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果欽哲法王:唵嘛呢唄美吽 證悟者的心要寶藏(導言)
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門
巴楚仁波切 原頌
頂果欽哲法王開示
第一部分,力促我們內省自己的過失和輪迴生活的過患。如此我們才會認清自己庸碌地忙於事業和其他以自我為中心的活動,無非是自欺欺人之舉,因為我們都受好惡所縛,貪愛友人而怨恨仇敵。了知這些是多麼無意義,自會對其厭煩而開始產生強烈徹底的出離心。這種企求解脫的決心,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礎,因為只有當我們洞悉輪迴的過患時,才會急切地全心投入修行。
佛陀在初轉法輪時,開示「在輪迴中,無一非苦」,此乃四聖諦17的第一諦。眾生都在追求快樂,但由於無明,所作所為都恰與能真正帶來快樂的做法相違。他們不能了解真正的快樂唯有了悟佛法,而被自心所造作的貪愛和瞋恨盤據,陷入妄想之網中,在痛苦中打轉而無法自拔。
現今的世紀被稱為末法時期18或余法時期,是因為它僅殘留了遠古偉大黃金時期的少許完美特質。今日的人們悖離佛陀的法教,只有極少數的偉人真正遵循佛法生活著。每個人都極度渴望幸福,但這個時代盛行的觀念和生活形態只帶來更多痛苦。
活在三惡道中的巨苦是如此劇烈得難以想像。地獄道的眾生被難忍的炙熱與嚴寒折磨;在餓鬼道中,是無法想像的饑渴交迫;畜生道在無知愚痴中,被奴役剝削,深受恐懼之苦。即使我們無法全盤了解這些惡道眾生的感受,難道不應當至少想想自己在這一生的作為所帶來的痛苦嗎?
如同噶當派的聖者曾說的:「最好的教法,是能照亮我們內隱過患的教法。」首先,我們應當銘記輪迴是苦,然後認清自己的過失,找出過失的原因。痛苦的本源是無明,而無明的本源則是誤認有「我」。殊勝的月稱菩薩19曾說:
最初說我而執我,
次言我所則著法,
如水車轉無自在,
緣生興悲我敬禮。
執著於我的身體、我的心和我的名。我們努力排除自己不喜歡的,抓取自己想要的。這是執著,也就是自我的基本作用,是痛苦的根源。
為了使我們思考末法時期的人們是如何行止的,此教法的第一部分旨在澄清我們對輪迴的認知,並啟發我們對輪迴產生深切的悲感。這會使我們產生強烈的動機,將自己從各種習氣中無明所造就的永恆痛苦中解脫出來。但不管動機多強烈,單有動機還是不夠。之後我們所需要的,是要了解如何才能真正從輪迴中解脫出來。換言之,即我們要如何修習佛法。
17 四聖諦:1)苦——應知苦諦;2)集——應棄苦因;3)滅——應達滅諦;4)道——應證此道。
18末法時期,即梵文kaliyuga:「殘破時期」或黑暗時期,久遠前黃金時期之圓滿,只剩下毀墮的殘跡。尤以下列五種衰敗為甚:1)命濁—— 壽命減少;2)劫濁——環境惡化;3)見濁——眾生見的毀壞;4)眾生濁——才能退失;5)煩惱濁——煩惱障增多。第五偈之註解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19月稱菩薩:生於印度南部某婆羅門家族,是龍樹菩薩的大弟子(譯註:月稱菩薩應是佛護的再傳弟子,為印度大乘佛教晚期,亦即密乘於印度佛教興起之時期,約為公元七、八世紀,距龍樹菩薩的二、三世紀有別)為一著名學者,證得殊勝成就並以神通聞名。例如由畫中母牛擠乳供給僧團,用神通號令石獅怒吼而退敵。是那瀾陀佛學院的教師,曾在此與得觀世音菩薩親助之月官辯論達七年。此處系引述月稱菩薩《入中論》中有關悲心啟敬偈。
第二部分解釋如何將對治所有輪迴染污的佛法真正用於實修。它詳釋佛陀教法的核心——大乘的見、修、行。藉由修持這些教言,過去因無明所造成的業果和染污將被凈化,所有本俱的解脫和證悟特質將得以彰顯。在這些教法中,特別著重諸佛慈悲的化現——大悲觀世音菩薩的禪修教導。
