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分享——30分鐘讓你了解詩詞格律入門內容,需要仔細閱讀

對於詩詞初學者而言,格律是個很棘手的東西,不少人跨不過這道門檻,最終放棄了詩詞創作。還有人乾脆呼籲,「格律無用」、「格律制約詩詞發展」云云。其實,格律是非常容易掌握的,但跨過這段門檻後,接下來要面對的文辭、技法、格調等,才是真正的挑戰。

如果深入地了解詩詞格律,建議看一些專門的書籍以及音韻學方面的理論,小編找到的這篇詩詞格律簡析,比較適合初學者,仔細閱讀,一定會有收穫。

一、簡述

格律詩的格律,由六朝齊梁時期的「永明體」開始萌芽,形成於唐朝初年,至盛唐成熟完備。

格律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新的詩體。唐人把這種新的詩體稱之為「近體詩」「今體詩」,以區別於唐代以前的古體詩(或稱古風、古詩)。

古體詩(不入律的古體)除了押韻,沒有什麼限制,在形式上比較自由:

1.從句的字數上看,每句從二、三言到九、十言都可以。一首詩中,也可以由不同字數的句子組成,稱為雜言詩。

2.從詩的句數上看,一首詩由二句組成,三、四句,七、八句,直至數百句都有。例如二句的:《易水歌》,數百句的:《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孔雀東南飛)。

3.從詩的押韻上看,雖然古體詩也要押韻,但是非常自由。可以句句都押韻(柏梁體)、可以押鄰韻、可以轉韻、可以奇 句押韻,可以平仄相押,等等。

4.另外,古體詩沒有平仄的要求,也沒有對仗的要求。雖然古體詩中已經有了少許對仗的句子,如「胡馬倚北風,越鳥巢南枝」,但那是偶然的現象,或詩人自己的興趣所致,不是詩體本身所要求必須遵循的規定。

而古體詩的這些,是近體詩所不允許的。

二、近體詩詩律

(一)、體裁

有律詩和絕句兩種形式。每句字數上,也只有五言和七言的兩種形式。

律詩:

五言律詩(五律)五字一句,八句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40字。

七言律詩(七律)七字一句,八句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56字。

排 律(長律)有五言、七言兩種,八句以上不限,句數必須偶數。

(二)、對仗

前面說過,律詩由八句組成(指五律、七律,下同),每二句為一聯,一首律詩有四聯。分別是:首聯(1,2句)頷聯(3,4句)頸聯(5,6句)尾聯(7,8句)。每聯中的前句稱為出句,後句稱為對句。即:在一首律詩中1,3,5,7句為出句,2,4,6,8句為對句。

對仗亦稱對偶,所謂對仗,就是一聯兩句中的片語結構和詞性要相同,互相成對,形成一種修辭上的對稱美。這是漢語文學在世界上獨有的形式。

對仗是律詩格律規定之一,絕句沒有對仗要求。五言、七言律詩中的頷聯、頸聯必須對仗。排律除了首尾兩聯,其餘必須對仗。

當然,古人詩中也三聯、四聯對仗的,但這是變體,並非詩律規定非這樣做不可。唐代還有一聯對仗的律詩,甚至絕無僅有四聯都不對仗的,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懷古》。

但必須指出:這不足為據。我們初學者學詩還是要遵守頷、頸兩聯對仗的規則。道理很簡單,因為他是李白,你不是李白。等你以後成了李白,再這樣寫不遲。

對仗根據其性質,主要有工對、寬對、流水對 。另還有借對、交錯對、扇對等。初學者只要先了解前面的三種對仗就可以了,後面的暫不討論,等以後學詩長進,自會知道。

工對:就是要求一聯中出句和對句的片語和詞性對得工整。上句是某種片語構成的句式,下句也要用同樣的片語句子相對。從詞性上來說,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方位詞對方位詞等等》:

寬對:凡一聯之中,詞性、片語對得不那麼工整,不十分嚴格,這種對聯稱為寬對。請看下面的例子: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首詩的頷聯是工對,但頸聯是寬對。

