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0—3歲,媽媽不可不知的育兒心理學(三)
0—3歲,媽媽不可不知的育兒心理學(三)
作者:李麗
出版社:新時代出版社
第三章 寶寶0~1歲——建立信任和安全感的乳兒期
撫觸是母嬰之間的一種重要的交流方式,使寶寶感受到媽媽的愛與呵護。經常接受撫觸的寶寶與同齡寶寶相比,其表情更加豐富,體力也明顯增強。
給寶寶強大的愛——撫觸
撫觸是母嬰之間的一種重要的交流方式,使寶寶感受到媽媽的愛與呵護。經常接受撫觸的寶寶與同齡寶寶相比,其表情更加豐富,體力也明顯增強。
剛出生的寶寶更喜歡渾身赤裸著依偎在媽媽懷裡,感受著媽媽的熟悉的心跳聲和溫暖。經常和新生兒用這種方式接觸,可以幫寶寶調節自己的體溫。對母乳餵養的寶寶來說,當享受到媽媽的袋鼠式的懷抱時,母乳餵養將變得更輕鬆、更方便,因為寶寶有了更多機會接觸媽媽的乳房。對大多數寶寶來說,這種接觸方式還會給他們帶來更穩定、更安靜的睡眠,而這對寶寶的大腦發育至關重要。
袋鼠式的懷抱對早產的寶寶也有很明顯的幫助。來自美國的護理早產兒專家Ludington教授指出「和你的早產寶寶皮膚挨著皮膚,保持相互依偎,這樣只需要20分鐘,就可以幫他降低身體的緊張狀態,激發他的新生兒反射。寶寶得到放鬆的同時,也增加了抵抗外界感染的能力。」
為寶寶撫觸前,先要找一個舒適、安靜的場地,保證足夠的溫度,灑滿陽光的地板上、舒適的床上、或者你家的餐桌上都可以。注意不能在寶寶飢餓或剛吃完奶時撫觸,還要注意媽媽的雙手要溫暖、光滑,指甲要短,無倒刺,不要戴首飾,以免劃傷孩子的皮膚。
你可以讓寶寶赤身躺在一層軟軟的墊子,接著在你的手上塗一些嬰兒油,雙手來回互搓,讓手掌溫暖。準備就緒,撫觸可以開始了,整個過程只需10分鐘左右,但是要保證你和寶寶一直有目光交流,最好再有點優美的音樂來點綴環境。 給寶寶撫觸的順序可以按照頭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臀部來做。 (1)頭部
A.用兩手拇指指腹從眉間向兩側滑動。 B.兩手拇指從下頜上、下部中央向外側、上方滑動;讓上下唇形成微笑狀。 C.一手托頭,用另一隻手的指腹從前額髮際向上、後滑動,至後下髮際,並停止於兩耳後乳突處,輕輕按壓。 (2)胸部:兩手分別從胸部的外下方(兩側肋下緣)向對側上方交叉推進,至兩側肩部,在胸部劃一個大的交叉,避開新生兒的乳頭。 (3)腹部:食、中指依次從新生兒的右下腹至上腹向左下腹移動,呈順時針方向畫半圓,避開新生兒的臍部。 (4)四肢:兩手交替抓住嬰兒的一側上肢從腋窩至手腕輕輕滑行,然後在滑行的過程中從近端向遠端分段擠捏。對側及雙下肢的做法相同。 (5)手和足:用拇指指腹從嬰兒手掌面或腳跟向手指或腳趾方向推進,並撫觸每個手指或腳趾。 (6)背、臀部:以脊椎為中分線,雙手分別放在脊椎兩側,從背部上端開始逐步向下漸至臀部。 A.嬰兒呈俯卧位,兩手掌分別於脊柱兩側由中央向兩側滑動。 B.以脊柱為中線,雙手食指與中指攏由上至下滑動四次。
寶寶的感官綜合訓練
