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平:崇明寺,伯方總聖仙翁廟、祖師閣、三官廟,開化寺
(2018-02-08 13:45:32)
這期大家和魚一起去晉城下轄的高平市訪古。
第一站崇明寺。資料上介紹,崇明寺位於高平市城東南15公里的聖佛山東麓,背依青山,前臨深谷。俗稱狼谷寺。這裡群山起伏,峽谷迂迴。該寺坐北面南,兩進院,創建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歷代屢有修葺。現存建築有山門、中佛殿、後殿、鐘鼓樓及東西配殿、兩廡等。中殿為宋代早期建築,後殿為明代建築,其餘建築為清代遺物。2001年5月26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早魚和先生來到崇明寺,大門落鎖。魚圍著崇明寺轉了又轉,周圍沒有住戶,在偏門注意到有守廟人電話,打電話過去,不到五分鐘,守廟人老哥開著電瓶車來了。攀談得知,他正在家做農活。崇明寺他已經看護了近三十年。
崇明寺中佛殿在晉城博物館看過模型,實物見到後很威風!超級斗拱刺向天穹,四面檐角都有八稜柱支撐。看護老哥解釋這些是近些年維修時加裝的。
門前一通石碑,碑記位置有缺損,《X佛山崇明之寺記》,淳化二年(991年)立。晉城博物館介紹上說:此殿建於宋開寶四年(971年),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九脊頂。檐柱之間用闌額,無普柏枋,柱間施七鋪作作斗拱,殿內的斷梁結構,是中國小材大用的獨特創舉。
中佛殿,居院內中央,雄健古樸,穩重壯觀,據寺內現存宋淳化二年(991年)碑文記載,創建於宋《營造法式》頒行之前的北宋開寶年間。殿身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九脊頂,筒板布瓦蓋頂,上施琉璃吻獸。該殿在許多地方沿襲唐制,柱頭無普柏枋。斗拱七鋪作,雙抄雙下昂,昂為批竹式,昂尾壓在四椽袱下皮。補間斗拱五鋪作,雙抄偷心造,下部無櫨斗和直斗與唐代建築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一致。殿內梁架徹上露明造,使用的一對「斷梁」,結構奇特,是民間匠師獨特的創造,這在建築史上具有較高的實踐意義。(摘自百度)
度娘說:「斷梁」是指利用兩根直徑、長短相等的短梁對接成,斷梁正中縫下,用順袱來承托,兩端架於前後檐柱斗拱後尾上,並將屋蓋重力平衡到前後檐柱上。
中佛殿內空曠,地當中有矮桌上置一坐佛。屋角還有一時代感很強的木箱。
崇明寺中佛殿據寺內現存宋淳化二年(991年)碑文記載,創建於宋《營造法式》頒行之前的北宋開寶年間。三間殿宇,七鋪作斗拱,出檐之深遠,超過了五代時期的建築平遙鎮國寺萬佛殿,其建築風格當屬古制。中佛殿在建築風格上沿襲唐風,並且結構獨特,可謂我國古代建築中一枝獨放的奇花,具有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摘自百度)
淳化二年碑文中還提到中佛殿,又稱雷音過殿。雷音乃取「佛音說法,聲如雷震」的意思。《西遊記》中的大雷音寺(雷音殿)是佛祖修行的地方。
中佛殿北,靠近北門處有一條石,看護老哥特意告訴魚,這不是普通的一塊石板而是一塊碑。
清道光六年(1826年)崇明寺重修碑。
崇明寺該寺座北面南,兩進院。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中佛殿、正殿。
崇明寺的正殿在二進院,明代萬曆年間重修。正殿也叫後殿,後佛殿。正殿北東西兩側有鐘鼓樓。正殿東西兩廂有後建的廂房。
正殿內的佛像也是新置的。
後佛殿,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筒板布瓦覆蓋。除前檐五間隔扇外,其餘三面用牆圍護。前檐用石柱,柱礎呈正方形,上小下大,中間向內彎曲。平身科每間一攢,明間出45度斜栱。內槽斗栱用梁端節點加強,均為三踩單栱,正面為瓜栱,頭翹後尾為替木直托雙步梁。明、次間梁架為五架梁對後雙步梁用三柱,終點處用一斗二升托替木,柱上不設平板枋,只用額枋。(摘自360百科)
正殿殿外南牆上嵌有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修繕碑記。
看護老哥住在附近的郭家莊村,姓郭。這位郭兄對崇明寺的一草一木都如數家珍。他和魚細數著見過的種種專家,國內的國外的,專業的業餘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其中一位下放到這裡的專家還與他成了朋友。言談舉止中無不透露著對自己這份守廟人職責的驕傲,為高平能有這麼一座帶有明顯唐代木構特質的宋代木構遺存自豪。
一進院西側有二層樓高的西廳(見上圖),郭兄說是僧人閉關之所。室內無窗,只在西側牆壁上方和下方各開兩個圓洞,通風透光。
山門東西廂房為近期新建。崇明寺,兩座殿堂而已,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沒有看頭,可守廟人郭兄的熱忱和他無師自通所掌握的崇明寺建築特徵知識,讓你覺得崇明寺不白來!