頸聯中的前兩個片語「三山」「半落」對「二水」「中分」是十分工整的。但「青天外」這個片語,嚴格講是不能對「白鷺洲」的,因為「青天」雖然可以對「白鷺」,但方位詞的「外」字,是不能與名詞「洲」相對的。而這裡主要是從「青天」能對「白鷺」著眼的,類似這種情況,就叫寬對。

流水對:所謂流水對,是指出句與對句之間的關係不是對立的,而是一個意思連貫下來。也就是說出句與對句不是兩句話,而是一句話分為兩句話說。請看下面的幾對聯句,都是流水對: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李商隱 《馬嵬 》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杜甫《秋興其二》

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懷》

流水對最適宜於尾聯,這種對仗最能收得住全詩。上面的後三例都是用於尾聯。這種對仗顯得比較自然,痕迹較小,如行雲流水,故稱流水對。

(三)、 押韻

古典漢詩,無論是古體還是近體,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押韻。所謂押韻,就是在詩詞中某一部分句子的末一字用同一個韻母的字,使詩歌具備音樂感。讀起來既順口,又悅耳動聽,藉以增強詩歌的藝術感染力。這種同韻母的字用在一部分句子的末尾,就叫做押韻。又因其是末尾,所以又叫韻腳。

例:劉長卿《彈琴》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這首詩第二句末一字「寒」和第四句末一字「彈」兩字韻母都是平聲的 an 。這種韻母相同的字用在一首詩中句子的末尾,就叫押韻,也即韻腳。

近體詩的押韻標準依據《詩韻》(平水韻)

詩韻又稱平水韻。是我國歷史上寫詩填詞共同遵循的標準韻書。隋代陸法言以四聲分為206韻,遍為《切韻》一書,成為千古韻書權威。繼《切韻》之後,唐代開元時期孫愐奉命編撰《唐韻》。北宋初年南城人陳彭年等編撰《廣韻》。稍後的丁度等編撰《集韻》。南宋時江北平水人劉淵編寫了《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將206韻合併為107韻。因劉淵是平水人,後人則將其稱為《平水韻》。但是劉淵的《平水韻》已佚失,在佚失之前,金代王文郁編寫了《平水韻新刊韻略》一書,又把《平水韻》的107韻,改並為106韻,這就是後來通行的平水韻。

因為206韻分得過細,作詩多有不便,所以唐人作詩規定:相近的韻可以「同用」。「同用」的韻與以後《平水韻》將206韻合併為106韻大致相同。所以,《平水韻》不僅可以說明刊行以後歷代律詩的用韻,也可以說明刊行以前唐宋律詩的用韻。

a. 一首詩第一句如入韻,可以押鄰韻。其餘限押一個韻,即:押一個韻目里的字。

b. 一般必須押平聲韻,以押平聲韻為正格。

c. 第一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其餘偶數句必須押韻。

d. 押韻的字不能相同,重複出現在同一首詩里

e. 不是押韻句子的末一字聲調,不能與押韻句子末一字的聲調相同,即平仄要相對。

(四)、平仄

平仄是近體詩中最重要的格律要素,我們講近體詩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詩人依照漢語聲調的特點,安排一種高低長短互相交替的節奏,就是所謂「聲律」,通過平仄的交互來尋求聲律的美。從近體詩開始平仄作為一種規則固定下來。

那麼什麼是平仄?大家知道,古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普通話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平仄就是對這四聲聲調的兩大分類。平即四聲中的平聲(上平、下平),仄即仄聲,仄的詞義就是不平。四聲中的上、去、入都是仄聲。

普通話與古漢語聲調已經有很大不同,有人可能會覺得平仄很難掌握。但其實只要稍微用用心,平仄的掌握不是很困難。的。拿普通話來說,陰平陽平都是平聲。古漢語有些上聲字的,在普通話中讀去聲。有些去聲字的,現在讀上聲。這個我們也不要去管它,反正上聲去聲都是仄聲。同理,古代入聲字現在轉到上聲去聲的,也不要管它,反正也都是仄聲。只有入聲轉到陰平陽平的字才需要記一下,而這類字是有限的。吳語、閩語、粵語、客家話、湘語、贛語區域的人辯別平仄更加容易,因為他們的方言中仍然有入聲。即使北方方言區,也有很多地方保存入聲。因此,經過一定學習,各地方的人辨別入聲都不是很困難的。

