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知足天王眾——儘管去做,不要問結果

凈眼看世間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二

九、知足天王眾——儘管去做,不要問結果

海雲繼夢解經

九、知足天王眾——儘管去做,不要問結果

複次,知足天王,得一切佛出興世圓滿教輪解脫門;喜樂海髻天王,得盡虛空界清凈光明身解脫門;最勝功德幢天王,得消滅世間苦凈願海解脫門;寂靜光天王,得普現身說法解脫門;善目天王,得普凈一切眾生界解脫門;寶峰月天王,得普化世間常現前無盡藏解脫門;勇健力天王,得開示一切佛正覺境界解脫門;金剛妙光天王,得堅固一切眾生菩提心令不可壞解脫門;星宿幢天王,得一切佛出興咸親近觀察調伏眾生方便解脫門;妙莊嚴天王,得一念悉知眾生心隨機應現解脫門。

再來看知足天的十個解脫門。首先是兜率天王,「得一切佛出興世圓滿教輪解脫門」。「一切佛」是任何一個佛,出興世間能以種種教輪教化眾生。因為教體本身是不可說,故教導眾生是從他本身的悟境轉化給眾生,這叫「輪」。因為眾生根器不同,所以有很多法門,但在個別不同中有貫穿的統一性,所以叫「圓滿教輪」。

「喜樂海髻天王,得盡虛空界清凈光明身解脫門。」「清凈光明身」即是本體,唯有本體能盡虛空界。

「最勝功德幢天王,得消滅世間苦凈願海解脫門。」「清凈光明身」是本體,「消滅世間苦」是作用,故清凈光明身即能滅世間苦,滅世間苦即得清凈光明身,這是從體、用來說的。

「寂靜光天王,得普現身說法解脫門。」「普現身說法」,以弘法的立場來說就是要發展組織,將來精進組的同學能出去弘法,所以發展組織的目的是要成就人才。首先,我必須把這些教輪轉給幹部,再由幹部將之轉到各地,這就是「普現」。你要如何訓練再訓練,不止於自己的成就,也不止於對方的成就,而在於令更多的人有能力去成就他人。所以我常說,華嚴學苑是佛教界的師範大學,從這裡接受訓練再出去成就大家。

「善目天王,得普凈一切眾生界解脫門。」「普凈」是窮盡、絕對的清凈。「普凈一切眾生界」,從用上來說,是令大家都能獲得絕對清凈,從體上來講,是自己先得清凈。

「寶峰月天王,得普化世間常現前無盡藏解脫門。」這是從用上來看利益世間的。兜率天知足天有特別的、法緣,都是利他的作用多。

「勇健力天王,得開示一切佛正覺境界解脫門。」「開示一切佛」就是體,「一切佛」是窮盡,「正覺境界」是智正覺的境界。一切佛的境界與每一個佛都一樣,每一個佛的智正覺世間、覺悟境界,勇健力天王都能開示。

「果地不可說,方便說因地」,以二分法來說,當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的性德統一起來,就是正覺世間,所以《三聖圓融觀》講毘盧遮那如來,即以普賢、文殊二聖為因。一個是相對明表,一個是相融顯圓,融合成一體即是毘盧遮那佛。所以「開示一切佛」,講的是因地這兩位大菩薩。

這也就可以了解,為何蓮池大師在註解《阿彌陀經》時要寫《彌陀疏鈔》,且用般若一行三昧來解。般若是菩薩境界,《彌陀經》是果地境界,果地境界不可說,他講因地。所以有人說蓮池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阿彌陀經》那麼多註解,只有這一本是真正佛的用意。

「金剛妙光天王,得堅固一切眾生菩提心令不可壞解脫門。」眾生的菩提心堅固與否,關鍵在於所發菩提心是否正確。有很多人發心布施,在佛門中做事,這些人百分之九十都會退心,因為他自認捐錢了事,捐錢之後他沒有佛法可修行。他以為這是發菩提心,其實這只是發「世間善心」。

發菩提心,有三種發心是不退心:一、因覺悟而發心,二、為維護正法不毀滅而發心,三、為救眾生免於受苦受難而發心。另有四種發心會退心:一、因佛相好而發心,二、羨菩薩發廣大願而發心,三、以為布施會得到善報而發心,四、為得到別人讚歎而投入的宗教狂熱者。