崇明寺山門外的石獅看著對面狼谷至少幾百年了,它還會看下去。而魚只是遊客而已,如同天空中此刻飄來的雨雲。
離開崇明寺時天開始下雨,雨中魚和先生趕到遊仙寺。山路幾彎後目的地到達,卻不期而遇鐵將軍把門。門周沒有聯繫人電話。這一天是2017年9月25日,星期一。難道周一休息?
沮喪中冒雨趕往定林寺。結果痛苦極了,去往定林寺的路封了。幾經導航重新確定前往路線,結果更痛苦,導來導去又回到這條封死的路上。魚兜不住火,直想罵人。先生果斷決定住宿休息。
第二天清晨趕往伯方村的仙翁廟,天陰沉。魚和先生要去的伯方村古名叫黑方村,是長平之戰中秦將白起焚毀趙軍糧草、戰車時一個被連帶燒焦了的村子。後來黑方村在西晉時,被賜給「長平伯」褚筴;明朝被賜給平叛農民起義有功的另一位「長平伯」谷大寬;清朝時本村又出了位被賜封為「方伯」的畢振姬等,漸漸地,黑方村就變成了伯方村。仙翁廟前有騰龍池,裡面放養了錦鯉。池旁吃飯的老哥就是仙翁廟的守廟人。
仙翁廟西南位置有一戲台(見上圖和下圖),看樣子是明清遺存。
寫這期博文時,搜了很多資料,其中博友愛塔傳奇的相關博文最令魚震驚,在他的博文中魚了解到仙翁廟在2013年之前是破敗的,大殿屋角塌漏。而且大殿額坊柱等上面的木雕被盜。現在看上去氣勢十足的仙翁廟是他在央視做了一期節目後,有關部門於2015年重建的!
仙翁廟又名純陽宮,2006年5月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年代不詳,魚在豆丁網搜到一篇論文「現存元人碑刻資料及其作者考略--《全元文》補目42篇」作者羅海燕,文中提到伯方仙翁廟內有通元代刻碑--《重修傘蓋山總聖仙翁廟記》,為元人王公威撰寫於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三月,碑殘損。張政撰額,李在書丹。王公威,字恬隱。長平縣教諭。生平不詳。全元文未收錄此人。該論文為2011年九月發表。作者羅海燕,河北人,為南開大學助教、博士生,主攻元明清文學。
高平仙翁廟又名純陽宮,在山西高平縣城西北10公里伯方村,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是當地著名道教廟宇,始建年代無考,明嘉靖十七年重修。現存前部為山門、鐘鼓二樓,後中部有樂亭、仙翁亭、仙翁殿、東西配殿和走廊。仙翁殿為主體建築,殿內供奉呂洞賓塑像,尊稱"仙翁"並以名得廟。殿寬五開間,懸山式,前檐施通長大額枋一道,額上用五鋪作斗拱承托屋檐,殿內無柱,六檐袱通達前後檐外,梁枋簡潔規整,猶存元制。殿頂琉璃脊獸完備、龍鳳、花卉、力土等,比例和諧,製作精工,色調純樸,堪稱明代琉璃中的佳品。正脊鴟吻背面,留有嘉靖十七年銘記,為琉璃燒制與殿宇重修年代。廟內"唐壁畫"是國寶,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摘自百度)
仙翁廟山門和鐘鼓樓一體,山門二層為玉皇閣。由鐘鼓樓下券洞進來,發現玉皇閣在廟裡看為倒座戲台。戲台北面是磚木結構的清代樂亭,樂亭的另一頭是獻殿,獻殿北就是仙翁廟大殿,連接它們的是長長的卷棚頂長廊。
這種形制的長廊魚頭一次見到,很新奇。還有更讓魚覺得新奇的,是長廊靠近獻殿位置竟然有涵洞(見下圖下圖片下方中心處)近距離看竟是座拱橋!
