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dài)夫與大(dà)夫,從上大夫談士大夫

文/戈帆

【作者簡介】戈帆,陝西省攝影家協會、陝西省詩詞學會會員,喜歡寫作和攝影,有多篇詩文和攝影作品見諸於報刊和新媒體。

今天我們去醫院看病經常管醫生叫大夫,但在古代的大夫可不是治病救人的醫生,而是操持國家大政的政治家。

1、醫術與治國:大夫和士大夫的名實之辯

不過說起來治病求人的大夫和處理國家政事的士大夫雖然在「大」這個字的讀音上不同,但在工作的內涵上卻有著某種淵源。關於這一點古人就已經有深刻洞察。

"上醫醫國"最早見於《國語·晉語》。平公有疾,秦景公使醫和視之。出曰:"不可為也??吾子不能諫惑,使至於生疾";文子曰:"醫及國家乎"? 對曰:"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醫和認為"上醫醫國,其次疾(治) 人",是醫家的職責。這段話在中國古代政治史上十分有名,上醫醫國更是成為了經典的治國良方。大夫所做的不過是針灸、方劑、配藥、打針之類的小活,但士大夫治理天下的大事情卻需要從每一個細部做起,這就是上醫醫國的高明所在。古語說的話「治大國若烹小鮮」講述的就是這個道理。當國家出了病症,士大夫們作為醫生自然要改革以革除弊病,每一個細節把握住了,穴位通暢國家方能興旺發達,這也是古人的金玉良言足以為後人垂鑒。

自此之後,士大夫階層里也有不少以醫家來比喻治國的範例,足可見大夫與士大夫的工作在本質上有相通之處:那就是需要精準地把脈、下藥,根本目的都是要使得病人或國家這個整體康健。

2、從上大夫到士大夫:歷代官職制度的演變概說

大夫地位十分重要,肩負著治國重任。在歷史長河中,這一稱號也經歷了多樣的便便過程,從先秦時代的上大夫的官職到後來的御史大夫的出現,再到後代唐宋士大夫群體的形成和士大夫本身意義的泛化。從士大夫的名稱指代的變化發展就演繹出了大半部中國古代史,這也是古代政治與文化精英的集體稱號的演變史。

大夫這一官名起源也是很悠久了,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最初是在各個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後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周代,大夫需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裡的家也與現代漢語里家庭的含義不同,而是指的是大夫自己的宗族,有政治屬性在其中。

到了戰國時代,七雄爭霸不斷,為了吸引人才各國也花了很大力氣。我們所熟知的藺相如就曾擔任過上大夫這一官職,而地位比藺相如高的廉頗因而也就不悅要找藺相如的茬,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就是膾炙人口的負荊請罪與將相和。上大夫作為中級官員在各國之中都有所設置,在齊國一些思想家和文學家也擔任過這一官職。

秦漢時代的大夫是皇帝的近臣,最主要的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掌管帝國的監察事務,類似於今天的中紀委,是龐大的秦漢帝國運行的重要制度保障。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御史大夫這一高地位的官員也不是誰都能擔任的。

3、「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真正含義

古語有云「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關於「刑不上大夫」這一說法歷來爭議很多,學術界對於此也有許多探討。

「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於《禮記》:「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兵車不式,武車綏旌,德車結旌。」

原來,這段是記載具體的乘車禮儀。

根據上下文,「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實應該分為兩句話:「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禮不下庶人。」這是講一般乘車禮儀。

兩車相遇,要相互表示敬意。

上級遇到下級,不用下車,但要扶著車前橫木,點頭行禮;下級遇到上級,就要下車行禮。

至於庶人,在先秦人看來,他沒有當官食祿,就不必行這套禮數。這和某個賓館的禮儀差不多,只能約束內部員工,你不能要求客人也遵守。

後來的人在解讀的時候,與刑法扯上了關係。也許有關係,也許壓根兒就沒有關係。我們姑且說有關係吧,難道真的是刑罰只針對普普通通的百姓?

目前結合當時先秦的社會和政治環境來看,所謂的「刑不上大夫」並不意味著當臣子犯法時不予懲罰,而恰恰蘊含了一種法隨人主之意定奪的意味。在殺伐不斷,刑罰嚴酷的戰國時代,不只是秦國的商鞅在變法改革,其他山東六國也都進行了改革以圖富國強兵。這些國家的法律制度都很嚴峻,懲罰特別是肉刑在今天看來都是觸目驚心,文臣並不是能逃脫升天更多的則是伴君如伴虎,這才是當時的真實社會形態。

在中國古代士大夫階層從先秦時代的封建貴族開始萌芽,逐步發展始終是中國的政治精英階層。士大夫掌管國家大事,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更正自己的錯誤,也在其業餘時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

在儒家傳統的影響下,歷代政治家大都有勵精圖治,兢兢業業的政治抱負,同時也有著比較純粹的民本思想。所謂民本,就是珍惜民力,愛惜民用,這樣的思想為歷代士大夫階層傳承下來,成為古代中國極為珍貴的思想文化遺產。

唐代的韓愈是其中傑出的人物,他進諫皇帝不要迎佛骨,推動儒學復興,講究道統,開一代風氣之先。宋代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宏大抱負也是士大夫風骨的楷模。在古代士農工商的四民社會結構中,士是排行第一的,是國家棟樑。從讀書的士子到朝堂之上的大夫,從文暨政,身份的轉化帶來了一個階層的成熟壯大,士大夫秉持的精神的活性塑造了傳統中國的政治生命力與文化創造力。

作為官職制度的士大夫與科舉考試都已經為歷史所湮沒。今日的公務員考試與官員選拔已經與傳統中國大相徑庭,今日的公務員考試更加註重的是專業性與技術性能力的選拔測試,這與古代的詩文辭賦的考核的側重點是不同的。

從上大夫到士大夫,從先秦時代的封邦建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再到晚清的風雨飄搖,從天下士到讀書人,士大夫階層的消失也意味著傳統官職制度的終結。


推薦閱讀:

亂世紛紛,士大夫的操守還不如一個妓女
如何評價汪曾祺的詩句「人間送小溫」?
甲申之難,民族之殤:士大夫到奴才的蛻變之路
崇禎自縊前最後幾天,明朝文官士大夫言笑自若、醜態百出

TAG:士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