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清朝——鄭親王濟爾哈朗

 提起鄭親王濟爾哈朗,熟悉清朝歷史,或者對時下影視作品有興趣的人都或多或少都知道他。大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戎馬一生的皇太極因病身亡。由於生前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朝中出現了權力真空,造成諸王爭位的混亂局面。肅親王豪格和睿親王多爾袞為爭奪皇位幾乎刀兵相見,最後在孝庄太后和禮親王代善的安排下,皇太極年僅6歲的皇九子福臨繼承大統,是為順治皇帝,而以他和多爾袞共同輔政。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說到這裡,就不能不提起他的父親舒爾哈齊。  舒爾哈齊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三弟。努爾哈赤弟兄五人,他是長兄,四弟雅爾哈齊早亡,穆爾哈齊、舒爾哈齊、巴稚喇三個弟弟皆先後追隨努爾哈赤起兵征戰,並屢獲戰功。舒爾哈齊排行第三,比努爾哈赤小四歲,二人同母所生。自從母親死後,兩人感情更加親密,是形影不離的好兄弟與好夥伴。在險象環生的歲月里,舒爾哈齊始終是大哥的得力助手。他為努爾哈赤赴湯蹈火、衝鋒陷陣,二十歲時成為努爾哈赤身邊最勇敢的戰將。  由於出身十分相近,生活環境也是如此相似,努爾哈赤與舒爾哈齊有著過多的相同之處。他們都很勇敢、頑強,最重要的是,他們還有著相同的雄心。事實上,舒爾哈齊的權勢和地位與努爾哈赤不相上下。就在努爾哈赤稱王的同時,他也稱「船將」(同舟共濟的大將),處於努爾哈赤的副手地位。對外,他與努爾哈赤一樣,是建州女真的「頭目」,並數次作為建州女真的代表赴京向明廷朝貢。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舒爾哈齊第一次作為建州女真代表赴京朝貢,當時他的勢力已經可以與努爾哈赤相抗衡。舒爾哈齊手下精兵強將逾萬,自己又因為戰功顯著,頗得民心。因此,在明廷的官書中,常常把舒爾哈齊與努爾哈赤並稱,並冠以相同的都督頭銜,稱他們是「都督努爾哈赤」、「都督舒爾哈齊」。就連近鄰朝鮮人也把他們兩個分別稱作「老乙可赤」(即努爾哈赤)和「小乙可赤」(即舒爾哈齊),或者稱「奴酋」、「小酋」(古代漢族政權對少數民族領袖的蔑稱)。  舒爾哈齊的鋒芒外露是努爾哈赤所不能容忍的,於是他開始冷落、故意貶低舒爾哈齊。由於舒爾哈齊實力不斷增長,他越來越不甘心居人之後,只是礙於兄弟的情誼才強壓慾火。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元旦,當努爾哈赤設宴款待明朝使者申忠一後,舒爾哈齊立即提出他也要設宴接待,於是有了「兩都督府」的分別宴請。宴會結束後,舒爾哈齊向申忠一說:「如果以後你要送禮,不能忘記我。」從這兒開始,一奶同胞的兄弟倆已經出現了嫌隙。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努爾哈赤借口哈達貝勒孟格布祿背棄盟約,想要娶葉赫美女東哥,於是發兵討伐。舒爾哈齊奉命率領先頭部隊二千人攻城,由於哈達兵事先已有準備,當舒爾哈齊到達城下時,哈達兵已經出城迎戰。舒爾哈齊正在猶豫是否攻城時,努爾哈赤率領大軍趕到。當他看見舒爾哈齊兵臨城下,卻未發一箭,心中大為不滿。