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15)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15) 第二冊卷21-卷40 卷第二十六釋初品中十八不共法  問道人譯摘自中國佛教印經網

若缽應異,衣何以同?  

(果缽應異,衣為什麼同?)

答曰:佛衣亦異。佛初成道時,知迦葉衣,應佛所著,迦葉衣價值十萬兩金;次後耆域、上佛染摩根羯簸衣,價亦值十萬兩金;佛敕阿難持此衣去割截作僧伽梨,作已佛受著,是為異。  

(答:佛衣也與弟子不同。佛初成道時,知道迦葉的衣服,應該佛穿,迦葉的衣賞價值十萬兩金子;後來耆域、上佛染摩根羯簸衣,價也值十萬兩金;佛敕阿難持此衣去割截作僧伽梨,作已佛接受穿上,這是不同。)

問曰:佛因是告諸比丘:「從今日,若有比丘一心求涅槃背舍世間者,若欲著,聽著價值十萬兩金衣,亦聽食百味。」食衣異而後聽,缽獨不聽?  

(問:佛因此告訴眾比丘:「從今日起,如果有比丘一心求涅槃背舍世間的,如果欲穿,允許穿價值十萬兩金的衣服,也允許吃百味。」食衣不同而後來允許,缽獨不允許?)

答曰:我先已說石缽因緣,今當更說。佛缽不從人受。佛初得道,欲食時須器,四天王知佛心念,持四缽上佛;三世佛法,皆應四天王上缽。爾時未有眾僧,云何言聽?後若聽,無人與石缽;又閻浮提不好石缽,故無人與。  

(答:我先已說石缽因緣,今當再說。佛缽不從人受。佛初得道,欲食時須器,四天王知佛心念,持四缽上佛;三世佛法,都應該四天王上缽。那時沒有眾僧,如何讓允許?後來如果允許,沒有人給石缽;又閻浮提人不喜歡石缽,所以沒有人給。)

複次,佛說比丘常應覆功德,若受石缽,人謂從天龍邊得;若令人作,其工既難,又恐人言:「此比丘欲與佛齊功。」所以不聽。衣者,若有人言:「佛在僧中,受檀越好衣獨著而不聽比丘。是故佛聽著。」

(又,佛說比丘常應覆功德,如果受石缽,人們會說從天龍邊得;如果使人作,其工既難,又恐人說:「此比丘欲與佛齊功。」所以不允許。衣服,如果有人說:「佛在僧中,受檀越好衣獨穿而不允許比丘。所以佛允許穿。」)

比丘亦自無著者,以施者難有,著者難得故。若不清凈比丘,人所不與;清凈比丘,少欲知足故不著。佛斷人疑,故聽著衣;缽中無望,是故不聽。

(比丘也自己沒有穿的人,因用這樣的衣服布施的人難有,穿的人難以得到。如果不清凈比丘,人們不給他;清凈比丘,少欲知足所以不穿。佛為了斷人們的疑,所以允許穿衣;這樣的缽不可能得到,所以不允許。)

問曰:如經中說:佛金剛身,不恃仰食,何以畜缽?

(問:如經中說:佛金剛身,不恃仰食,為什麼用缽?)

答曰:佛法有二道:一者、聲聞道,二者、佛道。聲聞法中,佛隨人法有所食啖;摩訶衍法中,方便為人故,現有所啖,其實不食。  

(答:佛法有二道:一、聲聞道,二、佛道。聲聞法中,佛隨人法有所食啖;大乘法中,因方便為人,示現吃東西,其實不吃。)

問曰:云何是方便?  

(問:什麼是方便?)

答曰:佛欲度人,示行人法。若不爾者,人以佛非人,「我等云何能行其法?」  

(答:佛欲度人,示現行人法。如果不然的話,人們認為佛不是人,「我們如何能行他的法?」)

複次,有人因布施得度,為是人故,佛受其食,便作是念:「我食得助益佛身。」心大歡喜,以歡喜故,信受佛語。如大國王,臣下請食,王雖不須,為攝彼人故,多少為食,令其歡喜。如是等因緣,佛現受食。  

(又,有人因布施得度,為了這些人,佛受他的食物,便生起這樣的念頭:「我的食物得助益佛身。」心大歡喜,因歡喜,信受佛語。如大國王,臣下請食,王雖不須,為了攝受彼人,多少為了他而食,令他歡喜。象這樣等因緣,佛示現受食。)

問曰:若佛不食,所受者在何處?  