所以,發心之後如何堅固菩提心是很重要的。從任何地方發心,都要能導入因覺悟、因正法、因眾生而發心,這樣才能堅固你的菩提心。當這菩提心建立了以後,你會把自己的心念、立足點調整在正確的位置上,當你能走入生命的核心時,你就不會退心了。這樣的修行,一分努力必有一分成就。

「星宿幢天王,得一切佛出興咸親近觀察調伏眾生方便解脫門。」「佛」是覺悟。在世間中,有很多事物令我們覺悟,覺悟以後能否自己再仔細揣摩一下,將之講述給別人聽?能否運用善巧方便,以自己的覺悟去教化眾生?此即「親近觀察調伏眾生方便解脫門」。

「妙莊嚴天王,得一念悉知眾生心隨機應現解脫門。」教化眾生,要能悉知眾生心及根器,否則無法隨機應現。現代人的慧力強但定力不足,古人定力強而慧力不足,這只是大分法,各別的人有各別的性向,需要各別指導,若不能了知眾生心性,如何去教化?「一念悉知」,是指很快能了解,也可說一入定即能了解。這需要相當的功夫,此為妙莊嚴天王的解脫門。

爾時,知足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知足天眾,而說頌言:

如來廣大遍法界 於諸眾生悉平等

普應群情闡妙門 令入難思清凈法

我們的自性能否遍法界?我們現在用腦筋思考是一種對立的情況,有些地方連我們自己都無法窮盡,可見自性在我們而言,有很多障礙。

如來以廣大遍法界,「於諸眾生悉平等」,使一切對立復歸於統一。凡夫是有對立的,而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是因為他統一,修行就是要把對立消除,復歸於統一。自性只有在不對立、統一時,才可能發揮無邊妙用。

「普應群情闡妙門」,如來能應群情,普遍無遺漏地開闡微妙殊勝法門。「妙」字指腦筋思惟不能及的部分,用邏輯思惟能達到的就不是妙。

修行,就是你儘管去做,不要問結果。當你到達某種程度自己本身會起變化,這變化才是你真正所需的部分。《金剛經》云:「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說世界是作意修行,到某一境界就自然進去了,從我們很刻意在學到運用自如時,那就是一種轉變。剛開始接受訓練時是事法界,開始產生變化後是無礙法界,原則抓住了就是事事無礙法界了。在修行過程中,若不經過那些轉折變化,無法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佛身普現於十方 無著無礙不可取

種種色像世咸見 此喜髻天之所入

「佛身」是指覺悟的本體,它不執著,也沒有障礙,無形相可捉摸,但其神力廣大,作用無邊,這就是它本體的部分。但它有種種的色相才,產生種種的作用,世間到處都可見到。譬如,你見過花嗎?那就是佛身的示現之一呀!你一定會說:「花哪裡是佛?」那麼佛像才是佛的象徵嗎?你有分別心,所以見不到佛,不能見到覺悟的本體。

如來往昔修諸行 清凈大願深如海

一切佛法皆令滿 勝德能知此方便

如來往昔所修的種種法門,清凈大願像海洋般深,如此無量的法門如何窮盡?從何修起?真正的修行不在法門的多少,若想圓滿所有佛法,在於一個關鍵——心念要正,要將之導入菩提道上,否則一切修行都是盲修瞎練。

菩提道上的修行法有很多種,至少有小、始、終、頓、圓這五大類。小乘教有聲聞、緣覺,始教、終教是菩薩乘,頓教、圓教是屬普賢乘。

若要圓滿清凈大願和一切佛法,就要修普賢乘。普賢乘怎麼修?把人法的對立統一圓融起來,就能一切圓滿。換句話說,不用識性的推理,而進入根性大海中,把自己統一圓融起來,這時不但人法統一,人我、物我的對立也可化為統一,亦即法執能破,我執也通通能破,在佛法中就能一切圓滿。所以無量法門修的就是根本法,一乘教的佛法就是普賢乘,以往不論我們修什麼法,六度萬行都是普賢乘的基礎。

如來法身不思議 如影分形等法界

處處闡明一切法 寂靜光天解脫門

自性的法身不可思議,遍滿整個法界,在法界的一切處都在總說一個根本法,我們如何掌握心念,並將之導入菩提道,且將分裂、對立化為圓融、統一,這樣一切法就能窮盡了。佛法身不可思議,我們的自性海那麼廣泛,如來能窮盡法界,在任何地方都能演說一切法,這是寂靜光天的解脫門。