他勃然大怒,呵斥舒爾哈齊靠邊,自己親率大軍攻城。雖然最後哈達城被攻破,但努爾哈赤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不僅失去了上千的勇士,也失去了胞弟舒爾哈齊的心。  當努爾哈赤兄弟倆的不和成為公開的秘密時,又發生了意外的事情。先是明朝總兵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柏納舒爾哈齊之女為妾,雙方結為姻親。隨後,舒爾哈齊的妻子病故,李成梁又親自命令手下置辦了20桌酒席,外帶牲畜前往弔祭。舒爾哈齊逐漸成為「擁明」派,這與努爾哈赤期望的叛明背道而馳。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十二月,在努爾哈赤已經連續幾年沒有親自到京朝貢的情況下,舒爾哈齊第三次代表建州女真入京。明廷以「建州等衛夷人都督都指揮」的名義向他照例賞賜,此時的舒爾哈齊萌發了擁明自立、借明自立,將一切權利攬入自己手中的想法。這種想法無疑加劇了他們兄弟之間的矛盾,結果導致軍事上的各自為政。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舒爾哈齊作為統兵主帥與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次子代善,以及大臣費英東等率兵三萬接應東海女真瓦爾喀部蜚優城部眾歸附。行軍途中,舒爾哈齊突然借口軍旗發光,不是吉兆,提議班師回朝。但由於褚英和代善的努力,才穩定了軍心,繼續前行。當建州兵率領蜚優部民眾返回到鍾城附近的烏竭岩,突然遭遇烏拉數萬兵馬的攔截時,舒爾哈齊開始裹足不前。當褚英、代善率領不足敵人四分之一的兵力奮死拼搏時,舒爾哈齊卻帶領五百人滯留山下,他最信任的兩個將領也率領百人在一旁觀戰。經過這一役,努爾哈赤以不力戰的罪名將那兩個將領處死,並不再讓舒爾哈齊帶兵打仗。被剝奪了軍事權力的舒爾哈齊滿腔憂怨,不時與努爾哈赤發生口角。舒爾哈齊不服,努爾哈赤不滿,他們倆已經完全決裂。於是舒爾哈齊找來三個兒子,共商大計。他們想到了依靠明朝,於是很快踏上了第四次通往京城的道路。  正當舒爾哈齊以為自己找到了靠山時,努爾哈赤突然下令剝奪了他的家產,並殺死舒爾哈齊的兩個兒子,又將與此事有關的部將處死。之後,努爾哈赤佯稱新宅落成,邀舒爾哈齊赴宴。自知難逃活命的舒爾哈齊,仍寄希望大哥能顧念手足之情,對他「寬恕」。然而,舒爾哈齊剛剛走進新宅的大門,還未來得及向兄長傾訴愧悔之情,就被推入內寢鎖了起來。從此,舒爾哈齊過著暗無天日的牢獄生活,雖生猶死。兩年之後,即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八月十九日,舒爾哈齊死在了囚獄中,年僅四十八歲。☆南征北戰輩出名人  也許是因為誅殺了親弟弟努爾哈赤心有愧疚。事後,努爾哈赤把舒爾哈齊的三子濟爾哈朗收養在宮中,從13歲起,他就跟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因戰功封為貝勒。  鄭親王濟爾哈朗(1599~1655),1627年他會同貝勒阿敏、岳託、阿濟格攻打朝鮮。後金兵攻入平壤城,朝鮮國王李倧請求議和。阿敏主張不予理睬,岳託認為不可以這樣。他也認為不宜再深入,軍隊應駐紮在平山城,以等待和議達成。果如所議,和議達成之後,後金兵班師回朝。同年,他又隨皇太極征明,他們從廣寧城出發,圍攻錦州。