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讀史筆記(六十五)續清朝(下)
愛新覺羅·載淳(公元1856——1875年),謚號毅皇帝,廟號穆宗,同治帝,文宗長子,母懿貴妃那拉氏。載淳即位時年僅6歲,還是剛剛就學的孩子。咸豐在彌留之際,立為皇太子,命御前大臣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之兄)、領侍衛內大臣額駙景壽、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曾劫持巴夏里禮)、匡源、杜翰、焦佑瀛八大臣贊襄政務。
「辛酉政變」(祺祥政變)。咸豐十一年七月癸卯,文宗逝世,載淳即位,以明年為祺祥元年。尊生母那拉氏為慈禧皇太后,嫡母鈕鈷祿氏為慈安皇太后。政令由贊襄政務王大臣出,兩宮太后負責蓋印(咸豐所賜「同道堂」印章)。肅順等人專擅政柄,權力欲極強的慈禧無法忍受。肅順與恭親王奕?政見不同,當年八國聯軍兵臨北京城下,車駕欲逃熱河,遭到眾大臣反對。文宗執意前往,贊畫護從者就是肅順。和議達成,恭親王籲請咸豐回鸞,肅順又以敵情叵測,力阻咸豐回京者。奕?對肅順專權,頗有微辭。七月己酉,恭親王奕?赴行在拜謁梓宮,與兩宮太后密謀定計。慈禧授意山東道御史董元醇奏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八月,董元醇疏請「皇太后權理朝政,簡請親王一、二人輔弼」。載垣、肅順等輔政大臣擬旨駁斥,理由是「本朝未有皇太后垂簾」之先例。兩宮太后不同意用印,無印聖旨不能下發,兩宮太后和八大臣就此事爭執激烈。肅順等人恣意咆哮,「已無人臣之禮」,嚇得幼主大哭不止,尿了褲子。載垣、端華等賭氣,多日罷朝不上,兩宮太后只得屈從用印。兩宮太后要求迴鑾京師,肅順等人屢屢阻攔。肅順等人企圖在處理人事調整等有關大局的問題,將奕等留京政敵排除在外。兩宮太后決定對八大臣下手,約奕赴行在叩謁梓宮,密商車駕回鸞後發動政變,除掉肅順等輔政大臣。奕訢在承德呆了六天,回北京後立即著手政變準備,如拉攏勝保,以京、津一帶駐軍為政變援手。
政變經過。九月戊申日(1861年10月26日),車駕、梓宮啟程回京。兩宮皇太后攜小皇帝陪同梓宮同行一天,而後和七大臣抄小路先行,留下肅順隨梓宮走大路在後。11月1日,兩宮太后與7位輔政大臣提前四天先到北京。第二天召集朝會,宣布肅順等人兩宗罪狀,一是不能盡心和議,誘捕英國使者以塞責,失信各國,以至於圓明園被焚;二是擅改諭旨,力阻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會議結果,立即解除八大臣職務,併當場逮捕載垣、端華。命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譞前往密雲行館,逮捕仍在來京途中的肅順。載垣、端華被賜自盡,肅順被斬於市。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以「竊奪權柄,不能力爭,均屬辜恩溺職」,統統被革職。穆蔭因在軍機處行走最久班次在前,被發往軍台效力贖罪,其餘三人「免其遣戍」。景壽因有駙馬這張護身符,雖被削職,公爵和額駙品級仍予保留。受肅順牽連,被褫職的還有吏部尚書陳孚恩、侍郎黃宗翰、劉崑、成琦、太僕少卿德克津太、候補京堂富績等人。軍機大臣文祥諧兵部侍郎勝保、大學士賈楨、周祖培、戶部尚書沈兆霖、戶部侍郎趙光等疏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禮親王世鐸奏呈《垂簾章程》,確定太后召見臣工禮節和辦事章程。慈安、慈禧垂簾,親理大政,恭親王奕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大學士桂良、戶部尚書沈兆霖、侍郎寶鋆、文祥並為軍機大臣。改年號祺祥為同治,寓兩宮同治之意。
十一月乙酉,兩宮太后於養心殿聽政。名為兩宮太后垂簾,實際掌權的是慈禧。慈安名義排列在慈禧前,實際只是個擺設,遇事表態要看慈禧眼色。慈禧有很強的權力欲和駕馭朝臣的能力。咸豐在世時,身體不好,許多奏摺和軍國大事交由慈禧批複處理。經過學習和鍛煉,慈禧提高了執政能力。這在辛酉政變後,慈禧為穩定大局爭取人心,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可以得到證明。如不再追究其餘黨附肅順的官員責任;禁止王公、文武大臣招權納賄;宮闈器用厲行節約,停止一切非緊急的土木工程;察舉循良,推薦人才,開恩科取士;大赦天下;給宗親惇親王、恭親王、醇親王、鍾郡王、孚郡王優禮;賞還僧格林沁親王頭銜;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統轄蘇、皖、贛、浙軍務,調遣提鎮以下官員等等。
咸豐給慈禧留下的是個爛攤子。太平軍、捻軍、黑旗軍、苗民、回民起義有待肅清,與列強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需要兌現、履行。在鎮壓農民起義方面,慈禧重用曾國藩、駱秉章、左宗棠、李鴻章、李續宜、劉銘傳、彭玉麟、鮑超等漢人將領。任命曾國藩為協辦大學士,讓他統轄蘇、皖、贛、浙四省軍務,節制巡撫、提督以下官員。把分散的軍力、物力、財力集中由曾國藩統一調度,賦予曾國藩統籌進剿的決策權。任命左宗棠為浙江巡撫,繼而為閩浙總督,節制兩省軍務,負責進剿浙江、福建境內的太平軍。以李鴻章為江蘇巡撫,負責進剿常州、蘇州、上海等地太平軍,收復江蘇。以李續宜為安徽巡撫,閻樹森為湖北巡撫,鄭元善為河南巡撫。擢劉銘傳為直隸提督。令四川巡撫駱秉章和貴州巡撫田興恕合擊四川境內的石達開部。責令僧格林沁、勝保(1862年11月多隆阿替代勝保,多隆阿戰死,由穆圖善接替),負責圍剿捻軍、黑旗軍和陝甘回民起義,拱衛京師。擢鮑超為浙江提督,馮子材為廣西提督,曾國荃為江蘇布政使,辦理軍務,後接替左宗棠為浙江巡撫。借用英、法軍隊,進入長江,協同官軍,對松江高橋、蕭塘、南翔、南橋、奉賢、嘉定等地的李秀成部發動攻擊。他們在重兵進剿的同時,對起義軍軟硬兼施,許以高官厚祿,誘使高級將領投降,達到分化瓦解太平軍之目的。
同治元年,陳玉成兵敗被俘,遭殺害。同治二年,捻軍總目張樂行兵敗被殺;石達開兵敗大渡河,被殺害;納王郜雲官、康王汪安鈞、比王伍貴文、寧王周文佳等太平軍高級將領殺死慕王譚紹光,率眾二十萬獻出蘇州城,向淮軍將領程學啟投降;太平軍高淳守將楊友清(國宗)以高淳、寧國、建平、溧水投降;會王蔡元隆獻出海寧,向浙江布政使蔣益灃投降。同治三年(1864年),雲南起義軍領袖蘭大順戰敗被殺;李鴻章督軍攻克常州;聽王陳炳文戰敗降清;同治三年二月,湘軍包圍金陵合攏,六月,金陵外城被攻破,洪秀全自盡,被戮屍;勇王洪仁達、忠王李秀成被俘,遭殺害,太平天國滅亡;浙江、江蘇、安徽、江西境內太平軍被消滅。
抑制曾國藩,裁撤湘軍。江南平定,曾國藩晉封一等侯,曾國荃為一等伯,加太子少保銜。曾國荃在攻克天京之後,縱兵大掠,並以攻佔金陵,得意洋洋。御史賈鐸參劾湘軍掠奪錢財,朝廷詔令曾國藩追查實情,以示警誡。並諭示曾國藩要「慎終如始」,申儆所屬部將,「勿使驟勝而驕,庶可長承恩眷」。曾國藩深知朝廷對己已存戒備,為避免兔死狗烹,打消清廷對漢人掌兵顧慮,他面授機宜,讓曾國荃辭去浙江巡撫,託病開缺,回籍調養,並主動申請裁撤湘軍。清廷欣然同意裁撤湘軍,30萬湘軍只保留督標千餘人和彭玉麟等統帥的水師,其餘全部遣散。同治三年,僧格林沁在菏澤南吳家店被捻軍擊斃,朝廷命曾國藩督師剿捻,節制直、魯、豫三省軍防。兩江總督由李鴻章署理。左宗棠駐粵,節制贛粵閩三省各軍。同治五年,張宗禹率領的西捻軍進入山西,朝廷責備曾國藩「任賊蔓延」。清流彈劾他有放水之嫌。曾國藩憂讒畏譏,認為權位不可久留,以退為進,上疏乞病,遂奏請銷爵開缺,留營效力。清廷為曾國藩低姿態所感動,安慰挽留,「命病痊陛見」,回兩江總督任,署理通商大臣,起複曾國荃為山西巡撫(後為湖北巡撫)。「授李鴻章為欽差大臣,節制湘、淮各軍,專任剿匪。」曾國藩的軍權被再次削弱。同治六年五月,朝廷迫於輿論,賞予大學士虛銜(為疆臣不為相)。但,曾國荃就沒那麼幸運了,以剿賊無功,褫頂戴,下部嚴議。同治六年十月,朝廷以患病為由,免去他湖北巡撫之職。直到東捻剿滅,才恢復其頂戴。
太平天國滅亡後,對清政府構成嚴重威脅的只有捻軍和陝甘回民起義軍。同治五年八月,清廷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陝、甘總督,把剿滅西捻張總愚和陝甘回民義軍的重擔交給他;李鴻章負責剿滅東捻賴文光和任柱。左宗棠向朝廷建議,鎮壓捻軍、回眾,必須「先捻後回」、「先秦後隴」,「不令捻回合勢」。同治六年十二月,以賴文光、任化邦(任柱)為首的東捻軍,在高郵被劉銘傳所部淮軍剿滅,任化邦被叛徒殺害,賴文光被俘遭殺害。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李允率東捻軍殘部在安徽盱眙向清軍投降。陝西境內回民義軍主力被鎮壓;以張宗禹(張總愚)、張禹爵為首的西捻軍,從陝北回援東捻,遭到左宗棠所部、李鴻章所部、丁寶楨所部、程文炳軍、陳國瑞、宋慶、張曜軍、郭寶昌軍、天津洋槍隊和練軍各隊重兵圍追堵截。在山東茌平徒駭河、黃河、運河之間的狹長地帶,與劉銘傳、郭松林所部激戰,全軍覆沒,張宗禹下落不明(《清史稿》:赴水死)。捻軍被剿滅後,朝廷又將湘軍、淮軍調往鎮壓陝甘回民起義軍殘部、貴州境內的苗、回起義軍和太平軍殘部。同治十二年,陝甘回民起義軍殘部、貴州苗、回起義軍、貴州太平軍殘部被徹底鎮壓。
捻軍被剿滅後,馬新貽為兩江總督,調曾國藩任直隸總督,李鴻章以協辦大學士頭銜任湖廣總督,英桂為閩浙總督,左宗棠繼續留任陝甘總督,兼管山西軍務,彭玉麟出任長江水師巡閱使。淮軍與湘軍的矛盾日益顯露。劉銘傳在湖北尹隆河剿捻戰役中,與湘軍名將鮑超發生矛盾,激起湘軍將領不滿,後來又與左宗棠齟齬不合,迫於情勢,告病回鄉賦閑。清廷本來對湘軍、淮軍心存疑忌,順水推舟將他開缺、保留爵位(一等男)回家閑居,攆走了這位淮軍悍將。所統軍隊由原多隆阿部將曹克忠接管。朝廷原予劉銘傳假期三個月,順延十三年,未予起用。直到光緒十年,法軍企圖奪取台北和基隆煤礦,清廷才想起這位淮軍名將,昭任他為福建巡撫(後為台灣巡撫),督辦台灣軍務。
同治年間,慈禧聽政,實行對列強妥協退讓政策,屈辱地履行不平等條約。同治三年(1864年),在塔城簽訂不平等條約《中俄堪分西北界約記》,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卓爾南、北約44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歸俄羅斯;容許俄國在庫倫(今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喀什噶爾設立領事館,允許俄國商人在喀什噶爾經商。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出兵強戰中國伊犁地區,拒不交還中國,後來逼迫清政府簽訂《里瓦幾亞條約》,亦稱《中俄改訂條約》和後續條約,強佔霍爾果斯河以西地區和北疆的齋桑卓爾以東地區7萬多平方公里,索取軍費賠償九百萬盧布。
天津教案的處理。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天津發生多起兒童失蹤或被綁架,教堂的育嬰堂中收留的三四十名孤兒,因傳染病而死。民間傳言,育嬰堂收留孤兒是為殺死他們,挖眼剖心用來配製藥材。6月20日,拐賣兒童犯武蘭珍供詞,牽涉到天主教徒王三和望海樓天主堂,激起民憤,士紳集會,書院罷課,掀起了反洋教高潮。6月21日,天津知縣劉傑帶武蘭珍去教堂對質,教堂人員矢口否認,武蘭珍也未提供任何證據,此事只得作罷。然而,圍觀的人越來越多,群情激憤,其勢洶洶。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約法國領事豐大業,來衙門商談育嬰堂善後處理問題。豐大業卻拔槍威逼崇厚派兵,鎮壓教堂外的民眾,崇厚慌忙躲避。豐大業憤然離開衙門,路遇劉傑,為迷拐兒童案發生爭執,豐大業開槍射傷劉傑家丁劉七。民眾激憤之下,打死了豐大業及其秘書西門,接著又殺了10名修女、2名神甫、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30多名中國教徒。放火燒瞭望海樓教堂、仁慈堂、法國領事館以及其他4座英美教士開辦的教堂。以法國為首的七國公使向總理衙門提出抗議,並把軍艦開到天津,對清廷進行軍事威脅。清廷派直隸總督曾國藩與法國方面進行交涉。曾國藩不想和法國開戰,首先發布《喻天津市民》書,對天津市民橫加指責。接著按英美俄等國要求做出賠償,最後與法國方面進行交涉。交涉結果,確認育嬰堂沒有誘拐殺害兒童,處死馬宏亮等18人、充軍流放參與殺害外國人和事件參與者25人,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革職充軍,賠償外國人46萬兩白銀。命署理直隸總督、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為專使,向法國政府賠禮謝罪。交涉結果一公布,朝野激憤,詬詈之聲大作,痛罵曾國藩是賣國賊。朝廷為平息眾怒,以李鴻章為大學士,取曾國藩而代之。李鴻章將死刑人數從18人降為15人,其餘條款基本不變。曾國藩背負罵名,「外慚清議,內疚神明」,鬱郁不快,一年後(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在南京病死。