仙翁廟只有一進院,但空間開闊。廟內建築分前後兩部分,前部現存山門、樂亭、鐘鼓樓;後部有獻殿、仙翁殿。仙翁殿左右有耳殿,耳殿兩側有配殿。
仙翁殿梁架構造有元代遺風。額坊上立橫匾:張果老祠。殿內牆壁上繪有壁畫。據資料上介紹,壁畫里的主要人物是唐玄宗李隆基,壁畫中的侍女刻畫手法有唐宋風範。
既然殿內供奉的是張果老,那麼為什麼叫純陽宮?純陽宮供奉的可是呂洞賓啊?
張果老是八仙神話傳說中年齡最大的一位神仙,而且他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張果老本名張果,「老」是後人對這位壽星的尊稱。隋唐之交時人,甘肅兩當有名的道士,更是我國古代一位著名的煉丹家。《大唐新語》卷十對其有詳實的描述。後來他的故事被不斷提升、豐富、演繹,《明皇雜錄》、《新唐書·張果老傳》中,張果老就由人成神了。傳說張果老被唐玄宗徵召過,授以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並御賜邢州仙翁山(今邢台張果老山)作為其道場。張果老常雲遊四方,敲漁鼓打簡板,傳唱道情,勸化世人。中國古代帝王好道教,無他,希冀其能長命百歲。這也是唐玄宗能和張果老聯繫起來的根本,也是唐玄宗尊道的動因。作為大唐龍興之地,山西自然有很多民間傳說與唐帝王們掛靠。唐玄宗早年曾任潞州(今長治)別駕,據說在此期間和張果老過從甚密。這麼啰嗦的敘述無外乎魚想說唐玄宗和張果老聯繫到一起是有群眾基礎的,有文化根基的。仙翁廟壁畫中的人物被說成唐玄宗和張果老是有考據的。
東西山牆上是唐玄宗朝拜泰山圖,約100多平方米,人物百餘個。東壁上是唐玄宗泰山封禪過程,西壁上是封禪歸來情景,畫面場景宏大,人物層次分明、疏朗有致。這座大殿在明景泰六年(1455年)、明成化七年(1471年)、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四次大規模重修過。壁畫被明代重裝是一定的,或許說是明代繪畫更令人信服。
早在貞觀年唐太宗李世民把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封為"玄元皇帝"頂禮膜拜。作為"本土國教"加以崇尚。總聖仙翁廟的創建與唐玄宗"尊崇道教",在全國推行道教有關。開元29年唐玄宗根據自己的夢幻,派人到周至樓找到一張老子像,迎置慶興宮"命畫玄元皇帝真容,分置諸州開元觀"據《冊府元龜》記載:"天寶八年在潞州舊居啟聖宮,玉造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及帝真容(玄宗)"。擬佛之制,唐玄宗畫像、石雕像、塑像遍及各地。特別是在上黨發祥地備受尊崇。唐玄宗是一位很獨特的帝王,率先把自己的真容塑到道觀之中,唐玄宗不僅把自己造成了神,還把大臣的畫像刻入神殿。(摘自百度)
仙翁廟大殿這些精美木雕曾被人盜走過,幸運地是,案子很快告破,贓物被追回。山西古廟觀遺存豐厚,這也就時常被歹人覬覦。希望當地民眾要像愛護自家產業那樣愛護這些先祖留下的寶貴遺產,不給歹人以可乘之機。魚更希望有關部門能有所作為,因為寄希望於歹人不做歹事是不可能的!
額坊上有木雕小獅子(見上圖中的左下、右中兩小圖),魚第一次見到,新奇!
仙翁殿東西兩側有耳殿,明清時期建築。東側是三教殿,內奉祠孔子、老子、釋迦佛,這種三位一體、三教合一,是明清以來民間的慣常做法。西側是雙忠殿,關羽、張飛奉祠一處。因為殿內全部為新置,且囿於篇幅,魚沒有上傳圖片。
雙忠祠一側廂房有二仙殿,晉南地區二仙廟很多。二仙殿旁為十王殿。三教堂一側有牛王殿和名醫殿。一律為明清建築,殿內塑像壁畫皆為新置。毫無古韻,魚沒有上傳圖片。
在仙翁廟內見到麒麟和花卉建築構件(見上圖),很精美,留影在此。
能夠說明仙翁廟歷史的莫過於廟裡的碑碣和地方史籍。資料上說仙翁廟大殿西側現存一通明成化七年(1471年)《重修總聖仙翁廟記》;大殿東側存有明景泰六年(1455年)《重修總聖仙翁廟記》碑一通和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重修仙翁祠》碑一通;在大殿殿頂正脊鴟吻背面,有嘉靖十七年(1538年)銘記。很遺憾魚和先生對這幾通碑沒留意,沒有拍照存檔。
仙翁廟大殿的琉璃脊飾(見上圖)和殿柱礎石(見下圖)。
可仙翁廟為什麼也叫純陽宮,魚還是沒弄清楚。也許當年的仙翁廟比現在大,而且正殿不是現在的大殿。也就是說仙翁廟內曾有座純陽殿?又抑或是明清時期,仙翁廟大殿內奉祠的是呂洞賓?