(問:如果佛不吃,所受的食物在何處?)

答曰:佛事不可思議,不應致問!  

(答:佛事不可思議,不應致問!)

複次,有人得佛食而度者,有聞聲、見色、觸身、聞香而得度。須食得度者,佛以食與之。如密跡金剛經說:佛以食著口中,有天求佛道者,持至十方施之。  

(又,有人得佛食而度的,有聞聲、見色、觸身、聞香而得度的。須食得度的,佛把食給他。如密跡金剛經說:佛把食放在口中,有天求佛道的,持到十方施給他。)

問曰:若爾者,念僧中說,佛食無有眾生能食者,此義云何?  

(問:如果是那樣的話,念僧中說,佛的食物沒有能吃的眾生,此義如何?)

答曰:佛不與者,無有能食;今佛施之,是故得食。何以知之?佛食馬麥時,以食與阿難;有沙門二十億,以好羹上佛,佛以殘羹與頻婆娑羅王;以是故,知佛受已,與則得食,不與則不能消。  

(答:佛不給的,沒有能食的人;現在佛施給他,所以食。憑什麼知道的?佛吃馬麥時,拿食物給阿難;有沙門二十億,用好羹上佛,佛把剩下的羹給頻婆娑羅王;所以,知佛受食後,給則得食,不給則不能消。)

複次,為佛設食,佛未食者,人不能消;已食殘者,佛與能消。以是故,雖實不食,為度人故,現受食、畜缽。 

(又,為佛設食,佛未吃的食物,人不能消;已吃剩下的,佛給能消。所以,雖實不吃,為了度人,示現受食、存缽。)

佛不答十四難者,佛有四種答:一者、定答,二者、分別義答,三者、反問答,四者、置答。此十四難,法應置答。又復若有所利益事則答;

(佛不答十四難的意思,佛有四種答:一、定答,二、分別義答,三、反問答,四、置答。此十四難,法耳應置答。再者如果有所利益事則答;)

外道所問,不為涅槃,增長疑惑,故以置答。知必有所益者,分別為答,必無所益,置而不答;以是因緣故,知佛是一切智人。

(外道所問,不為涅槃,增長疑惑,所以用置答。知必有所益的,分別為答,必無所益,置而不答;因為這些因緣,知道佛是一切智人。)  

複次,若佛說三種法:有為法、無為法、不可說法,則為已說一切法竟。  

(又,如果佛說三種法:有為法、無為法、不可說法,則為已說一切法了。)

複次,是諸外道,依止常見,依止滅見,故問以常、滅;實相無故,佛不答。如外道所見常相、無常相,無是事。何以故?外道取相,著是常、滅故;佛雖說常、無常相,但為治用故。  

(又,這些外道,依止常見,依止滅見,故意用常、滅問;因實相沒有,佛不答。如外道所見常相、無常相,沒有這些事。為什麼?外道取相,因著此常、滅;佛雖說常、無常相,但為了治見病用。)

複次,若人說無者為有,有者為無,如是人則是過罪,佛不答則無咎。如日照天下,不能令高者下,下者高,但以顯現而已;

(又,如果人說沒有為有,有為沒有,這樣的人就是過罪,佛不答則沒有過失。如日照天下,不能使高的下,下的高,但使它們顯現而已;)

佛亦如是,於諸法無所作,諸法有者說有,無者說無。如說:生因緣老死,乃至無明因緣諸行,有佛無佛,是因緣法相續常在世間;諸佛出世,為眾生顯示此法。

(佛也是這樣,於一切法無所作,一切法有的說有,沒有的說沒有。如說:生的因緣有老死,乃至無明的因緣有眾行,有佛無佛,此因緣法相續常在世間;眾佛出世,為眾生顯示此法。)

複次,若答常、滅,則為有咎。如問石女、黃門兒,修短、黑白、何類,此問則不應答。十四難亦如是,但以常、滅為本故問,無常、滅故佛不答。

(又,如果答常、滅,則為有過失。如問石女、黃門的兒子,長的修短、黑白、何類,此問就不應答。十四難也是這樣,但用常、滅為本而問,無常、滅所以佛不答。)

如是等種種因緣故,佛不答十四難,無咎。佛處處說有我,處處說無我者,若人解佛法義知假名者,說言有我;若人不解佛法義,不知假名者,說無我。

(象這樣等種種因緣,佛不答十四難,沒有過失。佛處處說有我,處處說無我的意思,如果有解佛法義知假名的人,說言有我;如果有不解佛法義,不知假名的人,說無我。)

複次,佛為眾生欲墮斷滅見者,說言:「有我受後世罪福。」若人慾墮常見者,為說言:「無我、無作者、受者。離是五眾假名,更無一法自在者。」  

(又,佛為欲墮斷滅見的眾生,說言:「有我受後世罪福。」如果有欲墮常見的人,為他說:「無我、無作者、受者。離此五蘊假名,再也沒有一法自在的。」)

問曰:若爾者,何等為實?  

