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 「私企」Space X的成功,中國該自慚形穢嗎?

人類離火星又進了一步

今日凌晨,世界上現役最強大重型運載火箭「獵鷹重型」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首次發射。火箭搭載了一輛紅色特斯拉跑車,目的地將是火星軌道,如果飛行的所有階段都成功,特斯拉將圍繞太陽的橢圓軌道,直到火星。

報道稱,它將至少需要6個月時間才能到達與火星相同距離的橢圓軌道,人類離火星又近了一步。

在獵鷹重型火箭成功發射之後,Space X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在隨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Space X公司現在將開始認真關注下一個大型航天運載火箭「BFR」。

馬斯克說,BFR可能會在明年準備好「與飛船進行短途飛行」。這本質上是「複雜性不斷增加」的飛行,目的是要走出地球大氣層,然後「回來並測試其隔熱層」,因為BFR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幫助人類在地球、火星和更遠的地方生存。

獵鷹的成功發射,讓全球都沸騰了!

能負重、可回收、特便宜

獵鷹的成功發射,給所有人打了一記雞血,埃隆·馬斯克也成了名副其實的「鋼鐵俠」。

獵鷹重型火箭有多牛?此前美國現役重型火箭德爾塔4的「近地球軌道」載荷為28噸,獵鷹的載荷量高達63.8噸,拿我國於2016年11月成功首飛的「長征5號」對比,「長征5號」的「近地球軌道」載荷為25噸,不足獵鷹的二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在這次發射中,獵鷹兩個助推器成功實現第二次回收。另外,獵鷹這次還嘗試了火箭整流罩的完整回收,一旦回收成功,還會將火箭發射成本降低500萬美元。

獵鷹有多便宜?據了解,一枚嶄新的獵鷹9號火箭報價在5500~6200萬美元之間,遠低於同類的宇宙神5(Atlas)和德爾塔4(Delta-4)1~4億美元不等的報價。這次發射的獵鷹重型火箭,報價僅為1億美元左右,甚至大大低於德爾塔4重型火箭的4.35億美元的發射均價。

難怪國家天文台的鄭永春先生,曾撰寫一篇題為「SpaceX給航天界的啟示」文章提到,SpaceX的成功不僅在於技術的先進性,更在於採用了不同於傳統航天業的商業化運作模式:有政府支持,敢想並且敢做。SpaceX作為一家民營航天企業,不僅能夠做到質量控制,還十分注重成本控制,因此得到了「用10億美元就實現了NASA花270億都做不到的事情」的美譽。

不僅技術過硬,獵鷹發射中的幾個「彩蛋」,也可以看出埃隆·馬斯克的浪漫與幽默。

@哆啦A夢白 透露說:「 火箭里裝著的特斯拉,車載導航儀上寫著『Don』t Panic』,旁邊放著《銀河系搭車客指南》的書,車子的電路板上印著『Made on Earth by human』,伴隨著David Bowie 的《Space Oddity》在軌道上環繞太陽十億年,直到人類滅亡……」

不得不說,理工科的男生浪漫起來,真讓人難以招架。

NASA種樹,Space X乘涼

除了震驚於Space X一家私企能與國家航天比肩的能力外,或許你會問,為什麼Space X能在美國成功?

事實上,美國並不是僅有Space X一家「私營企業」在發射火箭,在航空領域,那可謂是競爭激烈。

據不完全統計,美國參與航天飛船和運載火箭的製造商,包括Space X、聯合發射聯盟、藍色起源、軌道科學公司、波音等。

除了Space X,另一家明星公司藍色起源也於2015年成功發射並回收了「新謝潑德」號火箭,值得一提的是,藍色起源的創始人正是Amazon創始人傑夫·貝索斯。

還有聯合發射聯盟的伏爾甘號火箭,也是可重複使用的。

作為老牌的航空器製造商,波音公司除了製造民用飛機,也研製太空梭。2011年,NASA的太空梭宣布退役後,NASA開始使用波音公司的「星航艦號」載人航天飛船。

俗話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Space X的成功正是「乘涼」的結果。

眾所周知,上世紀冷戰時期,美蘇之間有一場史無前例的「太空爭霸」,並且都成功將宇航員送入了太空,甚至美國還成功登月,而當時登月靠的正是NASA研製出的「土星5號」重型火箭,它的「近地球軌道」載荷高達140噸!

美國的航空實力,可見一斑!

