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梧桐巷到烏江亭,記俺的老鄉項羽
06-05
從梧桐巷到烏江亭一翻開東西方歷史,有兩個名字令人振聾發聵,一個是生於2000年前的西楚霸王項羽,一個是出生於200年前的法國大政治家拿破崙。項羽與拿破崙,兩個失敗了的英雄,兩顆輪迴在東半球與西半球上空的雄性的太陽:一顆升起於古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的梧桐巷,一顆升起於法蘭西的科西嘉島;一顆從四面楚歌中衝出垓下重圍,不幸降落在烏江岸邊,一顆功敗垂成於滑鐵盧,最終降落在聖赫勒拿島上。在一次集會上,有位詩人說:"集莎士比亞所有悲劇的總和,也趕不上中國的一部《霸王別姬》。"我曾為這句話熱烈鼓掌過。,俗云: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傳統戲劇《霸王別姬》的主人翁項羽則不在其列,他以其特殊的人生履歷與人格魅力而受到歷史的青睞,從而與勝利了的英雄們平起平坐。因而,他受到了大史家司馬遷的"破格提拔",被用"本紀"的帝王檔次而寫進了《史記》。項羽屬於宿遷這片土地,他躋身於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叱吒風雲的大英雄之列,他的名字更是世代宿遷人的驕傲。他出生於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的梧桐巷,兵敗自刎於今安徽省和縣的烏江亭,兩個地名緊緊連結著一個相同的名字----項羽,前者是他人生的起點,後者是他人生的終點。從起點到終點,項羽呼風喚雨大起大落地走了31年,31年,是他人生之路的總長度。二至今,梧桐巷的上空還飄蕩著楚漢逐鹿的風雲。讓人不敢相信,這就是"力撥山兮氣蓋世"的大英雄項羽的故里,一心遠地偏,門庭冷落。梧桐巷因遍植梧桐而得名,公元前232年,叱吒風雲的大英雄項羽便出生在這裡。據說,他的第一聲清啼就漾盪著英雄之氣。人間滄桑,時間已毀損了當年的見證物,兩千二百多年的遞隔,我們已不可能看見當年那張托起太陽的產床。今天,唯一能作見證的便是梧桐巷中的一株項羽親手植下的槐樹。此樹為三代再生樹,古老的樹榦已被深埋在地下,數百年一次輪迴,枯枝發新芽,這株古樹竟奇蹟般地存活了下來。1984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來到項王故里,稱讚項羽手植槐為"天下第一槐"。項王故裡面積不過過5000平方米,但結構緊湊合理,主要紀念設施有英風閣、項王故居紀念室、虞姬紀念室、烏騅馬亭及霸王鼎等。英風閣前有4塊草坪,中植兩株槐樹與兩株橡樹,取其諧音,有懷念項羽之意。東面碑廊上滿刻著戚慶隆手書近萬字的《項羽本紀》,西面碑廊上刻著古今憑弔項羽的詩文。一代武將,引來百代文人墨客的捧場,氣派!英風閣內的項羽花崗石塑像按劍而坐,英氣逼人。面對他的金剛怒目,我們彷彿看到了西楚霸王當年的雄風。近代有位名士寫了首詩憑弔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其詩曰:"楚歌聲里聲霸圖空,血染胡天爛漫紅。煮豆燃箕誰管得?莫將成敗論英雄。"其中"莫將成敗論英雄"句,被高鳴柯先生取了去,遂改寫成一副楹聯,書刻在英風閣的大門上:威震江東,歷一代興亡,自有光輝標史冊;歌傳垓下,定千秋功罪,莫將成敗論英雄。這副對聯公正地評價了項羽的一生,令人信服、佩服。是的,莫將成敗論英雄,在古今中外的歷史大舞台上,實現帝王之楚的,並不都是令後人敬仰的英雄豪傑;那些以不擇手段而攫取到權柄尊位的達官顯貴們,也大都是許多玩世不恭的奸佞小人。秋風搖動著瓦屋頂上的勁草,英風閣沉默無聲。