由於普通話沒有入聲,因此,入聲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聲調?究竟怎樣讀?困擾了不少人。古代沒有錄音設備,我們只能從古人對入聲的文字描繪知道,入聲是一種短促的聲調。如唐代有處忠在《元和韻譜》中說:「入聲直而促」,明代真空和尚在《玉鑰匙歌訣》中說:「入聲短促急收藏」,清代著名的反清學者顧炎武在他的《音論》中說:「入聲詘然而止,無餘音矣」。這些都強調了入聲短促這個特點。

現代音韻學家根據古代文獻和現代漢語存在的入聲,以及參考日本、朝鮮、越南這些國家漢語的借詞得出結論:中古的入聲是一種「促調」,是同塞音韻尾密切相關的。用現代語言學的符號來描繪,就是入聲韻尾帶有不除阻的塞輔音韻尾 b [p] d [t] g [k] 和喉塞音 [?] 。前三個存在於粵語、閩語、客家話等方言中,而吳語上海話現只保存一個喉塞音。

「鴨」ab [ap ] ,這 a 的後面 b 就是做個動作,而不放聲的雙唇塞輔音。發音時先發 a ,然後把雙唇合攏閉住,構成阻礙,這樣就把 a 這個音給鎖住了。a 這個音便顯得很短促。

「押」ad [ at ] ,d 是舌尖中塞輔音。發音時先發 a , 然後舌尖接觸上齒齦,構成阻礙。(d不發出聲音)

「足」zug [tsuk] ,g是舌面後塞輔音,也稱舌根音。發音時先發 zu,然後舌根接觸硬齶和軟齶交界處,構成阻礙。(g不發出聲音)

近體詩的平仄及幾種格式

平仄是近體詩中最重要的格律要素,我們講近體詩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

1、五言律詩四種基本句型:

A 仄仄仄平平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b 平平平仄仄

這四類句型可以歸成兩大類:

(1)A和a為一類,開頭兩個字都是仄聲,稱做仄起句。A句末字收平聲稱做「仄起首句入韻」(即押韻)a句收仄聲稱做「仄起首句不入韻」。

(2)B和b為一類,開頭兩個字都是平聲,稱做平起句。B句末字收平聲稱做「平起首句入韻」。b句收仄聲,稱做「平起首句不入韻」

這四種句型一定要記熟,是基礎。掌握了這四種句型,以後再學習七律和詞的平仄就容易多了。由這四個句型的交替變化,構成了五言律詩的四種平仄格式。

五言律詩四種平仄格式:

(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起首句入韻)

春望 杜甫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許渾

仄仄平平仄 國破山河在 仄仄仄平平 紅葉晚蕭蕭

平平仄仄平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長亭酒一瓢

平平平仄仄 感時花濺淚 平平平仄仄 殘雲歸太華

仄仄仄平平 恨別鳥驚心 仄仄仄平平 疏雨過中條

仄仄平平仄 烽火連三月 仄仄平平仄 樹色隨山迥

平平仄仄平 家書抵萬金 平平仄仄平 河聲入海遙

平平平仄仄 白頭掻更短 平平平仄仄 帝鄉明日到

仄仄仄平平 渾欲不勝簪 仄仄仄平平 猶自夢漁樵

(平起首句不入韻) (平起首句入韻)

山中寄友人 杜荀鶴 晚晴 李商隱

平平平仄仄 深山多隙地 平平仄仄平 深居俯夾城

仄仄仄平平 無力及耕桑 仄仄仄平平 春去夏猶清

仄仄平平仄 不是營生拙 仄仄平平仄 天意憐幽草

平平仄仄平 都緣覓句忙 平平仄仄平 人間重晚晴

平平平仄仄 破窗風翳燭 平平平仄仄 並添高閣迥

仄仄仄平平 穿屋月侵床 仄仄仄平平 微注小窗明

仄仄平平仄 吾友應相笑 仄仄平平仄 越鳥巢乾後

平平仄仄平 辛勤道未光 平平仄仄平 歸飛體更輕

五言律詩以首句不入韻為正規,而且以仄起式為常見。

握了五律的平仄規則以後,再學七律的平仄就容易多了。七言律句不過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增加兩個字。即五言仄起的,加兩個平字改為平起。五言平起的,加兩個仄字改為仄起而已。所以初學者學詩宜從五律入手,五律是基礎,五律學好了,寫其他的就容易了。

