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的身心雙修理論和方案 腎水克心火;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由於五臟間的相生,所以五髒的生氣才...

中醫養生的身心雙修理論和方案

1、修身

天地人一體化是中醫養生的基礎。人體就是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中醫自古以來堅持天地人一體論。《黃帝內經》認為人體各部——外而四肢百骸,內而五臟六腑,彼此聯繫,相互制約,形成一個以臟腑為核心,經絡氣血相聯繫的統一有機整體。《黃帝內經》還詳細描述了五臟之間的聯繫,提出了臟與臟之間相生相剋的理論——依照五行學說,將五臟分屬於五行,肝屬木、心屬火、脾胃屬土、肺屬金、腎屬水。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腎水;腎水生肝木。相剋為,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腎水;腎水克心火;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由於五臟間的相生,所以五髒的生氣才會生生不已,又由於五臟間的互相克制,所以又不會生而無制,從而保持五臟間的平衡。

正是由於人體是一個以臟腑為核心的有機整體,所以中醫治病不針對病,大醫者擅長把握全局調整身體五臟平衡。一旦身心平衡,疾病可不治而愈。一般葯醫的眼光僅在治病,就事論事已無真正中醫的本色。往往解決了局部又打破了整體平衡。所以經常有人抱怨喝了幾年中藥湯卻不見效果。

把握整體的核心——掌握臟腑中五臟之間的臨床關係才是中醫養生的命門所在:

心與肺的關係:心肺共處於上焦,為嬌臟,極易受損。心主血,肺主氣,心肺相佐,共司人體的血液循環。心氣足則肺氣充沛,肺氣充沛則而循環正常。反之肺氣不足就影響血液循環,心功能不好影響呼吸。人病危的時候往往是心肺衰竭。

心與腎的關係:心居上焦屬火,腎居下焦屬水,在正常情況下,兩者互相聯繫,保持協調,即「心腎相交」「水火相濟」。如果這種正常關係被破壞,就會出現心煩失眠、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心腎不交」癥狀。

心與肝的關係:心主一身之血脈,肝有貯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兩者關係密切。若心血不足,以致血虧肝虛,出現「血不養筋」, 可見筋骨酸痛、拘攣、抽搐等症。

心與脾的關係:脾的運化需要心血的滋養與心陽的推動,而心的功能也需要脾輸布水谷精微滋養。其次,心主血液的運行,脾有統攝血液的功能,故心脾的關係密切。臨床常見有「心脾兩虛」, 表現為心悸健忘、失眠、面色萎黃、食減、便溏等症。

肝與脾的關係:肝氣太旺或脾氣虛,都容易出現「肝木乘脾」(肝胃不和),表現為肋痛、胃痛、腹脹等症。

肝與肺的關係:正常情況下,肺金克肝木,但在病理情況下,則往往肝反克肺。例如:肺氣本虛,不能制肝,因而肝氣上逆,則肺氣肅降受阻,而見胸隔脹滿不適。又如:肝火過盛則灼肺,出現易怒、胸肋痛、乾咳、或咳嗽、咳痰而等所謂「木火刑金」的癥候。

肝與腎的關係:肝腎關係密切,中醫有「肝腎同源」之說。肝依賴腎水滋養,腎水不足,則肝陰不足,陰虛不能斂陽,就會肝陽上亢,出現頭暈頭痛、血壓高症。

脾與肺的關係:肺依賴脾運化水谷精微進行滋養。臨床上對肺氣虛的病,有時用補脾益肺的方法治療。

1/3頁

脾與腎的關係:脾的運化有賴於腎的命門火(腎陽)協助,故命門火不足可導致脾的功能減弱,出現腹瀉。此外脾能制腎水,若脾虛運化功能減弱而不能制腎水,則腎水泛濫,出現水腫。

肺與腎的關係:肺主氣,腎主納氣,腎可助肺氣之肅降。若腎虛不能納氣,則見喘促。臨床上由腎虛而致的哮喘,需從補腎進行調養。

上述所講的五臟之間的關係,體現了人是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這一特點,也體現了中醫文化整體觀的思維特點。幾千年來的醫學實踐證明,《黃帝內經》對人體的這一認識才真正符合人體的真實情況,是正確而科學的。

《黃帝內經》指出:「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又曰:「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明確指出養生保健的關鍵全在於滋養人體正氣,調理人體陰陽平衡。數千年來,傳統養生文化秉承《黃帝內經》的核心理論,傳承發展、生生不息,體現的是一種陰陽平衡,五行和諧的再生哲理??