他與莽古爾泰,偏師截擊塔山明朝的運糧軍隊。之後又移師寧遠,與明朝總兵滿桂的軍隊相遇。兩軍激戰,他受了傷,只是稍稍包紮了一下傷口,接著又投入了戰鬥,終於打敗了滿桂的大軍。  1629年,他與德格類、岳託、阿濟格攻打明朝的錦州、寧遠,燒毀了明朝存藏的物資糧食,為皇太極大舉攻明創造了條件。隨後,皇太極親統大軍,命他與岳託攻打大安口。他統兵毀掉大安口的水門,乘夜進擊,擊退了明朝馬蘭營的援兵。次日,發現明軍在山上建有兩個營寨。他先攻拔這兩個營寨,然後追殲馬蘭營的逃兵。這天,從辰時直到巳時,濟爾哈朗連打了5仗,招降了馬蘭營、馬蘭口、大安口3處的明軍。之後,他又領兵攻石門寨,擊潰了明朝的援兵,石門寨的官民出城投降。旋即,他到遵化與皇太極的大軍會合,然後進逼北京。他與阿巴泰攻打通州,燒毀了明軍的船隻,攻克了張家灣。  1630年,後金兵攻克永平之後,他奉命與薩哈廉統兵1萬人駐守。在這期間,他檢查倉庫、檢閱士兵、設置官吏,又招降了明朝道員白養粹、廢員孟喬芳、楊文魁。還派出使者傳信,招降永平所屬的州縣。於是,灤州同知張文秀、遷安知縣朱雲台、副將王維城、參將馬光遠、守備李繼全、千戶錢奇志先後來降。面對紛繁複雜的局勢,他總是那麼胸懷大略,同時又善於運籌。  1631年,皇太極下詔讓諸貝勒大臣直言時政。濟爾哈朗上奏說:「過去,出現了很多冤獄,主要是官員造成的。現在應選擇賢良,謹慎處理司法事務。」皇太極初設六部,就任命他來掌管刑部。1633年夏,皇太極徵求諸貝勒大臣的意見,對攻打明朝、朝鮮、察哈爾三者,究竟應該先攻打誰。他上奏說:「對朝鮮,姑且與之互市,不必往征。明朝是我們的敵國,應攻取近京的幾個城,長久駐紮,伺機進攻。另屯兵在山海關以東、錦州以西,不斷襲擾而使他們不得休息。再分兵一半,在山海關前安營,一半繞到關後,內外夾攻,明朝勢必左右為難。」一個時期,後金正是這樣做的。皇太極見他一向行事慎重,在御駕親征時總是讓濟爾哈朗留守盛京。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封他為和碩鄭親王。  1642年,濟爾哈朗仍然圍攻錦州。祖大壽派人前來請求投降、盟誓。他傳話給祖大壽說:「我軍圍困此城,旦夕可取。怎麼會與你盟誓,想要投降就投降,並非我勉強你。」祖大壽無奈之下,遂率眾官前來軍營投降。接下來,他又移軍攻克了塔山,杏山城守軍不久也開門出降。皇太極命他毀掉塔山、松山、杏山3城,然後班師凱旋。1643年,年幼的順治繼位,他與多爾袞共同輔政。次年,多爾袞率兵入山海關,擊退了李自成的農民軍。9月,他護送順治遷都北京。順治旋封他為信義輔政叔王,賞賜給他黃金千兩,白銀萬兩,綢緞千匹。  1647年,濟爾哈朗因修建府第超過了規定,擅用銅獅、銅龜、銅鶴,被罷免了輔政的職務,不久又降為多羅郡王。次年,順治又恢復了他和碩鄭親王的封爵。9月,他受命為定遠大將軍,率兵攻打湖廣。途經山東,他鎮壓了曹縣的義軍,抓住了義軍首領李化鯨、李名讓、張學允。1649年,他率大軍推進至湘潭,抓住了南明桂王的總督何騰蛟。他又分兵奔襲永興、辰州、寶慶、宣慶、靖州、衡州,一直追殺到廣西全州。還平定了道州、黎平府以及烏撒土司,先後攻克了60餘城。大軍凱旋後,論功行賞,順治賜給他黃金200兩,白銀2萬兩。  1655年,他上疏給順治,提出了很多治理國家的建議。比如皇帝應與諸王大臣討論政務得失,咨訪兵民疾苦;錄微功,棄小過;凡下詔令,必講求順人心,垂久遠;立綱紀,延國祚(沿襲國家的福氣),發揚淳厚之風;仿效前朝的起居注,記錄皇帝之言行。順治十分高興並一一採納了。  