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兒童膳食指南

學齡前兒童膳食指南與要幼兒時期相比,此期生長速度減慢,各器官持續發育並逐漸成熟。供給其生長發育所需的足夠營養,幫助其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為其一生建立健康膳食模式奠定堅實的基礎,是學齡前兒童膳食的關鍵。一、食物多樣,穀類為主【提要】學齡前兒童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投,新陳代謝旺盛,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量相對高於成人,合理營養不僅能保證他們的正常生長發育,也可為其成年後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礎。人類的食物是多種多樣的,各種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不完全相同,任何一種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體所必需的全部營葬素。兒童的膳食必須是由多種食物組成的平衡膳食,才能滿足其各種營養素的需要,因而提倡廣泛食用多種食物。穀類食物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也是我國傳統膳食的主體,可為兒童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和 B 族維生素等。學齡前兒童的膳食也應該以穀類食物為主體,並適當注意粗細糧的合理搭配。二、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提要】應鼓勵學齡前兒童適當多吃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所含的營養成分並不完全相同,不能相互替代。在製備兒童膳食時,應注意將蔬菜切小、切細以利於兒童咀嚼和吞咽,同時還要注重蔬菜水果品種、顏色和口味的變化,以引起兒童多吃蔬菜水果的興趣。三、經常吃適量的魚、禽、蛋、瘦肉【提要】魚、禽、蛋、瘦肉等動物性食物是優質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良好來源。動物蛋白的氨基酸組成更適合人體需要,且賴氨酸含量較高,有利於補充植物蛋白中賴氨酸的不足。肉類中鐵的利用較好,魚類特別是海產魚所含不飽和脂肪酸有利於兒童神經系統的發育。動物肝臟含維生素 A 極為豐富,還富含維生素 B2、葉酸等。我國農村還有相當數量的學齡前兒童平均動物性食物的消費量還很低,應適當增加攝入量,但是部分大城市學齡前兒童膳食中優質蛋白比例已滿足需要甚至過多, 同時膳食中飽和脂肪的攝入量較高, 穀類和蔬菜的消費量明顯不足, 這對兒童的健康不利。魚、禽、兔肉等含蛋白質較高、飽和脂肪較低,建議兒童可經常吃這類食物。【說明】1,怎樣保證學齡前兒童獲得充足的鐵鐵缺乏引起缺鐵性貧血是兒童期最常見的疾病。學齡前兒童鐵缺乏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1)兒童生長發育快,需要的鐵較多,每干克體重約需要 lmg 的鐵;(2)兒童與成人不同,內源性可利用的鐵較少,其需要的鐵更多依賴食物鐵的補充;(3)學齡前兒童的膳食中奶類食物仍占較大比重,其他富含鐵的食物較少,也是易發生鐵缺乏和缺鐵性貧血的原因。學齡前兒童鐵的適宜攝入量為 12mg/d,動物性食品中的血紅素鐵吸收率一般在 10%或以上。動物肝臟、動物血、瘦肉是鐵的良好來源。膳食中豐富的維生素 C 可促進鐵吸收。2,如何滿足學齡前兒童對鋅和碘的需要2002 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我國部分兒童存在邊緣性鋅缺乏的問題。學齡前兒童鋅的推薦攝入量為 12mg/d。鋅最好的食物來源是貝類食物,如牡蠣、扇貝等,利用率也較高;其次是動物的內臟(尤其是肝)、蘑菇、堅果類和豆類;肉類(以紅肉為多)和蛋類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鋅。學齡前兒童碘的推薦攝入量為 50ug/d,使用碘強化食鹽烹調的食物是碘的重要來源,含碘較高的食物主要是海產品,如海帶、紫菜、海魚、海蝦、海貝類。學齡前兒童每周應至少吃一次海產食品。 四、每天飲奶,常吃大豆及其製品【提要】奶類是一種營養成分齊全、組成比例適宜、易消化吸收、營養價值很高的天然食品。除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維生素 A、核黃素外,含鈣量較高,且利用率也很好,是天然鈣質的極好來源。兒童攝入充足的鈣有助於增加骨密度,從而延緩其成年後發乍骨質疏鬆的年齡。目前我國居民膳食提供的鈣普遍偏低,因此,對處於快速生長發育階段的學齡靜兒童,應鼓勵每日飲奶。