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陽明的聖人之路

《心即世界:王陽明傳》梁啟超等 著 新華先鋒|紅旗出版社

我對王陽明其人是頗有興趣的,我總在想,是怎樣的一個人可以集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學家、軍事家等於一身。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在「文治」和「武功」兩個方面取得極大成就,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成為孫中山、曾國藩等風雲人物的精神導師。2015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說道:「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這更加令我對這個歷史人物心嚮往之。

近來讀了新華先鋒出版的《心即世界:王陽明傳》一書,感觸極深。這本書不同於市場上現有的王陽明讀本,收錄了胡越、王勉三、梁啟超、釋太虛四位著名民國學者的文章和著作。胡越和王勉三從不同角度,講述了王陽明的生平經歷;梁啟超和釋太虛從不同視角,闡釋了王陽明的學說精髓。本書是集王陽明平生事業與思想要旨於一體的權威讀本,曠世聖人成長史與知行合一大智慧合二為一,使我了解到了一個更全面、更立體的王陽明。

王陽明成長為一位被歷史銘記的大人物,自是從小就與別人不同的。書中「王陽明生活」兩卷可體現之,擷兩則如下。

陽明小時候隨爺爺去北京,路過鎮江時,參加了一個學士名流的聚會,以一首即興做的詩震懾全場:「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又有人提議,要他以《蔽月山房》為題,賦詩一首。陽明面無難色,又吟了一首:「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於天,還見山小月更闊。」眾人呼之神童。王陽明才情初現,註定他之後的命運與眾不同。

王陽明從小就有聖人之夢,認為讀書學聖賢是第一等要事,這是他心中一個美麗而神聖的夢想。他雖然還不曉得實現夢想之路應該怎樣走,其中會有多少艱難曲折,又會經歷幾番風雨交加,但是,這個宏偉的志向,他是立下了。這個志向亦深深影響了他以後的人生。

胡越和王勉三詳細講述了王陽明的成長之路,放馬居庸關、入仕、平定寧王之亂……使一個鮮活的王陽明形象躍然紙上。

王陽明的生平深具傳奇性,但更對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是其學說。

「思想學說」兩卷,梁啟超對陽明思想進行了集中闡述,釋太虛則將陽明心學與宋明儒學等進行了縱向比較,說明其關聯性。

王陽明心學的基礎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心即理也。王陽明認為,人對外物的認知是一種本能,心的本體就是「至善」。將這種本能發揮到極致就能夠心如明鏡,映照萬物,此時的心便是天理。

致吾良知。王陽明認為良知即天理,存在於人的本體中。人們只要推極良知於客觀事物,則一切行為活動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倫理道德的標準。他也將這種「致良知」的功夫叫作「致知格物」。

知行合一,此當為陽明最重要的思想,是其心學之核心所在。知,就是理論;行,就是實踐。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我對陽明心學的理解還頗為粗淺,值得一生去學習。但我知道,陽明心學雖已提出了幾百年,但依然有其現實意義,可用作現近的理論指導,亦不過時。王陽明之作用可見其深。

王陽明除卻以上那些頭銜,還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其書法行雲流水,自成一派。書中亦收錄了陽明書法十餘幅,編者用心,讀者有福,可一覽大師書法風采。

每每讀及陽明離去一節,淚不能禁。他太苦、太累了,他多麼需要靜靜地休息,所有的功勞、誹謗,都交由後人評說。

《明史》有評:「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

在日本、朝鮮、東南亞,王陽明的聲望更如日中天。日本著名將領東鄉平八郎,在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歸來後,慶功會上,展示了一方腰牌,上書七個字:「一生俯首拜陽明」。

我不由得慨然生嘆:聖賢之路真的不好走,他窮盡畢生,苦苦摸索。從家鄉餘姚做起的「聖人夢」,到貴州龍場驛的「一夕頓悟」;從策馬馳騁居庸關,到運籌帷幄定乾坤。任風吹雨落、身世浮沉,亦不改一身本色,兩肩正氣。面對世間紛說,他坦蕩從容,只淡然地說了一句: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推薦閱讀:

王陽明《書黃夢星卷》原文及翻譯
王陽明:世間的事,不動私心,才能做到不煩惱
為什麼今天我們還要讀王陽明
王陽明: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

TAG:聖人 | 王陽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