所以基於一體論的觀點,中藥調養講究陰陽平衡,調和五臟六腑,互為因果,彼此照應,我們設計出一系列的五臟養生產品。

2、修心

子午流注是我國古代中醫聖賢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參透人體而揭示出的一種規律。太陽與地球位置的變化,其引力使人體的12條經脈在12個不同的時辰有興有衰,這一規律就被古人稱之為子午流注。

一、子時(23點--1點 )此時膽經最旺。中醫理論認為:"肝之餘氣,泄於膽,聚而成精。膽為中正之官,五臟六腑取決於膽。氣以壯膽,邪不能侵。膽氣虛則怯、氣短,謀慮而不能決斷。"子時前入睡有利於膽汁的新陳代謝。人在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後頭腦清晰,氣色紅潤。反之子時前不入睡者,氣色青白。特別是膽汁易變濃結晶,猶如海水變濃晒成鹽,形成結石。其中一部分人還會因此而"膽怯"。很多中老年人會感到自己年紀大了,膽子反而小了;其實不是膽子真小了,而是上了年齡不注意保養,膽氣虛弱所致。子時也是人體一陽來複之時,此時如能進入深沉睡眠狀態,有利人體一陽來複。

二、丑時( 1點--3點 )此時肝經最旺。"肝藏血"。人的思維和行動要靠肝血支持。肝使人體廢舊的血液淘汰,新鮮的血液產生。這種代謝通常在肝經最旺的丑時完成。中醫理論認為:"人卧則血歸於肝。"如果丑時不入睡,肝還在輸出能量,血不能歸倉,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所以丑時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易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三、寅時( 3點--5點 )此時肺經最旺。"肺朝百脈"。肝於醜時推陳出新,將新鮮血液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力充沛。寅時,有肺病的人疾病反應尤為強烈。

四、卯時( 5點--7點 )此時大腸經最旺,人排大便通暢。"肺與大腸相表裡"。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布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進入興奮狀態,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與營養、排出渣滓。卯時也適合補充人體水分。

五、辰時( 7點--9點 )此時胃經最旺。人在辰時吃早飯最容易消化。辰時應該安排進食。

六、巳時(9點--11點 )此時脾經最旺。"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人體消化、吸收、

2/3頁

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帥。巳時是人體消化、吸收食物營養的關鍵時刻。"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質量就好,嘴唇就紅潤。唇白標誌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標誌寒入脾經。

七、午時(11點--13點)此時心經最旺。"心主神明,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心氣推動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人在午時能睡片刻,"肝卧血歸",對於養心大有好處,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心氣足者臉上毛孔細緻,皮膚白嫩紅潤。午時也是一陰來複之時,小休一會有利人體養陰。

八、未時(13點--15點)此時小腸經最旺。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入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送至脾。未時注意適當補充水分有利人體新陳代謝。

九、申時(15點--17點)此時膀胱經最旺。膀胱貯藏水液和津液,循環水液並將多餘部分排出體外,使津液在體內循環。申時是人體瀉火排毒的時候,此時排尿或運動出汗均有利體內"火氣"的排出。申時適合運動。

十、酉時(17點--19點)此時腎經最旺。腎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根。人體經過申時瀉火排毒,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階段。酉時是人精力較好的時候。

十一、戌時(19點--21點)此時心包經最旺。"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是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心包經戌時興旺,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於完好狀態。人應在戌(xū)時末(21點左右)準備入睡或進入潛睡眠狀態。

十二、亥時(21點--23點)此時三焦經最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通百脈。人如果能在亥時初(晚九點)就睡眠,百脈可休養生息,對身體十分有益。

從亥時初(21點)開始到寅時末(晨5點)結束,是人體細胞休養生息、推陳出新的時間,也是人隨著地球旋轉到背向太陽的一面,相當於一天的"冬季"。陰主靜,是人睡眠的良辰。此時休息,才會有良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

所以基於子午流注的觀點,心理調養講究應季順時,收放得體,動靜結合,彼此照應,我們設計出一系列的養生功法。

在中醫養生康復大背景下整合資源可以做出一系列的產品和服務,以中醫診斷檢測為由頭,推出獨具特色的五臟一體康復療法,配合茶、酒、食和和道教修身養性功夫演練修行形成系列,使產品品牌形成一種道家養生文化知名度、美譽度,樹立起消費者心目中的知名品牌,有強烈的創牌活動,吸引大家對道家養生了解。

開展養生諮詢、私人理療、養生康復理療、道家養生課程培訓等業務項目。服務項目是以高端的私人養生諮詢與服務為主,提供個體化的養生指導方案;道家功法修鍊:利用內外兼修的方法,打通內在的經絡,及時補充能量,開通人的智慧,充實人的內涵;道家養生課程培訓:培訓內容分有養生操、靜心術、命理學、內功修鍊等。

3/3頁全文完
推薦閱讀:

古筮六爻屬朱辰彬首創理論之八:十二宮吉凶層面精簡演算法
「剩餘權理論」的荒謬——香港社會應理性正視中央與特區的政治關係
八字理論
陳鶴琴的活教育理論與幼兒教育改革
 八字命理論天干:十干喜忌歌,運勢可預測!

TAG:中醫 | 養生 | 理論 | 生氣 | 方案 | 中醫養生 | 修理 | 身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