梧桐巷送走了漢魏隋唐,送走了宋元明清。秦時明月仍在,漢家宮闕已無存,我腳下的土地,不知明天將發出歡樂還是呻吟。在重8噸、高2.6米的銅鼎前踱步,我的心似乎比銅鼎還要沉重,令我沉重的是歷史,是歷史中的一個個春夏秋冬。我深情地手撫著烏騅石馬長長的"鬃毛",我彷彿聽到了當年垓下重圍中,那一匹戰地烏騅的仰天嘶鳴,那嘶嗚聲彷彿來自天外,又好像來自眼前,我似乎聽到了歲月的慨嘆與歷史的陣痛。三伴隨項羽的大名在史海中遨遊的,還有一個女人的名字,她就是堪稱第一賢內助的虞姬。至今民間還流傳著一個高檔次、高質量的英雄美人的故事,可謂流芳百世,餘韻不歇。凡熱愛戲劇的人大概不會不知道古劇目《霸王別姬》,一曲悲歌從古代唱到今天,經久不衰,且繼續在唱下去。故事悲壯卓絕,震爍古今,悲得令人泣下,壯得令人擊節。讓我們沿著時間的遂道,去尋找公元前202年那個蒼涼的秋夜:一彎冷月如鉤,殘照著凄清的垓下古戰場,四面楚歌聲起,大英雄與大美人在作千古訣別。於是,中國古老的文學殿堂里又多了一首蕩氣迴腸的《垓下歌》及其一首美人的和詩。我曾經懷疑過:值此萬分危急關頭,古人哪還有心思以歌詩唱和呢?但翻開《史記》,司馬遷老人確有如此記載:"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見。"至於那首和歌就不是司馬遷所記了,《楚漢春秋》中載有其辭:"漢兵已掠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歌罷拔劍自刎,這是毋庸置疑的,她逝後葬於今安徽省靈壁縣東虞姬鄉,伴靈壁山上美麗的馨雲石而長眠至今。歷史沒有將這一對天作之合的英雄美人忘記,後人傳其事,歌其詩。然而,年深日久,眾口相傳,難免莫衷一是。項羽生於下相,隨叔父項梁起兵於吳地,今蘇州一帶亦有關於項羽與虞姬的如下傳說:吳地有一美人名虞姬,才色出眾,萬里挑一,故登門求親者不絕於道,但沒有一個能被她看中的。虞姬家附近有一座廟,廟前有一尊大鐵鼎,重千斤。虞姬便對家中人許下一諾:誰能舉起廟中的鐵鼎,她便嫁給誰。那天,項羽途經廟前,便上前一試身手,舉起了鐵鼎。於是,項羽便成了虞家理所當然的女婿,霸王舉鼎的故事也因此而被世代傳為美談。項羽舉鼎之事在遐邇聞名,吳中子弟多有敬慕,爭相以一識為榮。到項梁舉兵之時,便毫不費力地招募了八千子弟。項羽舉鼎,一得美人,二得精兵,故民間譽為"一舉兩得"。傳說畢竟是傳說,至於虞姬是什麼地方人,《辭海》也對此在空間上迴避,只含糊地從時間上說是"秦末人"。近讀《沭陽縣誌》與《宿遷名人》兩本書,才見到了對虞姬的籍貫有較為確切記載的文字。兩本書均提到虞姬為今江蘇省沭陽縣顏集鄉人,充分的證據之一便是該鄉境內有一條虞姬溝,蜿蜒十數里,世代沿襲其名,溝畔並有胭脂井、霸王橋、九龍口、點將台等遺址。清代文學家袁枚做過沭陽縣令,晚年重回沭陽憑弔顏集虞姬廟,曾作過"為欠虞姬一首詩,白頭重到古靈祠"的詩句。他並且在自注中寫道:"相傳,虞故沭人也。"今沭陽、宿豫縣境內對項羽與虞姬的傳說就更是有聲有色,----項羽少年時曾路過沭陽虞家溝,在池塘邊遇一群姑娘采菱角,其中一女孩不慎跌入水中,情急之下,被項羽救上岸來。不久,虞姬隨哥哥趕廟會,看到一個力大無比的少年雙手舉起了廟前的千斤銅鼎,在眾人的喝彩之中,虞姬悄悄地湧起愛慕之情。事後一打聽,才知那個舉鼎少年名叫項羽,家住在近百里外的下相縣梧桐巷。虞姬的哥哥也是一位習武之人,他登門拜訪過項羽後,又邀其到家中作客。這時虞姬才知道項羽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郎勇女貌,相見傾心,經人說合,日後便成了恩愛夫妻。所以,沭陽與今宿豫縣人世代互稱"老表",這一傳統習俗便是來自於當年項家與虞家的聯姻。還有一說雖無案可稽,但也很能說明一些問題。