首先,必須徹底建立正確的「見」。建立見,意味著對勝義諦的完全信解,了知情器世間雖然顯明、有用,卻全無任何究竟的實性。這種對萬象「顯而空」的見,是開展出完美佛果的種子。對見的正確了解是建立見的第一步。然後,為了把見和自己內在的體悟相融合,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持,這就是「修」。在任何時地皆能保有認見的修持,則是「行」。透過見、修、行三者持續結合,修持佛法的「果」會完全成熟。誠如俗諺所說:「當牛奶被細心地攪動,奶油就製成了。」
修行的果是什麼呢?溫柔與持戒代表了悟:了無煩惱則是禪定的徵兆。這些和所有解脫的功德,會在我們的生命中札根,並自在地顯現在行為中。建立見,就好比了解某種特殊工具的特性和效用;修是去購買這工具,並學習如何使用;行是隨時時嫻熟地使用;果則相當於用它所達成的完美任務或成品。
此教法的第三部分,說明修持的成果是在日常生活中免除俗務的羈絆,並能與教法融為一體。當我們對輪迴生出強烈的厭離心,克服輪迴能帶來幸福的妄念後,將自己浸潤在佛法修行中,日增的自在會自然現起:我們不再被引發痛苦的事物誘惑。唯有將心轉離俗世的目標,發展真正的出離決心後,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
<啟敬偈>
十一 頂禮
正文由頂禮「南無 世自在王」開始。
這句梵文的意思是「頂禮宇宙無上聖王」,意即頂禮最偉大的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廣被一切眾生,從平民到國王,從聲聞、緣覺到所有的十地菩薩20。觀世音菩薩體現了無別於廣大佛心的大悲心。悲心在佛陀的法教中具有如此的核心地位,是因為一切深廣的菩薩道是從悲心所生;悲心也是覺悟的本心。在世俗諦的層面,觀世音菩薩是諸佛的心子,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示現十地大菩薩之相。就勝義諦而言,他是諸佛、諸佛凈土和此劫一切轉輪聖王化現的根基。因此,他被尊稱為「宇宙無上聖王」,意指他不僅是世間所謂君王,更是佛法之王、悲智(悲心與智慧)之尊,完全脫離輪迴三界21,永遠超越生、老、病、死。為了滿足眾生所有的需求,他化身無數,從國君到平民、動物。他示現圓滿的解脫來利益一切眾生 。
20聲聞:字義為「聽聞者」,聽聞佛法並依法修持者。緣覺(辟支佛): 字義為「自為佛者」,終生在道上精進而未有上師指導者。此二者與阿羅漢,意指「殺賊者」——即消滅煩惱敵障者——皆屬小乘僧眾,其目的皆為自求解脫。菩薩則發願救度輪迴中一切眾生。因為利他、勇敢的發心,使菩薩歷經大乘十地,終證得圓滿究竟之佛果。
21輪迴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輪迴中三種主要生存狀態:1)欲界:由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組成,皆具強烈煩惱。2) 色界:由較高的天神組成,因前世福報或禪定修持而得生此界。3)無色界:由天神所成,但不同於色界之天神,其無形色:依三摩地(禪定)之別而有四天。
雖然上二界的壽命從人類的標準看來極為長壽,也沒有欲界所見的煩惱,但仍受到無明的擺布,因他們尚未去除有「我」的謬誤。即使其粗重煩惱暫被壓抑,但煩惱習氣還未能以無我觀根除,所以色界、無色界的天神仍會再度墮入下三道的劇苦中。唯有證悟空性、徹底遣除煩惱後,才能明心見性而從輪迴中解脫。
這是一開始即以大虔誠心向觀世音菩薩頂禮的原因。接著是更擴大的頂禮:
1、
若汝聖名甘露點滴耳,
生生世世必得聞法音,
盈滿稀有殊勝三寶名,
祈願吉祥安樂普遍布!
