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 做好青春期孩子的家長 - Qzone日誌
看到孩子逐漸長大,好多家長在欣喜之餘,又隱隱地感到了些許無奈、些許緊張?因為有一天做家長的突然發現自己的權威性在孩子面前下降了。孩子開始變得不那麼順從,不那麼易於管教了。為什麼會這樣呢?答案只有一個:您的孩子已經進入了青春發育期。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在1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崇拜期,2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輕視期,3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理解期,4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深愛期,直到50歲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10歲到20歲之間是代際衝突最為激烈的時期。有人說:「12--17歲這個年齡段可以讓父母衰老二十歲!」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孩子是最讓父母操心、擔心和傷腦筋的。有幾位找我諮詢的家長說:在孩子小的時候聽別的家長說孩子如何不聽話,家長如何生氣,如何被氣哭,都覺得不可思議,心裡想帶孩子還不簡單嗎?頂多是累一點罷了,現在才真正嘗到了家長難當的滋味,別說哭了,有時真是快被氣死了。還有一位家長說:長這麼大也沒有受過這樣的委屈、這樣的難為,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真的不知如何是好!打不得,罵不得,哭不得,笑不得。在座的各位都正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家長。怎樣當好這一時期孩子的家長,成了我們最為關心的話題,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就是《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做好青春期孩子的家長》。
進入青春發育期的孩子,除了生理上的變化以外,更主要的表現在心理上的突然變化,具體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1、自我意識在這一時期出現質的變化。青春期的孩子對於"自我"的體驗和感受前所未有地清醒。如果說,兒童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基本是服從成人意見的,那麼,青春期的孩子則完全不同了。他們對自己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熱衷於思考自己的優點、缺點、特點......顯得十分「自戀」,同時又經常誇大自己的缺陷,因為自己不夠「完美」而沮喪。
2、獨立性增強。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總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認和尊重,希望擺脫成人的約束,渴望獨立。
3、感情的變化非常顯著。他們既"多愁善感"又"喜怒無常"這常常令我們家長手足無措。感情的多變是與感情的深化共同發生的,在這一時期孩子們已經開始產生和感受到許多細膩複雜的感情。
4、開始關注同齡人之間的交往。同齡人之間的關係是這一時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內容。任何一個青春期的孩子都不可能脫離同齡人的影響,總是將彼此之間的交往與認可看得極為重要。
5、與成人世界的關係開始變化。青春期的孩子不願意再像「小孩子」一樣服
6、性意識的萌動與性別角色的深化。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非常關心自己性別角色的完美程度、被他人接受和欣賞的程度:夠不夠帥、是不是漂亮、能不能引人注意等等。都渴望了解異性,希望得到來自異性的友誼,開始憧憬愛情……
當然,還不止這些。
所有這些變化和發展都是在進行的過程中,而不是已經完成了的。他們在各方面仍然是不完善、不成熟的:還不可能真正獨立,還沒有形成相對穩定的個性,還沒有成熟的感情世界,還不善於把握真正的友誼,還不能真正與成人平起平坐,還缺乏嚴謹的思維技能,還不具備真正嘗試愛情的條件。
由於青春期生理、心理變化的突然性、多樣性、特殊性,不僅使青少年自己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有時也會讓我們做家長的不知如何應付。往往是這一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另一個問題又來了。所以多數中學生的家長都感到了累----心累!
那麼怎樣做好一名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呢?