隨著冷戰的結束,NASA的預算一再縮減,美國想到了吸收社會資本的方法。1984年,國會通過了《商業太空發射法案》,允許私人發射火箭,並要求NASA盡最大可能尋找和鼓勵最大化太空商用。

1990年,為了賺NASA的發射費,一大批私人發射服務供應商應運而生,聯合發射聯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最關鍵的是1994年,NASA推出了 「技術轉移計劃」,拿出了每年預算的20%用來支持商業合作夥伴協助研發新技術,其中包括可重複使用的航天器方案,降低進入太空的成本,

長達數十年的積累,美國培育了大量的航天人才和豐富的航天資源,所以埃隆·馬斯克才能在Space X成立後,迅速吸收一大批航天人才,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前NASA工程師Tom Mueller。

@ShanghaiPlus表示,Space X得到了許多NASA的技術專利支持,比如「獵鷹」9號火箭上使用的梅林發動機原型便是NASA當年用於載人登月的Lunar Module Descent Engine。在訂單方面,NASA也給予了Space X大量的支持。

@SIXGODS_夢得四舅 認為:「奧巴馬宣布停止太空梭計劃以後,對於NASA的財政扶持大大降低,導致不少員工出走,並加入像Space X那樣的私營航天企業,帶來了大量原來NASA的技術,否則馬斯克也回天乏術,說白了還是有原來『國家』的底子。」

當然,國家的「大樹」固然靠得牢,但美國企業家對太空的熱情,以及對夢想的不斷追求,也是不可或缺。

無論是從《星球大戰》還是《銀河系漫遊指南》這些科幻題材,都不難看出,美國人對外太空充滿了冒險精神。埃隆·馬斯克便是最好的例證,即便是險些破產,他也依然沒有放棄Space X項目。

我國航天也有民營身影

一家私企的航天能力,甚至「碾壓」了代表我國航天器最高水平的「長征5號」,不禁讓我們有幾分失落,難怪人民日報微信號的標題是「美國人凌晨完成一項壯舉,告訴我們中美差距還有多麼巨大」。

這一落差,也引來了國人的反思。

@鹿港孤帆 感慨說:「雖然2016年『長征5號』的升空令我們從『航天大國』成為了『航天強國』,但我們中國人可千萬不能因此就『飄飄然』,覺得自己很牛了。和美國人比航天,我們仍然還是『學生』,今天美國人成功發射的『獵鷹重型』更應該讓我們清醒過來!」

其實,中國從來不缺「獨角獸」,也不缺敢於夢想的人。無論是「新四大發明」,還是滴滴、今日頭條等創業公司的成功,都昭示著夢想家的強大生命力。

既然找到了差距,就要更好地克服困難,在追趕的路上,我們可從來沒有在怕的。

首先,要打破體制上的「束手束腳」,充分地調動商業的力量和積極性。

諾獎得主菲爾普斯在《大繁榮》中強調了商業的創新作用:「現代經濟把那些接近實際經濟運行、容易接觸新的商業創意的人,變成了主導從開發到應用的創新過程的研究者和實驗者,而科學家和工程師往往被他們召集過來提供技術支持。」

早在2014年11月,中國就明確鼓勵民營企業進入衛星市場,並在2015年5月,將軍民融合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之後有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到商業航天的市場中。

據了解,國內正在從事商業航天的有兩類群體:一類是傳統的國有大型企業,籌措資金建立發射服務企業和應用衛星運營企業;另一類是民營創業者,其中有自稱組建了火箭公司的,也有自稱發射了小衛星、從事遙感或者科學研究的。

比如在2017年底就有媒體報道,北京一家科技公司自主研製的X系列火箭發動機整機試車在江西取得成功,是中國第一台「民營火箭」發動機試車。

雖然「長征5號」暫時還比不上Space X,但大家也沒必要太過悲觀,畢竟要趕超美國的航天實力,非朝夕即可完成。

「隨著中國超強火箭發動機試車和大直徑殼體的研製不斷實現突破,中國的大國重器長征九號預計將在2030年前後登場。它的最終目標很簡單,與NASA的太空發射系統正面競爭,支撐中國大型空間站建設、重型深空探測任務、載人登月、載人登陸火星的順利進行。」

@youyou象猛獁 希望大家多給中國航天人一些時間:「當年馬斯克創建特斯拉的時候,很容易就在找到了各方面滿足要求的技術人才,國內主要是這方面還比較缺乏,感覺更重要的是時間,人才再積累幾十年,各種偉大的奇蹟在國內發生是可以預期的。」

面對差距,我們需要謙虛,但更需要學習,迎頭趕上。畢竟,星辰大海,也是我們的征途!


推薦閱讀:

能讓女人舒服的男人,一般都比較成功
快速成為有錢人——成功概率學剖析
有人說 「成功是被逼出來的」 ,你認同嗎?為什麼?
薄熙來案述評:成功的審判 遺憾的偵查

TAG:中國 | 成功 | 面對 | 私企 | Spa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