載淳親政。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同治帝大婚,皇后是侍講崇綺之女阿魯特氏。第二年正月丙午日(2月23日),舉行親政大典,兩宮太后撤簾歸政。皇帝親政,詔「恪遵慈訓,敬天法祖,勤政愛民」。各部請旨、軍務折片均用漢文。同治十二年九月,同治帝以孝敬兩宮太后為名,決定重建圓明園。重修需款約一千多萬兩,由於國庫空虛,詔諭「王公以下京內外大小官員量力報效捐修」。也就是說重建款由大小官員掏腰包來解決。慈禧太后對重修圓明園也表現了極大熱情,親自參與工程圖紙繪製。一向反對重修的恭親王奕,大概為取悅新皇帝,也一反常態,自籌紋銀二萬兩,捐作重修工程款。所有捐款只有四十多萬兩,只夠重修工程所需款項的零頭。修建需要楠、柏、陳黃松木,徑四尺至七寸,長四丈八尺至一丈五尺不等,共大件木植三千根。又需用杉木大徑一尺五寸,小徑七寸,長六丈桅木五百根,大徑一尺三寸,小徑七寸,長三丈,木五百根。負責採集木料的兩湖、兩廣、福建、浙江、四川等省紛紛上奏,攤派的任務無法完成。實際情況是,不但木料難於採集,就是錢款數額也相差甚多。法國侵略越南,日本海軍登陸台灣尋釁,兵船在福建各海口游弋,沈葆楨為防範日本挑釁,籌措海防經費,向外國銀行借洋款二百萬,左宗棠為鎮壓新疆阿古柏叛亂,正為軍費籌措而發愁。恰在此時,候補知府李光昭勾結內務府人員,打著「奉旨採運圓明園木值」的旗號,到處行騙。詐騙案件涉及法國商人,引起外交糾紛。本來就不同意重修圓明園的李鴻章,抓住辦理李光昭案件這一契機,把李光昭詐騙案件細節公之於眾,引起輿論大嘩。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環等王公大臣聯名上疏,痛陳修園弊端懇請急停。為此,君臣對簿皇廷,鬧得十分不愉快。七月,迫於壓力,叫停重修圓明園工程。重修圓明園下馬,受到打擊最大的是同治帝和慈禧。同治帝把一肚子怒氣撒向恭親王奕。就在頒發停修圓明園旨意的同時,內廷向軍機處下了一道朱喻,列舉恭親王種種罪狀,革去一切差使,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交宗人府嚴議。並以「朋比謀為不軌」的罪名,將醇親王奕譞、惇親王奕誴、科爾沁博多勒噶台親王伯訥彥謨詁、額駙景壽、貝勒奕劻、軍機大臣文祥、寶鋆、沈桂芬、李鴻藻等力主停修的王公大臣盡行革職。這道旨意猶如晴天霹靂,滿朝文武驚愕不已。很明顯,同治帝對恭親王等聯名諫阻修建圓明園惱羞成怒,以懲治他們為自己出氣。同治帝將恭親王等革職降爵,老謀深算的慈禧不可能不知道,很有可能就是她的主意。她很清楚如此處置這麼多重臣,將帶來什麼樣後果。正當軍機大臣們不知所措的時候,慈禧出面為同治帝緩頰。她先安撫奕等一班老臣,把高帽子給他們戴上。為給皇帝留面子,也給他們一些處分,以修三海工程代替修建圓明園。比如奕,不是連降十級為不如八分的輔國公,而是以「召對失儀,奪親王世襲,降郡王,仍為軍機大臣」。沒過一個月,慈禧又下一道懿旨,恢復恭親王世襲和載澂(奕長子)爵銜。這一奪一予,恩威並施,方顯出慈禧厲害本色。
同治十三年四月,日本兵船登陸台灣,尋釁攻擊番社,受到番眾頑強抵抗。沈葆楨積極籌措海防,在台灣構築炮台,調精兵守御。調總兵孫開華接辦廈門防務。朝廷應李鴻章之請,派唐定奎軍渡海赴台。日本人看到戰不能勝,派遣大久保利通來與清廷談判。見洋人就害怕的王大臣們,只得聽任日本敲詐,賠償難民撫恤金和軍費五十萬,換取日本退兵。日本人看中的不是五十萬兩白銀,而是整個台灣島。退兵只是權宜之計,日本人肯定還會卷土再來。如何防範洋人入侵,李鴻章等人議來議去,想到了一個人,那就是能征善戰一直賦閑在家的劉銘傳。朝廷以慈禧太后四旬萬壽覃恩為由,恢復劉銘傳提督官銜,不久出任首任台灣巡撫。
在同治年間,朝廷重用漢人將領,平定內亂,平息外患。以奕為首的執政集團,推行洋務新政,成立總理衙門、設立同文館、實行對外通商,創辦新學堂、選派人員出國留洋、培養實業人才,開礦山,修鐵路,造海船,辦工廠,通航運開創實業等等,挽救了大清朝。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為代表的洋務派,建海軍,練新軍,製造輪船、槍炮,先後成立了上海機械局,天津製造局,滬、閩造船廠,創辦雲南銅廠等,發展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為清朝中興帶來希望。不過,這與載淳毫無關係。
同治帝決定的重修圓明園栽了,本來想拿恭親王等人出口窩囊氣,又被母后做了人情——否決了,再加上慈禧對他後宮生活橫加干涉,因此心情十分鬱悶。同治帝為了解悶,經常私自出宮,秦樓楚館尋歡作樂,眠花宿柳徹夜不歸。放蕩的性生活,使他免役力下降,帶來了嚴重惡果——染上不治之症(有天花、梅毒、疥瘡幾種說法)。【註:現在有人根據「脈案檔簿」中《萬歲爺進葯底簿》,判斷同治得的病是天花不是梅毒。也有人認為,皇帝得病,尤其是見不得人的臟病,太醫顧及皇家顏面不會說出真相,所出醫案也可能是假的。根據「脈案檔簿」去斷定同治帝的死因,說不定是誤入歧途。】同治十三年十月,慈禧四旬萬壽剛過,載淳就卧床不起了,朝政只得交由兩宮太后處理。慈禧撤銷了同治帝對王公、文武官員所作的處分,命恭親王奕代批答覆滿文折件。內外奏牘由兩宮太后披覽。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這個親政一年多,年僅19歲的小皇帝就一命嗚呼了。載淳無子,帝位由醇親王奕譞的兒子、慈禧的外甥載湉嗣承,是為德宗。
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謚號景皇帝,廟號德宗,俗稱光緒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父醇親王奕譞,母葉赫那拉·婉貞(慈禧胞妹)。同治帝駕崩,無子絕嗣,近支王公唯奕誴、奕、奕譞等最親。從擇嗣來說,應選和同治帝同輩的王公之子,過繼給同治為子,承嗣大統。慈禧並不這樣想,如果這樣,慈禧成為太皇太后,將失去垂簾聽政資格。她以咸豐帝除載淳外,別無他子為由,選同治帝同輩者,上嗣文宗為子,待以後生子,再過繼給同治帝為嗣。慈禧召開御前會議決定嗣皇帝人選,參加會議的有近支王公、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弘德殿、南書房諸臣等。奕誴(惇親王)、奕(恭親王)、奕譞(醇親王)、奕譓(孚郡王)、奕詳(惠郡王)、載澂(貝勒)、奕謨(鎮國公)等近支王公都知道慈禧的手段,唯有諾諾。既然近支王公都不說什麼,其他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南書房諸臣更是順水推舟。於是慈禧指定咸豐七弟醇親王奕譞四歲兒子載湉,過嗣給咸豐承繼帝位。這個方案對慈禧來說,最合適。載湉既是咸豐的親侄子,也是自己的親外甥,而且年齡小,沒有執政能力,垂簾得以繼續。光緒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王大臣等以遺詔名義迎立四歲的載湉於潛邸,拜謁過大型皇帝几筵,在太和殿登基為帝。以明年為光緒元年(1875年)。太后懿旨,醇親王奕譞以親王世襲罔替。詔惇親王奕誴、恭親王奕?、孚郡王奕譓章奏不名,詔對宴賚不拜。光緒帝登基,兩宮太后垂簾,同治帝皇后阿魯特氏考慮所處地位尷尬,慈禧本來就討厭嫌棄自己,以後的日子無法繼續,於光緒元年二月自尋短見吞金而死。
兩宮太后「從王大臣請」,垂簾聽政,訓敕稱懿旨,皇帝稱諭旨。兩宮太后再度垂簾,停止了三海修建工程,禁止內務府官員結納太監,內務府大臣貴寶、文錫褫職。表彰忠節,為鄭成功建祠台灣,追謚忠節。為加強武備,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事務,鎮壓回亂;以沈葆楨為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督南洋海防;李鴻章督辦北洋海防;丁日昌督福建船政;同意丁寶楨的意見,在煙台、威海衛、登州府築炮台,設機器局;喻劉坤一防海練兵。其餘如直陳利弊、任用賢能、懲治貪腐、開恩科取士、大赦減刑、減免逋賦稅糧、禁止地方貢獻等等,照例不可或缺。十二月,太后懿旨:「皇帝典學,以內閣學士翁同龢、侍郎夏同善授讀毓慶宮,御前大臣教習國語滿、蒙語言文字及騎射。」光緒於第二年四月入學讀書。載湉四歲失去了父母之愛,在慈禧的淫威以及繁瑣的禮節和嚴格的宮規中成長,其性格必然被嚴重扭曲。光緒初年,各地匪亂陸續被平定,朝廷著力恢複發展經濟,興辦洋務。在外交方面,關於琉球問題的處理,是這一時期重大失誤。
琉球於1429年建國,位居國相之位的程復、王茂、葉希尹、懷機等人來自明朝。懷機是幫助中山王尚巴士統一琉球的大功臣。構築首里城、建造王宮和那霸港,開啟與南洋的貿易關係,都是在他主導下進行的。琉球居民中有相當數量來自閩南,閩人三十六姓就居住在那霸地區。琉球自建國之初,就向朱明王朝納貢稱臣。琉球國視大明、大清為父母之國,使用中國年號、曆法和文字,自認是中國的藩屬國。大明、大清封其國王、頒發璽綬,賞賜所需之物,遇到困難,給予救濟,遇到外國侵略,加以保護。明萬曆三十六年(1609年),日本鹿兒島地區的薩摩藩派兵入侵琉球,逼迫琉球向日本稱臣,定期繳納稅賦。此後二百多年,琉球既向中國稱臣,也向日本稱臣,處於雙屬國地位,但仍然保持國體獨立。日本明治維新(始於1868年)後,加快了吞併琉球的步伐。
光緒元年(1875年),日本派內務大臣松田道之去琉球,要求琉球斷絕與大清的進貢關係,改行日本明治年號,遵行日本法律制度,並派兵駐守琉球。主持琉球國務的三司官,以中琉關係乃「父子之道、君臣之義」為由,拒絕了日本的無理要求,並派出使節向中國求救。光緒二年(1877年),中國駐日本公使何如章與日本交涉琉球問題,日本卻「無賴之橫,契狗之狂」。何如章主張對日動武,強迫日本放棄侵佔琉球。就當時日本國力而言,日本不是大清對手,「全國賦稅收入不及中國三吳之一隅」,「常備陸軍不過3.2萬人,海軍不足4000人,軍艦多朽敗不堪行駛」,武力解決琉球的方案是可行的。然而,李鴻章卻認為「中國受琉球朝貢,本無大利,若受其貢而不能保其國,固為諸國所輕;若再以威力相角,爭小國區區之貢,務虛名而勤遠略,非惟不暇,亦且無謂。」光緒三年(1878年)五月,日本阻止琉球向大清進貢,並派來使者向大清索要琉球貢品,同清朝談判。光緒四年(1879年)3月,日本派軍警部隊接收了琉球國王的居所,把琉球王室成員送東京安置,宣告琉球國滅亡,成為日本「沖繩縣」。但,日本強佔琉球並未得到清政府同意,懼怕大清武力相向。光緒五年(1880年),日使竹添進一郎到中國商討琉球事件,提出「分島改約」方案。將琉球貧瘠的宮古、八重山劃歸中國,作為交換,中國應讓日本「一體均沾」,享有英美法俄等列強在中國的權益。李鴻章主張保存琉球王國,強調中國在琉球問題上沒有領土訴求。竹添進一致函李鴻章:「將中部歸琉球復國立君,則我國決不能從」,態度非常強硬。恰在此時,中俄圍繞伊犁問題發生衝突,日本乘機訛詐。光緒七年二月,日本再派宍戶璣為使,來議琉球條款,不歡而散。駐日公使黎庶昌擅自與日方商定:日允中仍認琉球為國,聽憑尚氏朝貢中國,日將琉球設縣,釋放尚氏回琉球任縣令,子孫世襲。將琉球國改為沖繩縣,等於承認日本被琉球的武力侵佔。日本玩弄花招,企圖騙取清廷對日本強佔琉球的承認。清廷顯然不能同意這一方案,但也未採取措施,阻止日本吞併琉球,而是實行鴕鳥政策,延宕不理。日本卻認為,大清默認日本對琉球的實際佔領。然而,清政府始終不承認日本對琉球擁有主權。光緒二十年(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所屬各島嶼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日本乘機把琉球連同釣魚島也秘密編入日本版圖。戰敗後的大清,雖然沒有力量繼續就琉球群島問題與日本博弈,但始終不承認日本對琉球群島據有合法主權。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關於琉球問題的處理,中國可謂一誤再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羅斯福曾企圖說服蔣介石,將琉球群島和台灣一併收復。羅斯福說:「我反覆考慮,琉球群島在台灣的東北,面向太平洋,是你們的東部屏障,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你們收復台灣,如果不得到琉球,台灣也不會有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島不能讓侵略成性的日本長期佔領,是不是與台灣及澎湖列島一併交給你們管轄?」然而,蔣介石的口袋裡沒有收回琉球的方案,也沒有遠大的戰略思想,不知如何答覆羅斯福。經羅斯福一再催促,蔣介石最後說:「琉球的問題比較複雜,我還是那個意見,中美共同管理為好。」羅斯福對蔣介石的態度,感到不可思議。1945年,日本投降,表示無條件接受《波茨坦公告》和《開羅宣言》。然而,《開羅宣言》在提到日本要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時,只提到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卻未提琉球,中國失去了收回琉球的最佳機遇。