4~6個月的寶寶,視網膜已經有了很好的發育,這一時期的寶寶會以視線尋找聲音來源或追蹤物體,例如有人在房間里走動,嬰兒的眼睛也會跟著轉動,也會手去捉眼睛看到的東西,如在嬰兒床上方掛著的小吊飾等。4個月左右的寶寶就會表現出對不同顏色的喜愛,比較喜歡看紅色的東西,因此,媽媽們可以拿一些紅色的玩具給寶寶來玩耍。5個月的寶寶,視覺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會隨著目光追隨掉在地上的玩具,還會注意到距離遠的物體,如天上的白雲和大街上的車輛等。這時候媽媽要更多地指認周圍的事物介紹給寶寶聽,不要去管寶寶是否能聽懂,不要嫌麻煩,一遍遍重複給寶寶聽,就會讓寶寶有所感知。 在寶寶4個月的時候,聽力的功能就已經和成人差不多了。聽到媽媽的說話聲後有時候會做出一些回答,開始了簡單的互動。5個月的時候,可以訓練寶寶叫名字回頭。如在小區里和幾個孩子媽媽一起抱孩子曬太陽的時候,其中一個陌生的媽媽叫別的小朋友的名字,看看寶寶有無反應,然後再說寶寶的名字,看他是否回頭,當孩子聽到名字回頭並表現出很高興時,要及時地鼓勵寶寶:「你真棒,真聰明!」用以強化寶寶對自己名字的反應能力。當然,對寶寶的稱呼固定最好,否則會讓小傢伙無所適從,不確定是否叫自己。5~6個月時,媽媽還可以給寶寶念兒歌,雖然他還不懂兒歌的意思,但是會喜歡兒歌有韻律的聲音和歡快的節奏,更喜歡你念兒歌的時候親切又豐富的表情、口形和動作。念兒歌時注意使用固定的內容、動作和表情,使寶寶做到耳、眼、手、足、腦並用,便於記憶和學習。 寶寶現在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心與日俱增,因此特別喜歡和媽媽出去散步。對於只能躺著的小傢伙來說,沒有比散步更能調節情緒的方式了。很多一到家裡就哭,一到外邊就好的小寶寶,就是充分體會到了外邊世界的精彩。帶寶寶多散步,還會使寶寶的皮膚得到很好的鍛煉,增加寶寶感知器官發育的機會。 無論對寶寶進行怎麼樣的訓練,媽媽們一定要記住及時鼓勵和表揚寶寶,雖然他不一定能聽懂你的話,但他能從你的語氣、表情當中感受到你的鼓舞,從而增強他探索這個世界的勇氣。
「藏貓貓」和「打哇哇」遊戲
「藏貓貓」是大人和嬰兒之間常見的遊戲,這種遊戲不僅可以增進寶寶的記憶力,還可以增強寶寶的反應能力。媽媽可以用手捂著自己的臉,讓寶寶不到媽媽的臉,之後突然把手放下說:「貓兒,看見啦!」這時候寶寶就會發出咯咯的笑聲。媽媽還可以藏起來,寶發現眼前的人突然變沒了卻還有聲音,一副很吃驚的樣子,用眼睛到處尋找,這時候你一下子蹦了出來,熟悉的人突然回來了,寶寶就覺得很好玩。有時還可以玩三個人的「藏貓貓」遊戲,一個人抱著寶寶,另一個人就在左或右面不同位置叫寶寶的名字。 我家的相冊里至保留著一張老公抱著女兒的照片,女兒樂得眼睛眯成一條縫,因為笑的太厲害了,小鼻樑上擠出很多道褶褶,口水都留到下巴上了,當時就是我們三口人正在玩這個遊戲。剛開的時候寶寶並不懂這是在做什麼,只是尋著聲音的方向找是誰在喊自己。寶寶咯咯地笑,小脖子靈活地轉來轉去,後來逗的人變換了規律,隨意的左左右右,一開始寶兒還是按原來的規律左一下,右一下,左一下,右一下,嗯?發現這次沒有人了,就在那等著,特別逗,再後來寶寶越來越熟悉了怎麼回事,可以靈活地知道聲音到底從哪裡來的了。 「藏貓貓」的遊戲可以伴隨孩子不斷地成長,難度也會不斷加大,一直會成為孩子從嬰兒期到童年期的最有趣的遊戲之一。 「打哇哇」也是這個階段媽媽和寶寶互動的一個有趣的遊戲,尤其在寶寶哭鬧時用這一招,很多時候會讓寶寶變得高興起來。 