(問:如果是那樣的話,怎樣是真實?)

答曰:無我,是實。如法印中說:一切作法無常,一切法無我,寂滅是安隱涅槃。法印名為諸法實相。若人善根未熟,智慧不利,佛不為說是深無我法;若為說,眾生即墮斷滅見中。  

(答:無我,是實。如法印中說:一切作法無常,一切法無我,寂滅是安隱涅槃。法印叫做一切法實相。如果有人善根未熟,智慧不利,佛不給他說此深無我法;如果給他說,眾生即墮斷滅見中。)

問曰:若爾者,如迦葉問中,佛說:「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離此二邊,名為中道。」今云何言無我是實,有我為方便說?

(問:如果是那樣的話,如迦葉問中,佛說:「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離此二邊,名為中道。」今如何說無我是實,有我為方便說?)

答曰:說無我有二種:一者、取無我相,著無我;二者、破我不取無我,亦不著無我,自然舍離。如先說無我,則是邊;後說無我,是中道。  

(答:說無我有二種:一、取無我相,著無我;二、破我不取無我,也不著無我,自然舍離。如前面說的無我,就是邊;後面說的無我,是中道。)

複次,佛說有我、無我有二因緣:一者、用世俗說故有我,二者、用第一實相說故無我。如是等說有我、無我無咎!  

(又,佛說有我、無我有二因緣:一、用世俗說所以有我,二、用第一實相說所以無我。象這樣等說有我、無我沒有過失!)

佛處處說諸法有,處處說諸法無者,問曰:不應別說有、無。有,即是有我;無,即是無我。何以更說?  

(佛處處說諸法有,處處說諸法無的意思,問:不應別說有、無。有,即是有我;無,即是無我。何以再說?)

答曰:不然!佛法有二種空:一者、眾生空,二者、法空。說無我,示眾生空;說無有我所法,示法空。說有我,示知假名相,不著我者說有我;於五眾中著我相者,為破是著我,故說但有五眾,無常、苦、空、無我,寂滅涅槃是名有。  

(答:不是那樣!佛法有二種空:一、眾生空,二、法空。說無我,示眾生空;說無有我所法,示法空。說有我,示知假名相,不著我的說有我;於五眾中著我相的,為破此著我,所以說但有五眾,無常、苦、空、無我,寂滅涅槃是名有。)

複次,有二種斷見:一者、無後世受罪福苦樂者,為說有我,從今世至後世受罪福果報;二者、一切法皆空無,著是邪見,為是眾生故,說有一切法,所謂有為、無為法。

(又,有二種斷見:一、無後世受罪福苦樂的,為說有我,從今世到後世受罪福果報;二、一切法都空無,著此邪見,為了這些眾生,說有一切法,所謂有為、無為法。)

複次,不大利根眾生,為說無我;利根深智眾生,說諸法本末空。何以故?若無我則舍諸法,如說偈:

(又,不大利根眾生,為他說無我;利根深智眾生,說一切法本末空。為什麼?如果無我則舍一切法,如說偈:)

若了知無我,有如是人者,

聞有法不喜,無法亦不憂!

複次,佛法二種說:若了了說,則言一切諸法空;若方便說,則言無我。是二種說法,皆入般若波羅蜜相中。以是故,佛經中說,趣涅槃道,皆同一向,無有異道。  

(又,佛法二種說:如果了了說,就說一切法空;如果方便說,就說無我。這二種說法,都入般若波羅蜜相中。所以,佛經中說,趣涅槃道,都同一向,沒有不同的路。)

複次,有我有法,多為在家者說,有父母、罪福、大小業報。所以者何?在家人多不求涅槃故,著於後果報。為出家人,多說無我無法。所以者何?出家人多向涅槃故。求涅槃者,不受一切法故,自然滅是涅槃。  

