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潘麟著《心經直解》連載十七

潘麟著《心經直解》連載十七 作者:潘麟

無智亦無得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明是生死根本,起惑造業皆因無明。無明就是愚痴,就是迷惑,就是心靈(生命)內黑暗無光的狀態。反之,就是光明,光明就是般若。無明和般若相對。沒有般若,就是無明,有般若,就是明了。修行就是轉無明為明,一直將所有的無明全部化除盡凈後,就成佛了。佛是什麼?就是無明盡。無明盡者,就是佛。

  《心經》是圓頓大法,是從果上起修的。不從因位起修。因位起修是「從因到果法」,果上起修是「轉果為因法」。果位起修是最不可思議之修行——先成佛,後修行。《心經》是所有成佛秘法中,最大的秘法。其秘就秘在當下成佛,不假次第。這使得一般的小機小智之人,驚駭怖畏,離席奔逃,難生正信。

  從因到果修行法是,今天修行一點,化除一分無明,增長一分見地。明天再修行一點,再化除一分無明,再增長一分見地。如此這般修行下去,從羅漢到菩薩,再到佛,次第而進,依階而上,直至第十地菩薩,此時尚有最後一分無明未斷。在機緣成熟之時,進入金剛大定中,斷除最後一分無明,成就大覺佛陀。——此名之為「從因到果修行法」,簡稱「因果法」。《心經》告訴我們,上述之因果法的確是佛陀於百千經典中,親自教授的佛法。但佛陀還有更為秘密的法門——果因法:無論經典中如何描述佛果,學者僅需一念即可:此皆我已達成之境。這就是「先成佛」。但學者仍需時常修行——如打坐、讀經,廣學百家思想等,並身體力行之。此即「後修行」。修行目的無非是將「此皆我已達成之境」進一步貞定,穩固之,清晰之,圓融之,通透之。

  若以果因法視之,無明、生死、六道、煩惱等當下頓脫,不假次第。故《心經》教導我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明今天盡一點,明天盡一點,這是因果法,不是果因法。於佛境視之,無明也好,化除無明的次第也好,當下脫落,一時頓超。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從無明到老死,這是小乘佛法業感緣起的十二因緣——

  無明(貪嗔痴等煩惱)緣行(造作諸業);行緣識(業識投胎);識緣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名色緣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人形);六入緣觸(出胎與外境接觸);觸緣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感受);受緣愛(對境生愛欲);愛緣取(追求造作);取緣有(形成業因招感未來果報);有緣生(再受未來五蘊身);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未來之身又逐漸衰老而死)。

  十二因緣就是因為有無明,所以有「行」之造作;因為造業而入胎,故有入胎之識;因為入胎,名色就展開活動,它擴展、擴大,就產生了六入;胎兒的六根圓滿後就出世,然後與外面的境界接觸;根、塵、識和合產生觸的心理,有了觸就產生受,過去我們貪愛的業習就會引發出來,愛即生;愛加深就有取,使我們希求它再來、再有,就形成了有;有將來的業,促使我們再來生,再來死。

  這十二因緣就是有情眾生的流轉生死的前因後果,它的流轉並不是直線式,而是一個輪轉。既是過去的無明,造成現在的受;現在的無明,就是愛、取;現在的愛、取,就是下一世的無明,它一直循環不息,周而復始。在十二因緣中,我們要知道有迷惑,因迷惑而造業;造業後我們就要受業的果報——苦果。在受苦果的當中,我們繼續迷惑,繼續造業,造業後又再受報,這樣的循環作用,稱為十二因緣的流轉。

  無明為因,行為果;行又為因,識為果;識又為因,名色為果;……老死為果。若當下超越了(無)無明,十二因緣也將環環破除,皆化除之和超越之。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關於對十二因緣的化除和超越。無苦集滅道。這句經文的全稱是:無苦,無集,無滅,無道。「苦、集、滅、道」是小乘的「四聖諦」,它們是小乘佛教的核心教義之一。

  1、苦諦:世間有八苦。

  2、集諦:闡釋業與煩惱是苦的根源。

  3、滅諦:闡釋解脫與證果。

  4、道諦:闡釋離苦的道路。

  說種種苦,說種種苦之原因(集),說種種解脫之殊勝(滅),說種種修行之方法(道),所有這一切都是從因位上說,不是從果位上說。在自在中,超越一切修行過程和修行次第。無苦集滅道的意思是,超越一切苦集滅道——因為所有的苦也好,苦之因(集)也好,對解脫的嚮往和境界之描述也好(滅),還是具體的各種修證方式方法(道),它們皆屬現象中物,都是緣起所生之他在。只要是他在,只要是緣生,就必須超越,徹底地超越。如此方名解脫,如此方名自在。

  無智亦無得。學佛是大覺,佛是智慧的化身。這都是站在凡夫、羅漢和菩薩等這些「非佛」的角度來看的。如果站在佛自身角度來看,無所謂覺不覺,也無所謂什麼智慧的化身。如果抱著有所求之心,將永遠也成不了佛。

  地藏王菩薩發願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獄已空,最後成佛。意思是只要地獄裡還有一個眾生在受苦,我地藏王菩薩就不成佛,什麼時候地獄裡所有的眾生都被我地藏王菩薩度化解脫成佛了,那時我才最後一個成佛。當地藏王菩薩發此大願的當下,他就已經成佛了。為什麼?就是他不再把成佛作為他的目標了,而是反轉過來,將眾生作為他的最初也是最終的目標了。在如此徹底的無我之中發此願已,當下成就佛果。

  成佛或解脫最最重要的是角度的轉移:將自己從凡夫的角度轉變為佛陀的角度——這一點無比重要。當你心中仍然有很強烈的「我要得大智慧」「我要成佛」「我要得大自在」「我要證悟圓覺」等願望在,我們就永遠成不了佛。因為「我要成佛」就是成佛的最後一個障礙——也是獲得圓覺的最大的障礙。若反過來,我再也不想成什麼佛了,我只想與眾生同苦樂,共患難,我只想一心一意為國家,或為時代作出最大的貢獻,什麼佛呀道呀,成不成又將如何?如此之人,當下即佛——不是將他們比喻為佛,而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故解脫最重要的一環,也是最後的一環,就是徹底放棄和超越「我要得大智慧」「我要成佛」「我要得大自在」「我要證悟圓覺」等等心念,實現《心經》教導我們的:無智亦無得。

  為何是無智亦無得呢?因為以無所得故。成佛就是重新找回了自己曾經失去的東西,重新獲得了自己曾經遺失的東西。你只是重新把它找了回來,故無所謂得不得——因為這些本來就是你的。一旦你生起了「有所得」之念,你的這一念就是執念,就是執著。一旦執著生起,無論「我執」還是「法執」,解脫必不可能。圓滿解脫的前提,必須是徹底化除和超越一切執著(包括「我要成佛」這個執著),徹底達到無我無為、任運自然。——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成佛成了個什麼呢?得成就得了個什麼呢?無法可得,無佛可成,此名之為「成佛」。在佛法中,此謂之「第一義空」,又名「畢竟空」。一切皆空,成佛也空。得無所得,名為「得大成就」。成無所成,名之為「成就無上正覺」。


推薦閱讀:

海雲繼夢法師 :《心經》的作用
讀《心經》譯文,新的一年得無上智慧! | 余海燕「 陪你讀經 」
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
《心經》禪說
心經講義2

TAG: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