我想從以下兩個方面與大家共同探討一下:
1、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之間的交往;
2、欣然面對孩子的「反叛」。
一、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之間的交往
如果你對剛理完髮的孩子說:「什麼髮型,難看死了!」青春期子女的反應多半是鼻孔里冷冷地一聲「哼!」潛台詞是:「你懂什麼!」不過,如果這話是出自同學之口,那可不得了,他很可能會把費了好大勁理成的心愛髮型弄亂重來。
「一起去公園轉轉吧!」節假日里,父母好不容易安排妥當一次充滿溫馨的出遊,可孩子的反應已遠遠不再是童年時的歡呼雀躍,取而代之的那份勉強與拖拉倒像是你讓他去拔牙:「非得我也去嗎?」更有甚者,乾脆一口拒絕:「不行,我和同學還有事呢。」後來你才得知,所謂「有事」不過是陪同學或朋友去商場挑一盤磁帶而已。
為了孩子的生日,父母親轉了無數商場,跑得腿腳發軟,精心挑選了合體的衣服作為禮物(當然是父母認為既漂亮又大方的),可是孩子完全不領情;更讓父母傷透心的是,在甜言蜜語向你爭取到生日聚會的贊助以後,名單中卻沒有你的位置。
如果你已經有了上述類似的經驗,切莫氣憤傷心,因為你並不孤獨,有許多家長與你一樣有著共同的感受;如果你還沒有這樣的「機會」,也別太早得意,因為你恐怕在劫難逃。在子女的青春期內,這是一道少不了的風景線。不必埋怨孩子「沒良心」,「不懂事」,更不用懷疑自己什麼地方沒有盡職以至孩子疏遠了你。就如同孩子在三四歲時,曾有一段什麼都要「我自己來」一樣,這是又一次生命的飛躍。
心理學家對此有個十分貼切的稱呼:心理斷乳期。身為父母者都知道,無論是母乳還是牛奶餵養,嬰兒斷奶後的營養非同小可。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糖類等樣樣都少不得,因為這些將替代母乳和牛奶供給孩子身體發育所必需的一切,幾乎所有的家長對於孩子斷奶後的營養問題都關心備至。從人的心理發展來說,青春期與嬰兒斷奶期十分相似,是一個心理斷乳期。友誼就成了心理斷乳期的食糧。
在童年時代,父母親可以說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支撐,不懂的事情問父母,不會做的事情找父母;是非的判斷順從父母,得失的取捨請教父母等等,一切都那麼自然。而到了青春期,由於獨立感和成熟感的出現,使得他們絕不願意再像以往那樣依賴於父母。不僅如此,他們還非常自覺和迫切地渴望擺脫父母的控制。但實際上,青春期的所謂獨立和成熟依然是十分有限的,並不能夠真正保證他們應付生活中的複雜內容。這就形成了既不願意依靠父母,又不能夠真正獨立的現象。於是,就像離開了母乳卻不能離開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等其它營養物質一樣,同齡人的關係密切和突出了,並且在他們的生活中佔據了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為同樣的發展和變化,使得青春期的同齡人經歷著同樣的感受,體驗著同樣的需求,他們每個人都在完成著生活重心的轉換--從依附性為主到獨立性為主。這些共同的感受和需求使得同齡人之間形成了深深的「利益共同體」,他們一同經受「成長的煩惱」,一同品味「成長的歡欣」。順理成章,他們彼此之間最情願也最能夠提供相互需要的支持,提供相互需要的幫助。於是,他們將朋友看得特別重要,他們對友誼無比忠誠。他們在一起,似乎有說不完的話題;為了彼此的利益,甚至頂撞家長。他們常說:「我們同學都是這樣說的」「人家都是這樣穿衣服的」等等,在種種家長們看來沒有道理甚至近乎荒唐的言行後面,實際上存在著一?quot;天理",那就是,同齡人的行為準則就是我的行為準則。
即使最膩愛孩子的父母,也不會盲目到讓子女靠母乳或牛奶長大。對於青春期子女的交往和友誼,也應抱有同樣理性的態度。友誼是他們心理斷乳期的精神食糧,千萬別加以剝奪或者進行阻礙,除非你想讓孩子一輩子停留在童年。可以說,沒有密切的同齡人關係,沒有在一定程度上的與父母的疏離,孩子的青春期就是有缺憾的,他們從童年到青年的過渡就是不完美的。如果你的孩子基本沒有朋友,那絕對是一件值得重視的事情,你應當幫助他找到原因,補上這青春期的重要一課。