(又,有我有法,多為在家的修行的人說,有父母、罪福、大小業報。為什麼?因在家人多不求涅槃,著於後世的果報。為出家人,多說無我無法。為什麼?因出家人多向涅槃。求涅槃的人,因不受一切法,自然滅是涅槃。)

複次,有人信等諸根未成就故,先求有所得,然後能舍;為是人故,佛說諸善法,舍諸惡法。有人信等諸根成就故,於諸法不求有所得,但求遠離生死道;為是人故,佛說諸法空無所有。

(又,因有人信等眾根未成就,先求有所得,然後能舍;為這些人,佛說一切善法,舍一切惡法。因有人信等眾根成就,於一切法不求有所得,但求遠離生死道;為了這些人,佛說一切法空無所有。)

此二皆實,如無名指,亦長亦短,觀中指則短,觀小指則長,長短皆實。有說、無說亦如是;說有,或時是世俗,或時是第一義;說無,或時是世俗,或時是第一義。佛說是有我、無我,皆是實。  

(此二都是實,如無名指,也長也短,與中指比就短,與小指比就長,長短都是實。有說、無說也是這樣;說有,有時是世俗,有時是第一義;說無,有時是世俗,有時是第一義。佛說這些有我、無我,都是實。)

問曰:若是二事皆實,佛何以故多讚歎空而毀訾有?

(問:如果此二事都實,佛為什麼多讚歎空而毀訾有?)

答曰:空無所有,是十方諸佛、一切賢聖法藏,如般若波羅蜜囑累品中說。般若波羅蜜,是三世十方諸佛法藏;般若波羅蜜,即是無所有空。佛或說有法,為教化眾生故,久後皆當入無所有法藏中。  

(答:空無所有,是十方一切佛、一切賢聖法藏,如般若波羅蜜囑累品中說。般若波羅蜜,是三世十方一切佛法藏;般若波羅蜜,即是無所有空。佛或說有法,為了教化眾生,久後都當入無所有法藏中。)

問曰:若爾者,云何般若波羅蜜言:若觀五眾空無所有,非是道?  

(問:如果是那樣的話,為何般若波羅蜜說:如果觀五眾空無所有,不是道?)

答曰:是般若波羅蜜中,說有無皆無。如長爪梵志經中,說三種邪見:一者、一切有,二者、一切無,三者、半有半無。

(答:此般若波羅蜜中,說有無都沒有。如長爪梵志經中,說三種邪見:一、一切有,二、一切無,三、半有半無。)

佛告長爪梵志:「是一切有見,為欲染,為瞋恚、愚痴所縛。一切無見,為不染、不瞋、不痴、不著、不縛。半有半無,有者同上有縛,無者同上無縛。」

(佛告訴長爪梵志:「此一切有見,是欲染,是瞋恚、愚痴所縛。一切無見,是不染、不瞋、不痴、不著、不縛。半有半無,有的同上有縛,無的同上無縛。」)

於三種見中,聖弟子作是念:「若我受一切有見,則與二人共諍,所謂一切無者,半有半無者。若我受一切無見,亦與二人共諍,所謂一切有者、半有半無者諍。若我受半有半無者,亦與二人共諍,所謂一切無者、一切有者。」

(在三種見中,聖弟子這樣想:「如果我接受一切有見,就與二人共諍,所謂一切無的人,半有半無的人。如果我受一切無見,也與二人共諍,所謂一切有的人、半有半無的人諍。如果我受半有半無,也與二人共諍,所謂一切無的人、一切有的人。」)

斗諍故相謗,相謗故致惱,見是諍謗惱故,舍是無見,余見亦不受,不受故即入道。若不著一切諸法空,心不起諍,但除結使,是名為實智。若取諸法空相起諍,不滅諸結使,依止是智慧,是為非實智。

(斗諍故相謗,相謗所以致惱,見這些諍謗惱所以舍此無見,剩下的見也不受,因不受即入道。如果不著一切法空,心不起諍,但除結使,這叫為實智。如果取一切法空相起諍,不滅眾結使,依止此智慧,這不是實智。)

如佛所說,為度眾生故有所說,無不是實;但眾生於中有著不著故,有實不實。如是種種因緣故,佛身、口、意業無有過失。是故說佛身、口、意先知,然後隨智慧行。  

(如佛所說,為了度眾生而有所說,無不是實;但因眾生於中有著不著,有實不實。因象這樣種種因緣,佛身、口、意業沒有過失。所以說佛身、口、意先知,然後隨智慧行。)

問曰:初說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今復說身、口、意業隨智慧行,義有何差別?  