1951年,48個戰勝國(包括蔣介石政權)和日本於1951年9月8日簽訂的《舊金山和約》第三條規定,「日本對於美國向聯合國提出將北緯二十九度以南之西南群島(包括琉球群島與大東群島)、孀婦岩島以南之南方諸島(包括小笠原群島、西之島與琉璜列島)及沖之鳥島與南鳥島等地置於聯合國託管制度之下,而以美國為唯一管理當局之任何提議,將予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被排除在會議之外,中國政府發表聲明,認為該條約「是非法的、無效的,因而是絕對不能承認的」。1969年11月,美國和日本簽訂了《歸還衝繩協定》,擅自決定「美利堅合眾國將把琉球群島、大東島的一切權利和利益放棄給日本」。1971年12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就日美兩國簽訂的《歸還衝繩協定》發表聲明,強調「釣魚島等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等島嶼是台灣的附屬島嶼,不屬於琉球,即沖繩。「中國與琉球在這一地區的分界是在赤尾嶼和久米島之間」。中國外交部聲明,對移交琉球給日本卻予以默認。1972年,美國宣布將琉球群島的「行政管轄權」移交給日本。注意!移交給日本的僅是行政管轄權而不是主權。1978年8月12日——13日,日本外相園田直訪華,在中日簽訂和平友好條約談判結束,時任副總理的鄧小平會見園田直就釣魚島歸屬問題交談時說:「那個問題就像至今為止那樣,20年或者30年先放一邊吧。」園田感激的說:「閣下您不用再說了」,於是關於釣魚島的主權爭議就此擱置。日本這個民族錙銖必校,得寸進尺。2012年7月7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宣布「毫無疑問釣魚島是我們國家的一部分」「釣魚島不存在主權問題或所有權問題,因為日本控制著這些島嶼。」2012年9月10日,宣布日本召開內閣會議,決定以20.5億日元,從所有者手中買下釣魚島中的三個島嶼。9月12日,日本官房長官滕村修宣布,釣魚島及其周邊附屬的南小島、北小島三座島嶼的「國有化土地登記手續」已辦理完畢,土地權所有者變更為日本政府。針對日本政府一意孤行,中國政府除發表釣魚島屬於中國的聲明外,派出海監船、漁政船(後合併為海警)巡邏釣魚島,以此宣示主權。海警船巡邏釣魚島從此成為慣例。
光緒三年二月壬寅日,歷時四年、轟動全國的浙江餘杭葛品連案(原判認為,楊乃武因與小白菜有姦情,毒殺小白菜丈夫葛品連),在徽商胡雪岩出手相助,浙江在京官員聯名上告的情況下,被刑部平反昭雪。楊乃武和小白菜被判無罪,分別被杖責八十、一百後釋放。浙江巡撫楊昌濬、浙江學政侍郎胡瑞瀾褫職,參與此案的杭州知府陳魯、餘杭縣知縣劉錫彤等官員都被論罪處罰。
光緒五年(1880年),左宗棠平定新疆。同治二年(1864年)6月,新疆庫車爆發農民起義,建立熱西丁政權;7月,和田建立帕夏(安集延部和碩伯克)政權,得到英國人支持;同治三年(1865年)1月,浩罕國(今烏茲別克境內)軍官阿古柏入侵新疆;3月,白彥虎在烏魯木齊建立清真王政權;同治九年(1871年)7月,沙俄以回眾擾邊為由,武裝佔領伊犁,並揚言將取烏魯木齊;新疆亂象叢生。以李鴻章為首的朝廷大臣主張放棄新疆,他在奏摺中說:「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煙稀少。乾隆年間平定新疆,傾全國之力,徒然收數千里曠地,增加千百萬開支,實在得不償失。依臣看,新疆不復,與肢體之元氣無傷,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為好。」而左宗棠力爭:「關隴新平,不及時歸還國家舊所沒之地,而割棄使別為國,此坐自遺患。萬一帕夏不能有,不西為英並,即北折而入俄耳。吾地坐縮,邊要盡失,防邊兵不可減,糜餉自若。無益海防而挫國威,且長亂。此必不可。」他說:「天山南北兩路糧產豐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馬成群。煤、鐵、金、銀、玉石藏量極為豐富。所謂千里荒漠,實為聚寶之盆。」「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環衛北方,百數十年無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匪特陝、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而況今之與昔,事勢攸殊。俄人拓境日廣,由西向東萬餘里,與我北境相連,僅中段有蒙部為之遮閡。徙薪宜遠,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為綢繆者也。」顯然,左宗棠比李鴻章要有戰略眼光。左宗棠的見解得到軍機大臣文祥支持。
光緒元年五月,朝廷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金順副之。左宗棠在軍費無著的情況下,通過屯墾、借貸(向外國銀行貸款)自籌餉糧,光緒二年五月,劉錦棠北逾天山,會合金順軍,攻克烏魯木齊、迪化,接著收復了昌吉、呼圖壁、景化各城。回酋白彥虎遁走托克遜。九月,克瑪納斯南城,平定了北路。清廷以金順為伊犁將軍。光緒三年三月,劉錦棠軍攻克七克藤木、闢展、達坂城,收復了托克遜、吐魯番滿、漢二城,萬餘回眾投降。帕夏喝葯自殺,其子伯克胡里殺死弟弟,逃往喀什噶爾。此時,俄軍還佔領著伊犁等地。廷臣以西征糜費巨餉,烏城、吐魯番已經失而復得,可以休兵罷戰了。左宗棠抗疏力爭,得到兩宮太后讚許。八月,大軍收復烏什和南疆四城,何步雲以喀什漢城投降。伯克胡里與白彥虎逃入俄國。十月,劉錦棠部收復了喀剌沙爾、庫車、阿克蘇、烏什四城。左宗棠報捷京師,晉封二等侯。布魯特十四部內附。光緒四年正月,收復了葉爾羌、喀什噶爾,和闐回眾投降。前後二十個月,新疆南北諸城皆收復。左宗棠上奏朝廷,要求設立新疆行省,並請與俄談判歸還伊犁和叛人二事。
光緒四年(1878年)五月,朝廷派崇厚為全權大臣出使俄羅斯,談判歸還伊犁、劃界、通商等問題。崇厚喪權辱國,與俄羅斯簽訂了《里瓦幾亞條約》,除伊犁城由中國收回外,將霍爾果斯河以西、特克斯河流域以及今新疆塔城地區齋桑湖以東土地劃歸俄羅斯,還要賠償俄羅斯攻取和看守伊犁城的軍費和撫恤款二百八十萬兩白銀(五百萬盧布)。左宗棠得知情況後,憤怒的說:「我得伊犁只剩一片荒郊,北境一二百裡間皆俄屬部,孤注萬里何以圖存?」朝廷迫於輿論壓力,沒有批准該條約。將崇厚褫職下獄治罪,繫獄論斬(後因俄人請,得以不死出獄)。命曾紀澤為出使俄國大臣,改議條約。為增加談判籌碼,清廷讓左宗棠出兵伊犁,做好談判破裂的戰鬥準備。左宗棠自請出屯哈密,抬著棺材從肅州悲壯出征。左軍兵分三路,金順出精河為東路,張曜沿特克斯河為中路,劉錦棠經由布魯特游牧區為西路,向伊犁挺進。另派譚上連等分屯喀什噶爾、阿克蘇、哈密為後援。馬步軍四萬餘人浩浩蕩蕩做征討伊犁狀。俄羅斯和土耳其正在醞釀戰爭,無暇東顧。得知清廷為收復伊犁不惜一戰,領軍將帥又是治軍有方的左宗棠,也就放下身段,與曾紀澤重新談判伊犁問題。曾紀澤於光緒六年(1881年2月24日)與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爾斯在聖彼得堡簽訂《中俄伊犁條約》。光緒七年閏七月,命金順督辦交收伊犁事宜,升泰為特派大臣,與俄會商劃界。光緒八年(1883年)三月,俄國履約,歸還伊犁。清廷命金順經畫伊犁,派長順、沙克都林扎布與俄勘定西北、西南邊界。光緒九年四月,俄羅斯從伊犁撤兵。中國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兩岸土地,仍把七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劃歸俄國。「兵費」賠償數目從原來的500萬盧布增為900萬盧布。
清廷命左宗棠督辦關外事宜。左宗棠屯兵新疆,築路、植樹、興修水利,建設邊疆,後人有詩讚左宗棠:「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左宗棠收復新疆居功甚偉,賜紫禁城騎馬,慈禧命為軍機大臣,管兵部,兼總理各國衙門行走(值譯署)。左宗棠不樂居內,以病求退。朝廷命其出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他在新疆的職務由部將劉錦棠接任。光緒七年八月,劉錦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張曜副之。光緒十年(1884年)九月,新疆設立行省;光緒十三年(1887年),清廷詔令廢黜伯克制度,設立道、府、廳等官,管理地方。
光緒七年三月辛未日,慈安皇太后駕崩,時年45歲。慈禧一人垂簾,獨裁朝廷大事。關於慈安之死,眾說紛紜,代表說分為兩派。《崇陵傳言錄》說她是被慈禧毒死的;史學家金梁、徐徹說她屬正常病逝。《清史稿》載:光緒七年三月「辛未,慈安皇太后不豫,壬申,崩於鍾粹宮。」哈爾濱師範大學隋麗娟教授在《慈安是慈禧毒死的嗎?》中給出的結論是否定的。本人認為隋麗娟的結論是正確的。慈安本來就有心腦血管病史,《翁同龢日記》有過二次記載載,一是同治二年十月九日(慈安26歲),慈安病倒,「有類肝厥,不能言語」,即中風或腦血栓;另一次是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慈安33歲),慈安再次病倒,診斷為「厥逆」,即大腦供血不足。這說明慈安早就患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病,只是病症比較輕,未留下後遺症。自光緒七年一月,慈禧患重病卧床,久治不愈,朝政由慈安獨理,雖說有恭親王等輔佐,拍板決策也須自己表態,精神壓力之大是不難想像的,因此導致舊病複發以致喪命。由此慈禧毒死慈安之說純屬猜測,乃小說家言。
平定朝鮮叛亂。光緒八年六月,朝鮮禁軍叛亂,佔領王宮,殺戮大臣,火燒日本使館。日本覬覦朝鮮已久,以此為借口,派軍艦去朝鮮,企圖佔領朝鮮。署理直隸總督張樹聲當機立斷,命令丁汝昌率水師、吳長慶率領陸師前往朝鮮鎮壓叛亂,防止日軍犯境。吳長慶率先佔領漢城大王宮,逮捕大院君李罡應押往保定,肅清了亂黨。丁汝昌又電請增派軍艦,以防日本動武。日本見叛亂已被鎮壓,進軍朝鮮已無借口,再加上清朝大軍將至,只得將軍艦撤回本土。
第三次法越戰爭爆發。光緒八年(1882年)三月,法軍一支600人的部隊不宣而戰,在3艘戰艦支援下攻佔河內周邊。清廷指示李鴻章、左宗棠、張樹聲、劉長祐籌劃邊防事宜,起用曾國荃署理兩廣總督,以岑毓英署雲貴總督,積極備戰。光緒九年(1883年)三月,法軍佔領南定(離河內90公里)。四月,越南東京(今河內市)淪陷。紅河三角洲的鴻基港、鴻基煤礦皆被法軍佔領。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法國武力侵佔越南南部(南圻),六省淪為法國殖民地。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法國侵略軍100多人在安鄴率領下,攻陷河內及其附近地區。越南國王阮福時請求中國黑旗軍頭領劉永福協助抵抗法軍。黑旗軍大敗法軍,擊斃安鄴,法軍被迫撤回南圻。黑旗軍原本是農民起義軍,頭領劉永福是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在滇桂邊境從事反清武裝鬥爭。太平天國滅亡後,劉永福率部逃往寶勝(今越南老街),屯墾安民得到當地民眾擁護,軍隊從300人發展到2000多人。同治十一年(1874年),越南在法國侵略者威脅利誘下,簽訂了《越法和平同盟條約》,即第二次《西貢條約》。越南向法國開放紅河,並給予法國在越南北部通商等多種權益。當法國公使把《西貢條約》副本提交清政府時,清廷不承認條約中有關條款,復函聲明:「條約中有承認越南是獨立國條款,中國大惑不解,越南自古就是中國的屬邦,所以對此條約,中國不能承認。」光緒九年六月,黑旗軍領袖劉永福再次受越南請求,率部3000人,於河內城西的紙橋伏擊法軍,殲敵100餘人,擊斃法軍司令李維業,迫使法軍殘部龜縮河內。越南國王封劉永福一等義勇男爵,任三宣提督。法國遣使托利古,請求與清政府議談判和約。八月,法國遠征軍4000多人進入越南北方沿海地區。兵分兩路,一路沿紅河進攻黑旗軍,一路由海上進攻首都順化。進攻黑旗軍的法軍遭黑旗軍和越南軍民痛擊,損失慘重。進攻順化的法國軍隊,於二十日攻佔順化河炮台和順安要塞。八月二十五日,越南投降派與法軍簽訂了《順化條約》,法國取得對越南的保護權。清廷派彭玉麟赴廣東,會同張樹聲,布置陸海防務。張樹聲撥給劉永福餉銀十萬,支持黑旗軍抗法。法國認為該條約實施的最大障礙是中國,於是效法日本強佔琉球,禁絕越南與中國的藩屬關係,強迫越南撤退抗法軍隊,包括黑旗軍。以左宗棠、曾紀澤、張之洞為代表的主戰派,力促朝廷武力抗法。掌握外交﹑軍事實權的李鴻章卻一意主和。清廷雖向越南派了軍隊,卻嚴令不得主動出擊法軍。法國東京海域分艦隊司令孤拔出任北越法軍統帥。