仙翁廟附近還有祖師閣和三官廟。祖師閣碑立在券洞旁,魚入內是條鄉道,並沒見到建築,是不是與三官廟合二為一了。
三官廟是奉祠天、地、水三官。也有說法是奉祠堯、舜、禹三官;有些地域還奉祠唐洪、葛榮、周武。唐洪,葛榮,周武三位是周厲王的臣子,不滿周厲王暴政而選擇退隱;到明君周宣王繼位,旋即復出。及至周幽王時,徹底歸隱。宋真宗感其德行,封他們三個為天地水三官。俗語: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危。所以民間三官廟很多。
三官廟很古舊,山門內有兩通碑,其中一通清晰的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立的重修碑。
大殿(見上圖下)夠殘破的,殿內還有少許殘存壁畫(見下圖)。
大殿外牆壁上嵌有康熙六年的重建碑。
旁邊有門可進入另一處,想必那裡是祖師閣?
由三官廟去另一所在的磚券門上書「旭睡紅」(見上圖左)。魚納悶為何作此題額?這個位置(見上圖右側)下面就是祖師閣碑旁的券洞。
這個樓梯可以通往三官廟大殿兩側的二層樓建築,按理說應該是鐘鼓樓。這裡不對外開放。
這個殿比三官廟大殿外表看稍好一些,殿內一樣殘破。殿外有通石碑。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立《X建祖師閣記》,魚猜得沒錯,這裡真是祖師閣。
梁架來張照。離開時在祖師閣前庭發現一面牆而立的碑額。上書「X慈閣」那個X字,魚叫不準為何字,「垂」?哪位師友能看出此字(下圖右上)請不吝賜教。
站在祖師閣前庭望東側的仙翁廟(見下圖),魚一下子明白由三官廟去祖師閣的磚券門上為什麼題額「旭睡紅」。不過頓悟後的魚想到卻是李白的《系尋陽上崔相渙三首》其一:邯鄲四十萬,同日陷長平。能回造化筆,或冀一人生。
離開仙翁廟魚開車和先生趕赴開化寺。在晉城博物館領略過開化寺壁畫的精美,那時魚就和先生商議去開化寺原址看看。
開化寺位於高平市東北的舍利山腰,寺廟創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年),據《重修開化寺觀音閣記》所記載「距泫城三十里有舍利山,山上建開化寺,蓋武平二年創也」。時至唐代,寺宇逐漸隆盛,唐昭宗龍紀、大順年間(公元889-891年),此寺名曰-清涼蘭若,由高僧大愚禪師主持。北宋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澤州府舍利山開化寺填圖銘記》碑中已將清涼蘭若寺改稱開化禪寺。開化寺面南,西、北、東三面環山,形似圈椅,寺廟端坐其中。山高林茂,奇石遍地,松濤聲聲,流水潺潺,鳥語花香,如若仙境。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至紹聖三年(1096年)間,所建大雄寶殿、大悲閣等,氣勢恢宏,古色古香,雄偉壯觀。寶殿內壁東、北、西三面,保存有宋代壁畫,壁畫之精美,色彩之艷麗,內涵之豐富,技藝之精湛,在全國古建築中實屬孤例。該壁畫早於永樂宮壁畫,堪稱國之瑰寶。(摘自百度,魚有刪改。)
痛苦啊,這裡竟然又是鐵將軍把門!這一天是2017年9月26日,周二。魚想不出它不開放的理由!魚和先生在開化寺山門外站了許久,下圖是魚在開化寺山門牆壁上拍到的大明萬曆二十X年款的重建寺碑刻。
沒奈何魚和先生圍著開化寺周轉了一圈,希望有奇蹟出現。
尋到一個偏門,魚和先生輪番叫門,只有一狗狗在裡面應答。
不死心的魚和先生在開化寺外閑逛,竟然有意外之得:開化寺塔林。
據新浪博友安東老王相關博文介紹得知開化寺塔林原規模比現在大,曾經被盜。被盜前,塔林內存有五代時期後唐大愚禪師塔及元明時期的清公和尚塔、移公和尚塔等石塔四座。現僅存三座,獨缺明代移公和尚。
大愚禪師塔為平面方形石塔,扁平須彌座上置基座,其座上下層為仰覆蓮瓣,中間石面雕刻獅子和訓獅者。塔身南面開方形門,門側雕守門武士各一尊。一持劍,一持戟。門的上部雕二飛天。塔身之上為四坡式頂,上刻筒板瓦壠、垂脊、走獸。脊下飛檐,檐角略為翹起。(摘自新浪博友安東老王相關博文)