(問:初說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今天又說身、口、意業隨智慧行,義有何差別?)

答曰:先三種無失,不說因緣;今說因緣,隨智慧行故不失。若先不籌量,而起身、口、意業,則有失;佛先以智慧起身、口、意業,故無失。  

(答:前面三種無失,不說因緣;今說因緣,隨智慧行所以不失。如果先不籌量,而起身、口、意業,則有失;佛先用智慧起身、口、意業,所以無失。)

複次,佛成就三種凈業,三種寂凈業,三不護業。有人疑言:「佛何因緣成就如是業?」以是故佛言:「我一切身、口、意業,先以智慧,然後隨智慧行。」佛以智慧知過去、未來、現在世,通達無礙者,此三種智慧,於三世通達無礙故,三業隨智慧行。  

(又,佛成就三種凈業,三種寂凈業,三不護業。有人懷疑說:「佛何因緣成就這樣的業?」因為這佛說:「我一切身、口、意業,先用智慧,然後隨智慧行。」佛用智慧知道過去、未來、現在世,通達無礙,此三種智慧,因於三世通達無礙,所以佛三業隨智慧行。)

問曰:過去諸法已滅已盡,無所復有;未來世諸法,今不來不生,未和合;現在乃至一念中無住時,云何能知三世通達無礙?  

(問:過去一切法已滅已盡,不再有;未來世一切法,今不來不生,未和合;現在乃至一念中無住時,如何能知三世通達無礙?)

答曰:佛說過去、未來、現在,通達無礙,此言豈虛?

(答:佛說過去、未來、現在,通達無礙,此言豈是假的?)

複次,若無過去、未來,但有現在一念頃,佛亦不得成就無量功德。如十種智是十力,是時亦不得一心有十智。若爾者,佛亦不得具足十力。以是因緣故,知有過去、未來。

(又,如果沒有過去、未來,但有現在一念頃,佛也不得成就無量功德。如十種智是十力,這時也不得一心有十智。如果是那樣的話,佛也不得具足十力。因此因緣,知道有過去、未來。)

問曰:若過去、未來、現在皆有者,何等是無?佛說四諦,苦諦、觀無常等相,無常名生滅、敗壞、不可得;若過去法今實有,不名為無常、敗壞、不可得。

(問:如果過去、未來、現在都有,那些是無?佛說四諦,苦諦、觀無常等相,無常名生滅、敗壞、不可得;如果過去法現在實有,不稱為無常、敗壞、不可得。)

複次,若過去、未來、現在皆有者,便墮常。何以故?是法在未來世中定有,轉來現在,從現在轉入過去;如人從一房入一房,不名失人。  

(又,如果過去、未來、現在都有的話,便墮常見。為什麼?此法在未來世中定有,轉來現在,從現在轉入過去;如人從一房入一房,不叫失人。)

答曰:若不失,有何咎?  

(答:如果不失,有什麼失誤?)

問曰:若無無常,無罪無福,無生無死,無縛無解。罪名殺等十不善道,若無無常,無殺等罪。如分別邪見中說:刀在身七分中過,無所惱害。福名不殺等十善道;無常名分別生死;若無無常,亦無邪見,亦無縛亦無解。如是等無量過咎!  

(問:如果沒有無常,就無罪無福,無生無死,無縛無解,罪名殺等十不善道,如果沒有無常,沒有殺等罪。如分別邪見中說:刀在身七分中過,無所惱害。福是不殺等十善道;無常是分別生死;如果沒有無常,也沒有邪見,也沒有縛也沒有解。又象這樣等有無量過咎!)

答曰:諸法三世各各有相,過去法有過去相,未來法有未來相,現在法有現在相。若過去、未來有現在相者,應有是難,而今過去、未來、現在各自有相。  

(答:一切法三世各各有相,過去法有過去相,未來法有未來相,現在法有現在相。如果過去、未來有現在相的話,應有這些問難,而今過去、未來、現在各自有相。)

複次,若實無過去、未來,亦無出家律儀。所以者何?若現在噁心中住,過去復無戒,是為非比丘。又賢聖人心在世俗中,是時應當是凡夫!無過去、未來、現在道故。如是亦無五逆等諸罪,是凡夫無過去等罪。

(又,如果實沒有過去、未來,也沒有無出家律儀。為什麼?如果現在噁心中住,過去又沒有戒,這不是比丘。又賢聖人心在世俗中,這時應當是凡夫!因無過去、未來、現在道。象這樣也沒有五逆等眾罪,此凡夫沒有過去等罪。)

所以者何?是五逆罪業已過去;及死時入地獄,是五逆罪未來無業故無報;現在身不為逆罪。若無過去,則無逆罪;若無逆罪,何有餘罪?福亦如是。若無罪福,是為邪見,與禽獸無異!  

