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傳統美德

中國十大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精華,是中國這個民族大家庭共存共榮的凝聚劑和內聚力,它在價值的意義上形成中華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或精魂。傳統美德的總結與認同,是繼承和發揚民族優良倫理道德傳統的關鍵,也是現代中國道德文明建設極為重要的源頭活水。

一、傳統道德規範與傳統美德

孔子建構起了第一個完整的道德規範體系,他以知、仁、勇為三達德,在此基礎上提出禮、孝、悌、忠、恕、恭、寬、信、敏、惠、溫、良、儉、讓、誠、敬、慈、剛、毅、直、儉、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孟子以仁、義、禮、智為四基德或母德,將它擴展為「五倫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有信。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則提出所謂「四維七體」。「四維」是禮、義、廉、恥。「七體」為: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齊樽詘,纖嗇省用,敦蠓純固,和協輯睦。這些德目,後人把它們綜合為「六德」(知、仁、聖、義、中、和)「六行」(孝、友、睦、嫻、任、恤)、「四維」(禮、義、廉、平)「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董仲舒以後,「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成為不可動搖的金科玉律。這些德目,當然並不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一些是包含封建糟柏的東西,我們必須加以具體分析。所謂「傳統美德」,是指在自覺的或習俗的道德規範中那些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並實際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貫之的,在現代仍發揮著積極影響的那些德目。

二、中華民族十大傳統美德

為了對中國傳統美德進行完整的、有機的認識,我們從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群體的關係三個方面來把握。據此可以概括出中華民族十大傳統美德。

1、仁愛孝悌

這是中華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是各種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仁」德的核心是愛人,即「仁者愛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種濃烈的家庭親情,對家庭的關係,從而也對中國社會的穩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團結的基石,孝悌之情擴展時「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內皆兄弟」,「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社會風尚。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社會生活中濃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愛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

2、謙和好禮

中國是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禮、有禮、注重禮義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禮」是中華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於人的恭敬之心,辭讓之心,處於對長上,對道德準則的恭敬和對兄弟朋友的辭讓之情。「謙受益、滿招損」這是中國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謙德亦根源於仁德辭讓之心,其集中體現就是在榮譽、利益面前謙讓不爭,以及人際關係中的互相尊重。「和德」體現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氣」,在人際關係中為「和睦」,在價值取向上為「和諧」,而作為一種德性為「中和」,「禮」、「謙」、「和」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美好情操。

3、誠信知報

「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涵義是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以「誠」為基礎,中國人形成了許多相關的道德,如為人的誠實,待人的誠懇,對事業的忠誠。「信」是守信用、講信義、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報」即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些也都是組成中國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國道德質樸性的重要表現。4、精忠報國

對祖國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是最質樸的情感和品性,她作為一種「千萬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是愛親人愛家的情感升華,由此也形成一種捍衛民族尊嚴、維護祖國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報國、保家衛國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動民族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5、克己奉公

中華民族由於家庭本位的社會結構和禮教文化的傳統,培育了一種整體主義的精神,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禮」的精神本質上是一種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體秩序對個體的意義,要求個體服從並服務於整體。因而奉公就必須克己,克盡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從整體。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質上是先公後私,個人私利服從社會公利的精神。這種「公」的精神培育是強化對社會、民族的義務感和歷史責任感。

6、修己慎獨

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論的傳統,使得中國倫理道德,乃至整個中國文化,都建立在對人性尊嚴的強調與期待上。這種集中體現以律己修身為特徵的道德修養學說強調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維護人倫關係和整體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諸己」,「慎獨」就是在自我獨處時要嚴於律己,戒慎恐懼,「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修己慎獨的修養傳統培養了中華民族踐履道德的自覺性於主動性,造就了許多具有高尚品質和堅定節操的君子人格。

7、見利思義

對義利關係的處理集中體現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先義後利以義制利是傳統義利觀的基本內容和合理內核,也是中華民族十分重要的傳統美德。以義為人的根本特點和價值取向,是中華道德精神的精髓,她升華為「生以載義」,「義以立生」的人生觀,升華為中華民族「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崇高道德境界。這種道德觀念是鼓舞志士仁人為民族大業義無反顧地獻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華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輝寫照。

8、勤儉廉政

中國人民歷來就以勤儉節約、廉明正直著稱於世。他們以勞動自立自強,形成了熱愛勞動,吃苦耐勞,誠實勤奮的優質品質。「儉以養德」就是要求「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對為政者說則主要是廉德。廉既是對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應有的品德,因為無「廉」則不「潔」,無「廉」則不「明」。「廉」的本意是在取捨之間,取道義,舍邪心,嚴格自我約束。有了「廉」才可能做到「正」。「正」是遵循公益和道德。勤儉廉政既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也是中國人共有的美德。

9、篤實寬厚

中國傳統道德崇尚質樸、樸素的精神。中國人在為人處事方面,以「實」為標準,反對虛偽虛妄。在長期的道德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許多以「實」為價值標準的規範和美德。如老實、誠實、求實、踏實、實在等等,形成崇尚實幹,反對空談的務實精神和實踐精神。在待人接物上,中華民族一向以寬厚為美,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在人際交往中,中國人「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寬厚的道德人格來打動別人,達到任我溝通的目的。日常生活中的寬容大度,寬宏大量,忠厚長者等道德評價,都是中華民族寬厚品德的體現。

10、勇毅力行

這是中華民族在踐履道德方面所具有的德性和德行,或者說是在道德意志方面所體現的美德。「勇」有憑力氣的血氣之勇,有憑意志的意氣之勇,理直氣壯、恪守堅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毅」是在艱難困苦中堅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準則方面的毅力。中國人十分重視「力行」的美德。中國文化認為,人格的完善,社會的進步,重心不在知遇言,而在於行。「君子納於言而敏於行」,正是這種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華民族在各種險惡的環境中能夠化險為夷,自強不息,不斷前進。

轉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2ce18010008xu.html


推薦閱讀:

如何行事不縱容美德不濫用
福,培福和惜福,兼論節儉的美德
人生美德十二條
言傳的知識與身教的品格
無情是種美德,不愛就不給希望的星座

TAG:中國 | 傳統 | 美德 | 傳統美德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