大豆是我國的傳統食品,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鈣,及維生素 Bl、維生素 B2、煙酸等。為提高農村兒童的蛋白質攝入量及避免城市中由於過多消費肉類帶來的不利影響,建議常吃大豆及其製品。【說明】學齡前兒童每日平均骨骼鈣儲留量為100mg~150mg, 學齡前兒童鈣的適宜攝入量為800mg/d。奶及奶製品鈣含量豐富,吸收率高,是兒童最理想的鈣來源。每日飲用 300mL~600mL 牛奶,可保證學齡前兒童鈣攝入量達到適宜水平。豆類及其製品尤其是大豆、黑豆含鈣也較豐富,芝麻、小蝦皮、小魚、海帶等也含有一定的鈣。 五、膳食清淡少鹽,正確選擇零食,少喝含糖高的飲料【提要】在為學齡前兒童烹調加工食物時,應儘可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讓孩子首先品嘗和接納各種食物的自然味道。 為了保護兒童較敏感的消化系統, 避免干擾或影響兒童對食物本身的感知和喜好、食物的正確選擇和膳食多樣的實現、預防偏食和挑食的不良飲食習慣,兒童的膳食應清淡、少鹽、少油脂。並避免添加辛辣等刺激性物質和調味品。學齡前兒童胃容量小,肝臟中糖原儲存量少,又活潑好動,容易飢餓。應通過適當增加餐次來適應學齡前兒童的消化功能特點,以一日「三餐兩點」製為宜。各餐營養素和能量合理分配,早中晚正餐之間加適量的加餐食物,既保證了營養需要,又不增加胃腸道負擔。通常情況下,三餐能量分配中,早餐提供的能量約佔 30%(包括上午 10 點的加餐),午餐提供的能量約佔一日的 40%(含下午 3 點的午點),晚餐提供的能量約佔一日的 30%,(含晚上 8 點的少量水果、牛奶等)。零食是學齡前兒童飲食中的重要內容,應予以科學的認識和合理的選擇。零食是指正餐以外所進食的食物和飲料。對學齡前兒童來講,零食是指一日三餐兩點之外的添加的食物,用以補充不足的能量和營養素。學齡前兒童新陳代謝旺盛,活動量多,所以營養素需要量相對比成入多。水分需要量也大,建議學齡前兒童每日飲水量為 1000mL~1500mL。其飲料應以白開水為主。目前市場上許多含糖飲料和碳酸飲料含有葡萄糖、碳酸、磷酸等物質,過多地飲用這些飲料,不僅會影響孩子的食慾,使兒童容易發生齲齒,而且還會造成過多能量攝入,不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說明】零食是學齡前兒童飲食中的重要內容,應予以科學、合理的選擇和安排。一日三餐兩點之外添加的食物屬於零食,用以補充能量和營養素的不足。零食品種、進食量以及進食時間是需要特別考慮的問題。在零食選擇時,建議多選用營養豐富的食品,如乳製品(液態奶、酸奶)、鮮魚蝦肉製品(尤其是海產品)、雞蛋、豆腐或豆漿、各種新鮮蔬菜水果及堅果類食品等,少選用油炸食品、糖果、甜點等。 六、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證正常體重增長【提要】進食量與體力活動是控制體重的兩個主要因素。 食物提供人體能量, 而體力活動/鍛煉消耗能量。如果進食量過大而活動量不足時,則合成生長所需蛋白質以外的多餘能量就會在體內以脂肪的形式沉積而使體重過度增長,久之發生肥胖;相反若食量不足,活動量又過大時,可能由於能量不足而引起消瘦,造成活動能力和注意力下降。所以兒童需要保持食量與能量消耗之間的平衡。消瘦的兒童則應適當增加食量和油脂的攝入,以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的需要和適宜的體重增長:肥胖的兒童應控制總進食量和高油脂食物攝入量, 適當增加活動(鍛煉)強度及持續時間, 在保證營養素充足供應的前提下,適當控制體重的過度增長。【說明】為什麼要定期測量兒童的身高和體重對於生長發育活躍的學齡前兒童,總能量供給與能量消耗應保持平衡。長期能量攝入不足可導致兒童生長發育遲緩、消瘦和抵抗力下降,相反攝入過多可產生超重和肥胖,這兩種情況都將影響兒童的正常生長發育和健康。 目前我國各大城市和部分農村的調查顯示, 兒童肥胖的比例日益增高,已經成為我國兒童青少年最主要的健康問題之一。因此,需要定期測量兒童的身高和體重,關注其增長趨勢,建議多做戶外活動,維持正常的體重增長。 七、不挑食、不偏食,培養良好飲食習慣【提要】學齡前兒童開始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活動,模仿能力強,興趣增加,易出現飲食無規律,吃零食過多,食物過量。當受冷受熱,有疾病或情緒不安定時,易影響消化功能,可能造成厭食、偏食等不良飲食習慣。所以要特別注意培養兒童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挑食,不偏食。【說明】學齡前兒童是培養良好飲食行為和習慣的最重要和最關鍵階段。