(為什麼?此五逆罪業已過去;及死時入地獄,此五逆罪未來沒有業所以無報;現在身不作逆罪,如果沒有過去,就沒有逆罪;如果沒有逆罪,何有餘罪?福也是這樣。如果沒有罪福,這是邪見,與禽獸無異!)

複次,我不說過去、未來如現在相有;我說過去雖滅,可生憶想,能生心心數法。如昨日火滅,今日可生憶想念,不可以憶想念故火便有。若見積薪,知當燃火,亦生心想念;明日火如過去火,不可以今心念火火便有;

(又,我不說過去、未來如現在相有;我說過去雖滅,可生憶想,能生心心數法。如昨日火滅,今日可生憶想念,不可因憶想念的原因火便有。如果見積薪,知當燃火,也生心想念;明日火如過去火,不可因今心念火火便有;)

未來世事亦如是。現在心,雖一念時不住,相續生故,能知諸法。內以現在意為因,外以諸法為緣,是因緣中生意識,用意識自在知過去、未來、現在法;但不自知現在心心數法,余者悉知。  

(未來世事也是這樣。現在心,雖一念時不住,因相續生,能知眾法。內以現在意為因,外以眾法為緣,此因緣中生意識,用意識自在知過去、未來、現在法;但不自知現在心心數法,剩下的全知。)

問曰:般若波羅蜜如相品中,三世一相,所謂無相,云何言佛智慧知三世通達無礙?  

(問:般若波羅蜜如相品中,三世一相,所謂無相,如何說佛智慧知三世通達無礙?)

答曰:諸佛有二種說法:先分別諸法,後說畢竟空。若說三世諸法,通達無礙,是分別說;若說三世一相無相,是說畢竟空。  

(答:一切,佛有二種說法:先分別一切法,後說畢竟空。如果說三世一切法,通達無礙,是分別說;如果說三世一相無相,是說畢竟空。)

複次,非一切智人,於三世中智慧有礙;乃至觀世音、文殊師利、彌勒、舍利弗等諸賢聖,於三世中智慧皆有礙。以是因緣故,說佛智慧於三世中通達無礙,不為空事故說。

(又,不是一切智人,於三世中智慧有礙;乃至觀世音、文殊師利、彌勒、舍利弗等眾賢聖,於三世中智慧都有礙。因此因緣,說佛智慧於三世中通達無礙,不為空事而說。)

複次,有人於三世中生邪見,謂過去法及眾生有初、無初。若有初,則有新眾生,諸法亦無因無緣而生。若無初亦無後,若無初、無後,中亦無。

(又,有人於三世中生邪見,謂過去法及眾生有初、無初。如果有初,則有新眾生,一切法也無因無緣而生。如果沒有初也沒有後,如果沒有初、後,中也沒有。)

初名有中、有後,無前;後名有初、有中,無後;中名有初、有後。若眾生及諸法無初,亦無中、無後,若無三世,則都無所有。  

(初名,有中、有後,沒有前;後名有初、有中,沒有後;中名有初、有後。如果眾生及一切法沒有初,也沒有中、沒有後,如果沒有三世,則都無所有。)

複次,若無初,云何有一切智人?破如是等邪見故,說三世諸法一相,所謂無相,不為破三世佛智慧。  

(又,如果沒有初,如何有一切智人?為了破這樣等邪見,說三世一切法一相,所謂無相,不為破三世佛智慧。)

問曰:無相是為有邊!  

(問:無相是為有邊!)