下面七律的基本句型。前面的紅字,就是在五律句型前面增加的兩個字,變成了七律的句型。

2、 七言律詩四種基本句型

A 平平仄仄仄平平 a 平平仄仄平平仄 B 仄仄平平仄仄平 b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七言律詩四種平仄格式:

(平起首句入韻)

使次安陸寄友人 劉長卿

平平仄仄仄平平 新年草色遠萋萋

仄仄平平仄仄平 久客將歸失路蹊

仄仄平平平仄仄 暮雨不知涢口處

平平仄仄仄平平 春風只到穆陵西

平平仄仄平平仄 城孤盡日空花落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戶無人白烏啼

仄仄平平平仄仄 君在江南相憶否

平平仄仄仄平平 門前五柳幾枝低

(平起首句不入韻)

咸陽懷古 劉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經過此地無窮事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望凄然感廢興

仄仄平平平仄仄 渭水故都秦二世

平平仄仄仄平平 咸原秋草漢諸陵

平平仄仄平平仄 天空絕塞聞邊雁

仄仄平平仄仄平 葉盡孤村見夜燈

仄仄平平平仄仄 風景蒼蒼多少恨

平平仄仄仄平平 寒山半出白雲層

(仄起首句入韻)

西塞山懷古 劉禹錫

仄仄平平仄仄平 王浚樓船下益州

平平仄仄仄平平 金陵王氣黯然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千尋鐵索沉江底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片降幡出石頭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人世幾回傷往事

平平仄仄仄平平 山形依舊枕寒流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今逢四海為家日

仄仄平平仄仄平 故壘蕭蕭蘆荻秋

(仄起首句不入韻)

閣夜 杜甫

仄仄平平平仄仄 歲暮陰陽催短景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涯霜雪霽寒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五更鼓角聲悲壯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峽星河影動搖

仄仄平平平仄仄 野哭千家聞戰伐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夷歌數處起漁樵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卧龍躍馬終黃土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人事音書漫寂寥

七言律詩以首句入韻為正規,這一點正好與五言律詩相反。

了解了律詩的平仄規則,絕句(律絕)和長律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絕句的平仄格式,等於半首律詩。絕句也有四種格式,和律詩一樣,五絕以首句不入韻的仄起式為最常見。七絕以首句入韻的平起式為最常見。

3、五言絕句格式。

(仄起首句不用韻) (仄起首句用韻)

問劉十九 白居易 和張僕射塞下曲 盧綸

(仄)仄平平仄 綠蟻新醅酒 (仄)仄仄平平 月黑雁飛高

平 平仄仄平 紅泥小火爐 平平仄仄平 單于夜遁逃

(平)平平仄仄 晚來天欲雪 (平)平平仄仄 欲將輕騎逐

(仄)仄仄平平 能飲一杯無 (仄)仄仄平平 大雪滿弓刀

(平起首句不用韻) (平起首句用韻)

送別 王維 閨人贈遠 王涯

(平)平平仄仄 山中相送罷 平平仄仄平 花明綺陌春

(仄)仄仄平平 日暮掩柴扉 (仄)仄仄平平 柳拂御溝新

(仄)仄平平仄 春草年年綠 (仄)仄平平仄 為報遼陽客

平 平仄仄平 王孫歸不歸 平平仄仄平 流芳不待人

4、七言絕句格式

(平起首句用韻)

早發白帝城 李白

(平)平(仄)仄仄平平 朝辭白帝彩雲間

(仄)仄平平仄仄平 千里江陵一日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兩岸猿聲啼不住

(平)平(仄)仄仄平平 輕舟已過萬重山

(平起首句不用韻)

答鄭騎曹青橘絕句 韋應物

(平)平(仄)仄平平仄 憐君卧病思新橘

(仄)仄平平仄仄平 試摘猶酸亦未黃

(仄)仄(平)平平仄仄 書後欲題三百顆

(平)平(仄)仄仄平平 洞庭須待滿林霜

(仄起首句用韻)