幫助學齡前兒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需要特別注意以下方面:(1)合理安排飲食,一日三餐加 1 次~2 次點心,定時、定點、定量用餐;(2)飯前不吃糖果、不飲汽水等零食;(3)飯前洗手,飯後漱口,吃飯前不做劇烈運動:(4)養成自己吃飯的習慣,讓孩子自己使用筷、匙,既可增加進食的興趣,又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能力;(5)吃飯時專心,不邊看電視或邊玩邊吃;(6)吃飯應細嚼慢咽,但也不能拖延時間,最好能在30 分鐘內吃完;(7)不要一次給孩子盛太多的飯菜,先少盛,吃完後再添,以免養成剩菜、剩飯的習慣; (8)不要吃一口飯喝一口水或經常吃湯泡飯, 這樣容易稀釋消化液, 影響消化與吸收; (9)不挑食、不偏食,在許可範圍內允許孩子選擇食物;(10)不宜用食物作為獎勵,避免誘導孩子對某種食物產生偏好。家長和看護人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幫助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行為。良好飲食習慣的形成有賴於父母和幼兒園教師的共同培養。學齡前兒童對外界好奇,易分散注意力,對食物不感興趣。家長或看護人不應過分焦急,更不能採用威脅引誘等方式,防止孩子養成拒食的不良習慣。 還應注意的是, 此時兒童右側支氣管比較垂直, 因此要盡量避免給他們吃花生米、干豆類等食物,以防成為異物塞入氣管。此期的孩子 20 顆乳牙已出齊,飲食要供給充足的鈣、維生素 D 等營養素。要教育孩子注意口腔衛生,少吃糖果等甜食,飯後漱口,睡前刷牙,預防齲齒。 八、吃清潔衛生、未變質的食物【提要】注意兒童的進餐衛生,包括進餐環境、餐具和供餐者的健康與衛生狀況。幼兒園集體用餐要提倡分餐制,減少疾病傳染的機會。不要飲用生的(未經高溫消毒過的)牛奶和未煮熟的豆漿,不要吃生雞蛋和未熟的肉類加工食品,不吃污染變質不衛生的食物。【說明】平衡膳食、合理營養的實現,建立在食品安全的基礎上。因此,在選購食物時應當選擇外觀好,沒有泥污、雜質,沒有變色、變昧並符合國家衛生標準的食物,嚴把病從口人關,預防食物中毒。注意食品包裝上的說明,尤其是生產日期、保質期、儲藏條件和營養成分含量等信息,盡量選擇信譽好的食品生產企業的產品。【參考資料】學齡前兒童的生長發育特點兒童在 3 周歲後至 6 歲~7 歲人小學前這個階段稱為學齡前期,處於學齡前期的兒童則被稱為學齡前兒童。與嬰幼兒期相比,學齡前兒童的體格發育速度相對減慢,但仍保持穩步地增長,此期體重增長約 5.5kg(年增長約 2kg),身高增長約 21cm(年增長約 5cm)。4 歲~6 歲時,腦組織進一步發育,達到成人腦重的 86%~90%。3 歲時神經細胞的快速分化基本完成,但腦細胞體積的增大及神經纖維的髓鞘化仍繼續進行。隨著神經纖維髓鞘化的完成,運動轉為由大腦皮質中樞調節,神經衝動傳導的速度加快,從而改變了嬰幼兒期各種刺激引起的神經衝動傳導緩慢、易於泛化、疲勞而易進入睡眠的狀況。到 3 歲時, 兒童 20 顆乳牙已出齊。 6 歲時第一顆恆牙可能萌出, 但咀嚼能力僅達到成人的 40%,消化能力仍有限,尤其是對固體食物需要較長時間適應,因此,不能過早進食家庭成人膳食,以免導致消化吸收素亂,造成營養不良。5 歲~6 歲兒童具有短暫控制注意力的能力,時間約 15 分鐘。但注意力分散仍然是學齡前兒童的行為表現特徵之一,這一特徵在飲食行為上的表現是不專心進餐。吃飯時邊吃邊玩,使進餐時間延長,食物攝入不足而容易發生營養素缺乏。學齡前兒童個性有明顯的發展,生活基本能自理,主動性強,好奇心強。在行為方面表現為獨立性和主動性, 在飲食行為上的反映是自我做主。 對父母要求其進食的食物可能產生反感甚至厭惡,久之導致挑食、偏食等不良飲食行為和營養不良。3 歲~6 歲小兒模仿能力極強,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的行為常是其模仿的主要對象。0 歲~5 歲兒童身長/身高,體重增長參考曲線Z 評分是評價 0 歲~5 歲兒童營養與健康狀況常用指標,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各年齡組的身高(身長)、體重作為參考標準,計算兒童的 Z 評分。計算公式為:Z 評分=[兒童測量(身高或體重)數據‐標準(身高或體重)中位數]/該年齡標準(身高或體重)的標準差Z 評分評價兒童營養狀況的常用指標有:①按年齡的體重:低於標準體重中位數減 2 個標準差為體重不足,體重不足率主要反映近期兒童的營養狀況,常用來作為兒童營養不良的患病率。目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以此作為衡量兒童營養狀況的指標。②按年齡的身長:低於標準體重中位數減 2個標準差為發育遲緩,主要反映兒童慢性營養不良(見圖 2‐2‐1~圖 2‐2‐4)。
推薦閱讀:

糖尿病患者怎麼吃?—專家解讀《中國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
膳食中國夢:用真正適合中國人的膳食指南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之一 —— 食物多樣,穀類為主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TAG:兒童 | 膳食指南 | 學齡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