眾生業惑所纏覆 憍慢放逸心馳盪

如來為說寂靜法 善目照知心喜慶

眾生被業惑所纏覆,憍慢心、放逸心處處皆是。生活中充斥著利害得失、慾望名利、吃喝玩樂,故學佛人在一起要經常論道,把心念導入菩提道,這樣才能增長自己的道業。在不憍慢、不放逸的修行中,自性才會對我們展現寂靜法。這「寂靜」二字,有說寂默,有說寂滅,意義的重點在「寂」字。寂,就是本來的狀況。看到任何東西,試著不用任何名詞、形容詞說說看,此時就會知道:「言語道斷。」無法講。寂靜本身不是死寂,它是本然的生命現象,不加任何意識形態的干擾。今天眾生的煩惱就是來自意識形態的干擾,所以靜不下來,所以要斷煩惱,得先破除意識形態的作祟。

一切世間真導師 為救為歸而出現

普示眾生安樂處 峰月於此能深入

佛是一切世間真導師,為了給眾生依靠才出現,教導眾生指示出真正的安樂處,就是「寂靜」二字。極樂世界沒有意識形態,沒有人我對立,也就沒有須彌山的存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到處充滿我執、本位主義、意識形態,因此,須彌山就在這個地方出現。

諸佛境界不思議 一切法界皆周遍

入於諸法到彼岸 勇慧見此生歡喜

一個佛能窮盡整個法界,好多個佛每一個也都能窮盡一切法界,此即重重無盡的境界。覺悟的人,任何一法都能到彼岸,布施能波羅蜜,持戒也能波羅蜜。因此,學佛要善用其心,每一法都可窮盡。除了拜佛、念佛、打坐、誦經、持咒等法門之外,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慈悲、喜舍,乃至生活中任何事,都能夠懂得如何運作。

若有眾生堪受化 聞佛功德趣菩提

令住福海常清凈 妙光於此能觀察

有善根的眾生,一聽到佛的功德就會趣向菩提,「菩提」就是覺悟。眾生迷惑顛倒,只會哀聲嘆苦卻不去審視苦的來源,學佛就是讓我們覺悟到什麼才是正常的生活。去除貪、瞋、痴,就是「聞佛功德趣菩提」。假如有這樣的眾生能明了這點,就是大乘法器,他就能永住在福報的大福海里。

當一位學佛者在菩提道上勇猛精進時,他的福報享用不完。《金剛經》上說,「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拿來與「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的福報,根本不能相比。但是菩薩不執著於福報,他是為救眾生而示現,不享福報,故能常住清凈福海中,這是妙光天王的解脫門。

十方剎海微塵數 一切佛所皆往集

恭敬供養聽聞法 此莊嚴幢之所見

十方剎海佛國度,每一個佛土都有微塵數那麼多的眾生,往佛所在的地方集合,這是指莊嚴幢天王,到十方剎海的佛國度聽聞佛法。

「十方剎海微塵數」是指任何地方、時間,隨時隨地都能讓我們覺悟。「一切佛所皆往集」,就是任何能覺悟的地方,我都要去。從法身來講,這是果地說;在因地時,我們要如何修行呢?從事相說,即是「恭敬供養」,衣服、飲食、醫藥、舟車等等都是;從修法來說,「恭敬供養」就是專心培養覺悟的因緣。覺悟的因緣是隨時隨地的,而華嚴的修法就是「提疑情」。你有疑情,隨時隨地都會開悟,反之,沒有疑情,便永遠不得開悟。

眾生心海不思議 無住無動無依處

佛於一念皆明見 妙莊嚴天斯善了

眾生的妄想紛飛,念念不息。心念的浮動是看不見的,有人打坐時坐得很好,但是他的心念不斷轉動,這是凡夫坐。真正的修行是守住念頭,念頭一起便能馬上抓住。「無依處」是不依外緣而起。「佛於一念皆明見」,在一念中都能看到眾生的種種。成佛,就是成就根性,「佛於一念皆明見」,是指覺悟的根性能在一念之中,了知一切眾生種種心念的起動與變化,這是妙莊嚴天王的解脫門。

  ◎本文轉自:顯密文庫


推薦閱讀:

知足與知止
人有得失,山有起伏,知足常樂!
《知足謠》《知足歌》《不知足歌》
糊塗的過,快樂的活,知足的樂
知足之人必安  無求之人必貴

TAG:知足 | 結果 | 儘管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