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張若虛、蘇東坡、王羲之四人秉燭夜談,相見恨晚

今天的話題,從李白和張若虛的四句詩說起。

提到張若虛,我們自然就會想到《春江花月夜》,此詩有「孤篇蓋全唐」之美譽,作者張若虛也因此而流芳千古。

《春江花月夜》全詩共九段三十六句,四句一韻,歷來對此詩讚美之詞不絕於耳,譬如結構嚴謹、字雕句琢、意境空明、想像奇特、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宛轉悠揚、飽含人生哲思等等等等。

  • 其前四段如下:

  • 《春江花月夜》(節選)-唐·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節選)·張若虛


    說到李白,我們都知道他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被後人譽為「詩仙」,其人足跡南北東西,其詩作不計其數,據說首尾相接可繞地球三圈。

    其中有一首詩叫做《把酒問月》,寫詩人端著酒杯向月亮發問,寫出了人類對宇宙的困惑和不解。

  • 全詩如下:

  • 《把酒問月》-唐·李白

    《把酒問月》·李白


    今天我們不對全詩做賞析,僅節取兩首詩其中的四句作對比。因為這四句詩,無論從內容、形式上,還是立意、主旨上,真可謂如出一轍,別無二致。

    且往下看:

  • 《春江花月夜》這四句是:

  •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譯文】: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輸送著流水。


  • 《把酒問月》這四句是: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譯文】:現在的人見不到古時之月,現在的月卻曾經照過古人。 古人與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好了,下面開始劃重點了:

    此兩首四句詩均以人、月、流水為一組意象,以明月為永恆的見證,江水無情奔流不歇,送走一代又一代人。

    但詩人們均擺脫了個人情感的狹小空間,不落窠臼,未在感慨人生短暫上落筆悲傷,轉而從人類的綿延中展開話題,找到了生命永恆這個滿意的答案。

    人類作為一個整體,人生代代無窮無盡,有如源源流水永不停歇。奔流不息的江水,無窮無盡的人類,同永恆的月亮一起,共同組成了宇宙中一幅永恆的畫面,充滿樂觀主義精神和哲理意味,表現了詩人們對生命的執著和熱愛。


    而大約就在300年後的宋代,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規勸客人的一段話,也富有同樣的哲理意味。在這裡,姑且引用這段話再次來闡述一下李白和張若虛兩位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與哲思。

    蘇子與客曰: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譯文】:「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時間流逝就像這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終究沒有增減。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那麼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同我們來說都是永恆的。」


    唐宋兩代,時隔豈止百年,張若虛、李白兩人同蘇東坡在不同的時空中,迸發出了近乎相同的智慧火花,均通過各自的詩句,彷彿電波一般,向全世界的炎黃子孫傳達出了同樣的人生經驗和感受。從這方面來看,人類恍若是一個有機整體,前人智慧今人用,循環往複,永無停歇。

    時至今日,較之往昔,雖然物質世界經歷了滄桑變化,但是精神層面上,古往今來人人都是平等的,再豐富的物質世界終究只是表象和誘惑,正如蘇東坡所說:

    「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所共適!」

    【譯文】:「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這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帘便繪成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些都是大自然的恩賜,是沒有窮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關於永恆的話題,「前人之述備矣」,在此,不禁又想起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一段話: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譯文】:「每當看到古人發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面對他們的文章而感嘆悲傷的,(卻)不能明白於心...後代的人看現在,也正如同我們今天看過去一樣...即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們興發感慨的緣由,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有感慨於這次集會的詩文。」


    是的,與斯文也,吾今覽之,感同身受矣!

    李白、張若虛、蘇東坡三人寫水,寫人,寫月,在不同時空里,發出了一致的感慨。這不正是「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嗎?真嘆服於王羲之這一高明的預見!

    有詩為伴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今夜有幸邀請李白、張若虛、蘇東坡、王羲之四人做客圓桌,一起探討關於「永恆」的話題,撥開雲霧見月明,以往心中的些許苦悶頓時煙消雲散...。

    圓桌之上,四人繼續秉燭夜談,暢所欲言,正所謂「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把酒言歡,相見恨晚,感慨萬千,徹夜不眠,相與暢談乎采采,「不知東方之既白」…

    做客嘉賓簡介:

    張若虛(約647年— 約730年),揚州(今屬江蘇揚州)人,初唐詩人。以《春江花月夜》著名,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他的詩僅存二首於《全唐詩》中。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推薦閱讀:

    王羲之集字《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上京山人: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附:原文 譯文)
    欹正相間、剛柔兼備,賞書聖之《朱處仁帖》
    欣賞:王羲之集字古詩二十首
    《王羲之行書結構習字帖》《王羲之小楷習字帖》《常用漢英硬筆楷書習字帖》《鍾繇小楷習字帖》《柳公權小楷習字帖》《顏真卿小楷習字帖》《歐陽詢小楷習字帖》《趙孟頫小楷習字帖》《王獻之小楷習字帖》

    TAG:王羲之 | 李白 | 蘇東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