1655月,濟爾哈朗突然一病不起,順治親往探視,眼含淚水說道:「上天為何不讓朕叔長壽呢?」他命宮廷畫工給濟爾哈朗畫了像。  濟爾哈朗死後,葬於北京西直門外白石橋,終年57歲。順治十分悲痛,特地罷朝7天,賜葬銀萬兩,安排守墓人10戶,還專門為他立碑。康熙十年(1671),追贈謚號日「獻」。乾隆十九年(1754),人祀盛京賢王祠;四十三年(1778),乾隆追念他的功勛,命配享太廟。  濟爾哈朗之孫雅布,康熙二十二年襲王爵。二十九年為副將軍,出喜峰口,征噶爾丹。三十五年隨康熙帝親征。  第十三代鄭親王端華為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三子,生於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十月初十日。道光二十六年襲王爵,歷任御前大臣、閱兵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職。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兩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侵略軍由廣東揮師北上,長驅直入,攻陷大沽,陳兵天津,京師受到嚴重威脅。清廷上層亂作一團,咸豐帝束手無策,時而要「御駕親征」,時而又策劃遁逃。慈禧認為:皇上在京可以鎮懾一切,聖駕若行,則宗廟無主,恐為夷人踐毀,昔周室東遷,天子蒙塵,永為後世之羞,今若遺棄京城而去,辱莫甚焉。慈禧的這一主張,表明了她在人心惶惶之際,尚能保持清醒的頭腦,頗有主見,惜未被咸豐帝採納。當通州八里橋敗訊傳來,聯軍進逼北京城下,咸豐帝攜帶后妃、皇子,倉促北逃承德,而將殘局留給恭親王奕收拾。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初十,咸豐帝憂勞成疾,暑瀉日久,以至病逝於煙波致爽殿。  端華、肅順本來留了難題給奕,但精明的奕卻置死地而後生,不僅穩定了北京的整體局面,而且他在與外國侵略者的談判過程中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這是他能夠成功發動「辛酉政變」的基礎。就在押送咸豐皇帝的棺柩回京的途中,由咸豐皇帝生前託孤的八大顧命大臣已經被慈禧與奕聯手逮捕了。 這場晚清政治舞台上動人心魄的權力爭鬥,被稱為「祺祥政變」,又稱「辛酉政變」。它為慈禧的上台執政鋪平了道路。「辛酉政變」後,肅順被斬於南城菜市口,身首異處。端華還算幸運,家中雖被勒索,但能「移屍成殮」,埋入了祖墳地——京西五路居的鄭王墳。五路居的鄭王墳,東到五路居,南至兩家店,西為高庄,北邊營會寺,佔地二頃二十四畝三分。墳地以鄭獻親王濟爾哈朗第四子巴爾堪立祖。在虎皮石大牆之內,由一座大山子隔開,分成東西「衙門」,葬有九位王爺,依次由東向西排列。  東衙門葬有巴爾堪、巴賽、簡勤親王奇通阿。輔國公巴爾堪,初授輔國將軍。康熙十三年(1674)參加平定吳三桂叛亂。康熙十六年(1677)九月,在廣東韶州蓮花山作戰時衝鋒陷陣,中流矢後,裹創力戰,破敵陣。康熙十九年(1680)將軍喇布師次廣西,要求他相從,以創發卒于軍。巴爾堪之子巴賽在康熙朝任黑龍江將軍,雍正初年為寧古塔將軍、振武將軍。雍正九年(1731)六月,噶爾丹策零以三萬人來犯,屯科布多西邊博克托嶺。  靖邊大將軍傅爾丹以本部兵及蒙古索倫兵萬餘人往襲,前鋒四千人在和通泊爾遭到埋伏,潰敗。