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飯局中的新「三陪」藝術

新公司入職,要辦個飯局請領導同事「照顧」一二;孩子考上好學校,要辦個飯局以表慶賀;入院看病,要辦個飯局犒勞醫生……在中國,飯局不是簡簡單單的填飽肚子,它常和錯綜複雜的關係網和利益鏈關聯在一起,滋味勾人心魄,讓國人慾罷不能。

  易中天在《閑話中國人》中說,「政治即吃飯,會不會吃、懂不懂吃、善不善於處理飲食問題,就關係到會不會做人,會不會做官,會不會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  其實布設一個好的飯局,不用花費多少錢,不需要你有多大權,有一張嘴即可。據說,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裡,一些人在飯局裡做起了「陪吃」、「陪喝」、「陪聊」的職業「新三陪」,靠耍嘴皮子也過的風生水起,煞是熱鬧。  俗稱「新三陪」的他們,不同於我們慣常意義上理解的所謂「三陪」,飯局「三陪」在他那個圈子裡是「有學問」的人。他們一般都善飲健談,見多識廣,反應快 情商高,且風趣幽默,能霎那間活躍氣氛,逗得局上君子淑女開懷大笑,忘乎所以。他們的出現,挑起了飯局中那一抹「文化」的意味。  有飯局 美女表示:作為女人,飯局「新三陪」,靈氣很重要。就「陪吃」、「陪喝」來說,不是只顧自己就OK了,你還要注意飯桌上的菜符不符合客人胃口,每個人喝的 酒什麼時候該添了;「陪聊」的人,一般文化程度不能太低,得懂點幽默,得有眼色,所侃內容,三五回合就要正中下懷,叫客人心甘情願把敬酒喝下去。機會是給 有準備的人的,得得空就得鑽,你乾等,機會是不會來的。飯局就是一個平台,一般飯局上不會說我們今天單就簽下來了,這是不可能的,只是你們之間的了解更進 了一步。另外,男人大都喜歡聰明的小女人,很多事情要一點就透,但永遠不要試圖表現得比客戶還聰明,表現出我願意吃虧的樣子才是竅門所在。  飯局是一門學問,掌握技巧不容易。當飯局滲透城市之間,便沾染了城市的習氣。  小貼士:透視城市裡的飯局  北京  飯局中的都市異鄉情。相較於其他城市,北京的飯局最容易招集,這跟這座城市中異鄉人的飄搖狀態不無關係。在北京的異鄉人,深知夜深人靜時的寂寞冷清,下 班後,常三五人一起組個飯局,開幾瓶酒,一邊說「來,走一個」,一邊蓋住懶得細數的傷痕。在那春風沉醉的夜晚,思鄉變得不那麼深切了。  上海  飯局僅僅是場前戲。在上海,每個人都扮成一副忙得不可開交狀,所以整天無所事事組織飯局的人是可恥的。但受邀飯局的人是光榮的,同時你要精心設計一場遲 到,它會讓你成為飯局上引人注目的焦點。在這個城市裡,飯局不重要,精彩的高潮應該在飯桌之外。大家唱K、桑拿、足浴……才是真正的各得其所。  廣州  24小時不歇業。中國曆來是無酒不成席,但廣州即便是商務飯局,人們也很少參與到對酒的「你爭我奪」中。如此做派,可以說廣州人的主人翁意識非常強,他 們推崇的是不僅吃以我為主,甚至局也以我為主,飯局吃到哪裡都要一派的人聲鼎沸。除了傳統三餐,廣東人也會約喝早茶或下午茶的時間談生意,那不僅是飯局, 而且是級別很高的局,其中的奧妙,卻是非個中人不能體會也。  香港  唯有飯沒有局。誠然香港飯市成熟、多元且講究,但作 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城市,香港衍生出另一路它城不可替代的都市文化――香港少閑人。有網友爆料,香港大學畢業,進五大會計師事務所,每周牲口似的工作80小 時,工資還不夠付房租,不找男女朋友合租,就得吃父母。何來飯之局?  文人的各種局  飯局飯局,主題無非是吃,但到了文人這裡,吃往往退居其次,但凡是個局,都必須有個名目,最多則是新作問世局、生日局、年終局、答謝局、迎送局……種類繁多,不一而足,總之,每一次攢局,總有個或大或小的由頭。  