從軍行七首 王昌齡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大漠風塵日色昏

(平)平(仄)仄仄平平 紅旗半卷出轅門

(平)平(仄)仄平平仄 前軍夜戰洮河北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已報生擒吐谷渾

(仄起首句不用韻)

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 高蟾

(仄)仄(平)平平仄仄 天上碧桃和露種

(平)平(仄)仄仄平平 日邊紅杏倚雲栽

(平)平(仄)仄平平仄 芙蓉生在秋江上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不向東風怨未開

長律就是普通律詩的延長,平仄規則完全以律詩為標準。長律不管多長,都不過是依照粘對的規則來安排平仄。長律一般都是五言,七言很少見。五言長律和五言律詩一樣,也以首句不入韻的仄起式為最常見。

(五)、平仄粘對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後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聯對句第二字相一致。具體說是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 第六句相粘。

「對」,就是平對仄,仄對平。每聯的出句和對句平仄必須相反。具體說就是第一句跟第二句相對,第三句跟第四句相對,第五句跟第六句相對,第七句跟第八句相對。

下面的例子,2與3,4與5,6與7 顏色相同的句子叫做「粘」。1與2,3與4,5與6,7與8 紅藍顏色不同的句子叫做「對」。律詩的平仄,就是這樣粘對有規則的組合。

1.平平仄仄仄平平 新年草色遠萋萋

2.仄仄平平仄仄平 久客將歸失路蹊

3.仄仄平平平仄仄 暮雨不知涢口處

4.平平仄仄仄平平 春風只到穆陵西

5.平平仄仄平平仄 城孤盡日空花落

6.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戶無人白烏啼

7.仄仄平平平仄仄 君在江南相憶否

8.平平仄仄仄平平 門前五柳幾枝低

粘對的作用,是使聲調多樣化。如果不「對」,上下兩句的平仄就雷同了; 如果不粘,前後兩聯的平仄又雷同了。

違反了粘的規則,叫做「失粘」;違反了對的規則,叫做「失對」。粘對是近體詩平仄安排的一個重要原則,不能違背。

(六) 、關於「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意思是說,每句的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而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是固定的(五律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但是,這個口訣也不是完全合符事實。對於仄收的句子(a型句和b型句)來說確實是一三五不論(五律是一三不論)但對於平收的句子(A型句和B型句)那就不然了。例如:

B型的句子,五律第一字(平平仄仄平),七律第三字(仄仄平平仄仄平)是要論平仄的,必須是平聲,否則叫做犯「孤平」。

A型的句子,五律第三字(仄仄仄平平),七律第五字(平平仄仄仄平平)也是要論平仄的,必須是仄聲。否則,最後三字變為「平平平」,是所謂「三平調」。

三、詞與詞律

詞起源於民間始於隋唐,盛於宋代。詞原是配樂歌唱的歌詞,所以當初稱為曲子詞。

在唐宋時代,了解音樂的詞人是按照樂譜的音律節拍來寫詞的,所以叫做填詞,又叫倚聲。後來的詞人大都按照前人作品的字句平仄來填寫,這樣詞就逐漸脫離了音樂,純粹成為詩的別體了。所以詞又稱「詩餘」,因詞的句子長短不一,又被稱為「長短句」。

詞是長短句,但它與古風的長短句有兩點不同

①詞是律句,而古風不是。

②在古風中句子的長短是隨意的,而詞句的長短則是由詞調規定位置的。

1.詞調

詞調本來是指寫詞時所依據的樂譜,每個詞調都有特定的名稱叫做「詞牌」。有些調名本來是樂曲的名稱如菩薩蠻西江月等有些調名本來是詞的題目例如張志和的漁歌子是詠漁父生活的。

但是絕大多數調名與詞的題目沒有關係所以宋人常在詞的調名下寫出詞題或小序如蘇軾的念奴嬌下寫明赤壁懷古就是這樣的例子

前人把詞大致可以分為三類:(1)小令;(2)中調;(3)長調。58字以內為小令,59~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這種分法未免太絕對化了。我們只要了解下大致分類就可以了

