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下郎中
分享視頻:350 部 版主
- 菜籽
- 27047 粒
- 在線時間
- 225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012-10-2
- 註冊時間
- 2009-7-4
- 主題
- 1813
發消息
|
樓主 發表於 3天前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pcb{margin-right:0}
淮城鎮 市人民政府駐地鎮。在淮安市西部。面積16平方公里。人口11.1萬。轄9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1949年設淮城區,1957年改置淮城鎮。因系淮安縣政府駐地而得名。歷為府、縣、市治所。 流均鎮 在淮安市東南部。面積86平方公里。人口6.3萬。轄27個村委會。1950年設流均鄉。1958年屬涇口公社,1959年析設流均公社。1983年復置鄉。1988年改置鎮。駐地流均,因昔地處射陽湖西岸,西水東泄,至此而均平,故名。 板閘鎮 在淮安市西部。面積23平方公里。人口3.4萬。轄4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1950年建板閘鎮。1958年劃歸淮城鎮。1965年析建城郊公社。1983年改置鄉。1988年復置板閘鎮。以境內板閘自然鎮得名。駐地牌樓口,因城隍廟前立有牌樓,故名。 朱橋鎮 在淮安市中部。面積52平方公里。人口4.5萬。轄22個村委會。1958年設朱橋公社。1983年改朱橋鄉。1988年改置鎮。駐地朱橋。 平橋鎮 在淮安市南部。面積48平方公里。人口3.8萬。轄4個居委會,21個村委會。1950年設平橋鄉。1958改公社。1983年復置平橋鄉。1986年改置鎮。駐地平橋,宋代在平河上架橋稱平河橋,簡稱平橋。 溪河鎮 在淮安市南部。面積36平方公里。人口3.2萬。轄20個村委會。1958年設錢毅公社,以烈士命名。1961年更名三官公社,1967年以過境的頭溪河更名溪河公社。1983年改鄉。1988年改置鎮。駐地三官殿,曾建有天官、地官、水官殿宇,故名。 欽工鎮 在淮安市北部。一指建制鎮,一指自然鎮。建制鎮面積53.7平方公里。人口3.3萬。轄21個村委會。1950年設欽工鎮。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置鄉。1988年復置鎮。自然鎮為鎮人民政府駐地,相傳明代曾派欽差大臣在此督河工,故名。 蘇嘴鎮 在淮安市東北部。面積64.6平方公里。人口3.9萬。轄22個村委會。1950年設蘇嘴鎮。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置鄉。1988年復置鎮。駐地蘇嘴。 林集鎮 在淮安市西南部。面積41平方公里。人口2.2萬。轄18個村委會。1950年設林集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林集鄉。1988年改置鎮。駐地林集。 車橋鎮 在淮安市東南部。面積67平方公里。人口6.1萬。轄1個居委會、28個村委會。1950年設車橋鎮。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置鄉。1985年復置鎮。駐地車橋,明末清初始建,因舊時澗河無橋,偶以水車代橋,故名。 順河鄉 在淮安市東北部。面積68.8平方公里。人口4.1萬。轄28個村委會。1950年設順河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順河鄉。駐地順河集,因居民順河岸居住,故名。 七洞鄉 在淮安市南部。面積36平方公里。人口3.2萬。轄17個村委會。1950年設羊集、七洞等鄉。1958年屬平橋公社,1962年划出設太平公社,1964年以境內大興庄更名大興公社,後更名七洞公社。1983年改置鄉。駐地七涵洞,因地處京杭大運河第七涵洞而得名。 三堡鄉 堡(pù),讀作「鋪」。在淮安市西部。面積38.7平方公里。人口3.2萬。轄21個村委會。1950年設三堡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三堡鄉。以地處京杭大運河第三看守處得名。駐地常庄。 宋集鄉 在淮安市北部。面積55.3平方公里。