新書局:由頭一般均因新書出版,七八好友慶祝,贈書、評論,或者答謝出版單位,時常邀請媒體出席,順帶做了新聞發布會;  迎送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西安著名的詩歌局——長安詩歌節,詩會前後總有一飯局,詩人伊沙負責攢局,每有詩友來陝,必出此局,先後迎送國內外詩人百餘人,已經是西安獨具品牌的文人飯局;  生日局:不僅為自己慶祝,更為師長、前輩,及博客誕生、專欄開設周年慶賀。前段時間畫家馬河聲,為自己開博一周年邀請各界文友同賀,場面甚是熱鬧;還有節日局、年終局等,自不必多說。飯局的效力  不入中國的飯局,你就是走遍三山五嶽大江南北,也只能算是中國的局外人。  在已變成「全球性重大節日」的春節前後,飯局的頻次也得以提速──有點像「突擊花錢」。記者年前參與的最後一次飯局,可謂年度最值得書寫的一次。  在這次飯局上,有在北京工作的大陸同胞,其中三個是媒體朋友;有兩個台灣同胞,其中一個在台灣媒體工作,另一個長期定居巴黎;另有一個搞新媒體的香港同胞;還有一個在中國工作的法國朋友。  像是一種默契,大家從一道道精緻考究的中國美食開始聊起,話題自然轉到中國人為何 如此看重「吃」,並在「吃」上毫不吝嗇自己的心智和精力。這一點,兩岸三地的朋友都極有發言權,大家從地緣、歷史、民族傳統和文化心理等等方面分析了半 天,見解可謂精闢。法國朋友似乎成了局外人,只如捧哏一般一詠三嘆,不斷點頭稱是。  第一次來大陸的台灣同胞開始發言:大陸之行,讓她 親眼證實了西方媒體頻頻吹捧的中 國大陸──中國確實有錢了。不過,她覺得,第一次有「回家」的感覺,還是「今天的飯局」,她用了新學到的流行網路語──「你懂的」。「大陸數十日遊歷,只 是走馬觀花,只有在今天的飯局上,親耳聽到了大陸同胞暢言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最"刺激神經』的言論,甚至能聽到不同政見,幾與台灣毫無二致。」  真可謂一席話驚醒夢中人,法國朋友連連點頭,並且補充說:「我來北京生活工作三年,經過了很長時間的努力,才漸漸地混上了你們的飯局。我才真的和中國朋友成了朋友,才能聽到一些在別的地方不可能了解到的信息,能了解一個中國人的真實想法。」  談到這裡,關於中國人的「吃」似乎又有了新的解釋。中國人幾乎有多半要事需要在飯局上來辦,有更多的心聲要在飯局上來傾吐,甚至需要在酒過三巡後,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如此說來,大部分飯局其實很用心。  正如法國朋友所說,你一直爭取不到和某人同餐的機會,那意味著他「不把你當朋友」。換句話說,在飯局上成為朋友的幾率,比別的任何地方都要大,而中國又是一個「人情社會」,況且飯局也沒有「迴避制度」。  道理漸漸地浮出了水面。中國人其實有兩個生活和工作的空間──「飯局空間」和「非飯局空間」,前者很有效,但門檻也高,不能進入各種「飯局」,說明做人失敗。  法國朋友又開始提問,那為什麼不像法國或美國那樣,在酒吧或咖啡館等地方完成這些交流呢?莫非中國人還是看重「吃」?  這時候,台灣朋友接上了話茬。她認為,酒吧和咖啡館的感覺跟中國的飯局完全是兩回事。後者讓大家感覺像一家人,而中國的社會文化和文明制度,都是建立在「家庭」這個邏輯起點上的,世界上最看重家和家庭感覺的,也許只有中國人。  換句話說,中國人的身心自由,只有在家庭空間才能得到最大的體現,所以飯局上幾乎沒有社會公共層面的禁忌,可以言論自由、性情流露,卸下心理防範。  大家再次點頭稱是,紛紛談起了自己在飯局上與一些名人、省部級、廳局級領導幹部同桌共餐的經歷──他們還真的都在「一家人」的氛圍和酒精的作用下,紛紛恢復了普通人的狀態,不乏引吭高歌、男女間調笑、段子橫飛、談笑失態、攀親套友等場景。  最後,大家一致公認,飯局是中國最有效力的「局」。


推薦閱讀:

探秘中國的殭屍傳說
梁國銀:「中華一絕」弘揚中國古漢字文化
中國和平文化
【政策】中國邊檢機關將在入境檢查時留存外國人指紋
新中式客廳裝飾畫,中國風的設計永遠都有千年文化

TAG:中國 | 藝術 | 飯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