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瑰寶
轉載▼
標籤: 健康 李氏 練功 拳理 體育 | 分類: 轉摘文章 |
中華瑰寶-----隱仙羽化猶龍派太極拳揭秘敘真(五)
至於雙手劍二十四勢是否是明代茅元儀收錄在《武備志》中的勢法(朝鮮勢法)?它是否已經失傳了呢?明代傑出的軍事作家茅元儀在他的曠世巨著《武備志》中,收進了一部雙手劍法。這是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唯一一部古雙手劍譜,它是我國古代武藝文獻中的瑰寶。以上所言是當代著名武術家馬明達先生在《說劍叢稿》中的論述。此論述考證有據,絕非虛言。正如茅子曰:「古之劍可施於戰鬥,故唐太宗有劍士三千人。今其法不傳,斷簡殘編中有歌訣,不詳其說。近有好事者得之朝鮮,其勢法具備,固知中國失而求之四裔,不獨西方之等韻,日本之《尚書》也。」茅子先生在明代已經講明此雙手二十四式劍法在明代以前就已經失傳,他所收錄的雙手劍法得之朝鮮。此說一直流傳至今,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二十四勢雙手劍法並未失傳!且此劍法也不是得之朝鮮勢法。該劍法一直在中國秘密傳承,只是茅子先生沒有發現罷了(這或許是收錄時另有原因吧)。馬明達先生曰:「被茅元儀在序言中稱為朝鮮勢法,毫無疑問出自中國某個佚名武藝學家之手。不但茅氏在序言中確認這一點,而且劍譜本身的許多特徵足以證明,我們應該深深感謝古代武藝家們,是他們為我國保存這部在茅元儀的時代已難見到的無尚珍品。」千里馬易尋,伯樂難求!馬明達先生對此雙手劍譜有如此高的評價,可見馬先生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識寶」之人!
據筆者所知,此劍法源遠流長,歷代傳流,到明代被茅子先生收錄在《武備志》時,其劍訣勢法已不成全璧,其劍訣歌也是取於昆吾劍訣,並不是原劍譜中的歌訣,只可證明此雙手劍確實存在,實為遺憾!1930年金一明先生曾編著《君子劍》一書。他在書中說:「君子劍屬於雙手劍,劍身較長。雙手劍勁力起於足跟,而不發於脊背,短劍勁力多在肩脊,而不在足跟,是二者不同之處。」實為抄錄《武備志》書中二十四勢雙手劍的原譜,與原譜沒有任何區別,無論怎樣它也是古代先賢聖士們傳留的寶貴文化遺產。的確此雙手劍法並沒有失傳,它至今還在民間秘傳,並得以完整保留,只是官方沒有發現,現今之人確實不甚了解罷了。筆者就完整地保存了原始的正本,司新三先生手書手繪的古本二十四勢雙手劍譜,由其劍法歌訣也不是武備志所記載的劍法歌訣,卻是有別。此劍法口訣更能體現雙手劍法的本意。據說此劍是古代雙手戰劍,.經歷代宗師秘傳獨授之,現在猶龍派門中秘傳。
有讀者來信探討,為何將該拳稱為「四炁」?與諸派太極拳有何區別?《老子》說:「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就是說這種氣是一種摸不著,看不見,擁有能量,載有信息,流動著的物質,傳統稱為「先天虛無真一之氣」。因為它是一種無形無象的能量,是人體內部的一種能量流,所以把此功之氣意為「炁」。筆者認為,炁(氣)是一種看不見但確實存在而流動的物質,用炁形容該拳的表現形式則是體現了該拳的玄妙精深之處。行氣潤身,則是貫通該拳的始終,具有鮮明的特點。從無到有,從有至無,循環往複,吸提引依。絕不能將他簡單得理解成為「四季」(春夏秋冬),更不能把「四炁」功法分割開來,說成一氣套路練什麼,二氣套路又專練什麼……這樣的理解是狹義的。他應是編排有序,相互聯合的整體練功套路,更不能將帶有「四」字或「四趟」的拳派和套路牽強附會說成和「四炁」相同,這是不能相提並論的。記得大約在1978年,津門通背名家馬興義先生曾想用太極長拳四路一百零八式與我換練「四炁」功法,被我婉言謝絕。實際就是「四炁」與「四路」相差太遠的原因。「四炁」功法套路是太陰練形之術,練就的是培陰育陽,從無到有。從外形所練是蛇行纏繞功,如同胎兒在娘腹中慢慢蠕動,完全是內勁的虛實轉換和真氣的潛轉來支配外形,內要留意,外要用意,所以從外形上看要形成一個偃月牙的肢體形態,月虧而練月盈,盈虛則有象。「四炁」功法的整體操練可意會為天地相通,從而體驗天地人合一的妙境,與天地通與萬物之通方知「四炁」功法是把精氣神意練就內外如一的上乘境界。這一練功過程就是道家武學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返虛,煉虛合一(「一」乃道也)的重要過程。先父張鴻逵在提到「四炁」功法時曾言:「太極先賢志士所創的一些太極理論,實際都是在給『四炁』功法定義,而『四炁』功法又恰恰體驗印證了先賢志士們太極理論的高明玄妙之處。」實際「四炁」功法本身的存在也是不斷對太極理論的補充和修正。「四炁」功法整套操練難度之大,如不親自體驗則是不會感受到的。該拳處處求單輕,不止單腿支撐全身的姿勢特別多,而且還要配合摺疊纏繞,捻擰旋轉,起落升降,神氣形態等,這些都是有很高要求的。