中法戰爭爆發。十一月,越南發生民變,嗣王阮福時被殺,朝廷命岑毓英前往戡亂。法軍向紅河三角洲山西猛烈攻擊。山西主要由黑旗軍駐防,另有桂軍、滇軍七個營。中國軍隊被迫還擊,由於法軍裝備優良,準備充分,進攻猛烈,中國軍隊不得不放棄山西,撤出戰鬥。十二月初,法國向中國宣戰,進攻北寧,圖犯瓊州。清軍在諒山大敗法軍。岑毓英出鎮南關赴興化,節制邊外諸軍。為迫使清政府退讓,光緒十年(1884年)二月,法軍進攻興化,被清軍擊退。岑毓英欲進圖山西,被清廷阻止。法軍16000人向駐有40個營清軍的北寧一帶發動進攻。清軍守將廣西巡撫徐延旭指揮失當,軍紀廢弛兵無鬥志,潰退太原。3月12日,北寧失守,19日,太原陷落;4月12日,法軍佔領興化。廣西巡撫徐延旭、雲南巡撫唐炯、提督黃桂蘭、道員趙沃被褫職拿問。因丟失炮台、臨陣退縮,總兵陳得貴、副將黨敏宣被斬于軍前。
越南敗績,慈禧震怒,以因循貽誤為由,罷了恭親王奕軍機大臣之職,令其在家養病;令大學士寶鋆退休去職;給協辦大學士李鴻藻、景廉降兩級、工部尚書翁同龢褫職留任處分。任命禮親王世鐸、戶部尚書額勒和布、閻敬銘、刑部尚書張之萬為軍機大臣。貝勒奕劻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軍機處處理重要事情,要和醇親王商量後在執行。調淮軍名將潘鼎新出任廣西巡撫,接統徐延旭軍,張凱嵩任雲南巡撫。法軍見清軍決心一戰,估計戰場上很難佔到便宜,再次通過李鴻章,提出與清廷議和。李鴻章強調「審勢量力,持重待時」,主張和議。慈禧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法使議約,並囑咐李鴻章「力杜狡謀,常存戒懼」。李鴻章和福祿諾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承認法國與越南之間所有已定與未定各條約,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等等。條約只是會談的路線圖,詳細內容有待三個月後繼續談判。清廷派錫珍、廖壽恆、陳寶琛、吳大澂赴天津,與法議約。法使故意拖延,耍弄清朝官員。
清廷以為中法和談尚在進行中,軍隊應照常駐防越南,於是調潘鼎新軍駐防涼山,岑毓英軍駐防保勝。光緒十年閏五月,法艦侵犯閔海。慈禧頒上喻:「法使延不議約,孤拔要求無理,我軍當嚴陣以待。彼如犯我,并力擊之。敢退縮者,立置軍法。」光緒十年(1884年)五月庚午日,清政府派曾國荃、陳寶琛到上海,與法使巴德諾談判條約細則。法國人一邊談判一邊製造事端。照會清政府,要求火速撤出駐越軍隊,賠償軍費二億五千萬法郎(約合白銀三千八百萬兩),並佔領一兩個中國海口作為賠款抵押。六月二十三日,法軍700人前往諒山附近觀音橋,要求中國軍隊撤出諒山。中國軍隊派代表說明情況,法軍射殺清軍代表,並向清軍陣地開炮轟擊。潘鼎新下令還擊,擊斃法軍近百人。激戰兩天,清軍傷亡很大,潘鼎新放棄抵抗,撤出諒山。法軍攻佔諒山,一度進佔鎮南關。廣西提督黃桂蘭畏罪自殺。潘鼎新因丟失諒山被褫職。法軍進攻基隆,清軍無水師與戰。台灣巡撫劉銘傳欲擒故縱,主動撤離基隆,誘使法軍離船登陸。劉銘傳率軍退至淡水,頑強抗擊法軍。法軍損失慘重,難以在基隆立足,撤到海上,對台灣實施封鎖。清廷命曾國荃、陳寶琛停止談判,回江寧布防備戰。
光緒十年(1884年)七月,清廷對法宣戰。法軍艦駛入福州馬江(軍港),船政大臣何如璋、會辦福建海疆事務大臣張佩綸等竟不加攔阻,在港內停泊長達一個多月。七月丙午日,法艦突然炮擊港內中國艦船、馬尾造船廠(船政局)和沿海岸防炮台,擊沉軍艦十一艘,商船十九艘,760名官兵陣亡,福建水師覆亡。在消滅了福建水師之後,法軍再次出兵佔領基隆。清政府被迫向法軍宣戰。朝廷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楊昌濬為閩浙總督。曾國荃為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八月,在潘鼎新率領下,馮子材、蘇元春在越南谷松大敗法軍。清廷出帑金五萬,賞劉永福軍。十二月,潘鼎新軍在越南擊敗法軍,收復了宣光、興化、陝西三省,安平府及二州五縣。
光緒十一年正月,命馮子材襄辦關外軍務。法軍再陷諒山,攻打鎮南關,總兵楊玉科戰死。清軍包圍宣光,收復美良城。法艦欲犯台灣。劉銘傳請求清廷派艦船援助台灣。二月十三日,總兵吳安康率領五艘軍艦自上海南下,孤拔聞訊率七艘軍艦北上攔截,雙方艦船在浙江石浦檀頭山海域相遇,法艦擊沉隱蔽在石浦港內的二艘清艦,其餘三艘逃往鎮海口內隱蔽。鎮海口位於甬江入海處,是寧波的咽喉要塞。浙江提督歐陽利見督兵備戰,早已壁壘森嚴,嚴陣以待。法艦隊司令聽說吳安康三艘艦船在鎮海口隱藏,親率四艘軍艦進犯鎮海口,法艦遭到招寶山岸炮和艦炮奮勇還擊,法軍旗艦被擊中,艦隊司令孤拔被擊傷,法軍轉而佔領澎湖和漁翁島。六月十一日孤拔死於澎湖島。馮子材、王德榜(王孝祺)出奇兵擊潰法軍,收復了鎮南關和諒山,取得鎮南關—諒山大捷。
法軍戰敗,迫使法茹費理內閣垮台,法人再次請和。中法戰爭雙方互有勝負。儘管法國未佔到什麼便宜,清廷還是答應法國要求,,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法使巴德諾繼續談判。與此同時,命岑毓英、劉永福、馮子材等從越南撤軍。四月壬辰日(6月9日),天津會訂《中法會定越南條約》成,主要內容是: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承認法國與越南簽訂的條約,中越邊界開設通商口岸,中國降低通商稅率,法軍退出台灣和澎湖等等。越南國王阮膺登自殺,法人立其弟為國王。中國從此失去越南這個藩屬國。越南南圻和北圻淪為法國殖民地,中部雖然仍名義上歸越南國王管轄,保護權和外交權卻屬法國。七月,勘定中越邊界。
中法戰爭剛剛結束,慈禧就頒發懿旨,命文銛、崇厚、文錫修建三海(中海、南海、北海)工程。整個工程從光緒十一年開始,到光緒二十一年結束,歷時十年,花費白銀600萬兩,挪用海軍經費436.5萬兩。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對修建離宮別院、山莊園林特別感興趣,建有承德避暑山莊、圓明園、暢春園、萬壽山的清漪園、玉泉山的靜明園、香山的靜宜園,還有皇宮附近的三個海子。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搶掠並焚燒了圓明園、暢春園和清漪園。過慣奢華生活的慈禧太后,對北京沒有像圓明園那樣游宴好去處,一直難以釋懷。同治帝曾在得到慈禧默許的情況下,敕令重建圓明園,遭到恭親王奕等人的強烈反對。為此,奕等一大批朝臣受到責罰。慈禧看到事情鬧大了,才出面轉寰,將重建圓明園工程擱置,改修三海。後來同治帝駕崩,二宮太后再度垂簾,頤養天年的理由不存在,三海工程被叫停。中法戰爭結束,慈禧對囿於宮廷感到厭倦,嚮往奢侈的園林生活,再度激起重修三海的興趣。醇親王奕譞主持軍機並總理海軍事務。奕譞吸取恭親王奕抗上的教訓,對慈禧百依百順,自然贊同重修三海。沒錢怎麼辦?官員捐(260萬兩),從海關、海軍、神機營和外商借。三海工程包括殿宇樓閣、路橋堤台、池港河流、景假山點、花草林木等等。重點在南海的瀛台,中海的豐澤園、儀鑾殿、西苑門一帶。全部工程幾百個項目,於光緒二十一年四月竣工。
光緒十三年正月十五日,光緒帝親政。慈禧頒發懿旨,賜醇親王以親王世襲罔替,朝廷大政事,仍備顧問。光緒親政,慈禧並未撤簾,朝政大權仍在她掌握之中。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等王大臣,都是看慈禧眼色行事,重大問題還是慈禧說了算。慈禧不滿足以三海為其頤養之所,改清漪園名為頤和園,暗示重建園林以供頤養。奕譞、奕劻心領神會,又怕諫官和軍機大臣反對,囑咐翁同龢等清流要體諒他們的苦衷。光緒十四年二月,三海工程尚未竣工,「詔修葺頤和園,備皇太后臨幸」。頤和園工程浩繁,花費甚巨,非三海工程可比,如果明目張胆重建林苑,勢必引起朝野抗議。奕譞以恢復昆明湖水操舊制(乾隆曾效法漢武帝,在昆明湖操練水師),在園內修建水操學堂為名,悄悄開工進行園林建設。奕譞在奏摺中說:「因見沿湖一帶殿宇亭台半就頹圮,若不稍加修葺,誠恐恭備御操時難昭敬謹……擬將萬壽山暨廣潤靈雨祠舊有殿宇台榭並沿湖各橋座、牌樓酌加保護修補,以供臨幸。」於是,被英法聯軍毀壞了26年的東宮門、仁壽殿、玉瀾堂、樂壽堂、長廊、排雲殿、後山佛殿、南湖島諸殿、十七孔橋等建築便開始動工修造了。既然是為操練海軍,經費自然要由海軍來出。奕譞是海軍總管,奕劻、李鴻章是海軍會辦,動用海軍軍費不成問題。沒有不透風的牆,工程雖然秘密進行,重修清漪園的消息還是傳了出去,眾說紛紜朝野沸騰。光緒十四年(1888年)3月13日,皇帝不得不頒發上諭詔示天下,大意是:三海修葺即將完成,對清漪園(改名頤和園)稍加修葺,一來可作慈禧太后頤養之所,二來還是為敬踵前規,每逢大慶之年,朕率群臣同申祝嘏之用。至此,頤和園修建工程公開進行,整個頤和園工程耗資約一千萬兩白銀,於光緒十七年(1895)四月蕆工。
慈禧經過一年多觀測,尤其對修建頤和園消息泄露後的處理,對小皇帝還算滿意。於是,決定光緒十五年正月皇帝大婚,二月三日撤簾歸政。醇親王也以歸政日近,請求解除所有職務。慈禧同意他歸政後奏事不再列銜,海軍和神機營依然由他管理。慈禧為了掌控光緒帝,為他選擇的皇后,是自己的親侄女副都統桂祥之女葉赫那拉氏。光緒本想選擇江西巡撫德馨之女為後,壓根就不喜歡這個姿色一般、性格柔弱的表姐,迫於慈禧淫威,只得違心把玉如意給了這位表姐。慈禧看出光緒著意德馨女兒,選妃嬪時索性越俎代庖,命榮壽公主(恭親王奕?長女)將兩個荷包授予禮部侍郎長敘兩個女兒,即瑾嬪和珍嬪。光緒十五年正月,大婚禮成,慈禧如期歸政。甲午戰爭爆發前,惇親王奕誴、醇親王奕譞和朝廷重臣岑毓英、曾紀澤、彭玉麟、曾國荃、張曜、寶鋆、閻敬銘、劉錦棠等相繼過世。光緒帝雖然走上了檯面,實權仍然在慈禧手中,凡事先向慈禧請示才能推行。光緒帝聽信的軍機大臣翁同龢、李鴻藻等皆清流辭臣,基本不諳世事庶務。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老臣,是慈禧影響朝政的重要支撐。
甲午戰爭爆發和馬關條約簽訂。光緒二十年(1894年)五月,朝鮮內亂,請求大清派兵援助。李鴻章派葉志超、聶士成統兵2500人前往朝鮮,並向日本通報。日本借口保護使館和僑民,向朝鮮派兵10000多人。七月二十三日,日軍發動政變,成立以大院君李昰應為首的傀儡政權。朝鮮是中國藩屬國和保護國,未經中國同意,日本向朝鮮派兵,擅自廢立,就是公開武裝挑釁中國。日本明治維新,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國力日漸增強,出於國內鬥爭和掠奪資源的需要,走上了侵略擴張道路。佔領琉球後,制定了「大陸經略政策」,計劃用戰爭手段侵略、吞併朝鮮、中國和亞洲。計劃第一步攻佔台灣;第二步吞併朝鮮;第三步佔領滿蒙;第四步滅亡中國;第五步征服亞洲,稱霸世界。早在1874年,日本就借口「牡丹社事件」出兵台灣,由於國力有限,和大清全面開戰勝算不大,在清政府賠款50萬兩白銀軍費後從台灣撤軍。此次增兵朝鮮,是日本實施「大陸政策」第二步。年輕氣盛的光緒帝,面對日本挑釁,決心與日本一戰。他的想法得到老師戶部尚書翁同龢、總理衙門大臣張蔭桓等主戰派支持。慈禧太后不願在她六十大壽之際,和日本開戰。李鴻章明知北洋水師戰力不足,不敵日本海軍,遂附和慈禧,主張由美、英、俄出面調停,與日本和解。日本挑釁中國蓄謀已久,軍事準備充分。北洋海軍,經費被貪污挪用,戰艦老化,軍備不足,訓練缺乏,外強中乾;中國陸軍結構複雜,八旗、綠營、湘、淮、團練五花八門,派系林立,掌軍官員腐敗,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編製落後,管理混亂,紀律廢弛,戰力低下。再加上李鴻章著意調停,消極備戰,戰爭的結局可想而知。調停失敗,1894年7月23日,日本軍突襲朝鮮王宮,解散親華政府,成立傀儡李罡應政權,驅逐駐朝清軍。25日,日本海軍不宣而戰,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吉野、浪速和秋津洲三艘軍艦,在朝鮮豐島海面,突襲運送武器、輜重和餉銀去朝鮮牙山接濟葉志超、聶士成的北洋水師濟遠艦、廣乙艦,並擊沉運送清軍士兵的英國商船高升號,致使871人落難。
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1894年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此次戰爭史稱中日甲午戰爭。七月下旬,中日兩軍在朝鮮境內開戰。清軍除葉志超、聶士成所部2500人外,先後入援朝鮮的有來自四川提督宋慶的毅軍馬玉昆部、淮軍之衛汝貴部、奉天練軍盛字營豐紳阿部、吉林將軍長順的練軍等四個方面29個營13000多人。朝廷任命葉志超總統駐朝清軍,葉志超庸劣無能,諸將不服。葉志超率一萬七千人駐守平壤。1894年9月15日,日軍以一萬六千人進攻平壤,雙方勢均力敵。葉志超主張撤退璦州,奉天援軍統領廣東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等反對。左寶貴統領7000人馬出平壤與日軍作戰。戰爭在平壤城外大同江南岸、玄武門外和城西南三個戰場展開。在戰爭處於膠著狀態時,在玄武門外指揮與日軍主力作戰的左寶貴戰死,奉軍失去統帥,日軍趁亂佔領了玄武門。葉志超下令停止抵抗,全軍撤退。清軍撤退過程中,遭日軍伏擊,損失2500多人。葉志超一路狂奔,撤回國內。日軍佔領朝鮮全境。光緒二十年八月,李鴻章以師久無功,被褫三眼孔雀花翎、黃馬褂。命四川提督宋慶幫辦北洋軍務。平壤陷落後第三天,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領北洋水師十艘軍艦和八艘輔助船準備返航,在鴨綠江入海口大東溝附近黃海海面,遭日本聯合艦隊12艘戰艦攔截。中午時分海戰開始。北洋艦隊重創日艦比叡號、赤誠號、西京丸號、旗艦松島號、扶桑號,死傷官兵600多名;日本艦隊擊沉北洋艦隊超勇號、致遠號、經遠號,重創旗艦定遠號、揚威號、靖遠號、來遠號。激戰五小時後,日艦撤出戰鬥。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經遠艦管帶林永升戰死,死傷官兵1000多人。濟遠艦管帶方伯謙、廣甲艦管帶吳敬榮臨陣脫逃。中日黃海之戰,雙方互有勝負,損失都很大。李鴻章為了保存實力,命令北洋艦隊躲進威海港內,不準出海迎敵。