帶寶寶的媽媽們經常在小區裡邊抱著寶寶曬太陽,邊開「育兒交流會」,浩浩媽在浩浩6個月的時候成功地讓他掌握了這個本領,她忍不住分享她成功的經驗: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這個遊戲,就把手放在他的嘴上說:『小寶,打哇哇。』他怔了一下,很詫異地看著我,沒有任何反應。我又把手放在自己嘴上,很有節奏地拍著,嘴裡發出『哇哇哇』的聲音。浩浩很好奇,這時老公從身邊經過,我忙拉住他,把手放在他的嘴上對寶寶說:『小寶,爸爸也打哇哇。』老公照著我的樣子做起來,寶寶笑了。我又把手放在寶寶嘴邊,輕輕拍著,嘴裡說:『哇哇哇……』這時,浩浩竟然也發出了『哇哇哇』的聲音,儘管聲音很小,但我還是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於是抱起浩浩,親了又親。當我再次把手放在他嘴邊輕拍時,他的哇哇聲比剛才大了,也更清晰。這樣反覆幾次,浩浩配合得很好,現在只要我抬起手來說:『打哇哇。』他都主動把小嘴送過來,而且聲音很大很有節奏。有時他的小手也拍我的嘴,我就發出『哇哇哇』的聲音。寶寶非常喜歡這個遊戲。即便在他不高興或是正在哭的時候,只要我一打哇哇,他就會笑起來!」 「打哇哇」遊戲不僅鍛煉了孩子的模仿能力還能讓寶寶掌握簡單的節奏,這是他感到好玩、快樂的事。
寶寶黏人不是壞習慣
很多媽媽出門的時候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寶寶只要看到媽媽要出門就會哇哇大哭,一時一刻也不想離開媽媽。對於孩子的這種黏人行為,媽媽們既是欣慰又是愁,欣慰的是,寶寶對自己的依賴,自己是寶寶最重要的人,發愁的是,自己哪裡也不能去,也不能總這樣陪在孩子身邊啊! 寶寶喜歡黏人,那是他對熟悉的親人逐漸產生依戀情緒的表現,是寶寶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寶寶黏人至少說明他的情緒能力發展正常。寶寶在6個月之後,進入依戀建立期,形成了對父母特殊的、明顯的依戀以及對生人的恐懼。尤其一到晚上,寶寶就會更黏人,因此,很多寶寶如果沒有媽媽在身邊就會不斷地哭鬧,即便是很困也難以入睡。 心理學研究表明,依戀行為同睡覺、吃飯一樣,是兒童生存的基本需要。寶寶黏人不僅不是壞習慣,適當黏人的寶寶還直接有利於將來的溝通和交流。 0~1歲半的寶寶多半會對天天和自己在一起的父母產生依戀感。如果到了這一年齡的寶寶,還沒有建立對家人的依戀感的話,就會對寶寶未來的生活產生陰影。所以這段時間寶寶最好是自己帶。 很多媽媽在休完產假之後就上班了,沒時間照顧寶寶,寶寶只能交給保姆或者寶寶的祖父母帶。這樣,孩子和媽媽的關係慢慢疏遠了。有些媽媽還引以為豪,認為自己生了個不會「黏人」的、自立能力強的寶寶。 但這些媽媽卻不知道,家庭才是最能夠給孩子溫暖和勇氣的地方,而提供這些力量的就是孩子和父母之間溫暖、親密的聯繫——適度的依戀(也就是「黏人現象」)。這不僅可以使孩子找到滿足感,而且還會讓孩子感受到愉悅。適度的依戀有助於建立信賴度和自我信任感,將來能夠成功地與人和睦相處。 親子依戀可分為安全型、迴避型和反抗型三種。安全型的孩子很不高興和媽媽分離,當媽媽回來時,就會非常興奮地喊著「媽媽,媽媽!」撲到媽媽懷裡或者抱住媽媽的腿。