在此將頂禮的範圍擴展到對佛、法、僧三寶。三寶之名說起來極容易,卻擁有加持一切有情的無限力量,將其自輪迴中救拔出來。這些名字猶如天界的無死瓊漿——甘露,一滴便足以慰解輪迴的劇苦。僅是聽聞三寶之名,便種下了解脫的種子,來生必降生在有佛法傳布的地方,能夠踏上成佛之道。
我們應視佛為老師,法為道路,僧是道上的友伴。
在勝義諦,即法身的層面上,佛心如虛心般遍知,如實了知每件事。在報身的層面上,佛語超越了生死,持續不斷地傳法;在化身的層面上,為了讓我們這樣的凡夫能理解佛法,佛身化現為釋迦牟尼佛,也就是賢劫出世千佛中的第四佛。
釋迦牟尼佛誕生在印度,是釋迦族凈飯王和摩耶王后所生的悉達多太子。年輕時,他享盡王室生活的一切歡愉,後來毅然拋棄俗務,奉行六年的禁慾苦行。最後他連苦修也屏棄了,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座22證得究竟的證悟。為了利益眾生弘法四十年,最後當眾生的福報已盡,他示現大寂靜的無餘涅槃23。
佛陀以其全知力,看出教導對象中各種不同的習性和傾向。為了讓每個眾生都有達到證悟的方法,他開演了八萬四千種法門。這些教授——法,就是第二珍寶。
佛陀三個時期的教授被稱為三轉法輪。初轉法輪在鹿野苑,教導小乘、大乘共通的四聖諦。二轉法輪在靈鷲山,闡明大乘的勝義諦法教——即離於一切相併超越所有概念的真理。這些教授皆涵攝在《般若波羅密多經》的十萬偈頌中。三轉法輪發生在幾個不同的時間和地點,主要傳授金剛乘的究竟法教。
佛法包含了教法及證法。教法是經、律、論三藏中佛陀所說的話語;證法是對法教的實證,透過戒、定、慧的修習而來。
第三寶是僧伽24,藏文的音譯是根敦,意指「善德的群體」。傳統上,菩薩是大乘的僧伽,聲聞、緣覺是小乘的僧伽。但一般而言,所有聽聞佛法、思惟佛法及修行佛法的人就是僧伽。
三寶是無上皈依處,是所有佛法修持的基礎。頂禮三寶亦即同時頂禮了一切上師、佛和菩薩。
22 金剛座:印度的「金剛座」,在今日比哈爾省的菩提迦耶。
23 涅槃:佛為了教化眾生、尤其為彰顯無常而示寂。依密咒乘所說,佛或成就上師的肉身雖滅,其心卻融入遍布之法身中,故其加持更勝以往。
十二 作者著偈之發心
巴楚仁波切視三寶為最尊貴的導師,他的心侵潤在佛法中而過著圓滿清凈的生活,因此他的教授是全然純凈與信實的,寫作此偈頌乃發自一片悲心,沒有任何的自傲和驕慢。他很謙遜地說:
2、
彷佛入秋時節之柿果,
若干內猶青澀外似熟,
吾貌佛法行者狀如是,
心法不一斯法難高妙。
當夏季入秋時,柿子各有不同的成熟階段。有些柿子看似成熟了,但內部仍然青澀。這就好比有些人擺出一副佛法修行典範的模樣,內心卻充滿染污的想法,滿腦子都在想著如何累積財富、舉行村莊的大法會以沽名釣譽。
反之,有些柿子看似青嫩,內里卻已經成熟。這就像有些人雖然表現得像無知卑下的乞丐,卻已完全脫離輪迴俗慮,具足信心,達到真正的禪修體驗和了悟。
另一些柿子不論外、內都青澀不成熟,就像那些未曾進入佛法的人,對佛法一竊不通,也毫無信心可言。
最後,有些柿子外觀和內部都已成熟。他們如同偉大的菩薩,內在充滿智慧和慈悲,外在則示現無盡的利生行為。事實上,巴楚仁波切無疑就是這些完美的菩薩之一。蔣揚·欽哲旺波25,曾如此頌揚他:
敬祈無畏法王吉美秋吉旺波尊26;
外相乃寂天菩薩,
內相為大成就者夏瓦雷巴27,
究竟本性即苦自解脫28