戰爭第二階段,日軍入侵中國。第一階段戰爭結束,清廷對軍隊統帥進行調整。光緒二十年九月,慈禧頒發懿旨,起恭親王奕直內廷,管總署、海軍署事,督辦軍務,各路統帥聽其節制。詔張之洞來京。命宋慶節制直、奉諸軍。以臨陣潰逃,罷葉志超總統、統領、衛汝貴統領職務,以聶士成統其二軍。光緒二十年十月,日軍三萬人渡過鴨綠江,進犯金城、安東。在虎耳山,日軍第三師團與聶士成、馬金敘(總兵)所統淮軍激戰,日軍傷亡慘重,淮軍亦減員過半。日軍三面包圍,馬、聶腹背受敵。宋慶急調毅軍馬玉昆、宋德勝率2000人來援,終因寡不敵眾,撤退至岫岩。日軍進攻岫岩,聶士成扼守遼陽摩天嶺殺敵甚眾。在日軍猛烈進攻下,聶軍傷亡慘重,撤離陣地,岫岩淪陷。日軍2萬人進攻旅順門戶金城(今大連市金城區),金州副都統連順向盛京將軍裕祿請求援軍。裕祿推諉,稱大同總兵程之偉率部從營口南下,不日可緩軍情。然而,程之偉軍到復州就滯留不前了。連順再向李鴻章、旅順總辦龔照玙求援,遭李鴻章、龔照玙婉拒。只有正定鎮總兵徐邦道率領本部三個營,前來迎擊日軍。連順與徐邦道聯手與日軍展開殊死戰鬥,終因寡不敵眾敗退旅順。日人襲旅順船塢,總辦龔照玙乘光幾輪逃往煙台。連順和徐邦道率殘部在艾子口抗擊日軍失敗。旅順守軍群龍無首各不相屬,李鴻章臨時指定的統帥黃仕林畏敵如虎,與統領趙懷業、衛汝成先後潛逃,旅順失守。日軍屠城,殺害民眾2萬餘人。朝廷譴責李鴻章調度乖方,將其褫職留任。與此同時,將海軍提督丁汝昌奪職留任。接著,日軍又攻取復州、析木城。宋慶與日軍戰于海城,依克唐阿與日軍戰於鳳凰城,均告失敗。
光緒二十年十一月,慈禧頒發懿旨,恢復奕軍機大臣職務。十二月,命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節制關內外各軍,宋慶、吳大瀓幫辦軍務。王文韶襄辦北洋軍務。東北戰場,日軍接連攻陷蓋平、牛庄、田莊台、雙台,襲擊營口,圍攻遼陽;山東戰場,日軍陷榮城、文登、寧海,逼近煙台。大有直搗京師之勢。光緒二十一年正月,日軍第六師團25000人,從陸路攻擊威海南邦炮台。3000清軍官兵奮勇抗擊,丁汝昌用艦炮轟擊日軍,因兵力懸殊,炮台陷落日人手中。接著,日軍佔領威海衛城和北邦炮台,陸路要塞盡為日軍所有。北洋海軍衙門所在地劉公島成為孤島。日軍用40餘艘戰艦封鎖港口,陸軍用大炮猛轟港內艦船。旗艦定遠艦被擊毀後,總兵劉步蟾殉國。丁汝昌登上靖遠艦,繼續與日艦作戰。靖遠艦被擊沉,日艦隊司令官伊東佑亨勸丁汝昌投降,丁汝昌不為所動,自殺殉國。丁汝昌死後,部下牛昶昞偽托丁汝昌之名,向日軍投降。日軍在叛徒引領下,接受了劉公島和所有艦船物資,北洋海軍覆滅。
海陸戰爭,中國一敗再敗,主和派佔了上風。1895年1月5日,慈禧特降懿旨:派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戶部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使臣,「前往日本會商事件,所有應議各節,凡日本所請,均著隨時電奏,候旨遵行。」日本認為戰事發展尚未達到既定目標,在談判桌上的籌碼還不夠多,為拖延時間,以「全權不足』為借口,拒絕與張、邵會談,將其二人驅逐出廣島,並點名要奕、李鴻章來日議和。日軍佔領劉公島,北洋水師覆滅的當天,日本通過美國向清廷提出,必須以割地、賠款為議和條件,否則,就沒必要派代表來。光緒二十一年正月,清廷不得不召回張、邵二人,改派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前往日本和談。老於官場世故的李鴻章,自然了解慈禧要求停戰議和的迫切心情,於是聲稱:「割地則不行,議不成則歸耳!」日本的目的是割地、賠款,他堅持不割地,談不成就不談。不談顯然有悖慈禧初心,光緒帝無奈,只得授他「以商讓土地權」,把賣國賊的帽子先讓皇帝戴上。李鴻章在日主張先停戰再和議,日方以四項苛刻條件逼迫中方收回停戰提議。日軍在山東戰場接連攻陷文登、寧海,兵逼煙台;在東北戰場,包圍遼陽,攻陷牛庄、田莊台、營口,日本艦隊南下攻佔了澎湖。3月24日,李鴻章在會議後返回使館途中,遭浪人小山豐太郎槍擊,面頰負傷。襲擊事件,激起世界輿論強烈反響。日本擔心第三國以襲擊事件為借口,干涉中日戰爭。主動宣布休戰21天,範圍限於奉天、直隸、山東各地。日本當局迫於輿論壓力,談判條件也有所寬讓。弱國無外交,喪權辱國的苦果,大清只能吞下。光緒二十一年三月(1885年4月17日),李鴻章、李經方和日本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在馬關簽訂《馬關條約》。條約主要內容:中國承認朝鮮為獨立國家,朝鮮不再向中國納貢(中國失去最後一個藩屬國,宗藩體制消解);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兩億兩白銀,分八次交付;增設通商口岸;暫時駐軍威海。日本通過甲午戰爭獲得巨大利益,並為其侵佔東三省,霸佔全中國埋下禍根。
《馬關條約》簽訂,國內輿論嘩然,廷臣紛紛奏請廢約。4月22日,康有為寫成一萬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書」,八省舉人一千二百多人連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帶領,十八省舉人與數千市民集「都察院」門前請代奏。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等主張,史稱「公車上書」。四月乙卯日,光緒頒發上諭予以回應:「和約定議,廷臣交章謂地不可棄,費不可嘗,當仍廢約以戰。其言固出忠憤,而未悉朝廷苦衷。自倉促開釁,戰無一勝。近者情勢益迫,北可逼遼、沈,南可犯畿疆。瀋陽為陵寢重地,京師則宗社攸關。況慈闈頤養廿余年,使徒御有警,藐躬何堪自問?加以天心示警,海嘯成災,戰守更難措手。一和一戰,兩害兼權,而後幡然定計。其萬難情事,言者所未及詳,而天下臣民皆當共諒者也。茲將批準定約,特宣示前後辦理緣由。我君臣惟期堅苦一心,痛除積弊。」並告誡諸臣,和局已定,不要再論奏了。康有為等人的主張遭清廷拒絕,他的維新主張卻得到很多人贊同。
贖回遼東半島。《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引起沙俄強烈不滿。沙俄一直把遼東半島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於是沙俄拉法、德兩國,對日施壓。《馬關條約》簽訂第六天,俄、德、法三國分別照會日本,以《馬關條約》某些條款「有害於中國首都安全和將來遠東的永久和平」為由,要求日本放棄遼東半島,否則三國海軍將有所行動。三國軍艦開向日本海示威,六萬俄軍在海參崴集結。經過甲午戰爭的日本已經精疲力竭,那裡還有勇氣面對三國聯盟。日本政府向俄、德、法三國聲明,放棄對遼東半島的永久佔領。與此同時,日本強迫清政府如期批准、交換《馬關條約》,並向三國提出清政府需償付五千萬兩「贖遼費」。經三國調停,多次磋商,「贖遼費」定為三千萬兩白銀。光緒二十一年十月,清使李鴻章和日使林董互換《中日遼南條約》,清政府以三千萬兩庫平銀贖回遼東半島。然而,俄、德、法出面干涉,清政府是要付報酬的。接踵而來的是俄國,利用中國戰敗處境窘迫,誘逼中國政府簽訂《中俄密約》。
《中俄密約》簽訂,沙俄強租旅順、大連和遼東半島。光緒二十二年正月,清政府派特使李鴻章參加俄皇加冕典禮,並授權李鴻章與俄談判共同防日條約。李鴻章在俄期間,與俄外交大臣羅拔諾夫、財政大臣維特談判,於四月二十二日簽訂《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史稱《中俄密約》或《防禦同盟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是,日本如侵佔俄國遠東、中國或朝鮮領土,中俄兩國應以全部海軍、陸軍互相援助;締約國一方不得單獨與敵議和;開戰時,中國所有口岸准許俄國兵船駛入;為便於運輸俄國軍隊,中國允許於黑龍江、吉林修建鐵路,連接海參崴,由華俄道勝銀行承辦;無論戰時或平時,中國都允許俄國利用該鐵路運送軍需品;此條約自鐵路合同批准之日起生效,為期十五年。俄不費一兵一卒,取得了修建中東鐵路及其支線等特權。後來,沙俄借口幫助中國擺脫德國人,1897年12月14日,派艦隊駛入旅順口。1898年3月3日,沙俄駐華代辦巴布羅夫向清政府提出租借旅順、大連和建築中東鐵路南滿支綫的要求,限定五日答覆。清政府派駐德公使許景澄為欽差大臣,赴彼得堡與俄談判。許景澄向俄皇尼古拉二世遞交國書時強調不能租借旅大的理由,俄皇卻說俄方條件「早經籌措,實難改動,中國政府應早日允辦」。俄國政府拒絕與許談判。3月20日,巴布羅夫向清總理衙門提出租借旅大六條,總理衙門不敢接受。沙俄欲派旅順俄艦陸戰隊強行登陸。清廷無奈,只得派李鴻章、張蔭桓為全權代表,與俄駐華代辦巴布羅夫談判租借旅大問題。3月27日,《旅大租地條約》在北京簽訂。條約主要內容:清政府允許將旅順口、大連灣和附近水面租借給俄國,期限25年;租借地內行政權由俄國掌握,中國不得在此駐軍;俄國修一鐵路支線連通中東鐵路和旅大;旅順口只供中俄兩國船隻使用,他國軍艦商船不得入內。俄國取得在華特權,西方強國豈甘落後。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十月,巨野發生教案,德國以護教為借口,派軍艦強佔膠澳(即青島),入侵沂州,攻陷日照。強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強行租借膠州灣,並把山東劃為勢力範圍。英國租借九龍半島和山東威海衛。法國租借廣州灣(廣東湛江),租期九十九年,獲得滇越鐵路(昆明至老街)的築路和運營權。
戊戌變法。甲午戰敗,群臣痛定思痛,偌大中華帝國何以敗給彈丸小國日本?實業救國論甚囂塵上,建議修鐵路,鑄鈔幣,造機器,開礦山,創郵政,減兵額,練新軍,建學堂,興工商的奏摺紛紛遞交光緒帝。開築龍州鐵路(從廣西龍州到鎮南關),張之洞督辦盧漢鐵路(自北京盧溝橋到漢口,即今京漢鐵路),並籌備開辦粵漢、寧滬鐵路,由盛宣懷督辦招商輪船總公司,在湖南設立建造槍炮兩個工廠。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乙巳日(1898年6月11日),詔定國是:「數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時務,多主變法自強。邇者詔書數下,如開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學堂,皆經再三審定,籌之至熟,甫議施行。惟是風氣尚未大開,論說莫衷一是,或托於老成憂國,以為舊章必應墨守,新法必當擯除,眾喙嘵嘵,空言無補。試問今日時局如此,國勢如此,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絕,豈真能制梃以撻堅甲利兵乎?朕惟國是不定,則號令不行,極其流弊,必至門戶紛爭,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積習,於時政毫無裨益。即以中國大經大法而論,五帝三王不相沿襲,譬之冬裘夏葛,勢不兩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後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聖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採西學之切於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專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襲其皮毛,毋競騰其口說,總期化無用為有用,以成通達濟變之才。京師大學堂為行省倡,尤應首先舉辦。軍機大臣、王大臣妥速會議以聞。」自此日開始,實施新政。選派宗室王公出洋遊歷,增長見識。在京師設立礦物鐵路局、農工商局,在各省設立商務局,要求各省廣開通商口岸、撤驛站、設郵政。1898年7月3日,光緒帝批准成立京師大學堂,命吏部尚書孫家鼐為管理京師大學堂(北大前身)事務大臣。裁督辦軍務處、詹事府、通政司、大理、光祿、太僕、鴻臚諸寺,將其職事併入禮、刑、兵部。裁湖北、廣東、雲南巡撫和各省糧道、鹽道。設新建陸軍,由袁世凱負責督練,神機營和陸軍改練洋操。興學堂,獎遊學,辦報編書。拔擢工部主事康有為、舉人梁啟超、內閣侍讀楊銳、江蘇知府譚嗣同、中書林旭、刑部主事劉光第等維新派人士參與新政。命三品以上大臣和各省督撫、學政薦舉經濟特科人才,錄用製造、駕駛、聲光化電方面人才。設置三、四、五品卿和三、四、五、六品學士。鼓勵創辦軍工、實業、學堂和著作新書。制定科舉新章程,改革考試製度,考試內容,以經濟歲舉歸併正科,以策論取代四書,取消新進士朝考,罷試詩賦。改各地書院為兼習中西學校,以省書院為高等學校,郡書院為中學,縣書院為小學,地方義學、社學改制。籌辦水師、路礦學堂、農學。士民也可上書言事。
