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兩百年,火器沒有發展;最先進火器,淪為英法兩國笑柄

清軍於1644年入關後,農民軍、南明政權和各地反清武裝,雖然還能利用原有的不成規模的火炮與精於騎射、擅長野戰與炮戰的清軍抗衡,但是他們再也無法阻擋以先進的紅夷炮群裝備為主的清軍統一全國之勢。清軍入關前後,攻城略地,皆依賴火炮。清順治年間,出於鎮壓農民軍和消滅南明政權的需要,火器生產的勢頭有增無減。清廷在北京設立炮廠、火藥廠,由兵仗局統一管理,由此導致了清代第二次紅夷火器生產的高潮。

康熙初,因戰事減少,造炮規模一度銳減。但1673— 1681年間為消滅三藩之亂, 1681—1683年間為統一台灣, 1685— 1686年間為同沙俄侵略軍開戰,清軍掀起了第三次造炮的高潮。此時乃至以後清代火炮的發展趨向,是在明末偏重發展重炮的基礎上,逐漸向輕型火炮方向發展的。如平定三藩之亂,因為戰場在西南和東南山地,重炮運動不便,乃側重發展輕炮。《清聖祖實錄》卷49記載,康熙帝諭示兵部:「大軍進剿,急需火器,著治理曆法南懷仁鑄造火炮,輕利以便登涉。」據《清朝文獻通考》卷194《兵16》載: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1623— 1688) 1659年來華,從康熙十三年(1674)到二十八年(1689),為清政府製造火炮共計566門,隨後,清政府在紫金城內的養心殿造辦處、景山和鐵匠營設立炮廠,所制槍炮專供皇室和滿八旗之用。康熙一朝共造炮900多門,工部下設的火藥廠每年的生產量達50餘萬斤。這些炮葯裝備於清軍中,在幾次關鍵性的戰役中,均起了巨大作用。

康熙三十年(1691)建立了專門裝備鳥槍、火炮的火器營練習火炮,掌皇帝的守衛扈從。營兵從滿州八旗中抽調,共轄官兵近7800餘人。它的建立,標誌著清代炮兵兵種的正式成立。此時紅夷大炮在中國的發展無論是造炮規模、數量、種類,還是火炮的性能和製造技術,都已登峰造極。如1689年鑄造的61門武成永固大將軍紅夷炮,體型碩大,花飾精美,別具特色,代表了當時鑄造火炮的最高水平。

但是,三藩之亂平息後,清朝利用紅夷大炮定台灣、逼沙俄,平噶爾丹,並西藏、青海,周圍已無敵手。自以為八旗軍驍勇無比與火炮技術天下無敵,此後就不再注意武器的改進和發展。此後各屆朝廷都沿襲康熙朝之例,對火器製造進行專橫的控制。《清史稿》卷14《兵志》中記載:雍正即位後,「以滿州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有馬上槍箭熟習者,勉以優等」。重新強調刀矛弓箭的作用,使火器製造技術更加衰落。

至乾隆年間,火器製造更是墨守成規。乾隆二十一年頒布的《欽定工部則例造火器式》中,列舉了85種炮名,但沒有創新的炮種。1792年英使馬葛爾尼奉英王喬治三世之命使華,自此揭開了近代中英兩大帝國相互接觸、認識的序幕。在帶來英王送給乾隆的禮物中,就有顯示英國軍事力量的艦炮模型及槍支,但乾隆對此毫無介意,著人送入圓明園車庫封存。直到1860年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時,侵略分子們見到英王送給乾隆的馬車和榴彈炮,仍然零件俱全堆積著,他們驚詫清政府據有這些火炮,卻從來沒有設法改善它的性能。

紅夷火器知識和技術的傳承失調,也顯露在許多方面。如嘉慶四年(1799)曾改造160門前朝的「神樞炮」,並改名為「得勝炮」,經試放後發現其射程竟然還不如舊炮。歷史到了1840年左右,中國在此時的火炮,與明末清初的紅夷大炮相比,並無實質性變化,只是一味加大重量,以求增加射程。

但從總體上講,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的中英雙方火炮沒有決定性的差距,只是在火炮的製造工藝方面有精密和粗糙之分。由於製造工藝的粗糙,導致清軍只能使用較小之彈,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炮的威力,使當時同屬前裝滑膛炮的中英火炮性能存在某種差距。然而這種差距卻並非實質性的,而只能屬於數量意義上的。清軍的大炮雖不及西方68磅級別之威力,但對於彼之中小型火炮而言至少不相上下。

當然存在的問題還有:中方紅夷大炮發射的球形實心彈侵徹力不夠和命中精度不高。侵徹力不夠的原因是火藥不好;命中精度不高,原因是火炮笨重,缺乏可以靈活轉動的炮架。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前期,歐洲火炮的技術原理在19世紀中葉以前也尚未進入後裝線膛階段,仍舊屬於以黑火藥做發射葯的前裝滑膛槍炮時代,這與當時的清朝火炮並無本質的區別。

但是,由於18世紀末以後的歐洲火炮,在火炮理論、炮身鑄造、炮膛精度、發射葯、炮彈、射程、機動性、炮車等方面均優於中國,如在製造工藝和爆炸彈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技術突破,遂使鴉片戰爭時的雙方火炮技術存在著某種實質性的差距。此是中國人驚呼英人「炮利」的秘密之所在,也是導致清軍所以敗績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一些戰役中英軍使用了一種球形空心爆炸彈,殺傷力十分大。而當時仍沿用實心球形彈的中國軍隊,對此「多駭為神奇,不知如何製造」。

林則徐(1785-1850)命火器研製家黃冕仿製成功,但卻少有人知道早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鑄成的「威遠將軍炮」上即配置了概念相類的炮彈,可惜其形制在中國罕見流傳,連同其所匹配的「威遠將軍炮」一直都被塵封於清軍武庫之中。可以說,中國從1620年在徐光啟倡導下引進紅夷大炮開始到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歐洲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的火器理論與製造技術,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同時,從15世紀到19世紀,雖然歐洲火器技術的發展相對於中國來說要快一些,但就歐洲火器技術發展的絕對速度來說,這一時期歐洲「火器的改善進行得非常慢」。但是,西洋火器的東漸,儘管使中國的火器界有機會較系統地接觸了西方火器,使在走向衰落過程中的中國火器科技出現了一次復興。但是,從它引進後的200年間,紅夷火器從本質上沒有大的發展,並在近代火器化軍事革命過程中,中國已漸漸落後於西方。


推薦閱讀:

什麼是科學發展觀?
芭比娃娃的發展過程是什麼?
中國內衣發展史是怎樣的?
紅旗連鎖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4399是怎麼慢慢發展起來的?

TAG:發展 | 滿清 | 沒有 | 先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