迴避型的孩子則是不論媽媽是否離開和回來,感覺都無所謂,還是玩自己的,有些媽媽還高興自己能落得「自由」,省的身後總有個「跟屁蟲」,但是孩子的這種表現表明他還未能形成對媽媽的依戀。而反抗型的孩子一看到媽媽回來就要媽媽抱,但是當媽媽抱他的時候他卻又掙扎反抗著要離開,對母親的態度很矛盾。他們即使在母親身旁,也不感到安全,不能放心大膽地去玩耍。 媽媽與孩子交往的態度和行為以及孩子本身的氣質特點,是影響孩子形成不同依戀類型的兩個主要因素。那種負責任的、充滿愛心的媽媽,其孩子常為安全型依戀;反之,則可能是反抗型或迴避型依戀。 有了安全型的依戀,嬰兒就能在陌生的環境中克服焦慮或恐懼,從而去探索周圍的新鮮事物,並嘗試與陌生人接近,這樣就可以使嬰兒擴大視野,其認知能力、智力都可得到快速發展。否則,長大後將不能很好地與他人交往。 媽媽這個角色,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是孩子心理上「安全島」和快樂的源泉。請儘可能多地給予寶寶愛撫和鼓勵,無論是充滿感情的言語表達還是摟抱、親吻等身體的接觸,都不要吝嗇,更不要長期離開自己的孩子,如果有可能,盡量避免隔代撫養方式,因為老人大多文化較低、傳統觀念較深、缺乏科學育兒知識。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媽媽一般都會在孩子3歲進幼兒園之前選擇陪在孩子身邊,之後再開始學業或者工作。
寶寶「怕生」的正確理解和引導
5~6個月的寶寶,自我認識和活動範圍進一步擴大,識別能力不斷增強,已能區別父母和其他人了。這時候你會發現,3個月的時候,朋友來看寶寶,寶寶還在人家懷裡笑呵呵的,但是這個時候,人家再來抱他,他卻「翻臉不認人」,甚至是朋友一開門讓寶寶瞅見,寶寶就開始哇哇大哭起來,真是令媽媽很尷尬! 於是有些媽媽就想:為什麼寶寶越大膽子反而越小了呢? 如果媽媽們了解了寶寶的認知規律就會明白,這個階段寶寶「怕生」是正常現象。這說明嬰兒開始有了情緒的記憶,這恰恰是一種進步。 原來3個月左右的寶寶對誰都「自來熟」是因為那時候他還不懂得「怕生」,慢慢才能辨認出親近的人和陌生的人,辨認出他們臉的模樣的不同,到了5~6個月的時候,寶寶開始有了明顯記憶力,對親人和陌生人能加以區分,而產生不同的反應,因為對陌生人不熟悉,不喜歡,他會感到恐懼、不安全,所以產生了「怕生」現象。 但如果直到寶寶長到了幾歲的時候還是「怕生」,那就不是正常的事情了。如果這時候父母不注意正確引導而任其發展,那麼將來就有可能影響寶寶的社會化進程。 因此,在寶寶剛有「認生」跡象的時候,媽媽可以有意識地帶寶寶多接觸其他人。比如,讓家裡其他人員幫著給寶寶餵奶、喝水、換尿布、逗著說話、抱著玩、做簡單的遊戲,讓寶寶不太熟悉的人逗寶寶玩等,通過與其他人的接觸,幫助寶寶適應可能接觸到的各種社會環境。 另外,可以多帶寶寶出去接觸陌生的環境,接觸陌生的人,循序漸進地擴大他的接觸範圍,讓寶寶一點點適應與陌生人交往以及加強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一般來說,寶寶都比較喜歡年輕女性和同齡的小寶寶,因此,讓寶寶接觸陌生人可從這些人群入手。當帶寶寶到戶外玩耍、去親友家或有友人來自己的家中做客時,父母可抱著寶寶先與那些漂亮阿姨或者小朋友打招呼,講幾句話,讓寶寶逐漸意識到除了家裡人外,周圍還有許多別的人,他們也都是和藹可親的,用不著害怕。