無論你多麼愛你的孩子,都要明白這一點,在進入青春期後,最能影響他的不是父母,而是他的同齡人。社會心理學常識也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從他人的眼中認識自己的,因此,如果你希望孩子具有健康的自我意識,那麼請鼓勵他去結交朋友,他們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會獲得建立準確自我概念所需要的各種信息,在團體活動中體驗自我價值。相反,如果你的孩子在休息日、節假日永遠寸步不離父母左右,從來不要求去「找同學」、「找朋友」,放學後家中永遠是既沒有電話打進來,也沒有電話打出去,你千萬不要得意,以為孩子多麼聽話、多麼守規矩,而應當引起你的警惕,你應當找孩子談談,想想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不和別人來往。至於家長以學習、成績為由,限制甚至阻止子女與同學來往,就更不足取,因為朋友所能給予他的,有許多是你所無法給予的,而那又是他的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
實際上,多數家長並不反對子女廣交朋友,我們擔心的主要是在子女交往的對象上,唯恐「交友不慎」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常常忍不住橫加干涉:「你為什麼要與某某來往?他……」我建議家長少發這樣的議論。首先,這是十分不公平的,大多數青春期的孩子還未定型,隨便的給他們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太輕率了。其次,孩子選擇朋友有他自己的標準,可能某個孩子確實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更可能具有你所不知道的某種可貴之處,而那正是你的孩子極為珍視和需要的:或許他們有共同的愛好--足球、集郵,或許他們在性格上互補--一個內向謹慎,一個開朗潑辣。另外,少男少女的友誼往往比成人純潔得多,用成人世界中或多或少的功利甚至勢利的經驗來評判,本身是對他們美好情誼的褻瀆。
其實,孩子能否結交到朋友,以及結交什麼樣的朋友,說到底還是取決於他自己,要靠他自己的魄力與能力,靠他自己的分辨和選擇。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孩子善良正直,誠懇待人,他的身邊自然不會缺少朋友;如果你的孩子真的結交了一些不大好的朋友,恐怕首先是他自己在成長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作為家長,最重要的還是應該在教育自己的子女上多下功夫,在子女心靈的陶冶和人格的完善上多下功夫。
至於與父母的疏離嘛,不必過於擔心,因為親情是割不斷的。只是在這個歲月,這個年齡段,同齡人之間的關係和友誼的分量暫時超過了你。在經歷這個"心理斷乳期"的過程中,如果處理得好,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不僅不會淡化或惡化,反而可以升華至一個新的層次,這就是我下面要談的問題:
二、欣然面對「反叛」
與同齡人關係密切,與家長關係慢慢「疏遠」。這是在同一時期發生的同一事情的兩個方面。
提到「疏遠」,提到「反叛」,家長們往往掩飾不住自己的激憤和失望:孩子瑣起了日記;他們拒絕回答家長的各種問題;他們我行我素,自作主張。一句話,簡直不可理喻。青春期少年對於家長的這種疏遠和逆反,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不僅中國如此,在世界各地也大同小異。語言、文化背景各異的父母在這方面可以說是同病相憐。
