洗牌「進行低成本擴張」的想法未能在2008年末得以實施。「再看一下,只要摸清明年3、4、5月份的形勢,這場難得的擴張機會我們不會放過。」張華榮說。

    (本報記者王小明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黃穎川)


    推薦閱讀:

    淺析崇禎式的領導危機
    職場」殭屍員工「:年底裁員的真相在這裡
    危機三重門:再見了 三鹿
    走出精神危機
    為了愛情而結婚,潛藏著巨大的危機

    TAG:製造業 | 危機 | 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