媽媽可以根據寶寶的這些特點,盡量圍繞寶寶的喜好擴展寶寶的社交圈子。 媽媽們需要注意的是,在解決寶寶怕生問題時絕不能一廂情願勉強寶寶和誰親近,這樣只會進一步加深寶寶的排外心理。當陌生人到來時,如果寶寶怕生,可以允許他熟悉情況後再逐漸和陌生人接近。如果寶寶不願意跟陌生人親近,不要強迫他,更不要讓他單獨與陌生人在一起。在遇見朋友的時候,媽媽可先自然地與對方打個招呼,談談話,待寶寶習慣後再告訴寶寶對方是誰。等到寶寶與陌生人熟悉之後,才可以讓他們摸摸寶寶甚至抱抱寶寶,千萬不能很突然地將寶寶交給「陌生人」抱,以免使他心理緊張和害怕。 如果父母寶寶總是很擔心、很焦慮,敏感的寶寶多半就會變得比較膽小。過分認生就是這種養育方式造成的後果之一。
爬行開發寶寶的智力潛能
有一位人類智力開發研究專家說:「若只用三個字來說明怎樣才能開發你孩子的智力潛能,那就是——讓他爬。」 7~8個月的寶寶開始學會爬行,爬行對寶寶的成長很重要,但是有些媽媽重視訓練寶寶站立和行走,對爬行卻不太重視,一味求「快」,好像別的孩子在學習爬行的時候她的寶寶已經練習走路就「贏在了起跑線上」一樣,媽媽們千萬要知道,「二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周會走」,自然規律不可違背,在哪個階段就要做哪個階段的事情,否則會影響寶寶更好地成長。 讓孩子紮實地經歷成長的每個階段,寶寶才會越來越聰明。寶寶早爬行、多爬行,可以顯著地幫助寶寶大腦發育,幫助大腦加強對手、足、眼的神經運動的調控,開發寶寶的智力潛能。有研究資料顯示:會爬、早爬與多爬的寶寶動作舉止比較靈敏,協調能力好,懂事快,求知慾強。爬行是孩子力所能及主動探索的過程。而不喜爬行的寶寶多顯遲鈍、情緒低、協調性差、不愛接觸新人、新事。同時,爬行好和喜歡爬行的寶寶在看圖識字、語音構成與發聲能力,以及日後行走、跑步的平穩程度上均好於遲爬或少爬的孩子。 爬行也可以算是對腦神經系統功能的一次強化訓練,對於寶寶大腦的發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為爬行動作是要由最初的爬行反射,經過抬頭、翻身、打滾、匍行等中間環節,最終才能發展成為真正的爬行,需要經歷多次的學習、實踐;每一次學習與實踐都是對大腦積極性的調動與激發。 寶寶會爬後,他開始能自主地探索這個世界了。因此,可能會碰觸媽媽不允許他做的事情,這在客觀上增加了親子情緒互動的機會,進一步促使嬰兒的社會性情緒發展。 爬行還會有效地鍛煉寶寶的身體。爬行時是需要全身都要協調運動的,可以鍛煉胸肌、背肌、腹肌以及四肢肌肉的力量。並且爬行中消耗能量較大,有助於寶寶吃得多、睡得好、體重、身長長得快。 寶寶學會爬後,會很興奮,因為他看到的世界變大了很多!我非常讚賞同學小偉的做法:她帶寶寶來我家做客的時候,把寶寶往客廳的地板上一放,接著小傢伙就開始爬到這個屋子裡看看,再爬到那個屋子裡瞅瞅,小偉只需跟著注意一下寶寶的安全,其他完全由小傢伙自己自由探索。 有的媽媽看到孩子爬起來,就開始大呼小叫,不是怕臟,就是怕碰到什麼危險,這也不讓干,那也不讓干,長期以往,孩子就會變得膽小怕事,自卑膽怯,依賴感很強。 因此,對孩子的保護應該把握分寸,不應該過度干涉孩子玩的自由,讓小傢伙自由自在地獲得自己探索世界的樂趣遠遠比洗幾條褲子更重要,只要保證寶寶不出什麼意外,隨他爬去好了!