副將軍巴賽率滿兵四千保護輕重,且戰且走,渡哈爾納河時戰死。巴賽之子奇通阿在乾隆十七年承襲簡親王后,巴爾堪、巴賽均追封簡親王。他們祖孫三所王爺墳由東南向西北斜線擺開,均建有碑樓、宮門、享殿、磚牆,巴爾堪友誼龍碑碑陰鐫有追封簡親王的文字。巴爾堪寶頂前有小寶頂兩座,巴賽寶頂東南有小寶頂一座。簡勤親王奇通阿是大紅寶頂。  大山子西北並列的四所王爺墳,俗稱西衙門。最東邊一所葬有簡恪親王豐納享,享殿後月台上有大寶頂兩座。往西即鄭恭親王積哈納的墓地。再往西是鄭慎親王烏爾恭阿墓地。烏爾恭阿大寶頂前有小寶頂兩座,其一為革退鄭親王端華墓。鄭慎親王墓地是雙碑樓,有光緒六年(1880)左右立的鄭順親王受仁馱龍碑一方,端華小寶頂下邊是愛仁的小寶頂。最西邊一所為鄭恪親王凱泰的墓地。凱泰在1900年時死在河北省固安縣,墓地建設由凱泰之弟樂泰主持,地穴是先清出底兒,用磚起的券,用了十袋洋灰。在王爺墳北有姨娘墳地,王爺墳東在民國初年葬有鄭順親王愛仁的側福晉。  王爺墳的樹木以馬尾松和紅松為主,粗在一米以上的有幾百株,還有楊柳榆槐等柴樹。照看墳地戶有二十四家,護衛章京原由馬家、安家擔任,後改由固安縣人關家出任。關家養身地西邊有九畝,東邊十一畝。還有高、孟、宮等姓。  1929年,鄭親王昭煦擬將墳地一頃多賣給南方人徐漢儒(該人在玉泉山、南苑有產業),鄭王府管事的閆繼武已接受了定錢,因鄭王家族內部起了糾紛打了官司,你賣我也賣,莫衷一是。道東栽過「雙和堂」的石樁子。王爺墳的樹木賣給了城裡洪林工廠,磚瓦石片賣給了裕泰木廠。王爺墳僅存孤寶頂和白果樹八九十棵。這期間,關長友從黃庄孟九處買了二十根榆木,八根椽子,被木廠劉炳新認為是偷的,還受到傳喚,村裡人打抱不平,與劉某打起官司,後經雙榆樹八段(相當於今天的派出所)調解,才算完事。1950年,煤建公司五路經營處佔地,鄭王后人金晏煦經手其小,花了十幾塊錢,在盧溝橋卧龍崗買了八個穴位,將祖先骨殖移上。不過,老住戶在這裡白種地三年。1957年墳頭全部平毀。☆鄭王府內家族往事  鄭親王府的位置整個清代一直沒有變。《嘯亭雜錄》中說:「鄭親王府在西城大木廠」,也有記作「大木倉」、「打磨廠」的。《乾隆京城全圖》繪有簡親王府,其地在打磨房衚衕。其建築規模為,正門面闊五間,大殿面闊五間,東西配殿面闊五間,後殿面闊三間,後寢面闊七間,後罩面闊五間。  鄭親王府的花園,在京城王府中最優。據《嘯亭雜錄》中記載,乾隆十三年德沛襲王爵後,府庫中存銀數萬兩。他看見以後十分驚訝,認為這是禍根,要趕緊花掉,否則會加禍於後人。於是,他就把許多銀子分給了府中之人,剩下的就建造了花園亭榭。鄭親王府的花園稱為惠園,清人對其有所描繪,「惠園在西單牌樓鄭親王府,引池疊石,饒有幽致,傳是李笠翁手筆。園後為雛鳳樓,樓前有池,其後即內宮門樓。後有瀑布,高丈余,其聲琅然可聽」。從記載中,可見當年王府花園的氣派。  光緒二十六年,第十六代鄭親王凱泰病重,但是,王府處處講求禮法,在關防院內除王府成員和小蘇拉(滿語為sura,意思是閑散)外,根本見不著男人的影子,出出進進只有太監們。雖然,在過年過生日也有至親中的男子前來拜賀,也都只能到殿堂里為止,不得進入卧室,惟有醫生(當年王府上下一律稱「先生」)可以進入卧房,這在《紅樓夢》裡面寫到看病就有描述。說來也很奇怪,王府的內眷好像愛生病似的,所以,常常請醫生。  每個王府都有長年延聘的幾位醫生,有名醫,也有御醫,一般都是府中常客。在王府內若遇見這類醫生,要以長輩身分相敬,見面要請安。傭人除習稱「先生」外,有時亦稱「老爺」。這類醫生在王府中很有身價,脈金按月致酬。  