項羽兵敗後,古下相的項姓人怕受連累,逃的逃,遷的遷,還有一些沒遷走的,便不敢再姓項,巧妙地取"項"字的半邊"頁"字為姓,千百年後,"頁"姓又演變成了"葉"姓。據說,今宿城區與宿豫縣的"葉"氏也大都是西楚霸王項羽的後裔。四我遊覽烏江亭正是葉落烏啼的秋天,並且,我是以西楚霸王項羽的"娘家人"的身份前來憑弔的。烏江亭位於安徽省和縣烏江鎮東鳳凰山上,名義上是山,實際上是一片略高於平地的土崗頭。據導遊小姐介紹,古亭本來面對長江,經上千年的人間滄桑,今日的烏江亭已與長江有相當一段距離了。亭建於何年何月,已無從查考,據地方文字記載,唐肅宗乾元年間已有此亭,大詩人李白的叔父李陽冰曾登亭懷古,書下"西楚霸王靈祠"匾額。後經數次戰亂,烏江亭已無原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至今,當地人民政府兩次撥款修繕,始有現在的規模。公園內辟有霸王祠、烏江亭、拋首石、旗杆台與鍾亭等景點。霸王祠又名霸王廟、項羽廟、楚王廟、項王廟等名,祠在鳳凰山最高處,站祠前可俯瞰煙霧茫茫之中的村舍農田,倘是雨霧日,山嶺下一片茫茫如水波無涯。祠內塑有項羽像,當地百姓世代到祠中進香,以祈平安。在中國古代史上,武將逝後立廟焚香朝拜者主要有三人,一為關公,一為岳飛,一為項羽。關公因其義而感動天下,岳飛以其精忠報國而令後世敬仰,霸王祠年年歲歲香火不斷,也因項羽的仁厚而受世代懷念。祠內繪"壯志凌雲、吳中揭桿、破釜沉舟、鴻門宴、彭城定都、霸王別姬、垓下突圍與刎頸烏江"等八幅壁畫,從大處概括了項羽悲壯的一生。游罷項羽墓道,我認認真真地記下亨殿大廳上的一副楹聯:"猶聽叱吒之聲,外黃未坑,能存孺念,壯哉心鄙秦皇帝;忍見風雲變色,虞姬自刎,專為報恩,敗已頭拋呂馬童。"此聯為當代著名書法家林散之撰寫,上下聯記述了項羽人生中的四個事件。一是寫秦始皇游會稽(今紹興東南會稽山)時,項羽口出"彼可取而代之"的壯語豪言;二是寫項羽進兵外黃縣(今河南民權西北)時,欲坑埋15歲以上男子,幸虧外黃縣令門客13歲的兒子冒死勸說項羽,才使其動惻隱之心。三是寫項羽垓下兵敗訣別虞姬。四是寫項羽在烏江自刎時,把頭拋給原部將呂馬童之事。自刎前,他正色地對呂說:"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自刎後其屍不倒,拋過去的頭顱仍怒目圓睜,令周圍漢將大驚失色。死後還從容地把人情留給已降漢的老部下去報功,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霸王祠前的拋首石處,至今還回蕩著項羽的錚錚之聲。站立在烏江亭前,我一次次複述著項羽那句"無顏見江東父老"的鐵石之言。然而,最令我側耳恭聽的,還是這樣的兩個傳說。其一是:項羽決意不過江東,將所騎烏騅馬送給了烏江亭長。那戰馬依戀主人,過江後一直等待著項羽。見主人久久未來,便情知項羽已死,便目中滴淚,在對岸山頂上咆哮翻滾,長嘶而絕。烏騅馬死後,馬鞍子遺落在江南岸的山上,山便被當地人取名為馬鞍山,山下的城池也因之而得名。其二是:一千年以後,和州出了個歌豪叫杜默,他與北宋的文學家歐陽修(文豪)、石曼卿(酒豪)並稱"三豪"。杜默累舉不第,抑鬱之情可見。一次,他還鄉拜謁霸王祠,一時酒後失禁,雙手抱住項羽的神像嚎淘慟哭,並說:"大王有相虧者,英雄如大王而不得天下,文章如杜默而進取不得官。"杜默聲淚俱下,悲慟之聲動天。管理廟祠的人硬把他勸扶出門,他一步一回首,似與相知作別。杜默剛走,管理祠廟的人點上蠟燭查看神像有無損壞處。奇怪的事發生了,只見項羽神像仍在垂淚不止。五一場楚漢戰爭,劉邦以其勝利而登上了政治舞台,項羽卻以其失敗而戴上了大英雄的桂冠。勝利自有勝利者的光彩,失敗自有失敗者的殊榮。