塔身東西壁有人像,後壁有王希朋寫的銘記,能清晰辨認出「禪師姓劉,法號大愚,潞城人也……同光三年歲次乙酉(925年)辛卯建造」。「同光」為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勗的年號。
除著名的大愚禪師塔外,還有塔兩座。這座(見上圖和下圖)沒有銘文。
這座是清公和尚塔(見上圖和下圖),元至順二年(1331年)。石塔後壁有銘文《敕賜舍利山開化寺清公塔銘》。
銘文正文為:「開化寺,尊宿尚座仁御□清公之剏也。師諱文清,姓潘氏,天黨東池人也。九歲出家,十八受具……」落款為「天黨昭覺禪院講經論沙門文崇肇宣文大師文瑾韓溪述 潞府寶峰院講經論沙門禮雲書丹」。
感謝朋友們和魚一起在高平訪古,下期長治縣南宋村玉皇觀,璩寨村玉皇觀再見!有關鏈接:一、崇明寺代有修葺,有明確記載的有:至正年間,住持僧因資、因全重修。因資俗姓霍氏,河內人,出家於河內天聖院;因全,俗姓師氏,清華人,為因資師弟,因資圓寂後繼任本寺住持。此次重修,由當時的翰林文字同知兼國史院編修官奉議大夫禮部郎中張琬為之作記。明代成化年間,僧官祥俊及其弟子妙淳、妙慶重修,由當時的河南按察使楊徽為之作記;嘉靖二年(1523年),由當地耆老杭鑒及其子杭彪州捐銀一百兩及當地信士共同資助,本寺住持廣堅、清應等主持重修,歷時兩年半,於嘉靖四年十月完工,重建雷音殿五間、伽藍殿三間、東西方丈六間。此次重修,由當時的禮部右侍郎何瑭為之作記。另據道光《修武縣誌·寺觀附》記載,百家岩寺曾一度傾廢,其僧眾皆居於五里源之崇明寺,由此可見當時崇明寺規模之盛。但至道光年間,雖然該寺頗具「花木竹柏之勝」,但已牆垣頹敗,寺僧寥落無存。其後有無重修,不得而知。2001年,五里源村有心之士根據當地老年人的回憶,繪製了民國時期的崇明寺示意圖,閱圖可知,當年的崇明寺有山門一間,東西廊廡各五間,中佛殿三間,大佛殿五間,中佛殿東南有鐘樓一座,大佛殿東側有觀音殿一間,觀音殿還有地下室,另有東西配殿各五間,最後為僧房十一間。當地百姓傳說,廟中大殿樑上雖然長年無人打掃,卻從無積塵,也無本寺一奇。此寺在日偽時期被徹底拆除,用於修建本村炮樓和碉堡。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國家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五里源公社在原崇明寺的廢址上興建了公社衛生院,原來寺院的碑刻也散落各處。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當地善男信女開始籌劃重建崇明寺。九十年代後期,信眾集資購買了鄉衛生院後院作為安神之所,原碑刻文物也逐漸被找回,其中就有著名的唐代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和北宋魯遷之詩碣。崇明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為唐代碑刻,但既未錄幢文,又無註明雕刻時間。幢首周圍雕有佛教人物,線條流暢,造型精美。幢身為八面柱形,八面皆鐫文字,分經序和經文兩個部分。幢座為正方形,中有八面微槽,與幢身正好吻合。在幢身上的文字中,未有雕刻時間的記載,但有五里源信士撰寫的材料記載此幢造於唐代武則天時代的垂拱三年(687年),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只有唐代才有,且縣誌有載,此幢為唐時之物當確信無疑。二、高平遊仙寺位於高平市市區南十公里宰李村西遊仙山麓,寺因山而得名,亦稱慈教寺。坐北向南,共有三進院落。從中軸線前端起,前為山門和春秋樓,面闊五間,東西各有翼樓五間。進山門入寺,迎面為毗盧殿,俗稱前殿。