診脈,有時在卧室,有時在「外間兒」。醫生切脈、望聞以後,便向病人說一兩句安慰之詞,即步出至外書房開藥方。  藥方照例用朱箋(一種紅色八行紙)書寫。藥方抓來之後,由太監送往裡面,各房均有專人按方核對藥包,然後,由老媽媽們倒入砂鍋,放到木炭爐子上煎熬。  煎熬都在晚飯後。第一煎睡前服,二煎次晨服。至今,後人仍不明白,王府內眷服藥多在冬春兩季。一到這兩個季節,晚間進入各房,幾乎都能聞到葯香。在王公府第,朱門世家都與中藥結有不解之緣,若許只有這樣,才顯得嬌氣、尊貴與黎庶不同。  但是就是這些規矩、體面,最終耽誤了老王爺病情,就這樣沒多少日子,老王爺就一命嗚呼,身歸那世去了。一場大殯之後王府又恢復了平靜。  光緒三十三年末代鄭親王昭煦過生日,最後一次體現了鄭親王家族的貴族氣勢,此後,鄭親王家族就一直萎靡不振近二十年(1922年宣統皇帝大婚的時候昭煦還以鄭親王的身份出席過)。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就這樣灰飛煙滅了,許許多多的風雲人物,就是這樣走完了自己或金戈鐵馬或榮華富貴的風雨歷程。然而,歷史的長河是永遠奔流不熄的,任何貴族世家是不可能存世永遠。正如三國演義開篇所述: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附:鄭親王世襲表  鄭親王家族在清代的地位十分顯赫,是八大鐵帽子王之一。鄭親王世爵17位。  第一代鄭親王濟爾哈朗,舒爾哈齊第六子。崇德元年封鄭親王,順治十二年薨,謚號獻。  第二代鄭親王濟度,濟爾哈朗第二子。順治八年封簡郡王,十四年襲親王,仍號簡,十七年薨,謚號純。  第三代鄭親王德塞,濟度第三子。順治十八年襲簡親王,康熙九年薨,謚號惠。  第四代鄭親王喇布,濟度第二子。康熙九年襲簡親王,二十年薨。二十一年追削王爵。  第五代鄭親王雅布,濟度第五子。康熙二十二年襲簡親王,四十年薨。謚號修。  第六代鄭親王雅爾江阿,雅布第一子。康熙四十一年襲簡親王,雍正四年革爵。  第七代神保住,雅布第十四子。雍正四年襲簡親王,乾隆十三年革爵。  第八代鄭親王德沛,舒爾哈齊第八子費揚武曾孫。乾隆十三年襲簡親王,十七年薨,謚號儀。  第九代鄭親王奇通哈,濟爾哈朗第四子巴爾堪之孫。乾隆十七年襲簡親王,二十八年薨,號勤。  第十代鄭親王豐納亨,奇通哈第一子。乾隆二十八年襲簡親王,四十年薨,謚號恪。  第十一代鄭親王積哈納,豐納亨第二子。乾隆四十一年襲簡親王,四十三年恢復鄭親王號,五十九年薨,謚號恭。  第十二代鄭親王烏爾恭哈,積哈納第一子。乾隆五十九年襲鄭親王,道光二十六年薨,謚號慎。  第十三代鄭親王端華,烏爾恭哈第三子。道光二十六年襲鄭親王,咸豐十一年賜自盡,降世爵為不入八分輔國公。  第十四代鄭親王承志,奇通哈第四子經納亨之曾孫。同治三年襲鄭親王,十年以罪革爵。  第十五代鄭親王慶至,積哈納第二子愛仁之第四子。同治十年襲鄭親王,光緒四年薨,謚號順。  第十六代鄭親王凱泰,慶至第二子。光緒四年襲鄭親王,二十六年薨,謚號恪。  第十七代鄭親王昭煦,凱泰子。光緒二十八年襲鄭親王。
推薦閱讀:

南明, 一個憋屈的王朝, 被清朝蠶食20年終消亡
乾隆皇帝和現在的北京白領,誰的生活質量更高?
清代《寶鞏局咸豐元寶當五百》紅銅大錢展賞
清朝是不是中華民族歷史地位最低的朝代?
和珅跌倒,嘉慶為何仍難逃財政危機?

TAG: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