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教中有誰是在天台山修行得道的呢?
◎恆山
恆山,在今河北曲陽縣西北與山西接壤處。中國五嶽之北嶽。自漢至明,皆祀北嶽於此。道教視恆山為神仙所居,是道士修行的理想地區,稱其為三十六洞天之第五洞天,名總玄洞天,其神名為北嶽安天元聖帝。漢、宋時,因避文帝和真宗諱,曾改名常山。唐、宋又名大茂山,神尖山。明弘治六年(1493),改以山西渾源縣之玄岳(即渾源縣東南之玄武峰)為北嶽,但秩祀仍在曲陽。至清順治十七年(1660),始改祀於渾源。相傳道教茅山派祖師茅盈曾於此山修道,唐代道士張果也曾在此山修鍊。
◎嵩山
嵩山在河南登封縣西北,古名外方出,又名嵩高山,為中國五嶽之中嶽。道教視嵩山為神仙洞府所在地和道士修行佳處,稱其為三十六洞天之第六洞天,其神名為中天崇聖帝。
漢班固《白虎通》卷三上曰:「中嶽為嵩高者何?嵩言其高大也。」由太室山(1440米)和少室出(1405米)組成。戴延之《西征記》云:「東謂太室,西謂少室,相去七十里,嵩高總名也。」嵩山屬夏禹建國之區,後世有禹妻生啟化為石的傳說,故其地有啟母石、啟母廟等遺迹。它位居中原,是古帝王游幸之地,據說漢武帝登太室山時,從官聽到山呼「萬歲」之聲,故後世稱此峰為萬歲峰,又於其地建萬歲亭,萬歲觀。
嵩山黃蓋峰下的中嶽廟,為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晉時鮑靚祖師曾於此山石室中得古《三皇文》。著名道士寇謙之、潘師正等曾於此山修道。
◎千山
千山,原名華山、積翠山亦稱千朵蓮花山。是長白山的支脈,在遼寧鞍山市東二十餘公里、遼陽東南三十公里處。佔地面積約四十餘平方公里,海拔七百餘米。以仙人台最高,五佛頂次之。自古就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廟不古」的稱譽。隋唐以來,便逐漸成為道教勝地。據稱,千山是東北地區三大名山之一。該山「奇峭插天,青嶂壁立,共九百九十九峰,以其近千,故名千山雲。」佛、道二教並存。佛教大約起於金元,道教大約起於清初。據現存資料,最早開創此山道教的是明末清初之全真龍門派道士郭守真及其弟子劉太琳。道教在明清時極盛,有「九宮」、「八觀」、「十二茅庵」、「五大禪林」之稱。現存道教宮觀主要有:無量觀、五龍宮、普安觀、太和宮、慈祥觀、鎏金庵等。道教聖跡還有一樓、二洞、三塔、三台等。
◎茅山
茅山原名句曲山、地肺山,又名岡山。在江蘇省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壇、溧水、溧陽等縣境。主峰高四百餘米。道教將其列為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號金壇華陽洞天,又是七十二福地中之第一福地。相傳西漢景帝(前156~前141)時,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號三茅真人,故改名三茅山,簡稱茅山。
從西晉起,茅山逐漸成為江東道教聖地。西晉時,女冠魏華存修道茅山,後被尊為茅山宗開山太師。東晉許謐、許歲羽父子曾在茅山之雷平立宅,與楊羲合造《上清經》。晉末至宋、齊、梁諸朝,茅山修道者頗眾,以馬朗、馬罕、陸修靜、孫游岳、陶弘景等最為著名。
茅山高道輩出,香火隆盛,被稱為「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元代文士趙世延《茅山志·序》評價茅山「詔誥之隆,仙真之異,洞府之邃,壇籙之傳,人物之偉,樓觀之盛」,不失為第八華陽洞天,第一地肺福地。茅山宮觀庵院素以甲天下著稱,最盛時多達二百五十七房,有房屋五千餘間。
◎天台山
天台山在浙江省東部,綿亘於天台、臨海、寧海、新昌、嵊縣五縣之間。在天台縣境內則包括天台、赤城、桐柏諸山。
元末明初所出之《天台山志》云:「今言天台者,蓋山之都號,如桐柏、赤城、瀑布、佛壠、香爐、華頂、東蒼,皆山之別名。華頂為其主峰,海拔一千零九十四米。
道教以天台山為神仙所居之洞天福地,亦為道士修行佳處。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稱其赤城山洞為十大洞天之一,其靈墟洞和司馬悔山為七十二福地之一。《天地宮府圖·十大洞天》曰:「第六赤城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台州唐興縣(即天台縣)屬,玄洲仙伯治之。」《天地宮府圖·七十二福地》曰:「第十四靈墟,在台州唐興縣北,是白雲先生隱處。」「第六十司馬悔山,在台州天台山北,是李明仙人所治處」。據明釋傳燈《天台山方外志》載,第十四福地在天台縣北六十里,第六十福地司馬悔山,在天台縣北十三里。可知天台山為道教神仙窟宅薈萃之區。
推薦閱讀:
※道教對星宿信仰和諸星寶誥
※中國道教神仙圖譜(二)
※除了丹道還有什麼修鍊方法可以修鍊成仙?
※正在了解道教,我還需要做什麼?
※淺說《莊子》中的神仙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