從分段看,詞有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的分別。詞的一段叫「闋」又叫「片」。

單調:不分段,往往就是小令,如漁歌子如夢令搗練子等

雙調:分為前後(或上下)兩片。小令中調長調都有,如菩薩蠻蝶戀花滿江紅雨霖鈴等。雙調是詞最常見的形式

三疊、四疊:都是長調。三疊為三段,如蘭陵王 西河。四疊分為四段,只有鶯啼序一調,也是詞中最長的調共240字。

2.詞譜

是把前人每一種詞調作品的句法和平仄加以概括,從而建立各種詞調的格式。例如:

《菩薩蠻》 四十四字 雙調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換平韻)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換仄韻)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換平韻) 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3.詞的平仄和句式

詞句基本是律句,我們了解了律詩的平仄對詞的平仄就不難了解了。詞句最短的是一字句最長的是十一字句。

一字句:一字句很少見,十六字令的第一句就是一字句而且入韻如「天!休使圓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嬋娟」(蔡伸:十六字令)

一字豆:是詞的句法特點之一。如「對長亭晚」(上一下三)「正江涵秋影雁初飛」(上一下七)最常見在四字前面構成五字句,如:「漸霜風凄緊」「縱豆蔻詞工」「想劍指三秦」(上一下四)

二字句:常見的有「平仄」「平平」兩式或用於疊句或用於起句例如「年年,如社燕,漂流瀚海來寄修椽」「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江國,正寂寂」

三字句:一般有「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等式,例如「從軍樂」「憑欄久」「鬢微霜,又何妨?」等。

四字句:「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等式,例如「曉來雨過」「簾卷西風」「此生誰料」等。四字句常常連用並配成對仗例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幽蘭旋老,杜若還生」

五字句:五字句一般就是普通的五言律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例如「人比黃花瘦」「玉階空佇立」「簾外雨潺潺」

六字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例如「我欲乘風歸去」「傷心千里江南」「燕子不知何事」六字句有的配成對仗:「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六字句的句法一般是上二下四,例如「不恨此花飛盡」。也有作上四下二的例如「氣吞萬里如虎」更有上三下三的例如「又還被、鶯呼起」。

七字句:就是普通的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例如:「綠蕪凋盡台城路」「斷續寒砧斷續風」「無奈夜長人不寐」「山圍故國繞清江」

七字句的句法一般為上四下三。但也有上三下四的例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恨西園、落紅難綴」。

八字以上的句子往往是由兩句複合而成兩句一般都適用前面講過的平仄格式這裡不分析。八字句的句法一般有上三下五:「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上一下七:「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上二下六:「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九字句:句法有上三下六:「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上六下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上四下五:「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十字句:十字句很罕見,句法是上三下七:「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

十一字句:是詞中最長的一種句子。有上六下五:「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上四下七:「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現代普通話漢語拼音的韻母跟我們古代押韻很多有出處 比如 平水韻

上平四支:支枝肢移[竹移]為[施為]垂吹陂碑奇宜儀皮兒離施知馳池規危夷師姿遲龜眉悲之芝時詩棋旗辭詞

上平八齊:齊黎犁梨妻[夫妻]萋凄堤低題提蹄啼雞稽兮倪霓西棲犀嘶撕梯鼙齎迷泥溪蹊圭閨攜畦嵇躋奚臍醯黧蠡醍鵜奎批砒睽荑篦齏藜猊蜺鯢羝

現代漢語拼音 他們的韻母都是 i 用普通話來說 上平四支:棋旗辭詞 上平八齊:齊黎犁梨 幾乎沒什麼區別... 而用我們的方言來講 區別就出來了

仔細讀完肯定會對詩詞格律有了初步了解,對於真正想深入學習的,還需要自己找專業的書籍,刻苦鑽研。小編找了好多的文章,相對而言,這一篇完整度要高,也通俗易懂些,所以才分享給朋友們的。
推薦閱讀:

四聲詞小記
【商都壩上風】2017第三十期詩詞楹聯精選
古詩詞鑒賞專題複習(一)
【詩壇擷英】小酒鬼詩詞選
余光中的兩首詩鄉愁四韻還有鄉愁表達的僅僅是思鄉之愁嗎?

TAG:閱讀 | 詩詞 | 經典 | 分享 | 了解 | 詩詞格律 | 格律 | 內容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