人口3.4萬。轄19個村委會。1950年設宋集鄉。1958年併入欽工公社,1960年析設宋集公社。1983年改置鄉。駐地宋集。 施河鄉 在淮安市南部。面積54平方公里。人口4.3萬。轄31個村委會。1950年設張西鄉,以革命烈士張西命名。1958年改公社,1961年更名施河公社,以境內河流取名。1983年改置鄉。駐地胡河。 涇口鄉 在淮安市東南部。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4.5萬。轄24個村委會。1950年設涇口鎮,以境內自然集鎮得名。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置鄉。駐地殷舍。 茭陵鄉 在淮安市東北部。面積46平方公里。人口3.1萬。轄19個村委會。1980年從蘇嘴、順河、欽工3公社析設茭陵公社。1983年改置茭陵鄉。駐地茭陵,傳因漢楚元王劉交陵墓在此得名,後人誤「交」為「茭」。 仇橋鄉 仇(qiú),讀作「求」。在淮安市東部,蘇北灌溉總渠南側。面積70平方公里。人口4.1萬。轄25個村委會。1962年從博里、復興、朱橋3公社析建仇橋公社,以境內自然村得名。1983年改置仇橋鄉。駐地李庄。 范集鄉 在淮安市西南部,蘇北灌溉總渠南側。面積90平方公里,人口2.9萬。轄23個村委會。1950年設范集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范集鄉。駐地范集。 博里鄉 在淮安市東部。面積64平方公里。人口4.4萬。轄27個村委會。1950年設博里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博里鄉。以境內博里溝得名。駐地王莊。 城東鄉 在淮安市西部,蘇北灌溉總渠北側。面積37平方公里。人口4.1萬。轄19個村委會。1950年設萬友鄉。以紀念烈士楊萬友得名。1958年改公社,1961年以位於城區東而更名城東公社。1983年改置鄉。駐地高庄。 建淮鄉 在淮安市西部。面積35.5平方公里。人口3.6萬。轄18個村委會。1950年設十里、高梁、鵝絨、磚橋等鄉。1958年建石塘公社,1981年更名建淮公社。1983年改鄉。駐地趙大庄。 南閘鄉 在淮安市西南部。面積68平方公里。人口3.3萬。轄20個村委會。1950年設南閘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南閘鄉。以鎮湖閘位於新河南端得名。駐地新河頭,因地處新河南頭而得名。 復興鄉 在淮安市東北部。面積66.4平方公里。人口3.5萬。轄21個村委會。1950年設復興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復興鄉。駐地復興鎮,昔以漁濱河兩岸群眾集資架橋,取名復興橋,明末清初興集,稱復興鎮。 南馬廠鄉 在淮安市西北部。面積25.6平方公里。人口2.1萬。轄12個村委會。1981年從席橋、欽工、徐楊公社划出,設南馬廠公社。1983年改置鄉。因避免與沭陽縣馬廠公社同名,故加方位而名。駐地王高。 季橋鄉 在淮安市中部。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3.5萬。轄23個村委會。1957年設季橋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季橋鄉。駐地潘圩。 馬甸鄉 在淮安市中南部。面積34平方公里。人口3.1萬。轄15個村委會。1950年設發茂鄉,以烈士命名。1958年併入石塘公社,1981年划出,以境內自然村馬蟻甸取名馬甸公社。1983年改鄉。駐地馬涵洞。 徐楊鄉 在淮安市西北部。面積37.6平方公里。人口3.6萬。轄17個村委會。1950年設徐楊鄉。以境內徐楊庄得名。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駐地楊圩。 席橋鄉 在淮安市北部。面積34平方公里。人口2.9萬。轄20個村委會。1950年設席橋鄉。1958年改丁澄公社,1961年更名席橋公社,以駐地得名。1983年復置席橋鄉。駐地席橋。 |
|
推薦閱讀:
※我的映像,終是別人的濟南
※淺析怎樣做好鄉鎮人民調解工作
※基層之信訪工作
※被互聯網左右的鄉鎮青年
※「不守規矩」的日本鄉下人
TAG:地名 | 淮安 | 鄉鎮 | 地名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