就是本派門中之人操練該拳也要有恆心和毅力的,人們所以稱之為功夫拳也就在於此。俗話說:「俊把式,丑工夫。」此話有一定道理。我們往往注重那種好看的表演形式,而忽略了苦功鍛煉,正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且不可成為「理論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說的頭頭是道,練起來卻是面目全非。辜負前輩的意願,曲解了他們的本意和良苦用心。恕我直言,歷代太極拳先賢宗師,曾留有大量的理論知識,它們都有各自不同的講意,為我們留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但同時這些理論又過於高深玄妙,有些甚至過於抽象繁雜。易誤讀誤解。猶對初學太極拳者練功帶來偏差,我想與練習太極拳愛好者共同思考一些問題,當今太極拳運動應該向何處發展?太極拳的技擊之術是否應該提倡和發揚光大?益壽延年的養生是否是太極拳的最高造詣?想當年楊露禪先師被稱做楊無敵,打遍天下無敵手靠的是什麼功夫?我們要不要對練太極拳的認識有所反思?如果以鍛練身體練太極拳為目的,無疑曲解了它的本義,實際武術不管它各門各派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除自身鍛練習演外,就是防衛搏擊格鬥術,我想太極拳也不例外。這包括豐富的攻防技術,科學的訓練方法與手段。如果以鍛練身體為目的,體育形式有多種多樣不需細推。但武術運動讓人們最感興趣的就是包涵著技擊內容。當然拳術有其鍛練身體的價值,但絕不是主要目的。當今我國愛好太極拳的人很多,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可喜的現象,但也存在令人不甚滿意的弊病,心態浮躁,急於出道,急於進入太極拳家的行列,急於想讓自己出名得利,大肆抄作,甚至不少人連自己所練的太極拳對與錯都不清楚,連太極拳最基本的原則定勢八法都不具備,所演練的太極拳基本「手形」「步法身形」,都沒有體現,不知「纏繞摺疊」、「起落升降」、「上下相隨」,違背太極拳「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行氣如九曲之珠」、「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意境,更不知不疾而速得真宰,如此方稱太極拳的真意。看一看對照一下自己所練的太極拳有沒有體現,不要自欺,練好太極拳意領神會,意從哪來,念由哪出。站著打太極拳,只見胳膊動上身不動,下身不隨。確美其名曰「中正」不偏不倚,實不知「斜中寓正,正中寓斜,外斜內正」,「外緊內松",「慢與快,柔與剛,虛與實」的辯正法則,卻大膽創新,創出不倫不類非馿非馬太極拳功,他們在糟蹋太極拳的真髓,卻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才氣和悟性如何先不說,連基本功都不具備,實際上還在太極拳法的門外,可以說他們在胡編亂造,他們毫無章法創新,以恣意塗抹掩蓋自己的淺薄與無知,以丑為美以怪為奇。以一些人等為代表的所謂太極拳大師們,把太極拳的技擊之術庸俗化,娛樂化,簡化臆造了所謂的太極神功,他們語不驚人誓不休,事不做絕不甘心。他們這些人肆義炒作,這種人根本就不懂太極拳的技擊到底是什麼,沒有挨過太極拳勁被打擊的真正感覺,所以感受不到挨打的滋味,對這些人實無道理可言,揭露他們謊言的最好手段,就是有人不斷找他們「切磋武藝」讓他們原形畢露,他們這些做法對太極拳的繼承與發展實無貢獻可言。讓我們的現代多多留住那些傳統的民族文化吧,離開傳統的太極拳法,還怎能談繼承和發展。千萬不要讓現代的太極拳給傳統的太極拳練走味了。
我想建議大家應該重讀一下太極先師張三丰,王宗岳的太極拳經和太極拳論中的論述,認真仔細全面研讀且不可片面的斷章取義,認真對照印證,體驗自己所練的太極拳,筆者才疏學淺,人微言輕,一家之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1984年5月在天津傳統武術表演賽中,王逸樵作為特邀代表,在大會上表演了該拳的一部分,這是該拳首次在公開場合露面,他那鮮明獨特的猶龍派太極功法表演引起人們極大興趣和關注。(待續)
分享:
0
喜歡
0
贈金筆 閱讀(24)┊ 評論 (0)┊ 收藏(0) ┊轉載(2) ┊ 喜歡▼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 排行榜 |
---|
前一篇:中華瑰寶-----隱仙羽化猶龍派太極拳揭秘敘真(四) 後一篇:中華瑰寶-----隱仙羽化猶龍派太極拳揭秘敘真(六)
推薦閱讀:
※中華名拳--八極拳
※中華德育故事
※《易隱》 - 中華命理
※[組詩第1-7首按中華新韻;第8首按(平水韻)修改
※中華道家氣功 | 大雁功
TAG: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