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雲祥:校園血案引發的思考
校園血案引發的思考
亓雲祥
震驚世界的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血案已發生五天了,一個韓裔大學四年級生,竟然殺死了32名他的同學。此時此刻,我們首先要向無辜死難者表示沉痛的哀悼,向其親人表示深切的慰問。黎明之星,在欲升之際隕落,青春之花,在未開之時凋零,父母情何以堪?社會情何以堪?我們強烈譴責兇手冷血,毫無人性的行為。大學本應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校園本是弦歌不綴的地方,兇手不管出於任何動機,在校園裡濫殺無辜, 將學生變成靶子,把大學變成屠場,為千夫所指,人神共憤。這一慘案引起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思考。
思考一:
雖然美國全國民眾還沉浸在弗吉尼亞校園槍案的沉痛之中,但人們在槍支管制方面的意見卻存在很深的分歧。而這種分歧是由不同族裔﹑性別等因素造成的。婦女與少數族裔傾向加強槍管,他們認為槍是暴力事件的主要因素,並且擔心成為受害者。而白人與男人則多持相反意見。同時,不同陣線的人群,對此看法也有分別。民主黨與城市居民主張加緊槍管,而共和黨與郊區居民則反對。
美國是唯一將私人備帶武器明定為憲法權利的國家,民間擁有槍支2億多支,幾乎人手一槍。槍支泛濫,造成槍禍不斷,殃及無辜生靈。據統計,1972年以來,美國平均每天有80多人因槍殺案斃命,其中約有12名是兒童。兇手手裡掌握的槍支,和允許槍支泛濫的社會勢力更要承擔責任。這些年來,每一次槍案發生時,人們都呼 吁要控制槍支,但各種限制槍支的舉動不痛不癢。如果說,33條生命還不足與喚醒一些人的良知的話,試問還要死多少人才能呢?
思考二:
美國校園的槍擊案緣何如此之多?慘劇在「暴力文化」中孕育。分析家認為,暴力內容充斥美國傳媒是造成槍殺案層出不窮的一個深層的原因,其對青少年的危害尤甚。美國青少年從孩提時代就對暴力犯罪司空見慣,隨著有線電視、電腦及影視錄像帶的普及,孩子們有更多機會接觸兇殺打鬥畫面。槍林彈雨、血肉橫飛的暴力鏡頭,使青少年從小崇尚暴力,相信槍能「解決」一切問題。 因青少年求知慾旺盛而世界觀尚未形成,所以極易不顧後果地簡單模仿。兇手長期在美國社會,美國文化的不良成分肯定在他的人生中打下了印記。
思考三:趙承熙的所作所為,使無辜者喪命,使父母心碎,使族裔蒙羞,不值得任何的同情。然而,我們不能迴避的是,是什麼促使趙承熙走上一條反社會的不歸路?是什麼使得一個原本默默無語的,害羞的亞裔學生變成了十惡不赦的殺人兇手?趙承熙從小性格孤僻,曾患孤獨症,具有仇視社會和崇尚暴力的極端心理,並曾接受過精神疾病檢查。趙承熙顯然將這種孤僻的個性帶到了大學。在弗州理工大學,他曾是打著「問號」的學生,同屋眼中的怪人。將近四年的大學生活中,趙承熙沒有一個朋友,跟他同居一室將近一年的同屋也稱對其不甚了解。在課堂上,趙承熙總是坐在後排,戴著帽子、寡言少語。不少同學還記得,在英國文學課的第一堂課上,30多個學生輪流介紹自己,輪在趙承熙時,他卻一言不發。人們逐漸勾勒出了一個孤獨、不合群,精神上倍受困擾的年輕人,事發前的種種不祥徵兆也逐漸被人們一一挖掘出來。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副教授露茲達-羅伊她曾為趙承輝所在班級的學生教授英語寫作課程,並要求學生 自由編寫英語劇本。在閱讀和批改這些劇本時,她發現趙承輝的劇本中充滿了暴力和仇恨,多次出現殺戮和威脅的字眼。露茲達-羅伊稱,在此後的教學和接觸中, 她發現趙承輝是一個非常封閉和孤僻的學生,「他是我一生中見過的最孤僻的學生」。露茲達-羅伊建議趙承輝去心理診所接受諮詢,但卻沒有得到任何回應。露茲 達-羅伊又用電子郵件將自己了解到的情況和顧慮發給了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校管會,但同樣沒有引起任何的重視。早在2005年,弗州的一位法官就已宣布其有精神病,對自己和別人可能造成威脅。沒有防患於未然;沒有對一個性格極端孤僻的學生加以誘導,加以防範是這次血案的重要導火索。
思考四:
17日上午9時 美國《芝加哥太陽報》稱,兇手是一名來自中國上海的24歲留學生,緊接著美國一些媒體和中國一些媒體,也隨之報道兇手可能是一名來自中國上海的24歲留學生。
《芝加哥太陽報》之類的美國小報製造聳人聽聞的消息是家常便飯,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在美國主流大媒體並沒有確認消息的時候,中國國內 的網站便鋪天蓋地說有可能是中國學生乾的,這是很不負責任的。國際上一些反華小丑,鑽地縫裡都想找中國的不足。如果殺人兇手是中國留學生,那麼很可能會掀起一場不大不小的反華大合唱。尤其2008年我國將要舉辦奧運會,一些少數反華組織處心積慮的想破壞08年奧運會的如期召開。全中國人民(包括海外華人)為維護中國的榮譽,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要自強不息,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獻出一份力量來。
2007年4月24日收到。
推薦閱讀:
※冷月、雨夜、劍客蘇
※校園欺凌不容忽視
※致那個我喜歡的人:我要和你說再見了
※拓展閱讀:校園欺凌案,到底多大事
※90後高顏值副教授引狂歡!這次不再是禿頭、離婚和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