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小念頭的練與用(六)

伏手  詠春拳有三大手法,分別是攤、膀、伏,伏手是詠春拳中比較典型、另類的一種手法。關於伏手在詠春拳體系中的作用,一直眾說紛紜,有的詠春門人持否定說,他們認為伏手在實戰中沒有任何用處,它的作用只是在日常訓練時鍛煉初學者的守中、用中、以及歸肘意識。  除此之外,部分詠春門人中還流傳一種更為奇葩的說法,(據說,還是某著名老拳師辛辛苦苦考證後的結論。)他們認為伏手在詠春拳體系中只是一個圖騰,它的作用只是向後學者表明,詠春拳的起源就是「蛇、鶴相爭」。「伏手平放如鶴之喙和頭,伏手昂起如蛇昂首欲撲。」形象倒是很形象,不過,我想對這位老拳師說一句:「您的想法還能再奇葩一點嗎?」  還有一種說法,已經和實戰有點挨邊了,不過他們的實作分析,很讓人無語。他們認為,伏手在實戰中的用法是以手腕背部撞擊對方。  沒有得到詠春拳的真傳不要緊,只有你努力練習,多思索,還是會學有所成的。自以為是的理解,加上信口開河地亂說一通,並以此誤導後學,才是這些人真正的可怕之處。  雖然說伏手不能算是詠春拳獨有的手法,(南拳體系中,有好幾個流派有類似動作)可是,只有樁架一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你練習的是詠春拳。  伏手在「一攤三伏「動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先說結構:  詠春拳的拳理中有一條,就是中線理論,這個理論不光是實作上的運用,在詠春拳的練法中,也貫穿始末,伏手定式時的樁架能夠練習六面應力(即立體應力),而且是求取整體力的所有方法中最簡潔的一種。  肘底力  詠春拳拳快馬活,手法變換極快,在貼身近戰時多長橋發力,伏手練習時要求歸肘,這一要點恰恰是求取肘底力的捷徑。  所以,要想練好「一攤三伏「,關鍵在肘底,關注細節,沉心靜氣,才能體會出肘底力運用的巧妙之處。  現在,我們談談伏手在實戰中的運用,控橋及破橋。  實戰中,伏手並非如同「一攤三伏」時的勾手形態,而是手型微調,手背向上,將自己的掌心貼在對方的橋手之上(此為控橋),也可變換手法破對方橋手(是為破橋),這些內容不適合初學者,練習有成後,多思索,多變換手法,你會有收穫的,在這裡,我簡單介紹一下【伏打】。  正門樁手  前掌變成手心向下的伏手,意為控敵橋手。  後掌掌心向上,自前臂上方抹出(我控敵橋手,敵方如果反控我之手,以此法消解)  在旋轉的過程中,變拳,向前打出,拳高與肩平。  要點:注意抹橋細節,這是伏打的關鍵之處。  伏打與正身進馬的配合  正門樁手  前掌變成伏手  向前進馬的同時,抹橋,出拳。  要點:進馬與抹橋、出拳要同步。  伏打與快速進馬的配合  此勢適合搶攻,為消打合一之勢。
推薦閱讀:

詠春拳尋橋套路
詠春拳尋橋教學 :殺頸手、按手橫掌、右退步左標手
詠春拳之內門拍手
詠春拳訓練計劃
什麼是詠春拳的肘底力?

TAG:詠春 | 詠春拳 | 念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