其後為中殿,左右各有配殿三間。中殿之後拾階而上,入後院,有七佛殿(俗稱後殿)五間,東西配殿五間。2001年5月26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創建於北宋淳化年間(990—994年),現存前殿仍為宋代原物,其餘均為後世歷代增修。寺內主體建築毗盧殿(前殿)為北宋淳化元年(990年)所建,現為宋制。殿宇三間,平面呈方形,舉折平緩,出檐深遠,外觀莊重穩健,檐下柱頭斗栱五鋪作,雙抄偷心造。補間斗栱為單抄單下昂偷心造,昂為批竹式,耍頭與昂幾乎完全相同。這一形制在山西其它宋代建築中雖有所見,但時間上已晚於高平遊仙寺前殿一百餘年,可知是這一形制之中的先例。三、定林寺位於高平市城東南5公里的七佛山南麓,這裡山巒疊翠,松柏環繞,風光秀麗。向東可達開化寺,西與遊仙寺毗鄰,北與七佛頂相連,南眺三峻廟、祁貢墳。寺居山之陽,寺側有定林泉,常年不涸,寺名即由此而得。定林寺建築規模宏大,座北面南,四進院落,寺東有上下兩個偏院,創建年代不詳,至遲在唐代已有此寺。在其中軸線上分列為山門、雷音殿、七佛殿。宋、金、元、明、清各代,屢有增修。現存建築有山門、雷音殿、三佛殿、七佛殿、東西配殿、善法和羅漢二堂、止涓和問津二洞、禪堂偏院等。雷音殿、東西配殿為元代建築,其餘皆為明清遺物。雷音殿古樸雄偉,精巧秀麗。在後門枕石上刻有「元延佑四年四月二十日記」的字樣。殿身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九脊頂,斗拱精巧,前後明間開門,筒板布瓦蓋頂,琉璃脊飾是金代琉璃製品的佳作,金碧輝煌。月台前豎有石雕八角形經幢兩座,均高4.30米,一為彌勒出生寶塔,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造,一為雍熙二年(985)造,經幢上刻有經文,仰蓮、覆盆、寶珠頂。東配殿南北牆壁上繪有十殿閻君和有關地獄故事的壁畫,為明代所繪。三佛殿後左右有善法、羅漢二堂,內建「止涓」、「問津」二洞,定林泉水從此流出,涓涓有聲,清澈甘美,終年不涸。從二堂間踏陡石階而上,是名為「最上乘」的一個別緻小院,北為七佛殿,東西為樓閣,院內兩側聳峙二亭,登高遠眺,山水樓閣之勝,盡收眼底。寺院東側有禪堂偏院,建築精巧別緻,院內有香瓜樹兩株,挺秀翠茂,瓜熟之時,芬香撲鼻。還有千年牡丹兩株,華貴富麗。四、山西高平仙翁廟2004年4月21日《太行日報》晚報版發表《高平發現唐玄宗壁畫》後,央視國際頻道於5月9日16時40分播發《山西高平境內仙翁廟發現一幅保存完整的大幅帝王畫像,畫像上的主人是唐玄宗》。5月13日《山西日報》報道:高平驚現唐玄宗巨幅壁畫帝王像,畫像上的主人是唐玄宗。引起國內外史學家和文物研究人員的關注,許多學者光顧研究。2004年9月1日山東泰山學院,泰山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周郢等人專程來高平進行研究。並撰寫《嚴若翠華舉,登封圖乍開》文章,認為《唐玄宗泰山封禪圖》與史書記載一致,並提供了一些新證,佐證史實。總聖仙翁廟裡的壁畫,畫筆流暢,勢仗雄俊,畫法簡潔明快。衣帶、皇羅傘、旌旗尤顯飛動,畫像眼神凝聚力非常強,眼神有活現之感,此畫非一般工匠之筆。壁畫沒有被重彩的記錄,仍原澤原貌、古仆典雅。景龍三年十月二十五日,李隆基以臨淄王身份出任潞州別駕,由潞南二里金橋,途經高平返回京城。在潞州常有童謠說:"聖人持節度金橋,羊頭山北作朝堂"。《金橋圖》畫卷主要渲染李隆基在潞州任別駕一職,從此走向"聖皇""總聖"的關鍵標誌性建築。《金橋圖》與《東封圖》繪製一個時期,均是在開元十三年東封泰山,回潞州產物。總聖仙翁廟在設計上,已經考慮到《金橋圖》意,在《東封圖》大殿前,專門仿潞南二里金橋,設計建造了精美的"金橋"。在採用石料上有所區別,潞南二里金橋為青石橋,仙翁廟無水流通,採用的是沙石橋更顯"金橋"輝煌經典。