變法失敗,光緒被軟禁,慈禧第三次垂簾,此次不叫聽政而稱訓政。推行新政,觸動了「不肖官吏和守舊士夫」的既得利益。他們對新政陽奉陰違,託詞抗命,造謠生事。慶親王奕劻等上書慈禧,要求殺康、梁,廢新法,復舊制,請求太后訓政。署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榮祿是慈禧心腹,京津地區軍政大權由其控制。光緒密詔維新派人士,商量擺脫慈禧控制的對策。康、梁建議重用袁世凱,刺殺直隸總督榮祿,解除慈禧太后控制朝政之權。七月丁丑日,光緒秘密召見袁世凱。八月,提拔袁世凱為兵部侍郎。譚嗣同勸袁世凱殺榮祿,舉兵救駕。袁世凱向慈禧告密,出賣了譚嗣同。光緒二十四年八月丁亥日(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將光緒帝囚禁。詔捕康有為、梁啟超、康廣仁、張蔭桓、徐致靖、楊深秀、楊銳、林旭、劉光第、譚嗣同、文廷式、孫文。以光緒帝有病為由,宣布訓政詔書,三度垂簾。恢復詹事府,通政司,大理、光祿、太僕、鴻臚諸寺的設置。恢復鄉、會試、童試及歲、科考舊制,罷經濟特科,罷農工商局。禁止官民擅遞封章。恢復文、武科舉舊制。罷農工商局等等。戊戌變法宣告失敗,變法六君子譚嗣同、康廣仁、劉光第、楊銳、楊深秀、林旭被殺。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日本。那些薦舉、保舉變法維新人士的大臣也遭受殘酷鎮壓和打擊。專理礦物鐵路總局的張蔭桓(尚書銜)戍邊新疆,禮部侍郎徐致靖被禁錮,禮部尚書李端棻、禮部主事王照被褫職、戍邊或逮問,軍機大臣翁同龢、「新政重臣」湖南巡撫陳保箴被奪職。光緒被軟禁在瀛台,失去人身自由,就連郊廟祀典等活動都由他人代理。命榮祿為軍機大臣,管兵部,節制北洋諸軍及宋慶軍。裕祿為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礦務鐵路總局由趙舒翹會同王文韶辦理。命袁世凱募集新兵二十營,增立一軍——武衛右軍先鋒隊。授李鴻章兩廣總督。戊戌變法從6月11日詔定國是到9月21日變法失敗,前後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義和團運動。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山東義和拳(團)興起。梅花拳拳師趙三多提出「扶清滅洋」口號,隨後成為義和團的政治綱領。義和團對列強瓜分中國強烈憤慨,將矛頭指向在華洋人和華人基督徒,稱洋人為「大毛子」,基督教徒為「二毛子」,抵制洋人、洋貨。他們設神壇,請大仙,畫咒符,練武功,吸引大批青年男女參加。女性團眾穿著紅衣紅褲,左手提紅燈,右手執紅摺扇,習拳練武,女性壇口稱為「紅燈照」。「紅燈照」在天津及其周邊發展最迅速。在他們之間廣泛流傳的順口溜充滿了對洋人的仇恨和敵意:「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勸奉教,自信天,不信神忘祖仙。男無倫,女行奸,鬼孩俱是子母產;如不信,仔細觀,鬼子眼珠俱發藍。天無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神發怒,仙發怨,一同下山把道傳。非是邪,非白蓮,念咒語法真言;升黃表,敬香煙,請下各洞諸神仙。仙出洞,神下山,附著人體把拳傳;兵法藝,都學會,要平鬼子不費難。拆鐵道,拔線桿,緊急毀壞大輪船;大法國,心膽寒,英美德俄盡消然。洋鬼子,盡除完,大清一統靖江山。詩曰,弟子同心苦用功,遍地草木化成兵,愚蒙之體仙人藝,定滅洋人一掃平。」李秉衡任山東巡撫,認為義和拳是義民,義和拳得到迅速發展。張汝梅繼任山東巡撫,為保護義和拳,將其歸入鄉團,稱為義和團。毓賢任山東巡撫認為「民可用,團應撫」,對「義和拳」採取同情安撫策略,並向慈禧建議,招安義和團。袁世凱任山東巡撫,嚴厲鎮壓義和團,義和團向直隸轉移發展。許多官吏和清軍官兵也信拳拜師。直隸實力最大的壇主張德成,號稱「義和神團天下第一壇」,擁有徒眾二萬多人。
戊戌政變。列強諸國對慈禧廢黜光緒帝不滿,協助康有為、梁啟超逃往國外。慈禧也想借義和團出出窩囊氣。1900年1月12日,慈禧頒發維護義和團詔令,對義和團「只問其為匪與否」,「不論其會不會,教不教」。直隸總督裕祿向團民發放餉銀,請義和團大師兄曹福田到天津開壇聚眾。光緒二十六年四月,義和團在保定毀壞鐵路、電線,佔領涿州。軍機大臣剛毅認為「拳民忠貞,神術可用」。庄親王載勛、端郡王載漪(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等主張支持義和團向洋人開戰。五月,十萬團眾湧入北京,焚毀琉璃河、長辛店車站局廠和正陽門、街市,與外國使館護衛人員發生衝突,流血事件遍布城區。各國使館請求其政府派兵援助。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5月31日,未經清政府同意,由八國(英、德、俄、法、美、日、意、奧匈)海軍432人組成的聯合部隊,6月初抵達北京,加強對東交民巷使館區的保護。日本使館書記杉山彬乘車出迎八國聯軍,被董國祥的營官殺死。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崇文門內向巡邏的清軍挑釁,陝甘提督董福祥命部下將其擊斃。6月10日,使館區對外聯繫被切斷。
清廷下令迎擊八國聯軍。八國增派聯軍(英916人,德540人,俄312人、法158人、美112人、日54人、意40人、奧匈25人),由英國海軍上將西摩爾指揮,向北京進發。此事激怒了慈禧,她以為義和團可恃,命軍機大臣剛毅、武衛軍統領招募精壯團民成軍。下令提督聶士成、董福祥的武衛軍進攻聯軍先遣隊。聶士成部和義和團在廊坊、楊村一帶與聯軍交火,聯軍死傷200多人後撤退。6月中旬,聯軍海軍進攻大沽炮台,遭到清軍抵抗,擊傷、擊沉敵艦六艘。由於提督羅榮光犧牲,守軍群龍無首,大沽失守。端親王載漪、庄親王載勛等極力主戰。榮祿鼠首兩端,不置可否。吏部侍郎許景澄、太常侍卿袁昶等則堅決反對開戰。6月21日,清政府向各國宣戰,驅逐各國公使出京,責令各省外籍教民回國。六月,局勢惡化,不可收拾,慈禧急調出任兩廣總督一個多月的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並令其兼程來京。聶士成軍和義和團在天津與聯軍進行殊死戰鬥。聯軍付出傷亡900餘人的代價,攻陷天津。聶士成戰死八里台,以呂本元為提督,統其軍。裕祿、宋慶、馬玉崑退守北倉。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逃往西安。8月中旬,聯軍近二萬人(日軍8000人、俄軍4800人、英軍3000人、美軍2100人、法軍800人、意軍53人、奧軍50人)由天津進攻北京。沿途遭到清軍直隸提督馬玉昆、呂本元(淮軍將領)部和李來中的義和團頑強阻擊。聯軍施放毒氣毒殺中國軍民,攻佔京師重鎮北倉、楊村,繼而攻陷張家灣、通州。直隸總督裕祿自殺,義和團堅持抗擊侵略者。七月壬子日,授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各國聯軍議停戰。此時議和,無異於與虎謀皮,聯軍根本不予理會。蔡村、河西塢、蓋平、熊岳相繼失守。反戰派戶部尚書立山、兵部尚書徐用儀、吏部侍郎許景澄、太常寺卿袁昶、內閣學士聯元遭遣被殺。8月14日,北京城被攻破,京師淪陷。8月15日,慈禧和光緒倉皇西逃,並將光緒愛妃珍妃賜死。廣東布政使岑春煊趕來護駕。西逃途中,慈禧下罪己詔。命奕劻回京會同李鴻章與聯軍議和。命劉坤一、張之洞會議和局。發布剷除義和團命令。命榮祿、徐桐、崇綺留京辦事。削奪主戰派庄親王載勛、怡親王溥靜、端親王載漪、貝勒載濂、載瀅、軍機大臣剛毅、趙舒翹、英年、毓賢等爵職。董福祥也因殺德國公使,被奪職留任。遣使祭弔克林德、杉山彬。10月26日,駐蹕西安,以巡撫衙門為行宮。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派兵四處攻城略地。俄軍借口義和團興起派兵侵佔東北、山海關和秦皇島,並製造了慘絕人寰的海蘭泡、六十四屯慘案;德軍攻佔保定、張家口、易州紫荊關等地;法、德聯軍侵犯井陘、娘子關一帶。八國聯軍在北京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頤和園、清宮珍寶文物被搶掠一空。就連用於消防的鍍金大缸也不放過,鍍層被刀刮過的銅缸至今仍擺在故宮中。所幸江南各省有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聯手維持,並未陷入混亂。八國聯軍入侵借口是義和團挑釁外國人。毛澤東曾在修改戚本禹《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文章時寫道:「究竟是中國人民組織義和團跑到歐美、日本各帝國主義國家去造反,去「殺人放火」呢?還是各帝國主義國家跑到中國這塊地方來侵略中國、壓迫剝削中國人民,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群眾奮起反抗帝國主義及其在中國的走狗、貪官污吏?」毛澤東認為,帝國主義首先侵略中國,才激起義和團的反抗。中國共產黨一直把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認義和團造反是正義合理的鬥爭。
簽訂不平等條約。經過艱難談判,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中國與十一國簽訂了《辛丑條約》。主要內容:中國賠償軍費本息9.8億兩白銀(賠款4.5億兩,即全國人民人均1兩,是列強對全國人民的有意侮辱,分39年還清,年息4厘,這筆賠款直到清朝滅亡也未還清);在北京建立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在區內居住,各國派兵守衛使館區;拆除大沽口炮台和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列強可在自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12個地方駐軍;各省官員必須保證外國人安全,不得成立反對外國人的組織,永遠禁止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對德日謝罪,在克林德被殺地建紀念牌坊;懲罰附和義和團的主戰官員;成立外務部負責外交事務等等。從此清政府淪為列強傀儡和代言人,中國成為名符其實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李鴻章再次成為清政府喪權辱國的替罪羊,已經戴上賣國賊帽子心力交瘁的李鴻章,在簽訂條約後就吐血而死了。慈禧為了向洋人有所交代,懲處附和義和團的官員,上至王公大臣,下到各省巡撫、藩台臬台,一百多人被監禁、流放、處死。如山西巡撫毓賢、禮部尚書啟秀、刑部侍郎徐承煜被處斬,庄親王載勛、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書趙舒翹被賜自盡,定大學士剛毅、徐桐、李秉衡死罪(因已死而免),端親王載漪、輔國公載瀾被流放等等。為反戰派立山、徐用儀、許景澄、聯元、袁昶平反,恢復官職。應各國要求,停止與洋人為敵的順天、奉天、黑龍江、直隸、山西、河南、陝西、浙江、江西、湖南等省科舉考試五年。條約簽訂後,各國軍隊撤出京師。
俄國賴在東三省不走。俄國乘八國聯軍進犯北京,借口鎮壓東北義和團,出兵13.5萬人,佔領東三省。《辛丑條約》簽訂,聯軍撤出北京,俄國理所應當從東北撤軍。然而,臭名昭著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垂涎我國東北已非一日,不願意把吃到嘴裡的肥肉吐出來。儘管俄國已從清廷賠償中,得到出兵東北的巨額回報。俄國獨吞東北,美、英、日不幹了。經過列強幹涉,俄國與清廷簽訂了《交收東三省條約》。答應在一年半內分三批撤出全部俄軍,把東三省交還中國。當然,撤軍是有條件的,如賠償鐵路、中國在東北駐軍數量要通知俄國等等。即便如此,俄國在完成第一批撤軍後,不願繼續撤軍,重新提出「列強勢力不得進入滿洲」,「俄國參與北滿行政管理」等七條要求,強迫清廷答應。東北毗鄰朝鮮,日本早就覬覦東三省。七條要求直接阻遏日本的「大陸政策」,加之當年俄國曾威逼日本放棄佔領遼東半島。日本出面與俄國交涉,威逼俄國撤出東三省。日俄矛盾加劇。日本武士集團認為,在俄國西伯利亞鐵路修成前,發動對俄戰爭,奪取朝鮮和中國東北,日本穩操勝券。英、美也想染指東三省,遭到沙俄拒絕,對此一直耿耿於懷。英、美慫恿日本發動對俄戰爭,並給予大量經濟援助,支持日本擴軍備戰。