家長對孩子的抱怨經常伴隨著生動的比較:這孩子小時候特聽話,可現在你讓他幹什麼都好象沒聽見一樣;過去連春遊時穿什麼衣服都要你幫她挑,現在可好,和同學去哪裡玩都不情願告訴你;小時候嘴巴真甜,家裡來了人叔叔阿姨叫個不停,如今叫人蚊子聲,然後往自己房間里一躲,就再也不露面……總而言之,孩子好象變了一個人,變得讓家長頗不滿意。其實,只要冷靜下來琢磨一下,家長們也會發現自己抱怨得不盡合理:如果已經上初一的女兒,睡覺前還纏著你給她講故事,或者身高已經
實際上,疏離和逆反只是表面現象,它所包含的實質是成長規律所提出的要求。就像前面我們談到的,獨立和成熟的感覺使得青春期同齡人之間的關係格外密切,同樣是獨立和成熟的感覺,使得他們不再滿足於過去那種對父母的服從和依賴。我們常?quot;童言無忌",兒童時代的心理是完全坦露的,沒有什麼內心的秘密,對別人不設防,對家長傾吐一切,敞開心扉,沒遮沒攔,有什麼想法脫口而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從無「後顧之憂」。到了青春期後,青少年的內心世界更加豐富了,願意自己獨立思考問題,喜歡保留自己的秘密,不願吐露內心的真情,不輕易把內心活動表現出來,特別不願
當你被孩子的固執和反抗氣得頭昏眼花時,你不能夠象過去那樣用命令強迫他們服從,而只能「曉之以理」;當孩子對家庭事務或社會問題發表高見時,你不能像過去那樣說他根本不懂,這是大人的事。而應當通過討論交流進一步了解;當孩子拒絕告訴你他與某位同學通話的內容時,你不能要求他「從實招來」,更不能在下次偷偷用分機旁聽……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已經「長大了」。
他們長大了,但他們依然愛你,他們希望並且需要你以不同於以往的、同志式、朋友式的平等態度對待他們,而不是仍然將他們只當成「乖孩子」。我們每個成年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其中不乏生死之交、莫逆之交、患難之交請想一想,即使對待如此密切的朋友,彼此之間能夠未經允許互拆信件嗎?能夠未經同意代做決定嗎?哪怕是為對方著想、於對方有利,你會嗎?當然不會!因為這樣做是不道德、不尊重別人的。那麼,你又為什麼理直氣壯地去這樣對待已經十幾歲的孩子呢?為什麼對他的拒絕和抵制感到氣憤和委屈呢?我記得《圍城》上有這麼一段話,刻畫了做家長的心態,「一切做長輩的都不願意小輩瞞著自己有秘密,把這秘密逼出來,是長輩應盡的責任。」所以,我們總是有意識無意識地去了解孩子的「秘密」。我還想起《中國教育報》上的一句話:「硬性了解孩子秘密的家長是不會尊重孩子的家長。」
下面有幾條建議供大家參考:
1、請記住要像對待成人一樣對待你的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的他們不會再簡單地服從和遵守你的命令。
2、請記住你的孩子有發表意見和觀點的權利。家庭的「重大決策」,比如耐用消費品和高檔電器的添置、度假的方式和地點,甚至於父母工作的變換,都應當讓他們知道,聽取他們的意見,並且儘可能加以採納,因為青春期思維的敏捷,使得他們的想法比成人更精彩。
3、請儘可能理解你的孩子。青春期畢竟只是通向成年的橋樑,而不是真正的成年,他們的意見、判斷很可能經常是不妥當甚至是荒唐的。身為家長當然可以不同意乃至反對,但在否決孩子意見的同時,你完全可以同時表達出你對他的理解__雖然家長不能接受,但是家長懂得他的想法,明白他的感受。
4、請讓你的孩子知道界限的原則。因為他們在許多問題上還不具備獨立承擔和處理問題的資格,家長在某些事情上實施"絕對權利"是合理的。應當讓孩子知道這些不可逾越的界限在哪裡,不可違反的原則是什麼。但是,如果你的界限和原則過多,它們就將形同虛設,會遭到或明或暗的堅決反抗。
最愛孩子的莫過於父母,最溫馨的教育環境莫過於家庭。既然與成人關係的調整與重塑是青春期的「必修課」,家長與其一味埋怨孩子的「逆反」,不如欣然面對。而且,如同家庭教育的其它方面一樣,家長總是比孩子具有更大的主動性和責任。
推薦閱讀:
※素未謀面的朋友
※故道白雲
※什麼情況下會讓你有青春在流血的感覺?
※掏鳥窩毀掉了青春
※劇好看|豆瓣評分9.6的SKAM回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