建築設計主要採用了宮殿式與園林結構融為一體的獨特風格,完全體現了"聖人持節度金橋,羊頭山北作朝堂"的構想。2004年10月15日,在整修仙翁殿東側配殿時,村民申福則在地塊磚下,發現一枚開元通寶銅錢,據專家確認,該錢幣為開元初幣制,有流通的痕迹,銅花銹斑清楚,內括自然磨損正常,為開元真鑄幣種。仙翁是誰?《高平縣誌》、《中國名勝詞典》(1981年)記載:仙翁廟位於高平市區西北8公里的寺庄鎮伯方村,廟內建有仙翁殿,內供八仙之一呂洞賓,被尊稱"仙翁",故名仙翁廟。建築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東、西、北三面內壁上繪有精美的壁畫,內容為八仙人物故事,保存基本完好,始建年代無考,有元代建築風韻。經考證,仙翁主人不是呂洞賓,而是倒騎毛驢的張果老。大殿西側現存一塊明成化七年《重修總聖仙翁廟記》載:"高平之邑,其來尚矣,境內多有名山大川,古廟靈祠,四方往來顧瞻者莫不嘉其山清水秀,地界秀麗。本村之西有一名山清意蘸財山,此山巔之上有一平地,方圓可有數十畝,上有古迹,總聖仙翁廟在焉,即古真仙景也,古人云,仙翁即世所謂張果老是也。"大殿東側現存明嘉靖四十四年《重修仙翁祠》碑文記載:"余考王屋山石洞記雲:張果隱於穎州,常往來汾水,乘白驢日行千里,休則疊之,其厚如紙,置巾箱中,乘則以水噴之如故。唐玄宗譴人迎之累呈仙術,封其所居山日,時立廟祀之,吾泫伯方村故有祠。"顯而易見,在明成化,嘉靖之前伯方村"故有祠"祀之張果老。廟建何時?《高平縣誌》載"始建年代無考,有元代建築風韻"。據大殿東側明景泰六年《重修總聖仙翁廟》碑文記載:"考古迄今,黎庶耄耋之年不計年矣,在拆修西南果角時發現檁木內寫有皇慶二年社長張伯溫等創建東廡"的記載。故《高平縣誌》"有元代建築風韻"不足為怪。在皇慶(元朝中期)二年之前"東廡"完成,說明此廟主要建築已經完成,據明成化七年《重修總聖仙翁廟》碑文記載:"自唐宋至我朝,其廟感應之靈驗不計年矣"。"自唐宋至我朝"的記載較為準確。總聖是誰?《高平縣誌》載:廟稱"仙翁廟"。在景泰6年、成化7年、嘉靖44年等多塊碑文中稱"總聖仙翁廟",而不單稱"仙翁廟"。稱總聖仙翁廟應有其命名的道理。有人傳說張果老就是"總聖",還有人說孔子就是"總聖"。對此傳說筆者存有異議。據史料記載:民間神話傳說中的八仙為張果老、鐵拐李(李鐵拐)、漢鍾離(鍾離漢)、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八仙故事多出現於唐、宋、元、明記載。八仙傳說不一,姓名很不固定,早在唐代已有"唐八仙"。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傳》面世之後,才確定了八仙姓名。《舊唐書》有張果傳曰"則王時隱於中條山,往來汾晉間,時人傳其有長年秘術,自雲年數百歲矣,則天譴使召之,果佯死不赴。開元21年玄宗令通事舍人裴晤往迎之,果對使絕氣如死,良久漸蘇,晤不敢逼,馳還奏狀,又譴中書舍人徐嶠齋聖書以邀迎之,果乃隨嶠至東都。玉真公主早歲好道,欲降先生,果大笑竟不奉,屢辭歸山。因下制曰:"恆州張果先生游外方者也,跡先高尚,深入窈冥,今特行朝禮,爰畀寵命可銀青光祿大夫,號曰通元先生,賜以衣服、雜彩等便放歸山,乃入恆山,不知所之。"可見仙人不是"聖人",聖人在古代有嚴格的界定。孔子在唐朝貞觀年,唐太宗下詔尊"孔子為宣父",在兗州特設廟殿,將道教排第一、儒教排第二、佛教排第三。武則天自稱"三聖",麟德元年元旦泰山封禪時,回駕途經曲阜縣,幸孔子廟時追尊為"太師"。所以在唐朝孔子僅稱"宣父"、"太師",未達到"孔聖人"的高度。聖人,舊指品德智慧極高的人,古代對帝王的尊稱或指臣民對君主的尊稱。經過反覆考證:"總聖仙翁廟"奉祀的不是一個人,總聖在上,仙翁在次。仙翁殿東西兩側壁畫中的帝王畫像唐玄宗李隆基,正是總聖主人。唐玄宗借鑒武則天"三聖"之稱,自封"聖皇""總聖"為聖人代表。