光緒二十九年十二月(1904年2月),日俄戰爭在中國領土上爆發。清廷劃遼河以東為日俄交戰區,宣布「中國守局外中立例」,卻要求地方長官對反侵略的人民群眾「加意防範」,「切實弾壓」。戰爭爆發前,俄羅斯並未做好開戰準備。1904年2月8日午夜,日本艦隊偷襲停泊在旅順的俄太平洋艦隊,重創俄國三艘最好的軍艦,拉開了戰爭序幕。2月9日,在朝鮮仁川海面,2艘俄艦被日本海軍擊沉。戰爭開始,日艦隊取得海戰優勢。俄軍在沿海布設水雷,防止日軍登陸從後方襲擊旅順港。命令海參崴艦隊,在日本海襲擾日軍海上運輸線,並緊急向遠東派兵。3月21日,日軍3萬人在朝鮮登陸,4月中旬抵達鴨綠江邊。4月30日,日軍對俄軍東滿支隊發動進攻。5月1日,在俄軍據點九連城激戰,俄軍失利,放棄江岸陣地,撤退至遼陽。第二批日軍四萬人在遼東半島貔子窩登陸,向守衛旅順港北面的俄國陸軍發起猛攻,相繼佔領了金城和大連,進逼旅順。6月14日,日軍與俄援軍西伯利亞第一軍在得利寺、瓦房店展開激戰,俄軍戰敗撤退。日軍切斷了旅順與俄陸軍的聯繫。7月,日軍向旅順發起攻擊,俄軍放棄旅順外圍陣地狼山,4萬俄軍撤至要塞防守。日艦封鎖旅順港,港內38艘俄艦,隨時都有全軍覆亡的危險。8月7日,俄太平洋艦隊接到命令:「迅速突圍,駛往海參崴」。8月10日,俄艦隊出港,向海參崴突圍。俄旗艦遭炮擊,艦隊司令維佐弗特被擊斃。艦隊失去統一指揮,無法繼續戰鬥,潰散逃跑,大部分逃回旅順港。日俄黃海海戰以俄羅斯失敗而告終。逃回旅順港的太平洋艦隊,隨旅順港失守而覆亡。8月19日至24日,日軍在對要塞強攻失敗後(日軍傷亡2萬人),採取長期圍困戰術。日軍原計劃,攻下旅順後集中兵力會戰遼陽。旅順未攻下,兵力抽不出來,又擔心俄國援軍很快到達,日軍決定以少對多,開始遼陽會戰。遼陽俄軍守將庫羅帕特金為會戰做了充分準備,修築三道防禦工事、儲備大量作戰物資。日軍於8月24日開始進攻遼陽,俄軍採取消極防守策略,失去戰爭主動權。雙方經過十天鏖戰,俄軍損失1.7萬人,日軍損失2.4萬人。9月3日,在日軍準備將第一軍撤回太子河右岸時,庫羅帕特金決定放棄遼陽,退守奉天,日軍獲得意外戰果,佔領了遼陽。在此後的沙河攻守戰中,庫羅帕特金依然採取保守戰術,消極對峙。旅順守軍遲遲得不到支援,日軍加強了進攻旅順的軍事力量。12月15日俄軍統領康德拉欽將軍被擊斃。1905年1月2日,俄軍向日軍投降。旅順戰役俄軍損失4.4萬人,日軍損失6萬人。旅順陷落和太平洋艦隊覆亡,日軍不再有海上之憂。日軍集中兵力圍殲奉天地區俄軍,以期儘快結束戰爭。雙方兵力對比俄軍仍佔優勢,俄軍33萬人,大炮1266門,機槍56挺,日軍27萬人,大炮1026門,機槍200挺。戰爭於1905年2月27日打響,3月9日結束,俄軍損失12萬人,日軍損失7萬人。俄軍棄守奉天退至四平,庫羅帕特金遠東陸軍總司令被撤,降為滿洲第一集團軍司令。李涅維奇接任遠東陸軍總司令。日俄戰爭初期,沙皇尼古拉二世抽調波羅的海和黑海艦隊艦船58艘(其中輔助船20艘)組成太平洋艦隊第二分隊,於1904年10月中旬起錨,經過7個多月遠行,於1905年5月27日,到達對馬海峽。日俄對馬海戰爆發了。養精蓄銳已久的日本東鄉艦隊,面對的是疲憊不堪的俄羅斯羅日傑斯特溫斯基艦隊。戰鬥剛開始,俄軍旗艦被擊中,多艘俄艦被擊沉擊傷,羅斯羅日傑斯特溫斯基負重傷。俄艦隊失去指揮,陷入混亂。28日9時,俄國艦隊投降。此次海戰,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第二、第三分隊除3艘艦艇逃回海參崴外,其餘全軍覆沒,陣亡人員4830人,被俘5917人,損失艦艇27萬噸。日方只損失三艘魚雷艇,陣亡117人,傷587人。俄太平洋艦隊覆滅,標誌俄羅斯在日俄戰爭中失敗。
日俄分割東三省。1905年9月5日,經美國總統羅斯福斡旋,俄國與日本簽訂《朴茨茅次和約》,宣告戰爭結束。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享有政治、軍事及經濟上之「卓越利益」,凡事日本認為必要的措置,俄國「不得阻礙干涉」。俄國將旅大租借地及其附屬的一切權益、公產,轉讓給日本。俄國將由長春(寬城子)至旅順口的中東鐵路支線及其所屬之一切權利、財產和煤礦,均轉讓與日本政府。俄國宣布取消在東北有違機會均等的權益。俄國將北緯50度以南的庫頁島及其附屬島嶼永遠割讓給日本。腐敗的清朝政府前門沒驅走虎,後門卻引進了狼。沙俄佔據東三省北部,日寇割據東三省南部。晚清,李鴻章主張「以夷制夷」,實施起來都是以犧牲中國領土、利益為代價。「弱國無外交」,才是晚清的真實寫照。
英軍侵略西藏。1904年5月5日,在日俄戰爭爆發期間,英國派兵入侵西藏,攻陷江孜。5月15日,十三世達賴喇嘛下令西藏軍民與入侵的英軍開戰。藏族軍民在宗山城堡與英軍展開激戰,軍民彈盡糧絕不投降,全部跳崖,宗山城堡失陷。8月3日,英軍攻佔拉薩,強迫甘丹寺長老羅桑堅贊簽訂《拉薩條約》。清政府堅持不批准該條約,後經唐紹儀與英國公使交涉,簽訂《中英續訂藏印條約》,主要內容是英國不佔領西藏領土,不干涉西藏政治,中國不允許其他外國涉足西藏。西藏賠償英國軍費120萬兩,由清政府代付。
重溫變法,革故鼎新。光緒二十七年十一月,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回到北京。為了平息朝野怨懟,緩和與維新派及列強的矛盾,在西安行在時,就頒發了責己詔,並詔令參酌中西政要,討論變法事項。要求中外諸臣激發忠心,去私心,破積習,力圖振作。頒發特赦令,除康有為、梁啟超、孫文外,赦免維新黨人罪,褫職的官復原職,通緝、監禁和被貶官的,統統獲得自由。成立督辦政務處,由奕劻、李鴻章、榮祿、崑剛、王文韶、鹿傳霖、瞿鴻機為督理大臣,劉坤一、張之洞參預。罷詹事府、通政司。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由奕劻為總理大臣,王文韶、瞿鴻機為會理大臣。設置商部、巡警部;科舉考試不再考時文試帖,以經義策問作為考試內容,停止武舉科考,開設經濟特科;停止買賣實官;各省建立武備學堂、農工學堂、學堂等,裁撤兵員,改練常備、續備、警察等;編修新法律,廢除凌遲、梟首、戮屍等酷刑和刺字等,各省成立罪犯習藝(勞教)所。設立巡警部,以徐世昌為尚書。設立學部,國子監併入學部,以榮慶為尚書。罷選八旗秀女。令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紹英前往東西洋各國考察政治。1905年9月2日,湖廣總督張之洞、直隸總督袁世凱、湖南巡撫端方等五名地方大員會奏《請廢科舉折》,「欲補救時艱,必自推廣學校始。而欲推廣學校,必自先停科舉始。擬請宸衷獨斷,雷厲風行,立沛淪音,停罷科舉。」光緒三十一年八月甲辰日,「詔廢科舉」。科舉選官制度從隋大業三年(607年)開始,到光緒三十一年廢止,歷時1298年,終於壽終正寢了。詔自光緒二十九年會試始,「凡授編、檢及改庶常與部屬中書用者,胥肄業京師堂,俟得文憑,始許散館奏留。分省知縣亦各入課吏館學習。」也就是說,未經新式學堂學習並獲得文憑的士人,不予授官。對那些學有所成的留學人士,雖未經科舉考試,也可授予進士、舉人頭銜,如詹天佑、吳匡時、吳乃琛、鍾世銘等人都曾獲得進士頭銜。光緒三十二年三月,「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五大綱為教育宗旨」。
五大臣出洋考察剛動身,遭革命黨人吳樾炸彈襲擊。載澤、紹英受輕傷,吳樾犧牲。光緒三十二年,載澤等考察政治大臣還京,彙報考察情況,朝廷頒上喻:「時處今日,惟有仿行憲政,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預備立憲基礎,內外臣工切實振興。俟數年後規模粗具,參用各國成法,再定期限實行。」由奕劻、孫家鼐、瞿鴻機負責釐定官制,以作立憲準備。光緒三十二年九月,詔定官制。內閣、軍機處、外務、吏、禮、學部、宗人府、翰林院等仍舊。改巡警部為民政部、戶部為度支部、兵部為陸軍部、刑部為法部,工部、商部合併為農工商部、理藩院為理藩部。增設海軍部、郵傳部、軍咨府、資政院、審計院等。尚書、侍郎不分滿漢等等。光緒三十三年八月,詔中外臣工研究君主立憲政體,制定自治章程。九月,命各省設咨議局、公舉議員,並籌設州、縣議事會。全國編練陸軍三十六鎮(每鎮12000人),鎮下設協、協下設標、標下設營。
圍繞政體問題,出現革命與改良兩種聲音。以孫中山、黃興、宋教仁、蔡元培、趙聲、章炳麟、陶成章等為代表的革命黨(主要組織有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共進會、文學社,以及後來成立的中國同盟會)主張推翻清政府,結束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平均地權、「三民主義」是其奮鬥目標,口號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以康有為、梁啟超、錢復等為代表的改良派,則主張君主立憲,實行西方議會制度,反對共和。清廷對革命党進行殘酷打擊嚴厲鎮壓。光緒三十二年十月,頒詔:「近有不逞之徒,造為革命排滿之說,假借黨派,陰行叛逆。各疆臣應嚴禁密緝,首從各犯,論如謀逆例。」
革命派無所畏懼,以推翻帝製為己任。1907年(光緒三十二年)2月,徐錫麟(安徽候補道)和秋瑾(大通學堂主持)約定,7月19日在皖浙同時舉行武裝起義。會黨一成員在上海被捕,供出會黨人員名單及假名。時任安慶巡警處會辦兼巡警學堂監督的徐錫麟,看到名單上有自己的假名,決定7月6日提前舉事。在安慶巡警學堂畢業典禮大會上,徐錫麟親手刺殺對己有恩的安徽巡撫恩銘。由於起義倉促,準備不足,起義失敗,徐錫麟被捕遭殘忍殺害(睾丸被捶爛,心被剜出烹食)。安徽起義失敗,徐錫麟被殺。徐錫麟的弟弟徐偉在供詞中牽涉到秋瑾。秋瑾得知徐錫麟失敗被捕,她遣散光復軍,放棄逃生,留守大通學堂,被清軍逮捕入獄。在嚴刑拷打面前,秋瑾大義凜然,以「秋風秋雨秋煞人」七個大字回答審訊,7月15日被殺害。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初,孫中山在河內設立起義指揮機關,發動國內革命。9月1日,同盟會南軍都督王和順組織指揮了防城起義,起義軍200多人夜襲防城,全殲防城清軍,殺死知縣宋漸元,部隊發展到3000多人。攻打靈山不利,撤回欽州,堅持鬥爭十多天,起義失敗。王和順失敗後,孫中山改派黃明堂為鎮南關都督。12月2日,黃明堂、關仁甫率民團80餘人偷襲鎮南關,奪取三座炮台。孫中山率黃興、胡漢民等親臨鎮南關,指揮反擊清朝援軍。清軍巡防統領陸榮廷率4000援軍圍攻鎮南關,孫中山、黃興回河內籌措軍械彈藥,黃明堂率部堅持到8日,彈盡糧絕而棄關撤退。1908年4月,孫中山派黃明堂、王和順率領從鎮南關撤出的100多名起義軍,開赴雲南邊境,與當地會黨聯絡,準備起義。4月30日,起義軍向河口發動進攻,清軍防營管帶蔡正鈞被擊斃,防營士兵響應革命加入起義軍。5月1日,起義軍奪取炮台,佔領河口。起義軍隊伍迅速增加到1000多人,連克南溪、新街、壩灑,進逼蒙自。雲貴總督錫良調重兵進剿起義軍,黃明堂、王和順孤軍奮戰,被迫率領600餘人退入越南境內。後被法軍繳械,起義再次失敗。孫中山領導的幾次起義,雖然都以失敗而告終,在動員群眾宣傳革命等方面卻影響深遠,為辛亥革命準備了輿論和群眾基礎。
光緒二十九年三月,榮祿病卒。慶親王奕劻、醇親王載灃先後執掌軍機,操縱內閣。鐵良會同袁世凱督操新軍,把握軍權。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壬申日,慈禧太后頒發懿旨,迎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在宮中教養,時年三歲,載灃為監國攝政王。癸酉,光緒帝駕崩,時年三十八。當晚,溥儀入承大統,為同治帝嗣。遺詔以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兼國。光緒死後第二天(甲戌日),慈禧太后駕崩。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1967年),字耀之,宣統帝,父醇親王載灃,母蘇完瓜爾佳氏,宣宗之曾孫,為同治帝嗣,兼承光緒帝之祧,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登基,年僅三歲國政由其父載灃掌握,「軍國機務,中外奏章,悉取攝政王處分,稱詔行之,大事並請皇太后懿旨」。以1909年為宣統元年。載灃秉承慈禧旨意,宣布宣統八年頒布憲法,召集議員,實行新政體。宣統元年九月一日,各省咨議局開會議事,朝廷頒發上諭強調:「咨議局議員於地方利弊當切實指陳,妥善計劃。務挾私心以妨公益,勿逞意氣以紊成規,勿見事太易而議論稍涉囂張,勿許可權不明而定法或滋侵越。各督撫亦當虛心採納,裁度施行,以期上下一心,漸臻上理。至開局以後,各督撫尤應遵照定章,實行監督,務使議決事件不稍逾越許可權,違背法律。共攄忠愛,以圖富強,朕實有厚望焉。」加強宮廷警戒,設立禁衛軍,由貝勒載濤、毓朗、尚書鐵良專司訓練。