25 蔣揚欽哲旺波:持明吉美林巴的語化身(譯註:蔣所欽哲旺波應是吉美林巴尊者的身化身,其語化身為巴楚仁波切,意化身為多欽哲仁波切),與巴楚仁波切同時期,是當時最偉大的上師之一。他曾遍游西藏十三年,以便受持許多迄今未斷但瀕臨消逝之傳承的珍貴教法。他也在禪定中由過去各大師授法而延續了許多早已失傳的傳承。法王欽哲旺波將這些法教和其它重要法教整理成《五大伏藏》。他有五個主要化身,包括蔣揚欽折哲卻吉羅卓(1893-1959)和頂果欽哲法王,他們利生弘法的事業遍滿、永不止息。
26 鄔金吉美秋吉旺波:巴楚仁波切的名字。
27 夏瓦雷巴:印度大成就者之一,曾化身為獵人。
28 苦自解脫:觀世音菩薩名號之一。
這絕非只是表面的稱讚。如巴楚仁波切的生平故事所顯示的,任何他所想、所說或所做,完全符合佛法。正因如此,才讓他有這般謙讓的說辭。
任何想教授佛法的人,必先使佛法成為他生命的主體;若只是複述教法是無益的,就像一個耳聾的音樂家演奏樂曲,不管曲調多美,自己都無法聽聞。領受教法時,我們的動機應該是真誠發願,願自身能如法實修;如果我們只想嘗試學得一些東西,以便教導他人,就像乞丐演奏音樂是為了牟利,以這種心態去接受教法,於己於人都毫無意義。同樣地,為了自己的名聲和地位而搜集佛法知識,也是錯誤的。如俗諺所說:「知識愈多,驕慢愈大;離家鄉愈遠,離誠實愈遠。」在我們內蘊的煩惱尚未調伏之前,又如何去利他呢?這就像身無分文的乞丐高談要餵飽整座村莊,只不過是個笑話而已。為了確保別人真正的福社,我們必先使自己完善,直到一如巴楚仁波切般。他謙稱自己對佛法毫無了悟,整個人卻飽含了佛法的要義。
3、
如是因汝善士勤勸請,
不忍殷殷之故坦言道。
於此末法時期非常理,
心無諂曲敬獻此密意。
如果你指出某人的錯誤,即便他是你的子女或學生,也會很生氣。如果你奉承他,即使稱讚的是他沒有的特質,他也會很開心。如同諺語所說:「縱使雷聲大作,終究只是噪音。」如果人們老是贊同、諂媚我們,我們會覺得很舒服沒錯,但對培養修行者的特質卻毫無幫助。真正最能幫助我們的,是要能指出我們的過失,指示正確的對治方法。黃金經過不斷地錘鍊,才愈見精純。同樣地,不斷認清自己的過錯,並運用上師的教示,才能將自己的負面品性轉趨解脫道上。
當一個惹麻煩的人被揪出來以後,整座村子才會恢復寧靜;相同地,當一個真正慈悲的老師揭露我們的過失,使我們了知並杜絕這些過患後,祥和才會回到我們身上。在此,巴楚仁波切一如在其名著《普賢上師言教》29中坦言不諱般,直搗我們各種過患的核心,以便引導我們走上正確之路。但他只闡述佛法的精義,因為我們不需要知道太多細節。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邁向成佛的心法。
在這些偈頌中,巴楚仁波切表示,雖然他沒有任何偉大的證悟,但若至少能鼓舞我們下定決心脫離輪迴,激起慈悲心,也就不枉撰寫此偈了。
29 《普賢上師言教》:巴楚仁波切之名著,以其著稱之生動風格和豐富多彩的軼事,來闡述共通的佛法修持和不共的龍欽心髓前行法。此書英譯版為《我完美上師之言》。
推薦閱讀:
※(4)法界寶藏門
※寶藏天女陀羅尼法 第1282部
※眾說紛紜的納粹寶藏
※發掘愛撫的「寶藏」
TAG: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