據說,日本的武士道,即是因為受西楚霸王精神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一個失敗的英雄,能對後世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這在世界歷史上也尚屬罕見。一代大英雄的功過是非,後人已有評說。在古今評述項羽的詩詞中,當首推杜牧的《烏江亭》及李清照的《夏日絕句》。不過,唐代詩人李商隱的《題漢祖廟》,則補寫出了項羽英雄大氣中的小家子氣:"乘運應須宅八荒,男兒安在戀池隍?君王自起新豐日,項羽何曾在故鄉?"項羽進兵關中,有人勸他定都咸陽,以成霸業。但項羽鄉情太重,總是懷念著東方,曾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於是,項羽自行其道,定都彭城,因彭城與下相僅二百餘里之隔。歷史上習慣把今湖北江陵一帶稱為南楚,把吳地(今蘇州一帶)稱為東楚,把彭城一帶稱為西楚,故項羽遂自稱"西楚霸王"。渾然天成的虛榮之心,竟毀了項羽的千秋大業。關於項羽失敗的原因,漢高祖劉邦曾從用人之道上加以總結。在洛陽南宮的一次宴會上,劉邦與王陵有一段精彩的對話:"夫運籌策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克,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能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故其所以為我擒也。"面對失敗,而項羽的回答卻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對此,司馬遷也作了較為公正的評價:"自矜伐功,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宏觀歷史,微觀人之言行,人須先自知而方能自責。不自知者,可悲;不自責者,亦可悲。50年前,蔣介石面對國民黨軍隊潰敗的絕境,尚能如是說:"打敗國民黨的是國民黨自己。"這是他遲到的自知,從這一點上說,蔣介石還是個聰明人。六四年楚漢戰爭,不僅給祖國的語言寶庫中留下精闢的成語"破釜沉舟、約法三章、暗渡陳倉、四面楚歌,閉門羹、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等,而且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啟示,給歷史留下了回味的餘韻。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曾憑弔垓下古戰場,寫下《虞姬墓》一詩:"帳下佳人拭淚痕,門前壯士氣如雲。倉黃不負君王意,只有虞姬與鄭君。"詩中鄭君指的是項羽的部將鄭榮。劉邦既得天下,便無所顧忌了,他下令項羽的舊臣均改名為"籍"(因項羽又名"籍"),欲以避諱名字的方法來試探降臣降將們對舊主還有沒有依戀之情。在多少名降將中,唯有鄭榮一個人拒不從命,實足的義士一個。從梧桐巷到烏江亭,項羽走過了一條不平常的人生之路,而在這條人生路上,真正對他忠貞不二的,只有愛妻虞姬、愛將鄭榮與那一匹伴其征戰沙場的烏騅馬。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逼死項羽的韓信,擁有「三不死」之身,卻被一群女人用竹槍捅死
※【西漢篇】第十五篇·大將軍所屬·右軍主帥·費侯·將軍陳賀
※項羽自刎烏江之後,手下的五位大虎將最終下場怎麼樣?
※項羽和奧巴馬的演講
※項羽帳下五虎大將個個不一般為何成不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