答曰:若無相即是無邊,不可說、不可難法,云何言有邊?若無相中取相,非是無相。是無相名為不可得空:是中無相亦不可得,空亦不可得,是故名不可得空。  

(答:如果無相即是無邊,不可說、不可難法,如何說有邊?如果無相中取相,不是無相。次無相名為不可得空:此中無相也不可得,空也不可得,所以叫不可得空。)

複次,佛有二種道:一者、福德道,有人聞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生恭敬信樂心;二者、智慧道,有人聞說諸法因緣和合生故,無有自性,便舍離諸法,於空中心不著。

(又,佛有二種道:一、福德道,有人聞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生恭敬信樂心;二、智慧道,有人聞說一切法因緣和合生,無有自性,便舍離一切法,於空中心不著。)

如月能潤物,日能熟物,二事因緣故,萬物成就;福德道智慧道亦如是。福德道,能生諸功德;智慧道,能於福德道中離諸邪見著。以是故,佛雖說諸法畢竟空,亦說三世通達無礙而無咎。如是等,略說佛十八不共法義。

(如月能潤物,日能熟物,因二事因緣,萬物成就;福德道智慧道也是這樣。福德道,能生一切功德;智慧道,能於福德道中離眾邪見著。所以,佛雖說一切法畢竟空,也說三世通達無礙而沒有過失。象這樣等,略說佛十八不共法義。)

問曰:若爾者,迦旃延尼子何以言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不共意止,名為十八不共法?若前說十八不共法是真義者,迦旃延尼子何以故如是說?  

(問:如果是那樣的話,迦旃延尼子為什麼說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不共意止,稱為十八不共法?如果前面說十八不共法是真義的話,迦旃延尼子為什麼這樣說?)

答曰:以是故,名迦旃延尼子。若釋子,則不作是說。釋子說者,是真不共法。佛法無量,是三十六法,於佛法中如大海一滴,法亦不少,何以重數為十八?  

(答:因為這,叫迦旃延尼子。如果是釋子,就不這樣說。釋子說的,是真不共法。佛法無量,此三十六法,在佛法中如大海一滴,法也不少,為什麼重數為十八?)

複次,諸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亦能知是處不是處,分別三世業果報,及諸禪定,乃至漏盡智等,云何言不共法?  

(又,眾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也能知有這種道理沒有這種道理,分別三世業果報,及眾禪定,乃至漏盡智等,為何說這些是不共法?)

問曰:聲聞、辟支佛、菩薩,不能盡知遍知,但有通、明,無有力,獨佛能盡遍知故言不共,如十力中說。  

(問:聲聞、辟支佛、菩薩,不能盡知遍知,但有通、明,沒有力,獨佛能盡遍知所以說不共,如十力中說的。)

答曰:佛說十力義,不言盡知遍知,直言知是處不是處;言盡知遍知者,是諸論議師說。  

(答:佛說十力的義理,不說盡知遍知,直說知有這種道理沒有這種道理;說盡知遍知的意思是,這些論議師說的。)

問曰:汝先自言摩訶衍經中說,佛為菩薩故,自說盡知遍知。  

(問:你先自說大乘經中說的,佛為了菩薩,自說盡知遍知。)

答曰:摩訶衍經中說,何益於汝?汝不信摩訶衍,不應以為證!汝自當說聲聞法為證。  

(答:大乘中說,對你有什麼利益?你不信大乘,不應用大乘作為證明!你自當說聲聞法為證。)

複次,十力,佛雖盡知遍知,而聲聞、辟支佛有少分;十八不共法中,始終都無分。以是故,名真不共法。  

(又,十力,佛雖盡知遍知,而聲聞、辟支佛有少分;十八不共法中,始終都無分。因為這,叫真不共法。)

問曰:十八不共法,二乘亦應有分,但佛身口念常無失,二乘身口念亦有無失,如是等皆應有分!  

(問:十八不共法,二乘也應有分,但佛身口念常無失,二乘身口念也有無失,象這樣等都應有分!)

答曰:不然!所以者何?常無失故,名為不共;不以不失為不共。聲聞、辟支佛,於常無失中無分。  

(答:不是那樣!為什麼?因為常無失,稱為不共;不因不失為不共。聲聞、辟支佛,在常無失中無分。)

複次,諸阿羅漢說有力,無有處說有不共法;汝不信摩訶衍故,不受真十八不共法,而更重數十力等,是事不可!如汝所信八十種好,而三藏中無,何以不更說?  

(又,眾阿羅漢說有力,沒有地方說有不共法;你因不信大乘,不受真十八不共法,而更重數十力等,這件事不能那樣!如你所信八十種好,而三藏中沒有,為什麼不再說?)

問曰:我等分別十八不共法,不重數也!

(問:我等分別十八不共法,不重數啊!)