為寶寶走路做好準備
寶寶這時候已經自己能扶著東西站立了,並且表現出了往前移動的願望,這就表示從現在開始,寶寶要開始學步了,但從扶著走到獨自行走還有一個相當長的程,在這個過程里,媽媽們要了解寶寶學步的關鍵問題。 首先要選擇適合走步的衣服。衣服要以肥大、寬鬆為好。衣服的袖子、褲腿寬大,才能使寶寶的四肢有充裕的活動餘地,更有利於生長發育。有些媽媽過早給孩子將牛仔褲、緊身褲統統裝扮上,卻不知道這些褲子會影響寶寶的血液循環,淺檔包臀不僅讓寶寶蹲、跑、跳都不方便,而且還會影響生殖系統的發育。還有一些媽媽會給寶寶穿鬆緊帶的褲子,這樣的褲子同樣也對孩子不利。因為此時的寶寶的呼吸方式是胸腹混合呼吸,鬆緊帶讓寶寶的腹部受壓,影響呼吸,如果褲子過長影響到胸部,也會使被的肋骨向內凹陷。因此,這個時期的寶寶最好選擇穿背帶褲。 寶寶學步時候的安全措施要做好。現在寶寶不僅學會了怕,又開始站立移動,他能夠到的東西就更多了,因此媽媽的全措施更要加強一些。家裡的擺設要盡量避免妨礙寶寶學習走路,對於一些有危險性的物品,應該放置高處或移走,並且需要特別留意傢具的尖銳的角,以防寶寶碰到。另外,寶寶經過門窗的時候也要特別留意,因為在開關的時候很容易夾傷寶寶。 學步車是很多寶寶學習走路之前的學步付諸工具,它可以給終日看護寶寶的媽媽們帶來一定的方便,有了它,媽媽們終於能騰出吃個飯做做家務了!但是,有的媽媽如果過早讓寶寶坐上學步車的話,對寶寶是非常有害的!因此對於7個月以下的孩子是堅決不能使用學步車的。因為7個月前的寶寶腰腿部骨骼和肌肉力量都不是很強,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對寶寶的生長發育不利。不要以為早點讓寶寶接觸學步車,寶寶就能早一點學會走路,寶寶都有其生長發育的規律,沒必要讓他過早學會走路。 因此,學步車必須在寶寶7個月以後,能夠支撐頸部並平穩坐立時再使用。每次時間不能過長,不要超過20分鐘。學步車的高度要適合寶寶的身高,不宜過高或過低。另外,使用學步車的寶寶的活動應在大人的視線範圍之內。
預防寶寶斷奶綜合征
在6個月之前,媽媽的奶水是最好的天然食品,但是6個月之後,就要嘗試給寶寶斷奶了,如果到了1歲還不能斷奶,母乳就會不夠吃,寶寶的營養供應不上,就會出現營養不良。對幼小的寶寶和不忍心看寶寶難過的媽媽來說,斷奶都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不少媽媽不忍心讓寶寶受罪,奶斷了一次又一次,一直到寶寶1歲了還斷不了,還有的媽媽要上班,忽然之間給寶寶斷奶,讓寶寶身心俱傷。 如果斷奶不按照循序漸進的方式,可能會使寶寶體內蛋白質缺乏、興奮性增加、容易哭鬧、哭聲不響亮、細弱無力,有時還會伴隨腹瀉等癥狀。其中,蛋白質攝入不足和精神上的不安會使孩子消瘦、抵抗力下降,易患發熱、感冒等病,醫學上稱這種現象為斷奶綜合征。 強行斷奶的寶寶,由於還沒有適應母乳以外的食物,奶之後對新事物興趣不足,通常會拒絕吃飯,引起脾胃功能紊亂,導致食慾差。由於每天攝入的營養不能滿足身體的正常需求,通常會出現消瘦、面色發黃、體重減輕的癥狀,從而影響了生長發育。