壁畫主要謳歌的是唐玄宗和張果老,正殿中央(北牆)為張果老像,兩側侍女陪伴,唐朝文武百官畢恭畢敬、頂禮膜拜。東、西牆主要是唐玄宗泰山封禪圖。三牆壁總面積130.46平方米,計125個人像、飛仙、飛禽走獸、龍飛虎躍、仙鶴降書,侍女俊俏、文官嚴整、武士雄威,西牆壁畫李隆基表情略顯焦慮微瘦,明顯有一路風塵僕僕之感。東牆壁畫唐玄宗氣色明顯神采奕奕,容光煥發,一派"得道志滿、榮歸故里"的帝王風範。身後有仙人為其奏樂歡送、迎面有地方官員夾道相逢,場面宏大,十分壯觀。經與史書記載"儀範偉麗,有非常之表"和《中國史通》收載的唐玄宗畫像核對無異。五、開化寺創建於晚唐昭宗時期,現存大雄寶殿,重建於北宋熙寧六年(1073)到紹聖三年(1096)。大雄寶殿內東、西、北三壁保存了宋代壁畫。西壁壁畫分三組,都是中間畫說法圖,兩側畫經文故事,如《須闡提太子本生》、《善友太子本生》等。各組皆有榜題,但多未寫上文字說明,似未最後完成。北壁東西兩面畫《鹿女本生》等,下方畫男女供養人行列。東壁畫佛像三鋪,畫工較差,殘損嚴重。據牆上畫工題記,可知是畫工郭發於宋哲宗三年壹(1096)前後陸續完成。東壁可能更晚,由別的畫工畫成。除東壁外,壁畫構圖嚴謹,用筆遒勁,設色妍麗,人物冠飾及建築物上大量施用瀝粉貼金,畫面輝煌燦爛,為宋代壁畫中的精品。談及壁畫,聯繫中國繪畫史,它有著悠久的歷史,確屬我國繪畫寶庫中重要組成部分。這種以線條為主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審美意趣的融合,是勞動人民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唐宋時期,線描人物畫發展到了相當高的程度,產生了以閻立本、吳道子、李公麟等眾多的名家聖手。此間寺觀壁畫和石窟壁畫異軍突起,這與統治者崇尚佛道聯繫密切。因此,有利於使宗教壁畫走向世俗和量變之中,使壁畫在藝術領域大放異彩。出現了宏偉壯觀的構圖與形式,塑造了豐富感人的形象與意境。開化寺壁畫,以經文本生故事為主。主要是通過這些故事來宣揚因果報應等佛教倫理,均寓有懲惡揚善的勸世意義。故事情節曲折動人,內容展載廣而繁複。忍辱施捨、仁智信義、孝友善德、聞法持戒為其主展點。西壁壁畫分為三組,中間為三鋪《說法圖》,描繪轉輪聖王遍訪各處求佛法的情節。兩側為經文故事。南面一組為《須闡提太子本生》,出自《賢愚經》。故事講:七歲的須闡提用自身肉供父母逃亡食用,恢復國土的故事。北面一組為《善友太子本生》,見《大方便佛報恩經》。講善友太子觀耕、漁、織,關心民眾的故事。北壁壁畫分西東兩組,皆為本生故事。西面一組為《鹿女本生》,出自《報恩經》。講:鹿女不計前嫌,同500太子團圓的故事。北壁東面一組,亦為本生故事。由於歷史久遠,人為破壞,畫面潰甚。下面有供養人一排。內容難辨,造就遺憾。東壁壁畫,煙黑滿牆。臨牆側視,為佛像三鋪,且畫工較粗,與西壁、北壁相比,畫工較差,作者可另為他人。西、北壁作者為誰?經考,發現有畫工題記兩處:其一,北壁土牆上記:「丙子六月十五日粉此西壁畫匠郭發記。」其二,壁內石柱上有:「丙子十月十五日下手扌告(稿)轂立至十一月初六日描訖待來春上采畫匠郭發記並照壁。」此兩處題記,是證明作者和繪製過程的確鑿證據。丙子是宋哲宗三年(1096年),十一月屬冬天,指作者完成了壁畫之線描稿,1097年上彩。但從榜題(畫面文字說明)上看,西壁題完,北壁大部未題,看來是沒有最後做完。但郭發,是宮廷畫家,還是民間工匠?作畫後,有的榜書未題,是被宮廷調走,還是有戰亂或天災人禍?由於其名不見經傳,確無從考起。
推薦閱讀:
※山西政壇「趕考」政治生態 黨報社論稱關鍵是反腐
※「小蔥帶你吃天下」——太原:一座被忽視的美食之都!
※去平遙遊玩有什麼需注意的?
※山西各地的和子飯/調和飯/菜飯/米琪有什麼特色的做法?
※秘傳山西形意拳「八荒」之練
TAG: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