載灃對袁世凱戊戌政變出賣光緒帝一直耿耿於懷,在他執掌朝政一個月後,即罷黜袁世凱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先已由楊士驤署理)、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之職。外務部尚書由梁敦彥接任。載灃曾密謀殺袁世凱,遭到張之洞等人反對。張之洞說:「主少國疑,不可輕易誅戮大臣」,袁世凱這才躲過一劫。與袁世凱關係密切的慶親王奕劻亦遭冷落,所任官職也被一一罷免。支持變法維新的翁同龢、陳寶箴等官復原職。袁世凱的幹將徐世昌(欽差大臣、東三省總督)、王士珍(江北提督)等,也被從重要崗位撤換下來。錫良代徐世昌為欽差大臣、東三省總督,兼管三省將軍事,李經羲為雲貴總督,趙爾巽為四川總督,長庚為陝甘總督,端方(旋由陳夔龍接任)為直隸總督兼通商大臣,張人駿為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瑞徴為湖廣總督。徐世昌為郵傳部尚書。命肅親王善耆、鎮國公載澤、尚書鐵良、提督薩鎮冰重整海軍。貝勒毓朗為步軍統領。
宣統二年正月初三(1910年2月12日),同盟會負責人倪映典會同羅熾揚、楊鳳岐、王占魁、汪兆明等率領新軍步、炮、工、輜七營3000人攻打廣州城,倪映典應安徽同鄉巡防營幫帶童常標之約,入清營議事,回途被清軍發炮擊傷,起義軍群龍無首彈盡無援而失敗。倪映典、王占魁等被俘,遭殺害。三月,汪精衛、黃復生、羅世勛在北京醇親王上下朝必經之路的鴉兒衚衕小石橋下埋設炸藥,預謀炸死載灃。事被警方偵破,功敗垂成。汪精衛、黃復生被捕。汪精衛在獄中慷慨激昂,寫下了《被捕口占》之一:「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被捕口占》之二:「留得心魄在,殘軀化作灰(疑灰為埃)。青磷光不滅,夜夜照燕台。」宣統三年三月,廣州將軍孚琦被革命黨人溫生才襲殺。汪精衛在獄中賦詩《獄中溫生才刺孚琦事》:「血中英響滿天涯,不數當年博浪沙。石虎果然能沒羽,城孤知否悔磨牙。須銜劍底情何暇,犀照磯頭語豈誇。長記越台春欲暮,女牆紅遍木棉花。」1911年4月27日,黃興、朱執信等在廣州發動黃花崗起義,率領120多名革命黨人向總督府發動進攻,兩廣總督張鳴岐逃遁,革命黨人放火焚燒總督府。由於原計劃參加起義的陳炯明、胡毅生等所部因故退出起義,致使黃興孤軍奮戰。4月30日,黃興負傷潛逃香港,起義留下72具烈士遺體(葬於廣州黃花崗),以失敗而告終。國民政府為紀念黃花崗起義,定起義日(4月27日)為青年節。六月,革命黨人襲擊廣東水軍提督李准,李准被擊傷。革命大潮正在醞釀之中,清廷小改小革於事無補。朝廷改革幣制,鑄造銀元,單位分一元(重七錢二分)、五角、二角五分、一角四種,另造五分鎳幣,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種銅幣為輔幣。頒行《新刑律總則》和分則。行使皇帝權力的載灃性格懦弱,因循守舊,才疏識淺,只知道重用親貴。雖然被迫實行種種小改小革,但對政體改革態度消極。各省代表再三催促速開國會,他卻頑固堅持要用九年時間籌備。後迫於直省督撫壓力,同意改在宣統五年召開國會。任命溥倫、載澤充纂擬憲法大臣,載濤為軍諮大臣,任用廕昌為陸軍都統、載洵為海軍都統、載澤為度支部尚書、溥倫為農工商部尚書、世續為資政院總裁等等,將軍政大權向親貴手中集中。在公布的內閣名單中,漢人只有四名,其餘九人皆為滿人,其中皇族親貴七人。立憲派人士對此人事安排,深感失望,轉而支持革命派。宣統三年四月,朝廷按郵傳部所議頒詔,將鐵路幹線的築路權收歸國有官辦,實際是將築路權交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四川、湖南、湖北、廣東等省掀起護路風潮,「群情洶懼,嘩噪異常」,兩省紳民主張鐵路自辦,拒絕向洋人借貸。四川總督趙爾豐逮捕了咨議局議長蒲殿俊、副議長羅綸、保路同志會會長鄧孝可、股東會長顏楷、張瀾等人。保路同志會圍攻總督府,趙爾豐動用軍隊弾壓。四川旅京人員劉聲元等集會請願,又被押送回籍。四川亂象叢生,保路風潮發展成武裝起義。清廷命兩廣總督岑春煊去四川,武力鎮壓民眾武裝。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支援趙爾豐。湖北防禦力量削弱,革命黨人準備在武昌發動起義。因此,保路風潮成為武昌起義先聲。
革命黨人決定發動武昌起義,推翻清政府。1911年9月4日,文學社、共進會決定和同盟會聯合,成立統一起義領導機構,並請黃興、宋教仁或譚人鳳主持起義大計。9月24日,文學社、共進會召開聯席會議,決定10月6日由武昌新軍各標營中的革命黨人聯合發動起義。起義總指揮為文學社社長蔣翊武,軍事部長為共進會頭領孫武,總理為共進會會長劉公。起義在武昌和湖南同時進行,南北互為呼應。劉公把家中為他捐道台準備的白銀五千兩作為起義經費。9月28日,湖南革命黨人焦達峰函告武昌起義指揮部,湖南準備不足請求推遲10天起義。由於黃興、宋教仁等尚未到達武昌,指揮部決定將起義時間改在10月16日。10月9日,孫武在俄租界寶善里14號機關部試驗炸彈,劉公弟劉同在現場吸煙,彈落煙灰引爆炸藥,致使孫武被炸傷,劉同等6人被巡捕房捕獲。革命黨人的名冊、印信、文告、符號、旗幟等物,也被俄國巡捕搜走。湖廣總督瑞澂,下令關閉城門,按繳獲的名冊,搜捕革命黨人。32人被捕,劉汝夔等三人被殺害。10月10日,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人在起義負責人劉公、蔣翊武、孫武都不在的情況下,密商當晚舉行起義,推舉左隊隊官吳兆麟為臨時總指揮,自行發動起義。10月10晚,在吳兆麟指揮下,起義軍首先佔領楚望台軍火庫,奪取數十門大炮,幾萬條槍和大批子彈。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府和旁邊的藩司衙門(第八鎮軍司令部)。11號天亮前,起義軍攻克了藩司衙門,佔領了總督府,瑞澂逃跑,第八鎮統制張彪退出武昌。11日,起義軍控制了武昌。12日,起義軍控制了漢陽和漢口,成立湖北軍政府,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響應起義。為了穩定局面,清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黎元洪被強行拉上鄂軍大都督寶座,湖北省咨議局議長湯化龍被推舉為民政長。在武昌起義勝利的鼓舞下,湖南、江西、陝西、山西、雲南、江蘇、浙江、安徽等省相繼宣布獨立,領導舉義者皆稱都督,辛亥革命高潮推向全國。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後宣布獨立省市一覽表
獨立時間(農曆) |
省市 |
都督 |
備註 |
8月19日 |
湖北武漢 |
黎元洪 |
陸軍暫編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 |
9月1日 |
湖南長沙 |
焦達峰 |
焦達峰為共進會成員,巡撫余誠格逃匿 |
9月2日 |
江西九江 |
馬毓寶 |
馬毓寶為同盟會成員,護巡撫布政使錢能訓逃匿 |
9月10日 |
江西南昌 |
吳介璋 |
吳介漳為江西軍混成協統,巡撫馮汝騤自殺 |
9月4日 |
陝西西安 |
張鳳翽 |
張鳳翽為同盟會成員,巡撫逃匿 |
9月9日 |
山西太原 |
閻錫山 |
閻錫山為同盟會成員,山西巡撫陸鍾琦以死殉職 |
9月9日 |
雲南 |
蔡鍔 |
蔡鍔為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統,總督李經羲逃匿 |
9月18日 |
安徽安慶 |
朱家寶* |
原為清朝巡撫被推為民軍都督而後逃逸 |
9月13日 |
江蘇上海 |
陳其美 |
陳其美為同盟會成員 |
9月14日 |
江蘇蘇州 |
程德全* |
為清朝江蘇巡撫 |
9月17日 |
江蘇鎮江 |
林述慶 |
林述慶為同盟會成員 |
9月23日 |
江蘇清江 |
蔣雁行 |
陸軍第十三混成協協統 |
9月14日 |
浙江杭州 |
湯壽潛 |
湯壽潛為預備立憲公會副會長,巡撫曾韞被執後釋放 |
9月18日 |
福建 |
孫道仁 |
福建提督,武昌起義後加入同盟會 |
9月19日 |
廣東 |
張鳴岐* 胡漢民 |
胡為同盟會成員,巡撫張鳴岐被推為都督後逃逸 |
廣西 |
沈秉堃* |
為清朝廣西省巡撫 |
|
貴州 |
楊盡誠 |
楊盡誠為同盟會成員,巡撫沈瑜慶逃匿 |
|
四川成都 |
尹昌衡 |
尹昌衡為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總教習,清朝四川總督趙爾豐被民軍處死 |
|
四川重慶 |
張培爵 |
張培爵為同盟會成員 |
|
9月23日 |
山東 |
孫寶琦* |
為清朝山東省巡撫 |
關於黎元洪,這裡做一簡單介紹:湖北黃陂人,1884年於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畢業後,被編入北洋水師。中日甲午戰後,投奔兩江總督張之洞,參與訓練湖北新軍,受到重用,曾三次赴日考察,於1906年擢為第二十一混成協(相當於旅)統領。在新軍中曾多次破壞革命黨人活動,武昌起義爆發後也曾親手殺害起義士兵。起義軍控制武漢三鎮,黎元洪逃到黃土坡劉文吉參謀家。他聽說起義軍來抓他,就躲到了床底下,被馬榮用槍逼了出來。黎元洪本以為落在革命軍手中只有死路一條,卻未想到起義軍推選他為大都督,讓他指揮起義軍與清軍作戰。他嚇得臉都白了,表示堅決不作此「叛逆之事」。推辭說:「此舉事體重大,務要慎重。我不是什麼革命黨,我不能做都督,也沒有做都督的資格,你們怎麼不接孫文來擔任都督。」當時,孫中山遠在美國,起義軍迫於形勢險惡,需要一個有影響的重量級人物來團結各方力量,安定民心,才來請這位尊神。其初,黎元洪不接受大都督一職,讓他在安民告示上簽字也不肯。起義軍負責人張化龍不管他同意不同意,就自行簽了個黎字,發了下去。起義軍把黎元洪看管起來,威脅要用手槍來對付他,要送他上西天。起義軍擊退清軍水師進攻,各省紛紛致電,響應起義宣布獨立。黎元洪聽說各國領事在起義軍和大清爭戰中採取中立,這才剪掉髮辮接受大都督印信:「元洪不德,受各位抬舉,眾意難辭,自應受命」。黎元洪出場確實收到了意外效果,一些隱匿逃竄的新軍士官紛紛歸附革命軍。儘管黎元洪是被強拉來革命的,他對辛亥革命的貢獻還是應當肯定的。
武昌起義爆發後,清廷把氣都出在郵傳大臣盛宣懷身上,說他「侵權違法,罔上欺君,塗附政策,釀成禍亂,實為誤國首惡」,將其奪職。並開放黨禁,將汪精衛、黃復生、蒲殿俊、鄧孝可、羅世勳等政治犯釋放。但對實行責任內閣,廢除現行章程,不以親貴充任內閣成員的資政院建議,仍然置之不理。清廷命陸軍大臣廕昌督率北洋軍二鎮(相當於師)、薩鎮冰、程允和率水師前往鎮壓。新軍首領大多是袁世凱舊部,他們接受袁世凱遙控,不聽廕昌指揮。清廷無奈,啟用袁世凱為湖廣總督,岑春煊為四川總督,讓他們負責鎮壓起義軍。
此時,袁世凱正韜光養晦,在安陽洹上村垂釣。他覬覦的是統攬全局的軍政大權,而不是什麼湖廣總督,因此遲遲不赴任。響應武昌起義的革命浪潮風起雲湧,截止農曆十月前,已有將近20個省宣布獨立。清廷那些紈絝子弟,面對混亂局面一籌莫展,只得向袁世凱屈服。11月1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讓他按資政院所請,「組織完全內閣」,宣布不再歧視漢人,並將京畿駐軍和薑桂題所部統統交由袁世凱節制,袁世凱這才赴京上任。16日組成內閣:外務大臣梁敦彥、民政大臣趙秉鈞、度支大臣嚴修、學務大臣唐景崇、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薩鎮冰、司法大臣沈家本、農工商大臣張謇、郵傳大臣楊士琦、理藩大臣達壽。袁世凱上任伊始,派段芝貴署理湖廣總督,派出代表劉承恩(知府)、蔡廷干(正參領)與黎元洪談判,勸他解除武裝。黎元洪豈敢擅自做主,只能支吾搪塞,將使者打發了事。袁世凱深諳「養敵自重」之道。對武昌軍政府,以重兵壓境而不攻;對清廷權貴,則以革命軍相威嚇,使其惟命是從。他暗示馮國璋,奪取漢陽後停止進攻,一面派人與革命黨人秘密談判,一面威逼攝政王載灃贊同共和,停止召對奏事。十月,載灃交出監國攝政王印信,退居藩邸。紀年改用西曆,准許臣民自由剪髮,廢除臣工封奏舊制。皇太后授袁世凱為全權大臣,讓他派代表赴南方談判大局。袁世凱派唐紹儀南下談判,民國方面堅持廢除帝制建立共和。
12月25日,孫中山從美國回到上海,29日在南京召開十七省代表會議,孫中山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建立政府於南京。袁世凱堅持廢除帝制建立共和,要以自己當總統為條件。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南京臨時政府迫於袁世凱武裝進攻壓力,最終同意了袁世凱要求。優待皇室、皇族和滿蒙回藏,由袁世凱出任民國總統。1912年1月25日,袁世凱和北洋各將領通電支持共和。2月12日,宣統帝退位詔書發布,260多年的清祚告終。自秦始皇開始,延續2158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結束。
推薦閱讀:
※幺學聲課堂筆記vcd??2
※風水筆記之三十一
※互聯網金融風控模型設計
※中華命理----八字預測蓬萊高級班筆記(3)
※優婆塞戒經學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