這樣的寶寶一般抵抗力比較弱,愛生病。 媽媽的奶水除了給寶寶提供食物之外,對寶寶來說更有著情感上的依戀,如果事先沒有足夠的鋪墊就粗暴斷奶,寶寶會因為沒有安全感而產生母子分離焦慮,情緒低落,害怕與別人交往,怕見陌生人。 為了寶寶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媽媽們過了6個月以後就要實施斷奶計划了。因為隨著寶寶對各種營養的需求量增多,光靠母乳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了,而且寶寶的乳牙開始萌出,咀嚼、消化功能逐漸成熟,已經能適應半流質或半固體食物的飲食了。斷奶越晚,寶寶的戀乳心理就越強,不願吃粥、吃飯和其他輔食,最後營養不良甚至還會影響智力發育。 斷奶還要考慮時機,要考慮寶寶的身體狀況,如果寶寶正在生病,則不能斷奶,如果本身寶寶體質不好,考慮遲一些也是可以的。還有考慮季節,避免在夏季炎熱時斷奶,夏季本來寶寶就容易發生胃腸功能紊亂,如果此時斷奶就會更加加重這種狀況。因此,春、秋、夏三季較為合適。 有的媽媽認為斷奶很簡單,只要幾天不見寶寶,不給寶寶吃奶就可以了。於是就挑選了一個假日,回娘家躲開寶寶,把孩子交給爸爸來帶,或者像我哥哥一樣,當初把侄兒帶回老家避開嫂子待幾天,寶寶在哭鬧中把奶給斷掉了。另外,有的媽媽就像當初我媽媽給我們斷奶一樣,給乳房上塗滿黑色的墨汁,或者抹點辣椒粉,讓孩子不敢再吃。這些都不是科學的斷奶方法。如果沒有一個過渡的過程,孩子即使勉強接受了,胃口也會很差。另外,與孩子斷然分離的方式也很不可取,對於出生後一直依戀媽媽的孩子來說,短短几天的分離,就可以讓他們產生很強的焦慮情緒。 斷奶要循序漸進,慢慢減少哺乳的次數,慢慢增多輔食的數量,輔食的量每次不要多,保持少食多餐。還可以嘗試使用其他進食方式,讓寶寶逐漸淡忘從前在媽媽懷裡的進食方式。可先將母乳或果汁放入小杯子中用小匙喂寶寶,讓寶寶習慣於用匙、杯、碗、盤等器皿進食。 這時候,爸爸要發揮重要的作用了。實施斷奶計劃的時候,媽媽要逐漸減少和寶寶相處的時間,增加爸爸照顧寶寶的機會,給寶寶一個心理的適應過程。剛開始寶寶可能有點不習慣,但漸漸他就會明白,爸爸一樣也可以照顧他,並且媽媽也一定會回來的。對爸爸信任後,也會減少對媽媽的依賴。這樣,也能緩解斷奶時寶寶心理上的不適。 過來媽媽貼心話
這個階段最需注意的就是學步車不能使用太早,一定要在寶寶7個月以後使用,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就是合理斷奶的問題,一定要循序漸進來進行,不論從輔食的增加還是從寶寶的情感需要,都要照顧到。
推薦閱讀:
※擁有高效率的學習生活方式,從培養孩子的條理性開始
※太噁心了!女兒總生病卻找不出原因,直到爸爸拆開了她的吸管杯……
※世界上最可憐的莫過於孩子,被打的身心俱憊,大人去不自知
※牛肉玉米糊-可可媽美食直播課堂「參考月齡:9M+」
※春季寶寶常見疾病護理,一定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