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心學宗師的返本歸真
《王陽明的六次突圍》 許葆雲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邱向峰 在這本學術著作中,作者截取了王陽明心學發展的六個思想轉折點:身陷詔獄、龍場悟道、贛南剿匪、智擒寧王、狙擊皇帝、天泉證道,將陽明心學的精髓融入其跌宕起伏的生平之中。同時用嚴謹的學術態度,通過對當時複雜局勢的深入解讀,以及王陽明心路歷程的細膩剖析,闡述了陽明心學的發展歷程。 讀完全書,我們知道知行合一作為陽明心學的核心內容,四字看來十分簡明,內中卻頗多奧妙。想要讀懂他的心學,需要把其一生經歷和學術理論合為一體,視陽明心學理論為「知」,以陽明先生一生經歷為「行」。兩者互為借鑒,相互滲透,方能明白其中奧義。 還原心學宗師的返本歸真,我們發現王陽明在三十五歲之前是個倍沾雨露的官僚公子哥兒,仕途順利,人生順利,要官得官,要才得才。雖涉獵極廣,但博而不精,有「五溺」之說: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王陽明在三十五歲以後經歷了心靈磨難,被逼入心學之門。他在提出知行合一之後,用了十多年時間苦苦探索,提出了更高級的「致良知」理念,突破了統治者設下的思想樊籠,打開了一條通向光明的哲學大道。 細究心學,我們發覺它起源於南宋名儒陸九淵,以「心即理」和「自存本心」為學術主旨,認為成聖賢只在於講明本心,不假外求。而陸九淵的學說則是以孟子的性善論為基礎。追根溯源,陽明心學是得之於孟子之學,但它卻並不因襲於此,而是借孟子「良知」二字大做文章,極力發揮,其內涵與成就皆高於孟子。 孟子雖談良知,卻不言「知行」,只是把良知與存心養性放在一處;而王陽明談良知,盡在「知行」二字下功夫,肯定自我,明體達用,在明朝那個封閉壓抑的社會環境中,盡其所能地展現了哲理與人性的光輝。正如作者在引子中所言:「其光芒既照亮孔孟思想,同時又超越孔孟,達至更高境界。」這是陽明心學高超之處。 因此,陽明心學得孟子學說之「神」而另做發揮的同時,也得陸子心學之「形」以豐富自己。陸九淵說:「欲之多,則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則心之存者必多。」王陽明由此推出「去得人慾,便識天理」,提出自覺、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一系列理念,一步步將自己的學術思想轉化為一個完善而豐富的學術體系,在明朝中葉形成了曾一改社會風氣的「陽明心學」。陽明心學自創立之後,讚譽者眾而毀謗者亦眾,贊者視其為救國救民之明燈;毀者謂其是破國傾家之禍水,這也是心學引起爭論的焦點。 令人感慨的是,在中國哲學中,沒有一種學問像陽明心學這樣重視實踐,重視經世致用;在中國哲人里,沒有一個像王陽明這樣遭遇坎坷,絕境求生。從無知無覺到良知覺醒,從悟出「知行合一」到力行「知行合一」,從致良知之高遠而達於聖人境界到六次突圍,瀝血嘔心,驚心動魄。 陽明心學講究知行合一,認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可是到今天,我們對陽明心學的認識仍局限在考證和訓詁方面,卻忘了「得枯禪之元素者可以亡國」的教訓。這是這本復盤心學創立豹變過程之作的現實意義,也是參悟陽明心學精髓之所在。 陽明心學創於中國,卻在本國逐漸湮滅,寂寂無聲,而在鄰邦日本大放異彩,使這個小小島國兩度稱雄於世。中國本土的哲學思想,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可偏不能在中國的土地上開枝散葉,這更值得我們反思。
推薦閱讀:
※還原歷史上的蘇定方--那個完全被戲曲評書扭曲的形象
※九星水法、九星水法與納甲還原法
※審判糯康:湄公河慘案全程還原
※蛙兒子的蛋糕和馬里奧的蘑菇,哪個好吃?
※【獨家】港警還原「87枚催淚彈」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