何等十八?一者、知諸法實相故,名一切智;二者、佛諸功德相難解故,功德無量;三者、深心愛念眾生故,名大悲;四者、得無比智故,智慧中自在;五者、善解心相故,定中自在;六者、得度眾生方便故,變化自在;

(那十八?一、知一切法實相,叫一切智;二、因佛的一切功德相難解,功德無量;三、因深心愛念眾生,名大悲;四、因得無比智,智慧中自在;五、因善解心相,定中自在;六、因得度眾生方便,變化自在;)

七者、善知諸法因緣故,記莂無量;八者、說諸法實相故,記莂不虛;九者、分別籌量說故,言無失;十者、得十力成就,智慧無減;十一者、一切有為法中,但觀法聚無我故,常放舍行;

(七、因善知一切法因緣,記莂無量;八、因說一切法實相,記莂不虛;九、因分別籌量說,言無失;十、因得十力成就,智慧無減;十一、因一切有為法中,但觀法聚無我,常放舍行;)

十二者、善知時不時,安立於三乘,常觀眾生故;十三者、常一心故,不失念;十四者、無量阿僧祇劫深善心故,無煩惱習;十五者、得真凈智故,無有能如法出其失;十六者、世世敬重所尊故,無能見頂;

(十二、因常觀眾生善,知時不時,安立於三乘,;十三、因常一心,不失念;十四、因無量阿僧祇劫深善心,無煩惱習;十五、因得真凈智,無有能如法出其失;十六、因世世敬重所尊,無能見頂;)

十七者、修大慈悲心故,安詳下足,足下柔軟,眾生遇者即時得樂;十八者、得神通波羅蜜故,轉眾生心令歡喜得度故,如入城時現神變力。  

(十七、因修大慈悲心,安詳下足,足下柔軟,眾生遇的人即時得樂;十八、因得神通波羅蜜,轉眾生心使他們歡喜得度,如入城時現神變力。)

答曰:如是十八不共法,非三藏中說,亦諸餘經所不說。以有人求索是法故,諸聲聞論議師輩,處處撰集,贊佛功德。如:言無失,慧無減,念不失,皆於摩訶衍十八不共法中,取已作論議。

(答:像這樣的十八不共法,不是三藏中說的,也不是其他的經所說。因有人求索此法,眾聲聞論議師們,處處撰集,贊佛功德。如:言無失,慧無減,念不失,都從大乘十八不共法中,取已作論議。)

雖有無見頂,足下柔軟,如是甚多,不應在十八不共法中;不共法皆以智慧為義。佛身力如十萬白香象力,及神通力等皆不說。以是故,當知十八不共法中,但說智慧功德等,不說自然果報法。  

(雖有無見頂,足下柔軟,象這一類很多,不應在十八不共法中;不共法都用智慧為義。佛身力如十萬白香象力,及神通力等都不說。所以,當知十八不共法中,但說智慧功德等,不說自然果報法。)

複次,是十八不共法,阿毗曇分別五眾攝:身口無失,身口隨智慧行,是色眾攝;無異想,是想眾攝;無不定心,是識眾攝;余者行眾攝。皆在四禪中,佛四禪中得道得涅槃故。

(又,此十八不共法,阿毗曇分別屬於五蘊:身口無失,身口隨智慧行,是屬於色眾;無異想,是屬於想眾;無不定心,是屬於識眾;剩下的屬於行眾。都在四禪中,因佛在四禪中得道得涅槃。)

有人言:「四色不共法,色界、欲界中攝;餘九地中攝。皆是善,皆是無漏法。」四色法二緣生:因緣、增上緣;余殘四緣生。四無緣,十四有緣。四隨心行,不與心相應;十三與心相應,亦隨心行;

(有人說:「四色不共法,屬於色界、欲界中;剩下的屬於九地中。都是善,都是無漏法。」四色法由二緣生:因緣、增上緣;剩下的由四緣生。四無緣,十四有緣。四種隨心行,不與心相應;十三種與心相應,也隨心行;)

一不與心相應,亦不隨心行。如是等種種,阿毗曇分別說。初如是分別,入般若波羅蜜諸法實相中,盡皆一相,所謂無相。入佛心皆一切滅相。

(一種不與心相應,也不隨心行。象這樣等種種,阿毗曇分別說。初像這樣分別,入般若波羅蜜一切法實相中,全都是一相,所謂無相。入佛心都是一切滅相。)
推薦閱讀:

白話流年---綜合命理基礎篇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緣起
14-2.《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四)》白話選(下)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24)
白話《華嚴經》十地品概述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