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孟之鄉——儒教災難的重災區

孔孟之鄉——儒教災難的重災區文章提交者:老翟思想15 加帖在 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孔孟之鄉——儒教災難的重災區翟羽佳記得我小的時候,我們濟寧人總是把孔孟之鄉掛在嘴邊上,把自己看不慣的地方罵為「聖人沒到過的地方。」 「聖人沒到過的地方」的分量,跟自稱是「中央大國」的國人罵別國人夷人、鬼子一樣,意思是自己文明、別人不開化、不懂禮儀。等省城上學後,才發現以前我們罵過的人,不僅比我們生活富裕,而且觀念也比我們現代化。自此以後,我自豪感全無,那句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聖人沒有到過的地方」也就消失了。孔子南沒有到過長江,北沒過河北,西沒到鄭州,東沒到過膠東。受孔子的影響大的地方,主要在魯南、魯西南、河南東部、以及安徽北部,這些地區恰恰是周遍最落後的地方。魯南、魯西南是山東最落後的地方,落後的一個重要的根源就在於受孔子禮教的流毒太深的緣故。西周時期,姜太公被封到了齊國,上任不久就來述職。周公很驚訝他的辦事效率高,姜太公說:「我到了齊國,簡化君臣禮儀,那裡的民風淳樸,所以,工作很好開展。」而周公的兒子魯公被分配到了魯國,經過三年後才向中央述職。周公責備魯公辦事沒有效率,魯公說:「我到了魯國,著手改革,可是那裡的孝道三年才能脫掉孝服,所以很多工作進展很慢。」看到魯國人倍受禮教的束縛後,周公感嘆地說:「如此下去,看來魯國總有一天要對齊國稱臣。」兩千年前,周公就看到魯國必然要落後於齊國的趨勢,原因就是魯國禮教的繁瑣和保守。同孔子同時代的晏嬰批評儒家行為說:「儒者這種人,能言善變,不能用法度約束;態度高傲自以為是,很難駕馭。他們重視喪禮,輕視勞動。為了喪禮隆重,不惜傾家蕩產。周朝的制度已經不適應時代了,可是孔子卻主張恢復周朝繁瑣、不合時宜的離異規矩。禮教繁文縟節,幾代人學不完,一輩子也搞不清楚。」齊威王時,有個家奴身份的淳于髡的,是個反對儒學的思想家。他曾經兩次當面指責儒家大師孟軻,認為魯繆公重用儒家而是魯國敗落的一個重要原因。他指出儒家「為其事而無其功者」,「無益於國」。正是因為齊國因為拒絕儒家思想,齊國才得以稱霸諸侯。而因為重用儒學統治,魯國就日益墮落下來,至今發展不如周邊地區。魯南、魯西南的人被孔子的思想束縛幾千年,幹什麼事總是先給自己定了個框子,這不符禮的要求,那不符聖人的教誨,自己把自己框死了。儒家文化是一個保守文化,創新不足,守成有餘。什麼事不敢為天下先,什麼事別人幹了,自己不僅不去學習,而且在背後指指點點、說三道四。魯南、魯西南地區在孔子思想的熏陶下,長期的自我陶醉,自我封閉。只是商品經濟社會後,他們才開始反思,但是反思也不過皮毛而已,根本談不上徹底反思。德國社會學家韋伯說:「儒家謹小慎微的自我控制出自要保持他的外部形態和儀式的尊嚴這一願望———即他的『面子』。儒家君子專註於自己的外表,對別人掩飾自己,也認為別人在掩飾他們自己,這種普遍的不信任就妨礙了所有的信用和所有的企業活動……」魯國在歷史上是最早開化的地方,在西周前後,經濟和文化相當發達,在文化方面更是遙遙領先。可,後來落後了。落後的原因就是受孔老夫子的流毒太深的緣故。魯國文化到了孔老夫子時代,就已經由成熟走到沒落。受禮教文化毒害最深的古魯國,就一直沒有復興過。就是在今天,聖地濟寧的商品觀念要遠遠落後於周遍地區,發展經濟的思路也不過是發掘傳統文化。發掘傳統文化是必要的,但是不改變自己的觀念,僅僅把發展的希望寄託搭載在傳統文化上,這顯然是一個的發展誤區。濟寧人要想大發展,必須徹底洗腦,肅清幾千年禮教思想的束縛,放下包袱,輕裝前進。魯國文化成就過魯西南和魯南,也制約了這些地方人的發展。魯文化偉大是古魯國人的偉大,而今人非但不偉大,而且不爭氣。聖人的努力耕耘過的地方,他們的子孫非但沒有不自豪,但更多地是應該檢討和反思自己。因為聖人的緣故,陶醉了幾千年,孔孟之鄉也因此沒落了幾千年。魯國文化成熟後,逐漸喪失活力,開始走向墮落,所以,魯國衰落也是必然的。在以禮教為主要內容的魯文化,經過孔子的刪削,歷代統治階級的利用,魯文化很積極的東西越來越少,文化垃圾積澱越來越多。在古老的魯文化的熏陶下,整個魯西南逐漸被歷史淘汰,就是今天依然很落後。儒學跟伊斯蘭文化一樣排斥現代文明,對於西方文明的排斥的痕迹顯而易見,就是今天,封建禮教阻礙現代化建設的現象依然隨處可見。京滬鐵路原設計經過曲阜的,這對曲阜來說,是千載難逢機會。可是,曲阜人自以為居住的地方是聖人的龍脈,怕風水被沖,極力反對鐵路經過曲阜,鐵路只好拐道兗州。當兗石鐵路設計通過臨沂的歷家寨時,曲阜歷史上最可笑的一幕又在厲家寨上演。兗石鐵路只好遠離厲家寨。等厲家寨人意思到自己愚昧可笑之後,也只有自己集資把鐵路修到家門口。這鐵路史上的兩起愚昧和可笑,都是發生在受孔子影響最深的地區。
推薦閱讀:

21家被查央企何以成為腐敗重災區?
生活在這裡繼續 實拍災區帳篷里的日子(圖)
「震生」兩歲了(再訪災區)

TAG:災難 | 災區 |