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的「三教合一」

談談中國的「三教合一」論

儒、釋、道。「三教合一」對中國的文化和文明起了推動作用。「三教合一論」在明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朱元璋對儒、釋、道三教的作用都有著較深的認識,對儒、釋、道採取了兼收並蓄的態度,他認為三教之間可以取長補短、相互補充,在其三教合一的政策體系內,他以儒教為主,以佛、道二教為輔,將三教有機地統一起來,使之共為封建統治服務。它們的主要作用是:

儒教為社會提供了政治典章制度,倫理道德,綱常和君臣治國之道,由於這些的萬世永恆性,因此,儒教的社會作用也是具有永恆性。但儒教在懲治社會罪惡方面缺乏有效手段,而儒教的這一缺陷正好由佛、道來彌補。佛、道兩教,提出的信佛、修道、行善可以成佛、成仙。反之則墮落地獄之言教,可以促使老百姓去惡從善,可以使冥頑不化的愚民蠻夷受到感化。

儒家是以明明德,注重私慾凈盡,天理純全。

佛家以靜寂為根,注重返觀靜寂,滅除雜念。

道家以虛無為術,注重保養虛靈,返回無極。

儒家的天理就是佛家的至善、就是佛家靜寂。佛家的靜寂便是道家的無極,無極即是真理。幾千年來,中國社會在這「三教合一論」的有機理念中,人們遵守儒門的禮儀、效彷彿門的規誡、修行道門的功夫。

儒家、儒學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等。

儒學是在孔子思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派學說,儒家提出了「仁」、「義」、「禮」、「智」、「信」,做人的五大行為規範。要求人們將其融會貫通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治理社會講究體恤百姓;兩國相爭講究先禮後兵;人際關係講究敬老愛幼;為人處世講究修身養性。。。。。。等等。孔子早期的儒學思想體系大致由兩個層面構成:

一,是人性與天道層面。

孔子認為「天」不僅是宇宙的主宰,而且是萬物之道的淵源。將人性與天道打通,不僅說明了人性的來源,而且為人性說,取得了形而上的依據。儘管其中有玄學的成分,但卻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二,是仁、禮、中庸層面。

以「仁」為支柱的修己之學;以「禮」為支柱的治人之學;以「中庸」為基本原理的「中和論」,三者有機地結合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中,修己是治人的前提和條件,治人是修己的目標和歸宿。而修己和治人兩大部份內容的構建又以「中庸」為基本原理。「和」是完成整體構建的方法論、原則、標準。

孔子的儒學就其實質而言,是對老子的消極主義的一種超越,既批判吸收了老子對禮制的一些見解,又從根本上放棄消極主義和失望情緒。

儒學的經典就是《四書五經》。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它包含內容極其廣泛深刻,在世界的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道家和道教:

應該說,道家影響的深層次面還是在哲學理論上。既有其宗教內容,更有它的理論基礎,原始道家即老莊學說。老子說的《道》有四種不同的含義:

一,《道》指宇宙的本體。

二,《道》是萬物的運化規律,即人們說的自然規律。

三,《道》是萬物的主宰,《道》決定了萬物的功能。

四,《道》是通向真理之路、認識真理的門徑,總稱大道。

由於道家作為一個學派,延續到魏晉時代的新道家(玄學)之後便不復存在,其理論生命力在隋唐以後主要是在形成的道教及其哲學中得以延續,所以,對於道家的學識在大多數場合都是將其放在以後的道教名目下同一論及的。

道教的基本範疇是:「道」、「靜」、「心」、「性」、「命」等成為了明代後哲學的基本範疇,同時道教的內向思維方式也為明代後的哲學家所借鑒。

道、儒兩家的理念在對立中得到統一。

道家的「無為」就是順應事物自身的統一性,不要在對立雙方中去選擇,也就是不要把人為的因素加進去而產生偏執,要順應自然。自然無為、順應自然,不按主觀願望有所作為。前人往往因為老子的哲學體系與儒家的正統思想不一致,常常反對老莊,但認真分析起來儒道兩家其實有許多相通之處,只不過是;儒家側重於站在社會之角度強調人所應當具有的道德。道家則是站在一個自然人的角度強調應當組成一個什麼樣的社會。簡單地說;就是儒家強調要以社會來要求個人,而道家則強調按人的自然屬性來社會。如果把兩者結合起來看,儒、道兩家從不同的側面為我們進行了對社會的探索。

中國古代宗教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是思維的工具,它是人類思維的成果。

[儒]——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還不是宗教教派,在獨尊儒家以後,由於封建國家的敬天法祖,因而就形成了儒家宗教的理論和宗教的思維方式。儒家的思維理論核心是:「天人合一」。思維方式是一系列的,如:天人相副、天人感應、陰陽五行、天道維環、太極生兩儀的一分為二等等。

[佛]——佛的思維方式是「悟」。第一思維是「諸法無我」也就是《空》。

[道]——道教理論脫胎於儒,因此,也保留著許多儒家的思維方式。

道教的教義是:「自然無為」。道教的追求目的是「成仙得道」。


推薦閱讀:

以奮鬥為名義的中國富豪們為何要移民?
中國長聯初探
張維為:請不要誤判中國(全文)
洗筋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